① 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測量方法及要求
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測量方法及要求
水利水電工程中施工測量的過程和方法,先建立控制網,並在施工過程中放樣與要求,最後對水利水電工程的驗收測量。那麼,下面是由我為大家提供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測量方法及要求,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一、施工控制網的建立
施工測量的主要目的是把在設計圖紙、文件上的建築物的位置、形狀、大小、高程以足夠的精度在實地上標定出來;用以指導施工,並檢測建築物的竣工形狀;而無論是標定建築物的位置等,還是檢測其竣工形狀均是以施工控制網為基準的;因此在施工放樣前都需要建立與工程主體建築物相應等級的施工控制網。
1.控制網的布設
首先根據提供的資料:得到水電工程測區區地形圖(比例尺為1/2000),經過現場實地踏勘原有的三角點、導線點、水準點的標石、標志現狀和現存情況,了解壩區的自然和地理條件、交通、民情,然後進行了首級平面控制網的技術設計;選擇保存較為完好、埋石穩固的三角點起算方位角推算控制網點的大地坐標(及施工坐標);布設一級平面控制網點。控制網確定方案,網點標墩採用1.2米高普通鋼標,基礎挖到基岩,頂部安裝中心開孔直徑為16mm的鋼板,做為強制歸心的儀器平台,在全部埋設工作完成後,經過一段時間後進行外業觀測工作。
2、控制網的施測
由於一般水利工程測 區山高林密、通視條件極差,利用常規方法(三角網或導線網)布設控制網無法構成附合或閉合圖形,因此,利用GPS採用衛星定位的方法進行布網、施測。根據測區的測繪面積及測區的地理狀況,按照二級精度(相當於8秒導線)的要求進行點連式的一次布網,採用靜態相對定位的方法進行GPS觀測,所獲得的測量結果均滿足《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的要求。選擇起始點,不應選過短控制邊,用短邊控制長邊會影響了GPS待定點的精度,另外,如果已知點的數量過少,在坐標系統轉換中會影響了轉換精度,同時也缺少了已知點間的檢核條件。科學的布網方法應該分兩級布網,首先在測區的邊緣選三個點用三台GPS接收機測一個同步環(該同步環可靜態觀測2小時以提高其基線向量的解算精度),將這個同步環作為一個E級網(或一級網),然後以同步環中的三個點作為該測區的
已知點進行二級布網,這樣不僅已知點的精度較高且均勻,而且二級網的精度也大幅度得以提高,不僅提高了坐標系統的轉換精度,同時也增加了已知點間必要檢核數量
二、施工放樣
為了保證放樣數據的准確無誤,混凝土的施工放樣採用內業與外業分離,立模放樣與立模驗收檢查相結合的辦法進行。內業人員根據設計圖紙繪制樣點圖,樣點圖均經過認真校核,未經校核和批準的圖紙和樣點圖不得拿出放樣。外業則採用全站儀的坐標放樣或極坐標法進行放樣。在立模放放樣的過程中,對整個過程實施嚴格的質量控制,其中包括觀測員、放樣員、標定員、檢查員均明確各自的職責,所有的放樣過程均實行檢核制度。立模驗收階段的檢查,立模工人根據放樣點把模板立好後,在澆築混凝土之前,必須對模板的位置作檢查驗收,對不滿足立模允許誤差要求的進行調整,使之滿足技術規范的要求。
由於測量技術的進步,儀器設備的數字化;整個工程施工中建築物平面位置的放樣主要採用極坐標法進行,使用精度高,使用穩定的全站儀進行施工放樣。儀器精度指標為測距:2mm+2ppm、測角為2」;儀器每年均送相關技術鑒定單位率定一次。
校核角度差保證在±5」左右,設最大為mα=±10」;儀器對中誤差m中=±1mm;放樣點標定誤差致m標=±5mm。放樣精度要求,操作簡便,減少了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和粗差的出現,同時能夠滿足較快施工進度的需要,保證了放樣精度和速度。
放樣時,對放樣建築物的輪角線根據實際情況採用距邊線0.5m的放樣控制點線和板、梁、柱、小牆體分中放樣控制點線,同時在標定樣點後,量取上一次砼澆築後的實際邊線樁號,做好放樣、檢測記錄,作為下一次施工工作的控制依據和竣工體形測量資料的原始數據。
在放樣過程中,有時還採用了後方交會法放樣部分閘墩的樣點,均嚴格按規范要求操作,保證滿足規范所規定的精度需要。
三.驗收測量
1.工程量驗收測量
施工區原始地形線是計算開挖工程量的基準線之一,應該以業主提供的原始地形圖或測量監理認可的實測地形圖為依據。工程開工前應檢查業主提供的原始地形圖,在實地測量幾條斷面或散點,內業展點在圖上比對。對有異議的部位應及時書面報告業主或測量監理工程師,協商解決補測方案,實測部分的地形圖報送測量監理工程師認可。如果業主沒有提供原始地形圖,工程開工前一定要實測原始地形圖,並報送測量監理工程師簽字認可。工程量驗收測量一般每月進行一次,遇獨立危岩體爆破、深洞溶槽清理回填,應及時測量計算工程量,並報監理簽字認可。工程量驗收測量時要分別出具土石方開挖、回填工程量。土石方開挖工程量要區分土、石分層和不同岩性石料的方量。土石方回填要區分各種回填材料的方量。工程量驗收測量一般採用地形圖法或斷面法進行測量。採用全站儀或地面攝影方法 測繪出驗收部位的實際地形圖,地形圖比例尺一般在1:200~1:1000范圍內選擇,測圖范圍應超出工程部位邊線3m~10m。採用經緯儀或全站儀架在斷面上進行測量,也應測出邊線3m~10m,斷面間距根據情況在5m~20m范圍內選擇。測點密度一般以圖上間距不大於3cm,地形變化處應加密測點,以正確反映地形形狀為原則。 工程量計算時,在地形圖上布設斷面線位置和間距,應與測量監理工程師協商一致,並使用統一的原始地形圖和設計斷面線。
2.混凝土澆築立模檢查驗收測量
測量人員一般只參與曲線、曲面和變坡部位的驗收測量工作。一般利用測量放樣的軸線點和邊線點進行檢查。檢查模板面至軸線或邊線的距離是否與理論值(或測量交樣單中標明的數值)相符,檢查方法可用鋼尺或全站儀,測量最大偏差允許±5mm。用全站儀或吊垂線檢查模板的垂直度,3m高模板至少檢查上、中、下三點,鋼尺量取偏差允許±5mm。繪制檢查驗收單,並標明驗收數值,檢查驗收單簽名後交質檢員或施工員。
3.建築物形體竣工驗收測量
一般過流部位需要形體測量。主要有:溢洪道、泄水壩段溢流面、機組進水口、渦殼錐管、護坦、閘牆和閘室底板等。可採用斷面法測量形體,將斷面儀或免棱鏡全站儀架在斷面上進行測量,測量斷面點的三維坐標。水平面上的斷面點也可用水準儀測量高程,用鋼尺量測點間距。測點密度根據建築物形體特徵確定:水平段或垂直段可稀,1m~5m一點;曲線和斜坡段宜密,0.5m~1m一點。形體竣工斷面圖應繪出設計線,標出實測點及其偏離數值。也可用圖表形式列出測點設計值、實測值、偏離值。孔洞的形體竣工驗收測量,可根據逐層放樣時放樣點至建築物邊線所量取的數值匯總整理成圖表。形體竣工驗收測量資料整編後歸檔保存,並報送測量監理工程師和竣工驗收管理部門。
4.金屬結構與機電設備安裝驗收測量
金屬結構與機電設備安裝驗收測量主要指弧形門、人字門、平面閘門的主軌、反軌、側軌,水輪發電機座環里襯、壓力鋼管,門、塔機和橋機軌道。安裝定位後,需要由測量人員使用滿足精度要求的相應測量儀器且架在安裝基準點上進行驗收測量。門機、塔機、橋機(天車)主要檢查驗收軌道的水平度、平行性和兩軌間距。弧形門、人字門、平面閘門的主軌和反軌,主要檢查驗收底坎的水平度,門軌的垂直度及相對於安裝軸線的偏差。水輪發電機座環和里襯,主要檢查驗收水平度和相對機組中心線偏差,相對水平度精度要求高,一般為±0.2mm,因此使用的鋼板尺應經過檢驗並在底部安裝球頭,上部安裝水泡。壓力鋼管各介面中心相對於安裝軸線和高程基點的偏差檢查驗收,測量偏差一般為±10mm。整理竣工驗收測量資料,繪製成必要的圖表。報送測量監理工程師和竣工驗收管理部門。
一、施工放樣的基本工作
(一)放樣數據准備
1.放樣前應根據設計圖紙和有關數據及使用的控制點成果,計算放樣數據,繪制放樣草圖,所有數據、草圖均應經兩人獨立校核。
2.應將施工區域內的平面、高程式控制制點、軸線點、測站點等測量成果,以及工程部位的設計圖紙中的各種坐標(樁號)、方位、尺寸等幾何數據編製成放樣數據手冊,供放樣人員使用。
3.現場放樣所取得的測量數據,應記錄在規定的放樣手簿中。
(二)平面位置放樣方法的'選擇 ˉ
平面位置放樣應根據放樣點位的精度要求、現場作業條件和擁有的儀器設備,選擇適用的放樣方法。平面位置放樣的基本方法有:直角交會法、極坐標法、角度交會法、距離交會法等幾種。
(三)高程放樣方法的選擇
1.高程放樣方法的選擇,主要根據放樣點高程精度要求和現場的作業條件。可分別
採用水準測量法、光電測距三角高程法、解析三角高程法和視距法等。
2.對於高程放樣中誤差要求不大於±10mm的部位,應採用水準測量法。
3.採用經緯儀代替水準儀進行土建工程放樣時,應注意以下兩點:
(1)放樣點離高程式控制制點不得大於50m;
(2)必須用正倒鏡置平法讀數,並取正倒鏡讀數的平均值進行計算。
4.採用光電測距三角高程測設高程放樣控制點時,注意加入地球曲率的改正,並校核相鄰點的高程。
(四)儀器、工具的檢驗
1.施工放樣使用的儀器,應定期按下列項目進行檢驗和校正:
(1)經緯儀的三軸誤差、指標差、光學對中誤差,以及水準儀的i角,應經常檢驗和校正。
(2)光電測距儀的照準誤差(相位不均勻誤差),偏調誤差(三軸平行性)及加常數、乘常數,一般每年進行一次檢驗。
2.使用工具應按下列項目進行檢驗:
(1)鋼帶尺應通過檢定,建立尺長方程式。
(2)水準標尺應測定紅黑面常數差和標尺零點差。標尺標稱常數差與實測常數差超過1.0mm時,應採用實測常數差;標尺的零點差超過0.5mm時,應進行尺底面的修理或在高差中改正。
(3)塔尺應檢查底面及結合處誤差。
(4)垂球應檢查垂球尖與吊線是否同軸。
二、開挖工程測量
(一)開挖工程測量的內容
開挖工程測量的內容包括:開挖區原始地形圖和原始斷面圖測量;開挖輪廓點放樣;開挖竣工地形、斷面測量和工程量測算。
(二)開挖工程細部放樣
1.開挖工程細部放樣,需在實地放出控制開挖輪廓的坡頂點、轉角點或坡腳點,並用醒目的標志加以標定。
2.開挖工程細部放樣方法有極坐標法,測角前方交會法、後方交會法等,但基本的方法主要是極坐標法和前方交會法。直接用後方交會法放樣開挖輪廓點的情況很少。採用測角前方交會法,宜用三個交會方向,以「半測回」標定即可。用極坐標法放樣開挖輪廓點,測站點必須靠近放樣點。
3.距離丈量可根據條件和精度要求從下列方法中選擇。
(1)用鋼尺或經過比長的皮尺丈量,以不超過一尺段為宜。在高差較大地區,可丈量斜距加傾斜改正。
(2)用視距法測定,其視距長度不應大於50m。預裂爆破放樣,不宜採用視距法。
(3)用視差法測定,端點法長度不應大於70m。
4.細部點的高程放樣,可採用支線水準,光電測距三角高程或經緯儀置平測高法。
(三)斷面測量和工程量計算
1.開挖工程動工前,必須實測開挖區的原始斷面圖或地形圖;開挖過程中,應定期測量收方斷面圖或地形圖;開挖工程結束後,必須實測竣工斷面圖或竣工地形圖,作為工程量結算的依據。
2.斷面間距可根據用途、工程部位和地形復雜程度在5~⒛m范圍內選擇。有特殊要求的部位按設計要求執行。
3.斷面圖和地形圖比例尺,可根據用途、工程部位范圍大小在1:⒛0~1:1000之間選擇,主要建築物的開挖竣工地形圖或斷面圖,應選用1:200;收方圖以1:500或1:200為宜;大范圍的土石覆蓋層開挖收方可選用1:1000。
4.斷面點間距應以能正確反映斷面形狀,滿足面積計算精度要求為原則。一般為圖上l~3cm施測一點。地形變化處應加密測點。斷面寬度應超出開挖邊線3~10m。
5.開挖施工過程中,應定期測算開挖完成量和工程剩餘量。開挖工程量的結算應以測量收方的成果為依據。開挖工程量的計算中面積計算方法可採用解析法或圖解法(求積儀)。
6.兩次獨立測量同一區域的開挖工程量其差值小於5%(岩石)和7%(土方)時,可取中數(或協商確定)作為最後值。
三、立模與填築放樣
(一)立模和填築放樣的內容
立模和填築放樣應包括下列內容:測設各種建築物的立模,填築輪廓點;對已架立的模板、預制(埋)件進行形體和位置的檢查;測算填築工程量等。
(二)建築物的細部放樣
1.混凝土建築物立模細部輪廓點的放樣位置,以距設計線0.2~0.5m為宜。土石壩填築點,可按設計位置測設。
2.立模、填築輪廓點,可直接由等級控制點測設,也可由測設的建築物縱橫軸線點(或測設點)測設。
3.由軸線點或測站點放樣細部輪廓點時,一般採用極坐標法。
;② 水利水電工程混凝土防滲牆施工技術規范
水利水電工程混凝土防滲牆施工技術規范SL174-96
1總則
1.0.1《水利水電工程混凝土防滲牆施工技術規范》(以下簡稱本規范)是水利水電工程混凝土防滲牆(以下簡稱防滲牆)施工的技術准則。
1.0.2本規范適用水工建築物鬆散透水地基或土石壩壩體內深度小於70m、牆厚60~100cm防滲牆的施工。深度或厚度超過上述范圍,應通過試驗做出補充規定。
1.0.3范圍牆施工,除應遵守本規范外,凡本規定未涉及的內容還應遵守現行的有關標准。
2施工准備
2.0.1發包單位應提供下列有關資料:
(1)初設階段的施工組織設計和施工詳圖階段的設計圖紙和說明書;
(2)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資料、防滲牆中心線處的勘探孔柱狀圖和地質剖面圖,勘探孔的間距不宜大於20m;
(3)牆體材料的性能指標;
(4)水文氣象資料;
(5)造漿粘土的產地、質量、儲量、開采運輸條件等資料;
(6)施工中應使用的標准以及有關的其它文件。
2.0.2防滲牆中心線處的地質資料,應對下列項目作較詳細的描述;
(1)覆蓋層的分層情況、厚度、顆粒組織及透水性;
(2)地下水的水位,承壓水層資料;
(3)基岩的地質構造、岩性、透水性、風化程度與深度;
(4)可能存在的孤石、反坡、深槽、斷層破碎帶等情況。
2.0.3施工前在發包單位或監理單位主持下,設計單位應向承包單位進行技術交底,說明有關技術要求。
2.0.4承包單位必須按批準的設計及招標文件施工。施工前應編制施工組織設計,報監理單位批准後實施。
2.0.5重要或特殊要求的工程,宜在地質條件類似的地點,或在防滲牆中心線上進行施工試驗,以取得有關造孔、固壁泥漿、牆體澆築等資料。
2.0.6建造槽孔前應修築導牆,導牆宜採用現澆混凝土。當地基土較鬆散時應採取加密措施其加密深度以5~6m為宜。
2.0.7鑽機軌道應平行於防滲牆的中心線,地基不得產生過大或不均勻沉陷,軌枕間應填充道渣碎石。
2.0.8倒漿平台宜採用現澆混凝土,其下可設置塊石墊層。
2.0.9臨時施工道路應暢通無阻,並應確保雨季施工的可靠性。
3.造孔
3.0.1防滲牆的中心線及高程,應依照設計文件,根據測量基準點進行控制。
3.0.2劃分槽段時,應綜合考慮地基的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施工部位、造孔方法、機具性能、造孔歷時、混凝土供應強度、牆體預留孔的位置、澆築導管布置原則以及牆體平面形狀等因素。
合攏段的槽孔長度以短槽孔為宜,應盡量安排在槽深較淺、條件較好的地方。
3.0.3確定孔口高程,需考慮:
(1)施工期的最高水位;
(2)能順暢排除廢漿、廢水、廢渣;
(3)盡量減少施工平台的地下水位2.0m。
(4)孔口應高出地下水位2.0m。
3.0.4防滲牆造孔工藝應根據地層情況、鑽機類型和其它施工條件選擇鑽劈法、兩鑽一抓法或抓取法等。
3.0.5使用鑽劈法造槽孔,應注意:
(1)開孔鑽頭直徑必須大於終孔鑽頭直徑,磨損後應及時補焊;
(2)選擇合理的副孔長度;
(3)一、二期槽孔同時雖造孔,其間應留有足夠的長度。
3.0.6兩鑽一抓法應先鑽完主孔,後用抓鬥抓取副孔土體,兩側主孔的中心距宜等於抓鬥的有效抓取長度。
3.0.7抓取法施工應分主孔和副孔,主、副孔長度均應小於抓鬥的有效抓取長度。
3.0.8造孔中,孔內泥漿面應保持在導牆頂面以下30~50cm。
3.0.9地層中的孤石在保證孔壁安全的前提下,可採取小鑽孔爆破或定向聚能爆破的方法處理。
3.0.10漏失地層,應採取預防措施。發現泥漿漏失,應立即堵漏和補漿。
3.0.11施工現場應設置排水溝,及時排除槽孔周圍的廢水、廢漿、廢渣。
3.0.12槽孔孔壁應平整垂直;不應有梅花孔、小牆等。孔位允許偏差不得大於3cm;孔斜率不得大於0.4%,含孤石、漂石地層以及基石面傾斜度較大等特情況,孔斜率應控制在0.6%以內;一、二期槽孔接頭套接孔的兩次孔位中心在任一深度的偏差值,不得大於設計牆厚的1/3,並應採取措施保證設計牆厚。
3.0.13槽孔嵌入基岩的深度必須滿足設計要求。基岩面需按下列方法確定:
(1)依照防滲牆中心線地質剖面圖,當孔深接近預計基岩面時,即應開始取樣,然後根據岩樣的性質確定基岩面;
(2)對照鄰孔基岩面高程,並參考鑽進情況確定基岩面;
(3)當上述方法難以確定基岩面,或對基岩面發生懷疑時,應採取岩芯鑽機取樣,加以確定和驗證。
基岩岩樣是槽孔嵌入基岩的主要依據,必須真實可靠,並按順序、深度、位置編號,填好標簽,裝箱,妥善保管。
3.0.14造孔結束後,應對造孔質量進行全面檢查。經檢查合格,方可進行清孔換漿。
3.0.15清孔換漿宜選用泵吸法或氣舉法。
3.0.16清孔換漿結束後1h,應達到下列清孔標准:
(1)孔底淤積厚度不大於10cm;
(2)當使用粘土泥漿時,孔內泥漿的密度不大於1.30g/cm3,粘度不大於30s,含砂量不大於10%;當使用膨潤土泥漿時,應根據實際情況另行確定。
清孔換漿合格後,方可進行下道工序
3.0.17二期槽孔清孔換漿結束前,應清除接頭混凝土孔壁上的泥皮。宜用鋼絲刷子鑽頭進行分段刷洗,刷洗的合格標準是:刷子鑽頭上基本不帶泥屑,孔底淤積不再增加。3.0.18清孔合格後,應於4h內開澆混凝土,如因下設鋼筋籠或其它埋設件,不能按時澆築,則應由監理或設計單位與承包單位協商,另行提出補充規定。
4泥漿
4.0.1建造槽孔是泥漿的功用是支承孔壁,懸浮、攜帶鑽渣和冷卻鑽具。。泥漿應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流變性能、穩定性以及抗水泥污染的能力。
4.0.2應根據施工條件、造孔工藝、經濟技術指標等因素選擇拌制泥漿的土料。選擇土料時宜優先選用膨潤土。
4.0.3商品膨潤土的質量標准可採取原石油工業部部頒標准《鑽井液用膨潤土》(SY5060—85)。
4.0.4拌制泥漿的粘土,應進行物理試驗、化學分析和礦物鑒定,以選擇粘粒含量大於50%,塑性指標大於20,含砂量小於5%,二氧化硅與三氧化二鋁含量的比值為3~4的粘土為宜。
4.0.5泥漿的性能指標和配合比,必須根據地層特性、造孔方法、泥漿用途,通過實驗加以選定。
4.0.6膨潤土泥漿新制漿液性能以滿足表4.0.6指標為宜。
表4.0.6新制膨潤土泥漿性能指標
項目 單位 性能指標 試驗用儀器 備注
濃度 % >4.5 指100㎏水所用膨潤土重量
密度 g/cm3 <1.1 泥漿比重秤
漏斗粘度 30~90 946/1500mL馬氏漏斗
塑性粘度 CP <20 旋轉粘度計
10分鍾靜切力 N/m2 1.4~10 靜切力計
PH值 9.5~12 pH試紙或電子pH計
4.0.7粘土泥漿新制漿液性能以滿足表4.0.7所列指標為宜。
4.0.8測定泥漿性能指標的項目,可根據不同情況按表4.0.8所列項目確定。
表4.0.7新制粘土泥漿性能指標
項目 單位 <性能指標> 試驗用儀器 備注
密度 g/cm3 1.1~1.2 泥漿比重秤
漏斗粘度 S 18~25 500/700mL漏斗
含砂量 % ≥5 含砂量測量器
膠體率 % ≤96 量筒
穩定性 0.03 量筒、泥漿比重秤
失水量 ml/30min <30 失水量儀 又稱為濾失量
泥餅厚 mm 2~4 失水量儀
1分鍾靜切力 N/m2 2.0~5.0 靜切力計
PH 7~9 試紙或電子pH計
表4.0.8不同階段泥漿性能測定項目
土料種類/階段 膨潤土 粘土
鑒定土料造漿性能時 密度、漏斗粘度計、失水量、靜切力、塑性粘度 密度、漏斗粘度、含砂量、膠體率、穩定性
確定泥漿配合比時 密度、漏斗粘度、失水量、泥餅厚、動切力、pH值 密度、漏斗粘度、含砂量、膠體率、穩定性、失水量、泥餅厚、靜切力、pH值
施工過程中 密度、漏斗粘度、含砂量 密度、漏斗粘度、含砂量
4.0.9應選用新鮮潔凈的淡水配製泥漿。必要時可進行水質分析,判別標准可參照《水工混凝土施工規范》(SDJ207—82)。
4.0.10泥漿處理劑的品種和摻加率應通過試驗確定。
4.0.11拌制泥漿的方法及時間均應通過試驗確定,並按規定配合比配製泥漿,加量誤差值不得大於5%。
拌制膨潤土泥漿應用高速攪拌機,新漿經24h水化溶脹後方能使用。
儲漿池內泥漿應經常攪動,保持泥漿性能指標均一。
4.0.12海水或地下水可能對泥漿產生污染的情況下,應進行水質分析並採取保證泥漿質量的措施。
5牆體材料及其施工
5.1一般規定
5.1.1防滲牆的牆體材料可採取普通混凝土、鋼筋混凝土、塑性混凝土、固化灰漿等。
5.1.2牆體材料應達到下列要求:
(1)設計提出的抗壓強度、抗滲性能及彈性模量等指標;
(2)牆體材料拌合物應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
5.1.3配製牆體材料的水泥、骨料、水、摻合料及外加劑等應符合有關標準的規定,其配合比及配製方法應通過試驗決定。
5.1.4澆築槽孔前,必須擬定澆築方案,其主要內容有:
(1)繪制槽孔縱剖面圖;
(2)計劃澆築方量、供應強度、澆築高程;
(3)混凝土導管等澆築器具及埋設件的布置、組合;
(4)澆築方法、開澆順序、主要技術措施;
(5)牆體材料配合比、原材料品種及用量。
5.1.5防滲牆體應均勻完整,不得有混漿、夾漿、斷牆、孔洞等。
5.1.6牆體施工的質量事故,承包單位除應按規定及時處理和補救外,並應提供事故發生的時間、位置、原因、補救措施、處理經過等資料。
5.2牆體材料
5.2.1混凝土牆體材料,入孔坍落度應為18~22cm,擴散度應為34~40cm,坍落度保持15cm以上的時間應不小於1h;初凝時間應不小於6h,終凝時間不宜大於24h;混凝土的密度不宜小於2100㎏/m3。當採用鑽鑿法施工接頭孔時,一期槽段混凝土早期強度不宜過高。
5.2.2普通混凝土的材料用量不宜少於350㎏/m3。水膠比不宜大於0.65。水泥標號不宜低於325號。
5.2.3配製混凝土的骨料,宜優先選用天然卵石、礫石和中、粗砂;最大骨粒徑應不大於40mm,且不得大於鋼筋凈間距的1/4。
5.2.4牆體採用固化灰漿,需遵守下列規定:
(1)配製固化灰漿的泥漿,漏斗粘度宜為25~45s,密度應根據固化灰漿的配合比控制;
(2)新拌合漿液失去流動性的時間不宜小於5h,固化時間不宜大於24h;
(3)原位攪拌法施工時固化灰漿的密度宜為1.3~1.5g/cm。
5.3混凝土拌和及運輸
5.3.1混凝土的拌和及運輸能力應不小於最大計劃澆築強度的1.5倍。
5.3.2混凝土的拌和、及運輸應保證澆築能連續進行。若因故中斷,時間不宜超過40min。
5.3.3應保證運至孔口的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
5.4泥漿下混凝土澆築
5.4.1泥漿下澆築混凝土應採用直升導管法,導管內徑以200~250mm為宜。
5.4.2槽孔內使用二套以上導管時,間距不得大於3.5m,一期槽端的導管距孔端或接頭管宜為1.0~1.5m。二期槽端的導管距孔端宜為1.0m.當槽底高差大於25cm時,導管應布置在其控制范圍的最低處。
5.4.3導管的連續和密封必須可靠。應在每套導管的頂部和底節管以上設置數節長度為0.3~1.0m的短管。導管底口距槽底應控制在15~25cm范圍內。5.4.4開澆前,導管內應置入可浮起的隔離塞球,開澆時,應先注入水泥砂漿,隨即澆入足夠的混凝土,擠出塞球並埋住導管底端。
5.4.5澆築過程需遵守下列規定:
(1)導管埋入混凝土的深度不得小於1m,不宜大於6m;
(2)混凝土面上升速度不應小於2m/h;
(3)混凝土面應均勻上升,各處高差應控制在0.5m以內,在有鋼筋籠和埋設件時尤應注意;
(4)至少每隔30min測量一次槽孔內混凝土面深度,至少每隔2h測量一次導管內混凝土面深度,並及時填繪混凝土澆築指示圖,以便核對澆築方量;
(5)槽孔口應設置蓋板,避免混凝土散落槽孔內;
(6)不符合質量要求的混凝土嚴禁澆入槽孔內;
(7)應防止入管的混凝土將空氣壓入導管內。
5.4.6混凝土終澆頂面宜高於設計高程50cm。
5.5泥漿固化施工
5.5.1原位攪拌法施工,固化材料加入槽內前,應將孔內泥漿攪拌均勻,水泥宜攪拌成水泥砂漿加入,水泥砂漿的密度不宜小於1.8g/cm3。
5.5.2原位攪拌法應根據設計選擇攪拌方式。
5.5.3原位攪拌法氣拌方式,空壓機的額定壓力不小於孔內最大漿柱壓力的1.5倍;每根風管均應下到槽底,風管底部應安裝水平出風花管;加料應在2h內結束,中途不得停風,結束後繼續氣拌至少30min。
5.5.4原位攪拌結束前,應從槽內2~4個不同部位取樣裝模成型試件。
5.5.5槽孔內混合漿液固化後,應用濕土覆蓋牆頂。
6牆段連接
6.0.1在條件許可時,應盡量減少牆段連接縫。
6.0.2牆段連接可選用接頭管(板)法、鑽鑿法、雙反弧樁柱法等。
6.0.3接頭管9板)法施工,需遵守下列規定:
(1)接頭管(板)應能承受最大的混凝土壓力和起拔力,管(板)表面應平整光滑,其節間連接方式應簡便、可靠、易操作;
(2)應根據預計的最大拔管(板)阻力,選用有足夠起拔能力的吊車或液壓拔管機起拔接頭管;
(3)開始拔管的時間通過試驗確定;
(4)澆築過程中應經常活動接頭管(板);
(5)起拔接頭管(板)過程中,必須做好混凝土澆築和起拔記錄;
(6)液壓拔管(板)機起拔接頭管,應驗算地基及導牆的承載能力,並採取措施防止孔口坍塌。
6.0.4雙反弧樁柱法施工,需遵守下列規定:
(1)用於防滲牆槽段(或圓柱)連接的雙反弧樁柱,其弧頂間距為牆厚的1.1~1.5倍;
(2)鑽鑿雙反弧樁孔,鑽頭不得扭轉,樁孔孔斜應符合3.0.12條的規定;
(3)鑽完樁孔後,需用專用的機具將其兩端一期槽(或圓樁)混凝土上所附泥皮及地層殘留物全部清除。清除結束標準是作業後孔底淤積不再。
7槽孔內鋼筋籠及埋設件
7.1鋼筋籠
7.1.1結合防滲牆施工工藝,鋼筋籠的結構設計需滿足以下規定:
(1)鋼筋籠的外形尺寸應根據糙段長度、接頭形式及具備的起重能力等因素確定;
(2)鋼筋籠保護層厚度應不小於80mm;
(3)垂直鋼筋凈間距應不小於混凝土粗骨料直徑的4倍,尤應注意分節鋼筋籠搭接段的鋼筋間距;應盡量減少水平配置的鋼筋,其中心距宜大於150mm;加強筋與箍筋不得設計在同一水平面上;
(4)混凝土導管接頭外緣至最近處鋼筋的間距應大於100mm;
7.1.2鋼筋籠製作最大允許偏差規定為:
(1)主筋間距為10mm;
(2)箍筋和加強筋間距為20mm;
(3)鋼筋籠長度為50mm;
(4)鋼筋籠彎曲度不大於1%。
7.1.3應採取措施使鋼筋籠在存放和調運過程中不致扭曲變形。
7.1.4應在鋼筋籠上安裝定位墊塊,以保證保護層的厚度。
7.1.5鋼筋籠底端垂直鋼筋應加工成微閉合形狀。
7.1.6鋼筋籠分節長度應按孔深、起吊高度、重量、在孔口總連接時間、出廠鋼筋長度等綜合考慮選定。
7.1.7鋼筋籠下設起吊應選擇合適起吊點。鋼筋籠較長時,應採用兩點法起吊。下設鋼筋籠,應對准槽段中軸線,吊直扶穩,緩緩下沉,避免碰撞孔壁,如遇阻礙,不可強行下沉。
7.1.8分節製作的鋼筋籠,應保證上、下節連接後的垂直度。
鋼筋籠下端槽底一般不宜小於20cm。應防止混凝土澆築時鋼筋籠上浮。
7.1.9鋼筋籠入槽後,其定位允許最大偏差應符合下列規定:
(1)定位標高為50mm;
(2)垂直牆軸線方向為20mm;
(3)沿牆軸線方向為75mm。
7.2預埋管或管模
7.2.1牆體內可採用預埋管或預留孔法(拔管法)成孔。
7.2.2預埋管或預留孔所使用的拔管管模應有足夠的強度和鋼度,管模的結構應有助於最大限度減少起拔阻力,並保證在已成孔段不出現負壓。管接頭應牢固。下設前,應先在地面上試組裝,檢查其是否順直,其彎曲度應下於1%。
7.2.3預埋管或預留孔孔位應布置在兩相鄰混凝土導管間的中心位置或槽孔端頭。
7.2.4預埋管底部和上端應予以固定。
7.2.5預留孔應注意:(1)混凝土開澆後,適時地將管模插入混凝土內以固定其下端;(2)確定最佳拔管時間。
7.2.6應保護好預埋管和預留孔,防止異物墜入。
7.3儀器埋設
7.3.1防止牆內埋設的觀測儀器主要有應變計、無應力計、鋼筋計、圖壓力盒、牆體變形測斜導管等,均應使用合適的埋設方法。
7.3.2儀器埋設斷面,應在相鄰混凝土導管間的中心位置上。儀器埋設斷面處的造孔質量必須合格。
7.3.3儀器埋設前應完成儀器的力學率定、溫度率定、絕緣氣密性率定,並進行電纜絕緣的氣密性檢查和芯線電阻檢查,電纜硫化接頭強度和絕緣情況檢查。
7.3.4儀器埋設,應按設計嚴格控制其位置和方向,注意對電纜的保護,防止從槽口掉入異物。
7.3.5承包單位在混凝土澆築完畢至防滲牆竣工,應妥善保護儀器電纜。
8特除處理
8.0.1導牆嚴重變形或底部坍塌,宜採取以下處理方法:
(1)破壞部位應重新修築導牆或採取其它安全施工措施;
(2)改善地級條件和槽內泥漿性能。
8.02地層嚴重漏漿,應迅速填入堵漏材料,必要時可回填槽孔。
8.0.3混凝土澆築過程中導管堵塞、拔脫或漏漿需重新下設時,必須需採用下列方法:
(1)將導管全部拔出、沖洗、並重新下設,抽凈導管內泥漿繼續澆築;
(2)繼續澆築前必須核對混凝土面高程及導管長度,確認導管的安全插入深度。
8.0.4混凝土澆築過程中鋼筋籠上浮,需採取以下措施:
(1)應及時調整導管買入深度並適當降低混凝土面上升速度;
(2)對籠體錨固或壓重。
8.0.5一、二期槽孔套接接頭達不到設計要求的最下牆厚時,可選擇下列處理辦法:
(1)在接縫上游側進行高壓噴射灌漿或灌漿處理;
(2)在最小套接斷面處加打一鑽,鑽頭直徑根據接頭孔孔斜和設計牆厚選擇,成孔後再澆築混凝土。
8.0.6在混凝土澆築過程中發生質量事故,可選取以下辦法進行處理:
(1)鑿除已澆入孔內的混凝土,重新澆築;
(2)在需要處理牆段上游側補貼一段新牆;
(3)地層可灌性較好時,宜在需要處理的牆段上游面進行灌漿或高壓噴射灌漿處理。
9質量檢查和工程驗收
9.0.1承包單位在開工前必須建立質量保證體系,包括建立質量檢查機構,配合質檢人員、並制訂質量檢查制度及實施辦法等。
9.0.2質檢人員應對槽孔建造、泥漿配置及使用、清孔換漿、鋼筋籠加工運輸及下設、混凝土澆築質量進行檢查與控制。
9.0.3檢查牆身質量應在成牆一個月後進行,檢查內容為牆體的均勻性、可能存在的缺陷和牆段接縫。檢查可採用鑽孔取芯和其它無損檢測等方法。檢查孔的位置和數量,由發包單位、監理單位會同有關單位研究確定。
9.0.4混凝土防滲牆工程的驗收,分工序質量驗收和單項工程竣工驗收。
工序質量驗收包括終孔驗收,、清孔驗收、鋼筋籠製造及下設質量驗收,混凝土澆築質量驗收。
各工序驗收合格後,由監理單位或發包單位簽發合格證。
9.0.5槽孔的清孔驗收應包括下列內容:
(1)孔位、孔深、孔斜、槽寬;
(2)基岩岩樣與槽孔嵌入深度;
(3)一、二期槽孔間接頭的套接厚度。
9.0.6槽孔的清孔驗收應包括以下內容:
(1)孔內泥漿性能;
(2)孔底淤積厚度;
(3)接頭孔壁刷洗質量。
9.0.7鋼筋籠製造及下設驗收應包括以下內容;
(1)鋼筋籠的尺寸,導向裝置及加工質量;
(2)鋼筋籠的下設位置及節間連接質量。
9.08混凝土澆築驗收應包括以下內容:
(1)導管間距;
(2)澆築混凝土面的上升速度及導管埋深;
(3)混凝土的終澆高程;
(4)混凝土原材料的檢驗;
(5)混凝土機口取樣的物理理學指標及其數理統計分析結果。
9.0.9固化灰漿防滲牆泥漿固化的驗收應包括以下內容:
(1)固化灰漿原材料的檢驗;
(2)槽孔內固化漿液的物理力學性能指標;
(3)牆體的均勻性及抗滲性能。
9.0.10防滲牆單項工程竣工驗收,應具備以下資料:
(1)設計圖紙、說明書、技術要求、變更及補充文件;
(2)竣工報告、竣工總平面圖及剖面圖、每個槽孔的竣工資料;
(3)施工原始記錄、質量檢查及工序驗收資料、各種原材料試驗資料、牆體材料及泥漿試驗資料、施工期地下水位和壩體觀測資料、牆身檢查孔成果資料、重大質量事故報告;
(4)有關專題試驗研究報告。
9.0.11經發包單位和監理單位檢查,認為工程質量符合要求時,應簽發合格證,如不符合要求,承包單位應根據發包單位或監理單位意見進行處理,達到合格再進行驗收。
10施工記錄和觀測工作
10.0.1承包單位必須做好防滲牆施工記錄和資料分析工作。主要圖表可採用附錄B的格式。
10.0.2防滲牆施工過程中,宜對槽口沉陷和位移進行觀測。
10.0.3在土石壩壩體內建造防滲牆時,發包單位應定期觀測壩體的沉陷、移位、裂縫、測壓管水位等。
10.0.4工程交付使用後,運行管理部門應對防滲牆進行系統觀測,及時整理分析觀測資料,監視防滲牆的運行情況。
附錄A
術語A1混凝土防滲牆(1.0.1)——於地面上進行造孔施工,在地基中以泥漿固壁,開鑿成槽形孔或聯鎖樁柱孔,回填防滲材料,築成具有防滲性能的地下連續牆。
A2鬆散透水地基(1.0.2)——泛指覆蓋層或由覆蓋層和粉狀或塊狀全風化基岩組成的地基。
A3導牆(2.0.6)——沿防滲牆軸線方向,在設計槽孔寬度以外一定深度內建造的平行防身牆軸線的平整、垂直的擋土牆。
A4合攏段的槽孔(3.0.2)——全牆最後施工的一個槽孔。
A5副孔長度(3.0.5)——當槽孔分為主、副孔時,副孔長度為相鄰的兩主孔邊之間的最小距離。
A6定向聚能爆破(3.0.9)——在造孔過程中,將具有定向聚能裝置的爆破筒下至孤石表面進行爆破。
A7梅花孔(3.0.12)——沖擊鑽進時,由於各種原因致使孔形不圓整的孔。
A8小牆(3.0.12)——相鄰單孔之間兩側孔壁及孔底未鑽凈的殘留部位。
A9孔斜率(3.0.12)——某一孔深處的施工孔位中心相對於孔口處的施工孔位中心的偏差值與該處孔深的比值。
A10孔位允許偏差(3.0.12)——在孔口水平面上,單孔施工與設計中心位置在任意方向上的偏差值。
A11孔底淤積厚度(3.0.16)——清孔後1h,泥漿中的鑽渣淤積在孔底的厚度。
後面的附錄圖表只有圖片格式的,我不會插圖片呀
③ 三峽大壩混凝土施工採用了哪些主要技術手段
在三峽工程的混凝土施工中,根據工程需要採取引進、吸收再創新和自主創新的方法實施了許多新的技術,如混凝土建築原材料、水平及垂直輸送技術、模板技術、鋼筋連接技術、溫控防裂技術等,這些新技術的應用均獲得了提高質量、加快進度等綜合效益,也是近年來水利水電行業混凝土施工技術的典型成果,可為今後我國大中型水電工程混凝土施工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