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頸動脈硬化的檢查
1.多普勒超聲
目前首選的無創性頸動脈檢查手段,廣泛應用於頸動脈硬化病變的篩查及隨訪。不僅可以顯示斑塊的部位和大小、管腔狹窄部位和嚴重程度,還能進行血流動力學測定,並可對斑塊進行形態學評價。彩色多普勒超聲通過檢測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來確定是否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正常IMT應小於1.0mm,IMT在1.0~1.2mm間為內膜增厚,大於1.2mm為斑塊形成。超聲下根據形態和回聲特點,斑塊可分為①低回聲脂質性軟斑;②中等回聲富含膠原組織的纖維性扁平斑塊;③強回聲伴聲影的鈣化性硬斑塊;④回聲強弱不等的潰瘍性混合型斑塊。其中,軟斑、扁平斑和混合斑屬於不穩定斑塊,是引起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2.經顱多普勒超聲(TCD)
另一項無創檢查手段,可顯示顱內外動脈的狹窄部位、程度、血流速度、血流方向及是否有側支循環開放等,經常與多普勒超聲聯合應用於頸動脈狹窄的診斷及術後評估。
3.CT血管造影(CTA)
CTA對頸動脈狹窄的判斷准確性高於多普勒超聲,但對斑塊的形態學顯示欠佳,目前廣泛應用於狹窄的診斷,可作為術前診斷和制定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
4.核磁血管造影(MRA)
可清晰顯示頸動脈及其分支的三維形態和結構,並重建顱內動脈影像,對狹窄程度較重的病變判斷敏感性高,但價格相對較高,體內有金屬植入物(如金屬假牙、起搏器或金屬假體等)者禁行此檢查。
5.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
DSA是診斷頸動脈狹窄的金標准,可詳細評價病變的部位、范圍、程度以及側支形成情況,但因屬有創操作、價格昂貴、風險較高,臨床上很少單純用於檢查。
頸動脈彩超主要是檢查頸部血管的狀態,例如檢查局部血管是否有狹窄。平時有頭暈症狀時,可以立即去醫院進行頸部血管檢查,並根據檢查結果進行症狀治療。平時要注意飲食。最好注意不要吃油膩的食物,好好護理。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是目前階段確認頸動脈是否有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最常用檢查方法。很多人都試過,即使不在醫院,體檢中心也很有可能會做這個檢查。這個檢查可以判斷頸動脈是否有斑塊,斑塊的性質是否明確。例如,斑塊是柔軟的斑塊、混合斑塊或硬斑塊。這為下一階段如何治療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這就是我經常告訴大家的CTA可以發現動脈鈣化斑點。對診斷和確定方案有幫助。這是因為,將CT增強技術與薄層、大范圍、快速掃描技術相結合,通過合理的後期處理,明確展示全身各部位血管細節,具有創意、操作簡便的特點的顱外頸動脈適合CTA檢查。頸部動脈垂直於CT截面,因此螺旋CT掃描時,可以避免血管對水平方向分解力相對不足的缺點。
3. mr全息成像原理
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氫原子核在磁場內所產生的信號經重建成像的一種影像技術。
基本原理:
灌注成像(perfusion ima― ging,PI)是通過引入順磁性對比劑,使成像組織的 T1、T2 值縮短,同時利用超快速成像方法獲得成像的時間分辨力。通過靜脈團注順磁性對比劑後周圍組織微循環的 T1、T2 值的變化率,計算組織血流灌注功能。
腦活動功能成像是利用腦活動區域局部血液中氧合血紅蛋白與去氧血紅蛋白比例的變化,所引起局部組織 T2的改變,從而在 T2加權像上反映出腦組織局部活動功能的成像技術。
這一技術又稱為血氧水平依賴性 MRI 成像(BOLD MRI)。是通過刺激周圍神經,激活相應皮層中樞,使中樞區域的血流量增加,進而引起血氧濃度及磁化率的改變而獲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