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個同學打球的時候用力過猛,胳膊脫臼了,怎麼辦
應該是肩關節脫臼吧!肩關節脫臼的復位方法很簡單,讓受傷隊員平躺在地上,用你的腳後跟抵在他的腋窩下,緩慢用力上蹬,同時抓住他的手臂由外展部位到內收並緩慢外旋,就能復位了,復位後注意進一步的檢查,看是否伴有其它的肌肉、韌帶、筋膜等的損傷。
❷ 肩鎖關節脫位怎麼辦比較好有哪些緩解的方法
肩鎖關節脫位怎麼辦比較好?有哪些緩解的方法?
如果發生肩關節脫位,最好在第一時間去醫院,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復位。一般來說,從最初脫位到復位的時間不應超過24小時。不當的自行復位或忽視,容易造成骨折或陳舊性、鎖定性脫位,給後續治療帶來麻煩。病人的年齡和身體活動水平是手術的主要關注點。如果患者年齡超過40歲,體力活動水平下降,對盂蘭盆關節的運動要求不強,可以採取保守治療。但要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肩關節脫位,如肩袖撕裂或骨折。而40歲以下的年輕人,由於對運動的要求較高,初次脫位後再次引起脫位的概率會明顯上升,所以必須通過手術治療肩關節脫位。

在這個階段的肩關節脫位,有必要通過CT檢查確定骨缺損的程度,然後才能知道是否可以通過微創關節鏡修復脫位。所有的康復治療都應該在你的外科醫生或專業康復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一般的損傷機制是摔倒,直接攻擊肩膀和膝蓋上背部。一些損傷是間接的損傷機制,如手臂或肘部下降時伸直和外展支撐,導致肱骨頭推入鎖骨關節。
肩部移位是一種常見的骨科疾病,很多人在受到外力影響時會移動肩膀,甚至扭曲武器。一旦發生這種情況,這將嚴重影響你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在日常生活中,你怎麼能不隨意移動呢?關鍵是這些韌帶應該從肩關節重建。它們緊緊地包裹著肩關節,我們稱之為關節囊。最好是第一次去醫院,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減量。通常,還原的初始置換時間不應超過24小時。復位不充分或自行復位疏忽,極易造成骨折或移位陳舊鎖定,給後續治療帶來問題。
❸ 胳膊脫臼怎麼辦
手臂是一個籠統的稱呼,根據各地方言不一樣。上肢脫臼包括肩關節脫臼和肘關節脫臼,如果肩關節脫臼,患者首先表現為肩關節無法活動、疼痛。肘關節脫位也是同樣的狀況,脫位導致疼痛。肩關節脫位會感覺肩部空虛,外展、前伸都受限。肘關節脫臼,表現為伸直和屈曲時疼痛和活動障礙,肘後三角是空的。如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不要盲目的立刻復位,需要到最近的醫院拍片檢查,因為有時脫臼可能合並骨折。在未明確骨折的情況之下盲目復位,可能會增加損傷。所以一般而言,肩關節脫位和肘關節脫位不存在骨折的情況下,有很多專業的復位方法。比如肘關節可以在局麻下,在醫生的幫助下進行復位,一般肘關節後脫位比較常見。肩關節脫位最好在局麻下復位,一般前下方和後下方的肩關節脫位比較常見。如果患者出現明確的關節脫位,建議患者在局部麻醉下復位,局麻可以緩解患者的疼痛。在醫院,醫生常用腳踏閥緩慢的遷移。如果上肢力量比較強壯,需要在全麻下進行復位。
❹ 肩膀脫臼怎麼恢復
樓主不用擔心,這是正常的,脫臼復位後還是需要一段比較長的時間來恢復的,至於時間的長短因人體質而異,但是你做一些動作能聽到關節響,是正常的,說明已經快好了,但是動作大會痛只是因為傷害沒有完全好,就好像一道外傷傷口已經結疤了,但是如果用力去摸得話,也是會有痛感的!在沒有完全恢復到脫臼前的狀態之前,你最後不要用那隻脫臼的手去拿比較重的東西!但像你到這時候平時也該經常鍛煉了,鍛煉的內容就是小幅度的做一些動作,做的程度以達到會產生痛感的臨界程度,然後一天天慢慢加大動作幅度直到完全康復,期間建議多喝骨頭湯或燉筋,有助恢復。
❺ 肩鎖關節脫位如何治療
復發性或俗稱習慣性肩關節脫臼,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自己可以把肩關節弄脫位,然後,又可以再弄回正常位置,也就是患者可以」表演〃自己的肩關節自由進出;第二類是最常見的,主要是因為創傷,也就是經由外力造成肩關節脫位後的後遺症。
成因
第一類的習慣性肩關節脫臼的患者,沒有明顯創傷的病史,而且身上多處關節也可能有過度伸展及鬆弛的現象。譬如說,大拇指可以輕易後折並觸及前臂;肘關節或膝關節過度挺伸,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先天性身體的組織較鬆弛而造成的關節不穩定,而且是多方向性的。至於第二類,其因受傷後造成的習慣性脫位,多是因為明顯的創傷,如運動傷害,像投擲動作太過用力,或投擲過程忽遇阻力,柔道、角力等身體接觸的技擊運動;又如摔倒時以手撐地,或是肩膀著地等意外的動作,造成肩關節脫位,幾乎都是前方向的脫臼,在保守治療(關節復位)後,又再發生脫位或半脫位的情形。
臨床表徵
第一次的肩關節因受傷而脫位的經驗是非常深刻的,原因不外劇痛,感覺肩膀脫出,並且隨之卡住而動彈不得。大多數的人都需要再次經由外力(西醫或中醫)才能將肩關節」復位〃,少部分的人可經由自己或同伴的協助而」拉〃回去。總之,經過一番折騰之後,」脫落的肩膀又回去了〃,在經數周休養,肩膀又恢復了正常的功能。但是某一天,患者在運動或是工作時做肩膀上舉、外轉及外展的動作,簡單的說,就是一個類似投擲的動作,肩關節又掉出來了,卡住、劇痛,其無法自己」弄〃回去,這是復發性脫位;也可能是感覺」卡〃一聲,肩膀扭到了而且突然不聽使喚,但可以自己將其轉回去,這是復發性半脫位。脫位再復發的機率和第一次發生脫位時的年紀有密切的關系。據統計,第一次因創傷造成肩關節脫臼,如發生在20歲以下的年輕人,則以後再復發脫位的機率為60%到95%;如發生在20至30歲的人,則復發機率為40%到70%;發生在30歲至40歲,則其復發機率為10%至40%;如發生在喜好運動的年輕人,則復發機率亦可高達80%。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一但復發性脫位開始發生後,就會限制了許多肩關節的正常活動及動作,不僅無法從事許多運動及工作,即便自己再小心、再注意,都常會在日常生活的活動中不經意的發生脫位或半脫位,如拉扯重物、穿脫衣服, 睡覺翻身等。脫位的次數愈多,就會發覺肩關節愈易脫位,自己也愈會「自行復位術」,當然關節的活動范圍也就受到更多的限制。
病理
問題出在第一次受傷時,肩關節內維持穩定的重要構造(肩盂唇韌帶),因關節脫位而從間盂的邊緣撕裂,並且和骨頭剝離。之後雖然關節復位,但受傷的部位沒有癒合,形成一永久性的缺口,而無法維持肩關節的穩定度。90%以上的肩關節脫位都是由前方脫出,所以,肩盂唇韌帶剝離處亦位於肩盂的前下方,也就是如此;再脫位都發生在肩上舉外展及外轉的動作。另外脫位次數多了,前方的關節囊亦被」撐〃的變成愈來愈鬆弛,也使得脫位愈易發生。脫位一次,關節就受傷一次,不但會造成關節軟骨磨損或是剝離掉落,甚至也會造成上盂唇韌帶的撕裂。大多數的病人對於肩關節」進進出出〃的不穩定不以為意,認為只要多加註意某些不良姿勢或避免某些活動,其就可以減少脫位發生的機會;有些人也認為許久才脫出一次影響不大;更有人認為自己愈來愈會自行復位,是否病情減輕了?近來愈來愈多的研究報告及我們自己的經驗顯示,常時間的肩關節不穩定,累積了多次的脫位或半脫位,這都會造成關節軟骨的磨損,而有很大的機會得到肩關節炎。
治療
對於先天性的習慣性脫位的治療,由於沒有明顯病灶,問題出在組織結構鬆弛,所以原則上以保守(非手術)復健治療為主,訓練肩關節周圍的肌肉,以加強肌力來幫助穩定關節。成效約為80%,除非得已,才以手術方式縮緊關節囊膜,減少關節活動的范圍以維持穩定。至於,創傷性肩關節脫位的治療則分兩方面來說:在急性期,也就是第一次脫臼發生時,以往都是使用保守關節復位術後就」靜觀其變〃,但是對於年輕人及愛好運動患者的高復發率(80%―95%),也讓我們開始思考更好的治療方式以降低」明明知道,必然會發生〃的不良預後。近年來,由於關節鏡手術的發展,以微創傷口的手術技術,針對年輕人,運動員,愛好運動的患者,或特殊職業的軍人、警察等在其第一次肩關節脫臼後,適時予以修補剝離的肩盂唇韌帶,以減少日後復發的機會及所帶來的困擾,與復發後再治療的復雜性。關節鏡手術的結果可以將這些高復發率患者復發的機會降至10%―20%以下。另一方面,保守復健治療對於創傷後習慣性脫位的效果並不好,成功率不到20%。但這些病灶如果以手術的方式矯正,縫合撕離的韌帶並收緊鬆弛的關節囊膜,術後以肩吊帶保護二至四周,並開始被動關節活動,八周開始肌力訓練,十二周恢復日常生活活動,四至六個月恢復運動。我們統計過去10年間手術成功率可達95%。近年來,我們更開始使用關節鏡手術的方式來治療,除了前述急性期第一次肩關節脫位的患者,更對於某些習慣性脫位而其病灶受傷並不是太嚴重的患者進行修補。關節鏡手術的好處是傷口小(三個小洞),術後較不痛,較容易復健,關節不易僵硬,容易恢復正常活動范圍及功能。短期的治療效果和開放式手術的結果差不多。
建議
不要輕忽習慣性肩關節脫位的重要性,診斷要先確定(病史詢問、理學檢查及磁振造影),才決定治療方向。非因受傷引起的習慣性脫臼最好以復健的方式治療。由受傷造成的脫臼則最好已手術的方式治療。唯有將不穩定的關節轉為穩定的關節,才有機會享受無拘無束的活動,並減少關節炎發生的機會。
❻ 肩膀突然脫臼,第一時間應該怎麼辦
肩關節脫臼後應立即復位,越快越好。肩關節受傷後,短時間內肩關節周圍的肌肉處於休克狀態,此時肌肉較鬆弛,而且復位時疼痛也不敏感。但休剋期一過,肌肉就處於痙攣狀態,肌肉緊張、疼痛加重,復位也就較為困難。訓練中,如發現肩關節脫臼,應立即讓受傷學員平躺於訓練館的長椅中床上,復位者雙手握住傷肢腕部,患肢外展60o~70o。復位者一足置於傷者腋下,腋下可用運動服疊後做為襯墊,墊在腋下(脫去鞋子,左肩關節脫位用左足,右肩關節脫位用右足),逐漸用力向下牽引外旋,同時足跟用力略向外頂腋窩,並將傷肢在繼續牽引下過渡內收,此時即以足跟支點,將肱骨頭擠入關節盂內,復位時聽到「格噠」一聲彈響,傷者立即感到肩部輕松,疼痛消失,即為復位後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