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蛋白沉澱的方法和原理
蛋白質通過鹽析的辦法沉澱的原理是降低蛋白質的溶解度,使蛋白質凝聚而從溶液中析出。
蛋白質的沉澱是溶液中的溶質由液相變成固相析出的過程。蛋白質從溶液中析出的現象,稱為蛋白質的沉澱。蛋白質沉澱常用的方法有鹽析、等電點沉澱、有機溶劑沉澱、生物鹼試劑與某些酸(如三氯醋酸)沉澱等。
㈡ 請問使蛋白質沉澱的方法有幾種
蛋白質沉澱實質上是蛋白質的分離,提取蛋白質的方法。一般來說若蛋白質存在於各種生物流體如血漿、牛乳、雞蛋白及尿的溶液中時,不要經過提取。若在組織和細胞里的蛋白質必須經過提取成為蛋白質溶液,再用(1)透析法:有半透膜透析、電透析、超濾析三種。(你是問方法有幾種?所以不講詳細過程,下同)上面是蛋白質與非蛋白質的分離。(2)分離後要除去蛋白質水溶液中的溶劑,可用有機溶劑的親水作用,在低溫(負10度或接近溶劑凝固點的溫度)將蛋白質水溶液傾入大量酒精或丙酮中,蛋白質就沉澱下來。(3)也可以用凍干法除去蛋白質溶液中的溶劑(通常是水)即將蛋白質溶液迅速凍成薄層,在高度真空中用升華法將溶劑除去。(4)分段分離將乾燥後的多種蛋白質混合物採用分階段分離。用鹽析法進行也可用有機溶劑為沉澱劑分離(5)最後用標准試驗法:如超離心法、電泳法及相律法等檢驗蛋白質是否純凈。
㈢ 有哪些方法可使蛋白質沉澱,沉澱的原理是什麼,有何實用意義
鹽析法可以使蛋白質沉澱。
鹽析法的原理
蛋白質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取決於蛋白質分子表面離子周圍的水分子數目,亦即主要是由蛋白質分子外周親水基團與水形成水化膜的程度以及蛋白質分子帶有電荷的情況決定的。蛋白質溶液中加入中性鹽後,由於中性鹽與水分子的親和力大於蛋白質,致使蛋白質分子周圍的水化層減弱乃至消失。同時,中性鹽加入蛋白質溶液後由於離子強度發生改變,蛋白質表面的電荷大量被中和,更加導致蛋白質溶解度降低,之蛋白質分子之間聚集而沉澱。由於各種蛋白質在不同鹽濃度中的溶解度不同,不同飽和度的鹽溶液沉澱的蛋白質不同,從而使之從其他蛋白中分離出來。簡單的說就是將硫酸銨、硫化鈉或氯化鈉等加入蛋白質溶液,使蛋白質表面電荷被中和以及水化膜被破壞,導致蛋白質在水溶液中的穩定性因素去除而沉澱。
---摘自網路
㈣ 蛋白質沉澱的定義及蛋白質沉澱的方法有哪些
蛋白質沉澱的定義:
蛋白質分子凝聚從溶液中析出的現象稱為蛋白質沉澱(precipitation),變性蛋白質一般易於沉澱,但也可不變性而使蛋白質沉澱,在一定條件下,變性的蛋白質也可不發生沉澱。
蛋白質沉澱的方法:
鹽析法——多用於各種蛋白質和酶的分離純化;
在蛋白質溶液中加入大量的中性鹽以破壞蛋白質的膠體穩定性而使其析出,這種方法稱為鹽析。常用的中性鹽有硫酸銨、硫酸鈉、氯化鈉等。各種蛋白質鹽析時所需的鹽濃度及pH不同,故可用於對混和蛋白質組分的分離。例如用半飽和的硫酸銨來沉澱出血清中的球蛋白,飽和硫酸銨可以使血清中的白蛋白、球蛋白都沉澱出來,鹽析沉澱的蛋白質,經透析除鹽,仍保證蛋白質的活性。調節蛋白質溶液的pH至等電點後,再用鹽析法則蛋白質沉澱的效果更好。鹽析法分為兩類,第一類叫Ks分段鹽析法,在一定PH和溫度下通過改變離子強度實現,用於早期的粗提液;第二種叫b分段鹽析法,在一定離子強度下通過改變PH和溫度來實現,用於後期進一步分離純化和結晶。影響鹽析的因素包括:蛋白質濃度、離子強度和類型、PH值、溫度等。針對溫度這一條,需要強調:在低離子強度或純水中,蛋白質溶解度在一定范圍內隨溫度增加而增加。但在高濃度下,蛋白質、酶和多肽類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上升而下降。在一般情況下,蛋白質對鹽析溫度無特殊要求,可在室溫下進行,只有某些對溫度比較敏感的酶要求在0-4℃進行。
使用硫酸銨沉澱蛋白需要注意:硫酸銨中常含有少量的重金屬離子,對蛋白質巰基有敏感作用,使用前必須用H2S處理:將硫酸銨配成濃溶液,通入H2S飽和,放置過夜,用濾紙除去重金屬離子,濃縮結晶,100℃烘乾後使用。另外,高濃度的硫酸銨溶液一般呈酸性(PH=5.0左右),使用前也需要用氨水或硫酸調節至所需PH。
有機溶劑沉澱法——多用於生物小分子、多糖及核酸產品的分離純化;
有機溶劑的沉澱機理是降低水的介電常數,導致具有表面水層的生物大分子脫水,相互聚集,最後析出。該法優點在於:1)分辨能力比鹽析法高,即蛋白質或其它溶劑只在一個比較窄的有機溶劑濃度下沉澱;2)沉澱不用脫鹽,過濾較為容易;3)在生化制備中應用比鹽析法廣泛。但是,在常溫下,有機溶劑沉澱蛋白質往往引起變性。例如酒精消毒滅菌就是如此。因此,操作要求在低溫下進行。有機溶劑的選擇首先是能和水混溶,使用較多的有機溶劑是乙醇、甲醇、丙酮,還有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亞碸、乙腈和2-甲基-2,4戊二醇等。
等電點沉澱法——此法單獨應用較少,多與其它方法結合使用;
兩性電解質分子上的凈電荷為零時溶解度最低,不同的兩性電解質具有不同的等電點,以此為基礎可進行分離。如工業上生產胰島素時,在粗提液中先調PH8.0去除鹼性蛋白質,再調PH3.0去除酸性蛋白質。利用等電點除雜蛋白時必須了解制備物對酸鹼的穩定性,不然盲目使用十分危險。不少蛋白質與金屬離子結合後,等電點會發生偏移,故溶液中含有金屬離子時,必須注意調整PH值。等電點法常與鹽析法、有機溶劑沉澱法或其他沉澱方法聯合使用,以提高其沉澱能力。
重金屬鹽沉澱法——常用於搶救誤服重金屬鹽中毒的病人;
許多有機物質包括蛋白在內,在鹼性溶液中帶負電荷,能與金屬離子形成沉澱。根據有機物與它們之間的作用機制,可分為羧酸、胺及雜環等含氮化合物類,如銅鋅鎘;親羧酸疏含氮化合物類,如鈣鎂鉛;親硫氫基化合物類,如汞銀鉛。蛋白質-金屬離子復合物的重要性質是它們的溶解度對溶液的介電常數非常敏感,調整水溶液的介電常數(如加入有機溶劑),即可沉澱多種蛋白。沉澱的條件以pH稍大於等電點為宜。重金屬沉澱的蛋白質常是變性的,但若在低溫條件下,並控制重金屬離子濃度,也可用於分離制備不變性的蛋白質。臨床上利用蛋白質能與重金屬鹽結合的這種性質,搶救誤服重金屬鹽中毒的病人,給病人口服大量蛋白質,然後用催吐劑將結合的重金屬鹽嘔吐出來解毒。
㈤ 沉澱蛋白質的方法有哪些,各有和特點
沉澱蛋白質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點?
答:(1)鹽析法,此方法並未破壞蛋白質天然狀態,沉澱出的蛋白質可不變性,所以鹽析法是分離制備蛋白質或蛋白類生物制劑的常用方法。
(2)有機溶劑沉澱法,通過破壞蛋白質的水化膜而使蛋白質沉澱,此方法在常溫下可使蛋白質變性,低溫下可使變性速度減慢。
(3)重金屬鹽沉澱法,可與蛋白質結合形成不溶於水的蛋白質鹽沉澱,引起蛋白質變性。臨床用於救重金屬鹽中毒。
㈥ 常用蛋白質沉澱方法有哪些有哪些應用實例
1、鹽析法:此方法並未破壞蛋白質天然狀態,沉澱出的蛋白質可不變性,所以鹽析法是分離制備蛋白質或蛋白類生物制劑的常用方法2、有機溶劑沉澱法:通過破壞蛋白質的水化膜而使蛋白質沉澱,此方法在常溫下可使蛋白質變性,低溫下可使變性速度減慢3、重金屬鹽沉澱法:可與蛋白質結合形成不溶於水的蛋白質沉澱,引起蛋白質變性。
㈦ 蛋白質沉澱有哪幾種方法哪些是可逆的沉澱反應
蛋白質沉澱 蛋白質在溶液中的穩定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如果條件發生改變,破壞了蛋白質溶液的穩定性,蛋白質分子則聚集成大的顆粒沉澱出來.
蛋白質溶液的穩定性與質點大小、電荷和水化作用有關,只要破壞這些條件,蛋白質自然會從溶液中沉澱出.
沉澱蛋白質有以下方法:
1、鹽析法
2、有機溶劑沉澱法
3、重金屬鹽沉澱法
4、生物鹼試劑和某些酸(三氯醋酸,磺基水楊酸,硝酸等)沉澱法
5、加熱變性沉澱法
蛋白質變性:蛋白質的天然構象遭到破壞導致其生物活性喪失的現象.蛋白質在受到光照、熱、有機溶劑以及一些變性劑的作用時,次級鍵受到破壞,導致天然構象的破壞,使蛋白質的生物活性喪失.
蛋白質分子凝聚從溶液中析出的現象稱為蛋白質沉澱(precipitation),變性蛋白質一般易於沉澱,但也可不變性而使蛋白質沉澱,在一定條件下,變性的蛋白質也可不發生沉澱.
蛋白質所形成的親水膠體顆粒具有兩種穩定因素,即顆粒表面的水化層和電荷.若無外加條件,不致互相凝集.然而除掉這兩個穩定因素(如調節溶液pH至等電點和加入脫水劑)蛋白質便容易凝集析出.
可以看出,如將蛋白質溶液pH調節到等電點,蛋白質分子呈等電狀態,雖然分子間同性電荷相互排斥作用消失了.但是還有水化膜起保護作用,一般不致於發生凝聚作用,如果這時再加入某種脫水劑,除去蛋白質分子的水化膜,則蛋白質分子就會互相凝聚而析出沉澱;反之,若先使蛋白質脫水,然後再調節pH到等電點,也同樣可使蛋白質沉澱析出.
㈧ 蛋白質沉澱的方法有那些,各有什麼特點
沉澱蛋白質的方法主要有:鹽析、有機溶劑、生物鹼試劑、重金屬鹽、加熱凝固。
分析如下:
(1)鹽析破壞蛋白質的水化膜和電荷,採用不同濃度鹽可將不同的蛋白質分段析出,鹽析的蛋白質不變性,鹽析作用是可逆的。(2)有機溶劑可破壞蛋白質的水化膜,若調節pH=pI,則更易沉澱。低溫操作,快速分離溶劑不會使蛋白質變性,而常溫操作,蛋白質易變性。(3)沉澱生物鹼試劑:鎢酸、三氯乙酸等的酸根與帶正電荷的蛋白質結合沉澱,會使蛋白質變性。(4)重金屬離子可與帶負電荷的蛋白質結合沉澱,會使蛋白質變性。(5)在等電點加熱蛋白質可形成凝塊沉澱,會使蛋白質變性。
㈨ 沉澱蛋白質的幾種方法及應用實例
1.鹽析法——多用於各種蛋白質和酶的分離純化
在蛋白質溶液中加入大量的中性鹽以破壞蛋白質的膠體穩定性而使其析出,這種方法稱為鹽析.常用的中性鹽有硫酸銨、硫酸鈉、氯化鈉等.各種蛋白質鹽析時所需的鹽濃度及pH不同,故可用於對混和蛋白質組分的分離.例如用半飽和的硫酸銨來沉澱出血清中的球蛋白,飽和硫酸銨可以使血清中的白蛋白、球蛋白都沉澱出來,鹽析沉澱的蛋白質,經透析除鹽,仍保證蛋白質的活性.調節蛋白質溶液的pH至等電點後,再用鹽析法則蛋白質沉澱的效果更好.鹽析法分為兩類,第一類叫Ks分段鹽析法,在一定PH和溫度下通過改變離子強度實現,用於早期的粗提液;第二種叫b分段鹽析法,在一定離子強度下通過改變PH和溫度來實現,用於後期進一步分離純化和結晶.影響鹽析的因素包括:蛋白質濃度、離子強度和類型、PH值、溫度等.針對溫度這一條,需要強調:在低離子強度或純水中,蛋白質溶解度在一定范圍內隨溫度增加而增加.但在高濃度下,蛋白質、酶和多肽類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上升而下降.在一般情況下,蛋白質對鹽析溫度無特殊要求,可在室溫下進行,只有某些對溫度比較敏感的酶要求在0-4℃進行.
使用硫酸銨沉澱蛋白需要注意:硫酸銨中常含有少量的重金屬離子,對蛋白質巰基有敏感作用,使用前必須用H2S處理:將硫酸銨配成濃溶液,通入H2S飽和,放置過夜,用濾紙除去重金屬離子,濃縮結晶,100℃烘乾後使用.另外,高濃度的硫酸銨溶液一般呈酸性(PH=5.0左右),使用前也需要用氨水或硫酸調節至所需PH.
2.有機溶劑沉澱法——多用於生物小分子、多糖及核酸產品的分離純化;
有機溶劑的沉澱機理是降低水的介電常數,導致具有表面水層的生物大分子脫水,相互聚集,最後析出.該法優點在於:1)分辨能力比鹽析法高,即蛋白質或其它溶劑只在一個比較窄的有機溶劑濃度下沉澱;2)沉澱不用脫鹽,過濾較為容易;3)在生化制備中應用比鹽析法廣泛.但是,在常溫下,有機溶劑沉澱蛋白質往往引起變性.例如酒精消毒滅菌就是如此.因此,操作要求在低溫下進行.有機溶劑的選擇首先是能和水混溶,使用較多的有機溶劑是乙醇、甲醇、丙酮,還有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亞碸、乙腈和2-甲基-2,4戊二醇等.
3.等電點沉澱法——此法單獨應用較少,多與其它方法結合使用;
兩性電解質分子上的凈電荷為零時溶解度最低,不同的兩性電解質具有不同的等電點,以此為基礎可進行分離.如工業上生產胰島素時,在粗提液中先調PH8.0去除鹼性蛋白質,再調PH3.0去除酸性蛋白質.利用等電點除雜蛋白時必須了解制備物對酸鹼的穩定性,不然盲目使用十分危險.不少蛋白質與金屬離子結合後,等電點會發生偏移,故溶液中含有金屬離子時,必須注意調整PH值.等電點法常與鹽析法、有機溶劑沉澱法或其他沉澱方法聯合使用,以提高其沉澱能力.
很全面實用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