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眼球震顫需要做哪些檢查
為了獲得關於患者疾病的更多信息,眼科醫生或者神經科醫生會進行以下的檢查或者測試:CT斷層掃描。MRI,即通過磁場或者電波形成腦部圖像。使用眼底鏡檢查眼睛內部。方向檢查,即要求患者注視或者向特定的方向(左、右、上、下及正前方5個基本方向)移動腦袋。視力檢查。常用的眼震檢查方法有:裸眼檢查法、Frenzel氏眼鏡檢查法、眼震電圖描記法。最後一種檢查方法記錄眼震比肉眼觀察更為精確。
② 怎樣使用眼底檢查鏡
初學著現觀察散瞳後的眼底會比較容易點,再教你一個簡單的方法,用眼底鏡看你的掌紋或找個墨水盒鑽個小孔底面寫幾個字用眼底鏡觀察盒底的字。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找個新鮮的羊頭觀察羊的眼球,只要你能看到一次眼底,你就會用眼底鏡了。
眼底鏡檢查病人的時候,先將轉盤調到+10D距離眼球較遠處觀察角膜、虹膜、晶狀體,然後慢慢撥動轉盤,從+到0再到-。
③ 如何正確使用眼底鏡
你好,使用方法是1.眼底檢查宜在暗室中進行。病人取坐位,醫生取坐位、立位均可。
2.右手持眼底鏡位於病人的右側用右眼觀察,檢查左眼是須位於病人的左側,左手持鏡用左眼觀察。囑病正視前方。
④ 眼部體檢 裂隙燈檢查 眼底鏡檢查 怎麼查
眼科體檢操作規程
一、檢查項目:
1、視力,2、色覺,3、外眼,4、眼位,5、眼前節:結膜、鞏膜、角膜、虹膜、瞳孔、晶狀體,6、玻璃體,7、眼底,8、眼壓
二、操作規程:
(一)視力檢查:
方法:1、按眼科常規,先查右眼後查左眼;距離5米,如用反光鏡則為2.5米;被檢者雙眼應與視力表5.0行等高。
2、視力檢查由大視標開始,每個視標辨認時間不應超過5秒,受檢者能順利認出2-3個視標即可指認下一行視標,記錄最佳視力。如在5米處不能辨認4.0行時,被檢者應向視力表走近,記錄走近距離,對照5分折算表記錄。
(二)色覺檢查:採用標准色覺檢查圖譜進行檢查。
1、在明亮自然光線下檢查,光線不可直接照到圖譜上;
2、雙眼距離圖譜60~80cm;
3、圖譜讀出時間應≤10秒。
(三)外眼檢查
1、眼瞼
(1)觀察雙眼裂大小;是否對稱;有無瞼裂缺損、內眥贅皮、眼瞼內翻、外翻以及閉合不全。
(2)觀察瞼緣表面是否光滑、是否充血、是否附著鱗屑;睫毛是否缺損、其位置與排列方向是否正常、有無睫毛亂生或倒睫、亦或有雙行睫毛等先天異常。
2、結膜
(1)檢查順序:依次為上瞼結膜→上穹窿部結膜→下瞼結膜→下穹窿部結膜→球結膜→半月皺襞。檢查時注意結膜組織結構是否清楚、顏色、透明度,有無乾燥、充血、出血、結節、濾泡、乳頭、色素沉著、腫塊、瘢痕以及肉芽組織增生,結膜囊的深淺,有無瞼球粘連、異物等。
(2)檢查方法:
瞼結膜檢查方法:檢查上瞼結膜囑被檢者放鬆眼瞼,向下方注視,將食指放在眉下上半部瞼板皮膚處,拇指放在瞼緣上方,輕輕捏住眼瞼皮膚,拇指向上,食指向下將瞼板上緣向下壓即可翻轉,使上瞼結膜暴露。檢查下瞼結膜時,只需將下瞼向下方牽拉囑被檢者向上注視既可充分暴露(如有角膜潰瘍或角膜軟化症及疑有眼外傷者勿強行翻轉眼瞼做檢查,以免發生角膜穿孔)。
球結膜檢查方法:球結膜暴露較容易,以拇指和食指將上下瞼分開,囑患者向各方向注視轉動眼球即可充分暴露整個眼球,檢查時切忌壓迫眼球。
3、淚器
(1)視診:觀察淚腺、淚道部位有無異常變化。如淚腺有無腫脹、淚點是否正位和是否開放、淚囊區皮膚有無紅腫、有無溢淚。
(2)觸診:檢查淚囊時用食指擠壓淚前嵴觀察有無觸痛及波動感,有無膿液自淚點逆流出來或進入鼻腔。
4、眼眶
檢查眼球突出度、觸診眶內壓、觀察眼球運動、觀察有無眼眶腫瘤、炎症(炎性假瘤、眶蜂窩織炎、眶膿腫)、血管畸形、甲狀腺相關眼病、眼眶外傷。
(四) 斜視的檢查
1、眼位的檢查
(1)目的:是否存在斜視、是否存在假斜視及眼位偏斜的度數
(2)方法:
①遮蓋法:遮蓋法是通過破壞被檢查者的融合功能,發現眼位有否偏斜。被檢查者雙眼應具備一定注視能力,並無眼球運動障礙,才可獲得可靠結果。
A.交替遮蓋法:為揭示斜視性質的定性檢查,主要用於隱斜視及間歇性斜視。檢查距離為33cm和6m,被檢查者注視調節視標,遮蓋一眼4-5s後迅速轉移遮蓋另外一眼,通過觀察去遮蓋眼瞬間的運動情況做出判斷。
B.遮蓋-去遮蓋法:此法為檢查斜視方向及性質的定性檢查,主要用於鑒別隱斜和顯斜。被檢查者注視遠距離調節視標,遮蓋一眼,觀察非遮蓋眼的眼球運動方向,去遮蓋時觀察雙眼運動方向情況,再更換遮蓋眼觀察,出現運動為顯斜,並根據其運動方向,判斷斜視類型(上、下、內、外)。
②角膜映光法:被檢查者以自然姿勢注視正前方視標(33cm處),根據觀察雙眼角膜的光反射點(映光點)的位置及光反射點偏離瞳孔中心的距離加以判斷。角膜映光點每毫米的移位相當於視軸偏斜7度(15三棱鏡度)。
2、眼球運動
眼球運動的診斷眼位有9個:
第一眼位:頭位端正,雙眼正前方注視時的眼位。
第二眼位:眼球正上、正下、右側、左側注視時的眼位。
第三眼位:眼球右上、右下、左上、左下注視時的眼位。
檢查時,9眼位都要查到,再順時針做圓圈運動,觀察雙眼在各個診斷眼位上的運動是否協調,各肌肉間有無功能亢進或減弱現象。眼球水平內轉時,瞳孔內緣到達上下淚點連線為內直肌功能正常。水平外轉時,外側角鞏膜緣到達外眥角為外直肌功能正常。上轉時,角膜下緣與內外眥連線在同一水平線上。下轉時,角膜上緣與內外眥連線在同一水平線上。
(五)眼前節檢查
1、鞏膜
首先觀察瞼裂部分,然後分開上、下眼瞼並屬被檢者朝各方向轉動眼球,充分暴露各部分鞏膜。
2、角膜
可持手電筒對角膜做一般性檢查,觀察有無炎症及先天異常,必要時配合裂隙燈檢查。
3、前房
(1)前房深度:軸深3-3.5mm
①手電筒側照法:以聚光燈泡手電筒自顳側角膜緣平行於虹膜照射,整個虹膜均被照亮為深前房;光線到達虹膜鼻側小環與角膜緣之間為中前房;光線到達虹蟆小環的顳側或更小范圍為淺前房。
②裂隙燈法:測量周邊前房的深度。周邊前房深度以角膜光切面的厚度(CT)表示,並以此估計前房角寬度。如有必要,應進一步應用前房角鏡檢查。
1~1/2 CT 不可能關閉
1/3~1/4 CT 可能關閉
<1/4 CT 最終將關閉
(2)前房內容:正常的前房應充滿完全透明的房水,但在眼內發生炎症或外傷以後,房水可能變混,或有積血、積膿或異物。輕度的混濁不能用肉眼觀察到,如果有相當程度的混濁則可致角膜發暗。虹膜發生炎症時可觀察到KP(角膜後壁沉著物)、Tyndall現象,一般應利用裂隙燈檢查。
4、虹膜檢查:用聚光燈手電筒檢查,必要時結合裂隙燈檢查。
(1)虹膜顏色:有無色素增多(色素瘤)或色素脫失區。虹膜有炎症時,常可因虹膜充血而色變暗,但在虹膜睫狀體炎時患側虹膜則變淺,這是一定要做雙側顏色對比,正常時虹膜紋理清晰,發炎時因腫脹充血呈污泥狀。
(2)瞳孔線是否整開、有無斷裂、瘢痕或萎縮。
(3)虹膜表面有無炎性結節或非炎性的囊腫或腫瘤。
(4)有無先天異常:如無虹膜、虹膜缺損、永存瞳孔膜等。
(5)有無虹膜震顫:令被檢者固定其頭,用一隻手拇指及食指分開瞼裂,再上、下、左右迅速轉動眼球,然後直視正前方,此時觀察虹膜有無震顫情況。
5、瞳孔檢查:
檢查瞳孔可用彌散光或集合光線觀察。應注意它的大小(雙側對比)位置、形狀、數目、邊緣是否整齊和瞳孔的各種反應如何(包括直接、間接對光反射以及集合反應)。
6、晶狀體檢查:
檢查晶狀體時應注意晶狀體是否透明,也就是觀察其有無混濁存在,可用集光檢查法及避照法(檢眼鏡檢查法),對年齡大的被檢者一般應用裂隙燈檢查。
(六)玻璃體檢查
1、直接檢眼鏡檢查法:
檢查在暗室內進行。眼底鏡距被檢者20-30cm處,用8D凸鏡對瞳孔區進行徹照法檢查。
2、裂隙燈檢查法:
需在暗室內散瞳後檢查。
(七)眼底檢查
健康體檢常規小瞳孔檢查眼底的後極部,不必散大瞳孔。一般對40歲以上被檢者作為必查項目。
在暗室中用直接檢眼鏡檢查,焦距為25cm。
檢查眼底應按次序,才能系統而全面。一般先用透照法檢查屈光間質,對角膜、前房、晶狀體及玻璃體等有無混濁有所了解後再對眼底進行檢查。
檢查眼底一般先自視盤起,然後沿視網膜血管的分布檢查顳上、顳下、鼻上及鼻下各個象限,最後檢查黃斑。
1、視乳頭:
檢查時應注意其邊緣是否整齊、是否邊界欠清,有否色素弧和鞏膜環;視乳頭色澤是否正常;生理凹陷是否正常,有無青光眼凹陷、有無隆起、水腫、出血、滲出等。
2、視網膜血管
檢查時注意其彎曲度有無變化;有無血管鞘;有無口徑變化;血管的反應有否增強或增寬;血管色澤有否變淡、變暗以及血管畸形;要注意動靜脈比例以及交叉部有無特徵性改變。
3、黃斑
檢查黃斑時,首先注意中心凹反光,其次注意黃斑反光,黃斑色澤有否變暗和不規則變色;色素有無呈團塊狀及散在性游離;有無點狀和星芒狀白斑出現;有否出血斑;櫻桃紅樣改變;囊腫以及裂孔等。
4、視網膜
以澤一般呈橘紅色,如果色素上皮較少,透見脈絡膜血管及其色間素,眼底呈豹紋狀,多見於近視及老年人。
(八)眼壓檢查
對眼底杯盤比大的或有青光眼家族史以及有青光眼典型症狀者建議其做眼壓檢查。
非接觸眼壓計測量方法:開啟儀器後,調整被檢者頭位,使其角膜位於觀察鏡視區內,並將定位點移至聚焦清晰的圓環正中,令被檢者注視定位點,儀器即會自動完成測量。
注意事項:
1、正式測量前為免除被檢者的緊張情緒,應先對其解釋儀器的測量原理。
2、檢查時囑被檢者睜大雙眼,如有眼瞼遮擋則眼壓計不出結果。
3、測量過程中如位置移動或淚液過多都會影響測量結果,應盡量避免。
裂隙燈的使用如果不知道,去我空間里http://user.qzone.qq.com/632200478看,有光碟教使用的。
⑤ 檢眼鏡的具體使用方法
檢眼鏡可分為直接檢眼鏡和間接檢眼鏡兩種。
直接檢眼鏡可直接檢查眼底,不必散大瞳孔,在暗室中進行檢查,檢查者眼睛必須靠近的眼睛,用右眼檢查患者的右眼,右手拿檢眼鏡,坐在或站在患者的右側,左眼則反之,醫者的另一手牽開患者的眼瞼,先將檢眼鏡置於患者眼前約20cm,用+10D鏡片檢查患者的屈光間質是否透明,檢查屈光間質後,可開始檢查眼底各部分,轉動透鏡片的轉盤可矯正醫者和患者的屈光不正,若醫者為正視眼或已配矯正眼鏡,則看清眼底所用的屈光度表示被檢眼的屈光情況。一般先令患眼向前直視,檢查視乳頭,再沿網膜血管檢查顳上、顳下,鼻上、鼻下各象限,最後令患眼向顳側注視,檢查黃斑部。眼底病變的大小,以視乳頭直徑表示,以透鏡的屈光度測量病變的凹凸程度,3D相當於1mm。有的檢眼鏡附有綠色濾光片,對視神經纖維及黃斑觀察更佳。
間接檢眼鏡使用時須充分散大瞳孔,在暗室中檢查,醫者接通電源,調整好距離及反射鏡的位置,開始先用較弱的光線觀察,看清角膜、晶體及玻璃體的混濁,然後將光線直接射入被檢眼的瞳孔,並讓被檢眼注視光源,一般用+20D物鏡置於被檢眼前5cm處,物鏡的凸面向檢查者,檢查者以左手持物鏡,並固定於患者的眶緣,被檢眼、物鏡及檢查者頭固定不動,當看到視乳頭及黃斑時再將物鏡向檢查者方向移動,在被檢眼前5cm處可清晰見到視乳頭及黃斑部的立體倒像。檢查眼底其餘部分時,應使被檢者能轉動眼球配合檢查,檢查者圍繞被檢者的頭移動位置,手持的物鏡及檢查者的頭也隨之移動。所查的影像上下相反,左右也相反。為檢查眼底周邊部,如檢查6點方位,檢查者位於被檢者的頭頂處,令患眼向下看6點方位。檢查眼底的遠周邊部,則必須結合鞏膜壓迫法,金屬鞏膜壓迫器戴在檢查者右手的中指或食指上,將壓迫器的頭置於被檢眼相應的眼瞼外面,必要時可表麻後,自結膜囊內進行檢查,操作時應使檢查者的視線與間接檢眼鏡的照明光線、物鏡的焦點、被檢的眼位、壓迫器的頭部保持在一條直線上,檢查時應注意隨時囑患者閉合眼瞼以濕潤角膜,當懷疑有眼內佔位性病變時,切忌壓迫檢查。
為了便於保存資料,應繪制眼底圖像,此圖為三個同心圓及12條放射線組成。最外圓為睫狀體與玻璃體基礎部,最內圓為赤道部,中間圓為鋸齒緣。12條放射線表示按時鍾方位的子午線,12點方向對著患者的腳部。
⑥ 問題很多
1有可能是開角型青光眼,不過開角型青光眼不像閉角型青光眼那樣需要手術,所以不用擔心
開角型青光眼治法:早期主要靠葯物治療。常用葯物有1%毛果芸香鹼,1%左旋腎上腺素,0.25-0.5%噻嗎心安,醋氮醯胺,應遵循先局部,後全身,先低濃度後高濃度先小劑量後大劑量的原則。
2、高光敏感度用橘紅色表示,低光敏感度用藍色表示
從光亮處進入暗中,人眼對光的敏感度逐漸增加
光敏感度下降屬於夜盲症或雜訊引起的應激性眼損傷
3
3里的1不游動的黑點不動帶閃光感處理方法是若視力好,仍要散瞳詳查全眼底,尤其是
周邊部,並轉患者至神經內科
視網膜乾性裂孔,顱內血管異常等疾病,常伴有閃光感,飛蚊症等改變,尤其是新最近發生的
要特別注意,以散瞳檢查眼底和檢查顱內狀況,以爭取早發現早治療,避免由於乾性裂孔發展
裂孔性視網膜脫離,或者耽誤顱腦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黑點不動這是玻璃體混濁,有的人游動,有的人不游動。氨碘肽注射液可以使用,排除甲亢和碘過敏者,效果臨床觀察沒有你說的那麼高,可以試試,一療程10天,可用2~3個療程。每療程間隔一周。
我的經驗是只對一少部分人是有效的。
還有一個葯很不錯,是日本產的沃麗汀片。
化學名是:卵磷脂絡合碘片。
可口服2~3個月。
有效率還是很高的。推薦使用!
其他的葯都是輔助作用,吃不吃沒有什麼意義。
玻璃體混濁,眼底朦朧時,適合的檢查方法是間接眼底鏡,B超
3里的2閃光感是玻璃體後脫離和視網膜脫落引起的,建議用手術即激光光凝或視網膜冷凍,扣帶手術
3里的3這是視疲勞
如果您是高度近視。可能存在眼睛調節能力下降,這樣看近容易疲勞。這是第一。
第二、長期看電腦,特別是專注的畫圖等,容易造成眼表炎症損害,就是長期會導致乾眼病。當然這個病需要檢查來確診,淚液分泌要低於5,淚膜破裂時間測定要低於10秒,還要具備角膜或結膜的損害。。如果確診是這個病,您就需要好好治療,認真對待了,因為第一難治,第二,花費較大。希望您能明確病情!!再做打算!
引起視疲勞因素有A外隱斜B無晶狀體C眼未戴鏡矯正D兩眼視網膜成像不等E集合功能差,調節集失衡
F屈光不正,屈光殘參差(包括近視,遠視,散光)G玻璃體混濁
4看得到的
怎樣判斷是否得了青光眼?
我給您幾點建議:
一、您這次測得眼壓說明不了什麼問題。目前要做的是測一天中眼壓的變化。需要測3次或5次。(有特定的時間要求),可以測一到兩天。
二、初步排查就是眼底檢查了,通過眼底鏡來判斷視盤的情況。(當然早期青光眼可能變化很小),這個方法很簡單。聯合房角鏡檢查房角,以及前房是否很淺等。
如果這些情況沒有問題。
以上兩項查完,沒有問題的話。基本可以排除。
(我沒有推薦您用一些高檔儀器檢查,是因為費用很大,沒有必要)
⑦ 請教,眼底鏡跟直接檢眼鏡是1個東西么
是的。眼底鏡是一種檢查眼底的儀器,觀察眼睛底部的情況,對於很多眼部疾病都有很好的幫助。
正確使用眼底鏡:
第一步
檢查應在暗室環境中進行;若檢查者本人戴有眼睛,需取下眼鏡檢查;對年紀較大或需要詳細檢查眼底的患者,條件允許時檢查前最好散瞳(排除散瞳禁忌證)。檢查右眼時,右手持鏡,站於患者右手邊,用右眼觀察,同法檢查左眼。
第二步
眼底鏡上的輪盤可調整度數,初學者檢查前需練習單手持鏡,將眼底鏡緊貼在鼻樑近內眥部或額頭(調整在適用於自己的最佳位置,開始時務必貼緊面部),使視線能夠順利通過小孔,並用單手食指調節輪盤,增加或減少度數,此步驟需熟練掌握。
第三步
首先使用側照法檢查屈光介質有無渾濁:手持眼底鏡,方法同第三步,距離患者眼前10~15 cm,將輪盤調至「+12D~+20D」(即黑色刻度8或10),查看角膜和晶狀體,然後用「+8D~+10D」觀察玻璃體。
正常時觀測到瞳孔區呈現橘紅色反光,若紅色反光中有黑影出現,囑受檢者轉動眼球,若黑影移動方向與眼球運動方向一致,表明渾濁部位在晶狀體前方;若移動方向相反,則表明渾濁在晶狀體後方。
第四步
由於每個人屈光度數的不同,要看清眼底需調節眼底鏡上的輪盤,而大多數人由於近視或白內障原因,屈光度多為負,所以開始檢查時,一般先將輪盤調節至「0」刻度,然後向紅色方向旋轉。
第五步
檢查眼底時,囑咐患者平視正前方。由於眼底鏡遵循了「三點一線」原理,如同打靶一樣,初學者很多時候就是因為未將眼睛、眼底鏡檢查孔與患者的瞳孔放在同一條直線上,而看不到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