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腹部觸診如何診斷疾病
觸診
•觸診方法:(1)淺觸診法:用以檢查腹壁的緊張度及有無壓痛、腫塊、搏動感;(2)深部滑行觸診法:用以檢查腹腔臟器或腫塊,觸診肝脾時尤其注意與呼吸運動的配合;(3)雙手觸診法:主要用於腎的觸診,也可用於脾觸診;(4)深壓觸診法:用於檢查壓痛及反跳痛;(5)沖擊觸診法:用於有腹水的病人檢查腹腔內腫大的臟器或腫塊;(6)鉤指觸診法:適於腹壁薄軟者和兒童
•
觸診內容:
(
1)腹壁緊張度:正常腹壁柔軟,緊張度增加見於腹膜炎、血腹、大量腹水;
(2)壓痛及反跳痛:正常人無壓痛及反跳痛,當腹腔臟器炎症未累及壁層腹膜時僅有壓痛,若累及壁層腹膜即可引起反跳痛,腹膜炎三聯征包括腹肌緊張度增加、壓痛及反跳痛。
(3)肝臟:正常人肋下不能捫及,少數人可觸及肝下緣,但不超過肋下1cm,劍突下小於3cm,質軟光滑無壓痛。肝大可見於肝炎、肝腫瘤、肝膿腫、肝淤血等。應注意肝大小、質地、壓痛、表面形態、邊緣、搏動及摩擦感;
(4)膽囊:正常人不能觸及,如在右肋下腹直肌外緣觸及一梨形或卵圓形張力較高的包塊,隨呼吸上下移動,即為腫大的膽囊,見於膽囊炎、癌及結石,壺腹癌引起的膽囊腫大無壓痛。Murphy征陽性和Courvoisier征陽性的區別。
(5)脾臟:正常人脾臟不能觸及,脾腫大的測量法,臨床將脾腫大分為輕、中、高三度。輕度腫大時,脾下界在左肋下2cm以內;中度腫大時,超過2cm至臍水平以上;超過臍水平線或前正中線為高度腫大;
(6)腎臟:採用雙手觸診法,正常人一般不能觸及,小兒或消瘦者可觸及右腎下極。腎、輸尿管壓痛點:季肋點――腹直肌外緣與肋弓交點處,相當於腎盂位置;上輸尿管點――臍水平線上腹直肌外緣;中輸尿管點――髂前上棘水平腹直肌外緣,相當於輸尿管第二狹窄處;肋脊點――背部第12肋骨與脊柱的夾角的頂點;肋腰點――背部第12肋骨與腰肌外緣的夾角頂點。腎及尿路炎症或結石病變時,上述各點可有壓痛。
(
7)膀胱:充盈的膀胱可在恥骨上方捫及,呈半球形囊樣感,排尿後消失
(
8)胰腺:正常不能觸及
3.腹部包塊:
(1)正常腹部可觸及的包塊:腹直肌肌腹及腱劃;腰椎椎體及骶骨岬;乙狀結腸糞塊;橫結腸;盲腸;右腎下極;腹主動脈
(2)異常包塊:捫及除上述外的異常包塊,需注意包塊位置、大小、形態、質地、壓痛、搏動、移動度及與腹壁、皮膚的關系
4.
液波震顫:有大量腹水,超過3000-4000ml,才能查出
5.振水音:胃內有多量液體和氣體存留時可出現,正常人在餐後或飲食大量液體時可有上腹振水音,病理狀態見於幽門梗阻或胃擴張。
B. 中醫執業醫師實踐技能:體格檢查(2)
[腹 部]
14、腹部視診
(1)腹部的體表標志:肋弓下緣、腹上角、腹中線、腹直肌外緣,髂前上棘、腹股溝、臍)及分區(4區法、9區法)表述正確並能在腹部指示;
(2)視診方法正確;①被檢查者平仰卧,充分暴露全腹,雙腿屈曲,囑被檢查者放鬆腹肌,檢查者在其右側。②檢查者視線與被檢查者腹平面同水平,。③再提高視線自上而下視診全腹。
(3)能表述視診主要內容。①腹部外形、膨隆、凹陷、腹壁靜脈,②呼吸運動、胃腸型和蠕動波。
15、腹部觸診
(1)淺部觸診手法;
①檢查者立於被檢查者的右側,前臂應在腹部表面同一水平,先以全手掌放於腹壁上,使患者適應片刻,醫學.全.在線.網.站.提供並感受腹壁緊張程度,然後以輕柔動作開始觸診。
②從左下腹開始,逆時針方向進行觸診,觸診時手指必須並攏,應避免用指尖猛戳腹壁。
③檢查每個區域後,檢查者的手應提起並離開腹壁,不能停留在整個腹壁上移動。
(2)檢查內容:
①腹部異常包塊觸診:觸及異常包塊時應注意:位置、大小、形態、質地、壓痛、移動度。
②液波震顫:患者平卧,雙腿屈曲,放鬆腹壁,檢查者以一手掌面貼於患者一側腹壁,另一手四指並攏稍屈曲,用指端叩擊對側腹壁或指端沖擊腹壁。為防止腹壁本身的震動傳至對側,可讓另一人手掌尺側緣壓於臍部腹中線上。。
③壓痛及反跳痛:檢查者用手觸診被檢查者腹部出現壓痛後,手指可於原處稍停片刻,使壓痛感覺趨於穩定,然後迅速將手抬起,離開腹壁,被檢查者感覺腹痛驟然加重。
④膽囊莫非氏征:醫師左手掌平放於患者右肋緣,以拇指指腹按壓於右腹直肌外緣與右肋緣膽囊點,然後囑患者緩慢深呼氣,吸到一定時候患者會因發炎的膽囊下移時碰到用力按壓的拇指,引起劇烈疼痛而致吸氣終止,稱Murphy征陽性。陽性見於急性膽囊炎。
16、肝脾胰腎觸診
(1)肝臟觸診①單手觸診 :患者腹式呼吸,仰卧並屈膝。檢查者將右手四指並攏,掌指關節伸直,與肋緣大致平行地放在被檢查者右上腹部或臍右側,估計肝下緣的下方。隨被檢查者呼氣時,手指壓向腹深部,再次吸氣時,手指向前上迎觸下移的肝緣。如此反復進行中手指不能離開腹壁並逐漸向肝緣滑動,直到觸及肝緣或肋緣為止。
②雙手觸診:檢查者右手位置同單手觸診法,而左手托住被檢查者右腰部,拇指張開置於肋部,觸診時左手向上托推(2分)。
(2)脾臟觸診;
①檢查者左手繞過腹前方,手掌置於左腰部第7~10肋處,試將其脾從後向前托起,右手掌平放於上腹部,與肋弓大致成垂直方向,配合呼吸,以手指彎曲的力量下壓腹壁,直至觸及脾緣。
②當平卧位觸診不到脾臟時,囑被檢查者取右側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曲,此時用雙手觸診法。
③臨床上,常將脾腫大分為輕、中、高三度:深吸氣時,脾緣不超過肋下2cm,為輕度腫大;超過2cm至臍平線以上,為中度腫大;超過臍水平線或前正中線則為高度腫大,即巨脾。能描述以上脾腫大者。
③ 胰:不能觸及,叩診正常時在左腋中線第9-11肋間叩到脾濁音,其長4-7cm,前方不超過腋前線。
④ 腎觸診 :卧位觸診右腎時,囑患者兩腿屈曲,並做深呼吸。醫師立於患者右側,以左手掌托住其右腰向上推起。右手掌平方在右上腹部,手指方向大致平行於右肋緣而稍橫向。於患者吸氣時雙手夾觸腎。觸左腎時,左手越過患者前方而托住左腰部,右手掌橫置於患者左上腹部,依前法雙手觸腎,正常人腎一般不易觸及。
17、腹部叩診
(1)叩診手法、動作、力量; 間接叩診、直接叩診均可,一般常用簡接叩診。
(2)移動性濁音叩診方法 ;腹腔內游離腹水>1000ml:讓被檢查者仰卧,自腹中部開始,向兩側腹部叩診,出現濁音時,板指手不離開腹壁,令被檢查者右側卧,使板指在腹的最高點,再叩診,呈鼓音,當叩診向腹下側時,叩音又為濁音,再令被檢查者左側卧,同樣方法叩擊,這種因體位不同而出現的濁音區變動現象稱移動性濁音。
(3)膀胱叩診方法;叩診在恥骨聯合上方進行,當膀胱充盈時,自臍向下叩,當鼓音變為濁音時即為膀胱濁音界,排尿後可轉為鼓音。
(4)脊肋角叩擊痛檢查方法;檢查時,被檢查者採取坐位或側卧位,檢查者用左手掌平放在患者脊肋角處,右手握拳用輕到中等的力量叩擊左手背。
(5)肝濁音界上界叩診方法 。
沿右鎖骨中線,由肺區向下叩至腹部。當由清音轉為濁音時即為肝上界(沿右鎖骨中線延長線上,由下向上口鎮,由鼓音變濁音為肝下界)。正常肝上界在右鎖骨中線上第5肋間,右腋中線上第7肋間,右肩胛線上第10肋間。
(6)膽囊區叩擊法被檢者平卧,檢查者立於其右側,左手掌平放於膽囊區,緊貼皮膚,右手握空心拳,以其尺側叩擊左手背部(力量適中),觀察有否疼痛感。
18、腹部聽診
(1)腸鳴音聽診
①應將聽診器胸件置於腹壁上,全面地聽診各區。
②順序:左至右,下至上。
③正常腸鳴音:每分鍾4-5次。
④腸鳴音亢進:每分鍾10次以上且腸鳴音響亮、高亢。
⑤腸鳴音消失標准:3-5分鍾聽不到腸鳴音。
(2)能聽腹部血管雜音(動脈性和靜脈性)。
①動脈性雜音聽診部位正確:常在腹中部或腹部一側。
②靜脈性雜音聽診部位正確:常在臍周或上腹部。
[神 經]
19、深、淺反射
深反射:
(1)跟腱(踝反射):被檢查者仰卧,髖及膝關節稍屈曲,下肢取外旋外展位。檢查者左手將被檢者足部背屈成直角,以叩診錘叩擊跟腱,反應為腓腸肌收縮,足向跖面屈曲。
踝陣攣:囑病人仰卧,髖及膝關節稍屈曲,醫師一手持病人小腿,一手持病人足掌前端,用力向上使踝關節過伸,陽性為腓腸肌和比目魚肌發生節律性收縮。
(2)肱二頭肌反射:被檢查者前臂屈曲90度,檢查者以左拇指置於被檢者肘部肱二頭肌腱上,然後右手持叩診錘叩左拇指指甲,可使肱二頭肌收縮,引出屈肘動作。
(3)膝反射:坐位檢查時,被檢者小腿完全鬆弛下垂(仰卧位檢查時,被檢查者仰卧,檢查者以左手托起其膝關節使之屈曲約120度),右手持叩診錘叩膝蓋髕骨下方股四頭肌腱,可引出小腿伸展。
淺反射:
⑴腹壁反射被檢查者仰卧,下肢稍屈曲,使腹壁鬆弛,然而用鈍頭竹簽分別沿肋緣下,臍平及腹股溝上的平行方向,由外向內輕劃腹壁皮膚。正常反應是局部腹肌收縮。
⑵角膜反射:囑被檢查者眼睛注視內上方或一側檢查者豎起的食指,避免其直視棉簽,用細棉簽由角膜外緣處輕觸其角膜。正常時可見被檢側眼瞼迅速閉合,稱為直接角膜反射,同時對側也出現眼瞼閉合反應,稱為間接角膜反射。
20、腦膜剌激征
(1)頸強直(頸抵抗):被檢查者仰卧,頸部放鬆,檢查者左手托被檢查者枕部,右手置於前胸上部,以左手力量托起枕部作屈頸動作檢查。正常可觸及前胸,如下頦不能貼近前胸,上抬時檢查者有抵抗感,且病人感到頸後疼痛,為頸強直。布氏征
(2)Kernig征:被檢查者仰卧,檢查者抬起被檢查者一側下肢,使髖關節屈成直角後,當膝關節也在近乎直角狀態時,檢查者左手按住其膝關節,右手將被檢查者小腿抬高至伸膝,正常人膝關節可伸達135度以上,若伸膝受阻,屈肌痙攣或疼痛為陽性。
(3) Brudzinski征:被檢查者仰卧,雙下肢伸直,檢查者在右側,右手按於被檢查者胸前,左手托起其枕部,作頭部前屈動作時,觀察雙膝關節是否會有屈曲狀。
21、錐體束病理反射
(1)Babinski巴彬斯基徵用竹簽沿患者足底外側緣,由後向前至小趾跟部並轉向內側,陽性反應為足母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開。
(2)Oppenheim奧本漢姆征檢查者用拇指及示指沿被檢者脛骨前緣用力由上向下滑壓,陽性表現同Babinski征。
(3)Gordon征(2分)檢查時用手以一定力量捏壓被檢者腓腸肌中部,陽性表現同Babinski征。
(4)ChaddocK征(1分)用銳器竹簽在被檢查者外踝下方足背外緣,由後向前劃至趾跖關節處,陽性表現同Babinski征。
(5)Hoffman霍夫曼征:醫師左手持病人腕關節上方,右手以中及食指夾持病人中指,稍向上提,使腕關節處於輕度過伸拉,然後拇指迅速彈刮患者中指指甲,由於中指伸屈肌受到牽引而引起其餘四指的輕微掌屈反應為陽性。
C. 膽囊炎怎麼檢查
1.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 急性膽囊炎時,白細胞計數輕度增高,中性粒細胞增多。如白細胞計數超過20×109/L,並有核左移和中毒性顆粒,則可能是膽囊壞死或有穿孔等並發症發生。
(2)十二指腸引流 慢性膽囊炎時,如膽汁中黏液增多;白細胞成堆,細菌培養或寄生蟲檢查陽性,對診斷幫助很大。
2.其他輔助檢查
(1)急性膽囊炎 ①超聲檢查 B超發現膽囊腫大、壁厚、腔內膽汁黏稠等常可及時做出診斷。②放射線檢查 腹平片具有診斷意義的陽性發現是:膽囊區結石;膽囊陰影擴大;膽囊壁鈣化斑;膽囊腔內氣體和液平。膽囊造影:口服法:膽囊一般不顯影;靜脈注射法,對急性膽囊炎則有診斷意義。③放射性核素檢查 對診斷急性膽囊炎的敏感性為100%,特異性為95%,亦具有診斷價值。
(2)慢性膽囊炎 ①超聲波檢查 如發現膽囊結石、膽囊壁增厚、縮小或變形,有診斷意義。②腹部X線平片 如系慢性膽囊炎,可發現膽結石、脹大的膽囊、膽囊鈣化斑和膽囊乳狀不透明陰影等。③膽囊造影 可發現膽結石、膽囊縮小或變形、膽囊濃縮及收縮功能不良、膽囊顯影淡薄等慢性膽囊炎影像。當膽囊不顯影時,如能除外系肝功能損害或肝臟代謝功能失常所致,則可能是慢性膽囊炎。④膽囊收縮素試驗 如膽囊收縮幅度小於50%,並出現膽絞痛,為陽性反應,表示為慢性膽囊炎。⑤纖維腹腔鏡檢查 直視下如發現肝臟和脹大的膽囊為綠色、綠褐色或綠黑色。則提示黃疸為肝外阻塞;如膽囊失去光滑、透亮和天藍色的外觀,變為灰白色,並有膽囊縮小和明顯的粘連,以及膽囊變形等,則提示為慢性膽囊炎。⑥小剖腹探查 小剖腹探查是近年來新提倡的一種診斷疑難肝膽疾病及黃疸的方法,它既能對慢性膽囊炎做出明確診斷,又能了解肝臟的表現情況。
D. 膽囊增大的檢查
在臨床上凡是見到膽囊增大患者,首先要看有無感染病史、臨床症狀表現和體征,鑒別膽囊炎、膽囊息肉、膽結石等疾病所致的膽囊增大;二要進行體格檢查,膽囊觸診時可觸及腫大的膽囊,並有囊性感或實體感,及明顯壓痛;三要進行實驗室檢查,必要時再查肝膽超聲檢查,以明確膽囊增大的原因和嚴重程度,為下一步治療提供依據。
E. 用什麼觸診法檢查膽囊壓痛
膽囊壓痛的檢查稱墨菲氏征檢查。
把左手的手掌貼於患者右側膽囊位置上方的肋弓緣上,左手拇指向下按壓住膽囊所在的為止,另患者深吸氣,若患者感到壓痛或(不能用語言表達者)突然屏息則為墨菲征陽性
F. 深部觸診法分為哪幾種各適用於什麼檢查
深部觸診法分為以下幾種,並各有適用。
1 深部滑行觸診法:這種觸診法常用於腹腔臟器,包塊和胃腸病變的檢查。
2 雙手觸診法:主要用於肝 脾 腎和腹腔腫物的檢查。
3 深壓觸診法:用於探測腹腔深在病變的部位或確定腹腔壓痛點,如闌尾壓痛點,膽囊壓痛點,及輸尿管壓痛點等。
4 沖擊觸診法:又成為浮沉觸診法,一般用於檢查大量腹水時的肝脾或腹腔包塊。
G. 膽囊有結石或炎症臨床觸診能摸到嗎
可以,而且摸到會痛,不舒服 膽石的類型 按其所含成分可分為三類: 1.膽固醇結石含膽固醇為主,多呈橢圓形(單發者)或多面形(多發者),表面平滑或稍呈結節狀,淡灰色,質硬,剖面呈放射狀線紋,X線平片上不顯影。此種結石多在膽囊內。 2.膽色素性結石以膽紅素為主要成分,多為泥沙樣,質軟而脆,有的如泥團狀,有的如沙粒,為棕黑或棕紅色。大小不等,因含鈣少,X線平片上多不顯影。多在肝內、外膽管中。 3.混合性結石由膽固醇、膽色素和鈣鹽等間隔而成。外形不一,為多面形顆粒,表面光滑,邊緣鈍園,呈深綠或棕色,切面呈環層狀。因含鈣質較多,在X線平片上有時顯影(即稱陽性結石)。多在膽囊內亦可見於膽管中。 五、臨床表現 膽囊炎膽石症關系密切,臨床表現有其共性,主要如下: (一)症狀 1.急性期 (1)急性膽囊炎①腹痛:常因飲食不當、飽食或脂餐、過勞或受寒、或某些精神因素所引起,多在夜間突然發作,上腹或右上腹劇烈絞痛,陣發性加重,可放射至右肩背部或右肩胛骨下角區。常伴有惡心嘔吐,病人坐卧不安、大汗淋漓,隨著病情的發展,腹痛可呈持續或陣發性加劇,范圍擴大,甚至呼吸、咳嗽,轉動體位亦可使腹痛加重,說明炎症已波及到膽管周圍和腹膜。絞痛時可誘發心絞痛,心電圖也有相應改變,即所謂「膽心綜合征」。②全身表現:早期可無發熱,隨之可有不同程度的發熱,多在38~39℃間,當有化膿性膽囊炎或並發膽管炎時,可出現寒戰高熱。嚴重者可出現中毒性休克。③消化道症狀:患者常有惡心、嘔吐、腹脹和食慾下降等,吐物多為胃內容物或膽汁。④黃疸:1/3病人因膽囊周圍肝組織及膽管炎、水腫或梗阻,可出現不同程度的黃疸。 (2)急性化膿性膽管炎亦可具有上述急性膽囊炎的類似症狀。但主要症狀是:①腹痛:病人常為突發性右上腹、上腹脹痛或陣發性絞痛,有時放射至右背及右肩部,疼痛劇烈時常伴有惡心、嘔吐。②寒戰高熱:體溫高達40~41℃。是膽管內感染向上擴散,細菌和內毒素進入血流引起的中毒反應。③黃疸:乃因結石梗阻、膽道內壓力增高,膽汁自毛細膽管中溢出,進入肝血竇,膽紅素在血中滯留的結果。一般在發病後12~24小時出現。膽總管下端完全阻塞時,黃疸較深。當結石松動浮起或排出時,黃疸可減輕或消退,結石再次梗阻時,症狀復現,所以病程中腹部絞痛和黃疸呈波動狀態,這是本病特點。發病1~2天內,尿色深黃泡沫多,糞色淺或呈陶土色。上述腹痛、發冷發熱和黃疸是膽總管結石並急性膽管炎的典型表現,稱為復科氏(Charcot)三聯征。若膽管梗阻及感染嚴重、梗阻不能及時解除,病情繼續發展,很快惡化,中毒症狀進一步加重,血壓下降、脈搏細弱、呼吸淺快、黃疸加深、嗜睡譫妄甚至昏迷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即在Charcot三聯征基礎上出現血壓下降及精神異常,稱為瑞羅茨(Reynolds)氏五聯征。它提示病情已發展為急性梗阻性化膿膽管炎(Acute Obstructiv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AOSC),1961年由Glenn所命名,或謂重症急性膽管炎(Acute Cholangitis of Severe Type,ACST)。如治療不及時,可在1~2天內,甚至數小時內因循環衰竭而死亡。若為肝內膽管炎者,同樣可出現上述三聯征等急性膽管炎表現,其腹痛特點為上腹持續脹痛,可放散至右肩背部,亦可放散至劍突下、下胸部,急性期胸背部有持續劇烈疼痛者,多有肝內膽管結石;一側肝內膽管結石、阻塞者,可無黃疸或輕度黃疸,雙側肝內大膽管阻塞時,同樣出現夏科氏三聯征及ACST。 2.慢性期(發作間歇期) (1)慢性非結石性膽囊炎其臨床表現多不典型,平素多為右上腹或上腹不同程度的隱痛或刺痛,同時感到右肩胛下區疼痛,常伴有上腹飽脹、暖氣、惡心嘔吐等消化不良的症狀,過多脂餐或勞累後症狀加重。可間歇性發作,發作時間不長。膽囊管有梗阻時,可出現絞痛,很少出現黃疸、發冷發燒,病變波及十二指腸時,可有十二指腸潰瘍的表現。 (2)慢性結石性膽囊常見於中年以上婦女、肥胖者及多次妊娠者,女性多於男性(2~3:1),多有反復發作或絞痛史,每於冬秋之交發作較頻繁。平時可有右上腹隱痛、腹脹、暖氣和厭油等消化不良症狀,類似「胃病」,或右上腹、右季肋部持續隱痛,伴有胃腸道症狀,右肩胛下區及右腰部牽扯痛,誤為「肝炎」。有時出現脂餐後上腹飽脹、壓迫感或隱痛。發作時可伴有發熱,少有寒戰或黃疸。較大結石有時長期無症狀。 (3)慢性膽管炎與膽管結石其臨床表現亦不典型,可無症狀或類似慢性膽囊炎的徵象。有反復發作上腹痛史,病程較長,如為原發性膽管結石者,病史冗長,甚至可追朔到幼年時有腹痛和吐蛔蟲史、或多次膽道手術史。如膽總管嚴重梗阻則黃疸持續,感染不重可無高熱,如梗阻不完全,可無黃疸。慢性肝內膽管結石者,可能僅表現為長期反復發作的不規則性發冷發熱、肝區隱痛不適、轉氨酶不規則升高,臨床上常誤診為「慢性肝炎」、「膽囊炎」等。 (二)體征 急性膽囊炎者(結石和非結石),因其炎症波及到膽囊周圍和腹膜。表現局部腹膜刺激征,腹式呼吸減弱受限,右上腹或劍突下壓痛、腹肌緊張,或有反跳痛,以膽囊區較明顯,有時約1/3~1/2的病人可捫及腫大而有壓痛的膽囊,墨菲(Murphy)氏征陽性,即在右肋緣下膽囊區觸診時,囑病人深呼吸,至膽囊被觸及時,病人感到疼痛而停止呼吸。有反復發作史者可觸摸不到膽囊,但常有肝大,偶有脾大。如發生膽囊穿孔,可有彌漫性腹膜炎的體征。1/3患者出現輕度黃疸。 慢性膽囊炎者(結石和非結石),體檢時可無腹部陽性體征,或右上腹有輕度壓痛,無肌緊張。如結石堵塞於膽囊頸部,可引起膽囊積液,此時右肋緣下可觸及梨狀膽囊包塊,隨呼吸上下移動,易誤為右腎下垂。 膽(肝)總管結石並急性膽管炎時,除有黃疸外,上腹劍突下或右上腹壓痛、腹肌緊張較明顯,肝腫大並有觸痛,肝區叩擊痛。1/3的病人可觸及腫大的膽囊、有壓痛。如膽囊管匯合處近端梗阻、或膽囊原有病變,則摸不到膽囊。而慢性膽管炎膽管結石者,可有/無黃疸,上腹、右上腹有深壓痛、無肌緊張,如長期梗阻,則可出現膽汁性肝硬化、門脈高壓的體征、脾腫大。肝內膽管結石並發急性感染時的主要體征:無/有黃疸、上腹劍突下壓痛、可有肌緊張,患側肝臟腫大、觸痛、肝區叩擊痛等。慢性期多無明確陽性體征。
H. 觸診簡介
chù zhěn
palpation [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palpation
解釋:a method of examination in which the examiner feels the size or shape or firmness or location of something (of body parts when the examiner is a health professional)
觸診為診法之一。又稱按診。是對病人的肌膚、手足、脘腹及其他病變部位施行觸摸按壓,以測知局部冷熱、軟硬、壓痛、痞塊或其他異常變化,從而推斷疾病的部位和性質的一種診病方法。主要包括按肌表、按手足、按胸腹、按額部、按俞穴等。[1]
觸診 治療學名詞。系診法之一。又稱按診。用手對病人體表進行觸摸按壓,以測知局部冷熱、軟硬、壓痛、痞塊或其它異常變化,從而獲得診察資料的一種診察方法。包括按肌表、按手足、按胸腹、按額部、按俞穴等。
觸診是醫生用於對病人肌膚、四肢、胸腹等病變部位進行觸摸按壓,分辨其溫、涼、潤、燥、軟、硬、腫脹、包塊及病人對按壓的反應,如疼痛、喜按、櫃按等,以推斷疾病的部位和性質。
辨別溫涼潤燥及腫脹等。
皮膚的溫涼,一般可以反映體溫的高低,但需注意熱邪內閉時胸腹灼熱而四肢額部不甚熱,甚至皮膚欠溫,皮膚的潤燥,可以反映有汗、無汁和津液是否耗傷,如皮膚濕潤,多屬津液未傷,皮膚乾燥而皺縮,是傷津脫液,氣陰大傷,久病皮膚十分乾燥,觸之刺手,稱為肌膚甲錯,為陰血不足瘀血內結。皮膚按之凹陷成坑,不能即起的是水腫,皮膚臃腫,按之應手而起者,為氣腫,虛胖。
四肢欠溫是陽虛的一種表現,四肢厥冷,是亡陽或熱邪內閉,身發熱而指尖獨冷,可能是亡陽虛脫或熱閉痙厥的先兆,手足心熱是陰虛發熱的一種表現,此外,四肢觸診還應注意檢查四肢的癱瘓或強直。
診虛里,可辨疾病的輕重。虛里的跳動(即心尖搏動),在胸部左乳下第四、五肋間,內藏心臟,為諸脈之本。凡按之應手,動而不緊,不緩不急,是宗氣積於胸中,為無病之徵。其動微而不顯的,為宗氣內虛。若動而應衣,為宗氣外泄之象。若動甚僅是一時性的,不久即復原,則多見於驚恐或大醉後。正常情況下胖人跳動較弱,瘦人跳動較強,不表示病態。
按心下,即按胸骨以下的部分的軟硬壓痛與否,心下按之硬而痛的,是結胸,屬實;按之濡軟而不痛的,多是痞證,屬虛。
辨病變的部位、腹痛及症瘕積聚的性質。
病變在脘腹(中上腹)屬胃、在兩脅下(左右側腹)屬肝膽,在臍周圍屬胃或大小腸,在小腹屬肝、膀胱或腎。
按壓後疼痛減輕的(喜按),多屬虛痛,按壓後疼痛加劇的(拒按),多屬實痛、熱痛。
腹部有塊物,按之軟,甚至能散的,稱之為瘕或聚,多屬氣滯,部位固定,按之較堅,不能消失的稱為瘕積,多屬瘀血、痰、水等實邪結聚而成。
臟腑病變可以在相應的體表穴位出現反應,通過在經絡俞穴上進行觸診,發現結節、條索狀物、痛點或反應過敏點,可以作為某些疾病的輔助診斷。如肝炎病人在期門和肝俞穴有壓痛;膽囊疾病的患者在膽俞穴有壓痛,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患者在足叄里穴有壓痛,急性闌尾炎的患者在闌尾穴(足叄里下一寸)有明顯壓痛等等。
觸診是用醫生手指或觸覺來進行體格檢查的方法。通過觸、摸、按、壓被檢查局部、以了解體表(皮膚及皮下組織等)及臟器(心、肺、肝、脾、腎、子宮等)的物理特徵;如大小、輪廓、硬度、觸痛、移動度及液動感等、它可幫助醫生對檢查部位及臟器是否發生病變提供直觀的重要依據。觸診時必把觸診的發展緊密結合解剖部位及臟部、組織間的關系進行分析方有診斷價值。
觸診可用於檢查身體任何部位,便在腹部檢查時尤為重要,常用觸診方法有:
5.1.1 直接感觸法以手掌或手指直接輕置於體表被查部位,以感觸被檢查部位的溫度高低、有無細震顫或搏動感等,主要用於體表檢查。
5.1.2 淺部觸診法將右手放在被檢查部位,以掌指關節和腕關節的運動,進行滑動按摸以觸知被檢查部位有無觸痛或異常感覺。常用以檢查皮下結節、肌肉中的包塊、關節腔積液、腫大的表淺淋巴結、胸腹壁的病變等。檢查時除注意手法輕柔外還應觀察有無壓痛、抵抗感及搏動,如有腫塊應注意其大小有與鄰近臟器之間的關系等。
5.1.3 深部觸診法運用一手或雙手重疊在被檢查部位逐漸加壓向深層觸摸,藉以了解被檢查部位深部組織及臟器狀況。常用於腹部位檢查,了解腹腔及盆腔臟器的病變。按檢查目的和要求可採用以下不同的手法:
1.滑行觸診法:被檢查者應平卧屈膝、放鬆腹肌平靜呼吸,醫生以手掌置於腹壁,利用食、中、無名指的掌指運動,向腹部位深層滑動觸摸,對被觸及的臟器或腫塊應做上下左右滑動觸摸了解其形態、大小及硬度等。此法常用於檢查胃腸道病變有腹部包塊。
2.深插觸診法:以一至三個手指逐漸用力深插被檢查部位,以了解有無局限觸痛點及反跳痛。
3.雙手觸診法:用左手置於被檢查部位的背面(腰部)或腔內( *** 、 *** )右手置於腹部進行觸摸。可用於檢查肝、脾、腎、子宮等臟器。
4.沖擊觸診法:用3-4個並攏的指端,稍用力急促地反復向下沖擊被檢查局部,通過指端以感觸有無浮動的腫塊或臟器。此法用於有大量腹水且伴有臟器腫大或腫塊的病人。因急促沖擊下觸診可使腹水暫時移開而較易觸知腹水的臟器或腫塊。
圖321雙手觸診法
圖322沖擊觸診示意圖
(一)病人 *** :一般為仰卧屈膝,兩腿略分開,必要時可採用半坐位、立位和側卧位,側卧檢查時下腿應伸直,上腿略彎曲。
(二)醫生應位於被檢查者右側,面向被檢查者,隨時注意觀察觸診時被檢查者的表情。
I. 請問膽囊底在體表會被捫及到嗎
膽囊底是可以在體表觸診,可在右腹直肌外側緣與右肋弓交點交叉點,臨床上也稱之莫非式點,如果此處觸及壓痛需要排除是否有膽囊疾病的可能,此時需要檢查一下血常規,腹部超聲等相關檢查,明確後醫生會給你合理的治療意見,平時需要清淡飲食,戒煙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