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密集陣是干什麼用的
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系統(Phalanx Close-In Weapon System),又譯為方陣近迫武器系統),通稱密集陣近防系統,泛用於美國海軍及二十個以上盟國海軍的各級水面作戰艦艇上,是一種以反制導彈為目的而開發的近程防禦武器系統,最早由通用動力公司波莫納廠製造,目前則由雷神公司製造。
密集陣系統於1967年開始構想規劃,1977年在美國海軍武器測試艦比吉洛號(USS Bigelow)上測試。1978年開始量產,1980年正式服役。設計上可進行全自動防禦,即給定目標的資料後,就可以完全靠內建的雷達搜索、追蹤、目標威脅評估、鎖定、開火。這種設計的優點是安裝容易,載台只需提供電力,不需與船艦上的作戰偵測系統進行整合也能運作,安裝的甲板位置也只要確保足夠的結構強度,而不必在甲板上挖洞。
但相對的,密集陣系統「單打獨斗」的特性也是個缺點,只倚賴自身的雷達火控系統進行接戰,與艦上其他系統沒有協同互助。即使艦載雷達已經精確捕捉並鎖定目標,密集陣系統解除保險後仍然必需重新以自身的雷達進行空域搜索,不僅多浪費時間,也增加了漏失目標的可能性。此外,受限於載台的限制,密集陣系統的雷達只能與機炮共用同一個迴旋/俯仰角,無法獨立執行廣域搜索,因此系統開機後只能一次攻擊一個目標。這個缺點在近年來已經藉由和神盾戰斗系統進行整合而獲得不小的改善。
頂端標志性的白色護罩內為雷達裝置,其白色圓桶狀的外形也常被昵稱為R2-D2,源自電影《星際大戰》里一個知名的機器人。近年來因為新型超音速掠海反艦導彈普及,來襲導彈通過軍艦防空武器有效攔截區域的時間大幅縮短,射程有限的機炮式系統作用日小,再加上炮彈口徑過小容易造成攔截無效這個致命的缺陷,已不少艦艇改採用海公羊等短程導彈系統取代,但由於導彈系統攜彈量過少會無法應付飽和攻擊,因此還是有很多新艦艇仍繼續採用機炮式系統。
『貳』 如何快速通過導彈近防炮組成的密集火力矩陣(就是導彈近防密集火力矩陣)
就是超過對方攔截能力的上限。密集陣發射的炮彈在一定的時間空間內的分布是有一個上限的。進攻一方只要在時間或者空間上超過這個上限,就能自然打破密集陣的防禦。
炮彈從炮管發射出去,飛行到2000米的距離上,會自然分布在一個空間之內。只有在這個空間內塞進足夠數量的導彈,才能保證有足夠的概率擊中目標。而能夠在這個空間內塞進多少發炮彈,取決於射擊的時間和射擊的速度。
1、導彈進行橫向機動或高低機動。這就要求密集陣不能瞄準一個點射擊,而必須瞄準一條線,這時炮彈需要填滿的空間就會大幅度增加,需要發射的炮彈也需要大幅度增加。
2、增加導彈的速度,導彈的速度增加之後,密集陣的射擊時間就減少了,能發射的炮彈就減少了。
3、多發導彈多個方向同時攻擊。這時就要求密集陣同時向兩個方向發射足夠多的炮彈。
總的來說,方法就是確保密集陣不能向導彈的飛行方向上發射足夠數量的炮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