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蒙古族的資料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於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游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羅斯等亞歐國家也有分布,鄂溫克族和土族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族的分支。
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盡管這種生存方式在現代社會被弱化,但仍然被視作蒙古族的標志。
蒙古族在科學文化事業上比較發達,而且音樂、舞蹈也在藝術上居於相對顯赫的地位 。
《蒙古秘史》、《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被稱為蒙古族的三大歷史巨著,其中《蒙古秘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的三大史詩之一。
名稱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以東胡為族源的部落所使用的名稱,後來逐漸吸收和融合了聚居於漠北地區的森林狩獵和草原游牧部落,發展成為這些部落的共同名稱。
「蒙古」一詞是「忙豁勒」的音變,最早見於唐代,即新﹑舊《唐書》中的「蒙兀室韋」。「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後來又有「蒙骨」﹑「朦骨」﹑「萌骨子」﹑「盲骨子」﹑「萌骨」等許多同音譯名。「蒙古」的漢文譯寫始見於元代文獻。
「蒙古」意為「永恆之火」。在古代蒙古語中,「蒙古」這個詞是「質朴」的意思。也有人認為「蒙古」的原意是「天族」。「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
歷史
原始社會時期
十四世紀用波斯文寫成的《史集》一書,記載了一個蒙古族的古老傳說:蒙古人被其他部落戰敗,遭到殘酷的屠殺,只活下來兩個男人和兩個女人。他們逃到了一個地方,周圍都是山林,中間有良好的草原。這個地方叫做「額爾古涅昆」——「險峻的山坡」。他們在這里生息繁衍,世代相傳。這個傳說里的「額爾古納」,就是流經呼倫貝爾草原的額爾古納河,它就是蒙古民族的發祥地。
根據《史記》記載,蒙古部落最初只包括涅古斯和乞顏兩個氏族,他們被其他突厥部落打敗後只剩下兩男兩女,逃到了額爾古涅昆(額爾古納河畔山嶺)一帶居住下來,公元8世紀,由於人口的不斷增長,不得不向外遷徙,這時已分出了70個分支了,這70個分支被稱為「迭兒勒勤蒙古」。《蒙古秘史》和《舊唐書》記載:蒼狼和白鹿是成吉思汗的祖先,他們奉上天之命降生到人間。然後共同渡過騰汲思,在斡難河源頭、不兒罕山前開始繁衍生息,生下了巴塔赤罕。這里所說的巴塔赤罕就是成吉思汗的始祖。其實,蒼狼和白鹿在蒙古語中分別讀為:勃兒帖赤那和豁埃馬蘭勒,只是漢譯為蒼狼和白鹿。
在蒙古民族的真正族源問題上,現代、當代多數學者認為蒙古族出自東胡。東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號的大小部落的總稱。據《史記》記載:「在匈奴東,故曰東胡。」公元前5至前3世紀,東胡各部還處於原始氏族社會發展階段,各部落過著「俗隨水草,居無常處」的生活。
4世紀中葉,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帶的鮮卑人的一支,自號「契丹」。居於興安嶺以西(今呼倫貝爾地區)的鮮卑人的一支,稱為「室韋」。室韋,始見於《魏書》,作失韋。室韋與契丹同出一源,以興安嶺為界,「南者為契丹,在北者號為室韋」(《北史》卷94《室韋傳》)。6世紀以後,室韋人分為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恆室韋、大室韋等5部,各部又分為若干分支。
後來,達怛又成為蒙古諸部的總稱。因為「他們在遠古的大部分時間內,就是大部分部落和地區的征服者和統治者,偉大、強盛和充分受尊敬」「由於(他們)極其偉大和受尊敬的地位,其他突厥部落,盡管種類和名稱各不相同,也逐漸以他們的名字著稱,全都被稱為韃靼」(拉施特《史集》卷1第1冊)。由於蒙古部的強大,「達怛」一名逐漸又被「蒙古」所代替,成為室韋諸部的總稱。文字記載蒙古之稱謂,始見於《舊唐書》,稱作「蒙兀室韋」,是大室韋的一個成員,居住在額爾古納河以南地區。
12世紀時,這部分人子孫繁衍,氏族支出,漸分布於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三河上游和肯特山以東一帶,組成部落集團。其中較著名的有乞顏、札答蘭、泰赤烏、弘吉剌、兀良合等民族和部落。當時與他們同在蒙古高原上的有游牧在今貝加爾湖周圍的塔塔兒部,住在貝加爾湖東岸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兒乞部,活動在貝加爾湖西部地區和葉尼塞河上源的斡亦剌部。這三部都使用蒙古語族語言。另外,還有三個信奉景教的突厥貴族統治的蒙古化的突厥部落,即占據回鶻汗庭故地周圍的克烈部、其西邊的乃蠻部和靠近陰山地區的汪古部。
這些部落按其生活方式和發展水平,大致分為「草原游牧民」與「森林狩獵民」兩類。第一類包括久住原地過游牧生活的突厥諸部和後來遷入接受突厥影響、完成向游牧生活過渡的蒙古諸部;第二類是留居森林地帶,主要從事狩獵的諸部,如鄂溫克族。
民族的統一與對外征伐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畔舉行的忽里勒台(大聚會)上被推舉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國。蒙古汗國的建立,對蒙古族的形成具有很大意義。從此,中國北方地區第一次出現了統一各個部落而組成的強大、穩定和不斷發展的民族——蒙古族。凡是這個國家統轄的漠南、漠北地區,概稱為蒙古地區,此地區各個部落的居民,統稱為蒙古人。蒙古族這時從遼、金時期(916~1234)被統治的民族成為統治民族。
在成吉思汗的率領下,從1219年到1260年,蒙古族三次西征,先後建立橫跨歐亞的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欽察汗國、伊兒汗國四大汗國。在西征的同時,又揮師南下。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歷經70餘年征戰,統一了中國,建立元朝。其疆域北至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南至中國的南海,東北至今黑龍江下游、跨外興安嶺、烏蘇里江以東,接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西南包括雲南、今緬甸北部、中部、東部;泰國北部、寮國、越南西北部,都納入元朝國家的行省建置。
由於南下或西征,蒙古族民眾被征調各地,因此,蒙古族分布散遍及各地。
1368年,元朝滅亡,殘餘力量退居蒙古草原。
元朝滅亡後的蒙古諸部
元朝滅亡後,明朝在遼東西部、漠南南部、甘肅北部和哈密一帶先後設置了蒙古衛所20多處,各衛所長官都是由蒙古封建領主擔任。15世紀初,漠西蒙古瓦剌部和東部蒙古的韃靼部先後向明朝稱臣納貢,建立了臣屬關系。
蒙古分為東西兩部:東部蒙古游牧於漠北和漠南,其首領為元室後裔,被視為蒙古的正統;游牧於漠西的瓦剌部(即原斡亦喇部)被稱為西蒙古,與東蒙古有姻親關系。
15世紀,蒙古南北被達延汗重新統一,分東部蒙古為喀爾喀、兀良哈、鄂爾多斯、土默特、察哈爾、喀剌沁(永謝布)六部。明末清初。蒙古處於分裂割據狀態,以大漠為界,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漠西(厄魯特)蒙古三部分。漠南蒙古西部的俺答汗注意與明朝修好,發展貿易關系。俺達汗駐地庫庫和屯(今呼和浩特)修建城郭,商旅幅湊,成為漠南蒙古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明末,女真建立後金政權。1636年後金改為清,漠南蒙古各部封建主,也先後被清朝征服。1644年明朝滅亡後,清軍入關統一中國,直到1757年平定準噶爾部落。至此蒙古族完全置於清朝的統治之下。清朝為了加強對蒙古族的統治,在重新調整蒙古原來的大小封建領主的基礎上,參照滿族的八旗制度,在蒙古族地區建立了盟旗制度。頒布了以盟旗制度為核心的一系列詔令,強化和發展了蒙古的封建制度。但清朝在蒙古地區推廣喇嘛教,實行「蒙禁」。
蒙古國的獨立與內蒙古自治區的建立
主詞條:外蒙古獨立
沙俄在18世紀就對蒙古懷有領土野心。其官方刊物曾公開聲稱,俄羅斯在外蒙古有特殊使命,戈壁沙漠是帝國遠東和東南部的天然邊界。不過,當時沙俄的侵略重點在於鯨吞整個滿洲(中國東北),對外蒙古的入侵還放在次要位置。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特別是1860年清朝政府被英法聯軍打敗,沙俄強迫清廷訂立了許多不平等條約,從中國割佔去大片的領土,並在蒙古地區攫取了許多特權。
1904—1905年,在遼東半島爆發了日俄戰爭。結果沙俄在同日本爭奪中國東北的戰爭中失敗,遂與日本簽訂了劃分南北滿洲勢力范圍的密約,把南滿讓給日本,換取日本承認它在外蒙古的「特殊利益」。
1919年初,外蒙古的歷史發生了重大轉折。受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蒙古人民革命領袖蘇赫巴特爾和霍爾洛·喬巴山,在庫倫先後成立了兩個革命小組。不久這兩個革命小組合並為一個統一的革命組織,即蒙古人民革命黨。
1920年夏,在中國由英、美操縱的直系軍閥,打敗了執政的親日的安福系軍閥,這就使日本失去了在蒙古進行陰謀擴張的條件。因此,日本決定利用被蘇俄紅軍擊潰後逃竄到中國東北的殘余部隊,在蒙古為自己攫取地盤。同年10月,溫甘倫男爵帶著800名將士組成的騎兵師進入蒙古境內,利用蒙古人民對徐樹錚軍事獨裁統治的不滿情緒,得到了蒙古封建王公和一部分不明真相的人民群眾的支持。1921年2月3日,溫甘倫的匪軍擊潰了中國駐軍,佔領了庫倫。2月15日,溫甘倫扶植第八世哲布尊丹巴重新作了蒙古皇帝,成立了自治政府,政府的成員由溫甘倫指派。
1921年3月1日,蒙古人民革命黨在俄共的幫助下,在俄羅斯境內的恰克圖召開了第一次代表大會,討論通過了「進行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革命,解放民族,把政權移交給人民大眾,進而改造社會生活」的第一個奮斗綱領。
對於蒙古的獨立,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未予承認。1924年,中華民國政府與蘇俄政府簽訂《解決懸案大綱協定》,仍規定外蒙古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享有領土主權。但由於中國國內爆發了北伐戰爭,北洋軍閥忙於打仗,解決懸案的談判不了了之。
1924年5月,第八世哲布尊丹巴病死。一個月後蒙古取消君主立憲政體,建立共和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從1924年起,外蒙古政府宣布對外閉關,斷絕了同中國的一切來往。
蒙古的國際地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確立的。1945年2月,美國、英國、蘇聯三國達成了關於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雅爾塔協定》,美、英為了促使蘇聯早日出兵迫使日本投降,一致同意蘇聯提出的在協定第一條寫上「外蒙古的現狀須予維持」,美國答應為實現此項條款,說服中國政府承認外蒙古的獨立。
1945年10月,國民黨政府派內政部次長雷法章到外蒙古「觀察」全蒙古人民公決獨立的投票。
投票從1945年10月10日開始,至1945年10月20日結束,參加投票的公民494074人,贊成獨立的489291人,其餘為棄權票。也就是說明99%的選民贊成獨立。中國國民黨政府在1946年1月5日發布正式公告,宣布外蒙古獨立。
1947年5月1日中國蒙古族在烏蘭夫領導下建立內蒙古自治區,成為中國建立最早的一個自治區。以後又相繼成立了9個自治州、縣。 烏蘭夫當選主席。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繼蘇聯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率先與新中國建交之後,蒙古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10月16日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外交關系。
20世紀90年代前後,受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的影響,蒙古人民共和國廢除馬克思列寧主義,改稱蒙古國。政治上開始實行多黨制,經濟上實行市場經濟,開始擺脫蘇聯70年的控制,人們在思想上掀起了恢復民族文化的浪潮。
② 美味串起的甘肅,看完你餓不餓
在中國的版圖上,甘肅像一柄玉如意鑲嵌在神州大地上。東西一千餘公里的跨度,使得這塊西部土地上的風光變幻無窮,旖旎多姿,而其 美食 也是花樣繁多,各具特色。
蘭州牛肉麵
如果從蘭州走起,蘭州人的一天是從一碗牛肉麵開始的。據說蘭州牛肉麵的 歷史 已有兩百年,創始人是清朝嘉慶年間國子監太學生陳維精。蘭州牛肉麵特別講究「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毛細、三細、二細、二柱子、蕎麥稜子、薄寬、大寬。將面條從大鍋中撈到粗瓷大碗中,澆上用家傳秘法熬制的牛肉湯,再撒上蒜苗和香菜,吃起來勁道滑爽,口鼻縈香。
蘭州牛肉麵
對於許多蘭州人而言,大清早吃一碗牛肉麵,那幾乎是無法言表的享受。一碗面下肚,酣暢淋漓,每個毛孔都是舒暢的、歡喜的。相比那些門面大、裝修檔次高的牛肉麵館來講,一些隱於街市之中,裝修簡單、面積狹小的小店的牛肉麵味道可能更佳。生意好的牛肉麵館里,擠擠挨挨,連轉個身的地方都沒有,在這里,你會充分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不管你是政府官員、市井小販、高校教授,還是男人、女人、老人、孩子,大家都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在了一起,擠在一張方桌周圍,吸溜吸溜吃得滿面紅光、大汗淋漓。不光店裡坐滿了人,就連門口板凳上也坐滿了人,甚至還有些人端著粗瓷大碗蹲在店門口,吃得頭也不抬。
羊肉是甘肅的另一 美食 。甘肅東西跨度長,羊的品種就多樣,羊肉的做法也就花樣繁多,有手抓、冰抓、黃燜、開鍋、烤肉等,而其中尤以臨夏東鄉的手抓羊肉最為出名。
手抓羊肉
臨夏河州羊又稱「棧羊」,曾是朝廷貢品,「棧罕赤髓羯羊肉」,歷來出名。東鄉族自治縣山大溝深,乾旱少雨,牧草富有營養,因而東鄉羊肉膘肥肉嫩,肉質纖維少且細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多種微量元素。好客的東鄉人,每逢佳節或賓客臨門,手抓羊肉在宴席上是必不可少的。東鄉手抓是將現宰羯羊羔整隻煮就,或將整隻羊卸成前胛、後胛、胸衩、背子、肋巴、尾巴骨等六大件,置入大鍋內加調料煮燉,煮熟後將帶骨羊肉剁成二指寬的長條或塊狀,熱騰騰地裝盤就端到了餐桌上。食客們抓起煮得熟爛的肋條子肉,撕下,蘸著椒鹽、辣椒油和醋,再就上新剝的蒜瓣兒,一口肉,一口蒜,那肉細嫩綿軟,清香可口,沒有膻味,吸溜一下就下了肚,堪稱是肉中極品。
靖遠羊羔肉
甘肅羊肉里比較好吃有名的還有白銀靖遠的羊羔肉。靖遠縣屬黃河沖積盆地,境內氣候涼爽,生長著柴胡、麻黃、益母、蒲公英、桔梗等數十種草葯,山中水流潺潺,礦物富集,羊羔日食葯草,夜飲礦泉,成就了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的靖遠羊羔肉。其獨特的灘羊品種,獨特的生長環境,加之獨特的加工方法,使得靖遠羊羔肉的鮮香味道和葯膳滋補價值都顯得獨特出眾。
從蘭州向西就是古絲綢之路的黃金地段。沿著連綿起伏的祁連山脈一路走去,漸漸深入河西走廊的腹地,涼州、甘州、肅州、嘉峪關、瓜州、敦煌……天空瓦藍,雪山迤邐,大地深沉,牛羊成群。
三套車
在中國 旅遊 標志的天馬故鄉武威,也就是古涼州,最令人稱奇的是它的早餐標配「三套車」,「三套車」之於涼州人相當於廣州人的早茶,缺一不可,少一樣便不完美:一大碗涼州餳面,配一盤經特殊烹調工藝製成的臘肉。吃過後,喝一杯由冰糖、桂圓、核桃仁、紅棗、枸杞、茯茶茶葉加水熬制而成的色澤濃艷的冰糖紅棗茯茶,那種感覺真是愜意。
張掖小飯
酒泉的雞湯糊鍋
敦煌驢肉黃面
從涼州出發沿著古絲綢之路一路向西,接著就可以先後吃到金昌的鐵板羊肉,張掖小飯、炒炮仗,酒泉的雞湯糊鍋,嘉峪關的烤羊肉、鮮香可口的清泉羊肉,以及聞名不如見面的敦煌驢肉黃面、羊肉合汁……每個小吃後面都能講出長長一串故事。
羊肉墊卷子
面和肉的和諧搭配也在甘肅 美食 中有突出的表現,永昌羊肉墊卷子就是代表。永昌有大黃山,山上有百草,永昌羊在大黃山吃的是中草葯,喝的是祁連山的雪水,所以這里的羊肉不膻氣。公元119年,漢武帝漠北之戰之前,這里是匈奴領地,水美草肥,這里的羊自古肥美。「漠北之戰」後,中原人遷徙至此,帶來農耕文化,但同時游牧文明在這里也得以繼承和發揚,包括遺留下來的飲食文化。羊肉墊卷子是把羊肉預先爆炒,只放姜、花椒、蔥三種調料,盡量保持羊肉的原味鮮美。然後用當地小麥麵粉和成面,像擀麵條一樣擀成很薄的麵皮,麵皮上再塗抹清油,捲成卷子,切成一寸見方的小卷子,再把這些小卷子「墊」在爆炒添水後的羊肉上,蓋上蓋子,小火燜上半小時後就出鍋了。這樣的做法,麵食因沾染了肉的香而變得無比美味,肉也因了麵食的存在而顯得不那麼油膩,吃起來口味很特別。
嘉峪關烤肉
嘉峪關的烤羊肉,常常被戲說為:除了羊毛不烤,可以吃到羊身上的任何部位。嘉峪關烤肉雖源自於新疆,卻又自成一派。新疆烤肉肉塊大,所以多用熟肉烤制,一般人最多吃兩串就飽了。而嘉峪關烤肉直接以新鮮羊肉切小塊烤成,吃起來更加精緻鮮美。用鐵扦穿成的肉串在火紅的炭火上下翻飛,不斷被烤肉師傅佐以孜然、辣椒面、椒鹽等各種調料,一邊在炭火的炙烤中嗞嗞作響,一邊隨著升騰的煙火散發出誘人的香味。五花肉、羊肚子、羊排、羊蹄、羊筋不斷下肚……一串、兩串、一把、兩把……運氣好的話,還能吃上數量極少全憑運氣獲得的烤羊皮。再配上一杯冰冰的果啤、啤酒或是當地人特製的杏皮水,味道真是好極了。
到了敦煌,烤羊肉則不再用鐵扦串起,而是以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紅柳的枝條替代,當植物和肉類相遇,則成就了另一番 美食 邂逅。
河西走廊天高地闊,荒漠、戈壁等地理環境更容易讓人生發出一股沖天的豪壯之情,讓人變得心胸開闊豁達。這里的人大口吃肉,大杯喝酒,不扭捏,不作態,自有渾然天成的朴實和厚重,可以與之稱兄道弟,坦誠相對。
想像一下,在某個閃耀著星星的夏日夜晚,或是飄著紛紛白雪的寂靜冬夜,抑或是落葉翻飛的秋季黃昏,約三五好友在某一烤羊肉攤前坐定,就著跳躍的爐火,聽蟲鳴聲聲,享秋葉靜美,或看雪落無聲,一串一串的烤肉入口,一杯一杯的啤酒下肚,一句一句的知心話隨著夜色傾吐出來,一天的疲勞不知不覺漸漸散盡,心中的不快郁悶一掃而光,這樣的感覺說不出有多美好、多愜意!
③ 蒙古族的生活習俗與發展
蒙古族自稱「蒙古」。「蒙古」這一名稱較早記載於中國《舊唐書》和《契丹國志》,其意為「永恆之火」。別稱:「馬背民族」。蒙古族發祥於額爾古納河流域,史稱「蒙兀室韋」、「萌古」等。
蒙古族是東北亞主要民族之一,也是外蒙古的主體民族。除了外蒙古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自治區及臨近省份以及俄羅斯聯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一千萬人,語言為蒙古語,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國境內,1271年蒙古大汗國改名為大元國,或稱「大元大蒙古國」(Dai Ön Yeke Mongghol Ulus),是為元朝的正式開始,蒙古大汗忽必烈成為中國皇帝,後尊稱元世祖。在元朝時,中國實現了歷史上最大范圍的統一,?成為當時世
?界上面積最大和軍事上最強大的國家,中國再次成為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版圖空前遼闊。 蒙古族開創的元朝創設了「行省」制度,行政制度--省的制度從800年前一直用到現在,「省」的名稱也用到了現在。現在的內蒙古、新疆、廣西、雲南、貴州等民族地區,都在行省的管轄之下。把雲南、四川、華北、東北廣大地區納入到中國中央政府的有力管轄下,設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設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台灣,同時在雲、貴、川、康等民族地區設土司制度,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的統轄。蒙古族人建立的中國元朝的統一,在我國歷史上具有深遠的意義:它結束了中國唐末以來國內分裂割據和幾個政權並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中國元、明、清六百多年國家長期統一的政治局面;它促進了國內各族人民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邊疆地區的開發,進一步促進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尤其是中國在元朝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的最大范圍的統一,把以前中原王朝無法統一的青藏高原納入直屬版圖,在多民族統一的中國的形成和發展史上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清朝時期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大部、漠西蒙古部分納入中國版圖。外蒙古喀爾喀受漠西蒙古准葛爾部進攻,外蒙三部落潰敗,外蒙古庫倫活佛(喇嘛教,與清王朝信仰相同)歸附中國,而不是投向沙皇俄國。他說:「俄國不信佛教,衣服奇形怪狀。中國一片繁榮景象,又信佛教,有用不完的財寶,綾羅稠緞,依靠他們,生活一定愉快「。庫倫活佛與玄曄私交實篤,外蒙最終主動歸附,清庭出錢出力,派精銳協防,1696年,葛爾丹叛軍在清軍三路大軍圍剿下大敗,次年葛爾丹自殺。自此180多萬平方公里的漠北納入中國版圖。 漠西蒙古土爾扈特18世紀中期後沖破沙俄阻撓回歸中國。世界上超過一半的蒙古族人住在中國,新中國的民族政策讓在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蒙古族人的社會文化經濟等方面得到了良好的發展,與中華民族大家庭其他民族共同繁榮,體現了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也離不開漢族。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遊點上,主人或服務小姐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主人或服務小姐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請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一碰,主人便即刻會明白賓客的用意。客來敬茶是一種高尚的蒙古族傳統禮儀。在蒙古歷史上不論是富貴之家還是貧窮之家,不論是上層社會還是平民百姓,也不論在交際上或在家裡,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場合,莫不以茶為應酬品。家中有客來,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們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貴賓獻上一碗奶茶,接著主人又端上來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製品。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方式。他們認為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拿出最珍貴的食品敬獻,是表達草原牧人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通常主人是將美酒斟在銀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讓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瞧不起,不願以誠相待。賓客應隨即接住酒,接酒後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爐方向點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會喝酒也不要勉強,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接著穿戴民族盛裝的家庭主婦端來清香撲鼻的奶酒款待客人,這也是蒙古族的傳統禮節。主人會用詩一般的語言勸酒:「遠方的客人請你喝一杯草原佳釀,這是我們民族傳統食品的菁華,也是我們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敬神:蒙古民族的禮宴上有敬神的習俗。據《蒙古風俗鑒》描述,廚師把羊割成九個相等的肉塊,「第一塊祭天,第二塊祭地、第三塊供佛、第四塊祭鬼,第五塊給人,第六塊祭山,第七塊祭墳墓,第八塊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塊獻給皇帝」。祭天則把肉拋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則拋入爐火之中;祭佛置於佛龕前;祭鬼置於包外;祭山則掛之於供奉的神樹枝上,祭墳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於包外,祭水神扔於河泊,最後祭成吉思汗,置於神龕前。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薩滿教,其崇拜多種神祗,爾後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間信仰,把眾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軌跡。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來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著稱。對家中來客,不管常客還是陌生人,都滿腔熱忱。首先獻上香氣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盤盤潔白的奶皮、乳酪。飲過奶茶,主人會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時節還會請客人喝馬奶酒。有些地區用手扒肉招待客人,還有一定的規矩。例如用一條琵琶骨肉配四條長肋骨肉進餐;牛肉則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節肋骨及一段肥腸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後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頦、脖子肉都是給晚輩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貴的客人或是喜慶之日則擺全羊席。 尊老愛幼:蒙古人長幼有序,敬老愛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見到老人要問安。不在老人面前通過,不坐其上位,未經允許不要與老人並排而坐。稱呼老人要稱「您」,不許以「你」相稱或直呼其名。見到牧民孩子不要大聲斥責,更不能打孩子。不要當著家人的面說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對孩子和善、親切,被認為是對家長的尊重。 唱歌:蒙古民族的勸酒往往通過情真意切的歌唱表達出來,唱歌與勸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後,大家舉杯合唱,然後大家一起乾杯,如此數遍,酒意酣暢。歌唱有禮儀性的,也有即興盡興的,有一人或數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達旦。熱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傳統美德,這種習俗從古代一直流傳到現在。蒙古族傳統音樂的發展與本民族的歷史和文學的發展緊密相連,詩配以樂,歌含有詩,詩歌並存。蒙古族民歌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數量浩瀚,按地域可分為東蒙民歌和西蒙民歌,按歌種可分為長調、短調、潮日、敘事歌、酒令、兒歌、搖籃曲、宗教歌曲「博」、歌舞曲「安代」、「浩都格沁」等。 選獵狗:蒙古族有獵狗打獵的習俗。因此,他們非常重視選留一隻好獵狗——「台格」,也就是經閹割的短毛細狗。選留獵狗要注重好的品種,即從良種小狗崽中挑選腰身長,尾巴長而勻稱,聽覺靈敏,視力敏銳,動作敏捷,跑起來快的小狗作獵狗。 問候:蒙古族是一個熱情好客的民族。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一般問:「賽拜努」,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他賽拜努」。款待行路人,是蒙古族的傳統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裡做客必須敬重主人。進入蒙古包後,要盤腿圍著爐灶坐在地氈上,但爐西面是主人的居處,主人不上坐時不得隨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主人請吃奶製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點也行。
蒙古人起名習俗
其男子起名的特點有: 一、按民族心理習慣起名,如:帖木兒、格斯兒、巴特爾等; 二、按長輩的期望起名,如:吉雅賽音(好運)、巴雅爾(喜悅)、 白音(富足) 、吉日格勒(幸福)等; 三、按嬰兒出生時,長輩的年齡起名,如:塔賓(五十) 、吉仁泰(六十)、 達楞(七十) 等; 四、以勇猛的禽獸名稱起名,如:少布(飛禽)、 巴拉(虎)、 赤那(狼)、 阿不爾斯郎(獅子) 、部日固德(鷹)等; 五、按自然萬物名稱起名,如:朝魯(石頭) 、阿古拉(山)、 牧仁(河) 、塔拉(原野)等; 女子起名的特點有: 一、以明亮的星辰為名,如:娜仁(太陽) 、薩仁(月亮)、 敖敦(星辰) 、娜仁高娃(太陽般美麗) 、薩仁高娃(月亮般美麗)等; 二、以美麗的花草樹木為名,如:薩日朗花(山丹花) 、其其格(花兒) 、娜布其(葉子) 、海棠等; 三、以珠寶玉器為名,如:哈斯(玉)、 塔娜(珍珠)、 阿拉坦高娃(金子般美麗) 等; 四、以理想為名,如:斯琴(聰穎)、 烏雲(智慧) 、高娃(美麗)、 斯琴高娃(美麗聰穎)等。 按此方法,蒙古女子的名字還可以分出很多種。現代蒙古人的名字,最大特點是不帶名字前綴,因而它只是名字,不應理解成姓名,有極個別帶姓氏前綴的,那隻是個別現象。 蒙古族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認為火、火神或灶神是驅妖避邪的聖潔物。所以進入蒙古包後,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臟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水忌:蒙古族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忌諱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許洗女人的臟衣物,或者將不幹凈的東西投入河中。草原乾旱缺水,逐水草放牧,無水則無法生存。所以牧民習慣節約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潔,並視水為生命之源。
④ 羊肉湯可以給寶寶洗澡嗎
只有漠北蒙古四部才有此風俗。 寶寶在一周歲之後,腸胃的消化能力是發育的比較好呢?可以放心的給孩子喝點羊肉湯,但是不要喝得太多,可以先少喝一點,看看寶寶的排泄情況,如果沒有上火就可以繼續喝點,另外要多給孩子喝點溫開水 可以適量服用,不要經常服用,因為容易導致上火,另外脂肪量高.還是少喝把,脂肪過多,油膩過大。這方面的專家說過:動物湯對寶寶沒什麼好處,寶寶根本不吸收。還是多喝牛奶的好。寶寶太小了,不要給他嘗試他不應該喝的,太膩了。具體需要結合寶寶的情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