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經絡治疾病最常用的辨證方法是

經絡治疾病最常用的辨證方法是

發布時間:2023-01-12 16:21:02

『壹』 中醫辨證常識

1.中醫辯證治療是怎樣的
1.心氣不足。

主證:面色蒼白、神疲、肢冷、胸悶、動則心悸、血壓低、脈微細或虛數或結代、舌淡、苔薄白。治法:益氣固脫,回陽救逆。

方葯:參附湯。紅參5~10 克,附子5 克。

方解:人參大補元氣,附子溫壯真陽,二葯合用,大溫大補,回陽救月兌。 2.心血不足。

主證:頭暈、目眩、乏力、面色不華、心悸、舌質淡、脈細數而弱或結代。治法:補養心血,安神定志。

方葯:歸脾湯加減。黨參10 克,北芪10 克、當歸5 克、白術10 克、茯神6 克、酸棗仁5克、元肉8 克、遠志3 克、木香5 克(後下)、炙甘草3 克。
2.中醫學的辨證方法有哪些
中醫學有多種辨證方法,如病因辨證,經絡辨證,氣血津液 辨證,八綱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三焦辨證等,但無論哪 種辨證方法,都要用陰陽加以概括和分析,臨床最常用的八綱辨 證是各種辨證方法的總綱,而陰陽又是八綱之總綱,以統領表 里、寒熱、虛實,即表、熱、實屬陽,里、寒、虛屬陰。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里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意 思是對於一個善於診治疾病的醫生,它的首要任務是運用四診的 方法辨別證候的屬陰、屬陽。對於養生者來說,就是要經常檢査 自己體內有無陰陽偏盛偏衰的表現,一旦發現,就要立即採取措 施,以使陰陽「以平為期」,正如恩格斯所說:「物體相對靜止 的可能性,暫時平衡的可能性,是物質分化的根本條件,因而也 是生命的根本條件」。

為了求得這種「暫時平衡狀態」的生命的 根本條件,保持人體陰陽的協調平衡就成為一個重要的養生法 則,無論精神、飲食、起居、運動的調攝,還是自我保健或葯物 的使用,都離不開陰陽協調平衡、以平為期的宗旨。
3.中醫常識中臨床應怎樣進行辨證
一般來說,中醫學辨證除了經常使用的八種辨證方法外,還有一定的運用程序、規律、步驟。

其中,最主要的規律是先傾聽患者的主訴,或者看最痛苦、最緊急的症狀或體征。然後,再圍繞主症先辨外感或內傷。

如果為外感,就要再分寒熱,外感寒邪則屬傷寒,應按六經程序辨 證;外感熱邪則屬溫病,。 應按衛氣營血或三焦程序辨證。

如果是內傷,一般要先辨虛實,虛證有 氣血陰陽之不同。實證則要看屬何邪氣。

不論虛證、實證,最後都要落實到臟腑經絡。由以上可知,所謂的臨床辨證,事實上就是對病變進行定位和定性。

至於如何進行定位和定性,則有自己的辨證步驟,這些步驟具體如下:表裡、臟腑經絡定位。 這主要從臨床表現的臟器功能特點;臟器體征特點;臟器與季節 氣候的關系和影響;臟器與體型、體質、年齡、性別的關系和影響;發病時間及臨床治療經過特 點等綜合考慮,並且定位。

陰陽、氣血、虛實、風火濕燥寒毒定性。這主要應從臨床證候特點、發病與病程特點,以及發病季節與誘發因素等方面去考慮定性。

比如,陰證的定性,根據證候特點,凡臨床表現為 功能上衰退,不足,呈退行性、抑制性病變,都可定性為陰證。定位與定性合參。

這是把疾病的定位和定性,綜合起來進行考慮,比如,肝病,有肝風,定位在肝,定性為風,可症見卒然眩仆、抽搐驚癰等。必先五臟。

所謂「必先五臟」,是說在分析各種發病機轉時,要在錯綜復雜的臨床表現中,根據其病變發生、發展的變化過程,確定它究竟屬於哪一臟腑,或哪一種病理、生理改變在 其中起主導作用。 這是在病情比較復雜的情況下,所用的一種方法。

比如,肝病風病。先從定位上來分析。

肝病有兩種情況,其一,是肝(膽)本經自病,即病變原發於肝,如郁怒傷肝(膽),因郁怒而出現 脅肋疼痛失眠,驚癇抽搐等。其二,是繼發於其他臟器病變之後,如脾(。

胃)病及於肝,即脾虛肝 木乘脾,患者先因吐瀉病後,繼發拘急痙攣,或飽食後夜寐不安。 之後,再從定性去分析:如風 證,有原發性風證,病始即表現為風證,如大怒後卒然眩仆,半身不遂。

總之,中醫學辨證有自己的規律與步驟,但具體運用時,則應視具體情況而定。
4.中醫常識中什麼是辨證
辨證是中醫學認識疾病的一個重要環節。

其中,證,就是證候的意思,因而,辨證,就是辨 別證候的意思。通常情況下,中醫學認識疾病,首先要通過望聞問切四種診察方法,廣泛收集臨床資料,深入了解病情,在此基礎上,利用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理論,進行分析歸納,綜合概括,從而辨別疾 病屬於何種證候。

而這種收集資料,歸納分析,確定疾病的性質,做出正確診斷的過程,就叫做 辨證。而辨證的過程,就是診斷的過程。

中醫學的辨證,是從機體反應性的角度,來認識疾病的本質,並通過分析疾病所表現的症狀和體征,來進一步認識這些臨床表現的內在聯系,從而推導出其內在病理變化的規律性,因 而,它能夠全面准確地反映疾病的本質,為治療疾病提供依據。
5.中醫臨床應怎樣進行辨證
所謂的臨床辨證,事實上就是對病變進行定位和定性。

至於如何進行定位和 定性,則有自己的辨證步驟,這些步驟具體如下:1。 表裡、臟腑經絡定位。

這主要從臨床表現的臟器功能特點;臟器體征特點;臟器與季節 氣候的關系和影響;臟器與體型、體質、年齡、性別的關系和影響;發病時間及臨床治療經過特 點等綜合考慮,並且定位。 2。

陰陽、氣血、虛實、風火濕燥寒毒定性。這主要應從臨床證候特點、發病與病程特點,以及發病季節與誘發因素等方面去考慮定性。

比如,陰證的定性,根據證候特點,凡臨床表現為 功能上衰退,不足,呈退行性、抑制性病變,都可定性為陰證。3。

定位與定性合參。 這是把疾病的定位和定性,綜合起來進行考慮,比如,肝病,有肝風, 定位在肝,定性為風,可症見卒然眩仆、抽搐驚癇等。

4。 必先五臟。

所謂「必先五臟」,是說在分析各種發病機轉時,要在錯綜復雜的臨床表現 中,根據其病變發生、發展的變化過程,確定它究竟屬於哪一臟腑,或哪一種病理、生理改變在 其中起主導作用。 這是在病情比較復雜的情況下,所用的一種方法。

比如,肝病風病,先從定位上來分析。 肝病有兩種情況,其一,是肝(膽)本經自病,即病變原發於肝,如郁怒傷肝(膽),因郁怒而出現 脅肋疼痛失眠,驚癇抽搐等。

其二,是繼發於其他臟器病變之後,如脾(胃)病及於肝,即脾虛肝 木乘脾,患者先因吐瀉病後,繼發拘急痙攣,或飽食後夜寐不安。 之後,再從定性去分析:如風 證,有原發性風證,病始即表現為風證,如大怒後卒然眩仆,半身不遂。

總之,中醫學辨證有自己的規律與步驟,但具體運用時,則應視具體情況而定。
6.中醫如何辯證
肝硬化病人要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要保持樂觀的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2.所用食物應易消化、富營養.高蛋白、高糖、高維生素、低脂為肝硬化病人選擇飲食的原則.3.有腹水時要卧床休息、增加營養、並限制鹽的攝入、最好採用無鹽或低鹽飲食、每日食鹽量以不超過5克(1錢)為宜.4.腹水明顯時還要限制水的攝入、一般進水量以控制在每日1000毫升(相當於醫院用的鹽水瓶2瓶).嚴重低鈉血症者、應限制在500毫升以內.5.伴有食道靜脈曲張者、應避免 *** 性的及硬的食物、以免損傷曲張的食道靜脈造成大出血.6.有肝昏迷可能時、應限制蛋白質的攝入、三餐應以蔬菜為主.7.禁酒戒煙、不要濫用護肝葯物.8.應定期到醫院作肝功能、甲胎蛋白、超聲波等檢查.。

『貳』 中醫辨證治療

辨證,就是分析、辨認疾病的證候,也就是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所出現若干症狀的概括。例如,一個風寒感冒的患者,所謂「風寒證」就是指病人出現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疼痛、舌苔薄白、脈浮緊,或鼻塞,流清涕,咳嗽等症狀的概括。它表示疾病在這一階段的病因是感受風寒之邪,病位在表,病性屬寒,邪正力量的對比處於邪盛正未衰的局面。由此可見,辨證是以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等基礎理論為依據,通過望、聞、問、切獲得一系列症狀,進行綜合分析。目前常用的辯證方法有病因辨證、氣血津液辨證、經絡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這些辨證方法雖有各自有自己的特點和側重點,但是臨床應用中可以相互補充、相互聯系。

『叄』 六經辨證和經絡辯證的有什麼異同

六經辨證,始見於《傷寒論》,是東漢醫學家張仲景在《素問·熱論》等篇的基礎上,結合傷寒病證的傳變特點所創立的一種論治外感病的辨證方法。

六經病證,是經絡,臟腑病理變化的反映。其中三陽病證以六腑的病變為基礎;三陰病證以五臟的病變為基礎。

『肆』 辨證與論治有何關系

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理法方葯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是指導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

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體征(如脈象、舌象),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加以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論治,又稱施治,則是根據辯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

辨證論治是認識疾病和解決疾病的基本過程,是理法方葯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是指導中醫臨床工作的基本原則。簡單地說,就是具體事情具體分析,根據實際情況採用不同的方法來治療。

(4)經絡治疾病最常用的辨證方法是擴展閱讀:

臨床常用的辨證方法大概有以下幾種: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絡辨證。

八綱辨證的過程,是以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病因等理論為依據,對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所搜集的症狀,體征等資料進行綜合、歸納、分析、推理、判斷、辨明其內在聯系,以及各種病變相互之間的關系,從而認識疾病,作出正確的診斷。

氣血津液辨證是中醫臨床辨證方法之一。即以中醫氣血津液理論為綱領對疾病證候進行分析的辨證方法。主要針對人體在疾病狀態下氣、血、津液發生異常變化時的具體證候逐一進行辨認。

『伍』 經脈不通的辨證施治

(一)內治法
1.肝腎不足
證候:腰酸無力,耳鳴眼花,頭暈心慌,納呆,脈細弱,舌質淡,苔白。治則:補腎益精,養血調經。主方:加減蓯蓉菟絲子丸加茺蔚子、烏葯、紫河車。
2.氣血虛弱
證候:驚悸健忘、寢汗發熱、食少無味、身倦肌瘦、色枯氣短、毛發脫落等。治則:補氣健脾,養血調經。主方:人參養榮湯加減。
3.陰虛血燥
證候:發熱、吐血、衄血;發汗過多而致的煩渴、潮熱、脈虛。治則:養陰清熱,潤燥調經。主方:加減一陰煎加黃精、制首烏、丹參、香附。
4.氣滯血瘀
證候:胸痛,頭痛,急躁善怒,瘀血發熱,經閉不行,痛經,肌膚甲錯,舌質黯紅,脈澀或弦。治則:理氣活血,祛瘀調經。主方:血府逐瘀湯去桔梗、甘草,加莪術、香附。
5.痰濕阻滯
證候:經閉,形體日漸肥胖,腰酸浮腫,胸悶惡心,心悸氣短,納谷少馨,乏力倦怠,舌苔白膩,脈滑。治則:化痰除濕,活血調經。主方:蒼附導痰丸加減。
(二)外治法
經閉採用針灸療法辨證施針有時可起到較好療效。
1.辨證施針
(1)血枯經閉 證候:月經超齡未至或先見經期錯後,經量逐漸減少,終至經閉。肝腎不足兼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口乾咽燥,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舌質紅,苔少,脈弦細。氣血虛弱兼頭暈目眩,心悸氣短,神疲肢倦,食慾不振,舌淡,苔薄白,脈沉緩。治則:養血調經。處方:關元、脾俞、腎俞、足三里。方義: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可補下焦真元而助精血化生;足三里為胃之合穴,配合脾之背俞穴脾俞,可調補脾胃以資生化之源而養血;腎為先天之本,腎氣充則精血旺、故取腎俞以補腎。
隨證配穴:潮熱盜汗配太溪,心悸配內關,納呆配中脘。操作:毫針刺,補法,可施灸。每日1次,每次留針30分鍾,10次為一療程。
(2)血滯經閉 證候:氣滯血瘀,經閉不行,情志抑鬱,或煩躁易怒,胸脅脹滿、小腹脹痛拒按,舌質紫黯或邊有瘀點,脈沉弦。寒凝血滯,經閉,小腹冷痛,形寒肢冷,喜得溫暖,苔白,脈沉遲。治則:舒肝理氣,溫經散寒,健脾化濕。處方:中極、太沖、三陰交、合谷。方義:中極為任脈經穴,能理沖任,疏調下焦;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調肝、脾、腎三經而理沖任,通胞脈;太沖疏肝理氣,活血通經;合谷行氣以通經。
隨證配穴:胸脅脹滿配內關,小腹脹滿配歸來。操作: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分鍾,10次為一療程。
2.其他針法
(1)耳針法 選穴:內生殖器、內分泌、卵巢。方法:毫針刺,中等刺激,每次2~3穴,每日1次,每次留針15~20分鍾,10次為一療程。也可撳針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每3~5日更換1次。
(2)皮膚針法 選穴:腰骶、督脈、膀胱經、足三陰經。方法:輕或中等刺激強度叩擊,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陸』 針灸就是哪痛扎哪裡嗎,干針是針灸的未來嗎讓我們說說經絡辨證

針道窺徑——辨證之經絡辨證

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療疾病的特色和生命力所在,中國傳統醫學的辨證論治的體系中包括六經辨證,三焦辨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八綱辨證,各種辨證方法各有所長。六經辨證多用於傷寒,三焦辨證多用於溫病,經絡辨證多用於針灸,臟腑辨證多用於中葯治療。八綱辨證是各種辨證方法的總綱。

經絡辨證一般是用《靈樞》中「是動病」「所生病」來套用,或按照「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的原則選穴和經絡。但是在指導針灸治療的臨床實踐中,經絡辨證應用的極其有限。大部分情況下都套用臟腑辨證來指導針灸治療,很明顯,臟腑和同名的經絡雖然有很大的相關性,但決不相等同,因此臟腑辨證出來的結果和經絡的實際情況還是有一定的差別,從而在指導針灸治療上未必能取得好的效果。於是就出現了更令人失望的現象:好多臨床針灸醫生乾脆就不進行辨證論治,頭痛扎頭,腳痛扎腳,多以局部取穴為主,再輔助幾個「特效穴」「經驗穴」,完全沒有方劑治療的條理性和層次性,這種治療方法最直接的後果就是針灸的療效下降,針灸醫師技術水平提高緩慢。



大家會不會覺得學了1年的針灸和學了5年有明顯差別,學了5年和10年可能會有些差別,但是10年以後就有些停滯不前了,因為之前對操作、穴性、疾病的認識都需要有個積累的過程。而10年以後可能只是臨床經驗的簡單積累了。這樣很不利於針灸的發展。

所以針灸市面上的培訓班,最多見的針法的培訓,過幾年就會出一種創新的針法,這種針法是不是比原來傳統的針法療效好呢,可能有的方面有特長,但是都不如傳統針法的適用范圍更加廣泛。而傳統針法的辨證和補瀉是其生命力所在,卻漸漸的因為適用於臨床困難而被棄用。臨床上最常見的就是「平補平瀉」、阿是穴。

於是局部取穴成為了針灸的普遍現象,到後來發展成為國外的「干針」,在國外很多物理治療師會在患者身上使用針刺,通常會扎在肌肉的扳機點或者是肌腱上,以起到緩解肌肉緊張、消除疼痛的作用,這種方法又被稱為干針(dry needling)。干針已經逐漸從干預扳機點的扳機點模型向干預皮節的脊髓節段敏化模型轉向,也就是說干針不僅限於針刺扳機點了。這個時候針刺只不過是物理治療的一種工具,和中醫理論經絡理論毫無關系。國內有些針灸醫生亦步亦趨,大力鼓吹單純按解剖結構來針刺。


這是非常可怕的,就針灸研究現狀而言,現在在國際上發表高質量的針灸研究論文都是外國人,而現在連治療方法,臨床療效也和國外一樣,實際上就是變相的斬斷針灸治療的中醫基礎。

是針灸真的不需要辨證論治嗎?辨證論治沒有意義嗎?

對於中醫證候學的研究是當今的一大熱點,因為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特點和生命力所在,「證」與「病」的差別,也是中醫和西醫區別所在。但是回顧幾十年來對中醫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用西醫的免疫和生化指標作為證的客觀依據,一個證選用幾個甚至幾十個作為證的量化指標,隨著科學的發展,新的指標層出不窮,使得證的研究更加紛繁復雜,讓人無所適從。做出這樣的結果有什麼意義呢?試圖用一些高 科技 的指標來確定中醫學中一個單純的證,不僅勞民傷財,其應用到臨床的價值也非常小。首先是因為昂貴,診斷一個簡單的證需要大量的檢驗費用,第二是因為其不確定性,這些結果是科研工作中產生的,其樣本不過是上百例,得出來的結果並不能在理論上證實其與該證有必然的聯系,因此並不能在臨床上作為一個用於確診的指標,最多用作參考指標;第三是因為其在臨床上可應用的范圍很小,臨床上,單純的證是很少見的,往往有兩個臟腑以上的病變,虛實錯雜,寒熱錯雜的病症非常常見,科研中得出的單純證的檢驗指標必將相互影響,變的毫無意義。

其實從西醫診斷疾病的方法也可以看出,先前我們所作的工作實際上是一個誤區。西醫診斷疾病的標准,一般用臨床資料(現病史,既往史,查體)、影像學、病理學、檢驗學來組成。其中用檢驗學來確診一種疾病的很少,大多用影像學和病理學,而臨床資料也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因此我們對證的研究需要轉變思路,我們認為在中醫臟腑辨證四診合參得出的結論,已經非常接近事實,對徵候的所謂現代化的研究對現實意義不大,如果需要進一步佐證的話,用一種整體考量的方法可能比化驗指標更加科學。比如用聲、光、電、磁對全身進行檢查所得出結果可能更加能夠與證對應。

從現實情況來看,中醫的臟腑辨證體系是比較完善的,而且也已經在臨床上廣泛使用了幾千年,前人已經總結了很多的經驗。相對於臟腑辨證,經絡辨證體系就顯得非常單薄,其實用性也差,在指導針灸治療上沒有顯示出辨證論治所應有的作用。因此完善經絡辨證體系遠比臟腑辨證現代化更加有現實的意義和緊迫性。

因此尋找一種適合針灸的辨證論治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這里我們提倡針灸治療可以應用八綱辨證。八綱辯證是分析疾病特性的辯證方法,是各種辯證方法的總綱,經絡有自身的表裡陰陽,因此探討經絡的寒熱虛實有很大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就經絡的寒熱進行探討。我們發現十二原穴的伏安特性曲線的曲度與患者寒熱密切相關。熱症患者曲線的曲度大,而寒症患者曲線曲度小,並且顯示了經絡的伏安特性曲線的曲度與經絡特性及其所屬臟腑的寒熱特性密切相關。

八綱辯證是各種辯證方法的總綱,明確了各經陰陽表裡虛實寒熱,我們就可以自如的選擇經絡和穴位,選擇補瀉手法,選擇用針還是用灸,或者其他治療手段,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針灸的治療效果,使我們不至於單純靠經驗和阿是穴來治療疾病。 經絡有自身的表裡陰陽,因此探討經絡的寒熱虛實有成為重中之重。



那麼有沒有完善經絡辨證的可能性呢,通過長期的研究和總結,這是完全有可能,可以說由於經絡的特性,其與臟腑辨證現代化相比較,更具有實現的可能性,經絡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是溝通內外的通路,和臟腑相比,其直接行於體表,更容易被聲光電磁等所檢測,獲得數據和圖像。

日本、法國、德國等國家的一些研究工作者在二十世紀初、中葉就開始進行了 探索 ,特別是五十年代,日本的中谷義雄和法國的Niboyet發現了經絡的低電阻特性,對經絡特性研究是一個巨大促進。後有德國學者R.VOLL探討了人體24井穴之間的交流電阻與疾病之間的關系。現代研究認為,穴位的實質是一種電現象,虛證時導電量下降。並認為從原穴測得的導電量在反應疾病方面最有意義。有實驗對冠心病、高心病心氣虛證68例患者的原穴導電量進行了測定,心經除1例正常外,異常率佔98%,心包經異常率為100%。近年來,穴位低電阻性的研究逐漸被穴位伏安特性曲線的研究所取代,伏安特性曲線更能反映穴位與疾病的相關性]。

《靈樞·九針十二原》中說:「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也。」十二原穴是臟腑氣血匯聚之處,直接與五臟六腑相通,既能反映臟腑疾患,也能治療臟腑疾患。現代研究發現,同一經各腧穴的導電量差異很大,但其平均值與該經原穴接近,而且原穴導電量也較穩定,故原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基本反應本經的情況。原穴易於誘發循經感測,低電阻值,導電量穩定而具有良好的本經代表性,並為歷代醫家和現代針灸工作者所重視。

我們認為檢測經絡的原穴可以一定程度反應臟腑的虛實寒熱,但它應當更直接反應的是經絡的虛實寒熱,為此我們需要選擇了針灸科最為多見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通過檢測發現其經絡異常多集中在膀胱經和腎經次之,從這個結果可以看出 既反應經絡(膀胱經),也反應臟腑(腎臟)的變化

此後我們又通過檢測經絡原穴的伏安特性曲線來觀察經絡的寒熱特性。從檢測的結果看,熱症組、正常組、寒症組在各個曲度區間中都有顯著性差異。說明經絡原穴的伏安特性曲線的曲度和經絡的寒熱有很大的相關性。 曲度越大,經絡越趨向於熱,曲度越小,經絡越趨向於寒 。從熱症組和寒症組中各經原穴伏安曲線的曲度分析,可以看出曲度和經絡本身的寒熱特性有很大的相關性。

圖1:熱症組中各條經絡原穴伏安特性曲線曲度分類圖


那麼用這種方法去指導針刺療效會不會提高呢,從為數不多的例子來看是有效的,只是樣本少,不能說明問題。主要原因是臨床上檢查完了再進行針刺的病例太少,大部分患者來了就是需要直接治療的,只有一些久治不愈的會考慮是不是先檢測再治療。

實際上在很多臟腑疾病上,比如咳嗽、脾胃病、婦科病,我們都是經絡辨證結合臟腑辨證進行治療的,效果比單純的局部取穴效果要好很多。而且如果結合補瀉手法後,效果會更加明確。

因此針灸不是就只能治療痛症和神經系統疾病,在治療臟腑疾病同樣有效,而效果明顯與否主要取決於辨證論治是否得當。因此針灸絕對不是等同干針,干針不過針灸一個很小的部分而已。而作為5千年傳承的針灸學子,發揚辨證論治的傳統,是我們不能推辭的義務。

記得有一年我申請國家自然基金,內容是關於經絡伏安特性曲線的,結果如往常一樣悲催——沒有通過,但是有一個專家給我打了高分,評審意見至今還有印象:「現在還有人執著地走在經絡研究的道路上,值得鼓勵」。

這里我只是拋磚引玉,我也希望有更加便捷的辨證方式用於臨床,同道們共勉!



『柒』 辨證論治名詞解釋

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處理方法。辨證論治又稱為辨證施治。包括辨證和論治兩個過程。

辨證即是認證識證的過程。證是對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系,反映這一階段病理變化的本質。因而,證比症狀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確地揭示疾病的本質。

所謂辨證,就是根據四診所收集的資料,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

論治又稱施治,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系不可分離的兩部分。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的手段和方法。

通過論治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的正確與否。辨證論治是認識疾病和解決疾病的過程 , 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理法方葯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是指導中醫臨床工作的基本原則。

(7)經絡治疾病最常用的辨證方法是擴展閱讀:

臨床常用的辨證方法大概有以下幾種,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絡辨證。

中醫學在歷史上所形成的辨證分類方法有多種,其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八綱辨證。八綱是辨證的總綱,包括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綱辨證就是運用八綱通過四診所掌握的各種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綜合,以辨別病變的部位、性質、邪正盛衰及病症類別等情況,從而歸納為表證、里證、寒證、熱證、虛證、實證、陰證、陽證。

氣血津液是臟腑正常生理活動的產物,受臟腑支配,同時它們又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一旦氣血津液發生病變,它不僅會影響臟腑的功能,亦會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反之,臟腑發生病變,必然也會影響氣血津液的變化。氣血津液辨證可分為氣病辨證、血病辨證和津液辨證。

『捌』 辨證論治的辨證方法

臨床常用的辨證方法大概有以下幾種,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絡辨證。 中醫學在歷史上所形成的辨證分類方法有多種,其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八綱辨證。八綱是辨證的總綱,包括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綱辨證就是運用八綱通過四診所掌握的各種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綜合,以辨別病變的部位、性質、邪正盛衰及病症類別等情況,從而歸納為表證、里證、寒證、熱證、虛證、實證、陰證、陽證。比如一個患者主訴頭痛,那麼首先要分清頭痛的性質,是虛性頭痛還是實性頭痛,是外邪侵犯引起的頭痛還是臟腑本身病變引起的頭痛。
陰和陽是八綱的總綱。當見到屬於抑制、沉靜、衰退、晦暗等表現的里證、寒證、虛證一般歸屬為陰證,比如面色皓白或黯淡,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畏寒肢冷,氣短聲低,口淡不渴,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胖嫩,舌苔白,脈象沉遲無力。而當臨床上見到興奮、躁動、亢進明亮等表現時,多為體內熱邪壅盛或臟腑陽氣偏亢,諸如面紅目赤、煩躁不安、發熱、口渴喜冷飲、聲高氣粗、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象洪數有力這一組症狀。
表和里用以概括病證表現部位的深淺和病勢的輕重。表證病情較輕,多表現為皮膚等表淺的症狀,比如鼻塞流涕,咳嗽咽癢;里證病情較重,多表現為臟腑等嚴重的症狀,腹脹疼痛,便秘或腹瀉。
寒和熱是指疾病的性質。寒證大多是人體的生理機能衰退或對有害因素的適應性反映能力低下的表現,比如畏寒喜暖,痰涎清稀;熱證大多是對有害動因反應能力旺盛的表現,諸如發熱、煩躁,痰涎黃稠。
虛和實是人體與致病因子相互斗爭狀態的反映。虛證表現為正氣(指一般物理機能和防禦機能)不足,是全身機能或某種重要臟器功能衰弱表現;實證是邪氣有餘(病症多表現急劇,顯著,為機體與有害動因劇烈斗爭的反應)。
八綱辨證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六綱可分屬於陰陽,八綱應以陰陽為總綱。第二,八綱病症可互相兼見,如表寒里熱,表實里虛,正虛邪實等。第三,八綱病證可在一定條件下,向對立面轉化。一般有陰證轉陽(表示病情好轉),陽證轉陰(表示病情惡化),由里出表(表示病勢向愈),由表入里(表示病勢發展),由虛轉實(預後良好),由實轉虛(預後較差),熱證變寒(表示正虛),寒證變熱(多為邪實)。 氣血津液是臟腑正常生理活動的產物,受臟腑支配,同時它們又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一旦氣血津液發生病變,它不僅會影響臟腑的功能,亦會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反之,臟腑發生病變,必然也會影響氣血津液的變化。氣血津液辨證可分為氣病辨證、血病辨證和津液辨證。
氣病辨證一般概括為氣虛、氣陷、氣滯、氣逆四種。氣虛證,是指體內營養物質受損或臟腑功能活動衰退所出現的證候。夏天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自汗、神疲乏力,頭暈目眩,這些症狀在活動後加重,這是典型的氣虛證,這是因為暑濕耗氣,可以適當採取防暑降溫的措施。當然空調並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可以用一些中葯代茶飲,如荷葉(鮮品最佳),香薷等清暑、益氣的葯品。
血病的常見證候,可概括為血虛證、血瘀證和血熱證。以血瘀證為例,凡體內血行受阻,血液瘀滯,或血離於經而瘀阻於體內所引起的病變證候,均屬血瘀證。症狀:局部痛如針刺,部位固定,拒按,或有腫塊,或見出血,血色紫暗,有血塊,而色晦暗,口唇及皮膚甲錯,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等。這組症狀的出現多見於疾病的後期。
各種原因所致水液代謝障礙,或津液耗損證候,均可稱之為津液病。津液病變,一般可概括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兩方面。以水液停聚證為例,水液停聚多由肺、脾、腎和三焦等臟腑功能失常,使津液代謝發生障礙,造成水濕瀦留,而形成痰、飲、水腫等病證。「飲」是中醫特有的病名,指積存於體內的津液變化為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停積於不同部位而有不同的證候。以溢飲為例,溢飲是由於陽氣不振,脾肺輸布失職,水濕成飲,流溢於四肢肌肉所造成的一組證候。症見肢體疼痛而沉重,甚則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見發熱惡寒而無汗,咳喘痰多上逆,胸滿氣促,倚息不得平卧,浮腫多見於面部,痰津多而色白,苔白膩,脈弦緊。 這是臨床最常用的辨證方法,就是結合八綱、氣血津液辨證等其他辨證方法,對疾病的症狀、體征及有關的病情資料進行分析歸納,
從而確定病變的臟腑部位、性質等,並據此做出正確的治療方案。這種方法主要用於內傷雜病,亦為其他各科辨證的基礎。以心為例,當我們見到心慌、胸悶氣短、面色淡白,脈虛或結帶,基本斷定這是心的一組證侯,如果是心氣虛,則還有神疲乏力,活動後症狀加重;如果是心陽虛,還有畏寒肢冷、舌淡胖等症狀;心血虛則加上失眠多夢、頭暈眼花、面色萎黃;但是臟腑辨證不是簡單的疊加,要四診和參,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臟腑辨證大致可以分為單獨臟病,單獨腑病,臟腑兼病。腑病中以胃為例,胃脘灼痛,消谷善飢(有強烈的飢餓感),返酸,口渴喜冷飲,或有口臭,牙齦腫痛出血,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象滑數,中醫將這一組症狀稱為胃熱證。臟腑兼病就是同是出現兩個臟腑的不同症狀,心慌,健忘,失眠多夢,頭暈健忘,食慾不振,腹脹,大便稀溏,神疲乏力,面色萎黃,既有心血虛的症狀,又有脾氣虧損的症狀,這樣同時並存的兩臟證候稱為心脾兩虛證。這樣臟腑辨證像一張疏而不漏的大網,將各自獨立的症狀連接起來,利於臨床治療。 六經辨證論治方法,是東漢張仲景在《素問·熱論》所謂「傷寒一日,巨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四日太陰受之……;五日少陰受之……;六日厥陰受之……」的認識基礎上,並結合外感病的臨床病變特點而總結出來的,為中醫臨床辨證之首創,為後世種種辨證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六經辨證,將外感病發生、發展過程中所表現的各種不同證候,按疾病的不同性質分為三陽病證和三陰病證六個證型,實際上是以陰陽為綱,三陽指太陽病證、陽明病證、少陽病證,三陰指太陰病證、厥陰病證、少陰病證。通俗來講,凡是抗病力強、病勢亢盛的是三陽病證,反之,抗病力衰減、病勢虛弱的為三陰病證。
外感風寒邪氣,首先從皮毛和肌膚侵犯人體,沿著經絡由表及裡地傳達至臟腑。發熱、頭痛、出汗、怕風、脈象浮緩,這就是太陽病證,《傷寒論》中最經典的方劑「桂枝湯」,也是初學者必備的方劑之一,是治療太陽病證的有效辦法。
以「太陽經病」為例,太陽主表,為諸經脈的藩籬。太陽經脈循行於項背,統攝營衛之氣。太陽之腑為膀胱,貯藏水液,經氣化由小便排出。風寒侵襲人體,多先傷及體表,正邪抗爭於膚表淺層所表現的證候,即太陽經證,是傷寒病的初起階段;若太陽經病不愈,病邪可循經入腑,而發生太陽腑證。腑證有蓄水、蓄血之分。太陽,亦稱「隆陽」,是陽氣旺盛之經。太陽的防衛作用,主要靠命門之火溫煦,以啟動膀胱的氣化。蓋陽氣循膀胱經脈達於肌表,敷布於全身。又太陽處於他經之外,故主表。臟腑之俞穴均位於足太陽經上,衛陽藉助俞穴以統各經營衛的運行,故太陽可統攝營衛。由於太陽經氣行於一身之外,猶如院落之籬笆,所以稱太陽為六經之藩籬。「太陽」只是一個名稱,太陽主表,肺亦主表,二者關系密切。太陽主表是因陽氣敷布於外,而肺之所以主表,主要在於肺津滋養於皮毛。體表的陽氣與津液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衛外的作用。太陽病的發生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邪自外入,一是病由內發,且二者往往互為因果和轉化。邪自外入者,多因衛陽不足,風寒等邪乘虛而入,太陽首當其沖,衛氣奮起抗邪,衛邪相爭於肌表,致太陽經氣不利,營衛失調而發病;病由內發者,系在一定的條件下,疾病由陰轉陽,或由里出表。所謂由陰轉陽,是指少陰病陽復太過,病轉太陽之腑,因太陽與少陰相表裡;由里出表多指陽明兼太陽病證。太陽病以邪氣實為主,故其性質按八綱歸類屬表證、實證、陽證
所以說,六經辨證是分別從邪正斗爭關系 、病變部位、病勢進退緩急等方面闡述外感病各階段的病變特點的一種辨證方法,並且作為指導治療的一種辨證方法。 衛氣營血辨證是六經辨證的發展,也是外感熱病常用的一種辨證方法,它代表病證深淺的四個不同層次或階段,用以說明某些溫熱病發展過程中的病情輕重、病變部位、各階段病例變化和疾病的變化規律。這就是中醫常說的「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的道理。溫病的發展,一般是按衛、氣、營、血這四個階段傳變的。病在衛分或氣分為病淺,病在營分或血分則為病深。那麼什麼是溫熱病呢,是中醫術語之一,中醫把感染性熱性病統稱為溫熱病。溫熱病的發病特點是,起病急,發展快、變化多、如常見的感冒、流感、麻疹,肺炎、流腦、乙腦、傷寒、流行性出血熱等許多傳染病、流行病多屬該病范疇,中醫多按衛氣營血來進行辨證論治。比如下列證候:發熱、惡風寒、頭痛身痛,體倦,咳嗽,鼻塞、無汗或汗少,口渴或不渴,舌邊尖紅,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或浮緊。此類證候屬衛分證候,多見於感冒、流感或其它感染性疾病的早期。
「衛」主一身之表(體表的防衛力),是溫熱病的初期階段。雖由於季節和氣候的不同,衛分證候的表現可不一樣,但都有其共同的主要證候,如風溫、暑溫、濕溫、秋燥等的表證,都有發熱惡寒、熱重寒輕、苔白、口微渴或不渴、咳嗽,脈浮或濡數等證候。氣分病的出現多晚於衛分證,高熱、皮膚出血,出現與某個傳染病相對應的特異性病變。營分病是溫病時氣分證繼續發展的氣候,這一期的變化更為嚴重,可能出現內臟出血,嚴重的精神症狀。血分病是溫熱病的危重階段,其病變的主要表現是不可逆的神志不清,心、肺、肝、腎等多種臟器的損害則更為嚴重,人體反應性和抵抗力明顯減弱。
衛氣營血本來是人體正常組織和功能的一部份,患溫熱病時,衛氣營血可先後發生相應的病理改變,且有一定的變化規律。故中醫借用衛氣營血來概括溫熱病四個不同階段的證候,用以說明溫熱病發展過程中病位的深淺、病情的輕重、病勢的進退,並為治療提供依據。所以,溫熱病的衛氣營血辨證,與此四者在生理上的含義是不相同的,它指的是溫病由表及裡、由輕至重的四個分期,也提示了人患疾病時,病理與生理的錯綜復雜關系,是現代病理生理學的雛型,也更與現代醫學的分病期階段的診斷法相類似。 提到三焦辨證,不得不提到它的創始人——清代醫家吳鞠通。他19歲時父親因病去世,他心中悲憤,以為「父病不知醫,尚復何顏立天地間」,感到為人子而不懂得醫學,就無法盡孝,於是他立志學醫。吳鞠通發奮讀書,精究醫術,終成溫病大家,是溫病學派的最高成就。他曾在北京檢核《四庫全書》,得見其中收載了吳又可的《溫疫論》,深感其論述宏闊有力,發前人之所未發,極有創見,又合於實情,便仔細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啟發。他對葉天士更是推崇,但認為葉氏的理論「多南方證,又立論甚簡,但有醫案散見於雜證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於是他在繼承了葉天士理論的基礎上參古博今,結合臨證經驗,撰寫了《溫病條辨》5卷,對溫熱病學說做了進一步的發揮。
自從《溫病條辨》以上、中、下三焦論述溫病的證治以來,三焦辨證就成為溫病辨證的方法之一。這是依據《內經》關於三焦所屬部位的概念,在《傷寒論》及葉天士衛氣營血辨證的基礎上,結合溫病傳變規律的特點而總結出來的,著重闡述了三焦所屬臟腑在溫病過程中的病理變化,證候特點及其傳變的規律。
以上焦病證為例。風熱襲表證:指風熱邪氣,侵襲肌表,影響肺衛功能所形成的證候。症見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脈浮數。熱邪壅肺證:指熱邪壅滯於內,肺氣閉郁所形成的證候,症見發熱汗出,咳嗽氣喘,口渴,苔黃脈數。邪陷心包證:指溫熱痰濁病邪,內陷心包,蒙閉心竅,擾亂心神所致的證候。症見發熱,神昏譫語,舌蹇肢厥,舌質紅絳,苔黃或黃膩,脈滑而數。
三焦辨證是在闡述上、中、下三焦所屬臟腑病理變化及其證候的基礎上,同時也說明了溫病初、中、末三個不同的階段。三焦辨證認為:溫病一般始於上焦手太陰肺,然後傳入中焦脾胃,最後終於下焦肝腎。但是,由於溫病有風溫、春溫、暑溫、濕溫、秋燥、伏暑、瘟疫等不同種類。因此,它們的發病和傳變規律不盡相同。如暑溫初起,即可表現為中焦病證。此外,三焦病證亦可以相兼互見。如濕溫初起,多上、中二焦同時發病。 名醫劉渡舟對經絡的看法是「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寶王剎就是佛廟,出現在毛端上,小中有大。為什麼這樣說呢?「經絡之間互相聯系,你連著我,我連著你,連成一片,連成一體。手太陰下絡大腸,就聯繫到大腸。總而言之,五臟六腑由經絡來聯系,這樣,看來孤立的事物就成了有機的客觀實體,互相聯系,互相影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劉老的一番話中蘊含著豐富的道理。
經絡辨證,是以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對病人所反映的症狀、體征進行分析綜合,以判斷病屬何經、何臟、何腑,並進而確定發病原因、病變性質及其病機的一種辨證方法。劃分病變所在的經絡病位,源於《內經》,後世多有發揮。《靈樞·經脈》載有十二經病證。奇經八脈病證,則以《素問·骨空論》、《難經·二十九難》及李時珍《奇經八脈考》論述甚詳,至今仍為經絡辨證的主要依據。經絡分布周身,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使人體各部相互協調,共同完成各種生理活動。當人體患病時,經絡又是病邪傳遞的途徑。外邪從皮毛、口鼻侵入人體,首先導致經絡之氣失調,進而內傳臟腑。反之,如果臟腑發生病變時,同樣也循經絡反映於體表,在體表經絡循行的部位,特別是經氣聚集的腧穴之處,出現各種異常反應,如麻木、酸脹、疼痛,對冷熱等刺激的敏感度異常,或皮膚色澤改變等。這樣,便可辨別病變所在的經絡、臟腑。如肺臟病證,常在肺俞、
十二經脈包括手、足三陰與三陽經。各經病證包括經脈循行和所屬臟腑的病變。它們的臨床表現有三個特點:一是經脈受邪,經氣不利,出現的病症多與其循行部位有關,如足太陽膀胱經受邪,可見項背、腰脊、腘窩、足跟等處疼痛;二是臟腑病候與經脈所屬部位的症狀相兼,如手太陰肺經病證可見咳喘氣逆、胸滿、臑臂內側前緣疼痛等;三是一經受邪可影響其他經脈,表現多經合病的症狀,如脾經有病可見胃脘疼痛,食後作嘔等胃經病症;足厥陰肝經受病出現的胸脅滿,嘔逆,飱泄,癃閉等病症。
奇經八脈為十二正經以外的八條經脈,即沖、任、督、帶、陽維、陰維、陽蹺、陰蹺諸脈。奇經八脈具有聯系十二經脈,調節人體陰陽氣血的作用。奇經八脈的病證,由其所循行的部位和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所決定。其中督脈總督一身之陽,任脈總任一身之陰,沖脈為十二經之海,三脈皆起於下極而一源三歧,與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聯系密切,所以沖、任、督脈的病證常與人的先、後天真氣有關,並常反映為生殖功能的異常,如調理沖任可以治療婦女月經不調、不孕、滑胎流產等;溫養督任可以治療生殖機能衰退等,均為臨床所常用。帶脈環繞腰腹,其病常見腰脊繞腹而痛、子宮脫垂、赤白帶下等。陽蹺為足太陽之別,陰蹺為足少陰之別,能使機關蹺健,其病多表現為肢體痿痹無力、運動障礙。陽維脈起於諸陽會,以維系諸陽經,陰維脈起於諸陰交,以維系諸陰經,所以為全身之綱維。陽維脈為病,多見寒熱;陰維脈為病,多見心胸、脘腹、陰中疼痛。
奇經八脈病證與十二經脈也有密切關系,尤其是沖、任、督、帶所見病證,與肝、脾、腎諸經尤為密切。其中「沖為血海,任主胞胎」,說明沖任為病,與月經、胎妊相關。由於沖、任、督同起胞中,「一源而三歧」,它們均與生殖有關。因此,臨床常用「調理沖任」以治月經病;用「溫養任督」以治生殖機能衰退等。
無論是那種辨證方法,都是有著鮮活生命力的祖傳家寶,在現有的條件下,應該繼續發揚下去。
中府等穴位出現壓痛感;又如《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就是由於肝經循行於脅肋、少腹的緣故。經絡辨證是對臟腑辨證的補充和輔助,特別是在針灸、推拿(按摩)等治療方法中,更常運用經絡辨證。

『玖』 《黃帝內經》中是怎麼辨經識症的

《黃帝內經》基本理論精神包括:整體觀念、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診法治則、預防養生和運氣學說等等:
①「整體觀念」強調人體本身與自然界是一個整體,同時人體結構和各個部分都是彼此聯系的。
②「陰陽五行」是用來說明事物之間對立統一關系的理論。
③「藏象經絡」是以研究人體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等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相互關系為主要內容的。
④「病因病機」闡述了各種致病因素作用於人體後是否發病以及疾病發生和變化的內在機理。
⑤「診法治則」是中醫認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
⑥「預防養生」系統地闡述了中醫的養生學說,是養生防病經驗的重要總結。
⑦「運氣學說」研究自然界氣候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並以此為依據,指導人們趨利避害。
歷代醫家用分類法對《黃帝內經》進行研究。其中分類最繁的是楊上善,分做18 類;最簡的是沈又彭,分做4 卷。各家的認識較為一致的是臟象(包括經絡)、病機、診法和治則四大學說。這四大學說是《黃帝內經》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 臟象學說是研究人體臟腑組織和經絡系統的生理功能、相互之間的聯系以及在外的表象乃至與外環境的聯系等等之學說。
臟象學說是以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為物質基礎的 。當然有關解剖學之內容還遠不止此,但更重要的還是通過大量的醫療實踐不斷認識、反復論證而使此學說逐漸豐富起來的,最終達到了指導臨床的高度。
《黃帝內經》充分認識到「有諸內必形諸外」的辯證法則,使臟象學說系統而完善 。臟象學說主要包括臟腑、經絡和精氣神三部分。臟腑又由五臟、六腑和奇恆之腑組成。
五臟,即肝、心、脾、肺、腎。
六腑,即膽、胃、大腸、小腸、膀胱和三焦。
奇恆之腑也屬於腑,但又異於常。系指腦、髓、骨、脈、膽和女子胞。這里邊膽即是大腑之一,又屬於奇恆之腑。
臟腑雖因形態功能之不同而有所分,但它們之間卻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合作、相互為用的。
經絡系統可以分經脈、絡脈和腧穴三部分 。經脈有正經十二: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十二經脈首尾相聯如環無端,經氣流行其中周而復始。另有別於正經的奇經八脈: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註:「奇經八脈」一名始於《難經·二十七難》)
經脈之間相交通聯絡的稱絡脈。其小者為孫絡不計其數;其大者有十五,稱十五絡脈。《靈樞·經脈》敘述的非常詳細。
腧穴為經氣遊行出入之所,有如運輸,是以名之。《黃帝內經》言腧穴者,首見《素問·氣穴論》,再見於《素問·氣府論》,兩論皆言三百六十五穴。實際《氣穴論》載穴三百四十二,《氣府論》載穴三百八十六。
精氣神為人身三寶。精,包括精、血、津、液;氣,指宗氣、榮氣、衛氣;神,指神、魂、魄、意、志 。精和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氣和神又是人體的復雜的功能,也可以認為氣為精之御,精為神之宅,神為精氣之用。 研究疾病發生、發展、轉歸及變化等等之內在機理的學說稱病機學說。
《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審察病機,無失氣宜」、「謹守病機,各司其屬」都是此學說的內容。
1.病因:引起人發病的原因很多,《黃帝內經》將其歸納為二類 。風雨寒暑實為「六淫」的概括;陰陽喜怒乃「七情」的概括;飲食居處即「飲食勞倦」。可以認為這就是後世三因說之濫觴。
2.發病:正邪雙方力量的對比,決定著疾病的發生與發展,這就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之意 。《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評熱病論》所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等,都論證了這一點 。
3.病變:疾病的變化是復雜的,《黃帝內經》概括病變也是多方面的,有從陰陽來概括的 ,用表裡中外歸納的 ,用寒熱歸納的 ,從虛實而論者 ,實指邪氣盛,虛指正氣衰。概括說來,有正虛而邪實者,有邪實而正不虛者,有正虛而無實邪者,有正不虛而邪不實者。 望聞問切四診源於《黃帝內經》。
1.望診:包括觀神色、察形態、辨舌苔。
觀神色者,如《靈樞·五色》 、《靈樞·五閱五使》 和《靈樞·五色》 所載,這些在臨床上都很有意義。
察形態者,是察看人的骨肉皮膚而推斷病情 ,在臨床上虛實是錯綜復雜的,只有知其常,才能達其變。
辨舌苔者,如《素問·熱論》 、《素問·刺熱論》 和《靈樞》 所載等等。
2.聞診:包括聞聲和嗅氣味。
聞聲音者,是聽患者的聲音而診斷病情。
其次是嗅氣味,如《素問·金匱真言論》所說,肝病其臭臊,心病其臭焦,脾病其臭香,肺病其臭腥,腎病其臭腐。
3.問診:問訊患者的自覺症狀,以診斷病情。
4.切診:包括切脈與切膚。《黃帝內經》言切脈最詳,主要為:
(1)三部九候法:即分頭手足三部,每部分天地人三候。
(2)人迎寸口脈法:即兼診人迎和寸口兩處之脈,互相比較。
(3)調息法:即調醫者之呼吸,診病人之脈候。
(4)謂胃氣脈:脈象之中有無胃氣,至關重要,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5)六綱脈:《黃帝內經》所載脈象很多,如浮、沉、遲、數、虛、實、滑、澀、長、短、弦、細、微、濡、軟、弱、散、緩、牢、動、洪、伏、芤、革、促、結、代、大、小、急、堅、盛、躁、疾、搏、鉤、毛、石、營、喘等等。但常以六脈為綱加以概括。
其次是切膚:膚泛指全身肌膚,按肌膚而協助診斷的內容很多,如「按而循之」、「按而彈之」等等。但論之最詳細的是切尺膚 。因為脈象與尺膚有必然的聯系,故診病時亦可互相配合。 研究治療法則的學說稱治則學說。
1.防微杜漸: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變 。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等皆言預防疾病,有病早治防其傳變 。
2.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因時制宜者,是告誡醫者用葯勿犯四時寒熱溫涼之氣。
因地制宜者,在治療時不可一概而論,必須加以區別 。而《素問·異法方宜論》論述東南西北中「一病而治各不同」的因地制宜甚詳,如東方之域,其治宜砭石;西方之域,治宜毒葯;北方之域,治宜灸祔;南方之域,治宜微針;中央之域,治宜導引按偁。
因人制宜者,如《素問·五常政大論》 和《素問·征四失論》所載。
3.標本先後:即因病之主次而先後施治 。有關標本先後施治的大法在《素問·標本病傳論》中敘述最詳。
4.治病求本:這是《黃帝內經》治則中最根本的一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治病必求於本。」
5.因勢利導:在治病求本的基礎上巧妙地加以權變。
6.協調陰陽:此為治療之大法要義。
7.正治反治:正治亦稱逆治,是與病情相逆的直折的治療方法。比如「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之類;反治也稱從治,如「寒因寒用,熱因熱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之類。
8.適事為度:無論扶正還是祛邪都應適度,對於虛實兼雜之症,尤其應當審慎。切記「無盛盛,無虛虛」,即使用補,也不能過。
9.病為本,工為標:《素問·湯液醪醴論》指出:「病為本,工為標。」這是說病是客觀存在的,是本;醫生認識治療疾病,是標。醫生必須以病人為根據,這樣才能標本相得,治癒疾病。
10.辨證施治:《黃帝內經》雖未提出「辨證施治」一詞,卻有辨證施治之實。上述幾點均含此意,而書中已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八綱辨證、六經辨證的內涵。
11.制方遣葯:《黃帝內經》雖載方葯無多,但其方葯之理已具。
12.針刺灸祔:《黃帝內經》言經絡、腧穴、針刺、灸祔者非常多,僅僅補瀉手法就有呼吸補瀉 、方員補瀉 、深淺補瀉 、徐疾補瀉 和輕重補瀉 等,這些手法一直被後世所沿用。

『拾』 中醫怎麼緩解疾病

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處理方法。辨證論治又稱為辨證施治。包括辨證和論治兩個過程。

辨證方法

臨床常用的辨證方法大概有以下幾種,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絡辨證。

八綱辨證

中醫學在歷史上所形成的辨證分類方法有多種,其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八綱辨證。八綱是辨證的總綱,包括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綱辨證就是運用八綱通過四診所掌握的各種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綜合,以辨別病變的部位、性質、邪正盛衰及病症類別等情況,從而歸納為表證、里證、寒證、熱證、虛證、實證、陰證、陽證。比如一個患者主訴頭痛,那麼首先要分清頭痛的性質,是虛性頭痛還是實性頭痛,是外邪侵犯引起的頭痛還是臟腑本身病變引起的頭痛。

陰和陽是八綱的總綱。當見到屬於抑制、沉靜、衰退、晦暗等表現的里證、寒證、虛證一般歸屬為陰證,比如面色皓白或黯淡,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畏寒肢冷,氣短聲低,口淡不渴,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胖嫩,舌苔白,脈象沉遲無力。而當臨床上見到興奮、躁動、亢進明亮等表現時,多為體內熱邪壅盛或臟腑陽氣偏亢,諸如面紅目赤、煩躁不安、發熱、口渴喜冷飲、聲高氣粗、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象洪數有力這一組症狀。

表和里用以概括病證表現部位的深淺和病勢的輕重。表證病情較輕,多表現為皮膚等表淺的症狀,比如鼻塞流涕,咳嗽咽癢;里證病情較重,多表現為臟腑等嚴重的症狀,腹脹疼痛,便秘或腹瀉。

寒和熱是指疾病的性質。寒證大多是人體的生理機能衰退或對有害因素的適應性反映能力低下的表現,比如畏寒喜暖,痰涎清稀;熱證大多是對有害動因反應能力旺盛的表現,諸如發熱、煩躁,痰涎黃稠。

虛和實是人體與致病因子相互斗爭狀態的反映。虛證表現為正氣(指一般物理機能和防禦機能)不足,是全身機能或某種重要臟器功能衰弱表現;實證是邪氣有餘(病症多表現急劇,顯著,為機體與有害動因劇烈斗爭的反應)。

八綱辨證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六綱可分屬於陰陽,八綱應以陰陽為總綱。第二,八綱病症可互相兼見,如表寒里熱,表實里虛,正虛邪實等。第三,八綱病證可在一定條件下,向對立面轉化。一般有陰證轉陽(表示病情好轉),陽證轉陰(表示病情惡化),由里出表(表示病勢向愈),由表入里(表示病勢發展),由虛轉實(預後良好),由實轉虛(預後較差),熱證變寒(表示正虛),寒證變熱(多為邪實)。

氣血津液辨證

氣血津液是臟腑正常生理活動的產物,受臟腑支配,同時它們又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一旦氣血津液發生病變,它不僅會影響臟腑的功能,亦會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反之,臟腑發生病變,必然也會影響氣血津液的變化。氣血津液辨證可分為氣病辨證、血病辨證和津液辨證。

氣病辨證一般概括為氣虛、氣陷、氣滯、氣逆四種。氣虛證,是指體內營養物質受損或臟腑功能活動衰退所出現的證候。夏天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自汗、神疲乏力,頭暈目眩,這些症狀在活動後加重,這是典型的氣虛證,這是因為暑濕耗氣,可以適當採取防暑降溫的措施。當然空調並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可以用一些中葯代茶飲,如荷葉(鮮品最佳),香薷等清暑、益氣的葯品。

血病的常見證候,可概括為血虛證、血瘀證和血熱證。以血瘀證為例,凡體內血行受阻,血液瘀滯,或血離於經而瘀阻於體內所引起的病變證候,均屬血瘀證。症狀:局部痛如針刺,部位固定,拒按,或有腫塊,或見出血,血色紫暗,有血塊,而色晦暗,口唇及皮膚甲錯,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等。這組症狀的出現多見於疾病的後期。

各種原因所致水液代謝障礙,或津液耗損證候,均可稱之為津液病。津液病變,一般可概括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兩方面。以水液停聚證為例,水液停聚多由肺、脾、腎和三焦等臟腑功能失常,使津液代謝發生障礙,造成水濕瀦留,而形成痰、飲、水腫等病證。「飲」是中醫特有的病名,指積存於體內的津液變化為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停積於不同部位而有不同的證候。以溢飲為例,溢飲是由於陽氣不振,脾肺輸布失職,水濕成飲,流溢於四肢肌肉所造成的一組證候。症見肢體疼痛而沉重,甚則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見發熱惡寒而無汗,咳喘痰多上逆,胸滿氣促,倚息不得平卧,浮腫多見於面部,痰津多而色白,苔白膩,脈弦緊。

臟腑辨證

這是臨床最常用的辨證方法,就是結合八綱、氣血津液辨證等其他辨證方法,對疾病的症狀、體征及有關的病情資料進行分析歸納,從而確定病變的臟腑部位、性質等,並據此做出正確的治療方案。這種方法主要用於內傷雜病,亦為其他各科辨證的基礎。以心為例,當我們見到心慌、胸悶氣短、面色淡白,脈虛或結帶,基本斷定這是心的一組證侯,如果是心氣虛,則還有神疲乏力,活動後症狀加重;如果是心陽虛,還有畏寒肢冷、舌淡胖等症狀;心血虛則加上失眠多夢、頭暈眼花、面色萎黃;但是臟腑辨證不是簡單的疊加,要四診和參,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臟腑辨證大致可以分為單獨臟病,單獨腑病,臟腑兼病。腑病中以胃為例,胃脘灼痛,消谷善飢(有強烈的飢餓感),返酸,口渴喜冷飲,或有口臭,牙齦腫痛出血,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象滑數,中醫將這一組症狀稱為胃熱證。臟腑兼病就是同是出現兩個臟腑的不同症狀,心慌,健忘,失眠多夢,頭暈健忘,食慾不振,腹脹,大便稀溏,神疲乏力,面色萎黃,既有心血虛的症狀,又有脾氣虧損的症狀,這樣同時並存的兩臟證候稱為心脾兩虛證。這樣臟腑辨證像一張疏而不漏的大網,將各自獨立的症狀連接起來,利於臨床治療。

六經辨證

六經辨證論治方法,是東漢張仲景在《素問·熱論》所謂「傷寒一日,巨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四日太陰受之……;五日少陰受之……;六日厥陰受之……」的認識基礎上,並結合外感病的臨床病變特點而總結出來的,為中醫臨床辨證之首創,為後世種種辨證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六經辨證,將外感病發生、發展過程中所表現的各種不同證候,按疾病的不同性質分為三陽病證和三陰病證六個證型,實際上是以陰陽為綱,三陽指太陽病證、陽明病證、少陽病證,三陰指太陰病證、厥陰病證、少陰病證。通俗來講,凡是抗病力強、病勢亢盛的是三陽病證,反之,抗病力衰減、病勢虛弱的為三陰病證。

外感風寒邪氣,首先從皮毛和肌膚侵犯人體,沿著經絡由表及裡地傳達至臟腑。發熱、頭痛、出汗、怕風、脈象浮緩,這就是太陽病證,《傷寒論》中最經典的方劑「桂枝湯」,也是初學者必備的方劑之一,是治療太陽病證的有效辦法。

以「太陽經病」為例,太陽主表,為諸經脈的藩籬。太陽經脈循行於項背,統攝營衛之氣。太陽之腑為膀胱,貯藏水液,經氣化由小便排出。風寒侵襲人體,多先傷及體表,正邪抗爭於膚表淺層所表現的證候,即太陽經證,是傷寒病的初起階段;若太陽經病不愈,病邪可循經入腑,而發生太陽腑證。腑證有蓄水、蓄血之分。太陽,亦稱「隆陽」,是陽氣旺盛之經。太陽的防衛作用,主要靠命門之火溫煦,以啟動膀胱的氣化。蓋陽氣循膀胱經脈達於肌表,敷布於全身。又太陽處於他經之外,故主表。臟腑之俞穴均位於足太陽經上,衛陽藉助俞穴以統各經營衛的運行,故太陽可統攝營衛。由於太陽經氣行於一身之外,猶如院落之籬笆,所以稱太陽為六經之藩籬。「太陽」只是一個名稱,太陽主表,肺亦主表,二者關系密切。太陽主表是因陽氣敷布於外,而肺之所以主表,主要在於肺津滋養於皮毛。體表的陽氣與津液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衛外的作用。太陽病的發生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邪自外入,一是病由內發,且二者往往互為因果和轉化。邪自外入者,多因衛陽不足,風寒等邪乘虛而入,太陽首當其沖,衛氣奮起抗邪,衛邪相爭於肌表,致太陽經氣不利,營衛失調而發病;病由內發者,系在一定的條件下,疾病由陰轉陽,或由里出表。所謂由陰轉陽,是指少陰病陽復太過,病轉太陽之腑,因太陽與少陰相表裡;由里出表多指陽明兼太陽病證。太陽病以邪氣實為主,故其性質按八綱歸類屬表證、實證、陽證

所以說,六經辨證是分別從邪正斗爭關系 、病變部位、病勢進退緩急等方面闡述外感病各階段的病變特點的一種辨證方法,並且作為指導治療的一種辨證方法。

衛氣營血辨證

衛氣營血辨證是六經辨證的發展,也是外感熱病常用的一種辨證方法,它代表病證深淺的四個不同層次或階段,用以說明某些溫熱病發展過程中的病情輕重、病變部位、各階段病例變化和疾病的變化規律。這就是中醫常說的「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的道理。溫病的發展,一般是按衛、氣、營、血這四個階段傳變的。病在衛分或氣分為病淺,病在營分或血分則為病深。那麼什麼是溫熱病呢,是中醫術語之一,中醫把感染性熱性病統稱為溫熱病。溫熱病的發病特點是,起病急,發展快、變化多、如常見的感冒、流感、麻疹,肺炎、流腦、乙腦、傷寒、流行性出血熱等許多傳染病、流行病多屬該病范疇,中醫多按衛氣營血來進行辨證論治。比如下列證候:發熱、惡風寒、頭痛身痛,體倦,咳嗽,鼻塞、無汗或汗少,口渴或不渴,舌邊尖紅,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或浮緊。此類證候屬衛分證候,多見於感冒、流感或其它感染性疾病的早期。

「衛」主一身之表(體表的防衛力),是溫熱病的初期階段。雖由於季節和氣候的不同,衛分證候的表現可不一樣,但都有其共同的主要證候,如風溫、暑溫、濕溫、秋燥等的表證,都有發熱惡寒、熱重寒輕、苔白、口微渴或不渴、咳嗽,脈浮或濡數等證候。氣分病的出現多晚於衛分證,高熱、皮膚出血,出現與某個傳染病相對應的特異性病變。營分病是溫病時氣分證繼續發展的氣候,這一期的變化更為嚴重,可能出現內臟出血,嚴重的精神症狀。血分病是溫熱病的危重階段,其病變的主要表現是不可逆的神志不清,心、肺、肝、腎等多種臟器的損害則更為嚴重,人體反應性和抵抗力明顯減弱。

衛氣營血本來是人體正常組織和功能的一部份,患溫熱病時,衛氣營血可先後發生相應的病理改變,且有一定的變化規律。故中醫借用衛氣營血來概括溫熱病四個不同階段的證候,用以說明溫熱病發展過程中病位的深淺、病情的輕重、病勢的進退,並為治療提供依據。所以,溫熱病的衛氣營血辨證,與此四者在生理上的含義是不相同的,它指的是溫病由表及裡、由輕至重的四個分期,也提示了人患疾病時,病理與生理的錯綜復雜關系,是現代病理生理學的雛型,也更與現代醫學的分病期階段的診斷法相類似。

三焦辨證

提到三焦辨證,不得不提到它的創始人——清代醫家吳鞠通。他19歲時父親因病去世,他心中悲憤,以為「父病不知醫,尚復何顏立天地間」,感到為人子而不懂得醫學,就無法盡孝,於是他立志學醫。吳鞠通發奮讀書,精究醫術,終成溫病大家,是溫病學派的最高成就。他曾在北京檢核《四庫全書》,得見其中收載了吳又可的《溫疫論》,深感其論述宏闊有力,發前人之所未發,極有創見,又合於實情,便仔細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啟發。他對葉天士更是推崇,但認為葉氏的理論「多南方證,又立論甚簡,但有醫案散見於雜證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於是他在繼承了葉天士理論的基礎上參古博今,結合臨證經驗,撰寫了《溫病條辨》5卷,對溫熱病學說做了進一步的發揮。

自從《溫病條辨》以上、中、下三焦論述溫病的證治以來,三焦辨證就成為溫病辨證的方法之一。這是依據《內經》關於三焦所屬部位的概念,在《傷寒論》及葉天士衛氣營血辨證的基礎上,結合溫病傳變規律的特點而總結出來的,著重闡述了三焦所屬臟腑在溫病過程中的病理變化,證候特點及其傳變的規律。

以上焦病證為例。風熱襲表證:指風熱邪氣,侵襲肌表,影響肺衛功能所形成的證候。症見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脈浮數。熱邪壅肺證:指熱邪壅滯於內,肺氣閉郁所形成的證候,症見發熱汗出,咳嗽氣喘,口渴,苔黃脈數。邪陷心包證:指溫熱痰濁病邪,內陷心包,蒙閉心竅,擾亂心神所致的證候。症見發熱,神昏譫語,舌蹇肢厥,舌質紅絳,苔黃或黃膩,脈滑而數。

三焦辨證是在闡述上、中、下三焦所屬臟腑病理變化及其證候的基礎上,同時也說明了溫病初、中、末三個不同的階段。三焦辨證認為:溫病一般始於上焦手太陰肺,然後傳入中焦脾胃,最後終於下焦肝腎。但是,由於溫病有風溫、春溫、暑溫、濕溫、秋燥、伏暑、瘟疫等不同種類。因此,它們的發病和傳變規律不盡相同。如暑溫初起,即可表現為中焦病證。此外,三焦病證亦可以相兼互見。如濕溫初起,多上、中二焦同時發病。

經絡辨證

名醫劉渡舟對經絡的看法是「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寶王剎就是佛廟,出現在毛端上,小中有大。為什麼這樣說呢?「經絡之間互相聯系,你連著我,我連著你,連成一片,連成一體。手太陰下絡大腸,就聯繫到大腸。總而言之,五臟六腑由經絡來聯系,這樣,看來孤立的事物就成了有機的客觀實體,互相聯系,互相影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劉老的一番話中蘊含著豐富的道理。

經絡辨證,是以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對病人所反映的症狀、體征進行分析綜合,以判斷病屬何經、何臟、何腑,並進而確定發病原因、病變性質及其病機的一種辨證方法。劃分病變所在的經絡病位,源於《內經》,後世多有發揮。《靈樞·經脈》載有十二經病證。奇經八脈病證,則以《素問·骨空論》、《難經·二十九難》及李時珍《奇經八脈考》論述甚詳,至今仍為經絡辨證的主要依據。經絡分布周身,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使人體各部相互協調,共同完成各種生理活動。當人體患病時,經絡又是病邪傳遞的途徑。外邪從皮毛、口鼻侵入人體,首先導致經絡之氣失調,進而內傳臟腑。反之,如果臟腑發生病變時,同樣也循經絡反映於體表,在體表經絡循行的部位,特別是經氣聚集的腧穴之處,出現各種異常反應,如麻木、酸脹、疼痛,對冷熱等刺激的敏感度異常,或皮膚色澤改變等。這樣,便可辨別病變所在的經絡、臟腑。如肺臟病證,常在肺俞、十二經脈包括手、足三陰與三陽經。各經病證包括經脈循行和所屬臟腑的病變。它們的臨床表現有三個特點:一是經脈受邪,經氣不利,出現的病症多與其循行部位有關,如足太陽膀胱經受邪,可見項背、腰脊、腘窩、足跟等處疼痛;二是臟腑病候與經脈所屬部位的症狀相兼,如手太陰肺經病證可見咳喘氣逆、胸滿、臑臂內側前緣疼痛等;三是一經受邪可影響其他經脈,表現多經合病的症狀,如脾經有病可見胃脘疼痛,食後作嘔等胃經病症;足厥陰肝經受病出現的胸脅滿,嘔逆,飱泄,癃閉等病症。

奇經八脈為十二正經以外的八條經脈,即沖、任、督、帶、陽維、陰維、陽蹺、陰蹺諸脈。奇經八脈具有聯系十二經脈,調節人體陰陽氣血的作用。奇經八脈的病證,由其所循行的部位和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所決定。其中督脈總督一身之陽,任脈總任一身之陰,沖脈為十二經之海,三脈皆起於下極而一源三歧,與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聯系密切,所以沖、任、督脈的病證常與人的先、後天真氣有關,並常反映為生殖功能的異常,如調理沖任可以治療婦女月經不調、不孕、滑胎流產等;溫養督任可以治療生殖機能衰退等,均為臨床所常用。帶脈環繞腰腹,其病常見腰脊繞腹而痛、子宮脫垂、赤白帶下等。陽蹺為足太陽之別,陰蹺為足少陰之別,能使機關蹺健,其病多表現為肢體痿痹無力、運動障礙。陽維脈起於諸陽會,以維系諸陽經,陰維脈起於諸陰交,以維系諸陰經,所以為全身之綱維。陽維脈為病,多見寒熱;陰維脈為病,多見心胸、脘腹、陰中疼痛。

奇經八脈病證與十二經脈也有密切關系,尤其是沖、任、督、帶所見病證,與肝、脾、腎諸經尤為密切。其中「沖為血海,任主胞胎」,說明沖任為病,與月經、胎妊相關。由於沖、任、督同起胞中,「一源而三歧」,它們均與生殖有關。因此,臨床常用「調理沖任」以治月經病;用「溫養任督」以治生殖機能衰退等。

無論是那種辨證方法,都是有著鮮活生命力的祖傳家寶,在現有的條件下,應該繼續發揚下去。

中府等穴位出現壓痛感;又如《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就是由於肝經循行於脅肋、少腹的緣故。經絡辨證是對臟腑辨證的補充和輔助,特別是在針灸、推拿(按摩)等治療方法中,更常運用經絡辨證。

閱讀全文

與經絡治疾病最常用的辨證方法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米的快捷鍵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70
用底線思維方法解決問題 瀏覽:277
檢測方法elisa法 瀏覽:191
遠離口臭的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684
中葯及其制劑常用的純化方法 瀏覽:151
充電機使用方法步驟12V 瀏覽:1001
正確懷孕的方法 瀏覽:50
iphone6跳屏解決方法 瀏覽:895
怎麼鑒定玉的真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60
椰子鞋帶交叉方法視頻 瀏覽:526
畫軸力圖的簡便方法 瀏覽:901
教學方法包含了教學手段 瀏覽:344
媽媽尿毒症的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957
齒痕舌的原因和治療方法 瀏覽:759
高里程數計算方法 瀏覽:869
15x120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57
成武白酥雞的食用方法 瀏覽:866
農村打灶方法視頻 瀏覽:116
讓皮膚快速變白的方法 瀏覽:179
卡羅拉車鑰匙鎖車里的解決方法妙招 瀏覽: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