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古代建築最常用的建造方法

古代建築最常用的建造方法

發布時間:2023-01-10 18:10:24

1. 故宮百年不倒,古人採用了怎樣的建築方法

古代人是用夯土建造的故宮。

因為石灰砂漿有這么大的問題,所以人們一直在尋找更好的方法。後來,它用糯米砂漿製成,該方法是除去先前的石灰,然後用糯米代替,兩者的結合將產生非常強的附著力。這種方法很好不管下多大的雨都沒有任何問題,因此許多城牆都是以這種方式建造的,包括到目前為止我們所見過的長城。即使沒有鋼筋混凝土,房屋也可以建造得非常堅固,而不必擔心倒塌。另一種方法是使用夯土,這是古代人經常使用的夯土。夯土的組成是赤泥,粗砂和石灰塊。將這三個混合在一起,然後用重力按。在古代沒有磚的情況下,使用了這種材料,我們的故宮就是用這種方法建造的。

2. 古代傳統的建築方法是什麼

在我國古代,傳統建築方法是,一般比較長的橋梁往往採用多孔形式,這樣每孔的跨度小、坡度平緩,便於修建。

但是多孔橋也有缺點,如橋墩多,既不利於舟船航行,也妨礙洪水宣洩;橋墩長期受水流沖擊、侵蝕,天長日久容易塌毀。

3. 中國古代建築群設計的方法,特點

古代建築主要建築結構形式:
1、巧妙而科學的框架式結構 :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在建築結構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因為中國古代建築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即採用木柱、木樑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牆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牆倒屋不塌」這句古老的諺語,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建築這種框架結構最重要的特點。這種結構,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滿足生活和生產所提出的千變萬化的功能要求。同時,由於房屋的牆壁不負荷重量,門窗設置有極大的靈活性。此外,由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它高級建築才有的一種獨特構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塊和弓形的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這種構件既有支承荷載梁架的作用,又有裝飾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後,由於結構簡化,將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結構作用幾乎完全消失,變成了幾乎是純粹的裝飾品。
2、庭院式的組群布局: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築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築來看,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築,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築和一些圍廊、圍牆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一般地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後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後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應和外界隔絕的人物(如貴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里,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宋朝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門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處,就都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築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徵。
同時,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也稱前後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築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北京故宮的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群布局原則的典型實例。這種布局是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的。它最便於根據封建的宗法和等級觀念,使尊卑、長幼、男女、主僕之間在住房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差別
3、我們常見到的有:硬山、懸山、歇山、廡殿、攢尖五種形式。在這最基本的建築形式中,廡殿又有單檐廡殿、重檐廡殿;歇山有單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歇山、大屋檐歇山、卷棚歇山等;硬山、懸山,常見者既有一層,也有兩層樓房;攢尖建築則有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圓形、單檐、重檐、多層檐等多種形式。
4、 面寬與進深:國古建築的平面以長方形為最普遍,一座長方形建築,在平面上都有兩種尺度,即它的寬與深。其中長邊為寬,短邊為深。如一棟三間北房,它的東西方向為寬,南北方向為深。單體建築又是由最基本的單元「間」組成的。每四棵柱子圍成一間,一間的寬為「面寬」,又稱「面闊」,深為「進深」。若干個單間面寬之和組成一棟建築的總面寬,稱為「通面寬」;若干個單間的進深則組成一座單體建築的通進深。
5、古建築面寬(指明間面寬)的確定要考過慮到許多方面的國素,即要考慮實際需要(即所謂適用的原則),又要考慮實際可能(如木材長短、徑寸等因素),並要受到封建等級制度的限制。在古代,明間面寬的確定還要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縛,在考慮面寬時,必須使用門口尺寸符合門尺上「官」「祿」「財」「義」等吉字的尺寸。次間面寬酌減,一般為明間的8/10,或按實際需要確定。
6、 柱高與柱徑:古建築柱子的高度與直徑是有一定比例關系的,柱高與面寬也有一定比例。小式建築,如長檁或六檁小式,明間面寬與柱高的比例為10:8,即通常所謂面寬一丈,柱高八尺。柱高與柱徑的比例為11:1。如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規定:「凡檐柱以面闊十分之八定高,以十分之七(應為百分之七)定徑寸。如面闊一丈一尺,得柱高八尺八寸,徑七寸七分。」五檁、四檁小式建築,面闊與柱高之比為10:7。根椐這些規定,就可以進行推算,已知面寬可以求出柱高,知柱高可以求出柱徑。相反,已知柱高、柱徑也可以推算出面闊。
7、收分、側腳 :中國古建築圓柱子上下兩端直徑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類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徑的圓柱體,而是根部(柱腳、柱根)略粗,頂部(柱頭)略細。這種根部粗、頂部細的作法,稱為「收溜」,又稱「收分」。要柱做出收分,既穩定又輕七,給人以舒適的感覺。各式建築收分的大小一般為柱高的1/100,如柱高3米,收分為3厘米,假定柱根為27厘米,那麼,柱頭收分後直徑為24厘米。大式建築柱子的收分,《營造算例》規定為7/1000。
8、上出、下出(出水、回水):中國古建築出檐出檐深遠,其出檐大小也有尺寸規定。清式則例規定:小式房座,以檐檁中至飛檐椽外皮(如無飛檐至老檐椽頭外皮)的水平距離為出檐尺寸,稱為「上檐出」,簡稱「上出」,由於屋檐向下流水,故上檐出又形象地被稱為「出水」。無斗拱或小式建築上檐出尺寸定為檐柱高的3/10,如檐柱高3米,則上檐出尺寸分為三等份,其中檐椽出頭佔2份,飛椽出頭佔一份。中國古建築都是建在台基之上的,台基露出地面部分稱為台明,小式房座台明高為柱高的1/5或柱徑的2倍。台明由檐柱中向外延出的部分為台明出沿,對應屋頂的上出檐,又稱為「下出」,下出尺寸,小式做法定為上出檐的4/5或檐柱徑的2倍,大式做法的台明高台明上皮至挑尖梁下皮高的1/4。大式台明出沿為上出檐的3/4。古建築的上出大於下出,二者之間有一段尺度差,這段差叫「回水」,回水的作用在於保證屋檐流下的水不會澆在台明上,從而起到保護柱根、牆身免受雨水侵蝕的作用。
9、步架、舉架:步架:清式古建築木構架中,相鄰兩檁中-中的水平距離稱為步架。步架依位置不同可分為廊步(或檐步)、金步、脊步等。如果是雙脊檁卷棚建築,最上面居中一步則稱為「頂步」。在同一幢建築中,除廊步(或檐步)和頂步在尺度上有所變化外,其餘各步架尺寸基本是相同的。小式廊步架一般為4D-5D,金脊各步一般為4D,頂步架尺寸一般都小於金步架尺寸,以四檁卷棚為例,確定頂步架尺寸的方法一般是:將四架梁兩端檁中尺寸均分五等份,頂步架佔一份,檐步架各佔二份,頂步架尺寸最小不應小於2D,最大不應大於3D,在這個范圍內可以調整。舉架:所謂舉架,指木構架相鄰兩檁中-中的垂直距離(舉高)除以對應步架長度所得的系數,清代建築常用舉架有五舉、六五舉、七五舉、九舉等等。表示舉高與步架之比為0.5,0.65,0.75,0.9等等。清式做法的檐步(或廊步),一般定為五舉,稱為「五舉拿頭」。小式房屋或園林亭榭,檐步也有採用四五舉或五五舉的,要視具體情況靈活處理。小式房脊步一般不超過八五舉。大式建築脊步一般不超過十舉,古建築屋面舉架的變化決定著屋面曲線的優劣,所以在運用舉架時應十分講究,要注意屋面曲線的效果,使其自然和緩。千百年來,古建築匠師們在舉架運用上已積累了一套成功經驗,形成了較為固定的程式。如小式五檁房,一般為檐步五舉、脊步七舉。七檁房,各步分別為五舉、六五舉、八五舉等等。大式建築各步可依次為五舉、六五舉、七五舉、九舉等。
10、常見古建築的構造外觀方式 :
⑴、硬山建築:屋面僅有前後兩坡,左右兩側山牆與屋面相交,並將檁木樑全部封砌在山牆內的建築叫硬山建築。硬山建築是古建築中最普通的形式,無論住宅、園林、寺廟中都有大量的這類建築。硬山建築以小式為最普遍,清《工程做法則例》列舉了七檁小式、六檁小式、五檁小式幾種小式硬山建築的例子,這幾種也是硬山建築常見的形式。七檁前後廊式建築是小式民居中體量最大,地位最顯赫的建築,常用它來作主房,有時也用做過廳。六檁前出廊式用作帶廊子的廂房、配房,也可以用做前廊後無廊式的正房或後罩房。五檁無廊式建築多用於無廊廂房、後罩房、倒座房等。硬山建築,也有不少大式的實例,如宮殿、寺廟中的附屬用房或配房多取硬山形式。大式硬山建築有帶斗拱和無斗栱兩種做法,帶斗栱硬山實例較少,一般只施一斗升或一斗二升交麻葉不出踩斗栱。無斗栱大式硬山實例較多,它與小式硬山的區別主要在建築尺度(如面寬、柱高、進深均大於一般的小式建築)、屋面做法(如屋面多施青筒瓦,置脊飾吻獸或使用琉璃瓦)、建築裝飾(如梁枋多施油彩畫,不似小式建築裝飾簡單素雅)等諸方面。
⑵、懸山式建築 屋面有前後兩坡,而且兩山屋面懸於山牆或山面屋架之外的建築,稱為懸山(亦稱挑山)式建築。懸山建築稍間的檁木不是包砌在山牆之內,而是挑出山牆之外,挑出的部分稱為「出梢」,這是它區別於硬山的主要之點。 以建築外形及屋面做法分,懸山建築可分為大屋脊懸山和卷棚懸山兩種。大屋脊懸山前後屋面相交處有一條正脊,將屋面截然分為兩坡。常見者有五檁懸山、七檁懸山以及五檁中柱式、七檁中柱式懸山(後兩種多用作門廡)。卷棚懸山脊部置雙檁,屋面無正脊,前後兩坡屋面在脊部形成過隴脊。常見者有四檁卷棚、六檁卷棚、八檁卷棚等。還有一種將兩種懸山結合起來,勾連搭接,稱為一殿一卷,這種形式常用於垂花門。
⑶、廡殿建築 廡殿建築屋面有四大坡,前後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條正脊,兩山屋面與前後屋面相交形成四條垂脊,故廡殿又稱四阿殿、五脊殿。廡殿建築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最高型制。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這種建築形式常用於宮殿、壇廟一類皇家建築,是中軸線上主要建築最常採取的形式。如故宮午門、太和殿、乾清宮,太廟大戟門、享殿及其後殿,景山壽皇殿、壽皇門,明長陵棱恩殿等,都是廡殿式建築。在封建社會,廡殿建築實際上已經成為皇家建築之外,其它官府、衙屬、商埠、民宅等等,是絕不允許採用廡殿這種建築形式的。廡殿建築的這種特殊政治地位決定了它用材碩大、體量雄偉、裝飾華貴富麗,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
⑷、歇山建築 在形式多樣的古建築中,歇山建築是其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建築形式。歇山建築屋面峻拔陡峭,四角輕盈翹起,玲瓏精巧,氣勢非凡,它既有廡殿建築雄渾的氣勢,又有攢尖建築俏麗的風格。無論帝王宮闕、王公府邸、城垣敵樓、壇壝寺廟、古典園林及商埠鋪面等各類建築,都大量採用歇山這種建築形式,就連古今最有名的復合式建築,諸如黃鶴樓、滕王閣、故宮角樓等,也都是以歇山為主要形式組合而成的,足見歇山建築在中國古建築中的重要地位。在外部形象看,歇山建築是廡殿(或四角攢尖)建築與懸山建築的有機結合,彷彿一座懸山屋頂歇棲在一座廡殿頂上。因之,它兼有懸山和廡殿建築的某些特徵。如果以建築物的下金檁為界將屋面分為上下兩段,那麼上段具有懸山式建築形象和特徵,如屋面分為前後兩坡,梢間檁子向山面挑出,檁木外端安裝博縫板等;下段則有廡殿建築的形象和特徵。無論單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即三重檐)歇山、大屋脊歇山、卷棚歇山,都具有這些基本特徵。盡管歇山式建築都具有一定的形象特徵,但對構成這種外形的內部構架卻有許多特殊的處理方法,因而形成了多種構造形式。這些不同的構造與建築物自身的柱網分布有直接關系,也與建築的功能要求及檁架分配有一定關系。
⑸、攢尖建築 建築物的屋面在頂部交匯為一點,形成尖頂,這種建築叫攢尖建築。攢尖建築在古建築中大量存在。古典園林中各種不同形式的亭子,如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圓亭等都屬攢尖建築。在宮殿、壇廟中也有大量的攢尖建築,如北京故宮的中和殿、交泰殿,北京國子監的辟雍,北海小西天的觀音殿,都是四角攢尖宮殿式建築。而天壇祈年殿、皇穹宇則是典型的圓形攢尖壇廟建築。在全國其它地方的壇廟園林中,也有大量攢尖建築。

4. 中國古建築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1、斗拱

相對於西方古建築的磚石結構體系來說,中國古建築是獨立的機構體系。

斗栱是中國木構架建築中最特殊的構件。斗是斗形墊木塊,栱是弓形短木,它們逐層縱橫交錯疊加成一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頭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載和向外挑出的屋檐。

到了唐、宋,斗栱發展到高峰,從簡單的墊托和挑檐構件發展成為聯系梁枋置於柱網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復合梁。

2、單體造型

中國古代建築的單體,大致可以分為屋基、屋身、屋頂三個部份。凡是重要建築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一般台基為一層,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宮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台基之上。

3、山水園景

中國古典園林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有意境,它與中國古典詩詞、繪畫、音樂一樣,重在寫意。造景家用山水、岩壑、花木、建築表現某一藝術境界,故中國古典園林有寫意山水園之稱。

4、木構架為主

中國古代建築慣用木構架作房屋的承重結構。木構樑柱系統約在西元前的春秋時期已初步完備並廣泛採用,到了漢代發展得更為成熟。木構結構大體可分為抬梁式、穿斗式、井乾式,以抬梁式採用最為普遍。

抬梁式結構是沿房屋進深在柱礎上立柱,柱上架梁,樑上重疊數層瓜柱和梁,再於最上層樑上立脊瓜柱,組成一組屋架。

5、裝修與裝飾

中國古代建築對於裝修、裝飾特為講究,凡一切建築部位或構件,都要美化,所選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與構件性質不同而有別。



(4)古代建築最常用的建造方法擴展閱讀:


中國古建築中外交流

在中國的古代,特別是自兩晉、南北朝以後,建築技術與建築藝術與東西鄰國都有廣泛交流,給中國古代建築注入了新的血液,出現了不少新的建築類型,如石窟寺、佛教塔等。

同時,中國建築也對鄰國的建築發生了深遠的影響。

早在西元三世紀,源於印度的石窟造像,就由克什米爾、阿富汗一帶的大月氏國傳入中國西部天山南麓的庫車、拜城一帶,而後繼續東傳。

十六國時期,在甘肅敦煌初鑿莫高窟。北魏時又東傳進入黃河流域,陸續開鑿了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甘肅永靖炳靈寺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北齊時又開鑿了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以及河北邯鄲的南、北響堂山石窟等。這些石窟到了隋唐繼續開鑿並向南延伸。佛塔也是傳自印度的一種建築,中國古代的一些塔形大多由印度移植而來,如喇嘛塔、金剛寶座塔。

5. 古代的建築是怎麼建造的

中國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築便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涌現出許多建築大師和建築傑作,營造了許許多多傳世的宮殿、陵墓、廟宇、園林、年、民宅……。中國古代建築不僅是我國現代建築設計的借鑒,而且早已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成為舉世矚目的文化遺產.欣賞中國古建築,就好比翻開一部沉甸甸的史書。那洪荒遠古的傳說,秦皇漢武的豐功,大唐帝國的氣概,明清宮禁的煙雲,還有史書上找不到記載的千千萬萬勞動者的聰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記錄了下來。

中國古建築從總體上說是以木結構為主,以磚,瓦,石為輔發展起來的。從建築外觀上看,每個建築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上為屋頂,下為基座,中間為柱子,門窗和牆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還有一種由木快縱橫穿插,層層疊疊組合成的構件叫做斗拱。這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建築所特有的構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內的梁與天花板,有儼然具有較強的裝飾效果。斗拱這個詞在談論中國古建築中不可不提,由於它在歷代建築中的做法極富變化,因而成為古建築鑒定的最主要依據。

中國古建築的屋頂樣式可有多種。分別代表著一定的等級;等級最高的是廡殿頂,特點是前後左右共四個坡面,交出五個脊,又稱五脊殿或吳殿。這種屋頂只有帝王宮殿或剌建寺廟等方能使用;等級次於廡殿頂的是歇山頂,系前後左右四個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個垂直面,故而交出九個脊,又稱九脊殿或漢殿,曹殿,這種屋頂多用在建築性質較為重要,體量較大的建築上;等級再次的屋頂主要有懸山頂(只有前後兩個坡面且左右兩端挑出山牆之外)。硬山頂(亦是前後兩個坡面但左右兩端並不挑出山牆之外)。還有攢尖頂(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攢於一點)等等。所有屋頂皆具有優美舒緩的屋面曲線。無論它是源於古人對杉樹枝形還是對其他自然界物質的模仿。這種藝術性的曲線先陡急後緩曲,形成弧面。不僅受力比直坡面均勻,而且易於屋頂合理的排送雨雪。

從建築類別上說,中國古建築包括皇家宮殿,寺廟殿堂,宅居廳室,陵寢墓葬及園林建築等。其中宮殿,寺廟,陵墓等都採用相近的建築形式與總體布局方式即對稱齊整,主次分明。以一條中軸線將個個封閉四合院落貫束起來,表現出封閉嚴謹含蓄的民族氣質或可以說是地道的儒家風范。唯園林建築與此迥異,布局自由靈活,變幻無窮,極力追求自然情調。當是更多地帶有道家思想的痕跡。

與西方古建築相比,中國古建築在材料的選擇上偏愛木材,幾前年來一直如此,並以木構架結構為主。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及順檁等主要構件組成。各構件之間的結點用榫卯相結合,構成了富有彈性的框架。這種榫卯結合的形式,在浙江餘姚河姆渡原始社會建築遺址中已有發現,表明它在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經形成了。中國古代木結構,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井乾式,即是以圓木或方木四邊重疊結構如井字形,這是一種最原始而簡單的結構,現在除山區林地之外,已很少見到了。二是「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於施工,最能抗震,但較難建成大形殿閣樓台,所以我國南方民居和較小的殿堂樓閣多採用這種形式。三是「抬梁式」(也稱為疊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樑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結構方式。這種結構方式的特點是可以使建築物的面闊和進深加大,以滿足擴大室內空間的要求,成了大型宮殿、壇廟、寺觀、王府、宅第等豪華壯麗建築物所採取的主要結構形式。有些建築物還採用了抬梁與穿斗相結合的形式,更為靈活多樣。

「牆倒屋不塌」這一句中國民間的俗語,充分表達了上述樑柱式結構體系的特點。由於這種結構主要以柱樑承重,牆壁只作間隔之用,並不承受上部屋頂的重量,因此牆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內空間的大小而安設,並可以隨時按需要而改動。正因為牆壁不承重,牆壁上的門窗也可以按需要而開設,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開成空窗、敞廳或涼亭。

由於木材建造的樑柱式結構,是一個富有彈性的框架,這就使它還具有一個突出的優點即抗震性能強。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動能量消失在彈性很強的結點上。這對於多地震的中國來說,是極為有利的。因此,有許多建於重災地震區的木構建築,上千年來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如像高達67米多的山西應縣遼代木塔,為現存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天津薊縣遼代獨樂寺觀音閣高達23米,這兩處木構已經近千年或超過了1000年。後者曾經經歷了在附近發生的八級以上的大地震,1976年又受到唐山大地震的沖擊,還安然無恙,充分顯示了這一結構體系的抗震性能的優越性。這是中國古建築的特點之一。

中國古代建築以它優美柔和的輪廓和變化多樣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贊賞。但是這樣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而是適應內部結構的性能和實際用途的需要而產生的。如像那些亭亭如蓋,飛檐翹角的大屋頂,即是為了排除雨水、遮陰納陽的需要,適應內部結構的條件而形成的。兩千多年前的詩人們就曾經以「如翚斯飛」這樣的詩句來描寫大屋頂的形式。在建築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處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頭內傾,讓柱腳外側的「側腳」呈現上小下大的形式,還把柱子的高度從中間向外逐漸加高,使之呈現出柱頭外高內低的曲線形式。這些做法既解決了建築物的穩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築物外形的優美曲線,把實用與美觀恰當地結合起來,可以說是適用與美觀的統一佳例。

中國古建築的平面、立面和屋頂的形式豐富多彩,有方形的、長方形的、三角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十二角形的、圓形的、半圓形的、日形的、月形的、桃形的、扇形的、梅花形,圓形、菱形相套的等等。屋頂的形式有平頂、坡頂、圓拱頂、尖頂等等。坡頂中又分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十字交叉等種類。還有的把幾種不同的屋頂形式組合成復雜曲折、變化多端的新樣式。

建築的平面布局是決定一座建築、一組建築、一群建築,甚至一個村鎮、一個城市形制的重要因素。在中國古代建築中,基本上有兩種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種是庄嚴雄偉,整齊對稱,一種是曲折變化,靈活多樣。舉凡帝王的京都、皇宮、壇廟、陵寢,官府的衙署廳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宮觀以及祠堂、會館等等,大都是採取前一種形式。其平面布局的特點是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在中軸線上布置主要的建築物,在中軸線的兩旁布置陪襯的建築物。這種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對稱。以北京的寺廟為例,在它的中軸線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樓,然後是山門,山門以內有前殿、其後為大殿(或稱大雄寶殿),再後為後殿及藏經樓等。在中軸線的兩旁布置陪襯的建築,整齊劃一,兩相對稱,如山門的兩邊有旁門,大殿的兩旁有配殿,其餘殿樓的兩旁有廊廡、配殿等等。工匠們運用了烘雲托月,綠葉托紅花等手法,襯托出主要建築的庄嚴雄偉。這類建築,不論建築物的多少、建築群的大小,一般都採用此種布局手法。從一門一殿到兩進、三進以至九重宮闕,龐大帝京都是這樣的規律。這種庄嚴雄偉、整齊對稱、以陪襯為主的方式完全滿足了統治者和神佛教義對於禮敬崇高、庄嚴肅穆的需要,所以幾千年來一直相傳沿襲,並且逐步加以完善。另一種布局方式則與之相反,不求整齊劃一,不用左右對稱,因地制宜,相宜布置。舉凡風景園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鎮等等,大都採用這種形式。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勢、地理環境和自然的條件等靈活布局。例如民居甚至寺廟、官衙,凡位於山腳河邊者,總是迎江背山而建,並根據山勢地形,層層上築。這種情況最適宜於西南山區和江南水網地區以及地形變化較多的地點。這種布局原則,由於適應了我國廣大的不同自然條件的地區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點、風俗習慣的需要,幾千年來一直採用著,並有科學的理論基礎。中國式的園林更是靈活布局,曲折變化的實例。山城、水鄉的城市、村鎮布局也根據自然形勢、河流水網的情況,因地制宣布局,出現了許多既實用又美觀的古城鎮規劃和建築風貌。

中國古代建築的色彩非常豐富。有的色調鮮明,對比強烈,有的色調和諧,純朴淡雅。建築師根據不同需要和風俗習尚而選擇施用。大凡宮殿、壇廟、寺觀等建築物多使用對比強烈,色調鮮明的色彩:紅牆黃瓦(或其他顏色的瓦)襯托著綠樹藍天,再加上檐下的金碧彩畫,使整個古建築顯得分外絢麗。在表現中國古建築藝術的特徵中,琉璃瓦和彩畫是很重要的兩個方面。

琉璃瓦是一種非常堅固的建築材料,防水性能強,,皇家建築和一些重要建築便大量使用了琉璃磚瓦。琉璃瓦的色澤明快,顏色豐富,有黃、綠、藍、紫、黑、白、紅等等。一般以黃綠藍三色使用較多,並以黃色為最高貴,只用在皇宮、社稷、壇廟等主要建築上。就是在皇宮中,也不是全部建築都用黃色琉璃瓦,次要的建築用綠色和綠色「剪邊」(鑲邊)。在王府和寺觀,一般是不能使用全黃琉璃瓦頂的。清朝雍正時,皇帝特准孔廟可以使用全部黃琉璃瓦,以表示對儒學的獨尊。琉璃瓦件大約可分作四類:一類是筒瓦、板瓦,是用來鋪蓋屋頂的。第二類是脊飾,即屋脊上的裝飾,有大脊上的鴟尾(正吻),垂脊上的垂獸,戧脊上的走獸等,走獸的數目根據建築物的大小和等級而決定。明清時期規定,最多的是十一個,最少的是三個,它們的排列是,最前面為騎鶴仙人,然後為龍、鳳、獅子、麒麟、獬豸、天馬……等等。第三類是琉璃磚,用來砌築牆面和其他部位的。第四類是琉璃貼面花飾,有各種不同的動植物和人物故事以及各種幾何紋樣的圖案,裝飾性很強。

彩畫是中國古建築中重要的藝術部分。我們今天看見天安門城樓、故宮三大殿以及天壇、頤和園、雍和宮等等重要建築的室內外,特別是在屋檐之下的金碧紅綠彩畫,使這些陰影部分的構件增強了色彩對比,同時使黃綠各色屋頂與下部朱紅柱子門窗之間有一個轉換與過渡,使建築更覺輝煌絢麗,這實在是一種很成功的手法。建築彩畫也有實用和美化兩方面的作用。實用方面是保護木材和牆壁表面。古時候有一種椒房,即是在顏色塗料中加上椒粉,不僅可以保護壁面和樑柱而且還可散發香氣驅蟲。裝飾方面的作用即是使房屋內外明快而美觀。彩畫的圖案早期是在建築物上塗以顏色,並逐漸繪畫各種動植物和圖案花紋,後來逐步走向規格化和程式化,到明清時期完成了定製。明清時期的彩畫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完全成為圖案化的彩畫,分為和璽(以金色龍鳳為主要題材)、金線大點金、墨線大點金、金琢墨、煙琢墨、雄黃玉、雅五墨等,它們都以用金多少和所用的主要題材來定其等次貴賤。另一類是後來才興起的「蘇式彩畫」(蘇指蘇州),它的特點是在梁枋上以大塊面積畫出包袱形的外廓,在包袱皮內繪各種山水、人物、花鳥魚蟲以及各種故事、戲劇題材。還有一些別出心裁的彩畫,如故宮太和殿的柱子以貼金瀝粉纏龍為飾,遵化清東陵慈禧陵在楠木樑枋上素底描金彩畫,達到了金碧輝煌登峰造極的地步。

樸素淡雅的色調在中國古建築中也佔了很重要的地位。如江南的民居和一些園林、寺觀,以潔白的粉牆、青灰瓦頂掩映在叢林翠竹、青山綠水之間,顯得清新秀麗。北方山區民居的土牆、青瓦或石板瓦也都使人有恬靜安適之感。甚至有一些皇家建築也在著意追求這種樸素淡雅的山林趣味,清康熙、乾隆時期經營的承德避暑山莊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中國古建築有著豐富的雕塑裝飾。古建築的雕塑一般分作兩類,一類是在建築物身上的,或雕刻在柱子、梁枋之上,或塑制在屋頂、梁頭、柱子之上的。題材有人物、神佛故事、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等等,龍鳳題材更被廣泛採用。雕塑的材料根據建築物本身的用材而定,有木有石,有磚有瓦,有金有銀,有銅有鐵。另一類是在建築物裡面或兩旁或前後的雕塑,它們大多是脫離建築物而存在的,是建築的保藏物或附屬物。建築物內的雕塑多為佛、道寺院內的佛、道教內容。

中國古建築在建築與環境的配合和協調方面有著很高的成就,有許多精闢的理論與成功的經驗。古人不僅考慮建築物內部環境主次之間、相互之間的配合與協調,而且也注意到它們與周圍大自然環境的協調。中國古代建築中有一種講究陰陽五行的「堪輿」之學,也就是看風水之學,其中雖然夾雜了不少封建迷信的東西,但剔去其糟粕,仍有不少可供借鑒之處。特別是其中講地形、風向、水文、地質等部分,還是有參考價值的。中國古代建築設計師和工匠們,在進行規劃設計和施工的時候,都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等,都要認真進行調查研究,務使建築的布局、形式、色調、體量等與周圍的環境相適應。例如《管子》論述選擇都城條件時就強調,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低勿近澇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等等。至於山區城鎮、城堡、村莊、寺觀、園林、民居等等,也都是隨著山形地勢起伏轉折,高低錯落,相宜布署。江河湖海岸邊的建築物必然隨著港灣河汊的地形高下予以安排。歷代陵墓尤其重視地形環境。所謂的「龍脈」即考慮到周圍數里、數十里,甚至數百里范圍的地形、風水。園林更是綜合了空間與時間的藝術,景隨時換,步移景轉。對園內外環境的關系,相互配合最為講求。「借景」就是造園技法中巧妙地運用環境的一種表現手法。明計成《園冶》一書中專門有「借景」一章。他說:「園林巧於因借……借者園雖別內外,得景則無拘遠近」,把園外遠處的山峰岡巒、樓閣塔影以至山林樹木、海山景色都可借入園內成景。景與景之間,也相互為借,隔院樓台,出牆紅杏都可相互借用,構成一個大的環境空間。
綜合上述,中國古建築有著很高的欣賞價值。它給我們以審美享受,為研究歷史和科學提供實證,為新建築設計和新藝術創作提供借鑒。它不僅是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歷史見證,而且是一部極有價值的愛國主義教科書。

6. 中國古代建築木結構形式主要包括

1、抬梁式構架,又稱「疊梁式構架」,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最為普遍的木構架形式,常用於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築物中。
2、穿斗式構架,多用於民居和較小的建築物。
3、井乾式構架,結構較為簡單,耗費木材,在森林資源覆蓋率較高地區或寒冷地區有所應用,如東北林區、西南山區。
4、干欄式木構架,是先用柱子在底層做一高台,台上放梁、鋪板,再於其上建房子。在長江南以及雲貴地區可見,底部架空應該是為了防蟲防獸,防蛇之類的,也方便通風乾燥。

閱讀全文

與古代建築最常用的建造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奶奶教裁剪方法簡單好用 瀏覽:446
老人機簡訊中心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52
化肥中氮的含量檢測方法視頻 瀏覽:74
照片如何加水印方法 瀏覽:534
有點打呼嚕有什麼好方法 瀏覽:404
如何賞析詩句方法公式 瀏覽:723
快速融化冰塊的方法 瀏覽:129
手臂痛怎麼治療方法 瀏覽:483
days360函數的使用方法 瀏覽:631
治療濕尤有效方法 瀏覽:911
小米的快捷鍵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71
用底線思維方法解決問題 瀏覽:280
檢測方法elisa法 瀏覽:194
遠離口臭的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686
中葯及其制劑常用的純化方法 瀏覽:153
充電機使用方法步驟12V 瀏覽:1003
正確懷孕的方法 瀏覽:52
iphone6跳屏解決方法 瀏覽:897
怎麼鑒定玉的真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62
椰子鞋帶交叉方法視頻 瀏覽: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