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牆膠復粉是什麼樣
牆膠復粉是什麼樣,復粉是最早使用的,通常要加801膠水混合使用,極不環保,膩子粉是取代老粉使用的,但通常膩子粉是水泥基的,由於水泥基產品真正干透需要長達7個月之久,這期間牆面容易因熱脹冷縮造成開裂現象,而且水泥屬於強鹼,極其容易發生反鹼現象
Ⅱ 復粉應如何使用
復粉的工業學名叫碳酸鈣。石灰石作水泥混合材,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因而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石灰石在水泥中並不完全是簡單的惰性摻合料,它具有加速效應和活性效應。
Ⅲ 求助,做油畫底子的復粉是什麼粉用白乳膠,鈦白粉,立德粉,水做油畫底子,比例是多少
古典油畫的底子類型
古典油畫無論在木板或畫布上作畫,都需要進行塗刷底子,底子使用的材料有粘結材料和填充材料兩類。根據不同的材料,古典油畫有八種制底方法。
(1)膠底。古代大師常使用動物膠,如骨膠、兔膠等。最好的是羊皮紙膠,可用清水浸泡、加熱熔化。
(2)白堊底子。白堊(碳酸鈣)粉、鋅白粉、膠溶液各一份混合而成。
(3)半白堊底子。白堊粉、膠溶液各一份混合。再加入半份熟亞麻籽油,使用這種底料之前,先用7%的水膠塗底層。
(4)酪素底子。自古代有美術記載起,畫家就使用酪素。酪素是一種易碎而柔軟的物質,作底子時需要用水稀釋,並溶入少量碳酸銨。
(5)雞蛋底子。雞蛋黃能增加底子的柔軟性。蛋黃底作為最後塗層使用時,可以產生最好的結果。蛋清蛋黃都可以作白堊底子的添加劑。
(6)石膏底子。石膏(硫酸鈣)也稱輕晶石。通常在木板上作底子使用。具有異常的明度,製法與白堊底子方法相同。
(7)油性底子。跟製作半白堊底子一樣,只是增加了油的含量(兩份熟亞麻籽油)。
(8)有色底子。在已完成的白堊、半白堊和油底子上,根據畫家的需要,薄塗各種透明色來製作色底子。魯本斯曾把木炭、白顏料、結合劑混合後塗在石膏底子上做成銀灰底子。
做油畫底子的材料有哪些?
(1)膠類
用於製作畫布底子的膠類有:動物膠(骨膠、皮膠等)、植物性樹脂乳膠、白乳膠等合成膠。
(2)油類
用於製作油質畫布底子的油類有:松節油、亞麻仁油、上光油等媒介劑。
(3)支承材料
軟支承材料:純亞麻布、半亞麻布、棉布帆布等。
硬支承材料:木板、膠合板、纖維板、紙板、金屬板等。
(4)填充材料
大白粉,又稱白堊粉、西班牙白、巴黎白、白土等,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市場上出售的大白粉為60%碳酸鈣與40%碳酸鎂的混合物。做底料時只能與膠結合,若與油結合會變成油膩子。可用大理石粉替代大白粉。
鉛白粉(碳酸鉛):中國古稱官粉、胡粉。古代歐洲畫家多用它製作底子或白顏料。因有毒,現代畫家已很少使用。
石膏粉(硫酸鈣):做底子多用天然的水合地石膏或熟石膏。比白堊密實、明亮,但柔韌性差。在木板等硬質支承材料上做石膏底子效果更佳。
鈦白粉(二氧化鈦):有較強的覆蓋性,常與大白粉混合使用。
立德粉(硫化鋅與碳酸鋇):學名為鋅鋇白。有的材料專家不主張單獨使用立德粉,可與大白粉混合使用。
(5)GESSO成品底塗料
「GESSO」義大利語意是灰泥或熟石膏,是成品底塗料,可直接塗於綳好的畫布上。傳統的GESSO由兔皮膠、大白粉與白顏料(鈦白或鋅白)混合而成。現代合成膠(丙烯類)與填充材料合成的丙烯GESSO,既可以用於丙烯畫,也可以用於油畫。它幹得快、不開裂,操作簡便。市場上出售的成品底塗料有白色、土紅色和銀灰色。
(6)輔助材料
甘油式蜂蜜:添加少許能增加粘合劑的彈性。
明礬:一公斤膠液中加入10克明礬,能防潮。
甲醛:用4%的甲醛溶液噴塗畫布的兩面,能防腐、防蟲、抗濕。
有色底子的特點及製作方法
製作有色繪畫底子大概在哥特時代就有了。用紅玄武岩土製作紅色畫布,從16世紀一直流行到19世紀庫爾貝時代。有的在膠質底子上加塗含油與樹脂的顏色隔離層,有的油質底子在塗最後一層時加入吸收性強的紅土顏料。這樣做不僅能減弱油質底子的油膩感,有利於色層速干,更主要的是有利於畫家對畫面整體色調的把握。
魯本斯曾把硬木炭、白顏料和結合劑(可能是膠)混合在一起用海綿迅速塗於白石膏底子上,產生一種帶紋理的銀灰色層,使隨後的著色層呈現輕松、愉快而又充滿活力的效果。
下面介紹兩種有色底子的製作方法:
(1)在白堊底子上,用丙烯顏料加松節油和少量調色油塗於白色底層上,所用丙烯顏料根據畫家需要自己配製,常用的有白、褐、赭、土色等。
(2)在油質或半油質底子上,用調色油加速干劑加少許鐵紅粉(氧化鐵)薄塗一層或隨意塗一遍,保留刷痕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在有素描稿的底子上用松節油調油畫顏料薄薄塗一層與最後色調相反的色層。比如天空是藍色的,可先薄塗一層土紅色。
有色底子必須是在白色底層上用薄塗罩染的方法製作。目的是為了保證畫面色彩的透明性。無論隨後的著色層有多厚,底色都會對畫面產生影響。
(1)白色底子能夠最大限度地表現顏色的豐富性,在白色底子上,色彩顯得明確而肯定。各種顏色在白色底子上很難恰當地有機結合,只能靠彼此相調和產生的灰色來調節,所以在白色底子上作畫需要豐富的灰色。在用色上,冷暖對比要恰如其分,也要避免著色過於濃艷。白色底子適合透明畫法和半透明畫法,運用這種技法可以產生多種「視覺灰色」,這種視覺灰色曾被古代大師倫勃朗、凡·代克等畫家採用。這種灰色比調出來的灰色具有更加誘人的魅力。
(2)灰色底子有泥土氣息,常被許多畫家採用,它對人體膚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灰色底能使各種色彩產生和諧、統一的效果。銀灰色底子介於白色與灰色之間,具有兩種底色的共有特性。灰綠色底能減弱暖色,土紅、赭石色底能使藍綠色調減弱而使色彩趨於和諧。用色與底色形成的冷暖對比可獲得極其微妙的效果。現在許多畫家利用亞麻布原色——淺棕、褐色作底色,減少了做底色的麻煩,方便實用,但僅適用於細亞麻布和中密度亞麻布。粗紋理亞麻布需要填充材料(立德粉、大白粉等)填充布紋孔。
(3)在深色底子上作畫會使畫面產生暗淡的效果。一切淺顏色都會變暗,所以使用深色底子時要考慮到這一變化。深色底多為暖色,比如褐色、鐵紅色等。畫家一般不用黑色底子,但象牙黑加白色的底子常被採用。
膠質底子的特點及製作方法
膠質底子的製作,用料與程序都較簡單造價底,所需時間短,著色牢固,柔韌性強,最適於表現性較強的厚塗畫法。膠底畫布是現代畫家寫生與創作的理想材料,它不僅適於油畫,也適合坦培拉、蠟畫、丙烯以及其它混合媒介繪畫。曾風行於古典透明油畫技法時代,後來又被印象派畫家所採用。
膠質底子的缺點是不抗潮,在潮濕的環境下,畫布易鬆弛;不具備石膏底子那鮮明、耐久的白色;不及純油底子有彈性。
古代歐洲畫家採用動物皮膠(兔皮、羊皮、鹿皮等)。皮膠須用冷水浸泡,然後加熱溶解。動物膠液的濃度可根據加水的多少來調整,用於作底的膠液一般採用45~80克動物膠加一升水。
乳膠底子的做法
乳膠有植物樹脂乳膠和合成樹脂乳膠兩類。以水作溶劑,干後膠膜有彈性且透明,是製作畫布底子的合格材料。目前商店出售的白乳膠屬合成樹脂乳膠——乙烯膠。最適宜作繪畫材料的白乳膠為聚醋酸乙烯乳液,這種膠濃度高,干後膠膜光亮,透明度高,有韌性,不開裂。
乳膠的質量對於畫布底子至關重要。膠底干後,用手在畫布背面按一下,若有開裂聲,說明乳膠質量不好。購買乳膠時,應打開盒蓋察看其濃度,濃度越高越好,兌水的乳膠不易保存。若盒蓋的邊緣有干透的乳膠皮,檢查其透明度和柔韌性,堅硬易斷者不能使用。
使用乳膠做底子的常見方法有:
(1)若畫幅較小,用刮刀將未兌水的乳膠在畫布上刮兩遍即可使用。或者先用兌水的膠液刷一遍,略干後再刮一遍純乳膠。
(2)先用兌水較多的稀薄膠液塗第一遍,干後多加膠少兌水(以能在畫布上拖動刷子為准)塗第二遍。塗第三遍之前用細砂紙將布面打磨一遍,清除掉凸起的線頭。這樣塗刷四五遍即可。反復塗刷膠液是為了減少畫布的鬆弛度。但用膠不能過多,只要確認布孔全都填充為准。用膠過多會影響畫布著色。
(3)粗紋理畫布不能單純刮膠,必須在塗刷第二遍膠液時加入大白粉或立德粉,水、膠、粉的比例約等量。用同等比例的膠粉液刷第三遍。其間用砂紙對表面稍作修整。最後用稀釋過的膠再塗一至二遍。無論粗紋理畫布、中密度畫布還是細紋理畫布,都可以用上述方法來做白色底子。在做白色底子時,專業畫家習慣於將大白粉與鈦白粉按等量混合使用。因為大白粉易於畫布吸收(填孔),鈦白粉能提高明度。
塗膠液的工具一般為寬板刷,上下或左右刷到邊,不要用力過大。除板刷外,畫家常使用刮板(裝修工具)來刮膠。刮板有塑料和金屬二種,在塗膠粉混合底料時,使用不同的工具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刮出來的底子較平滑,而刷更能體現畫布的紋理特質。
為了長久保存,一般認為綳裝在內框上的畫布四周應塗上膠液。但膠干後,四周的畫布會粘在木框上,不利於拆卸,因此不主張在四周刷膠。
克勞德·依維爾教授曾來我國傳授古典繪畫技法,他採用古典繪畫大師的制底方法,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步:刮膠底。先用砂紙或浮石將綳緊的畫布稍作修整,然後塗上兔皮膠(膠和水的比例為7~10∶100)。將膠片敲碎,然後在涼水裡浸泡5~6個小時,使其發漲,再用隔水燉的方法使其熔解。或者先用少許涼水浸泡,待其發漲變軟再注入熱水攪拌至完全溶解,在膠液尚溫時(約17℃左右)便可往畫布上塗刮,刮膠時畫布要平放,先倒上膠液,用一把大刮刀將膠液刮到畫布上。在整張畫布都刮到膠液後,趁其未乾透時將線頭和小結除去或壓平。
第二步:塗紅底色。用黃色氧化鉛(一氧化鉛)煮過的核桃油研磨赭紅色粉(氧化鐵紅)至適當的稠厚度,在塗過膠的畫布上,用刮刀將顏料刮上去,涼干後再用浮石打磨一遍,使畫布表面平滑均勻。
第三步:塗灰色底。用一份核桃油加一份亞麻油,研磨鉛白粉和炭黑色粉。用硬毛刷把研成的淡灰色薄塗於畫布上。黑白色粉比例隨意。灰底塗得要盡量薄,那樣畫布底子不易裂。不能只塗刷一次,以免紅色底浮現出來,也不能蓋住麻布的布紋。可先用刮刀刮一層灰底色,干透後再用硬豬鬃毛筆塗第二層,然後用獾毛筆將筆痕抹掉。可稍添些土紅顏料而成為淡灰紅色。
半油性底子的特點及製作方法
半油性底子又稱半吸收性底子,這種底子通常是用乳劑塗料刷制,故又稱乳劑底子或坦培拉底子。有用動物膠、乳膠、乾酪素膠或蛋黃為乳化劑的多種做法。
(1)使用動物膠的傳統做法:用7∶100膠和水混合溶液刷一層膠底,乾燥後用一份大白粉或石膏粉,加上等量的鋅白,再加上等量的膠水溶液充分攪拌,然後加入熟亞麻仁油,其加入量是大白粉量的1/2至1/3。這樣調成的底塗料流動且又粘稠,在塗過膠的畫布上塗刷一至三遍即可使用。
(2)使用乳膠的做法:用刮刀將現成的乳膠均勻地刮到綳緊的畫布上,如果是兌水的乳液要多刷幾遍。待干後用砂紙輕輕打磨,再用丙烯顏料(多用白色)加松節油和少量調色油塗於畫布。或者在乳膠底層上用白油畫色、立德粉、乳膠混合而成的底塗料塗或刮於畫布上。
(3)乾酪素膠底子:
①乾酪素膠液的調制:乾酪素50克+溫水125毫升+15克碳酸銨。注意:先用溫水攪拌乾酪素,同時用極少量的水溶解碳酸銨,並把溶解的碳酸銨倒入攪拌中的乾酪素液中。待乾酪素充分溶解之後再加入125毫升溫水攪拌成漿糊狀,然後,加入3克氯化鈉(防腐),同樣先用水溶解,再倒入膠液里攪勻。
②取合成乾酪素膠液1份+水1~3份刷第一層膠底。
③待第一層干後,再刷塗料劑即成。
塗料劑的配製:1份大白粉+1份鈦白或鋅白粉+1份水+1份乾酪素膠液,再取熟亞麻仁油半份滴入數滴氨水後震盪成乳狀,然後使二者攪拌混合在一起即可使用。
(4)雞蛋底子:在膠液中打入蛋黃或全蛋,然後慢慢滴入一些亞麻仁油,用攪拌法或震盪法形成「水包油」的粘稠乳液。白粉與水預先調成漿狀,再與含油乳液攪合一起(可加一些蜂蜜),在塗過稀膠的畫底上塗二至三層即可。膠液從前多用精製的骨膠或鰾膠,今天可以用乳膠、纖維素膠和107膠等。
目前國內美術商店出售的油畫布,其性質多屬於半吸油性畫布。半吸油性畫布的特性介於膠底與油質底子之間。
Ⅳ 貼仿古內牆磚用復粉是否可以
最好不要使用,為了你的健康著想,還是用水泥吧
復粉的工業學名叫碳酸鈣,它本身沒什麼太強的粘度。若要使用,必須加入其它膠水,而膠水一般甲醛都是超標,用在室內,肯定不好。
Ⅳ 裝修復粉可以作為油畫底子來用嗎為什麼請解釋一下
可以用,但不能單獨用。
復粉就是碳酸鈣,也就是大白粉,是可以用的。
油畫的底料最好使用大白粉(碳酸鈣)+鋅白粉(氧化鋅)+乳膠(或明膠、兔皮膠)+水(按1:1:0.5:X)來調和,加大白粉的原因是大白粉比較柔軟,加入它可以避免底子過脆開裂,但單獨使用大白粉的話,它接觸到油畫顏料中的亞麻油會使顏料變得很黃,而且大白粉也不夠白,加鋅白粉就可以避免變黃,但鋅白比較脆,所以通常二者混合使用,這是一個比較穩定的配方,如今俄國的列賓美院也是普遍使用這種配方。
不過建築用的復粉碳酸鈣純度通常不是很高,如果買化學試劑店的化學純碳酸鈣會更純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