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立夏南方吃什麼傳統美食
立夏南方吃什麼傳統美食
立夏南方吃什麼傳統美食?立夏的到來,意味著夏天將逐漸進如人們的生活,每個節日或者節氣都有特別的食物,這些經過幾千年傳承的食物就成了我們的傳統食物。而食物也分南北方的,那麼立夏南方吃什麼傳統美食呢?
1、立夏蛋:江浙滬地區會吃鹹蛋立夏這天還要吃蛋,叫「補夏」。最好是咸鴨蛋,因為咸鴨蛋中鈣質、鐵質等無機鹽含量豐富,含鈣量、鐵量比雞蛋、鮮鴨蛋都高,是夏日補充鈣、鐵的首選。
「立夏蛋」是立夏當天最經典的食物,吃了可以預防暑天常見的食慾不振、身倦肢軟等不適。立夏蛋可以是煮雞蛋也可以是咸鴨蛋。煮雞蛋的話一般用茶葉末或胡桃殼煮,看著蛋殼慢慢變紅,滿屋香噴噴。
而咸鴨蛋則含有豐富的鈣質和鐵質,可以嘗試一下。
2、烏米飯:烏米飯,烏黑油亮,清香可口,由糯米浸入烏樹葉內數小時後燒煮而成。立夏這一天,江南農村人人愛吃。據說,這個風俗源於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臏。民間還有傳說,立夏吃了烏米飯,夏日不會蚊叮咬,還不容易中暑。
烏米飯原為漢族民間節日食品,唐代即有。江蘇和安徽一帶每逢農歷四月初八,多有人家用烏飯樹葉煮烏米飯,已成習俗。
3、七家粥:浙江農村地區立夏必吃「七家粥」,也叫喝「七家茶」。
七家粥是匯集了左鄰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紅糖,煮成一大鍋粥,由大家來分食。七家茶則是各家帶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葉,混合後烹煮或泡成一大壺茶,再由大家歡聚一堂共飲。
杭州人每逢立夏,要烹煮新休,備了果品餅鉺,在親戚鄰居之間,互相敬茶、饋贈,叫做立夏吃七家茶。
4、嘗三鮮:無錫民間歷來有立夏嘗三鮮的習俗。三鮮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
地三鮮即蠶豆、莧菜、黃瓜(一說是莧菜、元麥,蠶豆,也有說是莧菜、蠶豆、蒜苗);
樹三鮮即櫻桃、枇杷、杏子(一有說是梅子、杏子、櫻桃,也有說是梅子、櫻桃、香椿頭);水三鮮即海螄、河豚、鰣魚(一說是鰣魚、鯧魚、黃魚,也有說是鰣魚、銀魚、子鱭魚)。其中以嘗地三鮮最為普遍。
立夏嘗八新
鎮江地方有"立夏嘗八新"的食風。這"八新"就是櫻桃、新筍、新茶、新麥、嫩蠶豆、楊花蘿卜、鰣魚和石首魚(黃魚)。其中鰣魚最為名貴。頭潮鰣魚是送往朝廷的貢物,二潮鰣魚被豪門富室弄去解饞,尋常人家嘗鮮吃鰣魚已是三潮過後的鰣魚了。
九葷十三素
常熟地方人們立夏嘗新,食品豐盛,有"九葷十三素"的說法。"九葷"指鰣魚、鱭魚、咸魚、鹹蛋、海螄、麋鴨、腌鮮、鹵蝦、櫻桃肉和鯧鯿魚。"十三素"指櫻桃、梅子、麥蠶(新麥揉成細條煮熟)、像筍、蠶豆、茅針、豌豆、黃瓜、苣筍、草頭、蘿卜、玫瑰、松花。
吃「光餅」
福建閩東地區立夏以吃「光餅」(麵粉加少許食鹽烘製而成)為主。閩東周寧、福安等地將光餅入水浸泡後製成菜餚,而蕉城、福鼎等地則將光餅剖成兩半,將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夾而食之。周寧縣純池鎮一些鄉村吃「立夏糊」,大鍋熬糊湯,湯中內容極其豐富,有肉、小筍、野菜、雞鴨下水、豆腐等等。
光餅
南方立夏多吃什麼食物好
立夏豌豆飯,吃「健腳筍」,祝福吃筍的人身強體健,雙腿也像這筍那樣健壯有力,能涉遠路。
江浙滬地區會吃鹹蛋立夏這天還要吃蛋,叫「補夏」。最好是咸鴨蛋,因為咸鴨蛋中鈣質、鐵質等無機鹽含量豐富,含鈣量、鐵量比雞蛋、鮮鴨蛋都高,是夏日補充鈣、鐵的首選。
烏米飯:民間還有傳說,立夏吃了烏米飯,夏日不會蚊叮咬,還不容易中暑。
福建閩東地區立夏以吃「光餅」(麵粉加少許食鹽烘製而成)為主。
上海立夏日飲食習慣中,由於此時蛋類食品正是旺季,所以立夏日總要吃蛋,孩子們的脖子上總要掛上一個用紅色網套套著的蛋。
上海也有「節交立夏記分明,吃罷攤菜試寶稱。」的習俗,立夏之日要吃芋頭和金花菜合成的煎餅,中午時無論男女老幼都要稱一下體重。
▼立夏什麼傳統食物
立夏傳統食物1、腳骨筍
立夏吃「腳骨筍」,是寧波特有的習俗。並不是菜市場現在在賣的所有筍都能用來做「腳骨筍」的,最好是野山筍或者烏筍。吃「腳骨筍」的重點在於形狀,煮之前將筍拍扁,切成4厘米左右的一段,形同腳骨,吃了才能「腳骨健健過」。
立夏傳統食物2、七家粥
浙東農村立夏有吃「七家粥」的風俗,就是務農人家左鄰右舍互相贈送豆、米,和以黃糖,煮成一鍋粥,叫「七家粥」,說是吃了這種粥,鄰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種。 立夏傳統食物3、立夏飯
舊時立夏節,寧波鄉間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白粳米煮成「五色米飯」,稱之為立夏飯。現在寧波城鄉部分家庭依舊保留這種古風,只是立夏飯的料改成了另外五種食物:蠶豆、大豆、竹筍、芥菜,外加醬肉或鹹肉,叫五樣米飯。
立夏吃傳統食物 4、蛋
立夏吃蛋,不僅能經受「疰夏」考驗,還能帶來生活圓滿。立夏有吃蛋的習俗,能預防暑天常見的食慾缺乏、身倦肢軟、消瘦等苦夏症狀。雞蛋,性平,補氣虛,有安神、養心的功能。
立夏傳統食物5、立夏茶
在江西一帶的地方有立夏飲茶的習俗,就是在立夏的這一天要喝茶,如果你不喝茶那你就不能輕松的過夏了,就會苦夏了。
為在立夏的那一天,婦女們要聚集七家的茶葉,共同烹飲,說是立夏飲了七家茶,可以保證整個夏天不會犯困。
立夏傳統食物6、立夏羹
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麴草做成的湯丸,名「立夏羹」。俗話說「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個團(音tuo),一腳跨過河」。立夏前後常有大風出現,名「龍王暴」。立夏日發東風,俗以為有水災,諺謂「立夏東風雨漣漣」。立夏日打雷,日後必多雷雨,諺謂「雷打立夏,三天來一下」。
立夏傳統食物7、君踏菜
寧波人立夏還有吃君踏菜的傳統,君踏菜是立夏前後上市的一種時令蔬菜,據說吃了君踏菜後夏天不會生痱子,皮膚會像君踏一樣光滑。
立夏傳統食物8、麥蠶
在立夏這一天,上海郊縣的人們也是在過著不一樣的立夏,他們又有什麼樣的習俗呢?
立夏節,上海郊縣農民取麥粉和糖製成寸許長的條狀食物,稱麥蠶,人們吃了,謂可免「疰夏」。用立夏時青嫩的草頭和入米粉,油煎成餅,叫做「攤粞」,為上海和浦東地區人民所喜食。還把糖梅子、酒釀、鹹蛋等作為當令食品,稱為時鮮,取以嘗口,稱嘗「三新」。
▼立夏必吃的時令水果
1、櫻桃
蘇州人有立夏「見三鮮」習俗,其中水果中最早上市的櫻桃便是「一鮮」。傳說康熙第五次南巡到達南京時,江寧織造曹寅進貢的正是當時玄武湖櫻洲產的櫻桃,康熙見之大喜,又說「先盡皇太後,朕再用」,隨即差官送櫻桃到北京。
櫻桃是立夏時節的當季水果。在水果家族中,一般鐵的'含量較低,櫻桃卻卓然不群,一枝獨秀;維生素A含量比葡萄、蘋果、橘子多4~5倍。立夏吃櫻桃,討一個紅紅火火的好彩頭。
2、枇杷
「蠶老枇杷熟。」一過立夏,春蠶老化以後,被稱為黃金果的枇杷就上市了。中醫認為,枇杷性涼,有潤肺、清肺之功。《本草綱目》曰枇杷「性味甘、酸、平、無毒」,有「止瀉下氣,利肺氣,止吐逆,主上焦熱,潤五臟」之功效,主治肺痿咳嗽吐血、衄血、燥渴、嘔逆等症。
尚未成熟的枇杷切勿食用;糖尿病人忌食,脾虛滑瀉的人應少吃或不吃。枇杷核中含有氰甙類物質,被唾液水解後會放出劇毒物質氫氰酸,使呼吸及血管運動中樞功能受損,在食用時一定要去核。
3、杏子
鮮杏的維生素C含量很高,這是另一種抗氧化劑,有助於身體吸收鐵。杏是維生素B17含量最為豐富的果品,而近幾年的研究發現,維生素B17是極有效的抗癌物質,並且只對癌細胞有殺滅作用,對正常健康、的細胞無任何毒害。因此,杏可以防癌抗癌。
杏有生津止渴、清熱解毒的作用,但由於其兼有潤腸通便的功效,所以吃多了也可能造成腹痛、腹瀉,因此成人每天吃杏最好不超過10個。
4、青梅
青梅性味甘平、果大皮薄、肉厚核小、汁多而且酸度高,含有豐富的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果酸與維生素C。青梅中含有大量的有機酸,包括檸檬酸、蘋果酸等,有生津止渴、刺激食慾等功效。此外,青梅果實具有調節腸胃功能的獨特功效。
將快成熟的青梅採下,經煙火熏制色變黑,就製成了烏梅。烏梅有止渴生津、開胃消滯、清腸止吐、清血解酒等功效。最經典的烏梅食用方法大概要數酸梅湯了,取烏梅、山楂、甘草和冰糖煲成水,酸甜開胃,炎熱的夏天來上一碗真的非常愜意。其他飲料還有桂花烏梅汁,也很受歡迎。
5、楊梅
「小滿枇杷黃,立夏楊梅紅」,進入立夏,楊梅也上市了。楊梅是夏季水果中的上品,《本草綱目》中記載:楊梅能去痰消食、生津止渴,有和五臟、滌腸胃、除惡氣、正痢疾、止頭痛的功能。正所謂「五月楊梅已滿林,初疑一顆值千金」。
由於楊梅沒有果皮且是人工採摘,上面有不少灰塵和細菌,吃後難免會引發肚子不適。因此,在吃楊梅的時候最好還是用鹽水浸泡5~10分鍾,過後將水濾干,這樣一方面可以洗掉一些臟東西,另外還可使楊梅的風味更佳。
▼立夏的養生小常識
立夏養心:蓮子
養心季節是夏,此時心臟最脆弱,暑熱逼人容易煩躁傷心,易傷心血。蓮子芯的味道雖然比較苦,但可以清心火,是養心安神的佳品,亦可壯腸胃。
立夏安神:蜂蜜
蜂蜜中的葡萄糖、維生素可以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緩解神經緊張,促進睡眠。睡前一杯蜂蜜水,可以提高睡眠質量。
立夏降火:苦瓜
不要覺得苦瓜苦,苦瓜越苦,敗火清熱降火的效果就越好!
中醫食療方:立夏清心湯
很多人看中醫時,經常被告知「上熱下寒、心腎不交」這類的詞,什麼意思呢?其實是說你上焦熱(上焦一般指心、肺),下焦寒(下焦一般指脾胃、腎),這類人一般易愛上火又虛寒怕冷,補也補不進去。
⑵ 關於南方傳統文化之食物吃法
南方人最經典的食物
年糕與餃子,各佔半壁江山。大抵是南方人習慣吃年糕,北方人更講究吃餃子。年糕也滲透到北方,但比較單調,只有南方人才能將其做出眾多的花樣。至於餃子,很明顯屬於北方的產物,南方也開餃子館,一般都要打出「北方水餃」的幌子,以示正宗。這猶如某些店鋪強調「手工餃子」,與流水線上生產的「機器餃子」相區別。古典的食物,製作方法愈原始愈好,彷彿這樣才能保持原汁原味。在江南一帶,賣年糕,包裝紙上也常印有「水磨年糕」的字樣。
雖然中國早就大一統,飲食風俗,還是有地域性的。正如「南米北面」、「南糕北餅」、「南甜北咸」之類演繹,說南有年糕、北有餃子,不能算錯吧。尤其過大年之際,它們都是象徵意味濃郁的符號化食品,堪稱餐桌上的吉祥的經典。即使現有生活條件好了,山珍海味常常喧賓奪主,但因為年糕與餃子對節慶的意義遠遠大於其滋味,仍無法廢黜。想一想,祖宗八代都是藉助這古樸的食物過年的,後人也就不太敢或太願意叛逆了。哪怕在生活的其他方面,皆以「新人類」自命。估計全家老幼去肯德基、麥當勞吃年夜飯以慶團圓的,應該比較少見。像年糕、餃子這樣的「文化遺產」越多越好,已徹底變成中國人的傳家寶,不至於失傳的。
年糕的名字起得好,喻示著「年年高升」。似乎多念叨幾遍,以誠則靈。不僅聽起來順耳,吃起來,味道也不賴。唇齒之間,能咀嚼出南方稻米天然的醇香。而且因其黏性大,口感獨特。江浙人家,大年三十晚上總要在八仙桌上擺一盤年糕,作為供品。我小時候,經常把蒸熟後又冷透變硬的糖年糕,切成片,放進嘴裡,當時香糖來嚼著玩。奶奶說:「小耗子」又在磨牙齒了。甜年糕,以及一種葷油年糕,可當零食吃;做菜,一般選用清水年糕,無色無味的。吾鄉人辦酒席,最後和盤托出一道炒年糕,既是下酒菜,又作為主食。用黃芽菜炒,用雪裡蕻炒,如果再加上肉絲,更棒了。上海人把這道菜做到了「頂級」:螃蟹炒年糕。用螃蟹作配料,年糕夠榮耀的。螃蟹的鮮香,通過滾燙的湯法,浸透了切成薄片的年糕。有人說:吃螃蟹炒年糕,打你耳光也不會放下。不信試試?
舊日北京春節風俗,也有熱氣騰騰蒸年糕的,呼應著包餃子,以示米面充足、家有餘糧。我想,這作為陪襯的蒸年糕,恐怕是南方人帶來的習性。那時候的北京城,南方人已不少了。他們不會因為餃子而忘掉年糕的。更不會因為來到天子腳下,就忘掉故鄉。
包餃子,是惟一一處顯示出北方人靈巧、南方人笨拙的地方。我指的是手工方面。即使蘇州姑娘,能在絲綢上刺綉工筆的花鳥,也不見得包得好餃子。北方人,卻能將餃子捏合得天衣無縫,有款有型,用熨斗熨過一般挺括餃子之吉利,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其造型,酷似古代作為「硬通貨」的元寶;吃餃子,近似於儀式,象徵性地在「招財進寶」。另一方面,借餃子的諧音,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之寓意。
中國人相信餃子能帶來財氣,帶來好運。如果這算作迷信,也是一種很美好、很積極的迷信。人生甘苦,總應該有一點點精神寄託的,如果它兼而給你帶來口腹的享受,倒未必是壞事。人們還將抽簽的習俗引進飲食中,包餃子時於餡里埋藏銅錢、銀幣、寶石、珍珠之類小小的吉祥物,占卜各自的時運。吃餃子的過程,跟抽彩票一樣激動。瞧瞧誰能中大獎?更使通俗的飲食多了一份浪漫的憧憬。這才是最好的調味品呢。
在清朝乃至民國,水餃又叫「煮餑餑」。「夏令去,秋季過,年節又要奉婆婆,快包煮餑餑。皮兒薄,餡兒多,婆婆吃了笑呵呵,媳婦費張羅。」這是清代李光庭《鄉言解頤》一書中收錄的民歌。看來包餃子有助於融合婆媳關系。一笑!
北方還有諺語:「三十晚上吃餃子———沒有外人。」以示親密無間。可見餃子是除夕之夜各家各戶慶團圓的必備之物。我的朋友伊沙,寫過一篇針對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的「酷評」:《這鍋餃子怎麼煮》。他把老牌的春節聯歡晚會,比喻為一鍋「文化餃子」,是否有新意,關鍵還看包的什麼餡兒。三十晚上北方人不吃餃子,會覺得沒有過年的氣氛。正如現在的中國人,假如不看春節聯歡晚會,一定很空虛。
在節奏慢的時代,全家人圍坐一桌包餃子,東聊西扯,是一項很有情趣的集體勞動。包似乎比吃還過癮。尤其春節,家庭成員悉數在場,其樂融融;誰若缺席,會讓大夥兒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感傷與思念。哥們姐們,新年鍾聲敲響之前,一定要趕回家裡吃一碗餃子喲。這樣的習俗很有人情味的。能遵守的話一定要遵守。
不僅平民百姓,連清代的慈禧太後,都把三十晚上包餃子,當成不可省略的禮儀。葉赫顏禮·儀民,寫過一遍《清末宮廷過新年》,回憶前朝舊事。「除夕之夜十二點的鍾點將過,太後命眾人齊至殿上,排好長案後,由御膳房將事先預備好的各種素菜端上桌,眾人一齊下手做素餡都餑餑,於是切的切,剁的剁,大殿之上霎時叮兒叮兒亂響。切剁好後,都交到太後面前,由皇後、妃子、大公主等人拌餡兒,口味鹹淡,由太後決定。天到亮時,餃子已包齊。太後命眾人退回更衣,重新梳頭打扮。不大工夫,眾人回到殿上。太後坐在案端,皇後等人都站在案旁。太後命宮女把煮好的煮餑餑端上來,太後說:此刻是新年、新月、新日、新時開始,我們不能忘記去歲的今日今時,今天我們能吃一碗太平飯,這就是神佛的保佑,列祖列先的庇護。說完,命大家用膳。大家向太後叩頭謝恩。吃罷煮餑餑,天才大亮。」
⑶ 小暑吃什麼傳統食物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這種民間傳統的吃法便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
小暑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伏日吃面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
東晉史家孫盛撰《魏氏春秋》說:「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里的湯餅就是熱湯面。南朝梁宗懍寫的《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
小暑之前的六月初六日為「天貺節」。據史書記載,此節始於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貺」即「賜」,即天賜之節。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屬賜「冰 」和「炒麵」之因,故稱天貺節。
過去人們還講究要在天貺節吃「六種面」、六種「澆頭」,所謂六種面,實際上就是不同類型的面,北京就有削麵、抻面、餄餎面等等。
還有的地方有小暑節氣吃藕的習慣
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及膳食纖維,具有清熱養血除煩等功效,適合夏天食用。鮮藕以小火煨爛,切片後加適量蜂蜜,可隨意食用,有安神助睡眠之功效,可治血虛失眠。
另外,小暑時應多吃炒綠豆芽,它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素炒豆皮,具有補虛止汗的功效;蠶豆燉牛肉,具有健脾利濕、補虛強體的功效;西瓜番茄汁,具有清熱生津止渴的功效。還可常吃絲瓜、苦瓜、黃瓜、冬瓜以及淡水魚、海帶等,對身體都有益處。
以上內容參考 人民網-小暑節氣該怎麼飲食
⑷ 中華傳統美食資料
1、叫花雞,又稱常熟叫化雞、煨雞,是江蘇常熟地區傳統名菜。是把加工好的雞用泥土和荷葉包。製作材料有新鮮嫩荷葉、黃泥、活土雞等。
叫花雞的製法與周代"八珍"之一的"炮豚"相似,"炮豚"就是用粘土把乳豬包裹起,加以燒烤,然後再進一步加工而成的菜。
2、東坡肉,又名滾肉、東坡燜肉,是眉山和江南地區特色傳統名菜。東坡肉在浙菜、川菜、鄂菜等菜系中都有,且各地做法也有不同,有先煮後燒的,有先煮後蒸的,有直接燜煮收汁的。
3、烤鴨是具有世界聲譽的北京著名菜式,起源於中國南北朝時期,《食珍錄》中已記有炙鴨,在當時是宮廷食品。用料為優質肉食鴨北京鴨,果木炭火烤制,色澤紅潤,肉質肥而不膩,外脆里嫩。
4、過橋米線是雲南滇南地區特有的小吃,屬滇菜系,起源於蒙自地區,由湯料、佐料、生的豬裡脊肉片、雞脯肉片、烏魚片及五成熟的豬腰片、肚頭片、水發魷魚片製作而成。
5、重慶火鍋,又稱為毛肚火鍋或麻辣火鍋,是中國傳統飲食方式,起源於明末清初的重慶嘉陵江畔、朝天門等碼頭船工纖夫的粗放餐飲方式,原料主要是牛毛肚、豬黃喉、鴨腸、牛血旺等。
⑸ 薪火相傳,不只是美好寓意,傳統美食創新吃法
薪盡火傳,成語詞典《莊子, 養生 主》 「指窮於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原以柴燒盡,火種仍可留傳。用來比喻形骸有盡而精神不滅。引申到學問與技藝代代相傳。
臘月里臘肉是中國傳統 美食 ,也是思鄉遊子的一道 美食 。有人說腌制後的肉類經過煙熏火燎,吃了不 健康 ,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就這么被年輕一代嫌棄中。
凡事過而不及,不用聞風喪膽。再好的食物也不能多吃,因此咱們要為傳統 美食 創新吃法,也才能「薪火相傳」下去。
臘肉必須經過腌制晾曬,才能長期保存。鹹味是少不了,所以搭配的食材,就選擇清爽類。
萵筍、腐竹雖然是不起眼的輔料,也正是如此,可以分擔臘肉的鹹味,達到一個平衡作用。
薪指的是木柴,最早燒柴火的大灶,要將砍下的木柴及干樹葉捆綁在一起,方便燒火。現在這記憶,只有回到農村老家,才能看到。
今天這道菜當然也要藉助捆綁方式,將臘肉與萵筍、腐竹綁在一起。年夜飯里有它,也寓意各家各戶把傳統傳承下去,但也不墨守成規,科學飲食還具有儀式感。
無論你是用中國筷子或西式叉子,都能感受到這份情誼。(夾菜請用公筷)
經過「蒸蒸日上」 它們互相融合了彼此,接下來當然要把這份「感情」 放入肚子里啦!捆綁的繩子是香茅草,所以有一股檸檬的清香,但是它不好入口,哈哈。臘肉、萵筍、腐竹全是切絲,下口超方便。臘肉鹹淡適宜,獨有的臘味若隱若現,很撩人胃口。萵筍翠綠又爽口,有一絲絲臘味香。得天獨厚是腐竹,吸附臘肉一半的香與咸,豐富了豆香,軟糯好滋味,連牙口不好的長輩都喜歡上了它。
〔材料購買〕
臘肉一斤、萵筍一根、腐竹100克、香茅草少許
*臘肉盡量挑豬後腿部分,瘦多肥少。沒有香茅草,可以用韭菜。
調味料:生抽半匙、蚝油少許
〔具體做法〕
步驟1
腐竹為干品,清洗後泡發,再用沸水焯一下後漂涼,控干水分。切成適合的長度。
步驟2
萵筍去皮,切片後改刀切絲。
步驟3
臘肉刷洗干凈,入鍋蒸10分鍾或者入沸水汆燙一下。再進行切絲備用。
*臘肉晾曬時,難免有灰塵附著在上面,經過沸水後,比較衛生,也可以去掉過鹹的味道。
步驟4
香茅草洗凈入水鍋,煮軟即可取出。
*香茅草的葉子有點硬,煮完之後,比較好捆綁。如果你是用韭菜也要焯水。
步驟5
香茅草鋪在案板上,分別將臘肉絲、萵筍絲、腐竹放進來捆綁在一起成「柴把」。
步驟6
綁好的「柴把」 依序碼在蒸盤中,移入蒸鍋,蒸5~8分鍾。
步驟7
蒸好的「柴把」 取出,將湯汁倒入小鍋里,加生抽、蚝油煮開,回淋至「薪火相傳」 就完成了。
*蒸過的湯汁里加入適當的調味,可以讓味道更加鮮美,也增加菜品顏值。
#冬日 美食 季# #紅紅火火過大年# #良品上桌就是年#
⑹ 南方處暑吃什麼傳統食物
南方處暑吃的傳統食物:
1、蓮子:
推薦吃法:最簡單的是到點心鋪買些蓮子糕、蓮蓉夾心糕和鮮奶椰絲蓮子餅來吃,也可以用蓮子做餡蒸饅頭吃,或是和紅棗一起煮湯喝。
2、銀耳:
推薦吃法:先將銀耳洗凈後放入砂鍋中熬至濃稠酥軟,再將西紅柿洗凈後去皮搗爛,放入銀耳羹中煮開,加入冰糖適量調味;也可以將銀耳和黑木耳一起洗凈後,蘸芥末醬油吃,味道很鮮美。
3、蘋果:
推薦吃法:可以將蘋果切片後烤了吃,乾乾的蘋果片,吃起來別有風味;也可以將蘋果和山葯去皮後均勻地切成小塊,放入果汁機攪拌成汁,最後用蜂蜜調味。
4、山葯:
推薦吃法:將洗凈後的山葯搗碎後加糖調成餡,與糯米粉一起製成湯圓食用;也可做拔絲山葯;或是去皮用淡鹽水洗後切成小塊,加入適量糖桂花醬,當冷盤。
5、西洋參:
推薦吃法:可以用西洋參片沖泡喝,非常簡便。甚至在吃火鍋時,在裡面放入西洋參,也可以有效進補。
⑺ 切片年糕的12種吃法
切片年糕的12種吃法有切片烤年糕,煎年糕,年糕餃,炸年糕,炒年糕,辣白菜炒年糕,荷蘭豆炒年糕,甜面醬炒年糕,青椒裡脊炒年糕,青菜炒年糕,炒血糯米年糕,番茄年糕,盤菜年糕,寧波年糕。
年糕是中國漢族的傳統食物,屬於農歷新年的應時食品。是一種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有紅、黃、白三色,象徵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⑻ 立秋怎麼吃傳統食物
1、江浙吃瓜
我國很多地方都有立秋吃西瓜的習俗。江蘇南京和浙江杭州立秋日吃西瓜,稱為啃秋。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記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老南京在立秋時,或啃西瓜,或啃山芋和玉米棒子。天津等地區立秋有「咬秋」的習俗。《津門雜記·歲時風俗》:「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而從養生的角度來看,立秋這天,往往是一年中最後一次吃西瓜。立秋後,早晚天氣變涼,吃涼的東西會對腸胃產生影響,因此立秋後就不再適合吃西瓜了。因此立秋少量吃點西瓜是可以的。另外,西瓜皮具有利尿消腫、清熱解暑、解毒去痱的作用,因此立秋時可以煲一款清熱利尿、美白美膚的西瓜皮養生粥。
2、山東吃「渣」
山東萊西等地區立秋流行吃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稱為吃「渣」,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豆渣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蛋白質、脂肪、異黃酮和維生素等的營養成分。豆渣性味甘涼,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血的作用,能夠減肥降脂、抗癌、防治便秘。青菜解毒降脂、寬腸通便,為含維生素和礦物質最豐富的蔬菜之一,富含維生素、胡蘿卜素、鈣、鐵等,有助於增強機體免疫能力。秋天是胃腸道疾病的高發期,食用豆沫青菜對於調理腸胃具有積極的作用。
3、台灣吃「福圓」
台灣有立秋吃「福圓」的習俗,立秋時節是閩南地區龍眼的盛產期,台灣人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龍眼安心寧神、補血養氣、益智補腦;龍眼抑制人體內使人衰老的一種酶的活性,加上所含的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具有抗老防衰的作用;龍眼還能補氣養血,對神經衰弱、更年期婦女的心煩汗出、智力減退都有很好的療效,是健腦益智的佳品。龍眼入湯或入菜都有不錯的營養價值,製成桂圓食療效果更佳。
4、北京「貼秋膘」
老北京的立秋習俗是吃肉食,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補回來,所以叫「貼秋膘」。不過中醫提醒大家,立秋時人的胃腸功能較弱,吃太多肉類等高脂高蛋白食品會增加腸胃負擔。因此吃肉不能過多過頻繁,最好等到天真正涼下來以後,再增加肉食。立秋適合吃的肉有鴨肉和羊肉,鴨子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養胃生津;秋鴨肉營養豐富,能及時補充人體必需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同時鴨肉性涼,適合體熱上火者食用。羊肉不膩不燥,有助元陽、補精血、療肺虛之功效,對氣管炎、肺病及虛寒的病人相當有益。立秋時可以適量喝一些清淡的胡蘿卜羊肉湯或冬瓜老鴨湯。
5、金華吃「清涼糕」
金華市民立秋時喜歡吃清涼糕。清涼糕是用番薯澱粉製作而成的一款糕點,清涼爽口、酸甜開胃。番薯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陽,番薯中具有豐富的β-胡蘿卜素、維生素C和葉酸等抗癌物質,且有益於心臟,它含熱量非常低,可起到減肥作用。紅薯中還含有一種類雌激素的物質,對保護皮膚,延緩衰老有一定的作用,許多女性把紅薯當作美容食品;紅薯含有大量不易被吸消化酵素破壞的纖維素和果膠,能刺激消化液分泌及腸胃蠕動,從而起到通便作用。立秋時推薦食用一些紅薯粥,清熱止渴,預防便秘。
6、吃茄子
立秋吃茄子的民俗出自明朝大將常遇春的故事。常遇春為犒勞士兵,找到了蔬菜之中唯一有肉感的茄子,來作為貼秋膘的替代品。茄子清熱解暑、降脂降壓、抗衰老;茄子中含有龍葵鹼,對於防治胃癌有一定效果。茄子含有維生素E,有防止出血和抗衰老功能;常吃茄子可使血液中膽固醇水平不致增高,而且茄子含豐富的維生素P,能保護心血管,對便秘、慢性胃炎等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民諺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推薦蒸茄子,清爽又營養,可以加入菊花湯,非常適合肝火旺盛、老花眼的朋友。
7、其他立秋傳統食物
立秋時,四川東西部流行喝「立秋水」,所謂立秋水,就是四川剛立秋時的水,是純水,也叫露水,水味甘甜;立秋正刻,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天不鬧肚子。此外,我國民間還有立秋食秋桃的習俗,吃完秋桃把核留起來。人們認為等到除夕日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