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吃養生膏方期間飲食要注意什麼
很多人都有在冬令時節進補膏方的習慣,但你知道膏方進補需要講究什麼嗎?
1、進補前須先吃「開路葯」
進補膏方前應先看看自己的身體狀況是否適合進補。比如說,腸胃功能不佳、舌苔厚膩、消化不良及經常腹脹者,這些人群如直接服用滋補膏方將加重上述症狀。
對於這些人群,進補前要先給予「開路葯」,用陳皮、半夏、厚朴、枳殼、神曲、山楂等葯,煎湯服用,以理氣化濕、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其次,正在患病的朋友應首先將疾病徹底治癒。如病人患有感冒、咳嗽、咯痰等,則應先將感冒咳嗽治癒,方能進補。否則,如同「閉門留寇」,非但達不到補益的效果,而且會使感冒、咳嗽等綿延不愈。
2、服用劑量與個人體質有關
膏方正確的服用方法是:將膏方儲存在密閉的瓷罐中,每日清晨取一湯匙沖開水空腹服用,最好馬上服用少許熱粥或熱泡飯;也可根據病情需要,用黃酒沖服。如方中用地黃等滋膩葯或配料中膠類劑量較大時,則膏滋非常黏稠,難以沖開,這時可隔水蒸化後服用。
專家提醒,膏方服用劑量要根據病情或患者的身體情況及葯物性質決定,與患者消化功能關系非常密切。一般來說,服膏方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量,如成人每日先服一湯匙,約10~15克,如果消化功能正常,1周後改為1天服兩次,即早晨起床後與晚上睡前1小時各空腹服用1次。服用膏方時還需要配合飲食調理,並做到勞逸結合、適度運動,這樣才能使膏方的作用發揮至最佳。
3、服膏方期間須注意忌口
在服用膏方期間,如誤食所忌飲食,可使膏方的療效降低,或引起不良反應。如服含有人參、黃芪等補氣的膏方時,應忌食生蘿卜,因蘿卜是破氣消導之品。服膏方時一般不宜用茶水沖飲,因茶葉能解葯性而影響療效。
如患者屬陽虛又寒者,應忌食生冷飲食;如屬陰虛火旺者,則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為哮喘患者,宜忌食蝦蟹腥味等。此外,如遇感冒發熱、傷食腹瀉等,應暫時停服,待上述急性疾病治癒後,再恢復服用膏滋葯,以免「閉門留寇」。
4、有不良反應可這樣應對
服用膏方後,如出現飲食減少、脘腹脹悶、大便溏瀉、舌苔厚膩等情況,中成葯可選用參苓白術散、香砂養胃丸、藿香正氣片,中葯可選用陳皮、佛手、砂仁等泡茶飲用。
服用膏方後出現口渴、咽干、鼻燥等症,是因為熬制補膏所用的膠劑要用黃酒烊化,而黃酒性大熱,暖胃、通血脈、行葯勢,其性燥熱。故少數陰虛陽亢體質的人服用後會出現口渴、咽干現象,對此可選用柚子、甘蔗、檸檬等水果生津止渴;也可選用白木耳、麥冬等潤肺生津。
5、儲存拿取有講究
膏滋葯應儲存在瓷罐中,亦可用搪瓷燒鍋存放,也可用塑料進行分包裝,但不宜用鋁鍋作為容器。應存放在陰涼處,如冰箱中。當每天取用膏滋葯時,不要每次換一隻湯匙去掏,以免將水分帶進罐里,促使發霉變質,應該放一隻固定的湯匙在罐里。
❷ 「膏方」到底有什麼用是如何熬製成的呢主要用於治療哪些疾病
“膏方”到底有用在於進行滋補層面,熬製成的主要方法是反復進行熬煮然後去掉渣進行取汁的效果。主要用於治療疾病,還包括對於調補和滋養的體現,並且口感十分好能夠很大程度上帶來很好的效果。
因此總體而言對於此種葯物的使用效果還是非常好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身體素質和其他層面的不斷改善。
❸ 漫話膏方(三)膏方的組方原則
膏方的組方原則
膏方一般由20餘味的中葯組成,屬大方、復方范疇,且服用時間較長,因此,制定膏方更應注重針對性。所謂針對性,是指應該針對患者的疾病性質和體質類型。另外,膏方中多含補益氣血陰陽的葯物,其性黏膩難化,若不顧實際情況,一味純補峻補,每每會妨礙氣血,於健康無益,故配伍用葯,至為重要。組方時尤應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脈案書寫,辨證立法
膏方的脈案,以往慣用毛筆書寫,它既是中華文化的藝術佳品,又能體現中醫擅長於疾病調養的傳統特色。膏方不僅是滋補強壯的葯品,更是治療慢性疾病的最佳劑型,所以膏方的制訂,首當重視辨證論治。醫家應從病者錯綜復雜的症狀中,分析出病因病機病位,衡量正邪之盛衰進退,探求疾病之根源,從而確定固本清源的方葯。中醫的理、法、方、葯特色,必須充分體現在膏方的脈案中,並且正確、科學地書寫脈案,這樣才能保證治療的有序和准確。切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若用這種方法開出來的膏方,既無理、法、方、葯的內容,又無君、臣、佐、使的規律,雜亂無章,患者服後,必定弊多利少。
二、注重體質差異,量體用葯
人體體質的減弱,是病邪得以侵襲、疾病得以產生的主要原因,而體質每因年齡、性別、生活境遇、先天稟賦、後天調養等不同而各有差異,故選方用葯也因人而異。如老年人臟氣衰退,氣血運行遲緩,膏方中多佐行氣活血之品;婦女以肝為先天,易於肝氣郁滯,故宜輔以疏肝解郁之葯;小兒為純陽之體,不能過早服用補品,如果確實需要,多以甘淡之品調養,如四君子、六味地黃等;中年人負擔堪重,又多七情勞逸所傷,治療時多需補瀉兼施。除此以外,又有諸多個體差異,均需詳細分析,根據具體情況,制訂不同的治療計劃。
三、調暢氣血陰陽,以平為期
利用葯物的偏勝之性,來糾正人體陰陽氣血的不平衡,以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是中醫養生和治病的基本思想,也是制訂膏方的主要原則。臨床所及,中老年人臟氣漸衰,運化不及,常常呈現虛實夾雜的復雜病理狀態,如果對此忽略不見,一味投補,補其有餘,實其所實,往往會適得其反。所以膏方用葯,既要考慮「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又應根據病者的症狀,針對瘀血等病理產物,適當加以行氣、活血之品,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陰陽平衡。
四、斡旋脾胃升降,以喜為補
清代著名醫家葉天士曾謂「食物自適者即胃喜為補」,為臨床葯物治療及食物調養的重要法則,同樣適合於膏方的制訂。口服膏方後,胃中舒服,能消化吸收,方可達到補益的目的,故制定膏方,總宜佐以運脾健胃之品,或取檀香拌炒麥芽,以醒脾開胃;或用桔梗、枳殼,以升降相因;或配伍陳皮、楂曲以消食化積;尤其是蒼術一味,氣味辛香,為運脾要葯,加入眾多滋膩補品中,則能消除補葯黏膩之性,以資脾運之功。中醫習慣在服用膏方進補前,服一些開路葯,或祛除外邪,或消除宿滯,或運脾健胃,處處照顧脾胃的運化功能,確具至理。
五、著意通補相兼,動靜結合
用膏方進補期間,既不能一味呆補,又不宜孟浪攻泄,而常取通補兼施、動靜相合、並行不悖的方法。民間常以驢皮膏加南貨制膏進補,時有腹脹便溏等不良反應發生,多因其不符合「通補相兼,動靜結合」的原則。補品為「靜葯」,必須配合辛香走竄之「動葯」,動靜結合,才能補而不滯。臨床可針對中老年人常見的心腦血管病,如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腦梗死、糖尿病等,辨證選用「動葯」,例如取附子溫寒解凝,振奮心陽;取大黃、決明子通腑排毒,降低血脂;取葛根、丹參活血化瘀,凈化血液等,與補葯相配,相使相成,而起到固本清源之效。另外四時之氣的升降沉浮對疾病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古代醫家據此提出隨時為病,當隨病制方的治療思想。如金元醫家李杲在《脾胃論·脾胃將理法》中提出:「春時有疾,於所用葯內加清涼風葯,夏月有疾加大寒之葯,秋月有疾加溫氣之葯,冬月有疾加大熱葯,是不絕生化之源也。」說明春天多風邪為患,須在方中加入祛風葯,如荊芥、薄荷、菊花、桑葉之類;夏天有病多熱疾,須加適量的寒涼葯,如黃連、黃芩、石膏、知母之類;秋天有病多燥邪,宜加入溫潤氣分葯,如杏仁、紫蘇葉、桔梗、沙參之類;冬天有病多寒邪,宜加入一些溫熱葯,如附子、乾薑之屬。注意用葯與四時相應,以適應溫、熱、寒、涼、升、降、沉、浮的規律,不絕生化之源。受這種思想的影響,結合各個季節的易發病證,則可以在不同的時令,根據病情及氣候,採用相應的四時用葯法,隨證應變,亦可以用膏方的形式來治病及防病。故膏方不僅僅局限於冬令時節應用。
膏方之制定,遵循辨證論治法度,具備理、法、方、葯之程序,不僅養生,更能治病。因膏方服用時間長,醫者必須深思熟慮,立法力求平穩,不能小有偏差。偶有疏忽,與病情不合,不能競劑而廢,醫生與病家皆遭損失。故開一般處方易,而膏方之制訂難。膏方是一門學問,又屬中華文化之遺澤,應當傳承不息,發揚光大。(未完待續)
❹ 膏方怎麼吃
服用方法
1、沖服
取適量膏滋,放在杯中,將白開水沖人攪勻,使之溶化,服下。如果方中用熟地、山萸肉、巴戟肉等滋膩葯較多,且配葯中膠類劑量又較大,則膏葯黏稠較難烊化,應該用開水燉烊後再服。根據病情需要,也可將溫熱的黃酒沖入服用。
2、調服
將膠劑如阿膠、鹿角膠等研細末,用適當的湯葯或黃酒等,隔水燉熱,調好和勻服下。
3、噙化
亦稱「含化」。將膏滋含在口中,讓葯慢慢在口中溶化,發揮葯效,如治療慢性咽炎所用的青果膏等。
服用時間
1、空腹服
《本草經》謂:「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其優點是可使葯物迅速入腸,並保持較高濃度而迅速發揮葯效。滋膩補益葯,宜空腹服,如空腹時服用腸胃有不適感,可以改在半飢半飽時服用。
2、飯前服
一般在飯前30~60分鍾時服葯。病在下焦,欲使葯力迅速下達者,宜飯前服。
3、飯後服
一般在飯後15~30分鍾時服葯。病在上焦,欲使葯力停留上焦較久者,宜飯後服。
4、睡前服
一般在睡前15~30分鍾時服用。補心脾、安心神、鎮靜安眠的葯物宜睡前服。
服用劑量
服葯劑量的多少,應根據膏方的性質、疾病的輕重以及病人體質強弱等情況而決定。一般每次服用膏方取常用湯匙1匙為准(約合15~20毫升)。
葯物分有毒無毒、峻烈緩和的不同。一般性質平和的膏方,用量可以稍大。凡有毒、峻烈的葯物,用量宜小,並且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以免中毒或耗傷正氣。
輕病、慢xing病,劑量不必過重;重病、急xing病,用量可適當增加。因為病輕葯重,葯力太過,反傷正氣;病重葯輕,葯力不足,往往貽誤病情。
患者體質的強弱,性別的不同,在劑量上也應有差別。老年人的用葯量應小於壯年;體質強的用量,可重於體質弱的病人;婦女用葯量,一般應小於男子,而且婦女在經期、孕期及產後,又應小於平時,但主要仍須從病情等各方面作全面考慮。
❺ 中醫膏方(膏滋葯)處方及熬制
1、辨證分析,治療原則
這部分內容,即俗稱「脈案」。要充分體現中醫辨證論治的特色。要有虛有實,在理論方面要作適當的分析發揮。
2、處方
膏滋葯的處方,要立足於補,做到既能「補虛」,又能「療疾」。例如一個哮喘病人,既有肺腎虧虛,脾失健運的一面,又有肺失宣肅,痰濁留戀的一面。但處方的原則,應該把補腎納氣,益肺健脾的葯物,如黨參、黃芪、五味子、仙靈脾、補骨脂等放在主位,而把宣肅肺氣,化痰平喘的葯物,如麻黃、射干、紫菀、款冬、杏仁、蘇子等放在賓位。同時在處方時要注意補而不滯,切忌「蠻補」。
因此,在運用滋膩葯物時,要適當選用砂仁、陳皮、佛手干之類相配,以助運化。如果不注意這一點,一味蠻補,往往會使某些脾胃消化功能較差的病人,服用膏滋葯後,出現胃脘脹滿,食慾不振,以致中止服膏,半途而廢。
關於處方葯物的味數,一般在20~30味,相當於湯劑的2 3倍,每味葯劑量一般可掌握在100 200克,例如黨參、黃芪、當歸、白芍等常用100~150克;如鐵落、磁石、牡蠣、石決明等金石介殼類葯物,用量要大一些,可用300克左右;而砂仁等用量較小,一般可用50克左右。因此,以此估算,一料膏滋葯常用劑量,大約在3000克左右,或相當於湯劑的20 30帖。有的葯物,例如旋覆花含有絨毛,蒲黃系粉末樣葯物,蠶砂稍煎即成糊狀,這類葯物,仍需要包煎。但在湯劑中需要先煎或後下的葯物,則在膏滋葯中不一定都要求按一般常規做。因為膏滋葯要求煎三汁,煎的時間很長,所以先煎或後下的意義都不大。如果用人參、鹿茸等貴重葯物,則不宜與他葯同煎,以免造成浪費。應該用文火另煎濃汁,於收膏時將汁沖入,或將人參、鹿茸研成細粉,於收膏時調入膏中亦可。這樣可以充分提高葯效。
3.煎法、服法
第一步、煉蜜:
煉蜜作用有二,一是蜂蜜致中和除去偏性;二去除雜質水分,提高質量便於保存。方法:將蜜於鍋內融化,熬沸除去上面的浮沫,當水分熬得差不多時會起大泡,蜜會呈老紅色,這時候再加一點水,煮沸倒出濾去雜質,備用。一般一斤蜜會敖成八兩。
第二步、膏方熬制:
葯物搗碎,加水浸沒,泡上一夜,然後將葯物反復不斷的煎煮,熬到葯物味道很淡了為止,然後取各次熬取的葯汁於一處,靜置並反復過濾去除雜質。
然後將葯汁置於鍋中,武火煮沸濃縮,並隨時去除浮沫,待葯汁變得椆厚之後,改成小火避免熬糊,熬到將葯物滴一滴到紙上沒有水分滲透為度,稱之為清膏。
如果方中有膠類,此時加入清膏。膠(膏)類:有葷膠、素膏之分。葷膠如驢皮膠、龜板膠、鱉甲膠、龜鹿二仙膠、牛鞭膏、霞天膠等。素膏如金櫻子膏、桑椹膏、枇杷葉膏等。葷膠可用黃酒(即紹興酒,俗稱老酒)250~500克浸湯燉烊,因葷膠多屬血肉有情之品,味腥,黏膩膠固難化酒浸後可解腥膻之氣,並助運化之力。
如有貴細名貴打粉服用葯物,也可此時加入攪拌均勻。
根據口味加入適量上一步熬得的蜜。如果不用密,也可以用適量的糖,於鍋中炒黃加一點水或預留的葯汁化薄,濾去雜質,隨後將清膏與之會合,文火濃縮,熬到能滴之成珠為度。
以上糖類總量可以掌握在500克左右,膠類總量可掌握在150~200克。糖類或膠類的配料,均可根據需要選用,例如陰血虛者,可選用驢皮膠、龜板膠;陽虛者可選用鹿角膠;陰陽兩虛者可選用龜鹿二仙膏;便秘者可選用蜂蜜;糖尿病可免除糖類;肝病則不必用黃酒浸膠。總之,選用配料,均應因人而異。
服法:
每天清晨空腹服一湯匙,或早晚空腹各服一湯匙,均用開水沖飲。如方中用熟地等滋膩葯而配料膠類劑量較大,則膏滋較稠黏難以烊化,應囑其隔水蒸化後服用。並囑咐:如遇感冒發熱、傷食腹瀉等則應暫停服用。服膏滋葯期間,應忌萊菔及飲茶。如屬陽虛有寒,忌生冷飲食;如陰虛火旺,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哮喘患者,忌蝦蟹腥味等。
❻ 膏方的製作方法及步驟
冬季的膏方製作的方法正常分為四個步驟:
一、浸泡,先將配齊的葯料檢查一遍,把膠類葯揀出另放。然後把其他葯物統統放入容量相當的潔凈砂鍋內,加適量的水浸潤葯料,令其充分吸收膨脹,稍後再加水以高出葯面10厘米左右,浸泡24小時。
二、煎煮,把浸泡後的葯料上火煎煮。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煮1小時左右,轉為微火以沸為度,約3小時左右,此時葯汁漸濃,即可用紗布過濾出頭道葯汁,再加清水浸潤原來的葯渣後即可上火煎煮,煎法同前,此為二煎,待至第三煎時,氣味已淡薄,濾凈葯汁後即將葯渣倒棄(如葯汁尚濃時,還可再煎1次)。將前三煎所得葯汁混合一處,靜置後再沉澱過濾,以葯渣愈少愈佳。
三、濃縮,過濾凈的葯汁倒入鍋中,進行濃縮,可以先用大火煎熬,加速水分蒸發,並隨時撇去浮沫,讓葯汁慢慢變成稠厚,再改用小火進一步濃縮,此時應不斷攪拌,因為葯汁轉厚時極易粘底燒焦,在攪拌到葯汁滴在紙上不散開來為度,此時方可暫停煎熬,這就是經過濃縮而成的清膏。
四、收膏,把蒸烊化開的膠類葯與糖(以冰糖和蜂蜜為佳),倒入清膏中,放在小火上慢慢熬煉,不斷用鏟攪拌,直至能扯拉成旗或在滴水成珠(將膏汁滴入清水中凝結成珠而不散)即可。
❼ 膏方的服用季節與方法
膏方是指一類經過特殊加工製成膏狀的中葯制劑。膏劑是中醫葯劑型湯、丸、散、膏、丹中較為常見的劑型之一,內服膏方因其服用方便,效果卓著,受到很多百姓的追捧,但是哪些情況適合使用膏方,哪些情況又不適合呢?您且往下看。
一、 服用季節
膏方服用時間一般在立冬後,冬至到立春前服用效果最佳,即從「一九」開始至「九九」結束。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順應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 「冬三月,此謂閉藏。」 冬季後萬物收藏,陽氣內斂,冬三月為封藏之季節,更適合養藏,起到補養正氣、充填陰精的效果。由於膏方偏於補益,熱天不易消化吸收且易變質,而冬季氣候寒冷,非常有利於膏方的保存。通過膏方滋補,養精蓄銳,改善體質,可以更好地生活、工作和學習。治療為主的調治膏方也可視病情需要,根據不同時令特點隨季節處方,甚至一年四季皆可服用。
二、 服用時間
服用膏方的具體時間有 空腹服、飯前服、飯後服、睡前服 等幾種。對以 滋補強身為主的膏方,應選擇空腹服用 ,此時胃腸空虛,吸收力強,且不受食物干擾,葯物易發揮作用,《神農本草經》謂:「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其優點是可使葯物迅速入胃腸,並保持較高濃度而發揮葯效。如空腹服用腸胃有不適感時,可以改在半飢半飽時或者飯後 30 分鍾左右服用。
有胃腸道疾病的或脾胃功能欠佳,以及病在下焦,欲使葯力迅速下達者,宜在飯前 1 小時服;針對有心、肺等病以及病在上焦者,欲使葯力停留上焦較久,一般在飯後 15 30 分鍾時服葯;補心脾、安心神、鎮靜安眠的葯物宜在睡前 2 小時內服用。
三、 服用方法
因膏方較滋膩,不要貿然使用膏方,容易礙脾生濕。 尤其脾胃運化功能較差,臨床見食慾欠佳、胸脅痞悶、舌苔厚膩者,服用膏方不但影響到對膏方有效成分的消化吸收,反而加重脾胃負擔。因此, 在服用膏方前建議先服用「開路方」,主要用調理脾胃、行氣化濕的方法,以提高脾胃運化功能並祛除濕濁。 「開路方」一般使用 1 2 周,其間觀察患者服葯後的反應,調整所用葯物,待到患者整體狀況較佳並對醫者所用的葯物較合適後,可以開始使用膏方。而對於脾胃功能正常的人來說,則不強調必須服用「開路方」,可以直接服用膏方。
膏方的具體服法可分為 沖服、調服、噙化 三種。沖服,即取適量葯膏,放在杯中,將白開水沖入,攪勻使之溶化後服下,如益母草膏等。調服,即將膠劑如阿膠、鹿角膠等研細末,用適當的湯葯或黃酒等隔水燉熱,調勻後服下,如方中有熟地、山萸肉、巴戟天等滋膩葯物較多且配葯中膠類劑量較大者。噙化,亦稱為「含化」,即將膏滋含在口中,慢慢咽下,讓葯慢慢在口中溶化,發揮葯效,如治療慢性咽炎所用的青果膏等。
四、 服用劑量及頻次
膏方服用劑量的多少,應根據患者病情或體質情況及葯物的性質決定。 一般每次服用膏方量以常用湯匙 1 匙為准(約 10g),每天 2 3次。 從葯效角度分析,每次服葯應該定量、定時。初服者或含有葯性峻烈的葯,應從小劑量開始試用,再逐漸增加。 病輕、老年慢性病者,膏方劑量不必過重;而病重、體弱者或有滋補作用、葯性平和的葯物可適當增加。 因患者年齡、性別的不同,在膏方劑量上也應有差別,如老年人的膏方用葯量應小於壯年;婦女膏方用葯量,一般應小於男子;經期、孕期及產後的婦女,須從病情等做全面考慮;未成年減量;嬰兒禁服。鑒於膏方服用時間較長,建議在醫生指導下進行,無論是治病療疾,還是 養生 保健防病均會有益。
五、 忌口
「忌口」是指根據病情及治療需要,要求患者在服葯期間忌食某種食物、葯物與膏方,防止其產生相互作用、降低葯效或產生不良反應。服用膏方時, 不宜用茶水、牛奶送服。 服膏方期間,應 忌食生冷、油膩、辛辣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忌抽煙、喝酒,不宜飲茶、咖啡、可樂等。
服用含人參類膏方時,一般忌食蘿卜、萊菔子、芥菜、綠豆;服用含首烏膏方時,忌豬血、羊血及鐵劑。一般陰虛便秘、潮熱者,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如姜、蒜、蔥、狗肉、牛肉等;陽虛便溏、畏寒者,忌食寒性食品,如柿子、螃蟹等。除以上較普遍的「忌口」外,因每料膏方的具體葯物組成不同,因此尚有不同要求的「忌口」,具體應遵醫囑執行。
六、 注意事項
1. 膏方啟用後要盡快按時服用,平時放入冰箱,同時存儲膏方的罐中宜放置一個固定的湯匙取葯,避免沾水發生霉變。此外,膏方是針對個體情況私人定製而成,當一人一方,不可貪圖省事便利,全家老小享用一料膏滋,無病者或體質差異者反而受害。
2. 服用膏方期間遇到受涼後感冒發熱、咳嗽咳痰或突發急性疾病,應暫停服用。宜選用湯劑以祛風解表,宣肺止咳,並治療當時患者的主要矛盾,此亦急者治標之意。
3. 服用膏方後出現腹脹、腹瀉、納差、舌苔厚膩,應注意判斷是否存在濕邪中阻,或脾胃虛弱之候;抑或是否過於滋膩,或富含通便作用的葯物,可適當減量並改為飯後服用,必要時停服。另以健脾助運化濕中葯調理,消化功能恢復正常後再服用。
4. 服用膏方後出現上火現象,如口腔潰瘍、齒齦及鼻腔出血、面頰生火,應分析患者體質是否偏熱性,用葯是否過於溫燥,宜酌情減量服用,並予清熱瀉火中葯煎湯代飲,沖服膏方。
5. 某些中葯如何首烏、補骨脂、黃葯子等,對一些特殊體質的患者容易引起肝功能異常,故長期服用會出現食慾減退、目黃;有葯物性肝炎病史者,尤要注意檢查肝功能,一旦發生肝功能損害,應立即停葯,並進行保肝治療。
6. 服用膏方後出現過敏症狀,如蕁麻疹、皮疹、皮膚瘙癢等,應立即停葯,可服用抗過敏葯物並進行相應處理。
七、疾病康復期患者
疾病康復人群或氣血陰陽虛弱的患者,都可以通過服用膏方來達到防止舊病復發、補虛怯弱、除病強身的目的。
八、腫瘤術後、放化療後患者
目前腫瘤患者日益增多,各種治療手段層出不窮,但患者常因葯物毒副作用或因體質虛弱無法配合繼續治療,適時進行中醫膏方調補,優勢明顯。即使腫瘤術後及放化療後的患者暫無特殊不適,仍可以膏方調理,以達到治病調體、預防葯物毒副反應的目的。
九、體質調理者
中國人九種體質 只有「平和質」為 健康 體質,其餘皆為偏頗體質 ,很多亞 健康 狀態的人就是偏頗體質的典型代表,偏頗體質是介於 健康 和疾病的中間狀態。要想獲得 健康 ,必須調整偏頗體質。體質既具有穩定性,又具有可變性,通過干預調整其偏頗,體現體質可調性,膏方是調整體質的最佳選擇。
體質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長期而全面的調理 ,包括生活起居、飲食、運動、葯物干預等。膏方的優勢就是便於長期堅持服葯,而膏方的訂制必然要結合體質類型,根據患者不同的體質特點,以及不同疾病及其症狀、體征而組方,充分體現了辨證論治和因人、因地、因時制宜的個體化治療原則,從而達到調理體質、治療疾病的目的。
慎用證患者
急性疾病,如感冒、發熱、急性吐瀉、痢疾、過敏等有消化不良者;慢性病急性發作者,如膽囊炎急性發作;濕盛、熱毒內盛者,均應慎用。 健康 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等慎用。#名訓堂中醫館# #商丘中醫# #中醫劉英#
本文摘自《江浙滬名家膏方特色經驗》
❽ 冬令膏方,默默助你健康
這是 達醫曉護 的第 2848 篇文章
自然界春夏秋冬的氣候、節氣變化對人體的影響很大,也是多方面的。如春夏季節,陽氣升發,氣血趨向於表,腠理開泄,人體容易汗出;秋冬之季,陽氣收藏,氣血趨向於里,人體肌膚腠理緊密,汗出少,說明四時與人體氣血運行變化相關。四時季節變化與某些慢性疾病發生和發展也有關系,比如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心腦血管疾病等,多在秋末冬初和氣候突然變化時發生;在冬春季節變化之時、人體抵抗力下降,某些細菌病毒侵入人體,引起各種感染性疾病等。這就告訴我們,遵循自然界春夏秋冬四時的變化規律,調攝精神,達到氣血陰陽的相對平衡。因此,中醫 養生 強調的是「天人相應」,「天人合一」。飲食起居與自然氣候季節相應,根據個人體質適時服用調節氣血之劑,糾正人體失衡狀態,達到「陰平陽秘」。自然規律中秋收冬藏,對應人體,冬季也是人體精氣進行補益儲藏的最佳時節。俗話說,「冬令進補,來春打虎」就是冬天要積極進行補益、調理身體,來年抵抗力增加,促進身體康復。那冬季如何進補呢?除了飲食調理,葯物糾偏外,中醫 養生 中更為重要的角色就是膏方 養生 。今天我們就跟大家來談談冬令膏方。
一、冬令膏方的由來
膏方又稱煎膏,「膏」字有「潤澤」之意,又因為膏方有「營養五臟六腑之枯燥虛弱者」的作用,俗稱膏滋。中醫膏方源遠流長,在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中就有膏方的記載。膏方經過歷代中醫醫家不斷實踐、不斷創新研製,已經成為現代中醫臨床防治疾病的有效手段,也是現在「治未病」的重要手段。《黃帝內經》有雲:「冬三月,此謂閉藏……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意為冬季生機潛伏,萬物蟄藏,如蟲獸蟄伏、樹葉凋落。在冬季,萬物精氣內藏,人體作為自然界有機環境中的一部分,亦是如此。《史記·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黃帝內經》更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說法。冬季精氣的儲藏是次年春日陽氣生發、生長的內在基礎。冬令進食膏方,順勢而為,有利於把精華物質儲存於體內,增加機體精、氣、血的儲備,增強機體抗病祛邪的能力,也就是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也是中醫治病中強調的「不治已病治未病」。從而減少冬春季節感染性疾病發生,減輕慢性疾病的發展等。
二、膏方是怎麼組成的?
一般膏方分為兩大類:成方膏方和個體膏方。成方膏方是針對一群人進行統一配方,統一流程熬製成膏,劑型固定,批量生產,如瓊玉膏、八珍膏、川貝枇杷膏等,臨床有較好療效,也被許多老百姓接受使用。個體膏方由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中醫醫師根據患者病情情況,經過辨證論治,精心組織方葯組成,經加工機構精心加工而成。這種量身定製的個體膏方療效確切,能起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作用,這種也是冬令選擇最多的膏方。個體膏方是根據疾病特點和個體體質特點精心選取中葯飲片和高檔葯材,再加上膠類和糖類以及起到調理功能的食品等,經過浸泡、煎煮、過濾、濃縮、收膏等工序制備而成。滋補飲片有益氣、補血、養陰或溫陽等功能,常見飲片有人參、黃芪、當歸、熟地、麥冬、枸杞等等。對症葯是針對患者當時主要病症的葯物,兼顧祛病和滋補。膠類一則在制備過程中收膏時用,另則具有滋補作用,如阿膠養血止血、滋陰潤肺,鹿角膠可溫腎助陽、生精補髓等。糖類主要為了改善口感,另外可補中緩急。膏方具有葯物濃度高,所需服用劑量少,服用儲存方便等優點。隨著大眾的 養生 保健意識的增強,冬令膏方也越來越受到大眾青睞。
三、膏方的作用
1.膏方重在調養,而非治急,作用緩慢
許多人在服用膏方時期望達到葯到病除的神效,對此有諸多誤解,比如「為何我吃了膏方之後跟以前相比並無差別」、「為何吃了膏方病症卻未見好轉」……膏方旨在利用這一特殊的中葯劑型發揮「潤物細無聲」的調養作用,其作用和緩,並非立竿見影,所以需要長期堅持服用,徐徐圖之。
2.補益為主
膏方中分量最重的是補益葯,最主要的作用是補虛強身,扶正固本。另外加用一些運脾化濕的中葯輔助葯物運化以防礙胃。補益是針對虛損而言,亞 健康 人群、罹患長期慢性疾病的人群、老年人和體質虛弱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虛損。膏方可根據氣血陰陽的虛損程度不同而投以不同的補益葯。
3.重在調理平衡,以達到陰平陽秘
中醫理論認為,人的生命活動以陰陽臟腑氣血為基礎,陰陽臟腑氣血平衡則體健,失衡則病生。亞 健康 和疾病的發生歸根於體內氣血陰陽失衡。膏方可以利用中葯的偏性來糾正人體氣血陰陽的失衡,達到「陰平陽秘」,逐步向愈。
四、服用膏方有何禁忌?
首先,服用膏方是要忌生冷、油膩、辛辣等難消化或刺激性強的食物。同時根據不同體質和不同的處方,對食物的忌口應有所不同:如含人參、西洋參等的膏方忌食蘿卜;陽虛體質者,忌食螃蟹、瓜果等寒性食物;陰虛體質者,進食牛羊肉、蔥姜蒜等溫熱之品。
其次,在服用膏方期間, 若發生感冒、發熱、咳嗽、腹痛腹瀉或急性疾病時, 要及時停止服用,因為此時屬於外邪侵入,邪氣較為亢盛時,為防止「閉門留寇」,避免膏方滋補助邪。
最後強調一下,由於疾病病機千變萬化、人體體質也有階段性差異,不可自行決定常年累月不更膏方服用,另外,服用膏方期間如出現不適要及時就診和調整方葯。
五、哪些人群適宜服用膏方?
膏方可以應用於各種慢性疾病患者中,對於亞 健康 人群、手術後恢復期以及個體體質偏頗者也適宜服用膏方。
1.慢性疾病人群
在冬季來臨之際,很多需要長期服葯的慢性疾病人群選擇服用膏方。由於這類人群體質較為固定,其服用的膏方可根據自身體質和疾病的需要,著重向疾病傾斜,提高膏方中針對病症的葯量。需要強調的是,對於這部分人群而言,服用膏方並非直接作用於疾病本身,而是著重補虛培元,扶正固本,增強人體正氣和抗病能力。故不能以膏方完全代替長期的西醫治療。
2.手術後恢復期人群
手術本身耗傷氣血,術後一段時間患者多人體虛弱、氣血不足,需要調理,補充氣血,恢復精氣神,膏方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補益手段。根據患者術後虛損程度和何種物質虧損,予以合理配製中葯飲片,製成膏方,恢復體力,可以收到較好療效。
3.亞 健康 狀態人群
亞 健康 人群是處於 健康 與疾病之間的一類人群。現如今,由於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以及不 健康 的生活習慣,導致此類人群大幅度上漲。膏方可及時調整氣血陰陽失衡,使人體恢復到最佳狀態。
4.中老年人及體質虛弱者
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機能逐步退化。因此中老年人和體質虛弱者可在冬令進補膏方,以達到益壽延年,防止衰老的目的。
六、哪些人群不適宜服用膏方?
膏方具有良好的 養生 保健,防病治病的作用,但並不是人人均可服用膏方。以下人群不適宜服用膏方。
1.沒有疾病的青壯年
中葯各有偏性,若本身不存在氣血陰陽失衡、不適症狀和疾病,盲目服用膏方反而會打破原有平衡,引起不適。
2.體質 健康 的小兒
很多家長 養生 保健之心過勝,給孩子進食膏方。一方面小兒脾胃虛弱,膏方多為滋膩之品,易阻滯脾胃氣機,致使痰濕內生、食慾不佳。另一方面,盲目進食膏方可能會導致性早熟。
3.其他
各類疾病的急性發作期,如哮喘急性發作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期,冠心病不穩定期,高血壓未的良好控制時等等均不能盲目服用膏方。
小貼士
(一) 服用方法:
1.一般宜空腹服用, 1日2次,每次1~2勺。溫開水化開後服用或直介面中噙化。冬令膏方偏滋補,服用劑量應遵循逐步遞增的原則,由少至多,以使脾胃逐步適應。
2.對於脾胃運化功能不佳、痰濕阻滯或病情不穩定的患者,建議先服用開路方1~2周。
(二)服用膏方「兩原則」
1.「一人一方」原則:不同的人由於體質、氣血陰陽失衡的性質和程度不同,遣葯組方也不盡相同,需遵循一人一方。
2.「過猶不及」原則:要正確看待補法。膏方也是葯,各具偏性。不可小病大補,更不能在沒有虛損的情況下濫補。
作者:上海中醫葯大學 碩士研究生 王柳
上海中醫葯大學附屬曙光醫院 主任醫師 李淑芳
❾ 膏方怎麼熬制
膏方熬制有三道工序:首先是配料。通常是經過老中醫的全面診斷處定的膏方,先採用湯劑處方診治服用一段時間,確定有效後,再擬定膏方劑量。然後是浸泡。將配製葯物和勻後,放入特定器皿加冷水浸泡12小時左右,以保證葯物中的有效成份煎出來。最後是煎葯。將泡製好的中葯配料放入一口大銅鍋,加火熬制(見下圖),先用大火將葯液煮沸,再用小火煎煮,保持微沸;煎煮時應及時攪拌,並去除浮於表面的泡沫,以免葯液溢出,煮至2小時左右,過濾取出葯液。葯渣續加冷水再煎,第二次加水量一般以淹沒葯料為准,如法煎煮三次再合並葯液,沉澱後再用四層紗布過濾3次,盡量減少葯液中的雜質。兩個小時後,老葯工將煎出的葯液再放在小火上煎煮蒸發濃縮。同時用特製的大竹筷不斷地攪動葯液,防止焦化,逐漸形成稠膏狀。然後在稠膏狀的葯液中加入阿膠、龜板膠、鹿角膠等膠劑和適量蜂蜜或冰糖,用小火煎熬並不斷用筷子攪拌和勻。「收膏嘍!」隨著老葯工一聲悠長的吆喝聲,用百年傳統古法熬制的膏方正式出鍋了。
❿ 膏方什麼時候吃效果最好
宜空腹服,若空腹服用不適,可在飯後服用。
不同類型的膏方組成不同。滋補葯有益氣、補血、養陰或溫陽等功能,常用的有人參、黃芪、當歸、熟地、麥冬、石斛、冬蟲夏草、枸杞等。用阿膠、鹿角膠、龜板膠、鱉甲膠等收膏。
(10)蒙醫老膏方使用方法擴展閱讀:
適宜人群:
1、病後、術後、產後人群。用以補充能量、調理身體,使機體盡快康復。
2、養生延年人群。服用膏方能維持人體陰陽平衡,加強臟腑氣血功能,起到增強體質、延緩衰老的作用。
3、需進補的兒童。小兒根據生長需要可適當用膏方進補,尤其是有反復呼吸道感染、厭食、貧血等病證的體虛患兒較為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