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阻的單位換算
1TΩ=1000GΩ;1GΩ=1000MΩ;1MΩ=1000KΩ;1KΩ=1000Ω
電阻是描述導體導電性能的物理量,用R表示。電阻由導體兩端的電壓U與通過導體的電流I的比值來定義,即R=U/I。
不同導體的電阻按其性質的不同還可分為兩種類型。一類稱為線性電阻或歐姆電阻,滿足歐姆定律; 另一類稱為非線性電阻,不滿足歐姆定律。
電阻的倒數1/R稱為電導,也是描述導體導電性能的物理量,用G表示。電阻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是歐姆(Ω),簡稱歐。而電導的國際單位制(SI)單位是西門子(S),簡稱西。電阻還常用kΩ和MΩ作單位。
(1)電阻器常用單位及換算方法擴展閱讀
並聯電路的特點:
1、並聯電路中各支路的電壓都相等,並且等於電源電壓:U=U1=U2
2、並聯電路中的幹路電流(或說總電流)等於各支路電流之和:I=I1+I2
3、並聯電路中的總電阻的倒數等於各支路電阻的倒數和:1/R=1/R1+1/R2或寫為:R=(R1+R2)/R1xR2
4、並聯電路中的各支路電流之比等於各支路電阻的反比:I1/I2=R2/R1
5、並聯電路中各支路的功率之比等於各支路電阻的反比:P1/P2=R2/R1
除此外,基本公式有歐姆定律:I=U/R
2. 電阻的全部單位及其換算 1mΩ是多少Ω
導體的電阻通常用字母R表示,電阻的單位是歐姆(ohm),簡稱歐,符號是Ω(希臘字母,音譯成拼音讀作 ōu mī ga ),1Ω=1V/A.比較大的單位有千歐(kΩ)、兆歐(MΩ)(兆=百萬,即100萬).
他們的換算關系是:1TΩ=1000GΩ;1GΩ=1000MΩ;1MΩ=1000KΩ;1KΩ=1000Ω (也就是一千進率)
則 1MΩ=1000000Ω
3. 電阻換算單位換算公式是什麼
常用的電阻單位還有千歐姆(KΩ),兆歐姆(MΩ),它們的關系是:
1KΩ=1000Ω,1MΩ=1000KΩ
在電原理圖中為了簡便,一般將電阻值中的「Ω」省去,凡阻值在千歐以下的電阻,直接用數字表示;阻值在千歐以上的,用「K」表示;兆歐以上的用「M」表示。
不但金屬導體有電阻,其他物體也有電阻。導體的電阻是由它本身的物理條件決定的,金屬導體的電阻是由它的材料性質、長短、粗細(橫截面積)以及使用溫度決定的。
電阻的影響因素
1、長度:當材料和橫截面積相同時,導體的長度越長,電阻越大。
2、橫截面積:當材料和長度相同時,導體的橫截面積越小,電阻越大。
3、材料:當長度和橫截面積相同時,不同材料的導體電阻不同。
4、溫度:對大多數導體來說,溫度越高,電阻越大,如金屬等;對少數導體來說,溫度越高,電阻越小,如碳。
4. 電阻單位換算
電阻單位換算:1KΩ=1000Ω,1MΩ=1000KΩ。
導體的電阻越大,表示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越大。不同的導體,電阻一般不同,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導體的電阻通常用字母R表示,電阻的單位是歐姆,簡稱Ω。
當導體兩端的電壓一定時,電阻愈大,通過的電流就愈小;反之,電阻愈小,通過的電流就愈大。因此,電阻的大小可以用來衡量導體對電流阻礙作用的強弱,即導電性能的好壞。電阻的量值與導體的材料、形狀、體積以及周圍環境等因素有關。
(4)電阻器常用單位及換算方法擴展閱讀
金屬導體中的電流是自由電子定向移動形成的。自由電子在運動中要與金屬正離子頻繁碰撞,每秒鍾的碰撞次數高達1015左右。這種碰撞阻礙了自由電子的定向移動,表示這種阻礙作用的物理量叫作電阻。不但金屬導體有電阻,其他物體也有電阻。
影響因素:
1、長度:當材料和橫截面積相同時,導體的長度越長,電阻越大。
2、橫截面積:當材料和長度相同時,導體的橫截面積越小,電阻越大 。
3、材料:當長度和橫截面積相同時,不同材料的導體電阻不同 。
4、溫度:對大多數導體來說,溫度越高,電阻越大,如金屬等;對少數導體來說,溫度越高,電阻越小,如碳 。
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屬性,因此導體的電阻與導體是否接入電路、導體中有無電流、電流的大小等因素無關。超導體的電阻率為零,所以超導體電阻為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