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最正確的止血方法大全
為更加適應現場及時 、有效地搶救外傷出血傷員的需要 ,介紹以下幾種簡便可行 、有效的止血方法 。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
(一)指壓止血法
指搶救者用手指把出血部位近端的動脈血管壓在骨骼上,使血管閉塞,血流中斷而達到止血目的。這是一種快速、有效的首選止血方法。止住血後,應根據具體情況換用其他有效的止血方法,如填塞止血法,止血帶止血法等。這種方法僅是一種臨時的,用於動脈出血的止血方法,不宜持久採用。下面是根據不同的出血部位採用的不同的指壓止血法。
1.顳動脈止血法 一手固定傷員頭部,用另一手拇指垂直壓迫耳屏上方凹陷處,可感覺的動脈搏動,其餘四指同時托住下頜;本法用於頭部發際范圍內及前額、顳部的出血。
2.頜外動脈止血法 一手固定傷員頭部,用另一手拇指在下頜角前上方約1.5厘米處,向下頜骨方向垂直壓迫,其餘四指托住下頜;本法用於頜部及顏面部的出血。
3.頸動脈止血法 用拇指在甲狀軟骨,環狀軟骨外側與胸鎖乳突肌前緣之間的溝內搏動處,向頸椎方向壓迫,其餘四指固定在傷員的頸後部。用於頭、頸、面部大出血,且壓迫其他部位無效時。非緊急情況,勿用此法。此外,不得同時壓迫兩側頸動脈。
4.鎖骨下動脈止血法 用拇指在鎖骨上窩搏動處向下垂直壓迫,其餘四指固定肩部。本法用於肩部,眼窩或上肢出血。
5.肱動脈止血法 一手握住傷員傷肢的腕部,將上肢外展外旋,並屈肘抬高上肢;另一手拇指在上臂肱二頭肌內側溝搏動處,向肱骨方向垂直壓迫。本法用於手、前臂及上臂中或遠端出血。
6.尺、橈動脈止血法 雙手拇指分別在腕橫紋上方兩側動脈搏動處垂直壓迫。本法用於手部的出血。
7.股動脈止血法 用兩手拇指重疊放在腹股溝韌帶中點稍下方、大腿根部搏動處用力垂直向下壓迫。本法用於大腿、小腿或足部的出血。
8.?動脈止血法 用一手拇指在?窩橫紋中點處向下垂直壓迫。本法用於小腿或足部出血。
9.足背動脈與脛後動脈止血法 用兩手拇指分別壓迫足背中間近腳腕處(足背動脈),以及足跟內側與內踝之間處(脛後動脈)。本法用於足部出血。
10.指動脈止血法 用一手拇指與食指分別壓迫指根部兩側,用於手指出血。
(二)加壓包紮止血法
傷口覆蓋無菌敷料後,再用紗布、棉花、毛巾、衣服等折疊成相應大小的墊,置於無菌敷料上面,然後再用綳帶、三角巾等緊緊包紮,以停止出血為度。這種方法用於小動脈以及靜脈或毛細血管的出血。但傷口內有碎骨片時,禁用此法,以免加重損傷。
(三)填塞止血法
用無菌的棉墊、紗布等,緊緊填塞在傷口內,再用綳帶或三角巾等進行加壓包紮,松緊以達到止血目的為宜。本法用於中等動脈。大、中靜脈損傷出血,或傷口較深、出血嚴重時,還可直接用於不能採用指壓止血法或止血帶止血法的出血部位。
(四)止血帶止血法
四肢較大動脈出血時救命的重要手段,用干其他止血方法不能奏效時。如使用不當可出現肢體缺血、壞死,以及急性腎功能衰竭等嚴重並發症。
1.結扎止血帶的操作方法
(1)充氣止血帶 如血壓計袖帶,其壓迫面積大,對受壓迫的組織損傷較小,並容易控制壓力,放鬆也方便。
(2)橡皮止血帶 可選用橡皮管,如聽診器膠管,它的彈性好,易使血管閉塞,但管徑過細易造成局部組織損傷。操作時,在准備結扎止血帶的部位加好襯墊,以左手拇指和食、中指拿好止血帶的一端,另一手拉緊止血帶圍繞肢體纏繞一周,壓住止血帶的一端,然後再纏繞第二周,並將止血帶末端用左手食、中指夾緊,向下拉出固定即可。還可將止血帶的末端插入結中,拉緊止血帶的另一端,使之更加牢固。
(3)絞緊止血法 如無橡皮止血帶,可根據當時情況,就便取材,如三角巾、綳帶、領帶、布條等均可,折疊成條帶狀,即可當做止血帶使用。上止血帶的部位加好襯墊後,用止血帶纏繞,然後打一活結,再用一短棒、筷子、鉛筆等的一端插人活結一側的止血帶下,並旋轉絞緊至停止出血,再將短棒、筷子或鉛筆的另一端插入活結套內,將活結拉緊即可。
2.注意事項
(1)止血帶不宜直接結扎在皮膚上,應先用三角巾、毛巾等做成平整的襯墊纏繞在要結扎止血帶的部位,然後再上止血帶。
(2)結扎止血帶的部位在傷口的近端(上方)。上肢大動脈出血應結扎在上臂的上1/3處,避免結扎在中1/3處以下的部位,以免損傷橈神經;下肢大動脈出血應結扎在大腿中部。而在實際搶救傷員的工作中,往往把止血帶結扎在靠近傷口處的健康部位,有利於最大限度地保存肢體。
(3)結扎止血帶要松緊適度,以停止出血或遠端動脈搏動消失為度。結扎過緊,可損傷受壓局部,結扎過松,達不到止血目的。
(4)為防止遠端肢體缺血壞死,原則上應盡量縮短使用止血帶的時間,一般止血帶的使用時間不宜超過2~3小時,每隔40~50分鍾松解一次,以暫時恢復遠端肢體血液供應。松解止血帶的同時,仍應用指壓止血法,以防再度出血。止血帶松解1~3分鍾後,在比原來結扎部位稍低平面重新結扎。松解時,如仍有大出血者或遠端肢體已無保留可能,在轉運途中可不必再松解止血帶。
(5)結紮好止血帶後,在明顯部位加上標記,註明結扎止血帶的時間,盡快運往醫院。
(6)解除止血帶,應在輸血輸液和採取其他有效的止血方法後方可進行。如組織已發生明顯廣泛壞死時,在截肢前不宜松解止血帶。
身體內沒有“氧庫”
生理學家早就指出,人體對於氧氣的需求是很高的,尤其是嬌嫩的腦組織、勤勞的心肌。如果體內血液循環停止,就意味著血液供應中斷,而腦的剩餘氧氣僅夠腦細胞用10秒鍾,心臟的剩餘氧只夠心臟心縮跳動幾下。
心臟的工作維系著生命,為挽救生命,必須恢復業已中斷的心跳和呼吸,暫時用人工的力量使心臟擠出血液,維持血液循環;使肺臟一呼一吸,吐放二氧化碳,吸進氧氣。這樣,含氧的血液在全身循環,灌注著組織細胞。在這個人工維持的心跳呼吸的過程中,也在刺激或稱“喚起”心跳呼吸自行恢復功能。
“喚起”自主心跳和呼吸的可能性是大大地存在著的。因為我們面對的是急症,是意外傷害,是傾刻間造成的停頓狀態,並非疾病已發展到不可救葯,只要搶救方法正確,爭分奪秒,挽救生命是可能的。
關鍵是一個“急”字
對於心肺復甦的操作方法等內容,我們在以後會陸續介紹,在這里,主要是理解急救中的“急”字。
前面已講過身體內沒有氧庫,腦細胞在常溫下如果缺血缺氧4分鍾以上,就會受到損傷,超過10分鍾,腦細胞損傷十分嚴重,幾乎是“不可逆”即“無法恢復”的。這樣,即使僥幸被
救活,智力也將受到極大影響,甚至成為沒有任何意識的“植物人”。所以國內外專家們幾乎眾口一詞地提示我們:循環停止4分鍾內實施正確的CPR效果好;4~6分鍾予以CPR者,部分有效;6~10分鍾行CPR者,少有復甦者;超過10分鍾者,幾乎無成功可能。 由此可見,遇到心跳呼吸停止的病人,在醫生到達之前,我們要抓住寶貴時間,立即進行心肺復甦。此時“時間就是生命”表達最為准確。心肺復甦分為心復甦——恢復心跳,肺復甦——恢復呼吸。下面分別給以介紹。
心臟復甦術即是恢復心跳的方法。用人工的力量來幫助心臟跳動,最終達到自主心跳的目的。心復甦術過去只提到心臟擠壓(按摩)的方法。這里要強調的是在擠壓前,還應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即胸外叩擊。為了說明這一搶救措施,有必要先簡單地介紹一下正常的血液循環的知識。
一、血液循環的概念
心血管系統是由心臟、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組成。心臟是血液流動的動力泵,動脈將心臟排出的血液送往全身,營養組織細胞。動脈血(除肺動脈外)內血氧含量高,呈鮮紅色。動脈又分為大、中、小動脈,管壁由收縮性較強的平滑肌纖維組成,可以協調心臟將血液一浪一浪地輸送到毛細血管網。
靜脈收集來自全身各處的毛細血管網的血液,送回心臟,靜脈也分為大、中、小靜脈。靜脈血(除肺靜脈外)含二氧化碳較多,呈暗紅色。靜脈自下而上迴流靠靜脈瓣和肌肉收縮的作用。
毛細血管處於動靜脈之間,管壁最薄,管徑最小,遍布全身,是微循環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物質和氣體交換的場所。
維持全身血液的川流不息的主要動力來自心臟正常的工作。心臟有規律地收縮,在舒張時,血液匯集至心臟;收縮時,血液被擠向動脈全身。因為種種病因引起心臟收縮舒張功能嚴重紊亂,出現一種稱為“心室纖維性顫動”的心律失常時,生命岌岌可危。
二、心室顫動——心復甦的信號
正常時心跳節律整齊,強弱一致,均勻地不休止地跳動。心臟一般近似本人拳頭大小,一晝夜能排出7噸多重的血液。心臟總共只有200多克,它能做這么大的功,原因之一也應歸功於心臟傳導系統。
當心肌和心臟傳導系統發生嚴重病變時,心臟就會發生節律紊亂,心房心室“各自為政”,心肌纖維跳動失去節律。這時的心臟沒有收縮舒張功能,出現一種稱為心室纖顫(簡稱室顫)的現象。人在臨終前心臟往往處在“室顫”這一階段,稍一拖延心臟就徹底停止跳動。室顫時在心電圖上可以看到彎彎曲曲的圖形,臨床上只能靠經驗來判斷。室顫到心跳停止之間非常短暫,胸前叩擊就是消除室顫的一種簡便方法。
三、胸外叩擊法
在某些嚴重傷病和意外發生時,病人呼吸微弱,面色蒼白青紫,大叫一聲,全身抽動,口吐白沫,神志不清,這就很可能是發生了室顫。一般急性心肌梗塞、葯物中毒、觸電、淹溺病人可以見到。
懷疑病人發生室顫時,立即將手握成拳狀,在胸骨中下段,距胸壁15~25厘米,較為有力地叩擊1~2下。
相當於100~200焦耳的直流電,有時可以起到除顫的作用,使病人恢復心跳和神志。叩擊無效則不再進行,隨即進行胸外心臟擠壓。
室顫一般是用除顫器去除,這在裝備良好的救護車和醫院里是不難做到的,稱“非同步電擊除顫”。在家庭中,拳頭的叩擊有時也能發揮奇特的除顫作用。
心復甦術——胸外心臟擠壓
目前國內對胸外心臟擠壓還有“心臟按摩”、“心臟按壓”的叫法。我們認為,用胸外心臟擠壓或簡稱心臟擠壓最為確切、形象,容易使人理解,而“按摩”手法上與心臟擠壓大相徑庭。 任何原因導致的心臟跳動停止,首先要進行的就是心臟擠壓術。室顫時最初除顫後隨之進行的也是胸外心臟擠壓術。這在CPR技術中是關鍵的一環。
一、胸外心擠壓的意義
胸外心臟擠壓,顧名思義是在胸廓外用人工的力量通過胸壁間接地壓迫心臟,從而使心臟被動收縮和舒張,擠壓血液到血管維持血液循環。盡管心臟深居胸腔內,但是心包緊靠著胸骨和肋骨後方。如果我們在胸骨肋骨表面施加較大的力量,使胸肋骨下陷3~4厘米,這種外力就能使胸肋骨下方的心臟受到擠壓,達到使心臟被動心縮的目的。在擠壓心臟時,心臟的血液被擠向大動脈內,然後送到全身;放鬆擠壓時,下陷的胸骨、肋骨又恢復到原來位置,心臟被動舒張,同時胸腔容積增大,胸腔負壓增加,吸引靜脈血迴流到心臟,使心室內流滿了血液,然後再擠壓,再放鬆,反復進行,維持血液循環。
大量的實踐經驗和研究表明,只要胸外擠壓心臟及時,方法正確,同時配合有效的口對口吹氣(人工呼吸),胸外心臟擠壓效果並不比開胸直接進行心臟擠壓的效果差。所以,人人應力爭學會這種簡單有效的使心臟復跳的救命方法。
二、病人的體位
進行胸外心臟擠壓的病人應取平卧位。根據當時的情況,不要亂加搬動,可以盡量就近就便。這里,特別要指出的是平卧的具體情況。我們發覺在家庭爭救中,常常是“卧不恰當”,如病人平卧在沙發床、彈簧床、棕床上。病人卧在柔軟的物體上,直接影響了胸外心臟擠壓的效果。因此,必須將病人盡可能在平卧在“硬”物體上,如地板上、木板床上,或背部墊上木板,這樣才能使心臟擠壓行之有效。
三、胸外心臟擠壓的方法
救護人站(或跪)在病人一側,左手放在胸骨中下段,這個部位相當於兩乳頭連線正中間。有口訣曰“中指對凹膛,當胸一手掌”,即指將手的中指對著病人頸部下方的凹陷處(相當於天突穴位),手放在胸廓的正中處,手掌的根部正好是擠壓的部位。另一隻手壓在左手上以助其加壓。雙手重疊再憑借救護人體重的力量,有節奏地沖擊性地進行擠壓HBjj3;(圖3)H使胸廓下陷3~5厘米,然後放鬆,反復進行,每分鍾擠壓60~80次,堅持擠壓到心臟恢復自主跳動。擠壓速度可根據情況(小兒、老年人,運用上述速度無效)提高到每分鍾100次左右,有時可見效。目前,有一種胸外心臟擠壓器又叫心臟泵,逐漸代替了徒手心臟擠壓的功能。
應該注意的是,進行擠壓時不是整個手掌施壓,而是手掌的掌根部用力,並局限在胸骨下段,不可范圍過大,以免壓斷肋骨,刺傷心肺或擴展到肝脾的破裂損傷。
當胸外心臟擠壓有效時,可摸到脈搏的搏動,尤其是頸動脈搏動,隨擠壓節律出現。當感覺病人的脈搏已恢復,表明心復甦成功,可停止進行心臟擠壓,否則繼續進行。
心臟擠壓常與口對口人工呼吸同時進行,每吹一口氣,做5次心臟擠壓。如一人操作,可先吹兩口氣,再體積10次心臟擠壓。
對兒童進行心肺復甦時,心臟擠壓只用一隻手,嬰幼兒只用兩個手指。用力要輕,深度
2.5~3.0厘米即可(嬰幼兒15~2.0)。每分鍾擠壓100次。與人工呼吸同時進行者,每吹2口氣,擠壓15次,擠壓部位在胸骨中段。
當胸外心臟擠無效還可送醫院做開胸心臟擠壓術,但在送院途口不得停止胸外心臟擠壓。
口對口吹氣,就是口對口人工呼吸。當病人呼吸停止,而心跳也隨之停止或還有微弱的跳動,用人工的方法幫助病人進行呼吸活動,達到氣體交換的目的。口對口人工呼吸常用在
溺水、觸電、煤氣中毒、縊死呼吸停止的現場。等醫生到來時,取而代之以人工呼吸機輔助呼吸。人工呼吸對挽救以上病人的生命是舉足輕重的,否則即使心跳恢復了,呼吸不恢復,心跳也不能持久。所以在心肺復甦過程中,心臟擠壓和建立人工呼吸缺一不可。
一、呼吸的過程
呼吸過程,我們可從呼吸通路和呼吸內容兩個方面來了解。
呼吸通路確切講應包括整個呼吸系統。鼻腔(也包括口腔)是呼吸系統的大門,然後是咽喉。咽喉是氣管和食管的叉路口,氣體和食物在此分道揚鑣,各奔前程。再往下是喉,然後是氣管、支氣管、細支氣管。咽喉到氣管任何部位的梗阻都可以引起呼吸停止。氣管連同它無數細微分支,非常像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因而在醫學上稱之為支氣管樹。但它是一棵根向上、樹枝朝下的空心樹。左右支氣管像這棵樹的兩個大分枝,經過幾級分支到末端為肺泡。 肺泡,是無數個像葡萄珠一樣的空泡,組成了肺臟。肺泡與終末支氣管相通,是直接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充滿氣體的肺泡使肺臟柔軟而有彈性。肺泡與肺泡之間有豐富的毛細血管,肺泡的壁與毛細血管壁緊密相接,壁上有微小的孔隙使氣體交換來去自由。進入肺臟的氧氣由肺泡入毛細血管;組織細胞呼出的二氧化碳從毛細血管到達肺泡。呼吸內容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即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肺臟經過“吐故納新”後,血液攜帶著新鮮氧氣流遍全身,供應細胞的需要,進行極其重要的生命活動。
二、口對口吹氣的方法
本世紀60年代之前,人工呼吸大多採用間接壓迫肺臟的方法,如俯卧壓胸人工呼吸法,但效果很差,現已不用。近20年來,國內外大力推廣口對口吹氣式人工呼吸法。事實證明,這種方法簡便易學,效果可靠。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步驟之一:病人仰卧,頭後仰,頸下可墊一軟枕或下頜向前上推,也可抬頸壓額,這樣使咽喉部、氣道在一條水平線上,易吹進氣去。同時迅速清除病人口鼻內的污泥、土塊、痰、涕、嘔吐物,使呼吸道通暢。必要時用嘴對嘴吸出阻塞的痰和異物。解開病人的領帶、衣扣,包括女性的胸罩,充分暴露-胸部。
步驟之二:救護人員深吸一口氣,捏住病人鼻孔,嘴對嘴將氣吹入,然後觀察病人胸廓的起伏,每分鍾吹氣12~16次。如果口腔有嚴重外傷或牙關緊閉,可對鼻孔吹氣即口對鼻人工呼吸。救護者吹氣力量的大小依病人的具體情況而定。一般以吹氣後胸廓略有起伏為宜。 懷疑有傳染病的人可在唇間覆蓋一塊干凈紗布。口對口吹氣應連續進行,直至病人恢復自主呼吸或確診已死亡者方可停止。
有條件者實行面罩人工呼吸法及氣管插管加壓人工呼吸法,因為這是最有效的人工呼吸法,一般由醫務人員實施。
三、心臟擠壓與人工呼吸協調進行
心肺復甦術包括心臟擠壓和人工呼吸兩方面,缺一不可。人工呼吸吸入的氧氣要通過心臟擠壓形成的血液循環流經全身各處。含氧較多的血滋潤著心肌和腦組織,減輕或消除心跳呼吸停止對心腦的損害,進而使其復甦。
在現場,如為兩人進行搶救,則一人負責心臟復甦,一人負責肺復甦。具體步驟為一人做5~10次心臟擠壓(60~80次/分鍾頻率),另一人吹一口氣(12~16次/分鍾頻率),同時或交替進行。但要注意正吹氣時避免做心臟擠壓的壓下動作,以免影響胸廓的起伏。 如現場只有一人救護,也可以按兩人步驟進行,吹一口氣,做5~10次心臟擠壓,交替進行,效果也很好,只是單人操作容易疲勞。
現在也有一些書籍中提到心肺復甦只有一人操作時,可做兩次口對口吹氣,然後做15次心臟擠壓。實踐和研究表明兩種方法是同樣有效的。
無論是什麼情況,如果單一採用擠壓或吹氣,對於心跳呼吸驟停病人是無效的。這里要強調的是:心臟擠壓與口對口吹氣必須同時協調進行。
有關正確急救方法指導2017-04-14 06:02 | #2樓
急救現場處理,也叫現場搶救或入院前急救。它是指一些意外傷害、急重病人在未至達醫院前得到及時有效的急救措施。目的是挽救生命,減少傷殘和痛苦,為了一步救治奠定基礎。
急救現場處理的主要任務
急救現場處理的產要任務是搶救生命、減少傷員痛苦、減少和預防加重傷情和並發症,正確而迅速地把傷病員轉送到醫院。
1、鎮定有序的指揮:一旦災禍突然降臨,不要驚慌失措,如果現場人員較多,要一面馬上分派人員迅速呼叫醫務人員前來現場,一面對傷病員進行必要的處理。
2、迅速排除致命和致傷因素:如搬開壓在身上的重物,撤離中毒現場,如果是觸電意外,應立即切斷電源;清除傷病員口鼻內的泥砂、嘔吐物、血塊或其他異物,保持呼吸道通暢等。
3、檢查傷員的生命體征:檢查傷病員呼吸、心跳、脈搏情況。如有呼吸心跳停止,應就地立刻進行心臟按摩和人工呼吸。
4、止血:有創傷出血者,應迅速包紮止血,材料就地取材,可用加壓包紮、上止血帶或指壓止血等。同時盡快送往醫院。
5、如有腹腔臟器脫出或顱腦組織膨出,可用干凈毛巾、軟布料或搪瓷碗等加以保護。
6、有骨折者用木板等臨時固定。
7、神志昏迷者,未明了病因前,注意心跳、呼吸、兩側瞳孔大小。有舌後墜者,應將舌頭拉出或用別針穿刺固定在口外,防止窒息。
8、迅速而正確地轉運:按不同的傷情和病情,按輕重緩急選擇適當的工具進行轉運。運送途中隨時注意傷病員病情變化。
總之,就地搶救就是保證維持傷病員生命的前提下,應抓主要矛盾,分清主次,有條不紊的進行,切忌忙亂,以免延誤功喪失有利時機。
⑵ 在日常生活中,傷口出血該如何正確止血呢
⑶ 簡單止血的方法
一、包紮止血
一般限於無明顯動脈性出血為宜。小創口出血,有條
件時先用生理鹽水沖洗局部,再用消毒紗布覆蓋創口,綳
帶或三角巾包紮。無條件時可用冷開水沖洗,再用干凈毛
巾或其他軟質布料覆蓋包紮。
如果創口較大而出血較多時,要加壓包紮止血。包紮
的壓力應適度,除達到止血而又不影響肢體遠端血運為度。
包紮後若遠端動脈還可觸到搏動,皮色無顯變化即為適度。
嚴禁用泥土、麵粉等不潔物撒在傷口上,造成傷口一步污
染,而且使下一步清創帶不困難。
二、指壓法止血
用於急救處理較急劇的動脈出血。手頭一時無包紮材
料和止血帶時,或運送途中放止血帶的間隔時間,可用此
法。
手指壓在出血動脈的近心端的鄰近骨頭上,阻斷血運
來源。方法簡便,能迅速有效地達到止血目的,缺點是止
血不易持久。事先應了解正確的壓迫點,才能見效。
常用壓迫止血點:
(1)頭面部:
壓迫顳動脈—手指壓在耳前下頜關節處,可止同側上
額、顳部及前頭部出血。(見圖一、Ⅰ及圖二所示)
壓迫頜外動脈—一手固定頭部,另一手拇指壓在下頜
角前下方2—3處,可止同側臉下部及口腔出血。(見圖一
Ⅱ圖三)
壓迫頸動脈—將同側胸鎖乳突肌中段前緣的頸動脈壓
至頸椎橫突上,可止同側頭頸部、咽部等較廣泛出血。
(見圖一、Ⅲ)注意不能壓迫時間太長,更不能二側同時
壓迫,引起嚴重腦缺血,更不要因匆忙而將氣管壓住,引
起呼吸受阻。
(2)肩部和上肢出血:
壓迫鎖骨下動脈—在鎖骨上窩內1、3處按到動脈搏動
後,將其壓在第一肋骨上,可止肩部、腋部及上肢出血。
(見圖一及圖四)
壓迫肱動脈—在肱二頭肌溝骨觸到搏動後,將其壓在
肱骨上,可止來自上肢下端前臂,手部的出血。(見圖五)
(3)下肢出血:
壓迫股動脈—在腹股溝韌帶中點處,將其用力壓在股
骨上,可上下肢出血。(見圖六)
三、止血帶法止血
較大的肢體動脈出血,且為運送傷員方便起見,應上
止血帶。用橡皮帶、寬布條、三角巾、毛巾等均可。
上肢出血:止血帶應結扎在上臂的上1、3處,禁止扎
在中段,避免損傷橈神經。
下肢出血:止血帶扎在大腿的中部。
上止血帶前,先要將傷肢抬高,盡量使靜脈血迴流,
並用軟織敷料墊好局部,然後再扎止血帶,以止血帶遠端
肢體動脈剛剛摸不到為度。
使用止血帶應嚴格掌握適應和要領,如扎得太緊,時
間過長,均可引起軟組織壓迫壞死,肢體遠端血運障礙,
肌肉萎縮,甚至產生擠壓綜合症。如果扎得不緊,動脈遠
端仍有血流,而靜脈的迴流完全受阻,反而造成傷口出血
更多。紮好止血帶後,一定在做明顯的標志,寫明上止血
帶的部位和時間,以免忘記定時放鬆,造成肢體缺血時間
過久而壞死。上止血帶後每半小時到一小時放鬆一次,放
松3—5分鍾後再紮上,放鬆止血帶時可暫用手指壓迫止血。
⑷ 受傷時出血應該如何止血
出血分為破裂性出血和漏出性出血兩種:
(一)破裂性出血
破裂性出血乃由心臟或血管壁破裂所致。破裂可發生於心臟(如心壁瘤的破裂),也可發生於動脈,其成因既可為動脈壁本身的病變(如主動脈瘤),也可因動脈旁病變侵蝕動脈壁(如肺結核空洞對肺血管壁的破壞,肺癌、胃癌、子宮頸癌的癌組織侵蝕局部血管壁,胃和十二指腸慢性潰瘍的潰瘍底的血管被病變侵蝕)。靜脈破裂性出血的原因除創傷外,較常見的例子是肝硬變時食管靜脈曲張的破裂。毛細血管的破裂性出血發生於局部軟組織的損傷。
(二)漏出性出血
這種出血是由於毛細血管後靜脈、毛細血管以及毛細血管前動脈的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液通過擴大的內皮細胞間隙和受損的血管基底膜而漏出於管腔外的。出血性素質所發生的自發性出血,即是漏出性出血。
下面介紹幾種常見止血方法:
一、小傷口止血法
只需用清潔水或生理鹽水沖洗干凈,蓋上消毒紗布、棉墊,再用綳帶加壓纏繞即可。在緊急情況下,任何清潔而合適的東西都可臨時借用做止血包紮,如手帕、毛巾、布條等,將血止住後送醫院處理傷口。
二靜脈出血止血法
除上述包紮止血方法外,還需壓迫傷口止血。用手或其他物體在包紮傷口上方的敷料上施以壓力,使血管壓扁,血流變慢,血凝塊易於形成。這種壓力必須持續5~15分鍾才可奏效。較深的部位如腋下、大腿根部可將紗布填塞進傷口再加壓包紮。將受傷部位抬高也有利靜脈出血的止血。
三動脈出血止血法
分指壓法和止血帶法兩種。
1、指壓法
方便及時,但需位置准確。用手指壓迫出血部位的上方,用力壓住血管,阻止血流。經過指壓20~30分鍾出血不停止,就應改用止血帶止血法或其他方法止血。
2、止血帶止血法
適用於四肢大出血的急救。這種方法止血最有效,但容易損傷肢體,影響後期修復。方法是,上止血帶前抬高患肢12分鍾,在出血部位的上方,如上臂或大腿的上1/3處,先用毛巾或棉墊包紮皮膚,然後將止血帶拉長拉緊纏繞在毛巾等物外面,不可過緊也不可過松,最多繞兩圈,以出血停止為宜。止血帶最好用有彈性的橡膠管。嚴禁使用鐵絲、電線等代做止血帶。上好止血帶,在上面做明顯的標記,寫明上止血帶的時間,每30~50分鍾放鬆一次止血帶,每次2~5分鍾,此時用局部壓迫法止血,再次結扎止血帶的部位應上下稍加移動,減少皮膚損傷。放鬆止血帶時應注意觀察出血情況,如出血不多,可改用其他方法止血,以免壓迫血管時間過長,造成肢體壞死。支脈出血經初步止血後必須盡快送醫院手術治療。
⑸ 手被刀割傷的圖片,手流血的照片,手被刀切了怎麼止血
首先要做的就是壓迫止血,不同部位止血方法有差異針對身體不同的部位,止血時的注意事項不盡相同。在止血的過程中,要根據出血部位採取個性化的止血方案。
1、手指止血。
切菜時稍不小心就有可能切到手指,可用拇指和食指掐住傷指指動脈(位於指根部的兩側)進行快速止血。
2、手掌止血。
抬高患肢,用另一隻手的拇指壓迫手腕部的尺動脈和橈動脈(手腕脈搏搏動處)。
注意事項:
止血不能一味按住不動。
正常人自身都有凝血機制,一般情況下,遵循以上方法,壓迫15~20分鍾後,就能起到暫時的止血作用。如果傷口比較小,出血量比較少,成功止血後,用清水清洗傷口,撒上點雲南白葯或塗抹紅葯水消毒後迅速貼上創可貼即可。
但如果傷口較大、較深且出血較多,就要用綳帶,紗布、布條或毛巾等在傷口處加壓包紮,並同時趕往醫院或撥打120、999急救電話,進行後續的消毒、清創或縫合等處理。需要注意的是,扎綳帶時要注意松緊適度,每隔20~30分鍾就得松開1~2分鍾,以免造成患處組織壞死。
⑹ 動靜脈止血的示意圖。
(1)由圖中A表示的是用紗布、綳帶加壓止血.這種止血方法一般用於傷口較小、出血不多的小靜脈出血或毛細血管出血.
(2)圖中B為止血帶止血法,圖中C為指壓止血法,靜脈是把全身各處的血液送回心臟的血管,靜脈的血液流動的方向是心臟←靜脈.因此,大靜脈受傷出血時,正確的急救方法是採用指壓法(或止血帶)遠心端止血,可以用紗布綳帶包紮或指壓法止血;如果意外受傷造成動脈出血,情況危急時,首先要撥打急救電話120,同時應採取在近心端止血,可以用止血帶或綳帶壓迫.如圖B和C所示的止血法.
故答案為:(1)加壓包紮 毛細血管或小靜脈
(2)止血帶壓迫 指壓 大靜脈或動脈
⑺ 都有哪些方法可以快速的止血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出現一些磕磕碰碰的現象,稍不留神還會導致出血。如果沒有科學正確的止血方法,一旦感染,那後果將不堪設想,今天小編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最快最有效的止血方法。
三、捆綁止血。
這里所說的捆綁止血,一定要選擇專用的止血帶。先將紗布放在傷口處,再將止血帶放在紗布上方,力度要適中。要注意的是當使用這個方法時,止血帶一般要使用一個小時左右才能松綁。過了一個小時後,就可以將止血帶適當的松一些。不過對於一些小磕小碰的情況,我們就不用這樣大費周章,可以在生活中常備一些創可貼。這樣自己也能及時的處理,即方便又快捷,也不會導致傷口感染。如果存在自己實在處理不了的情況,就不要盲目處理,就要選擇就近就醫。
⑻ 如何緊急止血
急性出血是外傷後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血液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物質保障。成人的血液約占自身體重的8%,一個體重50公斤的人,血液約有4000亳升。外傷出血時,當失血量達到總血量的20%以上時,出現明顯的休克症狀。當失血量達到總血量的40%時,就有生命危險。現場搶救時,首要的是採取緊急止血措施,防止因大出血引起休克甚至死亡。因而判斷出血的性質對搶救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一)出血的特點按損傷的血管性質分類;1、動脈出血:血色鮮紅,血液由傷口向體外噴射,危險性大。2、靜脈出血:血色暗紅,血液不停地流出。3、毛細血管出血:血色鮮紅,血液從整個傷面滲出,危險性小。(二)出血的種類根據出血部位的不同分類:1、外出血:由皮膚損傷向體外流出血液,能夠看見出血情況。2、內出血:深部組織和內臟損傷,血液由破裂的血管流入組織或臟器、體腔內,從體表看不見血。(三)失血的表現失血量達全身血量的20%以上時,則出現休克症狀:臉色蒼白,口唇青紫,出冷汗,四肢發涼,煩躁不安或表情淡漠,反應遲鈍,呼吸急促,心慌氣短,脈搏細弱或摸不到,血壓不降或測不到。(四)止血方法1、指壓止血(壓迫止血):用手指在傷口上方(近心端)的動脈壓迫點上,用力將動脈血管壓在骨骼上,中斷血液流通達到止血目的。指壓止血是較迅速有效的一種臨時止血方法,止住出血後,需立即換用其它止血方法。 ①顳動脈止血:用拇指或食指在耳屏前稍上方正對下頜關節處用力壓。用於頭頂及顳部的出血(圖1-1)。②頜外動脈止血:用拇指或食指在下頜角前約半寸處,將頜外動脈壓在下頜骨上。用於腮部及顏面部的出血。③頸總動脈止血:把拇指或其餘四指,放在氣管外側(平甲狀軟肌)與胸鎖乳突肌前緣之間的溝內可觸到頸總動脈,將傷側頸總動脈向頸後壓迫止血。用於頭、頸部大出血。此法非緊急時不能用,禁止同時壓迫兩側頸總動脈,防止腦缺血而昏迷死亡。。④鎖骨下動脈止血:拇指在鎖骨上凹摸到動脈搏動處,其餘四指放在受傷者頸後,用拇指向凹處下壓,將動脈血管壓向深處的第一肋骨上止血。用於腋窩、肩部及上肢的出血。⑤尺、橈動脈止血:將傷者手臂抬高,用雙手拇指分別壓迫於手腕橫紋上方內、外側搏動點(尺橈動脈)止血。用手手部出血。⑥肱動脈止血:將上肢外展外旋,曲肘抬高上肢,用拇指或四指在上臂肱二頭肌內側溝處,施以壓力將肱動脈壓於肱骨上即可止血。用於手、前臂及上臂下部的出血。⑦股動脈止血:在腹股溝中點稍下方,大腿根處可觸摸到一個強大的搏動點(股動脈),用兩手的拇指重疊施以重力壓迫止血。用於大腿、小腿、腳部的動脈出血。⑧足背動脈和脛後動脈止血:用兩手食指或拇指分別壓迫足背中間近腳腕處(足背動脈)和足跟內側與內踝之間(脛後動脈)止血。用於足部出血。⑨指動脈止血:將傷指抬高,可自行用健側的拇指、食指分別壓迫傷指指根的兩側。適用於手指出血的自救。相關文章推薦寶寶墜床時如何緊急處理?吃錯葯家長怎麼緊急搶救?寶寶意外跌落如何緊急處理?寶寶流鼻血怎麼辦?兒童外傷出血的家庭急救【相關專題】分享到:關鍵詞: 如何 壓迫 時, 相關精彩問答緊急求助?胎盆低,陰道出血乳頭扁平,小孩子不能吃到,該如何辦???緊急乳頭扁平,小孩子不能吃到,該如何辦???緊急懷孕宮頸糜爛二度吃黃體酮止血,為什麼?更多>向專家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