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家裡親戚長輩寺廟修行(女師父)回家探親時我去拜訪,給了我一個手串,說有緣讓我沒事念念阿彌陀佛。
一旦學佛(尤其出家)就會明白佛祖說的「人生無常」、「世間皆苦」的道理,就會近其所能去救度身邊的人和一切的生命。你既然是她的親戚,肯定優先幫助你,給手串不僅是與佛結緣,同時也是加持開光過的物件,起著保佑你、趨吉避凶的作用。
⑵ 尋找親人要通過什麼平台
親親,目前國內比較知名的尋人找人網站有:中國尋人網,中國找人網,網路尋人,中國尋人啟事網,110公安尋親網,58尋人網,中國偵探網,萬事通尋人網,中國親人網,希望尋人網,大眾尋人網,搜人網,找戰友網,尋人軟體,中國公安免費尋人網,人肉搜索網,51尋人網,大眾尋人網,他們都是為老百姓辦實事的網站。希望我的回答能給你帶來幫助哦
⑶ 佛弟子怎樣與家人相處
佛說與親戚相處有5條原則:第一個給施,就是給予。第二個,就是善言。第三個,利益。一定要利益他人。第四個,同利,共同得利。這個事情你也必須要做的,一定要想到,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第五個,不欺,就是不欺騙,沒有欺騙的行為。
佛講《吉祥經》就是從父母開始,一直往下講,不但要講怎樣孝敬父母,還講孝敬了父母以後怎樣照顧妻子、照顧丈夫、照顧孩子。從最親的開始逐漸展開,最後到六親眷屬。眷屬包括很多,因為他們和你有直接關系,所以佛就強調了這個關系我們怎麼來處理。
為什麼要這么講呢?我們看出了,佛一步一步地展開,首先從我們最親的人開始,再從我們的直系親屬開始,從利益相關的人開始。也就是說佛講的目的是讓我們從最親的開始,然後再展開的意思。並不是說「師父都說孝敬父母,照顧自己妻子、孩子,然後就孝敬親屬了,行了,到此為止,剩下的我就不再去做這些事情了。」這個想法就錯了。
佛教和其他宗教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在這里,佛教是由近及遠,由最近的開始一直到遠,都是這么看待的,它是以展開為目的。展開到什麼程度呢?展開到對所有眾生,我們都應該這么做。包括對所有的人我們都應該這么做,包括所有的眾生也應該這么做,看得見、看不見的都得這么做。最後的目的是達到離相,只有這個目標是最吉祥的,只有達到這個目標才能真正地去孝敬父母、尊敬丈夫,照顧妻子、兒女,包括六親眷屬等。
這裡面就有一個問題了,我們怎麼樣從這里開始呢?這些眷屬都是我們福田裡的一部分。我們在這個世間是不能孤立存在的,肯定要和這些人接觸。接觸時,怎樣處事能使我們得到最吉祥呢?佛講了有五種辦法,《善生經》雲有五:
給施,就是給予。
「給」,對親屬我們能夠實心實意地給予。比如說有人來借錢,或借東西,你看他困難,根本就還不上,所以要借的這些東西我就給你了,這是一個給。還一個施呢,就是有的人上門來乞討,或要什麼東西,如果給予,也是布施,很歡喜地布施出去。「給」和「施」,雖然有同等的動作和行為,但這里也有區別。所以這個「給」我們應該做到,「施」也應該做到。
給和施我們經常都放在一起說,它們有同等的目的——就是把你最好的東西布施給別人,你最心疼的東西布施給別人。你給予別人,施給別人,這個所謂的「給」和「施」,是什麼呢?就是種下吉祥的因。到底誰給誰?誰施誰?這是互給互施,當你給了他財物,他就給了你幸福,給了你吉祥。
善言
這個善言很重要,都說我們應該善言、會說,實際上我們並不會說話,會說話的人並不太多。東北人一般比較倔強,說的話很少有好聽的。自己也常說「我這人心眼兒實惠,口直,不會說好聽的,但我心眼兒不壞」。往往我們用這個來掩蓋了語言給人的愉快、給人以幫助,以此掩飾性格的倔強,這個確實是我們一大缺陷。表面上是一種不會很多的言語,但在用語言幫助人這方面,我們做得也很差。
這個善言它也是一種布施,為什麼我們做得很差?因為我們不願意用語言去恭維別人。當恭維別人的時候,或是恭敬別人的時候,我們覺得自己的面子就窄了,我們的面子就下不來了——這么好的話我怎麼能說給你聽呢?好話我得擱肚子里——只能說給我,絕不說給你。就一句恭敬的語言都非常吝嗇的,都不願把它說出來。這就是我們有一些知見不正所引起來的,特別是對一些人,我們一定要恭敬對待。
我感觸最深的是哪兒的人說話呢?北京人。我看到一個北京人,張口就說「您」,我們都是說「你」——你如何如何。我們從來不說「您」這個字,這個「您」字特別難張口。北京人不是這樣,見到誰說話都是「您」,讓人聽了以後非常舒服。
特別是出門辦事,包括我在內,見到人,有時候該問的話就不問了,為什麼不問?第一個打招呼沒法打,你說稱呼什麼吧?你歲數大,管你叫大叔吧,覺得又沒比我大多少;叫大媽吧,這個事也是對長輩;叫小妹妹吧,或是什麼,又覺得可能有點把人看小了。總而言之,他非常吝嗇,語言他也非常吝嗇。北京人不是這樣,我看到一個居士去打聽道兒,看到一個老婦人在那兒。他先是眉開眼笑的,非常客氣,跟人叫大媽:「大媽,我問問您……」這口氣非常好,我在旁邊聽了,都感覺受到一種感染,讓人家非常願意回答。
所以我們得學會善言,這種善言來源於什麼?真誠。一個是真誠,另外沒有虛偽。是真心實意地去講,表情很愉悅地講,不是委屈地講,是真誠地去稱呼,所以人家也願意幫你。到北京,有時候人家不願意幫助東北人,為什麼呢?他說話不會說,和這很有關系。一開口,「我打聽個事情。」人一聽,連個稱呼也沒有,人家就不愛理你了。另外一說話,他從來不說「您」,都是「你」,一般都是大人對孩子才那麼講話。所以這個說話方式雖然是東北的一種習慣,但對北京人來講,人家就不愛接受了。所以這個善言,是在語言上尊敬別人。
對人要真誠。有的人說我可會說話了,我說得很好聽。但是你不真誠也不叫善言。我曾經聽過一個人講過這么一件事,這個人是中國科學院的一個研究員。他跟我講,有一次他到上海幫一個同事捎東西,這家的人沒在家,剛走不太遠就碰到這家的人回來了。見面了,他把東西交給對方,說是誰誰讓我給你捎的東西。這個上海人哪,很會說,他說:「你下次來一定要到家。」這個研究員說:「我就在他家門口呢,告訴『你下次來一定要到家。』」意思就是這次我就不讓你進屋了。用這種語言看著挺客氣,實際上就把人拒之門外了,這種語言不叫善言。聽完了,這個研究員哪,就得記這一輩子了,見到我他也跟我說。
雖然說得很好聽,但心不真這不叫善言,善言必須來源於真誠、真實。我不是說上海不好,就講遇到的這么兩個例子。我們東北人在善言這方面就差得很遠。雖然心地很直率,但在語言給人的幫助方面是一個缺陷,我們應該有善言,給人無畏和幫助。
利益。
一定要利益他人。第一個不要想佔便宜,要想什麼呢?對眷屬——同族的親屬,應該給予利益。這個給予利益就是說,想的一定不是自己得利益,要想到給他們利益。不是說「哎呀,我在他身上能發點財」。不是想這個。
比如走在路上,看到一塊木板,撿回家可以做點東西——如果要是別人撿呢,也可以做點東西。這個木板到底你撿是不撿?如果你要利益他人,就想到:「我要撿了,別人就撿不著了。」你可以把木板撿起來放在路邊,讓另外一個人撿走。這就是利益別人。特別是在同族裡,都在一個村子裡住,很多利益不一定當面產生取捨,背後也有取捨的問題,所以處處要想到他人的利益。
我和性空九五年行腳走道的時候,看到一個大車,正好掉下來很多紙殼子。那個紙殼特別新鮮,是包裝紙殼,掉了那麼一大堆。性空就尋思撿幾個,晚上睡覺往紙殼上躺著不挺好嗎,是不是?非常干凈,那時候都睡在泥地里、土地里,想找紙殼鋪一下都不可能的事。如果有紙殼能鋪在底下,那都是一種享受,一種奢望,連這都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他看到紙殼非常高興,他要去撿,已經撿了一塊。後來我就勸他了,我說:「咱不要撿。」他說:「掉的,沒人要的,他也不會回來找。」我說:「還有別人要呢,比如說這個過路的,他們撿著會很高興的。一個是咱們背著它形象不好,背個大紙殼扛著,走道非常不好看,出家人背著紙殼怎麼走?另外,會使其他人失去利益。」
果然不假,這個紙殼我們沒要,再往前走的時候,就有人在撿紙殼,一個汽車司機,看到紙殼好,停下來了,就開始撿。看到我們倆擱那兒走,也沒有撿,他瞅瞅我們,笑一笑,意思是說「我不好意思」,另外也是感謝:「你們都沒撿,讓我撿了。」
雖然我們放下的時候,並沒有說是為他放下,他也沒看到我們放下,但從他的表情里就能看出來,他在感謝我們。也許是我們心裡放下了自私心所產生的一種感應,或是自己心裡感覺到人家對我們笑。不管是他真對我們笑,還是我們心裡笑,這都是一種利益他人所產生的結果。所以說利益他人,使自己身心非常愉快,誰見到都會給你一個笑臉。
所以我們平時在利益面前一定要想到他人,這樣就會獲得吉祥。如果一念貪心起來,它就會產生——不能說是不吉祥,最起碼失去吉祥的機會。這個吉祥就是在一瞬間形成的,一瞬間,就你那一念,有人沒人它都會形成的。你如果時時想到他人的利益,這個吉祥馬上就會形成的。
同利,共同得利。
這個事情你也必須要做的,一定要想到,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這個問題是很重要的。「同利」,什麼是同利呢?就是把好的讓給別人;把壞的,差一點的留給自己,這叫同利。不是說咱倆同樣平等分這叫同利——但這也算同利的一部分。應該是別人比自己分得多,自己獲得少一部分,這為同利。
這個問題,我也挺有感受。以前和性空乞食的時候,他吃得多,我吃得比他少一點。有時候他特別地謙虛,他那飯量是我一個半到兩個。因為乞來的食物,僧人都是統一分配。要統一分配,那他肯定吃不飽,我這頭就吃得很飽。因為人的體質不同,飯量不同,所以不能以食物的多少來決定如何分配,而是根據需要來決定它如何分配,也是同利。
後來我就採取什麼辦法呢?比如說乞到一塊地瓜,我來分。我不是從中間掰,而是一個大塊,一個小塊的分。小塊我用,大塊的給他,因為他吃得多。苞米也是這樣,一棒苞米的分法也是這樣,有大有小,因為乞的苞米也是不同的,也不能按一棒一棒分。因為他的飯量和我的飯量差距那麼大,不能那麼分。這叫同利。所以我告訴他,說分食物由我來分。他就像個孩子一樣,在我跟前等著,我分一塊,他吃一塊,很有意思。
有一天乞食,這個女主人布施了很多地瓜,然後我們就找了一個很靜的地方去吃地瓜。剛吃,村裡的一個小傻子就過來了,他坐在跟前,說:「我也要。」他也要。這個食物得怎麼分?就得三個人分了。分地瓜的時候,我可能有點私心,他一塊,我一塊,小傻子一塊。因為地瓜甜哪,那時候剛下來,也非常好吃。後來呢,因為乞了好幾家都是地瓜,等分到小傻子的這一塊是什麼呢?就是涼一點,等給性空的那一塊就是熱一點,鮮一點的。這個小傻子就說了:「我不要這個,我要那個。」他說不行,意思是不平等,你們吃好的,給我壞的,那不行。後來我就趕緊給他換了。
通過這個教訓,就是說什麼呢?平等分,就是同類的時候,應該把好的給他,壞的留給自己這才對。原先尋思什麼?那塊是個小塊,他可以得個小塊,這個大的我們倆分,兩個大人分。雖然是在數量上分得比較平均,但質量上產生了不平均。因為那個大塊是新鮮的,小塊是舊的,所以他馬上就告訴,說:「我不要,我要那個。」
你說一個小傻子都能看出利益均和不均。雖然他看著是傻,他傻在哪兒呢?他就能把話說出來,你等到聰明人就不說了,是記在心上:你這個人不平均,我給你記在心上。所以說不能因人而下菜碟,一定要平等,不管人傻不傻,懂不懂。不光數量要平等,而且質量上也要同分。所謂的同分,就是好的給人家,次的留給自己,這為同利。
不欺,就是不欺騙,沒有欺騙的行為。
這個很容易明白,但是我們做起來也是很難的,人前人後他就不一樣。你看人前可能他沒有什麼欺騙,因為你都看到了,所以我也不騙你了——背後就不一定了。比如說,這個利益——講分東西,如果是在背後,有可能我們心就不太真實了。
比如說,咱們現在做供菜。供菜做完端在盤里或是打出來都很乾凈、很利索,但味道好和壞有千差萬別,消業不消業也有千差萬別,為什麼呢?在你製作的過程中,有沒有不幹凈的地方?比如說有的做供菜,筷子用完了,勺子、筷子順手就放到鍋台上了。那鍋台也是埋汰的,他拿起這個筷子也不涮,繼續炒供菜,這是在家人常遇的一件事。有時給佛做供菜也是這樣,這樣我們獲得的利益就會很小,我們獲得的吉祥也會很少。
因為這里有個什麼呢?有一個欺騙。做好了你看不出來,但背後的東西太多了。所以我們應該有個不欺騙的心,不管在人前、人後,不管知道或不知道,我們都應該以誠心相待,不能有半點的欺騙之心。這是對同族,就是我們的眷屬,除了父母、妻子、兒女之外,對其他的眷屬也都應該這么做的。
⑷ 想找一位信佛的人
過去的多少年中,我一直是一個無宗教信仰的人。我站在信仰的十字街頭,可佛可耶,不佛不耶——多少耶教人士拉我信教,我因對新舊約的理論不能接受而無意起信;在我生活環境中沒有佛門善知識可資親近,因而我對佛教的情形也一無所知。但在兩年多前,我卻因於無意中讀了一篇梁任公寫的《佛陀時代與原始佛教教理綱要》的文章,而引起了我研讀佛經的興趣。由此使我發生正信,皈依三寶,成為一名佛門在家弟子。這些機緣,我在菩提樹一零三期寫的《學佛與信教》一文中敘述過。
皈依三寶以來,在求知的領域里,我象是窮漢掘到了寶藏。於浩如煙海的佛經里,我日以繼夜的發掘,探求。雖然時日未久,所獲有限,但嘗一勺而知大海之味,在發掘的過程中,使我感到佛法的高深圓融,博大精微。可以破除我的迷惑,拯救我的慧命。因之在進修的路程上,我不敢稍有懈怠。我除了自己進修外,並將我獲知佛法的好處不欲自秘,時時向我的朋友親屬們言講,希望他們也能發起正信,皈依佛門。這一切,在我說來,我感到我是由迷入悟,走上人生的正途。但在部份朋友的眼中,卻以為我是由悟入迷——對佛教著了迷,走到消極逃世的路上了。關於這一點,我原不想辯白。本來,這個社會上任何人對自己的行為都是自以為是的。我覺得我信佛是對,別人覺得譏笑我信佛也是對。既然如此,只可說是迷者自迷,悟者自悟,似不必再說什麼了。但我顧慮到一點,我因怕這些人以為我著迷,進而誤解到佛教是使人迷信的宗教。因此我想把我所了知的佛教的內容介紹出來,給這些朋友們作個參考,這是我寫本文的最初動機。
另一方面,在我沒有皈依三寶以前,我自己沒有宗教信仰,也不大注意別人的宗教信仰,同時也很少同別人談到這類問題。自我皈依三寶後,因時時想把佛法的利益介紹給別人,所以常向朋友同事們宣揚佛法的博大圓融,普救眾生。希望引人起信。由於這些機緣,使我發覺到社會上,對佛教歧視的,對佛教誤解的,對佛教極為陌生的,以及名為佛教徒而不了知佛法的,不是佛教徒想了知佛法而無機緣的人,竟比比皆是。由於這些人士太多,於是把什麼落伍,迷信,消極,逃世等名詞,全加到佛教的頭上來。偏偏佛教是一個以慈悲為本,忍辱為行的宗教,任由外界怎麼說,佛教徒既不辯駁,也不解釋。這就使社會上對佛教的誤解愈來愈深了。 社會人士對於佛教有意或無意誤解的,經我分析,約有下列幾種:
一、對佛教歧視的人;
這種人又分二類:一類是有意的,另一類是盲從的。前者是胸存成見,故意誣蔑的。後者是人雲亦雲,隨聲附和的。前者如外教的傳教者,為了自抬身價,不惜顛倒黑白,對佛教加上落伍,迷信,消極,逃世等帽子,以表示自己宗教的進步與科學。後者是一部份人雲亦雲的外教信徒,覺得「月亮是外國的圓」,既然外國的牧師神甫都說佛教落伍迷信,想來佛教大概就是落伍迷信的。但你若問他佛教到底怎樣的落伍,如何的迷信他是一句也說不上來。因為他本來對佛教就一無所知啊!一位在醫學界頗有聲望的人士問我:「你怎麼會信了燒香念經的佛教?」不用說,他是耶教人士,他以我一個受過新教育的人不信耶穌而頗引以為憾。我問他:「信佛教到底有什麼不好?」他說:「由人類進化的趨勢看,宗教要由多神歸於一神。」我向他解釋神是神,佛是佛,根本是兩回事。由多神歸於一神,終究仍是信仰他力的宗教。佛教是要人信仰自力,眾生皆具佛性,任何人皆可修持成佛的。他左聽右聽,聽不入耳。弘法要契機,話不投機,說也無用,也只得罷了。
二、對佛教誤解的人:
這種人,也許並不反對佛教,但因對佛教的真面目沒有認識,錯把神道設教,祭祀拜拜等以為就是佛教,以致鬧出許多誤會來。尤有甚者,有些人把神棍斂錢,甚至於張玉姑顯靈這些無聊的事都扯到佛教的頭上,這真是解釋不清的誤會。
數周前,一家報紙上登載了一則花邊新聞,標題是:「千斤大豬,菩薩有福。」內容敘述某鄉某某宮的某大帝生日,鄉民宰了一頭千斤以上的大豬祭祀,於是記者先生就給加了個「菩薩有福」的標題。我想這位記者先生在常識上犯了兩個錯誤。第一,他誤把神道的大帝當作佛教的菩薩。第二,他不了解佛教的基本精神就是眾生平等,戒殺素食,菩薩是不吃肉的。於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作了如上的報導。新聞紙上既有這種誤解的離了譜的報導,也就難怪許多社會人士把神道和佛教混合在一起了。
三、對佛教陌生的人,
社會上還有些人,或為衣食奔波,或為事業忙碌,終日里讓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佔去了整部的時間。在他們的腦子里,根本沒有宗教的印象。我曾和一位商界的朋友談起信佛的問題——他實在是個忙人,他要處理公司大小事務,應酬官商各界人物,白天有飯局,晚上有牌局,難得他有那份閑情陪我談佛。我費了半天唇舌,他為了表示對佛教不太陌生,他問我:「佛教里,是不是西天如來佛最大?」虧得他看過《西遊記》,否則,恐怕連如來佛三個字對他也是陌生的。
佛經上說:「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聞,信心難起。」佛教在我國流傳了兩千餘年,佛學自南北朝及隋唐以來,影響了,也充實了我國的文化。而今日社會上,大部份人對佛教陌生得竟一無所知,這不僅令人為佛法悲,更令人為我國文化悲。
四、名為佛教徒而不知佛法的人:
這種人,披著一件佛教的外衣,自稱為佛門弟子。他們也拈香,也念經,也抽簽,也扶乩。他們利用農村間齋公齋婆愚夫愚婦的無知和迷信,藉機斂錢。他們的庭堂里,是真人仙姑與菩薩並列;他們在修持上,是運氣導引與念咒並進。這種四海一家式的法門,如果他們不提佛教二字,也就罷了,怎奈他們偏把佛教徒的招牌掛在口上,這就不能不使人為佛教叫屈了。
五、非佛教徒想了知佛法而無機緣的:
這類人相當多,也最值得同情。這些人多是知識分子,在觀念上知道佛教的教義博大高深,與我國文化有密切關系。很想了知一點佛學大意,但覺苦無機緣——一來難遇到佛門善知識引導;二來也找不到適當的書籍閱讀。即是找到了佛經或佛門初機書籍,一時也看不出頭緒來。以致因無機會了解佛教,而不能發生信仰。
我有一位自美國歸來的朋友,和我談起宗教問題時就有這種感覺。他說:「在國外,常有些西方朋友問起我的宗教信仰,我告訴他們我信佛教——我的家庭中歷代都是敬奉觀世音菩薩,我當然也算是佛教徒。但他們問起我佛教的教義和佛教內部的情形,我一句也答不上來。回國後我想找點佛教書籍看看。但跑了許多家書店也買不到。」接著他又問:「到處都可以看到基督教的宣傳品和函授資料,為什麼佛教沒有呢?」
這位朋友因職務關系最近又要出國,我已寄了一部份初機佛學書籍給他看。但願他這次在國外,如再有人和他談到宗教問題時,他可以辯才無礙地說出一套來。
我和另一位教育界服務的朋友談到佛教問題,他說:「不行,沒辦法,早先我很想知道一點佛教的情形和佛經的內容,我曾向一位持齋念佛的長輩親戚請教。那位老太太說不出來,只送了我幾本書。記得是一本《禪門日誦》和幾冊什麼經。我看來看去,愈看愈糊塗,這就打消了我信佛的念頭。」
像上述這些例子,多的舉不勝舉。這使我感到今日社會上,對佛教誤解的,陌生的人士實在太多了。用什麼方法使社會人士對佛教有個初步的正確認識呢?這是我時時思惟探求的一個問題。
佛法的高深圓融。博大精微,是世界學者所公認的。即使是不信佛教的知識分子,也都承認佛教的理論正確與偉大。但佛法惟其微妙,則難於領悟;惟其高深,則不易了解。三藏十二部,浩如煙海。且名相特多,辭意艱深。這對一個國學修養稍淺,且與佛教素無接觸的人來說,要想驟然在言含萬象,字包千訓的佛經中找出點頭緒來,實在是難乎其難。這好比摩尼寶珠,光芒萬丈。惟其光彩奪目,逼人視線,使人反而不易辨認出寶珠的真面目。
用什麼方法才能使社會人士對佛教有個初步而正確的認識呢?我想最簡便的方法,莫如寫一本介紹佛教概略內容的小冊子來,供社會人士閱讀。本來佛學初機入門的書籍,古今大德已寫的很多。有的專述凈土,有的單論禪宗。有的只談因果,有的戒殺勸善。但這些書,多是用詞意高深的文言文寫的。若要找一冊用現代的語言文字,介紹出佛教的源起流傳,佛法的概略內容的書籍,並不多見。因此,我發願把這本具有上述內容的小冊子編寫出來,給社會上不了解佛教的人作參考,這是我寫本書的緣起。
在佛法大海里,我所了知者不過是一滴飛沫之微。以簡陋膚淺如我者來寫這滾大題目,實在是不自量力。不過我想,向社會上對佛教一無所知的人介紹佛教,若由佛門幼稚園學生如我者來介紹,或可收點淺近易解之效。所以我大膽的把這冊書寫下去。
邦國多難,佛法衰微。異端邪說,充斥社會。是以弘揚正法,挽救世風,佛門弟子,人人有責。筆者此文之作,旨在拋磚引玉。尚祈佛門大德,不吝賜教。普願一切有情,共登佛道。
⑸ 佛教用什麼方法能和去世的親人交流跪謝!
你可以 修施食法 布施鬼道飲食
但是這個 能不能跟鬼道交流 要看你心清凈與否
也可以學習 地藏占察輪
問問地藏菩薩 你死去親人現在何處什麼情況
⑹ 佛教中,是否有辦法修行讓自己死後與親人重聚
當然有辦法啦,首先用大慈悲心修大功德迴向給你已死去的親人,將他們全都度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然後自己也修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不就重聚了嗎?但這種方法只適用於你的親人還沒有轉世投胎的情況。
其實呀,只要你修行真的有成就了,你的親人無論在哪裡,你都一清二楚,一個念頭就重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