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心理咨詢中認知行為療法都有哪些
這是最近發展起來的一種心理咨詢療法,比較好,因為它把行為和思維結合起來。
認知行為療法是一組通過改變思維或信念和行為的方法來改變不良認知,達到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的短程心理治療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緒行為療法(rebt),貝克和雷米的認知療法(ct)和梅肯鮑姆的認知行為矯正技術等。
Ⅱ 認知行為療法的7個步驟
認知療法的執行流程
認知療法對心理障礙的醫治關鍵取決於緩解或清除這些作用失衡的認知能力活動,並協助病人創建適應能力的作用,激勵病人對造成阻礙的邏輯思維和認知過程,及其感情、主觀因素等內部要素開展自身監督。他在1985年明確提出了五種實際的認知能力醫治技術性。
1.鑒別全自動邏輯思維
因為引起心理障礙的思維模式是全自動出現的,已組成了學員思維模式的一部分,大部分學員不可以意識到在消極情緒反映之前會存有著這種觀念。因而在醫治全過程中,老師最先要協助學員學好發覺和鑒別這種自動化技術的創造性思維。老師能夠選用提出問題、自身演試或效仿等方式 ,找到造成消極情緒反映的觀念。
space
2.鑒別認知能力性不正確
說白了認知能力性不正確即學員在定義和抽象性上易犯的不正確,如第一節中提及的一些非理性行為邏輯思維。這種不正確相對性於自動化技術觀念更難鑒別,因而教師徵求並紀錄學員的自動性邏輯思維,隨後協助學員梳理出他們的一般規律性。
3.真實有效檢測
真實有效檢測便是將學員的全自動邏輯思維和錯誤觀點做為一種假定,激勵他在嚴苛設計方案的行為模式或情景中對假定開展檢測,使之了解到原來意識中不切合實際的地區,並主動改正,它是認知療法的關鍵。
space
4.區塊鏈技術
區塊鏈技術便是讓學員意識到自身並不是被別人留意的管理中心。許多學員總覺得自身是他人留意的管理中心,自身的一言一行都是遭受別人的點評。因此,他經常覺得自身是乏力的,敏感的。假如學員覺得自身的行為舉止稍有改變便會造成周邊人的留意和非難,那麼教師能夠使他不象之前那般去與人相處,即在行為舉止上稍有改變,隨後規定他紀錄他人副作用的頻次,結果他發覺非常少有些人留意他言談舉止的轉變,他當然會了解到自身過去意識中不科學的成份。
5.抑鬱症或焦慮情緒水準的監管
大部分學員都覺得她們的抑鬱症或抑鬱情緒會一直不會改變的持續下來,而事實上,這種心態經常有一個剛開始、高峰期和消散的全過程,而不容易始終持續。讓接納咨詢的學員感受這類心態升降轉變,並堅信能夠根據自身監管,把握消極情緒的波動,進而提高改變的信心。
Ⅲ 高級認知研究常用的行為學方法有哪些
1.個案研究(Case Study)
案例研究是定性研究方法。它涉及在一段時間內觀察一個人或一組人。研究人員采訪對象或觀察行為並記錄信息。通常使用這種類型的心理學研究來說明如何在實踐中應用心理學原理或理論。案例研究方法廣泛用於專業培訓中。
2.實驗法(Experiment)
在科學科學中,實驗是最常使用的研究方法。
實驗法的第一個原則是設置對照組。對照組可能是一個或一組未經操縱的個人或群體。
第二個原則是控制變數。也就是說,實驗應盡可能避免多餘數據。該因素使心理學家能夠重復該實驗,這是可靠研究的要求。
第三個原則是測量的一致性。如果允許使用不同標准將導致實驗無法復制,實驗結果不可靠。
第四個原則是顯示因果關系。也就是說,在實驗中執行的操作導致了最終結果,而沒有涉及其他因素。
實驗可以是在實驗室控制的,例如睡眠研究,允許心理學家操縱受試者但不能操縱其環境的現場實驗,或者不允許進行控制且主要是觀察性的自然實驗。
3.觀察研究(Observational Study)
這種類型的定性研究可以是既自然進行的,也可以在人為控制的情況下進行。這種研究方法是系統的且需要仔細記錄的。觀察研究的目的是識別和描述一個變數甚至一組變數。
4.調查研究(Survey)
這種調查研究方法取決於報告的數據,結果可能是高度主觀的。因此,調查通常涉及許多主題。這是一種隨機抽樣的定量研究方法。這不是實驗法,而是「精心選擇」了樣本的方法。
5.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
這種研究方法涉及查看諸如印刷品、電視、廣播等媒體,以重復特定單詞或短語甚至想法。這是一種定量方法,利用有關單詞或概念的數學或數據來研究諸如定型觀念或某些文化方面(例如性行為)的事物。這類研究在廣告中特別有應用價值,但也可用於預測特定人群的行為。
心理學中使用的研究方法取決於要研究的數據種類以及研究的目的和廣度。
Ⅳ 認知神經科學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認知神經科學常用的研究方法
認知神經科學包括兩大類互補的研究方法:一類是無創性腦功能(認知)成像技術,另一類清醒動物認知生理心理學研究方法。前一類方法中又分為腦代謝功能成像和生理功能成像兩種;後一類方法中包括單細胞記錄、多細胞記錄、多維(陣列)電極記錄法和其他生理心理學方法(手術法、冷卻法、葯物法等)。盡管這些方法為人類科學增添了許多光彩,但遠未滿足認知神經科學研究的要求。例如,腦認知成像技術可以為我們對認知過程的腦功能形成直觀的圖像,然而這種圖像僅可提供結構或區域性功能關系,對於細胞水平的機制顯得過分粗糙。由上述可見,作為當代心理學研究熱點的認知神經科學,是否能夠繼續閃現光輝,有待於進一步的歷史驗證。
Ⅳ 行為主義主要方法認知行為療法
行為治療)或條件反射治療,是以行為學習理論為指導,按一定的治療程序,來消除或糾正人們的異常或不良行為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它的主要理論基礎是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原理。行為治療強調,病人的症狀即異常的行為或生理功能,都是個體在其過去的生活歷程中,通過條件反射作用即學習過程而固定下來的。因此,也就可以設計某些特殊的治療程序,通過條件反射作用的方法,即學習的方法來消除或矯正那些異常的行為或生理功能;也可以建立新的健康的行為來代替它們。
行為治療最初產生於本世紀20年代。巴甫洛夫的動物實驗性神經症的模型以及早期行為主義者華生等人的兒童強迫性恐怖症的模型都是行為治療的理論與實踐的典範。當時已有很多人試圖用以解釋人的行為和精神異常現象,並對此作了矯正和治療的嘗試。但由於當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治療占據著統治的地位,因而行為治療還無法作為一種心理治療領域中獨立的體系和方法被推廣和傳播開來。直到50年代,新行為主義者斯金納提出了操作條件反射原理或稱條件強化學說,並嘗試應用於醫療實踐。接著,英國著名臨床心理學家艾森克也結合臨床實踐提出行為學習過程的新理論;特別是著名精神病學家沃爾帕把行為治療技術系統地應用到病人的臨床實踐以後,極大地推動了行為治療的進一步發展。到了60年代,隨著現代科學的進步,使行為療法有可能與某些現代尖端科學技術結合起來。生物反饋治療技術的出現,使行為治療作為心理治療領域中一個獨立的體系與卓有成效的治療方法,得以廣泛地推廣和運用起來。到了70年代,行為治療被譽為心理治療領域的第二勢力,大大超過精神分析治療,占據了壓倒的優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