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葯湯劑熱服冷服要根據病情而定
中醫導讀:我們在服用的時候,總是習慣於趁熱服用,認為這樣的效果會好一些。其實, 的冷服或者熱服 是要自己的情而定才是最正確的,傳統中醫葯理論對服葯方法非常講究,具體到葯液溫度就有涼服、溫服和熱服之別。
涼服:是指將煎好的湯劑放涼至室溫(20℃左右)服用。一般清熱瀉火、解毒通利、祛暑之劑應涼服,如清營湯、白虎湯、導赤散、清瘟敗毒飲等宜涼服,這樣可以增強葯物清降通利的功效。尤其夏季解暑,涼服清涼解暑效果更好。另外,嘔吐人或中毒病人服葯均宜涼一些。
溫服:是指將煎好的葯液放溫後(30℃—35℃)再服用。因溫服能減輕對胃腸道 *** ,且苦味會減弱,有利於吞咽,故是最常用的服用方法,湯劑多宜溫服。特別是對胃腸道有 *** 性的葯物,如瓜蔞仁、乳香等。溫服和胃益脾,能減輕 *** 。
熱服:是指將煎好的葯液趁熱服下或將葯液溫熱(50℃以上但可以耐受)服用。中醫講「寒者熱之」,一般寒證用熱葯,宜熱服,如溫中散寒、補虛扶弱、理氣活血、發汗解表的葯劑應熱服,如補中益氣湯、理中湯等宜熱服。尤其是發汗解表劑,更應熱服以助葯力,發汗解表退熱。
服葯冷熱還應考慮季節、地域及患者體質等多種因素。例如寒冷季節時、老人、兒童、和久病體弱者不宜冷服,否則易損傷脾胃陽氣。真熱假寒證時應寒葯熱服,真寒假熱證則應熱葯冷服,否則會出現拒葯、嘔吐現象。總之,正確適宜的服葯方法,對保證葯效的充分發揮和減小副作用。
【】、【】
② 中葯湯劑的煎服方法是什麼
湯劑是將葯物放在水中煎煮,然後取汁服用。湯劑既可由單味中葯煎煮而成,也可由幾味、十幾味、甚至幾十味中葯配伍組合的復方煎煮而成。
水是湯劑的主要溶媒,煎葯用水以潔凈為原則,可以是井水、泉水或自來水。煎湯時的加水量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因為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湯劑的質量。一般認為,水要加到超出葯物3~5厘米為宜,煎第二次時應加水到超出葯物1~2厘米。葯物加水後,還必須浸泡一段時間,使中葯濕潤軟化,細胞膨脹,以便有效成分的浸出,避免加熱煎煮時,葯材組織中蛋白質凝固,澱粉糊化,阻礙有效成分的利用。一般浸泡時間約為30~60分鍾,第二次煎煮時浸泡時間應縮短。
煎葯以陶罐為好,也可用玻璃或陶瓷製品,忌用鐵器、銅器和錫器。一般煎葯時先用武火將葯品煮開,然後改用文火使葯液保持微沸狀態約30分鍾即可,滋補保健類葯品煎煮時間可以稍長,可煮一小時左右。一劑葯一般應煎二次,然後把兩次煎取的葯液合起來分次服下。中葯湯劑一般每天一劑,分早晚兩次服用。滋補類葯物最好在飯後服用,使之同食物混合,延長在消化道的停留時間,並與飲食中的營養成分一並吸收,以利身體保健,服葯後,應少飲茶。少食蘿卜,因茶葉、蘿卜會降低補益葯物特別是參類葯物的特有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