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冥想方式有哪些
1、移動冥想法
以蓮花坐打坐,用耳朵聽呼吸聲,聆聽氣息的聲音,但氣息很微妙,需要很安靜,很專注,專注時若思維被切斷,進入冥想的狀態。
『貳』 介紹3種超簡單的冥想方法,讓你慢速煥發活力!
文/小宋老師
01.
當我第一次接觸冥想的時候,我感覺這是一種有點邪乎、甚至是有些故弄玄虛的身心放鬆方法。
但是隨著我對冥想了解的逐步深入,尤其是從冥想當中不斷受益之後,我改變了原來對冥想的看法。現在的我,經常會在一個頭昏腦脹的下午,冥想上一段時間,從而快速的回復精力,為晚上即將到來的課程講授做好充分的准備。
心理學界對冥想的研究始於20世紀的60年代。有研究者將冥想定義為是一種「通過身心的自我調節、建立一種特殊的注意機制,最終影響個體的心理過程的一系列練習。」(Cahn & Polich, 2006)
不得不說,冥想的好處實在是太多了。心理學家們通過一系列的實證研究發現:冥想對於減少焦慮、緩解抑鬱,甚至是對於一些機體疾病的治療都有很好的輔助療效。
例如,冥想可以降低血壓、緩和心跳;可以強化免疫系統,使人不感冒;可以改善癌症病人的睡眠質量,降低患心臟病的概率;可以促進DHEA的分泌,延緩衰老;可以提升專注力,讓人更加積極的面對挑戰。(大衛.米契,2011)
其實,冥想對身心的這些益處並不難理解。中醫裡面有這樣一種說法: 心定則氣順,氣順則血暢,氣順血暢則百病消。 而冥想,就是一種讓人可以「心定」的方法。
02.
冥想的方法有很多種,下面重點介紹三種比較容易上手的冥想方法:
第一種冥想:呼吸冥想
第一步:在座墊上盤腿而坐。如果你無法盤腿,可以坐在椅子上,建議小腿交叉;同時把手放在膝蓋上;挺直腰桿,肩膀放鬆,頭部稍稍往前傾;臉部放鬆,合上雙眼。
第二步:設置一個冥想的宣言目標。例如:冥想可以讓我感到平靜又放鬆;冥想可以讓我做事情更有效率、讓我更快樂等等。並且把這個目標復述三遍。
第三步:開始深呼吸,從一數到十,周而復始。呼吸時把注意力放在鼻尖觸,感受空氣進出的感覺。當我剛剛開始冥想的時候,注意力很容易游盪到他處。例如,今天發生的一件煩心事,隔壁有人在說話等等。這些都叫妄念。而你需要做的就是把注意力重新找回來,集中在鼻尖處。
第四步:如果你剛剛開始冥想,建議你冥想的時間大約控制在10到15分鍾的樣子。冥想快要結束的時候,重復一下你之前給自己設置的宣言,然後慢慢的睜開雙眼。
有的人在進行呼吸冥想的時候,總是會感覺有太多的煩心事,無法真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其實你可以這樣告訴自己:我還有23小時50分鍾可以用來考慮那些煩心事呢,而在這10分鍾的冥想時間里,我要讓自己的大腦徹底放空。
第二種冥想:行禪
和靜坐式的呼吸冥想不同,行禪屬於一種運動式的冥想(walking meditation)。沒錯,冥想不一定非要坐著,行走的時候也可以冥想。
第一步:規劃行走的路線。你可以選擇在室內行走,也可以選擇在室外行走。如果選擇在室外行走,最好選擇平坦無障礙的空地。
第二步:選擇好路線後,就開始自然的行走,兩臂在身體兩側自然的擺動。
第三步:走路的時候「放寬」注意力,停止內心的各種雜念,只是注意體會各種各樣的感覺。例如,腳步與地面接觸的感覺;聞公園裡面鮮花的味道;聽小鳥的叫聲等等。
第四步:如果走路時,你的注意力會不自覺的去思考一些煩心事,那麼就停頓一下,把注意力重新拉回。記住,「行禪」注重的是去體會走路的感覺,或者是抱有一顆孩子般的好奇心去打量這個世界。
在《旅行的藝術》一書中,我曾經讀到過一則趣聞:「從1799年到1804年,亞歷山大.馮.洪堡嘗試了一次環繞南美洲的旅行,後來將描寫他的所見的文章命名為《新大陸赤道地區之旅》。在洪堡開始旅行的9年前,也就是1790年的春天,一個27歲的法國人,塞維爾.德.梅伊斯特,進行了一次環繞他的卧室的旅行,後來將描寫他的所見的文章命名為《我的卧室之旅》。」
讀完這段話之後,我感覺這個叫「塞維爾」的法國小夥子實在是太有才了!
他,竟然會有要在自己的卧室進行一番旅行的念頭。雖然我們每天都在卧室睡覺,但是有誰真的能夠把卧室認真的觀察一遍呢?這種在卧室中旅行的精神,實際上和「行禪」所體現出來的精神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三種冥想:物件聚集冥想
所謂物件聚集冥想,就是一種將所有的注意力都鎖定在一件特定實體對象上的冥想。在選在實體對象方面,你可以就地取材,例如一朵鮮花、一個杯子、一塊巧克力等等。
第一步:先穩定一下情緒,深呼吸幾次,然後再選定進行冥想的對象。
第二步: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這件選定好的物品上。然後讓自己的眼睛就像是一台掃描儀一樣,認真的去觀察這件物品的所有細節。例如物品的顏色、質地、紋路、線條等等。
第三步:努力屏蔽大腦當中的各種噪音,放慢思考的速度,只是慢慢的觀察眼前的這件物品。也許你會發現,即使是一件平淡無奇的物品,身上也隱藏著很多含蓄的美好。正所謂,一花一世界。
當我們用手機瀏覽朋友圈或者是看各種各樣的新聞的時候,我們的注意力總是會被快速的分散。這個時候,我們的心也很難真正的靜下來,進而受累於各種各樣的雜念。
而當你能夠專心致志的進行物件聚集冥想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的心能夠靜下來,並且能夠享受眼前的「無用之美」。
03.
下面,我想交兩份作業。這兩份作業分別是我在練習「行禪」和「物件聚集」冥想之後所寫下的兩段文字。
第一,關於練習「 行禪」 之後的感受。
那是在一個星期天的早晨,我在練習玩「行禪」之後寫下的幾行小詩:
喜歡周末的早晨去散步,因為這時看到的人們,已經不再像往常工作日那般忙碌。
喜歡周末的早晨去散步,帶上輕松的心情,換上舒服的裝束。
喜歡周末的早晨去散步,認真的感受著腳步和地面所接觸,花花草草彷彿都在向我打招呼。
喜歡周末的早晨去散步,忘掉心情的反反復復,留出一顆透明的心,去把這個世界重新感悟。
喜歡周末的早晨去散步,趁著那顆世故的心還沒蘇醒,趁著煩心的事還未湧上心頭。
喜歡周末的早晨去散步,帶上一顆童心,用輕盈的腳步,去感受走路所能帶來的簡單幸福。
第二,關於練習「 物件聚集冥想」 之後的感受。
那是在一個早晨,我在盯著一個訂書機觀察了很長時間之後,寫下的幾行小詩:
他穿者藍色的外衣,帶著工匠的氣息。
平時的他,不言不語。
關鍵的時刻,卻能完成致命一擊。
參考文獻:
[1]Cahn, B. R., & Polich, J. (2006).Meditation States and Traits: EEG, ERP, and Neuroimaging Studies. PsychologicalBulletin, 132(2),180-211
[2]大衛.米契.冥想[M].洪慧芳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叄』 冥想的正確方法
冥想常用的姿勢有:
1、雙腳平放地面,雙手放在大腿上,直立上身坐在椅子上,最好不要倚靠。
2、盤腿坐,挺直上身,雙手放在大腿內側。
3、平躺,選擇一種姿勢,閉上眼睛感受身體各個部位,如手部、腳部和腹部等,同時有意識地放鬆這些部位。
冥想的注意事項:
1、呼吸。冥想時盡量採用腹式呼吸,可分為順呼吸和逆呼吸兩種:順呼吸即吸氣時輕輕擴張腹肌,盡量吸得越深越好,呼氣時再將肌肉收縮;逆呼吸與順呼吸順序相反。冥想時,吸氣時用鼻子,呼氣時用嘴巴,動作要慢且深長。
2、時長。最佳時長為10~20分鍾,大腦能得到很好休息。若在睡前冥想,則不必拘泥於時長,可自然入睡。
『肆』 冥想訓練方法有哪些
1. 正念冥想
這種冥想可以控制一些腦海中零散的想法。當這些想法出現時,可以意識到,且要看它們移動的特別模式。這是沒有經過判斷,通過練習,最後你可以判斷不同的經歷是好還是壞,發展內心平衡。
正念冥想通常用於醫療中心和醫院,幫助有精神病的患者。呼吸和呼吸意識是一個重要的技術,使用這種形式的冥想,可以躺著,坐著,甚至是步行。
2. 集中冥想
這是專注在一個點上的冥想。可以通過聲音、視覺、演講或者觸摸集中在一個點。通過一些技術,例如盯住一根蠟燭的火焰,聽敲鑼聲,重復咒語或數佛珠。集中冥想可以使你的意識集中,保持頭腦不變得零散。
3. 行走冥想
行走冥想是一個沒有目標,留意沒走一步和每次呼吸。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練習,沒有限制的。每一個腳步都是慢慢地和安靜的,創造出和平和歡樂。
4. 奧修冥想
這是一個很受西方國家歡迎的方式。冥想是一種意識形態,可以保存在每一個動作。奧修冥想用於運動中,可以創造沉默和心靈的寧靜。類似於行走冥想,但它可以運用在任何類型的運動中。這種方法無論發生什麼情況,跳躍、跳舞、大笑、大叫或震動都可以用。
『伍』 7個冥想技巧,每天輕松自在無壓力
在萬物復甦的早晨,拉開窗簾,讓你的身體簡單地舒展一下。然後,選擇一個安靜的地方,給自己10分鍾,關注自己的內心,進行短暫的冥想,讓自己的身心充滿一天的能量。
到了晚上,把手機、電腦、首飾等繁雜的東西統統甩掉。,找一個安靜的角落,用冥想洗去一整天心靈的塵埃,用冥想掃去身體的疲憊,助你安眠。
從某種意義上說,冥想是瑜伽的終極目標。所有的瑜伽姿勢都是為了在冥想中達到天人合一而練習和練習的。
其實冥想並沒有那麼神秘和高深,任何人都可以在某個時候達到冥想的境界。比如我現在正在寫這篇文章,當我集中精力通過文字描述冥想的狀態時,我可能就進入了冥想的狀態。
有的人很容易就能達到禪定的境界,有的人則是經過長時間的禪定練習才能真正進入禪定。打坐的練習不一定會導致打坐,但是如果你想輕松進入打坐,你必須堅持練習打坐。
冥想練習對場地和環境有什麼要求?
在練習開始時,為了更好地進入冥想狀態,建議選擇一個干凈、安靜、不受打擾的環境,將手機、電腦等一切可能打擾你的東西從房間中移走。
接下來,朱曉為你帶來三種基本的瑜伽冥想方法,你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擇。希望他們能為你打開禪修之門。
01專注於呼吸冥想
這種冥想方法會出現在大部分瑜伽課上。只要上過幾次瑜伽課,就應該接觸過。是一種非常適合初學者入門的冥想方法。在這種冥想中,你的呼吸會很快安定下來,身體會逐漸放鬆,但你的意識和身體同時處於警覺狀態,一口氣一口氣就能輕松獲得良好的身心狀態。
方法:
A.態度
選擇舒適的坐姿(卧姿也可以),雙手以智能指紋的形式輕輕放在膝蓋上,全身放鬆,讓身體任何部位都不緊張。
漸漸地,我感覺眉毛舒展了,面部肌肉和每一個器官都放鬆了,牙齒也自然張開了。
你的肩膀下沉,整個身體接觸地面,沉重地下沉,但是脊柱向上伸展,頭頂不斷向上生長。
B.正式入行
閉上眼睛,慢慢專注於腹式呼吸,嗅來嗅去。呼吸的時候,仔細觀察自己的呼吸狀態,注意它的節奏和深度,你的呼吸是不是太急促或者不夠深。
慢慢地深呼吸,讓空氣中涼爽的新鮮空氣通過鼻孔吸入,通過鼻腔,到達喉嚨和胸部。感覺空氣向下壓在你的橫膈膜上,你的小腹在橫膈膜的作用下微微隆起。
然後將意識放在呼氣上,內收小腹,將廢氣完全排出整個肺部。
讓每一次呼吸逐漸變得順暢自然,你的身體就不會有任何緊張感。幾分鍾後,似乎你的不快和緊張會慢慢散去,你的心情,連同你的呼吸,會越來越平靜,越來越淡定。
繼續注意呼吸。每一次吸氣,你都感覺身體在吸取新鮮的氧氣和能量。每一次呼氣,你都能感覺到體內的混沌在慢慢消散,體內的濁氣和心中的緊張也在一點一點消失。
偶爾會覺得自己的意識好像上氣不接下氣,在想別的事情。這時候不要急,慢慢拉回來。
隨著你練習的時間越來越長,呼吸越來越深,在某些時候,你不僅會感到平靜,甚至會感到快樂。
打坐初期可能只保持2分鍾,但是堅持練習,保持的時間會慢慢增加,5分鍾,10分鍾甚至半小時。
藍圖冥想
個人認為,藍圖冥想,其實就是讓你的身體在心靈和大腦的指引下,去一個美好的地方旅行。
藍圖冥想需要你發揮想像力,跟隨自己的內心,找到能帶給你平靜、放鬆和舒適的地方。如果一開始,你很難想像自己,你可以試著在網上找一些藍圖冥想的語音指南。在初始階段,讓別人的聲音一步步引導你進入冥想。
藍圖冥想可以幫助你找到自我,也許還能幫助你找到你在當前困惑中所困惑的問題的答案。
下面,你也可以跟著我的這段話,發揮你的想像力,進入冥想的練習。
方法:
A.姿勢(可以選擇和注意呼吸一樣的坐姿,只要舒服放鬆就行)
B.正式入行
讓自己的呼吸慢慢變得順暢,嘴角微微上揚,給自己和世界一個淡淡的微笑。
在平穩的呼吸中,想像自己處於一個非常安靜平和的環境中。在這種環境下,你不會受到威脅,你會感到前所未有的輕松和舒適。
你整個身心都在放鬆,身體也漸漸變得很輕,像天上的一朵雲。陽光溫暖地照耀著你,你俯視著下面一望無際的草地。成群的羊在散步吃草,幾個孩子在玩耍。一切都是那麼溫暖和平靜。
隨著呼吸的深入,你的身體逐漸變得有些沉重,似乎也有了一點困意。你的身體慢慢落在這片草地上,你也融入了這份寧靜。
陽光依然能透過身旁的樹枝,溫暖你的全身,彷彿空氣中還留有一股淡淡的清香,那是青草的清香。微風輕輕吹著你的臉,你身體的每一寸,你越來越放鬆。你似乎感覺與地球母親完全融為一體。
你在享受這份寧靜,一點都不想動。聽,遠處好像有牧羊人吹著悠揚的笛子。一切都在和平地進行著。你會情不自禁地深呼吸,想從大自然中吸收更多的精華。清新的空氣在你的呼吸與呼吸之間,一點一點凈化你的身心。
此刻,你所有的身心緊張感已經完全消失,你的整個身體與周圍的一切都完美和諧。一切都是那麼安靜祥和。
在這里,享受盡可能長的時間。......
03燭光冥想
燭光冥想是通過專注於微弱的黃色燭光來完成的。睡前練習是非常適合的冥想方法。是調節睡眠質量、放鬆身體、改善眼睛干澀、預防用眼過度引起的眼部不適的絕佳方式。但如果患有眼疾或高度近視,則應在專業醫生和瑜伽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燭光冥想。
方法:
A.坐姿
選擇一個舒適的坐姿,在身體前方的桌子上點燃一支蠟燭。盡量讓蠟燭的火焰和眼睛保持在同一高度。
B.正式入行
呼吸盡量放鬆,讓呼吸慢慢變得順暢自然。眼睛盯著蠟燭火焰的中心,不要眨眼,盡可能長時間保持。
過一段時間後,你的眼睛會慢慢變得干澀,甚至有流淚的感覺。你應該盡可能長時間保持,直到你忍不住眨眼。
忍不住的時候,閉上眼睛。此時,眼前的小火苗似乎還在。如果沒有,試著想像你面前還有一團小火苗。
慢慢的,小火苗會變得模糊,直到消失。這時候再睜開眼睛,重新凝視燭光。這一次,你比第一次堅持的時間長一點,眼睛也沒有開始那麼干澀了。
直到堅持不住,輕輕閉上眼睛,想像著前方的火焰。
就這樣,一次,兩次.....五次,最後一次閉著眼睛,回想剛才的整個過程。
剛開始燭光冥想時,眼睛有輕微不適(如酸痛、流淚)是正常的。幾次之後,如果你覺得眼睛和身心都很舒服,建議把燭光冥想列為你的日常冥想方法。
冥想是每個人的必修課。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在這個信息轟炸的時代,掙扎在外界的雜亂中,很少關注自己,身心疲憊,焦慮和壓力無處排解,對現在和未來感到迷茫。
我們需要用冥想來按摩身體、心靈和大腦,讓它們重新得到放鬆和快樂。
『陸』 如何正確的練習冥想
每天花5-10分鍾,坐在椅子上,將背打直、肚子放鬆,無意識的呼吸,剛開始操作時,受自己思緒干擾、產生雜念是正常的。
試著將注意力拉回當下的呼吸,仔細感受空氣通過鼻腔、進入身體而使腹部膨脹起來的感覺,就能排除雜念。注意呼吸時間久了,可能會覺得很無趣,這時可以用「數呼吸」的方法來調節。
一般人呼吸,出息時間較長,入息時間較短,所以我們數呼吸時,只數出息,不管入息,每一次呼出的時候數一個數,吸入的時候不用理會,到下一口氣呼出的時候,換下一個數。
平常人每分鍾呼吸大約14至16次。當冥想的經驗豐富之後,呼吸會自然的逐漸慢下來,一般呼吸到了每分鍾10次,心已經相當平穩,到每分鍾四五次,那已經是要入定的程度了。
冥想增強免疫力
在生活中,從冥想到體育鍛煉等行為可能增強免疫力。然而,大腦活動是否可以直接控制發生在脾臟等淋巴器官內的免疫反應,長久以來並沒有嚴格的實驗證據支持。清華大學、上海科技大學等聯合研究團隊發現行為調控抗體免疫的腦-脾神經通路。
在所有的瑜伽冥想體系中,沒有哪一種比得上瑜伽語音冥想的功效那麼直接,久經時間考驗或廣為人們使用。如前所述,瑜伽語音冥想可以和提升生命之氣的功法一起配合著練中,也可以終身單項地練習。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冥想十分鍾可趕走焦慮暴躁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冥想
『柒』 冥想的12種方法
和身體缺乏鏈接,對身體缺乏關注,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性愉悅缺失,身體不敏感這樣的後果,如果對身體的漠視和過度使用累積到一定的程度,身體就會以病痛來向我們抗議~
以下是用身體冥想的12種方法:
一、對視。在安靜的環境里,穿最方便舒服的衣裳,和家屬、同事或者朋友,面對面地打坐。肩膀下垂,胸膛舒展,挺立脊椎,脖頸梗直抵住下巴。呼吸自腹部始,積到胸部時節奏緩慢,層次細致。沉默時互相對視臉孔,時間以十分鍾為最佳,起碼要五分鍾以上。然後,互相注視左眼,時間越長則越有效果。兩人間隔一人距離,可以互相拉著手。此種狀態,是對自己的體驗。
二、追回本質。最好保住持述狀態。一個人詢問,一個人應答。問者很鄭重地問對方:「你是什麼人?」回答的人說出此刻很自然的想到的話。詢問者再反復問:「你是什麼人?」應答者答話也許每每不同。經過十分鍾到十五分鍾這樣的回答,兩個人便交換角色。
三、反省當日。睡覺之前,躺到床上,靜靜回憶一天中發生的事情。從現在向前回想,一直回想到當日的早上,然後,從第三者的角度來客觀地看待它們。
四、停下來。將要開始做一件事,或者是在做一件事的過程中,停下來。然後默默地觀察周圍,默默地想一想,再繼續做。
五、注視。經常有意識地注視自己的思想以及行為。自己想的什麼,做的什麼,經常有意識地想一想,注視它。
六、以呼吸冥想。確定一個安靜的場所,最好這安靜的場所固定不變。室溫適中,肚子保持不飢不飽的狀態,服飾是最舒適簡便的。擺好打坐的姿態。這里又有三種方式:1、保持上述姿態,感受呼吸的進行,意識集中在鼻尖。眼睛閉上,下巴抵住,牙齒間稍分開;放鬆下頦的緊張感,也放鬆眼睛與眼睛之間的緊張感。整個過程一切不去想,扔掉一切雜念,再將意識集中回到鼻尖。開始做的時候,呼吸要比平時長些。為了感覺呼吸,不必注意呼吸的聲響。持續10-30分鍾。然後站起來走動、活動。再繼續感受呼吸。
2、姿勢與上同。將意識集中於腹部。假想在丹田以下有一個大氣球,吸氣時,這氣球便鼓起來,呼氣時它又泄了氣。動作由肚腹完成,時起時伏。開始需要20-25分鍾,然後逐漸延長,到30-45分鍾。身體可以在過程中休息5-10分鍾。
3、姿勢不變。從腳趾至頭頂,以意念來觀察整個身體。開始需要30-45分鍾,以後時間縮短。熟練以後,能看清自己的體內,甚至自己的五臟六腑,動脈及靜脈的流向,以及骨骼內部。
這三種冥想法是印度語(Vipasana),「意念的呼吸」或「洞察力」的意思。這種冥想法是釋迦牟尼苦行之法。現在東南亞、印度的和尚們還在沿襲,西方也開始效仿。在生活中如果能實踐冥想,就能夠達到超脫的境界。從身體健康、保持心理安寧和解除心理壓力等多方面效果來看,現代人是應該掌握冥想法的。三種方式中每一種都應該在一段時間里堅持做到。
七、規定禁食和靜默一日。一周當中要有一天堅持不吃任何需要咀嚼的東西,只喝果汁和水,並且盡可能保持靜默之態。
八、注意力集中於一件事。吃飯的時候就是吃飯,學習的時候就是學習,開車的時候就是開車,都是一心一用。不同時去完成兩件事情。在吃東西時,對咀嚼的過程,味道,食物的顏色與形狀,都要運用意識,咀嚼的時間一般越長越好。
九、釋放力量。選擇安靜的時間釋放自己的力量。或者躺或者站。從腳或者頭或者胳膊,從哪兒開始都可以,慢慢地扭動身體,扭動脊椎,好像一樣動作,也可以像個孩子一樣爬行。不管什麼樣的動作,專心致志地去做,漸漸地,動作就變成了舞蹈。伴隨適當的音樂更好了。身體自然搖擺,或激烈或緩慢,身體還可以顫抖、跺腳、蹦跳。這樣持續一兩個鍾頭,然後收束,恢復原狀。
十、發聲。到大自然當中任意呼喊,笑聲,哭聲,動物聲,都可以。所有的聲音都自由放達,或大或小,充分地喊叫。不要限制哭或者笑的時間。
十一、愉快接受。不論面對什麼,都愉快接受。或者做事情,或者娛樂,一律樂以待之迎之。
十二、學會原諒,消除心中之恨。你懷有恨的情感嗎?恨是精神的癌症,往往會內化為肉體的癌症。如果心中有恨,靈魂就會不自由。因為,恨成為靈魂的一部分,它蜷縮地存在著。認識到恨是產生癌症的要素,就要釋放它,使我們自己不會因此而受苦。消恨即是原諒,所有的恨通過原諒都可以消失。
壓力也是恨之一種。任何精神上的壓力和緊張,都會影響肉體上筋肉的形態。解除了精神上的壓力,那麼肉體上的壓力自然也就解除了。一個人總是感到恨厭,感到憤怒,這樣的情緒結合持續下去,會再現不愉快的事情發生時的情景。
冥想要在自然當中,最好是郊野之地進行,最好是獨自一人來做,或者同可以信賴的朋友在一起同坐。處於某種情形的再現時,呼吸聲變粗或者憤怒產生了,要等待情緒平靜後,做幾次深呼吸。要客觀地看待一些情況。如果心情總是無法保持安寧,就會發展成行為。那麼心中假設一下對象好了,利用枕頭或者牆壁當作對方,大約能使對方死亡。或者盡情地叫喊,有意識地看看這樣行為時的自己。在憤怒和激情平定下來,或者筋疲力盡時,繼續做冥想。然後問對方,再問自己:「對於那些,能原諒嗎?」能原諒,真的嗎?如果判斷不是真的,那問題還會再現。只有確定真的能原諒對方時,就坐下來,寫一封表示原諒的信。最後,把這封信燒掉。
身體——肉體,它是什麼?有時,會感到它麻煩,會受它的束縛,有時,會感到它重要,非常重要,是我的真正的財產。
身體——肉體,具有這兩重性。身體是物質。它的生存又需要別的物質。於是,要產生慾望,世俗的慾望。有的人感到慾望得不到滿足時,就想拋棄肉體。
可肉體是多麼重要,它可以經歷人生的全部體驗。肉體產生就意味著誕生,反之,肉體消失,就是死亡。從誕生到死亡,所有的體驗都在肉體內部發生。
所以,人生就是體驗。人生不是為了獲得什麼最後的成果,或者得到什麼最終的答案而存在的,人生是一個「體驗」的過程。如果我們說人生是有意義的,那就是「在過程當中體驗人生」。然而失掉了肉體,就無法找到體驗的場所。所以,肉體是寶貴的。
肉體不是一般的物質,而是最具靈性的物質。因為它是保存靈魂的神聖的地方。這神聖的地方要神聖地存在到死亡。因而,肉體就像生之火炬。肉體健康地、潔凈地、神聖地存在著。它知道什麼樣的慾望是可以允許的,什麼樣的慾望是過分而醜陋的。這樣的身體便是我的佛堂。我在這佛堂中虔誠而恭敬地生存著。
我常常坐著發愣。旁人誤以為我在想事情。想得那麼認真。可我不是在想,而是坐在那裡感覺肉體中流動著力量,顫動著力量,悄悄地體會那力量。時間在體會中飛逝,但我忘記了時間。身邊有人,我也忘記了他的存在。我坐在那裡,對身體充滿謝意。
安靜地依憑著身體,我的身體漸漸著實,我的心中產生著熱。脈搏在慢慢跳動,我在呼吸,我感到手腳溫暖。我把一切交給身體,脈搏靜靜,呼吸輕輕,我與我的身體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