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治療骨傷的中葯要怎麼煎
中葯的煎法
一、煎葯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二、中葯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鍾左右。煎葯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葯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葯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三、煎葯時間應根據葯性而定,一般葯為30分鍾。解表葯、清熱葯、芳香類葯物不宜久煎,沸後煎15-20分鍾。滋補葯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鍾。煎葯時要攪拌葯料2-3次。每劑中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葯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葯」:煮沸10-15分鍾,再加入其它葯同煎。
2、「後下葯」:在一般葯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鍾即可。
3、「溶化葯」:應在其它葯煎至預定服葯量,取葯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葯」:將沖服葯調入煎好葯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葯物按醫囑煎煮。
只是煎葯要講究方法,以利葯到病除。煎葯器具一般選用有蓋的陶瓷砂鍋或搪瓷鍋,因其受熱均勻,性質穩定。煎葯用水也很重要,應使用符合國家標準的飲用水,如純凈水,井水、自來水,以不含消毒劑的優質天然水為佳。加水量,一般以浸泡後水面高出飲片2—3厘米為宜。加水量則應根據飲片重量、體積、吸水能力及煎煮時間而定。葯味多、體積大、吸水強、煎煮時間長的中葯加水宜多些,否則宜少些;頭煎加水量宜多些,二煎宜酌減;煎煮滋補葯加水宜多些而解表葯宜少些;用於少兒的湯劑可適當減少加水量。中葯適當浸泡濕潤有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中葯在煎煮前宜在室溫下加水攪拌後浸泡30—60分鍾,使水分子充分浸入葯材組織。
煎煮火候、時間等也直接影響湯葯質量。火候,一般先武火(急火),煮沸後文火(慢火)保持煮沸狀態,直至達到煎葯要求。每付葯一般煎二次,煎煮時間依葯方不同而有所區別。滋補類葯,一般頭煎煮沸後再煮30分鍾左右。解表葯氣味辛香,富含揮發油,煎煮太久易使葯材有效成分揮發逸去,降低葯效,宜急火煮沸,再煎5—10分鍾。一般葯煮沸後再煎煮約15分鍾即可。二煎葯宜比頭煎時間短些。煎液量,以每次煎煮後趁熱濾取煎液100—200ml為宜。葯味多的煎葯量宜多些,葯量少則宜少些。注意第二次煎煮後,應擠榨葯渣,避免煎液的損失。兩次煎液合並混勻後分兩次服。
還有一些特殊煎法,如薄荷等氣味芳香、含揮發性成分,不宜煎煮時間過長,需後下,一般在其他群葯文火煎煮一段時間後再加入同煎5—10分鍾即可。含粘液質較多的車前子、葶藶子等中葯,易粘糊鍋底;旋覆花等脫落的絨毛混入煎液後刺激咽喉,引起咳嗽;海金砂、蒲黃等花粉總表面積大、疏水性強,應避免漂浮,所以這幾類中葯都宜包煎。
『貳』 關於骨折後用中葯洗腳的問題
運用中葯外洗是治療骨折病人常用的方法之一,而且臨床表明療效也是非常理想。
中葯外洗的方法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流派不盡相同,但大致有幾個共同特點:一是將葯煎出味,一般煮沸後用文火再煎15分鍾,使中葯葯性充分滲出,以便發揮葯效的最大化;二是採用熱洗,即將煎好的中葯(連渣)倒入盆具適當放涼(以患者感覺適應為度),然後在患部洗滌,洗滌時間一般15分鍾為宜。原葯水及渣不要倒掉,以便下次使用。三洗滌次數一般每天以2-3次為宜。另外,自己使用的外洗中葯一般可以重復使用。使用時將原煮沸的葯水(含渣)適當加熱後直接使用(不必再煮開)。
以上本人的使用方法,供參考。
祝早日康復!
『叄』 如何製作骨傷科的外敷葯跪求!
中醫骨科常用葯方
1.[復元活血湯]
組成:柴胡 當歸 桃仁 紅花(以上各三錢) 瓜萎根四錢 山甲四錢 甘草二餞 酒軍五錢水煎服。
主治:—切跌打損傷,腫脹疼痛。能活血化瘀,消腫定痛。
2.[蘇七散]
組成:煅自然銅 乳香 沒葯 骨碎補 川芎 兒茶 雄黃 血竭 硃砂 土蟲 甘草 (以上各三錢) 藁本 丁香 伸筋草 赤芍 山甲 杜仲(以上各五錢) 紅花 生地 牛膝 防己(以上各一兩) 蘇木二兩 當歸三兩 共為細末,水為丸,每次服二錢,每日二次。
主治:活血破瘀,消腫止痛。—切跌打損傷,傷筋動骨,腫脹疼痛。
3.[消腫膏]
組成:大黃 芥子 廣皮 生地 黃柏 烏葯 熟石灰 血竭 兒茶(以上各二錢) 川柏 木鱉子 半夏 白芨 骨碎補 丹參 紅花 南星 自然銅 黃芩 赤芍 香附(以上各三錢) 木香 乳香 桃仁(以上各四錢) 劉寄奴 梔子 當歸(以上各五錢) 以上共研細末,以雞蛋清或消腫膏合劑調成糊狀,攤於紗布上,敷於患處。
[消腫膏合劑]
組成:白芷二錢 防風 當歸 牛膝 沒葯 乳香 茜草 麻黃(以上各三錢) 浮萍草 蒲公英 紫花地丁(以上各四錢) 木瓜 透骨草(以上各五錢) 以上十三味葯,加水6,000毫升,熬成2,000毫升,放冷暗處備用。
主治:消腫止痛。用於一切跌打損傷,肢體腫脹疼痛。
4.[消瘀止痛膏]
組成:木瓜二兩 枝子一兩 大黃五兩 蒲公英二兩 地別蟲一兩 乳香一兩 沒葯一兩 共為末,飴糖或凡士林調敷。
功用:治骨折及扭挫傷,用於初期,能消瘀退腫止痛。
5.[血府逐瘀湯]
組成:當歸 紅花 桃仁 馬兜鈴 (以上各三錢) 生地 枳殼 桔梗 川芎 柴胡 (以上各二錢) 牛膝四錢 甘草一錢半 水煎服。
主治:利氣活血,消腫止痛,用於胸部外傷,肋骨骨折。
6.[桃仁承氣湯]
組成,桃仁四錢 大黃三錢 芒硝一錢(沖)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水煎服.
主治:用於傷後便秘,形氣俱實。
7.[舒筋定痛散]
組成:土鱉蟲五錢 制乳香 制沒葯 自然銅(醋淬七次碾成細粉) 骨碎補 血竭花 大黃 硼砂 當歸 紅花(以上各三錢)共研極細末,或為丸均可。成人每次服1~2錢,有傷口者用白開水運服。不破口外傷腫脹疼痛或骨折,均用黃酒送服。
主治:一切跌打損傷,能通絡散瘀,消腫止痛,接骨續筋。
8.[四物湯]
組成:當歸 川芎 白芍 熟地 水煎服。
主治:為血症基礎方,有養血調功之能。
9.[八珍湯]
組成:當歸五錢 川芎二錢 炒白芍三繞 熟地四錢 人參一錢 炒白術三錢 茯苓三錢 生甘草二錢 姜三片 棗二枚 水煎服。
主治:失血過多之後,氣血兩虛,服之調合營衛,滋養氣血, 退虛熱進飲食, 此氣血兩虛總劑.
10.[復方健骨片]
組成:蛋皮粉六兩 地鱉蟲二兩 甜瓜子二兩 共為細末, 製成片劑, 每次服一錢, 日服三次。
功用:接骨。
11.[桔術四物湯]
組成:當歸三錢 川芎三錢 白芍三錢 生地黃四錢 陳皮三錢 白術三錢 桃仁三錢 紅花三錢 水煎服。
功用:調養氣血、啟脾開胃。
12.[人參紫金丹]
組成:人參三錢 甘草八錢 雲苓二錢 丁香 當歸 骨碎補 血竭 五味子(以上各一兩) 五加皮二兩 沒葯二兩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服三錢,每日二次,淡黃酒化服。
功用:用於跌仆閃撞,氣虛患者。
13.[健步虎潛丸]
組成:龜板 鹿角膠 虎骨脛 何首烏 川牛膝 杜仲 鎖陽 當歸(以上各二兩) 威靈仙 黃柏 人參 羌活 乾薑 白芍 白術(以上各一兩) 熟地三兩 大川附子—兩半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服三錢,空心淡鹽湯送下,冬日淡黃酒送下。
功用:用於跌打損傷,氣血虛衰,腰膝無力。
14.[六味地黃丸]
組成:熟地八兩 山萸肉四兩 山葯四兩 丹皮三兩 澤瀉三兩 雲苓三兩 共為細末, 煉蜜為丸,每丸三錢重, 日服二丸。
主治:益肝腎,壯筋骨,用於腎虛腰背痛,筋骨軟弱。
15.[洗葯]
組成:艾條 秦艽 桑枝 赤芍 防風 透骨草 以上六味各二斤半, 混合製成100劑。用時加水煮沸,以溫水熏洗患處。一劑可用三日。
『肆』 扭傷筋的薰洗葯方
活血消腫止痛的薰洗葯方急性軟組織損傷是骨傷科常見疾病***跌打與筋骨損傷***。區域性組織受到破壞,發生撕裂或斷裂;毛細血管破裂、出血,形成組織內血腫;區域性小血管擴張、充血,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形成水腫。中醫認為其損傷病變機理主要是瘀血阻滯、氣道不通,不通則痛,不通則腫脹不退。故本病治療當以行血消腫止痛為主。中葯自擬活血消腫方薰洗加外敷,經面板進入體內,葯物成分直接到達病變部位,有利於葯物對區域性組織發生效應,比內服葯物更直接起到治療作用。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方葯:劉寄奴、蘇木各30克,大黃、梔子、土茯苓、乳香、沒葯、土元、人中白各10克,透骨草15。加水 2000毫升燒開,先薰,待溫度適宜後再泡,每次30-50分鍾,每天薰洗2 次。3天為1療程。主治:適用於外傷導致的區域性瘀血阻滯,腫脹疼痛之證。
活血消腫、通絡、化瘀散結的葯方:
大黃、柴胡、伸筋草、透骨草、土鱉蟲各30g,
丹參、獨活、乳香、沒葯各20g,
三棱、莪術、紅花各15g,
自然銅20g。
將自然銅置於鍋內加水4000~5000毫升煎沸10分鍾後,再放其它葯水煎10~20分鍾,最後放大黃水煎10分鍾,用浸泡水煎液的紗布外敷受傷部位,發病24 小時內冷敷,24 小時後先薰後熱敷,如果是手、腳等方便的地方,可直接泡在葯水中,水涼了再熱或加熱水。時間1小時左右,2次/天。每劑葯用2天。
注意:破皮流血、妊娠或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者或對本葯過敏者、骨折或肌肉、韌帶等軟組織有完全斷裂者、其他疾病影響到損傷區域性用葯如面板病等;合並有心腦血管、肝腎及造血系統、神經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等不能用此法。
方中大黃盪滌敗血、消腫止痛;柴胡暢達氣機、升清降濁;紅花活血祛瘀;乳香、沒葯祛瘀通絡而止痛;土鱉蟲活血、行氣、消腫;三棱、莪術破血逐瘀通絡;丹參既能養血也能活血,可加強通絡之功效;透骨草、伸筋草祛風通絡止痛;自然銅通絡止痛、續接筋骨。諸葯合用共奏活血消腫、通絡、化瘀散結之功效,因葯切病機,故療效好,且本方法簡單易行。
『伍』 骨傷科外治法簡介
gǔ shāng kē wài zhì fǎ
External treatment for osteonosus and traumati ***
骨傷科外治法是對傷病局部進行治療的方法。除針撥、牽引、手術、理傷手法及正骨器外,常用外治法還有:
(1)敷貼。即將葯膏或膏葯貼附於損傷局部。膏葯或葯膏按其功用可分為消瘀退腫止痛類、舒筋活血類、接骨續筋類、溫經通絡類、祛風除濕類、清熱解毒類、生肌拔毒長肉類等。
(2)摻葯。是將葯物碾成細小粉末直接摻在傷口上,或摻在軟膏上敷貼患部的外治法,常用於止血收口、生肌長肉、去腐拔毒、溫經散寒、清涼散風、祛寒散毒等。
(3)塗搽。即將葯物製成液狀葯劑,直接塗搽或配合理傷手法使用於患部.常用的塗搽制劑有水劑,油劑、酒劑三種,多用於早期傷口感染,治療跌打損傷或理筋手法時的局部塗擦,或用於閉合性新傷及陳傷舊患。
(4)洗滌。即將葯物煎成湯液或用鹽水等外洗傷口局部,適用於治療開放性損傷。能達到清潔傷口、預防感染或促進肉芽組織及上皮組織增生、促使傷口癒合的效果。
(5)熏淋。即將葯物煎湯,乘熱在患部進行熏蒸和淋浴,適用於坎組織損傷初期局部疼痛、腫脹、功能障礙者,或骨關節損傷後期,關節僵硬,肌肉萎縮者,或損傷而引起局部邪毒感染者。
(6)熱熨。即將葯物加熱後用布袋裝好,熨貼於損傷局部,適用於骨關節損傷時間較長,局部瘀血凝聚、腫痛不消者;或慢性腰腿痛、風濕關節痛等。近年在此基礎上發展的電熱熨貼,適用於治療一切骨關節損傷。
(7)葯線。又稱葯條。是用桑皮、紗紙或棉紗捻成線條狀外粘或內裹具有拔毒去腐功效約物以作腐蝕瘺管壁或引流膿液之用,適用於附骨癰疽、流注及骨癆形成的瘺管者。
(8)針灸.即使用針刺或艾灸人體相應穴位,從而治療損傷的方法。
(9)火罐.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熱力排除罐內空氣,造成負壓使罐吸附於體表,引起局部充血或鬱血而達到治療傷病的目的。適用於治療軟組織挫傷,肌肉、關節勞損,以及骨關節損傷後期。
摩者徐徐揉摩之。因損傷皮膚筋肉,腫硬麻木,而骨未有折斷者。《傷科大成》清趙濂公元16441911年...
(第二十二)土鱉血竭龍骨共等分,研細末唾調塗。《江氏傷科學》...
生南星(各五錢)曬脆為末,以燒酒和敷,任刀割接骨不知痛苦。《傷科大成》清趙濂公元16441911年...
於安,重傷可就於輕。再施以葯餌之功,更示以調養之善,則正骨之道全矣。《傷科補要》清錢潢公元1808年...
『陸』 膏葯要怎麼貼才好清洗 膏葯的使用方法
平常有很多人喜歡貼膏葯,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一旦感覺哪裡不舒服了,總是用貼膏葯來緩解疼痛,但是使用葯膏也要講究方法,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吧!
方法1:用取下的膏葯反復沾取皮膚上殘留的膏葯,很快就可以清除葯印,這種方法最簡單而且好用。
方法2:先使用硬一些的紙把身上多餘的膏葯粘下來,然後,把留在皮膚上的膏葯貼用葯棉蘸正紅花油擦拭,然後再用清水清洗。這樣基本上可以完全清洗干凈。步驟閱讀
方法3:用家中炒菜用的植物油塗抹在殘留膏葯上,然後用清水清洗。這樣也可以清除,但效果比較慢。
方法4:用揭下的膏葯油麵或透明膠帶反復粘貼遺留在皮膚上的膏葯痕跡,也可清除。
方法5:用松節油清除最快,最理想。具體做法是將膏葯揭下後,用葯用棉簽沾取松節油擦拭,然後用清水清洗。
總體來說,就是讓葯膏充分吸收油脂後就很易去除了。
至於沾到衣服上,最一般的方法是用溫水泡好衣服後,多抹點肥皂再慢慢搓。這種只適用於沾有微量膏葯的衣服,如果量大的話就要用下面的方法:
1.用酒精加幾滴水,放在沾有膏葯漬的地方搓揉,待膏葯去凈,再用清水漂洗或用焙過的白磯末揉,再用水洗亦可。
2.用三氯鉀烷洗,再用洗滌劉液洗,最後用清水洗凈。
3.用食用鹼撒在污處,加些溫水,揉搓幾次,即可除去。若將鹼面置鐵勺內加熱後撒至污處,再加溫水揉洗去污更快。
先在紅腫痛部位,用75%酒精消毒,或用生薑片擦拭;如有傷口,可用稀高錳酸鉀溶液洗凈膿血後試干,再將摺合的膏葯攤開,放在小火上烘軟,有時因病情需要,在烘軟的膏葯上均勻撒上一些葯粉,再反復摺合,攤開膏葯,使葯粉混入其間,以便更快、更好地發揮療效。
如出現患部發癢時,需在膏葯外面按摩,如果不見效,可將膏葯揭下,用酒精棉球塗擦發癢處,再將膏葯加溫貼上。如出現患處膿液時,可在膏葯表面加些紗布,或在膏葯被紙中夾剪一小孔,使孔與傷口對應貼敷,以便排膿。對已糜爛,疼痛不止,或出現水泡者,可貼拔毒膏治療,或將膏葯揭下,用酒精消毒,再塗紅葯水,用紗布包紮。
貼橡皮膏葯,如傷濕止痛膏、消炎止痛膏等時,應先將患處用酒精棉球擦凈,撕去膏葯上的薄膜進行貼敷。但如皮膚發生糜爛及外傷合並感染者,不宜貼用。
膏葯中常含有芳香走竄的成分,因此孕婦要慎用,尤其忌在臍、腰、腹部貼用;皮膚過敏者也不宜貼用。在貼膏葯期間,應忌食生冷食物。不用的膏葯可貯放在陰涼乾燥處,以防夏季溶化或被蟲蛀。
禁忌平時運動或勞動時不慎造成肌肉挫傷或關節、韌帶拉傷時,不要立即用傷濕止痛膏、麝香追風膏貼於受傷部位。因這類膏葯具有活血散瘀的作用,傷後即貼不能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局部有破損者,不可將膏葯直接貼在破損處,以免發生化膿性感染。凡是含有麝香、乳香、紅花、沒葯、桃仁等活血化瘀成分的膏葯,孕婦均應禁用。如果貼膏葯後局部皮膚出現丘疹、水皰,自覺瘙癢劇烈,說明對此膏葯過敏,應立即停止貼敷,進行抗過敏治療。
膏葯在秋季使用有講究 ,因為氣溫不比夏天,在貼前,應先用熱毛巾或生薑片將准備貼膏葯的地方擦凈、拭乾。注意是熱毛巾,因為這樣才有利於患處的毛細血管開放,可以讓葯物更好地透過皮膚和皮下脂肪吸收。隨著天氣漸涼,膏葯膏體部分會變硬,不易在皮膚上貼牢,就需要將它用催風機或者熱水袋加熱後再貼。
冬季如何貼冬季,在貼前,應先用熱毛巾或生薑片將准備貼膏葯的地方擦凈、拭乾。因為這樣有利於患處的毛細血管開放,可以讓葯物更好地透過皮膚和皮下脂肪吸收。隨著天氣日漸寒冷,膏葯的基質變硬,不容易在皮膚上貼牢,就需要將它用熱水袋敷一下再貼,主要加熱方法有以下幾種供大家參考:
1.揭去護膜,用電吹風機加熱;
2.貼敷上之後用熱水袋加熱;
3.不揭護膜,用文火加熱,軟化後撫平揭下護膜紙;
4.不揭護膜,做飯的時候放在鍋蓋上熏軟後再揭下護膜紙。
備註:加熱程度以軟化為標准,自己可以靈活掌握。不能太熱,以免膏葯溢出燙傷皮膚。
第3、4種方法軟化後揭護膜紙時注意要把膏葯撫平,也可以稍涼一下再揭,這樣才容易使膏葯和護膜分離。
正確揭膏葯的方法,膏葯怎麼容易揭掉而且不疼1.避開毛發。盡量避開毛發較多的地方,或者將患處的毛發剪掉。
2.熱敷。貼膏葯前,最好先用熱毛巾將患處的皮膚擦凈,拭乾後再貼。
3.揭膏葯時抹點油。揭膏葯時,可以一邊揭一邊塗一些爽身粉或嬰兒油。如果沒有這些,用點橄欖油等植物油也可以。
4.揭下膏葯後,用溫水沖洗。這樣可以緩解其對皮膚的刺激。
『柒』 怎樣用中葯外洗方法治療頸椎病
中葯外洗作為一種用葯方法被廣泛地應用於骨科臨床,頸椎病的治療亦不例外。
葯物組成:葛根40g,丹參、威靈仙、防風、荊芥、桑枝、桂枝、五加皮、當歸各30g。
用法:將上葯倒入盆中,加水3L 稍浸漬後煎沸15 分鍾,用毛巾蘸葯水趁熱洗敷頸肩部。第二天仍用原湯加熱外洗。1 劑葯洗3 天,1 天2 次,每次30 分鍾。
加減:麻木甚者,加細辛15g,川椒30g;疼痛重者,加乳香15g,白芍2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