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早人們是怎樣發現茶葉是可以喝的
飲茶的發源時間: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里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發明飲茶的方式:
人類是怎樣發明飲茶習慣的?或者說茶是怎樣起源的?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始終是茶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因為做為任何一個茶學學者或茶學工作者,如果連「茶是怎樣來的」都不能解釋的話,那就太不夠了。而現在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多種答案:
1.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葯用」,最終成為飲料。
2.葯物說: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葯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葯料飲用。」這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展成為「飲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這幾種說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把前面的三種說法加在一起,就成為了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最恰當的了。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採制。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所以宋代有詩雲「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明以後,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並不為大眾所熟知。
2. 古法茶怎麼喝
現在日本還保留著從中國傳過去的飲茶方法。
唐代以前,喝茶方法主要是生煎羹飲,茶裡面還會加鹽、蔥、姜和棗等,喝茶有點像吃點心。
宋代開始以沖泡為主。入宋後,茶一般不煮了,餅茶研碎成末,取一定的量放在茶碗里,燒開了水高沖而下,在碗的沿口形成泡沫。這個時候,還會在茶里加龍腦等香料,茶葉的本身香味會被淹沒。
進入明代,喝茶就和今人相差無幾了。取散茶一撮放在杯里,沸水沖泡即可。這個時候,出現了較為科學的泡茶器具,主要是紫砂壺,可沖泡也可烹煮,還有高溫瓷壺、銅壺、鐵壺等,能將茶的本味發揮得相當完美。新摘的綠茶因為嬌嫩,沖泡的水溫以80度為宜,綠茶中的老茶、紅茶、白茶、烏龍、普洱等,須用90度以上的水來沖泡。至於緊壓茶,就得煮著喝了。
3. 茶葉是誰先發現能泡來喝的
茶最初是作為葯用,後來發展成為飲料。具體是誰已經不能考證。 在我國,傳說茶是「發乎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而盛於宋」。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中記述了以上故事「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支」,這裡面的「荼」就是茶。(傳說神農上山采葯,邊采邊嘗,不知不覺中已嘗了近72種中草葯。草葯中的毒性令他覺得口乾舌燥,渾身非常的不舒服,於是便坐在樹下休息,正在這時,幾片樹葉飄落在他面前,憑著往常的習慣,他又撿起樹葉放入口中嘗試,可是令他驚奇的是,過了一會兒神農開始覺得身體舒暢起來,口也不渴了,渾身好像一下子輕鬆了下來,而口中的樹葉還留給他了一口的清香) 茶樹原產於我國西南地區。早在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我國就有關於在西南地區發現野生大茶樹的記載。1961年在雲南省的大黑山密林中(海拔1500米)發現一棵高32.12米,樹圍2.9米的野生大茶樹,這棵樹單株存在,樹齡約1700年。
起初人們將大的茶葉放在水中煮,茶湯用作葯用,嫩葉則作為蔬菜食用,隨著時間的推移,茶慢慢得成為一種珍貴的食品,只為皇家御用。自然而然,茶成為一種奢侈的飲品,有錢人士僅用它來宴請上賓。逐漸的,茶慢慢發展成為了酒的替代品。魏晉南北朝開始出現了一些以茶養廉示儉的事例。
唐朝是封建文化的頂峰,也是茶文化形成的主要時期。茶的引用從皇宮顯貴,王公爵士直至僧侶道士,文人雅士,黎民百姓,全國上下幾乎所有人都飲茶。 茶的飲用越來越普遍,文人雅士嗜茶眾多,開始將茶與詩詞歌賦結合起來。 如大詩人白居易,一生嗜茶,每天吃早茶(「起嘗一甌茗「 《官舍》),午睡起一碗茶(「起來兩甌茗「《食後》),晚茶(「晚送一甌茶」《管閑事》)。許多著名的詩詞歌賦出現於那個時代。 世界著名的第一本完整的茶書《茶經》也出於同期。同時,作茶的技術也隨之而日益進步,人們飲茶的方式從原先的熬煮茶湯變成了只將沸水沖入干制的茶葉以得茶湯。
4. 茶葉的喝法
茶葉有3中喝法,具體有:
1、煎茶。
煎茶是一種烹煎方法,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其茶主要用餅茶,經炙烤、碾羅成末,侯湯初沸投末,並加以環攪、沸騰則止。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此後煎茶法漸趨衰亡。
(4)最早茶葉的食用方法擴展閱讀:
1、選茶也要因人而異,如北方人喜歡飲香味茶,江浙人喜歡飲清芬的綠茶,閩粵人則喜歡釅郁的烏龍茶、普洱茶等。茶具可以用精美獨特的,也可以用簡單質朴的。
2、酒滿茶半。奉茶時應注意:茶不要太滿,以八分滿為宜。水溫不宜太燙,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燙傷。有兩位以上的訪客時,用茶盤端出的茶色要均勻,並要左手捧著茶盤底部,右手扶著茶盤的邊緣,如有茶點心,應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應擺在點心右邊。
3、以咖啡或紅茶待客時,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著客人的右邊,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備一包砂糖和奶精,將其放在杯子旁或小碟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
5. 茶葉最初的利用方式是什麼
葯用和食用。
茶葉發現之初是作為葯用的,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這里的荼就是茶葉,後來也作為食用,現在仍然存在,各種茶葉美食。
不過從唐代開始茶葉也出現了文化價值,比如唐代煮茶,宋代點茶等。
6. 茶的歷史演變過程
在原始社會,人類在山野狩獵動物和尋找植物作為食物,採摘各種可食用的花、果、葉用以充飢,而茶也是其中的一種。在人類進入農耕生產之後,便開始尋求防病和治病的方法。
在人們利用茶的過程中,還將茶葉當菜吃。這種以茶為食的方法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據《晏子春秋》載:「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炙三戈五卵,茗(茶的別稱)菜而已。」東漢時壺居士在《食忌》上則說:「苦菜久食為化,與韭同食,令人體重。」這種茶「與韭同食」,也是以茶作菜。晉代時,用茶葉煮食之法,稱之為「茗粥」或「茗菜」。居住在中國西南邊境的傣族、哈尼族、景頗族等至今仍有吃「竹筒茶」的習慣。
後來,人們在鮮茶葉生吃或生煮羹飲過程中,青草氣難除,且滋味苦澀,經不斷摸索,發現把茶葉加工後烹煮飲用,不僅清香鮮濃,而且有利於保存。隨著飲茶的普及,其飲用方法不斷發展變化,從西漢至明代,出現了煮茶、煎茶、點茶、泡茶飲用方式,而明代開始的泡茶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飲茶最初起源干吃茶,飲茶文化 在這演變中大概分為歷史飲茶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生吃葯用。早在4700多年前的神農時代母系氏族社會,人們偶爾發現了茶葉具有解毒的作用,便將之用於療疾。在暗天把鮮葉放在陽光下曬干,以便隨時取用干吃。遇到下雨時節,鮮葉無法曬干,就把攤晾的茶葉壓緊在瓦罐里,日久便可直接食用。
第二個階段是熟吃當菜。因為茶葉干吃難以下咽,人們便想到了烹煮食用。至今,在我國西南邊境的很多少數民族像傣族、哈尼族、景頗族等都有把茶葉當菜吃的習慣。他們將新鮮的茶葉日曬後放在鍋里蒸煮,等葉子變軟後,放在竹簾卜揉援做成「竹簡茶」,當作蔬菜食用。
第三個階段是烹煮飲用。隨青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人們發現茶葉經過加工後烹煮飲用不僅能夠提神解渴,而且還能享受到茶葉的清香鮮爽,於是人們開始習慣將茶葉烹煮後飲用。
第四個階段是沖泡飲用。在唐朝,盛行蒸青團餅茶,明代以後發展為炒青散茶,飲用方法也隨之由烹煮改為沖飽,成為飲茶歷史上的飛躍,而這時期的各色茶技也得到很大的發展,花樣繁多。
7. 茶最早是被人們當作 來使用的。A 調教 B 飲料 C 葯物 D 食物
C葯物
解析:中國飲茶歷史最早,陸羽《茶經》雲:"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早在神農時期,茶及其葯用價值已被發現,並由 葯用逐漸演變成日常生活飲料。我國歷來對選茗、取水、備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嘗方法都頗為講究,因而逐漸形成豐富多 采、雅俗共賞的飲茶習俗和品茶技藝。本文旨在簡單敘述飲茶方式和習俗的發展和演變,其大體可分為幾個階段: 春秋以前,最初茶葉作為葯用而受到關注。古代人類直接含嚼茶樹鮮葉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並富有收斂性快感,久而久 之,茶的含嚼成為人們的一種嗜好。該階段,可說是茶之為飲的前奏。 隨著人類生活的進化,生嚼茶葉的習慣轉變為煎服。即鮮葉洗凈後,置陶罐中加水煮熟,連湯帶葉服用。煎煮而成的茶,雖苦 澀,然而滋味濃郁,風味與功效均勝幾籌,日久,自然養成煮煎品飲的習慣,這是茶作為飲料的開端。 然而,茶由葯用發展為日常飲料,經過了食用階段作為中間過渡。即以茶當菜,煮作羹飲。茶葉煮熟後,與飯菜調和一起食用。 此時,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營養,一是作為食物解毒。《晏子春秋》記載,"晏子相景公,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 《爾雅》中,"苦荼"一詞注釋雲"葉可炙作羹飲";《桐君錄》等古籍中,則有茶與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記載。此時,茶葉利用 方法前進了一步,運用了當時的烹煮技術,並已注意到茶湯的調味。 秦漢時期,茶葉的簡單加工已經開始出現。鮮葉用木棒搗成餅狀茶團,再曬干或烘乾以存放,飲用時,先將茶團搗碎放入壺中, 注入開水並加上蔥姜和桔子調味。此時茶葉不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葯品,且成為待客之食品。另,由於秦統一了巴蜀(我國較早傳播 飲茶的地區),促進了飲茶知識與風俗向東延伸。西漢時,茶已是宮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種高雅消遣,王褒《童約》已有"武陽買茶"的 記載。三國時期,崇茶之風進一步發展,開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時出現"以茶當酒"的習俗(見《三國志.吳志》),說明華中地 區當時飲茶已比較普遍。到了兩晉、南北朝,茶葉從原來珍貴的奢侈品逐漸成為普通飲料。 隋唐時,茶葉多加工成餅茶。飲用時,加調味品烹煮湯飲。隨著茶事的興旺,貢茶的出現加速了茶葉栽培和加工技術的發展,涌 現了許多名茶,品飲之法也有較大的改進。尤其到了唐代,飲茶蔚然成風,飲茶方式有較大之進步。此時,為改善茶葉苦澀味,開始 加入薄荷、鹽、紅棗調味。此外,已使用專門烹茶器具,論茶之專著已出現。陸羽《茶經》三篇,備言茶事,更對茶之飲之煮有詳細 的論述。此時,對茶和水的選擇、烹煮方式以及飲茶環境和茶的質量也越來越講究,逐漸形成了茶道。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時人視
8. 茶葉最早是干什麼用的呢
早期的茶葉,它的作用是用來治病的。早期的茶葉,它其實是一種葯材。而這種說法的來源主要跟神農有關。雖然我們在平常的書法當中都認為茶葉的來源是曾經有一回神農在燒水的時候,幾片葉子不小心飄到了燒開的水中。但是當神農拿出這些水進行飲用的時候發現具有獨特的芳香,但是這種說法只是民間上所流傳的說法,在《神農百草經》這本書當中曾經記載神農在嘗百草的時候有一回中毒倒下,而這個時候恰逢一片葉子飄落到了神農的嘴裡這個時候才使神農得救。所以說,人們推測在最開始的時候,茶葉的用途並不是用來飲用的,而是用來下葯的。
同時茶葉當中也有富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物質,這些物質能夠起到抗氧化的作用,同時也能夠預防癌症,而且還能夠起到消除體內脂肪的作用,因此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茶葉是有一定好處的。
9. 最早的茶葉是煮著喝的,什麼時候變成沖泡了呢
主要原因在於茶葉精加工技術的革命性變化,使得茶葉出現了從團茶到散茶的迭代。這樣,原本「雨露均沾式」的煮飲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對於茶葉越來越高明的品飲需求。所以平常人家一般自己喝的也是平價茶葉,有了客人來串門,就會把家裡珍藏的好茶拿出來沖泡喝,一邊喝茶一邊閑聊,也是個享受過程。可以把茶分為綠茶,黃茶,白茶,青茶,紅茶,黑茶,而每一種茶中因為茶樹品種和氣候,製作工藝的細微差別,又有很大的差異,而沖泡茶葉也就有了很大的不同。
長時間沖泡,茶葉內質物多數溢出在同一體積的水中,造成這泡茶非常濃厚,甚至難以入口,而其他泡又非常淡薄,混淆茶葉的好壞了。別的就是綠茶類以鮮爽鮮醇為優的茶,芽頭越嫩就越不能煮。輕發酵輕焙火的烏龍也不宜煮。熟湯味很厭惡的。即便能煮,能泡的老白茶,長時間沖泡也沒有煮的口感好,因為茶葉的有些物質在低溫下是無法釋放出來。而有些物質又會釋放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