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玩篆刻首先是要注意自己的手,別被刻刀刻著嘍。除了自己的手需要特別注意外,還需要提防著某寶上的各種新手篆刻套裝和石料套裝。這些個新手套裝和石料套裝不是說不好,如果你要是僅僅想體驗一下這個篆刻的話,這些套裝是個好選擇,相對便宜,東西還全。但是想要認真玩下去的話,那這些套裝就太雞肋了。
在回答的最下面我推薦了一百多冊篆刻書籍你可以看一下,在最上面這張篆刻圖的右下角可獲得這些所有篆刻書籍
剛開始學篆刻,你得配一把好刀。刀分鎢鋼和白鋼。鎢鋼刀硬,不容易磨損,但是它也脆,一些磕碰就可能導致刀刃崩碎掉,刀刃壞了之後還不好磨,因為它太硬了。白鋼刀相對較軟,容易磨損,但它韌性好,磕碰大多也就是導致卷刃,而且白鋼刀因為它軟,所以好磨刀。還有就是白鋼刀一般比鎢鋼刀便宜。我接觸鎢鋼刀多一點,白鋼刀接觸少,不了解,所以我只能推薦鎢鋼刀。鎢鋼刀就選最普通的永字刀,不用那麼花里胡哨的,一般買個八毫米的或者六毫米的就行,也可以配個三毫米或者兩毫米的來清底或刻一些細朱文。一般永字刀兩把最多七十塊錢,不摔的話用幾年沒啥問題。
石頭的話買青田石或者紅石就行,我推薦青田石,因為青田石便宜好刻。店鋪去淘寶搜「青田金石坊」(我沒拿錢)。我經常在這個店買石頭,價格便宜,石頭質量也好。
然後就是印泥,印泥的話可以先買個便宜的,「雙維」就可以,便宜實惠(我也沒拿錢)。後期可以買點好的,比如上海西泠的印泥。
最後就是印譜,這是個重點,剛開始買個漢印印譜就行,淘寶上也就一二十塊錢就能買到了。漢印入門要多臨,後期深入學習也要臨,有名的浙派,海派,皖派,京派都跟漢印脫不了干係。
最後的最後,就是記得多寫篆字,畢竟「印從書出」,篆字寫多了對於印面布局和篆字使用作用很大。
最後的最後的最後,還有一些雜七雜八的小東西,比如連史紙(蓋印花用的),轉印紙(把印文轉到石頭上用的),鬃毛刷(拓邊款用的),小楷筆,墨汁啥的。
估計剛開始買工具大概需要一兩百塊錢,前期投入較多,但後期花費絕對很少,注意,千萬別買淘寶上的各種新手套裝,把所有工具分開買。(我沒有拿錢宣傳,也沒有拿錢當水軍)
以上是我的一些個人見解,希望能提供幫助。
注意看圖片中右下角,此所有篆刻書籍資料均出自於此處
推薦篆刻工具書目錄:
│山西博物院藏歷代璽印.pdf
│嶧山碑.pdf
│嶧山碑與篆書技法.pdf
│嶧山碑及其筆法.pdf
│張遴駿道德經.pdf
│影印古本篆刻學鄧散木.pdf
│徐正濂談刀法與線條.pdf
│戰國文字編.pdf
│戰國璽印字根研究.ZIP
│明清著名藏書家-藏書印.pdf
│明清著名藏書家[1].藏書印..pdf
│來一石先生篆刻.pdf
│來楚生自用印存 [原石精拓].pdf
│西泠印社藏印選 [第一冊].pdf
│西泠印社藏印選 [第二冊].pdf
│西泠四家印譜.pdf
│西泠秋拍陳巨來精品.pdf
│趙之謙印譜原印本.pdf
│邊款知識和鈐印法.pdf
│送給篆刻新手的禮物 臨摹教程.pdf
│逍遙-武陵老井近作十數方.pdf
│鄧散木原拓印稿.pdf
│金意庵篆刻.pdf
│漢玉印精選(正).jpg
│漢瓦當精品.doc
│漢私印.pdf
│汪關印譜.pdf
│沉陽古籍:百體千字文.pdf
│沙孟海印學史.pdf
│沙村印話-沙孟海.pdf
│河南駐馬店的新蔡地區出土的戰國封泥.pdf
│古璽匯編.pdf
│古璽鑒賞150例.pdf
│古肖形印臆釋.pdf
│古陶文匯編.pdf
│高清漢代私印印譜2.pdf
│方介堪精品鳥蟲篆印.pdf
│施曉峰篆刻網路展.pdf
│篆刻技法-如何用刀.pdf
│篆刻技法圖典.pdf
│篆刻愛好者最易進入的四個誤區.pdf
│篆刻病印評改200例_韓天衡.pdf
│篆刻病印評改摘要.pdf
│篆刻藝術中不可忽視的另一面 邊款.pdf
│篆刻針度.pdf
│羅福頤+漢印文字征補遺.pdf
│ 篆刻編 先秦璽印.pdf
│ 《古璽匯編》
│ 《古鉨文編》羅福頤.pdf
│ 《古籀匯編》.pdf
│ 篆書的辨識與寫法.pdf
│ 篆字印匯.pdf
│ 篆字匯.pdf
│ 集古印篆增補六書通.pdf
│ 鳥蟲書通考.pdf
│戰國璽印文字考釋七篇.pdf
│戰國鉩印分域編.pdf
│掌上金石大字典.CHM
│故宮博物院藏古璽印選.pdf
│故宮博物院藏肖形印選.pdf
│方介堪《心經》原列印譜.pdf
│方介堪篆《心經》.pdf
│大千印留.pdf
│天津博物館藏印.pdf
│安持精舍印冣.djvu
│寶子碑.pdf
│封泥匯編-福庵.pdf
│將軍印100方.rar
│履盦三代朱跡.pdf
│篆刻印史編年.txt
│篆刻四大家印譜.pdf
│玉印集存.pdf
│玉印(反).jpg
│玉印(正).jpg
│王福庵.pdf
│王福庵印存.pdf
│王福庵原印拓片.rar
│王福庵篆書千字文.pdf
│王福庵篆書說文部目.pdf
│古璽文編.pdf
│古璽匯編 釋文訂補及分類修訂.pdf
│羅福頤印選.pdf
│虢季子白盤清末朱拓.pdf
│西夏官印匯考.pdf
│西泠印社百年社藏精品.pdf
│西泠印社社員袁道厚作品欣賞.pdf
│西泠印社藏-西泠八家篆刻.pdf
│百扇齋主手拓悲鴻用印.pdf
│福庵印綴.pdf
│秦印文字匯編.pdf
│秦漢鳥蟲篆印選.pdf
│簡明中國文字學 [修訂版].pdf
│篆書技法百日通.pdf
│篆書的辨識與寫法.pdf
│王綿之方劑學講稿.pdf
│甘氏集古印正.pdf
│印面.pdf
│歷代千字文真跡比較·篆書卷.pdf
│歷代印風系列 漢印.pdf
│歷代篆刻作品精選 .doc
│古圖形璽印匯.pdf
│吳昌碩臨石鼓文.pdf
│吳頤人篆刻作品展示.pdf
│圖釋古漢字.pdf
│基礎漢字形義釋源.pdf
│增補徐三庚印譜.pdf
│壬辰年迎春篆刻展.pdf
│金文大字典.pdf
│金文編(四版).pdf
│陳巨來治印墨稿選.pdf
│青泥遺真-新出秦漢封泥特集.pdf
│篆書章法.pdf
│篆刻.doc
│篆刻五十講_吳頤人.pdf
│篆刻入門.pdf
│篆刻刀法常識.pdf
│魯迅美術學院藏《嶧山碑》.pdf
│鳥蟲印精選(反).jpg
│齊白石印存 [原石精拓].pdf
『貳』 簡述什麼是篆刻篆刻一般常用的材料有哪些
篆刻,可稱為印字,治印,俗稱刻印章。它以篆書為主的書法、美術、雕刻於一體,具有民族獨特風格的綜合性的傳統藝術,又稱為「篆刻藝術」。
『叄』 書法印章怎麼用
常識如下:
1、 書畫上落款蓋印,印比字大不可以。大幅蓋大印,小幅蓋小印,理所當然。
2、 國畫直幅落款字下蓋印,直下底角,不可再蓋壓角閑章。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蓋閑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蓋閑章。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閑章就不須蓋了。
3、 國畫橫幅落款,左右兩頭角邊,不可蓋閑章。右上落款,左下角可蓋方形閑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蓋方形閑章。此處如不須要蓋閑章,而勉強蓋上,反而弄巧成拙。
4、 長方形、圓形、長圓形閑章,不可蓋在下角方形壓角閑章處之地位。
5、方形閑章不可蓋在書畫上端空白處,喧賓奪主。
(3)印規的使用方法擴展閱讀
印章的類別很多,歷史也很悠久,下面就說說印章的歷史和種類:
1、戰國古璽
古璽是先秦印章的通稱。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戰國古璽。印文筆畫細如毫發,都出於鑄造。白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官璽的印文內容有「司馬」、「司徒」等名稱外,還有各種不規則的形狀,內容還刻有吉語和生動的物圖案。
2、秦印
秦印指的是戰國末期到西漢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書體和秦漢量,秦石刻等文字極相近,所有較戰國古文容易認識。
秦印多為白文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為多,低級職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約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長方形,作「日」字格,稱「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長方形。
此外還有圓和橢圓的形式,內容除官名、姓名、吉語外還有「敬事」、「相想得志」、「和眾」等格言成語入印。
『肆』 在石頭上刻字需要什麼工具
一、刀具:
刻印刀具種類較多,大體有石刻刀、木刻刀、金屬刻刀、牙刻刀、切玉刀、水晶刀、翡翠瑪瑙印刀等七種。對於篆刻創作而言,只需准備石刻刀即可,因為篆刻創作的載體只是石料。篆刻創作除了石材之外,其他材料一般是不使用的。
石刻刀的型號通常有三種,即大、中、小號。刀桿截面積大號刀約10毫米×6毫米;中號刀約7 毫米×5毫米;小號刀約5毫米×3毫米。這些刀具市場上均有售。同樣型號的刀具,其中又有材質的不同,如白鋼、鋒鋼、高碳夾鋼和合金鋼。
較好用的是高碳夾鋼刀,刃部比較堅硬,可磨得很鋒利,而且耐用 ; 另有合金鋼刀,刃口非常堅硬鋒利,刻石游刃有餘,尤其遇有砂丁,所向披靡。喜用鋒利刀具的作者,此類刀最佳。
『伍』 《篆刻》需要用哪些工具
學習篆刻,必須具備一定的工具、材料及工具書,否則就無法進行:為此。我們首先談學習篆刻所必備的工具和材料:
工具
1.刻刀
刻刀是篆刻最主要的工具。由於印章材料的質地不同,使用的刻刀也各異,有的要用平口刀.有的要用斜口刀,還有的要用單頭刀、雙頭刀等等一作為篆刻藝術的主要取材是石章.故通常採用的是單頭平口式刻刀二
單頭平口刻刀簡稱平口刀:市場上有專門的規格.分大、中、小三種,
印規是鈐印時使用的輔助工具。印規猶如木工的」角尺」,內角為正90度鈐印時,將印規放在需鈐印的位置上然後將印緊靠內角按下,把印取起時,印規不可移動,如果所鈐的印不清楚.可以倚印規重鈐第二次或第三次,以求得印文的完整初學者鈐印,常常不易鈐正或鈐出的印清晰度小夠。使用印規就可以克服上述的弊病印規以金屬材料製成的較好.閨為金屬分量較重.不易移動一印規一般內角邊長4公分左右,厚約0.8公分左有鈐印熟練後,便可不用印規了。
11.印筋
印筋.淵拌印泥之用:印泥經常使川後.會導致印油於潤不勻,影響鈐印的質量此時需用印筋加以調拌這樣不僅可以使印油潤勻,而且還可以使印泥中的植物纖維得到保護。印筋有出售,亦可自製。自製取骨或竹,稍加削磨加工。
『陸』 鈐印的使用方法
第一,印泥要用得好,至少要運用適宜。一般鈐蓋公章的印泥不能用,因系海綿浸有紅色印油,既不勻和,更會滲油,鈐於紙上,印記周圍會產生透油現象,團團油跡堆積,印文污積、模糊,走失神采。因此要選購書法篆刻專用印泥。一般購置三兩至半斤足夠用。
印泥系細韌柔長的艾絨,經數年自然或人工處理,再與朱印油攪勻拌和,無數次的錘打搗杵而村而成。選購印泥要掌握吳昌碩1920年為上海西泠印社精製的「潛 泉印泥」所稱譽的十六字四句話:「細潤鮮明,經久不變,冬不凝凍,夏不透油。」現今市場上較易選購的紅印泥有上海產「潛泉印泥」、「石泉印泥」,具體又有十幾種品種。如「光明印泥」、「鏡面印泥」、「箭鏃印泥」,還有杭州產「西泠印泥」、,漳州產「八寶印泥」等。紅印泥色澤不同,有鮮紅色者、紅略帶黃者、 紅略帶偏深者,可隨各人喜愛購買。關鍵要質地細膩稠厚,色澤鮮明沉著,暑天不爛,寒天不凍,不滲油者。
同一缸印泥,剛用時較新較濕。用的時間一長,則有濃淡、燥潤之別。所以印章蘸印泥要輕勻,邊蘸邊轉,使印面均勻粘上印泥。使用時間逐漸長了,用力也要逐漸重些。平時則要多用骨簽翻攪拌和,力求上下內外勻和。如印泥太干時,打出印泥多艾絨短纖維,可送印泥廠加工再做。印泥缸內不得濺入石屑粉末、雜物 碎粒,一有濺入應用針尖或牙簽挑去,力求保持純凈,以免影響鈐印效果,甚至擠破損壞印稿紙。印泥盒宜用瓷質,金屬、漆器等易生銹。
第二,鈐印用紙要好。書畫作品用紙較印譜用紙質地一般較厚,印泥可用濕些的;印人鈐印,最好用連史紙,因為紙質薄平勻白,印泥則宜用燥潤適度的。紙要用正面,如有紙莖泥屑雜質處,事先宜用刮刀刮凈,或用針尖挑去,注意不要挑破刮壞。紙最好用經年久藏者,溫潤無燥性呈舊氣,紙面承受印泥既 勻潤有光澤,又細膩不刺眼。鈐印完畢,紙要平放一邊,上疊一白凈小紙片,再放上第二張鈐印紙,如此進行,不得移動或另壓它物,以免粘壓碰臟;陰干多時,小心取存,手指不能觸及印記,以免沾污弄臟,模糊印記,走失原貌。
第三,鈐印技術一要熟練,二要講究,不能馬虎。如果說,鈐好印記,印泥紙張是物質的客觀條件或基礎,那麼鈐印者的鈐印技術是主觀技能,這時成了關鍵,必須十分重視。
鈐印時先要在紙下墊物,視印面大小、印文朱白而定。一般鈐蓋二、三公分左右的白文印,墊一本與練習簿相應厚薄的書本即可,也可墊相應的橡膠板。印面大則將墊物相應加厚。如鈐蓋朱文印,則可相應減薄墊物,小朱文印在玻璃上墊二、三連史邊角即可。應注意桌面或玻璃板要平整,墊物表面要光潔不臟。也可用塑面紙作 墊物。一經多用,印泥有所滲痕,要用另紙。
印面蘸泥要均勻周到。冬天使用印泥,可用口呵氣,或將印泥在太陽光下曬一段時間,一經變軟拌勻,則易於下色,鈐印效果也清楚。
過去初學者多用印規(小丁字尺)的直角缺口處來確定蓋印位置,不用印規又難於放正鈐印方位。這里介紹一個簡易方法,可在一張白凈紙上用濃色鉛筆畫好等邊直角三角空格,下放墊物,上放鈐印紙張,利用透過來的空格審定鈐印位置。只有將印面左、下兩邊對准空格相應兩邊,即使印面再大,兩邊形成的直角盡可向左邊上 方、下邊右方伸延。這叫定位。然後將印章平穩鈐下,先垂直均勻用力,後向上下、左右(大印還要將四角)略微傾斜,用力鈐壓。然後揭印,用左手按住紙,右肘在桌上作支點不動,便於右手指執印輕輕的揭下來。如欠清晰,仍另外重新鈐蓋,直至滿意為止。鈐完後將印面擦乾凈。有的篆刻家,要求相當高,有時一個上午, 平心靜氣僅得一、二份鈐蓋理想滿意的印稿,初學者更不必性急從事了。
前人的印章如果印面已呈高低不平狀,鈐印不易平伏,可用右手將印章連鈐紙慢慢挪起,左手指托住,反轉過來,左手執住章和紙,以右手拇指指甲輕輕摩擦紙背,均勻周到後,倒過來再揭印。較平刻面或用右手執印連紙,在玻璃板上輕輕打圓轉摩擦,然後揭印,不妨一試。
所謂「刻六鈐四」,正說明了鈐蓋印稿頗為重要的作用,不可忽視。各人可以各法試驗得之,不必強求一律、固守成法,只要鈐印效果清晰美好就行。印泥、紙張、技術,三者相和諧,運用既熟,成竹在胸,自能得心應手,斯為妙哉。
鈐印是很有講究的,如果在一幅作品上安排好符合畫面章法布局和風格特點的印章,就會給書畫作品起到畫龍點睛之奇效。反之則會破壞整個畫面布局的協調,從而降低書畫作品的整體質量。書法中以全黑布白為主的貫穿始末,少許朱紅破之,在視覺上填補了孤寡單歡之遺憾。在漫長的書畫藝術發展史上,鈐印已成為不可缺少的審美特效和必備之章法。如果作品上不最後鈐印,似乎有未完之餘或重修之故,給人沒有一個圓滿的交代。
『柒』 篆刻是用的什麼材質的刀怎麼磨有圖嗎
一般使用的材質是合金鋼的
刀口基本是不需要磨的。
如果是需要適合自己的道具,你比如說學習齊白石的沖刀的話,那麼刀具一般都是特製的,我見過一位老師就是用那種比較大而且厚的刀,拿在手裡很有厚重感。
『捌』 篆刻器具常識
1.篆刻的基本常識
初學篆刻的基本常識 [刻刀]初學可備大小適中的一把,能備有大小不同的數種更好,除選購外,可用廢鋼銼、廢白鋼車刀改制。
為防滑手須纏以紗繩。刀尾宜磨成亦方亦圓,可崐作處理印面的輔助工具。
[印泥]以西冷印社及漳洲的產品為最好。如果無條件可用一般的辦公用品(?但不可用海綿印泥)。
印泥宜放瓷質印泥缸中,須常用牙質或塑料的印筋攪拌。 [印床] 初學用印床便於動刀,但熟練者常不用印床,以便執石之手靈活轉動配全合受刀,印床有木製、金屬制多種,自製印床價廉實用。
(?只要買一付元寶螺絲)。 [筆墨 硯刷]筆一般以5、6號圭筆為宜。
刷子可用舊棕絲自扎,也可用舊牙刷、舊油畫筆代替,用以鈐印前刷清石章底部殘剩的石屑。 [印規] 幫助鈐印時定位的工具,類似於木工用角尺,可自製。
鈐印後印規暫不稱動,如鈐得不清晰,可將印章緊貼印規重復鈐印。 [紙] 復印印稿可用薄而吸水的毛邊紙、毛太紙等,鈐印可用連史紙、薄宣紙。
[砂紙鏡子] 磨印石開始可在廢砂紙、水泥地上磨,然後再用砂紙磨至細潔為度。(可備鐵砂、水砂粗細不同的兩種)小鏡子用來反照印文。
[印筋] 攪拌印泥用,可用牙、骨製品,也可用舊塑料牙刷柄,但不可用金屬的。 篆刻 我國傳統造型藝術之一。
鐫刻印章的通稱。因印章字體大都採用篆書,先書後刻,故稱。
金屬印章,一般先刻印模,隨後澆鑄;晶玉印章,古代用手工琢成,現用金剛砂琢蝕,即『電刻』;石、牙、角、木等印章,直接用刀鐫刻。 篆刻是書法藝術通過刀刻以後的再現,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綜合的藝術。
種類有秦印、漢印、半通印、象形印、套印、六面印、迴文印、花押印、關防、閑章等。秦漢及魏晉時期,印章由印工鐫刻,藝術水準頗高。
隋唐以來,亦 各有其時代特徵及風格。北宋米芾、元代趙孟俯、王冕均為篆刻名家。
相傳王冕始用花乳石(青田石之類)刻印,因鐫刻方便,流行更廣。到明代文彭、何震,印學日漸發展。
因明清以來,出土文物中印章漸多,參考資料大增,研討篆刻之風日盛,涌現很多篆刻家,形成各種流派。如院派(何震等)、浙派 (丁敬等)、鄧派(鄧石如)、趙派(趙之謙)、吳派(吳昌碩)、齊派(齊白石)等。
古『璽』。先秦印章之通稱。
古鈴璽印面文字為當時六國的篆書,風格奇特,章法多變,不易辨識。秦統一六國後,皇帝所用稱『璽』,官、私所用均改稱『印』。
大都以銅製作,亦有用銀、玉等;渾穆古樸,形式多樣。 歷代璽印名稱的變遷 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秦統一六國後,規定皇帝獨稱『璽』,臣民只稱『印』。
漢代也有諸侯王、王太後稱為『璽』的。唐武則天時因覺得『璽』『死』同音,改稱為『寶』。
唐至清沿舊制而『璽』『寶』並用。漢將軍印稱『章』。
之後,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國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鍾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金石』。
璽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璽印的起源或說三代,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
根據遺物和歷史記載,至少在春秋戰國時代已出現,在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印章范圍擴大為表徵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 印章 亦稱『圖章』。
古稱『璽』。《後漢書.祭祀志》謂:『自五帝始有書契。
至於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秦統一六國後,皇帝所用的專稱『璽』,以玉為之,故後世有『玉璽』之稱;官、私所用的均改稱『印』。至漢代,官印中始有『章』及『印章』之稱。
唐以後,皇帝所用或稱『寶』,官、私所用又有『記』、『未記』、『關防』、『圖章』、『花押』等名稱。 文字形制隨時代變遷,風格各異。
印章的出現和使用,一般認為始於春秋戰國之間;先秦及秦漢的印章多用作封發物件、簡牘之用,把印蓋於封泥之上,以防私拆,並作信驗。而官印又像征權力。
後筒簡牘易為紙帛,封泥之用漸廢。印章用硃色鈐蓋,除日常應用外,又多用於書畫題識,遂成為我國特有的藝術品之一。
古代多用銅、銀、金、玉、琉璃等為印材,後有牙、角、木、水晶等,元 代以後盛行石章。 傳世的古代璽印,多數出於古城廢墟、河流和古墓中。
有的是戰爭中戰敗者流亡時所遺棄,也有在戰爭中殉職者遺棄在戰場上的,而當時 發動機慣例,凡在戰場上虜獲的印章必須上交,而官吏遷職、死後也須脫解印綬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職連姓名的,以及吉語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實品。
其它在戰國時代的陶器和標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諸侯國的金幣上,都用印章蓋上名稱和記錄上製造工匠的名姓或圖記性質的符號,也被流傳下來。 戰國古璽 古璽是先秦印章的通稱。
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戰國古璽。這些古璽的許多文字,現在我們還下認識。
朱文古璽大都配上寬邊。印文筆劃細如毫發,都出於鑄造。
白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官璽的。
2.篆刻的用具有哪些
治印的工具主要是刻刀和印泥, 另外還要准備一些輔助用品。
刻刀:以合金鋼刀為好。刀身厚 重。
刀口有平口刀、斜口刀、單頭刀、雙頭刀等。一般初學有一兩把寬1厘 米、厚0. 3厘米或寬0. 6〜0. 7厘米、厚0. 1〜0.2厘米的單頭平口刀即可。
印泥:有硃砂印泥、朱膘印泥、仿古印泥等。印泥的顏色不同,印出的效果也不同,根據各人喜愛或根據 印章來選擇顏色。
但印泥的質量對印 章的藝術效果有很大影響,所以應選 用質細而不走油的印泥。筆墨紙硯:用於摹印、起稿、拓 邊款、反書上石等用。
印床:用來固定印章的夾具。用 硬木製成。
印材:用於制印的材料,多用石 料。但其他材料如鋼、木、骨、竹、玉、有機材料等都可做印材。
石料中 以雞血石、黃田石、壽山石等為上乘。 青田石質地鬆脆爽利,易於奏刀,價 格也不太貴,是初學者理想的篆刻 材料。
另外,還要准備一些砂紙、毛刷、棕帚、拓包和玻璃小鏡等工具。
3.篆刻用具都有哪些
(一)刀具 刻印刀具種類較多,大體有石刻刀、木刻刀、金屬刻刀、牙刻刀、切玉刀、水晶刀、翡翠瑪瑙印刀等七種。
對於篆刻創作而言,只需准備石刻刀即可,其他種類的刀具篆刻是不需要的,因為篆刻創作的載體只是石料。古代印章的用材很豐富,因而印工們必須備有齊全的應刻工具,才能滿足求印者的需要。
篆刻創作除了石材之外,其他材料一般是不使用的。由於翡翠、瑪瑙、玉、水晶等的堅硬,金屬的堅韌,竹木的鬆散,牙角的黏韌等,均不能發揮刀的特性,難以表現篆刻藝術的韻味。
尤其是堅硬的材料,文人的臂力是無法攻刻的。 石刻刀的型號通常有三種,即大、中、小號。
刀桿截面積大號刀約10毫米*6毫米;中號刀約7 毫米*5毫米;小號刀約5毫米*3毫米(見圖4—1)。這些刀具市場上均有售。
同樣型號的刀具,其中又有材質的不同,如白鋼、鋒鋼、高碳夾鋼和合金鋼。較好用的是高碳夾鋼刀,刃部比較堅硬,可磨得很鋒利,而且耐用,市場上所售的「昌碩刻刀」便是此類;另有合金鋼刀,刃口非常堅硬鋒利,刻石游刃有餘,尤其遇有砂丁,所向披靡。
喜用鋒利刀具的作者,此類刀最佳。有條件的也可自製,如工廠車床上使用的白鋼刀,高速車刀等,均可根據自己所需,用砂輪磨礪而成。
市場所售刀具中,有單面刃、斜口單面刃、棱錐和圓錐等,這些都是雕刻印鈕和工藝品使用的。篆刻用的刀必須是雙面夾角平口刀(見圖4—2)。
刀具在篆刻創作中非常重要,因此古人有「鐵筆」之稱。刀刃的利鈍,夾角的大小,能直接影響線條的質感和印章的風格。
在使用刀具時,可根據自己的追求來磨礪。刃口利而夾角小者,運刀長驅直入,輕便靈活,所刻線條簡潔明靜,俊麗挺拔,神采飛揚;鈍而夾角大者,運刀穩健,所刻線條渾厚古拙,蒼茫氣足。
磨礪刀具也是一門技術,雖然它不算篆刻創作之列,但它對篆刻創作發生著直接作用。磨礪方法不正確,會出現卷刃、刀口呈圓弧形或兩邊直角消失,從而造成無法使用。
掌握了正確的磨礪方法,無論磨過多少次,刃口的形狀始終是不變的。磨礪方法如下(見圖4—3): 1.刀身與磨石成90°的直角。
2.磨擦方向為前後運動,即由懷內向外推進,又從外向懷內拉回。每次運動,刀桿與磨石所形成的夾角要保持一致,用力要均勻。
3.刃口一面磨擦幾次後,把刀翻過來以同樣的次數磨另一面,依次進行直至鋒利為止。 4.磨石要備一粗一細兩塊,在粗石上基本磨利後再上細石護刃,直至所磨刃口具有一定的光潔度,才算完成。
護刃後刻刀經久耐用。 刀具磨礪只要按照上述方法,實際操作體會幾次便能掌握。
(二)印床 印床是用來固定石章的輔助用具。初學者由於不能較好地控制運刀力量,為了防止失控而傷手,用印床來固定石章是比較安全的辦法。
同時,印章有大、有小,形狀各異,不易手執,均需用印床來輔助固定。 印床一般為木製,市場上有售(見圖4—4)。
另有一種金屬印床,是用來刻硬質材料的,價格比較貴,刻石章無需置備。 (三)印規 印規是鈐印專用工具。
以印規定位,一是能避免印蓋成歪斜;二是一次鈐蓋不清楚,可重復多次,直到印蛻清楚,印泥具有一定厚度,而且每次都不會偏移。 印規市場無售,需要自製。
形狀如木工用的直角尺,材料用硬木或金屬(見圖4—5)。待掌握了鈐印方法,一般就不一定再用印規來輔助了。
(四)印刷 印章刻好之後,在字口、印底留有碎渣和粉末,鈐印前需清刷干凈,以防污染印泥。印章用久後,字口內有殘留的印泥堆積,失去本來面目,可用印刷蘸清洗劑清洗。
印刷一般用普通牙刷即可。 (五)棕刷 棕刷也稱棕老虎,是拓邊款的工具,市場有售。
出售的棕刷有優劣之分,優者棕絲細勻;劣品粗細相雜,軟硬不一,拓時損紙。有條件的可選用優質棕絲自製。
製作方法:把棕絲排齊,紮成圓柱形,兩端切齊,高約8厘米,直徑4厘米(見圖4—6)。 新購或新制的棕刷,在使用前要進一步加工,先在較粗的砂紙上均勻地從各個方向進行磨擦,把棕絲端部磨成細尖狀,然後在棕刷上塗少許植物油,使之更有彈性而且光滑。
(六)拓包 拓包是拓邊款所使用的,需要自製。拓包直徑約2厘米,側形扁圓略平,似荸薺。
拓包製作方法:棉花一小團,捏成結實而富有彈性的包心,用塑料薄膜包紮好,然後在桌面或玻璃板上研壓成扁平的底面,再剪一小塊圓形直徑與包心相仿的呢子放置在包心的下面,最後包一層軟緞子,上面紮好口即能使用(見圖4—7)。包心可長期使用,呢子墊和緞子則要根據完好情況更換。
4.篆刻入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學習刻印的工具材料要選置恰當,過多雖用時方便,但一時難以齊備,過少則用時不便;過好一般價錢較貴,過*則難於適用。為了初學者的方便,現將學習中最主要的工具材料介紹如下: (一)工 具 1、印 刀 篆刻印刀是主要的工具。
它的粗細、長短、輕重和刀角的大小、銳鈍、平斜,都將直接影響到刻印的效果。選用印刀如同寫字時選用毛筆一樣,都會影響書寫的表現力。
當然其中還有一個熟練掌握的過程,因此在遠用時要考慮自己的喜愛與習慣。 (1)刀口,一般刻石章都用平口刀。
兩面開口,刀口兩角需成九十度角。 若刀口太子九十度,刻時易滑刀,不易刻准、刻直。
(2)刀刃的利鈍,與兩面開口的斜面高低成正比,斜面高則銳,斜面低則較鈍。從刀角側視,刀口出鋒角度不宜太銳或大鈍,一般以45度至15度為宜。
角度大小則太銳,刻出的線條易光滑、缺乏含蓄之韌勁;角度大則較鈍、刻出的線條易碎澀,往往缺少爽利的感覺。 (3)刀桿的祖細與輕重、厚薄,一般根據自己的習慣與喜好所定。
一般刀桿較祖者重,刀桿較薄者輕。粗重者,墜力大,有助力;但過重則欠靈活;輕薄者,易執使,較靈便,但若過輕薄,則不易執運,不易發力。
一般可備輕重二把,粗重者,可寬一厘米左右,二、三毫米厚,較小者可六至七毫米寬,一至二毫米厚即可。 (4)刀仟一般長約十五厘米左右,略高出於之虎口即可。
著過長,刻運時擺動大,影響運刀時的穩定性和准確性。著過短,執運不方便,也不易著力。
初學時,一般可上書畫社選擇成品。如有條件自製,可根據自己喜好而做。
刀桿上可用細線繩(塑料繩,藤皮或市條等均可)裹纏,以利於鐫刻時緊握著力,同時可免刻時刀柄滑動,傷指或傷印石。 2、筆、墨、硯 用於臨摹,起稿,拓款等用。
(1)筆一般應備狼毫或兼毫小楷二支,一支新,一支較舊,用於摹印、起稿、反書上石等用。羊毫大小各一支,大者用以臨寫印稿,小者用以拓邊款時蘸清水用。
(2)墨油煙墨一錠,或用較好的書畫墨汁一瓶(如中華墨汁、曹素功墨汁等)。 用時需磨濃,不致滲開為宜。
硃砂墨磨出後用於塗抹在深色印石上,再書上墨稿,清晰可見便於鐫刻。有時雖稿誤寫、亦可以來筆修改之。
一般用此法的較少。 (3)硯可備二小塊,如不用磨硃砂,一塊硯亦可。
硯選用一般的青石硯即可。但要光平、滋潤、易發墨。
若有梢好的欲硯、端硯當然更好。 平常要保持硯的清潔,尤其是拓款時用墨,一定要事先將硯洗凈,然後研磨,否則托出印款,墨色灰暗。
著用宿墨拓款,裱托後易滲化出墨暈。 3、砂 紙(砂布更好) 用於磨印石,一般可備粗細各一張,更細者可備有水砂紙一張。
若無砂紙時,較平坦質細的水泥板或磚石亦可利用。 4、印 床 印床是用來固定印章的,以便鐫刻時省力,尤其是刻較堅硬質地的,或較小的印材時更為有效。
一般刻質地較軟印材,如青田,壽山石等,或較大的印章,以左手扶持,也:可以不用印床。印床有木製和金屬制二種,一般以木製者為好,既適用,又容易買到,即使市上買不著,也可自己仿做。
5、印 刷 印刷用以刷滌印面。一是在刻時刷去石屑粉未,二是在鈴印時,先刷凈印面,以免石屑等臟物帶人印泥。
一般以小毛刷或以牙刷代用即可。 6、棕 帚 一般稱「棕老虎」,用以拓制邊款時用。
大城市書畫社有賣。不過一般市上所賣,棕絲粗細未經挑剔,用時容易損破紙面。
買時應挑選其較細勻者。初用時過硬,可在熱鐵板上,或砂石、水泥地上磨擦,使之變軟,棕絲變得較細尖,再擦上少許菜油,使之光滑。
若市上難賣,亦可自取棕絲,選其圓直細勁者捆紮成直徑粗約2一4公分,長約5一8公分的棕帚,兩頭略留一公分不扎,用訣刀切齊,亦可使用。 7、拓 包 為拓邊款時用。
拓包製法:先取硬版紙,剪成如硬幣二分大小的圓塊,外包以新棉花,底部略厚,再裹以塑料紙和加嘩嘰布一層,最後再用軟細緞包紮一層(或用的確良代之亦可),使成扁圓球狀,其頸部用線扎緊即成。拓包要求包紮得緊,表面光滑。
8、印 規 印規是在鈴印時用以框正印章的位置,使之不偏不至。或是復印用之,即第一次鈴印時不夠清晰厚重,可以重復鈐二遍、三遍,使之印文更加厚重,鮮艷奪國。
木或全屬等製成的印規均可用。只要規角成九十度,兩邊各長約三至四厘米,厚約五至十毫米即可。
鈴印時,先以印規定位,印章緊*印規內側鈴蓋。復印時,印規掀壓住不要移動,蘸印泥後再依原印規內側復鈴下即成。
一般鈴蓋熟練後,也可以不用印規。 9、印 筋 用以調拌印泥用。
印泥久不用,油會沉漬滲出,使油泥分離,故用一段時間後,或無冷時易凍,應常攪拌,使之勻潤,用之如新。 冬天攪拌之前,可在太陽下曬半小時左右,使之變坎,再攪拌。
印筋在一般書畫社和印泥店都有出售。若買不著時可自製,材料選骨或竹等均可,以不易染色為好。
10、玻璃小鏡 用以檢查印石上印文的正反及准確時用。一般市上出售之小玻璃鏡即可用。
l1、其 他 如保護印章的印盒(或印套),鈴印用的硬橡皮墊板;裁鋸印石的鋼鋸條,擦拭印章的軟布(或小毛巾)等等,都可根據情況來備,不一定要馬上備齊。 有些東西可用可不用,或取。
『玖』 篆刻用什麼墊桌子
學習篆刻之前,必須作好有關准備工作。猶如建造房屋,要事先備料。否則,「臨渴掘井」,就會影響學習進度與成績。篆刻學習的准備工作,主要是工具材料,和備置有關的印譜和工具書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習刻印的工具材料要選置恰當,過多雖用時方便,但一時難以齊備,過少則用時不便;過好一般價錢較貴,過賤則難於適用。
為了初學者的方便,現將學習中最主要的工具材料介紹如下:
(一)工 具
1.印 刀篆刻印刀是主要的工具。它的粗細、長短、輕重和刀角的大小、銳鈍、平斜,都將直接影響到刻印的效果。選用印刀如同寫字時選用毛筆一樣,都會影響書寫的表現力。當然其中還有一個熟練掌握的過程,因此在遠用時要考慮自己的喜愛與習慣。
(1)刀口,一般刻石章都用平口刀。兩面開口,刀口兩角需成九十度角。若刀口大於九十度,刻時易滑刀,不易刻准、刻直。
(2)刀刃的利鈍,與兩面開口的斜面高低成正比,斜面高則銳,斜面低則較鈍。從刀角側視,刀口出鋒角度不宜太銳或大鈍,一般以45度至15度為宜。角度小則太銳,刻出的線條易光滑、缺乏含蓄之韌勁;角度大則較鈍、刻出的線條易碎澀,往往缺少爽利的感覺。
(3)刀桿的粗細與輕重、厚薄,一般根據自己的習慣與喜好所定。一般刀桿較粗者重,刀桿較薄者輕。粗重者,墜力大,有助力;但過重則欠靈活;輕薄者,易執使,較靈便,但若過輕薄,則不易執運,不易發力。一般可備輕重二把,粗重者,可寬一厘米左右,二、三毫米厚,較小者可六至七毫米寬,一至二毫米厚即可。
(4)刀桿一般長約十五厘米左右,略高出於之虎口即可。若過長,刻運時擺動大,影響運刀時的穩定性和准確性。若過短,執運不方便,也不易著力。初學時,一般可上書畫社選擇成品。如有條件自製,可根據自己喜好而做。刀桿上可用細線繩(塑料繩,藤皮或市條等均可)裹纏,以利於鐫刻時緊握著力,同時可免刻時刀柄滑動,傷指或傷印石。
2、筆、墨、硯
用於臨摹,起稿,拓款等用。
(1)筆一般應備狼毫或兼毫小楷二支,一支新,一支較舊,用於摹印、起稿、反書上石等用。羊毫大小各一支,大者用以臨寫印稿,小者用以拓邊款時蘸清水用。
(2)墨油煙墨一錠,或用較好的書畫墨汁一瓶(如中華墨汁、曹素功墨汁等)。用時需磨濃,不致滲開為宜。硃砂墨磨出後用於塗抹在深色印石上,再書上墨稿,清晰可見便於鐫刻。有時雖稿誤寫、亦可以來筆修改之。一般用此法的較少。
(3)硯可備二小塊,如不用磨硃砂,一塊硯亦可。硯選用一般的青石硯即可。但要光平、滋潤、易發墨。若有梢好的歙硯、端硯當然更好。平常要保持硯的清潔,尤其是拓款時用墨,一定要事先將硯洗凈,然後研磨,否則托出印款,墨色灰暗。著用宿墨拓款,裱托後易滲化出墨暈。
3、砂 紙(砂布更好)
用於磨印石,一般可備粗細各一張,更細者可備有水砂紙一張。若無砂紙時,較平坦質細的水泥板或磚石亦可利用。
4、印 床
印床是用來固定印章的,以便鐫刻時省力,尤其是刻較堅硬質地的,或較小的印材時更為有效。一般刻質地較軟印材,如青田,壽山石等,或較大的印章,以左手扶持,也可以不用印床。印床有木製和金屬制二種,一般以木製者為好,既適用,又容易買到,即使市上買不著,也可自己仿做。
5、印 刷
印刷用以刷滌印面。一是在刻時刷去石屑粉末,因石粉不宜用口吹,口吹石粉久則對身體無益。二是在鈴印時,先刷凈印面,以免石屑等臟物帶入印泥。一般以小毛刷或以牙刷代用即可。
6、棕 帚
一般稱「棕老虎」,用以拓制邊款時用。大城市書畫社有賣。不過一般市上所賣,棕絲粗細未經挑剔,用時容易損破紙面。買時應挑選其較細勻者。初用時過硬,可在熱鐵板上,或砂石、水泥地上摩擦,使之變軟,棕絲變得較細尖,再擦上少許菜油,使之光滑。若市上難賣,亦可自取棕絲,選其圓直細勁者捆紮成直徑粗約2一4公分,長約5一8公分的棕帚,兩頭略留一公分不扎,用訣刀切齊,亦可使用。
7、拓 包
為拓邊款時用。拓包製法:先取硬版紙,剪成如硬幣二分大小的圓塊,外包以新棉花,底部略厚,再裹以塑料紙和加嘩嘰布一層,最後再用軟細緞包紮一層(或用的確良代之亦可),使成扁圓球狀,其頸部用線扎緊即成。拓包要求包紮得緊,表面光滑。
8、印 規
印規是在鈴印時用以框正印章的位置,使之不偏不至。或是復印用之,即第一次鈴印時不夠清晰厚重,可以重復鈐二遍、三遍,使之印文更加厚重,鮮艷奪國。木或全屬等製成的印規均可用。只要規角成九十度,兩邊各長約三至四厘米,厚約五至十毫米即可。鈴印時,先以印規定位,印章緊靠印規內側鈴蓋。復印時,印規掀壓住不要移動,蘸印泥後再依原印規內側復鈴下即成。一般鈴蓋熟練後,也可以不用印規。
9、印 筋
用以調拌印泥用。印泥久不用,油會沉漬滲出,使油泥分離,故用一段時間後,或無冷時易凍,應常攪拌,使之勻潤,用之如新。印筋一般用骨質或玉石材料製成,高級印泥盒內一般配有印筋,不必另外製作或購買。若散裝印泥,則需另備印筋。
10、玻璃小鏡
用以檢查印石上印文的正反及准確時用。一般市上出售之小玻璃鏡即可用。
11、其 他
如保護印章的印盒(或印套),鈴印用的硬橡皮墊板;裁鋸印石的鋼鋸條,擦拭印章的軟布(或小毛巾)等等,都可根據情況來備,不一定要馬上備齊。有些東西可用可不用,或取它物代用亦可。
『拾』 篆刻刀法常識
1.篆刻知識一:什麼叫篆刻刀法
刀法是篆刻藝術特有的表現手段。
元代以前印章多為鑄造。即使需假刀刻的玉、牙、骨等印章材料,也因硬度較高,需要藉助於琢磨器械。
用刀刻制印章,是隨著印章與書畫藝術結合,藝術印章需要量驟增,井發現軟質石料成為印章主要材料後,制印才逐漸形成以刻為主。篆刻刀法也隨之成為人們有意識追求的篆刻技法。
經過幾代篆刻家的探索,被總結為14種刀法(一說為13種)。執刀的方法刀具是篆刻的主要工具,篆刻講究執刀,就像寫字作畫講究執筆、彈琴講指法一樣,不規范的方法往往會成為技巧發揮的障礙。
篆刻執刀看起來是手部握柄,操作起來便須指、腕、肘、肩以至全身用力。要使這些部位的力量協調貫注,執刀姿勢正確與否至關重要。
有效的執刀方法能使刻刀在手中運轉自如,能隨意調整入刀的深淺度,便於運刀穩健輕捷。常用的執刀法有兩種。
2.篆刻有哪些技法
篆刻技法-邊款知識和鈐印法 在印面以外的五面刻上文字,一般稱陰文為「款」,陽文為「識」內容是署作者名號、年齡、刻制日期、地點,也有註明該印師法的來源,表達作者的藝術見解、附刻詩文,甚至配以圖案等等,文字各體兼備,形式極為豐富,是印章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
刻款如逢橋鈕,瓦鈕以孔之間兩面為左右,獸鈕則刻者面對獸尾,刻款位置以左側為主,刻不下可順序向前、右、胸前續刻,也有隻刻於頂端的。 鈐印前必先刷凈石屑,蘸勻印泥,使內勁均勻地著力於印面各部位,輕輕揭紙即可。
印章用後宜用軟布搓凈,軟布只可有一面,以免洗 手,印泥嵌入印文宜用竹簽挑剔,不可用金屬利器刻制。 怎樣臨刻邊款 邊款有雙刀刻,單刀刻。
白文大都是單刀,朱文用雙刀,練習刻款可在石片上或印側先寫後刻,刻完拍墨檢查效果,熟練後不妨先將石面拍墨再刻。刻款用刀一如刻印,用上鋒角一按即成「點」,從右向左刻去即成「橫」(微見右高左低),從上向下刻即成「豎」,在一豎結束時略收刀再重按,即成「鉤」,上鋒向左斜刻成「撇」,下鋒角向上按即成「捺」。
各種字體的刻法均須多琢磨實踐,自能觸類旁通。 值得指出的是,印譜中名家所刻邊款的文句和排列形式,都值得學習借鑒。
初學者如文句組織困難,以只署單款(作者名字)為宜。 怎樣拓邊款 1、將皂水洗凈刻款一側,均勻地塗上清水或極稀的白芨水。
覆以連史紙或薄宣紙,務使紙面平整。 2、紙面壓上它紙吸去部分水分。
3、速以拷貝紙覆蓋,隔紙輕刷每個部位,並不斷更換拓紙緊貼印石,力求款識文字字口清晰。 4、揭去濕紙,以拓包在瓷碟或玻璃上薄薄地蘸上一層濃度合宜的墨(先在廢紙上拍去第一層濃墨),在拓紙(緊貼石面的第一層紙)上逐層輕捷拍打,從無字處折至有字處,反覆拍至全款墨色勻凈為止(墨色濃淡,厚薄可以靈活掌握)。
5、待拓紙乾透揭下,必平整光亮,如未乾時揭下則起皺。 附:如拓紙與石游離,則說明石上油污未洗凈,如局部脫起,可用唾沫輕塗脫處吸乾後再反覆補刷。
3.篆刻的基本常識
初學篆刻的基本常識 [刻刀]初學可備大小適中的一把,能備有大小不同的數種更好,除選購外,可用廢鋼銼、廢白鋼車刀改制。
為防滑手須纏以紗繩。刀尾宜磨成亦方亦圓,可崐作處理印面的輔助工具。
[印泥]以西冷印社及漳洲的產品為最好。如果無條件可用一般的辦公用品(?但不可用海綿印泥)。
印泥宜放瓷質印泥缸中,須常用牙質或塑料的印筋攪拌。 [印床] 初學用印床便於動刀,但熟練者常不用印床,以便執石之手靈活轉動配全合受刀,印床有木製、金屬制多種,自製印床價廉實用。
(?只要買一付元寶螺絲)。 [筆墨 硯刷]筆一般以5、6號圭筆為宜。
刷子可用舊棕絲自扎,也可用舊牙刷、舊油畫筆代替,用以鈐印前刷清石章底部殘剩的石屑。 [印規] 幫助鈐印時定位的工具,類似於木工用角尺,可自製。
鈐印後印規暫不稱動,如鈐得不清晰,可將印章緊貼印規重復鈐印。 [紙] 復印印稿可用薄而吸水的毛邊紙、毛太紙等,鈐印可用連史紙、薄宣紙。
[砂紙鏡子] 磨印石開始可在廢砂紙、水泥地上磨,然後再用砂紙磨至細潔為度。(可備鐵砂、水砂粗細不同的兩種)小鏡子用來反照印文。
[印筋] 攪拌印泥用,可用牙、骨製品,也可用舊塑料牙刷柄,但不可用金屬的。 篆刻 我國傳統造型藝術之一。
鐫刻印章的通稱。因印章字體大都採用篆書,先書後刻,故稱。
金屬印章,一般先刻印模,隨後澆鑄;晶玉印章,古代用手工琢成,現用金剛砂琢蝕,即『電刻』;石、牙、角、木等印章,直接用刀鐫刻。 篆刻是書法藝術通過刀刻以後的再現,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綜合的藝術。
種類有秦印、漢印、半通印、象形印、套印、六面印、迴文印、花押印、關防、閑章等。秦漢及魏晉時期,印章由印工鐫刻,藝術水準頗高。
隋唐以來,亦 各有其時代特徵及風格。北宋米芾、元代趙孟俯、王冕均為篆刻名家。
相傳王冕始用花乳石(青田石之類)刻印,因鐫刻方便,流行更廣。到明代文彭、何震,印學日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