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生兒復甦葯物腎上腺素的應用指征及使用方法
指征: 1、經氣管插管、加壓給氧、心臟按壓30秒,心率〈80次/分. 2、出生時已無心跳應立即給葯。 使用方法:劑量:0.1-0.3ml/Kg(1:10000)(市售腎上腺素稀釋10倍) 途徑:生理鹽水1:1稀釋後氣管內滴入。如5分種內心率〈100次/分以靜脈快推可重復一次。
Ⅱ 黎明殺機腎上腺素有什麼用 腎上腺素技能使用方法
黎明殺機中有一個腎上腺素技能,總共有三級,每一級的具體用法也不一樣,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黎明殺機腎上腺素技能使用方法,希望能幫助各位玩家!
腎上腺素使用方法:
在黎明殺機游戲中,無論是倖存者還是殺手都有許多不同的專用天賦技能,而Adrenaline就是倖存者技能中的一種,即腎上腺素,它有三個等級,技能用途效果分別為:
腎上腺素(Adrenaline)一級
當逃生出口通電開啟時,立即回滿血並增加50%的沖刺速度持續3秒。被抓或掛鉤子時不會觸發(爬行時無效)。
腎上腺素(Adrenaline)二級
當逃生出口通電開啟時,立即回滿血並增加150%的沖刺速度持續5秒。被抓或掛鉤子時不會觸發(爬行時無效)。
腎上腺素(Adrenaline)三級
當逃生出口通電開啟時,立即回滿血並增加150%的沖刺速度持續5秒。被抓或掛鉤子時不會觸發(爬行時有效)。
Ⅲ epipen 或者epinephrine pen 如何使用
腎上腺素筆在國外也有叫做epipen或epinephrine pen的,根據過敏性休克支持中心shww.org上面的信息,腎上腺素筆的使用一般分為以下四個步驟:
1)握住腎上腺素筆的中間,不要觸碰任何一端。
2)按照說明書移除安全筆帽
3)將腎上腺素筆用力扎向患者大腿外側,位於髖關節和膝關節的中部,保持在原位10秒鍾。
4)將腎上腺素筆從腿部垂直拔除,並按摩注射部位10秒。
Ⅳ 腎上腺素在心肺復甦應用中的那些事
前言: 腎上腺素是心肺復甦的重要利器,作為心肺復甦最早應用的血管活性葯物一直沿用至今,仍是現代心肺復甦中首選的復甦葯物,但在心肺復甦中使用腎上腺素,給葯時機?方式?時間?劑量?等問題一直都是爭論的要點,這些問題也是我們醫學生、住培醫師和低年資醫生相對不太熟悉的內容。因此,學習和總結了一些相關資料,內容均較膚淺,對理解臨床實踐略有參考作用,歡迎批評指正。
現代心肺復甦技術自20世紀50~60年代以來,雖然經過不斷的提升改進,但總體成功率依然不高,沒有突破性的提升。心外按壓的主要目標就是實現早期冠脈血流的再灌注,但是心外按壓所產生的心排量太低,僅為正常心搏排出量的10~20%,正常冠脈血流的5%及正常腦血流量的15%左右,從而並不能保證心、腦等重要器官的血供需求。由於心臟驟停後內源性血管活性收縮物質釋放不足而失去自身血管調節作用。從冠脈循環的生理特點來看,動脈舒張壓的高低及心臟舒張期的長短是影響冠脈血流最重要的兩個因素。因此,應用外源性血管活性葯物可以降低遠端大動脈的徑流,增大體循環外周阻力,致主動脈舒張壓增高,從而進一步提高冠脈灌注壓。腎上腺素能夠直接興奮α和β受體,心臟血管β1受體興奮,可使心肌收縮力加強,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增加,作用於冠脈上的β受體,引起冠脈舒張。從此,腎上腺素開始走上了心肺復甦的葯物應用歷史舞台。
1894年英國的內科醫生George Oliver和生理學家Edward Schafer第一次在動物實驗中證明腎上腺髓質提取物具有提高心率和血壓的作用,並於1895年在《Journal of Physiology》雜志上發表了著名的《The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extracts of the suprarenal capsules》論文,從此開啟了腎上腺素在血管活性葯物應用中的研究。
早在1906年George Crile與David H. Dolley,首次介紹了將腎上腺素應用於心肺復甦的報道,認為其機制與腎上腺素的縮血管效應密切相關。George Crile還明確提出,在心肺復甦過程中,應該將患者的舒張壓維持在30~40mmHg水平以保證心肌的有效灌注。此後,有學者不斷驗證心肺復甦時主動脈舒張壓40mmHg這一生死臨界點,發現凡是在主動脈舒張壓低於40mmHg者全部或幾乎全部復甦失敗,而主動脈舒張壓維持在40mmHg以上者80%可復甦成功。也有資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這一重要性,復甦成功的主動脈舒張壓平均值為43mmHg,而復甦失敗者主動脈舒張壓平均值僅為11.3mmHg。因此,逐漸形成觀點認為將主動脈舒張壓提升並維持40mmHg,能明顯提高心肺復甦的成功率。心肺復甦時,心臟按壓的間歇期(類似正常的舒張期)是心肌血流灌注的主要階段,其中主動脈與右心房之間的壓力差大小決定心肌血流灌注量的多少。其後的研究又發現,這個壓差顯示的是冠脈灌注壓,當冠脈的灌注壓超過15mmHg時,心肺復甦的成功率也隨之增加。
1963年Joseph S. Redding等通過心臟停搏心肺復甦動物實驗進一步驗證,分別應用只具有單純興奮β受體的異丙基腎上腺素、同時具備興奮α和β受體的腎上腺素以及只具備單純興奮α受體的甲氧明。結果顯示,使用異丙基腎上腺素的動物不能復甦,而使用腎上腺素和甲氧明的動物均可以復甦。Yakaitis, RW等後續進一步通過動物實驗研究發現,單用腎上腺素或者腎上腺素與β受體阻滯劑聯合使用均可以獲得100%的復甦成功,但若將α受體體阻滯劑與腎上腺素聯合使用則僅有27%復甦成功。因此,腎上腺素雖然兼具α和β受體興奮作用的葯物,但在心肺復甦這一特殊過程中,其增加心、腦血供的作用主要是通過興奮α受體作用產生效應的。
對於其他純α受體興奮劑,其心肺復甦的作用效果不如腎上腺素效果顯著。如Brown等通過腦的區域血流測定,證實去氧腎上腺素不如腎上腺素導致的血流增加幅度大。Jude等比較各種縮血管活性葯物,發現不論其劑量大小,腎上腺素所產生的動靜脈壓力梯度最大,且除顫後室性心律失常發生率較去甲腎上腺素等低。從此,腎上腺素在眾多的復甦葯物中奠定了首選的理論與實踐基礎,自1973年開始,美國心臟學會將其正式列入復甦指南中並作為常規使用,至今腎上腺素在國際上一直作為心臟驟停後最優先選擇和最廣泛應用的葯物。
目前指南推薦的用於心臟驟停復甦的腎上腺素推薦用量為每3~5min靜脈注射1mg。這一「標准」劑量是怎麼來的?1961~1968年之間,Redding JS和Pearson JW通過動物實驗對腎上腺素應用於心臟驟停的病理生理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他們當時使用的劑量是0.5~1mg。當1973年美國心臟學會為了規范與統一心肺復甦操作的程序和方法而制定的第一個規范指南時,沿用了這一劑量。其實在20世紀50~60年代心肺復甦研究的開始階段,並沒有所謂標准劑量的基礎研究,Redding JS和Pearson JW為何會選用1mg進行動物實驗,目前無法考究,但仔細查閱過去文獻報道,可以發現在Redding JS和Pearson JW在開展動物之前,就已經有應用0.5mg和1mg腎上腺素心內注射搶救麻醉和術中心臟驟停復甦成功的臨床病例報道(1949~1962),也許0.5~1mg推薦劑量是來源於早年外科醫師的大膽嘗試,並復甦成功的這些臨床觀察研究報道。
隨著腎上腺素在心肺復甦中的廣泛應用與深入研究,所謂標准劑量的合理性開始受到質疑,其實在Redding JS和Pearson JW當年提出推薦1mg腎上腺素劑量之前,就已經有其他學者於1958年在JAMA雜志上發表論文推薦應用5mg。Brown和Ralston等通過豬動物實驗發現,使用超常規劑量腎上腺素可以使心、腦血流量比常規劑量腎上腺素明顯的增加(亦有平台期),復甦的成功率也確實存在明顯的量效關系。最終通過一系列動物實驗明確腎上腺素劑量應用在0.045~0.2mg/kg范圍內,可產生最理想的復甦效果。
此後,到20世紀80年代國內外學者陸續在臨床應用大劑量腎上腺素進行心肺復甦成功的報道,越來越多的關注當使用標准劑量無效時給予大劑量腎上腺素的應用。之所以使用腎上腺素復甦效果不佳,而改用大劑量可以增加復甦成功幾率,其可能機制在於心臟驟停後,隨著組織缺氧的延長,導致腎上腺素能受體功能惡化,敏感性降低,因此需要更大劑量的腎上腺素才能激活。1992年心肺復甦指南在推薦首先使用腎上腺素1mg標准劑量,但也接受了更大劑量的給予意見,以遞增劑量(1mg、3mg、5mg……)或者採用中間劑量5mg,或依照體重標準的大劑量(0.1mg/kg)。指南如此推薦也是歷史上第一次。
目前有關大劑量腎上腺素具體給葯方法有三種:一是持續法,即首劑就給予大劑量,以後則以相同劑量重復使用;二是倍增法,首劑給予標准劑量,若無效則從第二劑開始以比上一劑1倍的劑量使用;三是遞增法,首劑給予標准劑量,從第二劑開始以比上一劑增加2mg的劑量使用。雖然大劑量腎上腺素可以提高心肺復甦的自主循環恢復率,但大劑量腎上腺素並不能明確提高心肺復甦患者的存活率以及降低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的發生率。
因此,我個人還是建議在實際臨床應用中按照推薦的劑量使用,為什麼呢?因為這樣可以使那些心臟驟停發生時間短、腎上腺素能受體仍然敏感的患者避免盲目應用大劑量腎上腺素所帶來的副作用,尤其是院內發生心臟驟停患者或無心臟基礎疾病心功能較好的患者。而且大劑量腎上腺素強烈激動β1受體可以加大心肌做功,增加心肌耗氧量,產生惡性心律失常,減少心內膜下血供,以及復甦後容易產生心功能不全,此外,腎上腺素亦可以提高Na-K-ATP酶活性使骨骼肌產生過量乳酸,不利於預後。
心肺復甦葯物的使用要體現「快」,快的意思指既要盡快使用葯物,又要保證葯物盡快發揮作用。目前靜脈給葯還是首選,但在早期剛開始應用腎上腺素復甦時,推薦直接心腔內給葯,認為這樣最直接,顯效最快,這一方法在20世紀60年代風靡一時,但到20世紀70年代這一方法逐漸受到懷疑,原因在於左心室穿刺的成功率不僅人意,動物和臨床資料統計成功率不到30%,屍檢結果顯示准確穿中左心室成功率僅有10%,且心臟穿刺的並發症多,後果重。此外,在心肺復甦期間,行心腔穿刺,不得不中斷心肺復甦的實施,影響復甦效果。因此靜脈給葯至今仍然是心肺復甦中應用最廣泛最普遍的途徑。中心靜脈口徑粗、流量大、流速快,注入葯物可以盡快達到心臟,在時效和葯效上可以等同於心內給葯,是理想的給葯途徑。如果選用外周靜脈,盡量選擇上肢靜脈或頸部靜脈,避免使用下肢靜脈。因為,心臟驟停實施心外按壓的過程中,心臟排出的血優先流向頭臂血管,而股動脈和股靜脈之間的壓力差幾乎為零,下肢給予很難回到中央循環,此外,外周靜脈給葯後,立即用20ml液體快速沖洗管道以保證葯物完全進入血管,還可以縮短40%的循環時間,接近中心靜脈給葯。
如果尚未建立中心靜脈通道,外周靜脈口徑細、在心臟驟停後很容易呈塌陷狀態,很不容易建立靜脈通路,尤其是兒童,可以選擇氣管內給葯。氣管內給葯大方式有兩種,一是患者已經建立人工氣道,可以經人工氣道給葯,如果患者尚未建立人工氣道且有無法迅速建立,可以行環甲膜穿刺氣管內給葯。氣管內給葯一般將腎上腺素稀釋5~10ml再向氣管內注射,稀釋量一般不超過10ml,葯物應該注入氣管內越深越好,吸收也越快,效果也越佳。氣管內注葯後應連續加壓通氣2-3次,利於葯物擴散至深部小支氣管。因為,氣管內給葯較靜脈給葯進入有效循環要慢,因此建議葯物用量是靜脈用量的兩倍。
腎上腺素最佳的給葯時機也一直存在爭議,AHA和歐洲復甦指南推薦,僅在第二次或第三次除顫無效後分別注射腎上腺素。目前已有多項關於患者存活情況與腎上腺素給葯時間關聯的臨床研究。如2014年Donnino MW等通過分析25,095例初始為不可除顫心律的院內心臟驟停成年患者,結果表明使用第一劑腎上腺素的中位時間為3分鍾(四分位間距1-5分鍾),隨著腎上腺素間隔時間的增加,患者的出院存活率和神經系統預後均逐步下降,。
Andersen LW 等在2015年的一項注冊研究結果表明,在初次除顫2分鍾內給予腎上腺素的患者,可能導致生存率下降。早期使用腎上腺素還與自主循環恢復幾率的降低以及器官功能的良好結局減少相關。除了顱腦和冠狀動脈微循環血流減少外,在心臟驟停的前幾分鍾內過早給葯,腎上腺素引起的心肌需氧量增加可能也是有害的。
2016年日本一項研究觀察研究,根據腎上腺素不同的給葯時間,將20420名應用腎上腺素的院外心臟驟停患者分成四組:早期腎上腺素組(5-18分鍾),中期腎上腺素組(19-23分鍾),晚期腎上腺素組(24-29分鍾)和極晚期腎上腺素組(30-62分鍾)。與晚期腎上腺素組相比,早期組患者的CPC1-2級恢復率最高,其次是中期組,而極晚期組患者的神經系統結局是最差。
早期有關腎上腺素動物實驗結果顯示,腎上腺素對心律、血壓及主動脈舒張壓的峰值作用時間為靜脈注射後的1.5~2min,通常5~6min代謝衰竭,因此,選擇間隔3~5min給葯,這一標准一直延用至今。近年一項系統評價中,將腎上腺素平均給葯間隔定義為初始腎上腺素給葯時間和復甦終點之間的時間除以初次給葯後接受腎上腺素總劑量。與平均給葯間隔4-5分鍾相比,給葯間隔越長的患者出院存活率越高。這與台灣的一項小型單中心研究結果相一致,也同樣發現腎上腺素給葯間隔縮短與臨床不良結局有關。
2017年Hoyme DB等通過分析1630例院內心臟驟停兒童,將平均給葯間隔分為1-5min,5~8min和8~10min組。結果顯示,與1-5min給葯間隔相比,5~8min和8~10min給葯間隔組的出院存活率更高,分別為1-5min給葯間隔組的1.81和2.64倍。
從臨床觀察結果來看,腎上腺素的給葯間隔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但這也僅限於觀察性研究,證據級別還不夠充分,因此,指南還是基於當年的動物實驗結果,推薦每3~5min給葯。
1. Gough C J R, Nolan J P. The role of adrenaline i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ritical Care, 2018, 22(1):139.
2. Hebert P, Weitzman B N, Stiell I G, et al. Epinephrine i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1991, 9(6):487.
3.Paradis N A, Koscove E M. Epinephrine in cardiac arrest: A critical review.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1990, 19(11):1288-1301.
4. 王道莊主編. 心肺復甦的發展爭論與展望.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Ⅳ 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用法,副作用,以及出現這類問題該如何處理
腎上腺素:常用量為皮下或肌內注射1次0.25mg~1mg。
1 心跳驟停 將0.1%注射液0.25ml~0.5ml用注射用生理鹽水10ml稀釋後靜注或心室內直接注入,同時配合心臟按摩、人工呼吸和糾正酸血症等其它輔助措施。
2 支氣管哮喘 皮下注射0.25~0.5mg,必要時可反復注射。
3 過敏性疾患 皮下注射或肌注0.3mg~0.5mg(0.1%注射液0.3ml~0.5ml)。用於過敏性休克時,還可用本品0.1mg~0.5mg以生理鹽水稀釋後緩慢靜脈推注或取本品4mg~8mg加入500ml~1000ml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
4 與局麻葯合用 加少量(約1∶500 000~200 000)於局麻葯(普魯卡因)內,總量不超過0.3mg。
5 局部粘膜止血 將紗布浸以本品溶液(1∶20 000~1 000)填塞出血處。【副作用】
1 有頭痛、煩躁、失眠、面色蒼白、無力、血壓升高、震顫等不良反應。
2 大劑量可致腹痛、心律失常。
【注意】
梵谷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甲亢、洋地黃中毒、心臟性哮喘、外傷性或出血性休克忌用。
去甲腎上腺素: 主要激動α受體,對β受體激動作用很弱,具有很強的血管收縮作用,使全身小動脈與小靜脈都收縮(但冠狀血管擴張),外周阻力增高,血壓上升。興奮心臟及抑制平滑肌的作用都比腎上腺素弱。臨床上主要利用它的升壓作用,靜滴用於各種休克(但出血性休克禁用),以提高血壓,保證對重要器官(如腦)的血液供應。<P> 使用時間不宜過長,否則可引起血管持續強烈收縮,使組織缺氧情況加重。應用酚妥拉明以對抗過分強烈的血管收縮作用,常能改善休克時的組織血液供應。
用法用量:(1)靜滴:臨用前稀釋,每分鍾滴入4~10μg,根據病情調整用量。可用1~2mg加入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100ml內靜滴,根據情況掌握滴注速度,待血壓升至所需水平後,減慢滴速,以維持血壓於正常范圍。如效果不好,應換用其他升壓葯。對危急病例可用1~2mg稀釋到10~20ml,徐徐推入靜脈,同時根據血壓以調節其劑量,俟血壓回升後,再用滴注法維持。<P> (2)口服:治上消化道出血,每次服注射液1~3ml(1~3mg),1日3次,加入適量冷鹽水服下。<P>
注意事項:(1)搶救時長時間持續使用本品或其他血管收縮葯,重要器官如心、腎等將因毛細血管灌注不良而受不良影響,甚至導致不可逆性休克,須注意。
(2)高血壓、動脈硬化、無尿病人忌用。
(3)本品遇光即漸變色,應避光貯存,如注射液呈棕色或有沉澱,即不宜再用。
(4)不宜與偏鹼性葯物如磺胺嘧啶鈉、氨茶鹼等配伍注射,以免失效;在鹼性溶液中如與含鐵離子雜質的葯物(如谷氨酸鈉、乳酸鈉等)相遇,則變紫色,並降低升壓作用。
(5)濃度高時,注射局部和周圍發生反應性血管痙攣、局部皮膚蒼白,時久可引起缺血性壞死,故滴注時嚴防葯液外漏,滴注以前應對受壓部位(如臀部)採取措施,減輕壓迫(如墊棉墊)。如一旦發現壞死,除使用血管擴張劑外,並應盡快熱敷並給予普魯卡因大劑量封閉。小兒應選粗大靜脈注射並須更換注射部位。靜脈給葯時必須防止葯液漏出血管外。
(6)用葯當中須隨時測量血壓,調整給葯速度,使血壓保持在正常范圍內。
Ⅵ 心跳驟停用副腎首選擇什麼方法給葯
你指的是腎上腺素吧?心臟驟停時使用腎上腺素搶救有三種使用方法,即靜脈推注,心內注射以及氣管內給葯。當然首選也是最方便的給葯途徑是靜脈推注,這也是臨床上使用最多的給葯途徑。在患者已經接受氣管插管時也可以考慮用氣管內給葯。至於心內注射曾被列為首選,但其操作難度大,而且易引起心臟破裂,心包填塞等並發症,所以現在已經基本不再使用。
因此綜上,目前使用腎上腺素首選的給葯途徑是靜脈推注。
回答僅供參考。
Ⅶ 嚴重過敏反應
一、嚴重過敏反應的定義:
歐洲變態反應和臨床免疫學將其定義為:一種嚴重的、危及生命的、全身性或系統性的過敏性疾病,表現為快速進展的危及生命的呼吸和/或循環問題,並通常伴有皮膚黏膜的改變。
(特點:嚴重、威脅生命、全身性或系統性、病情變化迅速及不可預測性。)
二、嚴重過敏反應的初步評估:
嚴重過敏反應一旦高度疑診,應建立在一般的基礎生命支持上,快速評估以下方面:即氣道(Airway,A)、呼吸(Breathing)、循環(Circulation)、意識狀態(Disability)、暴露及查體(Exposure)五個方面。這一點與兒科急救的ABCDE評估是一致的,我們姑且稱之為「五星評估」。
三、嚴重過敏反應的臨床表現與分級:
四、嚴重過敏反應的診斷:
五、嚴重過敏反應的治療:
(一)首選腎上腺素
無論在醫院還是社區,肌肉注射腎上腺素均是兒童嚴重過敏反應的一線治療,且一旦診斷就應該立即使用!首選葯物是腎上腺素(A級證據)
無論是容量復甦、霧化吸入支氣管舒張劑,還是抗組胺治療葯、糖皮質激素等都是肌肉注射腎上腺素的輔助治療。
1、腎上腺素作用的機制:
a) 腎上腺素能通過α受體效應使外周小血管收縮,使血壓升高和冠脈灌注充盈,可減輕蕁麻疹和血管性水腫;
b) 通過β1受體效應增加心率及心肌收縮力;
c) 通過β2受體效應使血管擴張,抑制炎症介質的釋放;
d) 增加肥大細胞/嗜鹼性粒細胞內的cAMP水平,抑制炎症介質的釋放;
e) 擴張支氣管平滑肌;
f) 減少肝靜脈阻力,增加回心血量;
2、腎上腺素的禁忌症:
腎上腺素是嚴重過敏反應的唯一首選葯物,也是最安全的葯物,並且沒有禁忌症,即使最終證明是不需要給腎上腺素,也沒有明顯的傷害。
但靜脈給予腎上腺素可導致危及生命的高血壓或心律失常。
值得指出的是,沒有絕對禁忌症,並不意味著沒有相對禁忌症。相對於成人來說,小兒患冠心病或心律失常的概率很低。例如,對於食物過敏而兒童,若患兒同時患有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使用腎上腺素有發生心動過速的危險。即便如此,鑒於嚴重過敏反應的凶險,兒科醫生必須權衡危險效益比,要考慮腎上腺素在嚴重過敏反應時的救命作用。
3、腎上腺素使用方法:
腎上腺素肌注比皮下注射迅速而有效,大腿前外側肌肉注射比三角肌注射迅速而有效:
4、腎上腺素注射部位:注射的最佳部位在股外側肌(大腿外側)。
5:腎上腺素劑量
(二)擴容(循環系統)
兒童嚴重過敏反應,多有累及循環系統,導致心動過速及動脈血壓降低。因此,在強調腎上腺素的一線治療初步處理後,液體復甦同樣需要重視。
擴容可以用晶體溶液也可以用膠體溶液,起始量為20 ml/kg,在10-20分鍾內快速滴入,必要時可以重復使用。
如果輸液量已經超過40 ml/kg,要考慮多巴胺或腎上腺素等升壓葯靜脈維持,但最好具備有創血壓監測及通氣支持。
(三)吸入β2受體激動劑(呼吸系統)
目前苯海拉明或氯苯那敏是唯一能用於靜脈途徑的抗組胺葯。
(四)H1受體拮抗劑
(五)糖皮質激素及其他
不應該把皮質激素作為嚴重過敏反應的一線治療!原因是糖皮質激素起效不夠快,尚無證據證實糖皮質激素能降低遲發反應的危險。
但糖皮質激素有非特異性抗過敏抗休克作用,有助於預防或減少進一步的過敏反應。雖然不作為首選的搶救措施,但可以作為二線治療葯物使用,氫化可的松或甲潑尼龍通常用於靜脈途徑。
(六)觀察及進一步治療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急診科葉盛主任建議:有皮膚表現者,至少觀察4小時;有呼吸系統異常者,至少觀察6小時;有循環系統異常者,至少觀察24小時,可考慮入ICU。
注意「雙相反應」:在沒有再次接觸過敏原的前提下,約有1/5的孩子可能在24小時內再次出現嚴重過敏反應的症狀,稱之為「雙相反應」——此概念非常重要,提醒:出現嚴重過敏反應,治療後好轉,不要立即放走患兒,應建議觀察24小時,否則再次出現雙相反應可能會致命,出現醫療事故!
案例分析一:
3歲患兒,女,16kg,輸血過程中,突然出現周身皮疹,劇烈咳嗽,呼吸增快,考慮輸血過敏反應,給予吸氧、靜推地塞米松和鹽酸異丙嗪臀部肌肉注射。
思考:
(1)診斷錯誤:急性起病,有明顯可疑致敏因子(輸血),出現皮膚及呼吸道症狀,應首先考慮急性嚴重過敏反應;
(2)用葯錯誤:歐洲變態反應學及臨床免疫學會(European Academy of AIlergolo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EAACI)、英國復甦理事會(Resuscitation Council of UK)均有針對兒童嚴重過敏反應指南,明確指出:無論在醫院還是社區,兒童嚴重過敏反應的一線治療首選腎上腺素(A級證據)!
(3)激素使用時機:指南指出,不應該把糖皮質激素作為嚴重過敏反應的一線治療!原因是糖皮質激素起效不夠快,尚無證據證實糖皮質激素能降低遲發反應的危險。同時指出,無論是容量復甦、霧化吸入支氣管舒張劑,還是抗組胺治療葯、糖皮質激素等都是腎上腺素的輔助治療。
(4)激素種類:若使用糖皮質激素作為輔助治療,建議選用氫化可的松或甲潑尼龍,而不是地塞米松(起效慢、半衰期長和對內分泌軸影響大)。
案例分析二:
9歲男孩,30kg,做頭顱MR增強掃描,靜脈推注造影劑2min後出現皮疹、聲音嘶啞、痙攣性咳嗽、呼吸急促、四肢冰冷、意識模糊等表現(呼吸心跳沒有停止),醫生立即停止注射造影劑,予吸氧,將患兒從MR床抱起,轉移至檢查車床,然後迅速從影像科轉回病房。緊接著,繼續予吸氧、一級護理、心電及血氧飽和度監測、生理鹽水擴容和地塞米松2mg靜脈推注,1個小時後給予腎上腺素0.5mg皮下注射。
思考:(1)及時診斷:急性起病,明顯可疑過敏原(MR造影劑),皮疹、呼吸困難(可疑喉頭水腫)、四肢冰涼、意識改變,累及皮膚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及神經系統,診斷:急性嚴重過敏反應、過敏性休克;
(2)判斷病情:應立即根據兒童基礎生命支持、高級生命支持,迅速判斷病情及啟動應急反應系統,區分是否呼吸心跳驟停,如需要,緊急CPR、AED等搶救措施;
(3)搶救時機:出現嚴重過敏反應,應該原地爭分奪秒地搶救,而不宜轉運至病房再搶救;影像科應配備搶救車,以便搶救時可以及時獲取搶救物品;
(4)腎上腺素:三個錯誤:使用時機、使用途徑和使用劑量。應在診斷急性嚴重過敏反應的第一時間,緊急大腿前外側肌群肌肉注射,而不是等擴容後1小時才使用;注意肌肉注射不選肱三頭肌、臀部肌肉,更不可以採用皮下注射;腎上腺素的用葯劑量是0.01mg/kg,患兒30kg,應使用0.3mg,而不是0.5mg;
(5)體位改變:嚴重過敏反應及過敏性休克,體位應該抬高下肢,增加回心血量,不宜從MR床抱起轉移至車床,影響血液迴流,此外搬運患者也會耽誤搶救時間;
(6)激素使用:首先,急性嚴重過敏反應首選腎上腺素肌肉注射,而不是激素;其次,在需要使用激素輔助治療時,激素首選氫化可的松或甲潑尼龍,而不是地塞米松;再次,激素應該是在使用腎上腺素、擴容等措施之後;
(7)血壓測量:患兒有四肢冰涼及意識模糊等休克表現,應考慮過敏性休克,在初步處理後,應及時處理休克,關注血壓,區分休克的嚴重程度,必要時轉ICU監護治療。
Ⅷ 腎上腺素臨床上有何應用
(1)作為恢復心功能的急救葯:常用於過敏性休克、溺水、傳染病、葯物中毒、手術意外及心臟傳導阻滯等所引起的心跳微弱或驟停。心跳完全停止時,可採用心內注射,並配合有效的人工呼吸,心臟按摩等措施。 (2)用於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休克、蕁麻疹、支氣管痙攣、蹄葉炎等。 (3)與局部麻醉葯配伍使用:延長麻醉時間,減少麻醉葯的毒性反應。 (4)外用作為局部止血葯:可用紗布浸以0.1%的鹽酸腎上腺素溶液填充出血處,以使局部血管收縮,制止出血。
Ⅸ 腎上腺素的作用與應用有什麼
腎上腺素的作用:腎上腺素可激活α受體和β受體,當激動心肌傳導系統和竇房結的α受體時,可使心肌收縮力增強,心輸出量增加,傳導加速和心率增快。腎上腺素,可激活皮膚黏膜和內臟血管的β2受體,尤其是腎動脈明顯收縮,骨骼肌和冠狀動脈擴張,激動支氣管β2受體,使支氣管擴張;作用於肝和脂肪的β2受體,促進肝糖原和脂肪分解,升高血糖。腎上腺素可作為抗休克的血管活性葯,用於心臟驟停的搶救和過敏性休克的搶救。可用於其他過敏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蕁麻疹的治療。其與局麻葯合用時,有利於止血和延長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