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產生抗生素的主要微生物是什麼
產生抗生素的主要微生物是細菌。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屬)或高等動植物在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具有抗病原體或其它活性的一類次級代謝產物,能幹擾其他生活細胞發育功能的化學物質。現臨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養液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學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
抗生素的製造過程
抗生素的生產根據其種類的不同有多種方式,如青黴素由微生物發酵法進行生物合成,磺胺、喹諾酮類等,可用化學合成法生產;還有半合成抗生素,是將生物合成法製得的抗生素用化學、生物或生化方法進行分子結構改造而製成的各種衍生物。
按照化學結構可以分為喹諾酮類抗生素、β-內醯胺類抗生素、大環內酯類、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等;按照用途可以分為抗細菌抗生素、抗真菌抗生素、抗腫瘤抗生素、抗病毒抗生素、畜用抗生素、農用抗生素及其他微生物葯物(如麥角菌產生的具有葯理活性的麥角鹼類,有收縮子宮的作用)等。
② 抗生素從哪裡提取現在用作葯品的有幾種
抗生素(Antibiotics)指由細菌、黴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具有抗病原體或其它活性的一類物質。自1940年以來,青黴素應用於臨床,現抗生素的種類已達幾千種。在臨床上常用的亦有幾百種。其主要是從微生物的培養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製造。其分類有以下幾種:(一)β-內醯胺類青黴素類和頭孢菌素類的分子結構中含有β-內醯胺環。近年來又有較大發展,如硫酶素類(thienamycins)、單內醯環類(monobactams),β-內醯酶抑制劑(β-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黴素類(methoxypeniciuins)等。(二)氨基糖甙類:包括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妥布黴素、丁胺卡那黴素、新黴素、核糖黴素、小諾黴素、阿斯黴素等。(三)四環素類:包括四環素、土黴素、金黴素及強力黴素等。 …… `
③ 求一種抗生素的具體生產工藝流程
1、培養菌種:通過搖床、培養皿不斷選育優質菌種,以免菌種退化。 2、中試:通過小規模的試生產,修正合理的生產工藝指標,並對生產的樣品進行檢驗。 3、大量生產:通過大批生產,按照最適合菌種生產的條件,給以原料,通過一個生產周期,培養出含大量抗生素的產品 4、萃取:將成品採用萃取的方法,提純 5、濃縮;將萃取的原液進行濃縮。 6、成型:將濃縮後的的母液與相應的配料製成相應的形狀,再進行有效包裝 7、在生產必須報批,生產中、生產後進行多次嚴格檢驗,在無菌條件下生成。
④ 抗生素檢測的主要方法
由於抗生素在廢水中的濃度相對較低,所以抗生素的檢測一般都是微量或是痕量分析,常採用具有高靈敏度的儀器進行檢測。各研究機構對畜禽廢水中抗生素的檢測技術主要有色譜法和其聯用技術、酶免疫分析法、毛細管電泳法等。 液相色譜法(LC)在廢水抗生素的檢測中是最常見的,LC具有分離效能好,檢測速度快且重現性好的特點。LC法所用的檢測器有紫外檢測器(UV),熒光檢測器,以及二級管陣列檢測器。
高效液相色譜-紫外檢測器
高效液相色譜-紫外檢測器聯用檢測技術是最早用於環境中抗生素的分離檢測,由於其操作簡便以及成本低,被用於畜禽廢水中抗生素的檢測。
液相色譜-熒光檢測器
液相色譜-熒光檢測器因為其檢測限低所以也被用於畜禽廢水中抗生素的檢測,通常對本身具有熒光性的抗生素液相色譜-熒光檢測器可以直接檢測出,但是對於本身不具有熒光性或熒光性差的抗生素,需要對其衍生化來提高目標物的熒光特性以便檢測。
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技術
色譜可以用於多組分混合物的分離和分析,可以對有機化合物進行定量分析,但是定性較困難,質譜儀能夠對單一組分提供高靈敏度和特徵的質譜圖,但對復雜化合物無分析能力。所以將色譜與質譜進行聯用(或是串聯質譜),對復雜化合物中微量和痕量組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具有重要的意義。
由於畜禽廢水中有多種類的抗生素同時存在,利用色譜和質譜的聯用技術可以提高抗生素的定性、定量分析的可靠性、准確性、靈敏度。 酶免疫分析方法具有操作簡單,前處理簡化,分析成本低、靈敏、特異性強、檢測快速,不需要昂貴的儀器等,而且可以同時測定幾個樣品,但是酶免疫分析方法對試劑的選擇性高,很難同時分析多種成分,對結構類似的化合物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分析分子量很小的化合物和不穩定的化合物有一定的困難。
用酶免疫分析方法試劑盒檢測地表水、地下水中的四環素和泰勒菌素,檢測分別為0.05μg/L,0.1μg/L。其結果表明,該方法成本低、檢測快,可用於水中的四環素、氯四環素、泰勒菌素的初篩檢測。 經典的放射免疫測定基本原理和酶免疫分析是相同的,但所不同的是反應的放大指示系統不是酶和底物,而是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抗原或抗體標記的同位素通常是放射性較小的β放射原,最常用的是同位素是3H和14C,放射性不強、用量也極微小,比較安全。
⑤ 抗生素是從哪裡提取出來的現在用作葯品的有哪幾種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屬)產生、能抑制或殺滅其他微生物的物質。抗生素分為天然品和人工合成品,前者由微生物產生,後者是對天然抗生素進行結構改造獲得的部分合成產品。
現在臨床上普遍使用的有四環素類抗生素,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青黴素類抗生素,利福黴素類抗生素。目前使用最高端的是萬古黴素。
⑥ 抗生素是怎麼做的,自己可以做嗎
LZ您好
首先我回答你後一個問題吧
抗生素理論上自己可以做...甚至高中實驗范圍就可進行簡單的抗生素提取。
接下來是怎麼做。
我先告訴你一個概念:
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屬)或高等動植物在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具有抗病原體或其他活性的一類次級代謝產物,能幹擾其他生活細胞發育功能的化學物質。
所以,你有培養過細菌,真菌等……理論就有提取其抗生素的機會。
嗯?你說你沒培養過細菌真菌??我就問你你有沒有忘了吃飯結果米飯發霉?忘了吃麵包結果麵包長毛?那就是真菌。
當然上面導致發霉的細菌真菌不一定是我們要的,然而其中有一種叫青黴的,就是世界上第一個被我們人類提取並利用的抗生素的青黴素的來源。
所以譬如高中生物實驗,應該就有菌類接種這一課。(見於高中生物選修1,微生物培養一節)
該章節就有詳細描述菌種接種的基本方法,包含滅菌操作,培養基,劃線操作等過程。以及之後培養過程。
接下來有了真菌培養(假設),我們得到了他發酵分泌物,那麼接下來就是化學實驗了。當然不同的抗生素提取工藝不一樣(畢竟不同的抗生素其理化性質不一樣)。譬如青黴素有土法是加入菜籽油,進行萃取;土黴素則是草酸酸化,再用黃血鹽除去蛋白質,再樹脂吸附,調節PH…………
當然也有更為進步的工藝。純度可以更好。
當然,以上我只想說,抗生素確實可以自己動手做,但做出來純度能不能達到商品標准就是另一回事了。
還有,就是產量,什麼樣的黴菌能多產,什麼黴菌產量較少,如何淘汰產量少的菌種,就是別的問題了。
再有,進行實驗,製取研究就算了。如果進行商品化,葯用等,還必須取得特定的許可。這種行政問題在此也不加贅述了。
⑦ 抗生素是從哪裡提取出來的想在用作葯品的有幾種
目前所用的抗生素大多數是從微生物培養液中提取的,有些抗生素已能人工合成。
現在臨床上普遍使用的有四環素類抗生素,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青黴素類抗生素,利福黴素類抗生素。目前使用最高端的是萬古黴素。
⑧ 人類能夠用真菌產生抗生素請列舉兩種生活中常用的抗生素
(1)很多細菌和真菌對人類的是有益的,如製作米酒時要用酵母菌發酵;可以用真菌產生的抗生素治療疾病,這種物質可以殺死某些致病的細菌.
(2)有些細菌和真菌對人類是有害的,可以使食品變質,我們要解決食品保存中的防腐問題,原來是殺死或抑制細菌、真菌的生長和繁殖.純鮮牛奶使用的防腐方法是巴氏消毒法,原理是高溫滅菌,凍魚和湯圓使用的防腐方法是冷凍法,原理是低溫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和大量繁殖.
故答案為:(1)酵母;抗生素
(2)巴氏消毒法;冷凍法
⑨ 抗生素的生產方法有哪些
抗生素工業是以青黴素的生產為開端的,迄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已發現的抗生素有數千種,已在臨床使用的有上百種。其中β內醯胺類抗生素,如青黴素類、頭孢黴素類占據首位。20世紀70年代以前,生產方法有兩種,一是發酵法,二是半合成法,主要是化學法。20世紀70年代開始,出現了一種新的生產工藝——酶法半合成,即凡是用化學法裂解或合成的反應均用酶法代替。凡能用化學法半合成的頭孢黴素幾乎都可以用酶法半合成。這充分顯示了酶法半合成作為抗生素生產工藝的後起之秀具有巨大的競爭力。
⑩ 抗生素是由什麼類生物產生的
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屬)或高等動植物在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具有抗病原體或其它活性的一類次級代謝產物,能幹擾其他生活細胞發育功能的化學物質。現臨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養液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學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目前已知天然抗生素不下萬種。抗生素分為天然品和人工合成品,前者由微生物產生,後者是對天然抗生素進行結構改造獲得的部分合成產品。
1981年我國第四次全國抗生素學術會議指出,近些年來在抗生素的作用對象方面,除了抗菌以外,在抗腫瘤,抗病毒,抗原蟲、寄生蟲和昆蟲等領域也有較快發展。有些抗生素具有抑制某些特異酶的功能,另外一些抗生素則具有其他的生物活性或生理活性的作用。鑒於「抗菌素」早已越出了抗菌范圍,繼續使用抗菌素這一名詞已不能適應專業的進一步發展,也不符合實際情況了。因此,會議決定將抗菌素正式更名為抗生素。很早以前,人們就發現某些微生物對另外一些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有抑製作用,把這種現象稱為抗生。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終於揭示出抗生現象的本質,從某些微生物體內找到了具有抗生作用的物質,並把這種物質稱為抗生素,如青黴菌產生的青黴素,灰色鏈絲菌產生的鏈黴素都有明顯的抗菌作用。所以人們把由某些微生物在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對某些其他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殺滅作用的一類化學物質稱為抗生素。
由於最初發現的一些抗生素主要對細菌有殺滅作用,所以一度將抗生素稱為抗菌素。但是隨著抗生素的不斷發展,陸續出現了抗病毒、抗衣原體、抗支原體,甚至抗腫瘤的抗生素也紛紛發現並用於臨床,顯然稱為抗菌素就不妥,還是稱為抗生素更符合實際了。抗腫瘤抗生素的出現,說明微生物產生的化學物質除了原先所說的抑制或殺滅某些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之外,還具有抑制癌細胞的增殖或代謝的作用,因此現代抗生素的定義應當為:由某些微生物產生的化學物質,能抑制微生物和其他細胞增殖的物質叫做抗生素。
細菌「導彈」有望代替抗生素
細菌之間相互拼殺所用的微小蛋白質「導彈」有望在不久的將來代替治療疾病所用的抗生素。研究該項技術的一個美國研究所希望能夠首先在治療動物(如豬和雞)的常見病方面取得突破。同時這個研究所也發現用這種蛋白質「導彈」能夠在食品無菌包裝和保存方面做出突破。由於人體血原對抗生素的反應存在一定的危險,這種物質的使用能夠降低醫學的危險性,且使用後沒有後遺物。抗生素的分類由細菌、黴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具有抗病原體或其它活性的一類物質。自1943年以來,青黴素應用於臨床,現抗生素的種類已達幾千種。在臨床上常用的亦有幾百種。其主要是從微生物的培養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製造。其分類有以下幾種: (一)β-內醯胺類青黴素類和頭孢菌素類的分子結構中含有β-內醯胺環。近年來又有較大發展,如硫酶素類(thienamycins)、單內醯環類(monobactams),β-內醯酶抑制劑(β-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黴素類(methoxypeniciuins)等。
(二)氨基糖甙類:包括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妥布黴素、丁胺卡那黴素、新黴素、核糖黴素、小諾黴素、阿斯黴素等。
(三)四環素類:包括四環素、土黴素、金黴素及強力黴素等。
(四)氯黴素類:包括氯黴素、甲碸黴素等。
(五)大環內脂類:臨床常用的有紅黴素、白黴素、無味紅黴素、乙醯螺旋黴素、麥迪黴素、交沙黴素等、阿奇黴素。
(六)作用於G+細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黴素、氯林可黴素、萬古黴素、桿菌肽等。
(七)作用於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黴素、卷黴素、環絲氨酸、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黃黴素。
(九)抗腫瘤抗生素:如絲裂黴素、放線菌素D、博萊黴素、阿黴素等。
(十)具有免疫抑製作用的抗生素如環孢黴素。
鏈黴素
是從鏈黴菌(灰色鏈絲菌)培養液中提取出來的一種抗生素。鏈黴素的硫酸鹽是白色或微黃色的粉末或結晶,易溶於水,比較穩定,對某些桿菌,特別是結核桿菌,具有顯著的抑菌乃至殺菌作用。鏈黴素主要用於治療結核病、鼠疫、百日咳、細菌性痢疾和泌尿道感染等。
金黴素
也叫做「氯四環素」,是從金黴菌(金色鏈絲菌)培養液中提取出的一種抗生素。金黴素的鹽酸鹽是金黃色的結晶,味苦,能溶於水中。金黴素主要用於治療對青黴素產生了抗葯性的細菌性感染,以及斑疹傷寒、異型肺炎、沙眼、阿米巴痢疾等疾病。
滅瘟素
又叫「稻瘟散」、「布拉葉斯」,是一種從放線菌培養液中提取出來的抗生素,用於防治稻瘟病、稻胡麻斑病、水稻菌核病等。但是,番茄、煙草、茄、桑、豆類等植物對滅瘟素較敏感,不能使用。
已知抗生素的作用部位大致有幾種:
(1)抑制細胞壁的形成,如青黴素,主要是抑制細胞壁中肽聚糖的合成。多氧黴素(一種效果很好的殺真菌劑)主要作用是抑制真攻細胞壁中幾丁質的合成。
(2)影響細胞膜的功能,如多粘菌至少與細胞結合,作用於脂多糖、脂蛋白,因此對革蘭氏陰性菌有較強的殺菌作用,制黴菌素與真菌細胞膜中的類固醇結合,破壞細胞膜的結構。
(3)干擾蛋白質的合成,通過抑制蛋白質生物合成抑制微生物生長的抗生素較多,如卡那黴素、鏈黴素等。
(4)阻礙核酸的合成,主要通過抑制DNA或RNA的合成,抑制微生物的生長,例如利福黴素、博萊黴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