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通訊方法的變化過程圖片

通訊方法的變化過程圖片

發布時間:2022-12-23 09:56:30

Ⅰ 中國古代到現代通訊方式的演變

1、烽火傳軍情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信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沖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台,俗稱烽火台,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

高台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一台燃起烽煙,鄰台見之也相繼舉火,逐台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2、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

據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單於扣留,他英勇不屈,單於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牧羊。19年後,漢昭帝繼位,漢凶和好,結為姻親。

漢朝使節來凶,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於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蘇武已經死去。後來,漢昭帝又派使節到匈奴,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並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過禁卒的幫助,在一天晚上秘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使,並想出一計,

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足上系著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漢使聽後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備單於。單於聽後大為驚奇,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

「鴻雁傳書」的故事已經流傳了千百年,而「鴻雁傳書」也就漸漸成了郵政通信的象徵了。

3、飛鴿傳書

信鴿在長途飛行中不會迷路,源於它所特有的一種功能,即可以通過感受磁力與緯度來辨別方向。

信鴿傳書確切的開始時間,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張九齡是唐朝政治家和詩人,他不但用信鴿來傳遞書信,還給信鴿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飛奴」。此後的宋、元、明、清諸朝,信鴿傳書一直在人們的通信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我國的歷史記載上,信鴿主要被用於軍事通信的目的。譬如在公元1128年,南宋大將張浚視察部下曲端的軍隊。張浚來到軍營後,竟見空盪盪的沒有人影,他非常驚奇,要曲端把他的部隊召集到眼前。

曲端聞言,立即把自己統帥的五個軍的花名冊遞給張浚,請他隨便點看哪一軍。張浚指著花名冊說:「我要在這里看看你的第一軍。」曲端領命後,不慌不忙地打開籠子放出了一隻鴿子,頃刻間,第一軍全體將士全副武裝,飛速趕到。

張浚大為震驚,又說:「我要看你全部的軍隊。」曲端又開籠放出四隻鴿子,很快,其餘的四軍也火速趕到。面對整齊地集合在眼前的部隊,張浚大喜,對曲端更是一番誇獎。

其實,曲端放出的五隻鴿子,都是訓練有素的信鴿,它們身上早就被綁上了調兵的文書,一旦從籠中放出,立即飛到指點的地點,把調兵的文書送到相應的部隊手中。

4、風箏通信

風箏在古時候曾作為一種應急的通信工具,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傳說早在春秋末期,魯國巧匠公輸盤(即魯班)就曾仿照鳥的造型「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種以竹木為材製成的會飛的「木鵲」,就是風箏的前身。

到了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人們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紙糊之,便成了「紙鳶」。五代時人們在做紙鳶時,在上面拴上了一個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風箏」這個詞便由此而來。

最初的風箏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而製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軍事偵察,或是用來傳遞信息和軍事情報。到了唐代以後,風箏才逐漸成為一種娛樂的玩具,並在民間流傳開來。

軍事上利用風箏的例子,史書上多有記載。漢初楚漢相爭時,劉邦圍困項羽於垓下,韓信向漢王劉邦建議用絹帛竹木製作大型風箏,在上面裝上竹哨,於晚間放到楚營上空,發出嗚嗚的聲響,同時漢軍在地面上高唱楚歌,引發楚軍的思鄉之情,從而瓦解了楚軍的士氣,贏得了戰事的勝利。

5、通信塔

18世紀,法國工程師克勞德.查佩成功地研製出一個加快信息傳遞速度的實用通信系統。該系統由建立在巴黎和里爾230千米間的若干個通信塔組成。

在這些塔頂上豎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裝一根水平橫桿,人們可以使木桿轉動,並能在繩索的操作下擺動形成各種角度。在水平橫桿的兩端安有兩個垂直臂,也可以轉動。

這樣,每個塔通過木桿可以構成192種不同的構形,附近的塔用望遠鏡就可以看到表示192種含義的信息。這樣依次傳下去,在230千米的距離內僅用2分鍾便可完成一次信息傳遞。該系統在18世紀法國革命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6、信號旗

船上使用信號旗通信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旗號通信的優點是十分簡便,因此,即使當今現代通信技術相當發達,這種簡易的通信方式仍被保留下來,成為近程通信的一種重要方式。

在進行旗號通信時,可以把信號旗單獨或組合起來使用,表示不同的意義。通常懸掛單面旗表示最緊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內容。

例如,懸掛A字母旗,表示"我船下面有潛水員,請慢速遠離我船";懸掛O字母旗,表示"有人落水";懸掛W字母旗,表示"我船需要醫療援助"等等。

7、郵遞

以實物傳遞為基礎,雖然如今寫信的人越來越少,但越簡單越真實,越純朴越真情,信件是信息傳遞最簡單最純朴的方式,更不因傳遞速度過快造成信息的溢漏;

快遞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的需要,主要原因是因為隨著人類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務需求面也越來越高,但其發展受交通運輸制約無便利的交通運輸怎麼也快不起來。

8、電話

電話分固定電話、行動電話與網路電話,其傳遞方式與網路方式優缺點基本相同,與網路方式不同之處在於電話不能直接傳遞文字圖片,與郵遞方式不同在於不能傳遞實物。

9、傳真

傳真是近二十多年發展最快的非話電信業務。

將文字、圖表、相片等記錄在紙面上的靜止圖像,通過掃描和光電變換,變成電信號,經各類信道傳送到目的地,在接收端通過一系列逆變換過程,獲得與發送原稿相似記錄副本的通信方式,稱為傳真。

傳真的主要技術有:掃描技術,記錄技術,同步同相技術,傳輸技術。傳真的通信過程包含掃描,光電變換,圖像信號的傳輸,記錄變換,收信掃描和同步同相。

傳真是基於PSTN的電信信號通過設備中轉傳真信號。直接由於科技大迅速發展,電子網路傳真逐漸成為取代傳真機的新一代通信工具。

10、衛星電話

基於衛星通信系統來傳輸信息的電話就是衛星電話。

衛星電話是現代移動通信的產物,其主要功能是填補現有通信(有線通信、無線通信)終端無法覆蓋的區域,為人們的工作提供更為健全的服務。現代通信中,衛星通信是無法被其他通信方式所替代的,現有常用通信所提供的所有通信功能,均已在衛星通信中得到應用。

11、電報

電報,就是用電信號傳遞的文字信息。通訊越來越迅捷,電報的作用已經不是很大了,也許有一天電報就會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了。

電報是通信業務的一種,是最早使用電進行通信的方法。它利用電流(有線)或電磁波(無線)作載體,通過編碼和相應的電處理技術實現人類遠距離傳輸與交換信息的通信方式。

電報大大加快了消息的流通,是工業社會的其中一項重要發明。早期的電報只能在陸地上通訊,後來使用了海底電纜,開展了越洋服務。

到了二十世紀初,開始使用無線電拍發電報,電報業務基本上已能抵達地球上大部份地區。電報主要是用作傳遞文字訊息,使用電報技術用作傳送圖片稱為傳真。

12、數據通信

計算機網路中傳輸的信息都是數字數據,計算機之間的通信就是數據通信方式,數據通信是計算機和通信線路結合的通信方式。在數據通信中,按每次傳送的數據位數,通信方式可分為:並行通信和串列通信。

並行通信是一次同時傳送8位二進制數據,從發送端到接收端需要8根傳輸線。並行方式主要用於近距離通信,如在計算機內部的數據通信通常以並行方式進行。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傳輸速度快,處理簡單。

串列通信一次只傳送一位二進制的數據,從發送端到接收端只需要一根傳輸線。串列方式雖然傳輸率低,但適合於遠距離傳輸,在網路中(如公用電話系統)普遍採用串列通信方式

Ⅱ 古代與現代的通訊方式

1、烽火台

烽火台又稱烽燧,俗稱烽堠、煙墩、墩台。古時用於點燃煙火傳遞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軍事防禦設施,是為防止敵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敵情發生,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台台相連,傳遞消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傳遞方式。

2、飛鴿傳書

飛鴿傳書,讀音:fei ge chuan shu,漢語成語,釋義:與「鴻雁傳書」是一個意思,是古人之間聯系的一種方法,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傳遞的人。

3、驛站

驛站,是古代供傳遞軍事情報的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古埃及第十二王朝時期就有傳遞訊息的記載。

4、電報

電報是一種最早用電的方式來傳送信息的、可靠的即時遠距離通信方式,它是19世紀30年代在英國和美國發展起來的。

電報信息通過專用的交換線路以電信號的方式發送出去,該信號用編碼代替文字和數字,通常使用的編碼是摩爾斯編碼。現在,隨著電話、傳真等的普及應用,電報已很少被人使用了。

5、電話

電話是一種可以傳送與接收聲音的遠程通信設備。早在十八世紀歐洲已有「電話」一詞,用來指用線串成的話筒(以線串起杯子)。

電話的出現要歸功於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早期電話機的原理為:說話聲音為空氣里的復合振動,可傳輸到固體上,通過電脈沖於導電金屬上傳遞。貝爾於1876年3月申請了電話的專利權。

美國國會2002年6月15日269號決議確認安東尼奧·穆齊為電話的發明人。穆齊於1860年首次向公眾展示了他的發明,並在紐約的義大利語報紙上發表了關於這項發明的介紹。

歷史上對電話的改進和發明包括:碳粉話筒,人工交換板,撥號盤,自動電話交換機,程式控制電話交換機,雙音多頻撥號,語音數字采樣等。近年來的新技術包括,ISDN,DSL,網路電話,模擬行動電話和數字行動電話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烽火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飛鴿傳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電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電話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驛站

Ⅲ 動物之間是如何傳遞信息的

動物之間傳遞信息的方式有三種:物理信息、化學信息和行為信息。

例如蝙蝠的回聲定位之位屬於物理信息,動物道物通過分泌信息素和標記激素屬於化學信息。一些動物經常使用特殊的信息素來吸引配偶、追蹤目標、識別朋友和敵人、發出警告、標記位置、聚集或分散群體。蜜蜂跳舞、孔雀展開翅膀、墨魚噴墨、豪豬長出刺、雄鳥振翅向雌鳥發出信號等行為都是行為信息。



(3)通訊方法的變化過程圖片擴展閱讀:

動物的信號形式:

信息以信號為載體發送出去,為各種外感受器所接受。所用信號有以下各種形式:①聲音。許多昆蟲用身體各部摩擦發聲,呼吸空氣的脊椎動物發聲器官,最成功的屬鳥、鯨和人,人類借語言傳遞的信息量極大。

以聲音為媒介的通訊方式有以下特點:聲音包括頻率、音質、清晰程度、響度、時間模式等,信息容量很大;產生和消失快,維持的時間短;接受者不一定要面向信號源,脊椎動物頭部兩側有耳,還可定位聲源。② 視覺形象。包括身體上的標志( 結構 、顏色等)、姿勢、動作等。

許多蜥蜴在求偶時會顯露色彩鮮艷的腹部以吸引雌體。視覺信號較易定位,但只能直線傳播,易為環境中的物體所遮擋,且受光線影響。③化學物質。動物產生一些化學物質,分泌到體外,用以傳遞信息,稱為信息素或外激素。

信息素用於性引誘,指明食源和休息場所,或用作報警信號、進攻信號、集合信號、驅散信號等。④觸覺信號。觸覺信號都在近距離傳遞,易於定位。多為身體直接接觸,交配行為的完成有賴於觸覺通訊。三棘刺魚的雌體尾基部被雄體吻部觸碰後才能排卵。

觸覺信號的強度和性質可以迅速改變,出現及消失快,有一定的信息量,便於傳遞定量信息。 ⑤電信號。即電魚、美洲鰻等動物所採用的電通訊方式。電信號通訊不受障礙的阻擋,具有高度的方向性,不過作用距離短,這一點和觸覺信號通訊相似。

Ⅳ 通信方式有哪些種類從古代通信到現代通信,大致經歷了一個怎樣過程 要簡潔,快。

1.
人類進行通信的歷史已很悠久。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就通過簡單的語言、壁畫等方式交換信息。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用語言、圖符、鍾鼓、煙火、竹簡、紙書等傳遞信息,古代人的烽火狼煙、飛鴿傳信、驛馬郵遞就是這方面的例子。現在還有一些國家的個別原始部落,仍然保留著諸如擊鼓鳴號這樣古老的通信方式。在現代社會中,交通警的指揮手語、航海中的旗語等不過是古老通信方式進一步發展的結果。這些信息傳遞的基本方都是依靠人的視覺與聽覺。
1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電報、電話的發有,電磁波的發現,人類通信領域產生了根本性的巨大變革,實現了利用金屬導線來傳遞信息,甚至通過電磁波來進行無線通信,使神話中的「順風耳」、「千里眼」變成了現實。從此,人類的信息傳遞可以脫離常規的視聽覺方式,用電信號作為新的載體,同此帶來了一系列鐵技術革新,開始了人類通信的新時代。
1837年,美國人塞繆樂.莫樂斯(Samuel Morse)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電磁式電報機。他利用自己設計的電碼,可將信息轉換成一串或長或短的電脈沖傳向目的地,再轉換為原來的信息。1844年5月24日,莫樂斯在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會議廳進行了「用莫爾斯電碼」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份電報,從而實現了長途電報通信。
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J.c.Maxwel)建立了一套電磁理論,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說明了電磁波與光具有相同的性質,兩者都是以光速傳播的。
1875年,蘇格蘭青年亞歷山大.貝爾(A.G.Bell)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話機。並於1876年申請了發明專利。1878年在相距300公里的波士頓和紐約之間進行了首次長途電話實驗,並獲得了成功,後來就成立了著名的貝爾電話公司。
1888年,德國青年物理學家海因里斯.赫茲(H.R.Hertz)用電波環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發現了電磁波的存在,他用實驗證明了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這個實驗轟動了整個科學界,成為近代科學技術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導致了無線電的誕生和電子技術的發展。
電磁波的發現產生了巨大影響。不到6年的時間,俄國的波波夫、義大利的馬可尼分別發明了無線電報,實現了信息的無線電傳播,其他的無線電技術也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1904年英國電氣工程師弗萊明發明了二極體。1906年美國物理學家費森登成功地研究出無線電廣播。1907年美國物理學家德福萊斯特發明了真空三極體,美國電氣工程師阿姆斯特朗應用電子器件發明了超外差式接收裝置。1920年美國無線電專家康拉德在匹茲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商業無線電廣播電台,從此廣播事業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收音機成為人們了解時事新聞的方便途徑。1924年第一條短波通信線路在瑙恩和布宜諾斯艾利斯之間建立,1933年法國人克拉維爾建立了英法之間和第一第商用微波無線電線路,推動了無線電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電磁波的發現也促使圖像傳播技術迅速發展起來。1922年16歲的美國中學生菲羅.法恩斯沃斯設計出第一幅電視傳真原理圖,1929年申請了發明專利,被裁定為發明電視機的第一人。1928年美國西屋電器公司的茲沃爾金發明了光電顯像管,並同工程師范瓦斯合作,實現了電子掃描方式的電視發送和傳輸。1935年美國紐約帝國大廈設立了一座電視台,次年就成功地把電視節目發送到70公里以外的地方。1938年茲沃爾金又製造出第一台符合實用要求的電視攝像機。經過人們的不斷探索和改進,1945年在三基色工作原理的基礎上美國無線電公司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全電子管彩色電視機。直到1946年,美國人羅斯.威瑪發明了高靈敏度攝像管,同年日本人八本教授解決了家用電視機接收天線問題,從此一些國家相繼建立了超短波轉播站,電視迅速普及開來。
圖像傳真也是一項重要的通信。自從1925年美國無線電公司研製出第一部實用的傳真機以後,傳真技術不斷革新。1972年以前,該技術主要用於新聞、出版、氣象和廣播行業;1972年至1980年間,傳真技術已完成從模擬向數字、從機械掃描向電子掃描、從低速向高速的轉變,除代替電報和用於傳送氣象圖、新聞稿、照片、衛星雲圖外,還在醫療、圖書館管理、情報咨詢、金融數據、電子郵政等方面得到應用;1980年後,傳真技術向綜合處理終端設備過渡,除承擔通信任務外,它還具備圖像處理和數據處理的能力,成為綜合性處理終端。靜電復印機、磁性錄音機、雷達、激光器等等都是信息技術史上的重要發明。
此外,作為信息超遠控制的遙控、遙測和遙感技術也是非常重要的技術。遙控是利用通信線路對遠處被控對象進行控制的一種技術,用於電氣事業、輸油管道、化學工業、軍事和航天事業;遙測是將遠處需要測量的物理量如電壓、電流、氣壓、溫度、流量等變換成電量,利用通信線路傳送到觀察點的一種測量技術,用於氣象、軍事和航空航天業;遙感是一門綜合性的測量技術,在高空或遠處利用感測器接收物體輻射的電磁波信息,經過加工處理或能夠識別的圖像或電子計算機用的記錄磁帶,提示被測物體一性質、形狀和變化動態,主要用於氣象、軍事和航空航天事業。
隨著電子技術的高速發展,軍事、科研迫切需要解決的計算工具也大大改進。194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埃克特和莫希里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電子元器件材料的革新進一步促使電子計算機朝小型化、高精度、高可靠性方向發展。20世紀40年代,科學家們發現了半導體材料,用它製成晶體管,替代了電子管。1948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肖克萊、巴丁和布拉坦發明了晶體三極體,於是晶體管收音機、晶體管電視、晶體管計算機很快代替了各式各樣的真空電子管產品。1959年美國的基爾比和諾伊斯發明了集成電路,從此微電子技術誕生了。1967年大規模集成電路誕生了,一塊米粒般大小的硅晶片上可以集成1千多個晶體管的線路。1977年美國、日本科學家製成超大規模集成電路,30平方毫米的硅晶片上集成了13萬個晶體管。微電子技術極大地推動了電子計算機的更新換代,使電子計算機顯示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處理功能,成為現代高新科技的重要標志。
為了解決資源共享問題,單一計算機很快發展成計算機聯網,實現了計算機之間的數據通信、數據共享。通信介質從普通導線、同軸電纜發展到雙絞線、光纖導線、光纜;電子計算機的輸入輸出設備也飛速發展起來,掃描儀、繪圖儀、音頻視頻設備等,使計算機如虎添翼,可以處理更多的復雜問題。20世紀80年代末多媒體技術的興起,使計算機具備了綜合處理文字、聲音、圖像、影視等各種形式信息的能力,日益成為信息處理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工具。
至此,我們可以初步認為: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簡稱IT)是以微電子和光電技術為基礎,以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為支撐,以信息處理技術為主題的技術系統的總稱,是一門綜合性的技術。電子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緊密結合,標志著數字化信息時代的到來
2.
通信發展史
有線通信
美國莫爾斯(F.B.Morse):約5km的電報(點,劃,空間→字母,數字);
美國貝爾(A.G.Bell):取得電話機專利(電信號→語音);
美國普賓:通信電纜;
1972年 日本:公共通信網的數據通信,傳真通信業務;
美國:發表貝爾數據網路,英國:圖像信息服務實驗;
現代 通信系統利用某些集中轉接設施→復雜信息網路
→"交換功能"→實現任意兩點之間信號的傳輸.

無線通信
1864年 英國麥克斯韋:電磁波的存在設想;
1888年 德國赫茲(H.Hertz):證實電磁波的存在;
1895年 義大利馬可尼:傳距僅數百米的無線通信;
1901年 義大利馬可尼:橫渡大西洋的無線通信;
1938年 法國里本斯:PCM方式;
1940年 美國CBS:彩色電視實驗廣播;
1951年 美國CBS:彩色電視正式廣播;
現代 無線通信遍及全球並通向宇宙,
如GPS其精度可達數十米之內.
數學分析方法發展史
一,傅立葉分析
1822年 法國數學家傅立葉(J.Fourier):奠定傅立葉級數理論基礎;
泊松(Poisson),高斯(Gauss):應用到電學中;
19世紀末 用於工程實際的電容器→處理各種頻率的正弦信號;
20世紀 諧振電路,濾波器,正弦振盪器→擴展應用領域.
二,拉普拉斯變換
19世紀末 英國工程師赫維賽德(O.Heaviside):運演算法(運算元法)-先驅;
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P.S.Laplace):拉普拉斯變換方法;
20世紀70年代後 CAD求解電路分析方法 →替代拉氏變換.
離散等其它系統的發展→
三,Z變換
1730年 英國數學家棣莫弗(De Moivre):生成函數-類似;
19世紀 拉普拉斯: 貢獻
20世紀 沙爾(H.L.Seal): 貢獻;
20世紀50~60年代 抽樣數據控制系統 →Z變換應用.
數字計算機的研究與實踐
四,狀態方程分析
20世紀50年代 經典的線性系統理論(外特性);
20世紀60年代 現代的線性系統理論(內部特性),
卡爾曼(R.E.Kalman):狀態空間方法.

Ⅳ 通訊方式演變

口語時代 古代 擊鼓
文字書寫時代 西周 郵驛
文字書寫時代 公元前100年 鴻雁傳書
文字書寫時代 公元前7世紀 燈塔
文字書寫時代 1777年旗語
印刷時代 1792年法國人雪普兄弟發明了光信號傳送器
印刷時代 1837年美國人摩爾斯在華盛頓和巴爾的摩試拍有線電報獲得成功
印刷時代 1857年,橫跨大西洋海底電報電纜完成
印刷時代 1875年,貝爾發明史上第一支電話。
印刷時代 1876年美國人貝爾發明電話;
印刷時代 1877年美國人愛迪生發明留聲機;
印刷時代 1887年德國人赫茲用實驗驗證了電磁波;
印刷時代 1889年義大利人馬可尼在英法兩國間試拍無線電成功;
印刷時代 1895年,俄國人波波夫和義大利人馬可尼同時成功研製了無線電接收機。
印刷時代 1895年,法國的盧米埃兄弟,在巴黎首映第一部電影。
印刷時代 1901年跨大西洋電纜鋪設成功;
印刷時代 1912年,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中,無線電救了700多條人命。
印刷時代 1915年巴黎與華盛頓長距離無線電通信成功;
印刷時代 1920年代,收音機問世
印刷時代 1920年代,英國人貝爾德成功進行了電視畫面的傳送,被譽為電視發明人。
印刷時代 1926年英國人貝阿特在英國皇家研究所完成電視圖像研製;
印刷時代 1946年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摩爾電子工程學院問世;
印刷時代 1947年美國人休克萊發明晶體管;
印刷時代 1953年IBM公司開發出"IBM 650"系列計算機;
印刷時代 1955年,美國為了大戰的需要,發行了第一部軍用電子計算機。
印刷時代 1956年美國安佩克斯公司發明錄像機;
印刷時代 1957年IBM公司開發出第一代高級語言"Fortran";
印刷時代 1958年是激動人心的一年。這一年裡美國人達沃斯發現了激光原理。
印刷時代 1960年美國製成第一代小型機PDP I;
印刷時代 1962年,美國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開啟電視衛星傳送的時代。
印刷時代 1962年美國通信衛星與歐洲通信獲得成功;
網路傳播時代 1969年,美軍建立阿帕網(ARPANET),目的是預防遭受攻擊時,通信中斷。
網路傳播時代 1969年美國提出全球通信網藍圖;
網路傳播時代 1970年Intel公司製成超小型集成晶元;
網路傳播時代 1975年美國人比爾·蓋茨開發出"Basic"語言;
網路時代自己可以很容易查到了

Ⅵ 從古至今信息傳遞方式的演變(按出現的先後順序)

遠古
口耳相傳或藉助器物
信息傳遞速度慢、不精確。

古代
靠驛差長途跋涉
信息傳遞速度慢、信息形式單一。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里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並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馳500里;步行人員日行50里;逆水行船時,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里。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里他把驛騎比做流星。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信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系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近代
依靠交通工具的郵政系統
信息傳遞速度相對快一些、距離遠相對就慢、且費用高。

現代
電報、電話
速度快、信息單一文字。

當代
計算機網路
傳遞的信息量大、信息多樣化,傳遞速度極快、不受地域阻隔

Ⅶ 20年後的通訊方式是什麼

主流還是手機。

而對於點對點之間的通信,按照消息傳送的方向與時間關系,通信方式可分為單工通信、半雙工通信及全雙工通信三種。

現代通信方式:

1、郵遞

以實物傳遞為基礎,雖然如今寫信的人越來越少,但越簡單越真實,越純朴越真情,信件是信息傳遞最簡單最純朴的方式,更不因傳遞速度過快造成信息的溢漏;快遞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的需要,主要原因是因為隨著人類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務需求面也越來越高,但其發展受交通運輸制約無便利的交通運輸怎麼也快不起來。

2、電話

電話分固定電話、行動電話與網路電話,其傳遞方式與網路方式優缺點基本相同,與網路方式不同之處在於電話不能直接傳遞文字圖片,與郵遞方式不同在於不能傳遞實物。

3、傳真

傳真是近二十多年發展最快的非話電信業務。將文字、圖表、相片等記錄在紙面上的靜止圖像,通過掃描和光電變換,變成電信號,經各類信道傳送到目的地,在接收端通過一系列逆變換過程,獲得與發送原稿相似記錄副本的通信方式,稱為傳真。

傳真的主要技術有:掃描技術,記錄技術,同步同相技術,傳輸技術。傳真的通信過程包含掃描,光電變換,圖像信號的傳輸,記錄變換,收信掃描和同步同相。

傳真是基於PSTN的電信信號通過設備中轉傳真信號。直接由於科技大迅速發展,電子網路傳真逐漸成為取代傳真機的新一代通信工具。

4、衛星電話

基於衛星通信系統來傳輸信息的電話就是衛星電話。衛星電話是現代移動通信的產物,其主要功能是填補現有通信(有線通信、無線通信)終端無法覆蓋的區域,為人們的工作提供更為健全的服務。現代通信中,衛星通信是無法被其他通信方式所替代的,現有常用通信所提供的所有通信功能,均已在衛星通信中得到應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通信方式

Ⅷ 中國從古至今的通訊方式——急需!!!!!!(詳細)比如XX,X朝,時間。。。。。。

人類自從有了語言和文字後便有了通訊,通訊的歷史和人類的歷史一樣綿長。
大致分為兩個時段——古代和近現代時期,其分別標志是電的出現。
古代的通訊比較簡單,由於年代久遠,不大可考證確切年份,只能給出個大概的發展歷程。
1.通過語言帶話,A必須面見了B才能表達自己的來意。
2.文字的出現,帶來了副產品——信件。巴比倫的國王用大泥巴和成大泥團,刻上文字內容,再用濕土包裹曬干後(最早的信封)由特使送交各地總督。中國的秦始皇也要每天閱讀幾百公斤的竹簡。
3.隨著金屬時代的到來,軍事活動的頻繁帶來了加密技術的出現。波斯人用皮帶纏繞在木棍上寫軍事密文,讀者找到同樣粗細的木棍繞上皮帶才能閱讀。而愷撒密碼成為密碼學的一個經典。
4.通訊事業漸漸專業化,出現專人送話。古羅馬城裡有700多專職的送話奴隸,一個機靈的奴隸要負責往往負責傳遞100多個口信.
5.信號的使用,大大提高了通訊速度。中國人和印第安人都使用狼煙示警。
6.隨著國家規模的擴大和國家職能的逐漸細化,通訊事業也逐漸成為一項重要,的國家事業。中國、波斯和羅馬都修建了大規模的驛路,每隔一定距離設有驛站。對商業起到了促進作用。
7.人類在認識大自然過程中逐漸積累了更多的知識,開始採用各種類型的載體——直到今日,法國諾曼底人仍然利用海潮把信件送到英國。信鴿技術也興旺起來。
8.船隊的出現和頻繁出現了旗語。
在我國古詩文中,魚被看作傳遞書信的使者,並用「魚素」、「魚書」、「鯉魚」、「雙鯉」等作為書信的代稱。唐代李商隱在《寄令狐郎中》一詩中寫道:「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古時候,人們常用絹帛書寫書信,到了唐代,進一步流行用織成界道的絹帛來寫信,由於唐人常用一尺長的絹帛寫信,故書信又被稱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絹)。因捎帶書信時,人們常將尺素結成雙鯉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隱「雙鯉迢迢一紙書」的說法。顯然,這里的「雙鯉」並非真正的兩條鯉魚,而只是結成雙鯉之形的尺素罷了。
書信和「魚」的關系,其實在唐以前早就有了。秦漢時期,有一部樂府詩集叫《飲馬長城窟行》, 主要記載了秦始皇修長城,強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離子散之情,且多為妻子思念丈夫的離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寫道:「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長相思,下言加餐飯。」這首詩中的「雙鯉魚」,也不是真的指兩條鯉魚,而是指用兩塊板拼起來的一條木刻鯉魚。在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沒有現在的信封,寫有書信的竹簡、木牘或尺素是夾在兩塊木板里的,而這兩塊木板被刻成了鯉魚的形狀,便成了詩中的「雙鯉魚」了。兩塊鯉魚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繩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線槽內捆繞三圈,再穿過一個方孔縛住,在打結的地方用極細的粘土封好,然後在粘土上蓋上璽印,就成了「封泥」,這樣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至於詩中所用的「烹」字,也不是去真正去「烹飪」,而只是一個風趣的用字罷了。
驛站
在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為了對所統治的廣大疆域實行有效的統治,加強與各地的聯系,使文書、政令、公函等文件和軍事消息能迅速地傳遞,在修建的道路上,每隔一段路就建立一個驛站,派有專人負責管理,飼養著驛送文書的馬匹。驛使在傳遞文書途中,每到一個驛站,即行換馬趕路,這就大大加快了傳遞的速度。對於緊急文件,更以每天幾百公里的速度傳遞,稱為「加急」。有「五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之說。因此,驛站就是古代專供傳遞政府文書的人中途更換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現在從地名上還能找到當年驛站的痕跡,如四川省的「龍泉驛」,湖南省的「鄭家驛」。教材里的照片是江蘇省高郵市古代驛站遺址「孟城驛站」。
喊叫
人類最原始的通信方式。古猿人在狩獵時,通過叫喊驅趕獵物並告訴同伴獵物逃竄的方向。在遇到險情時,用叫喊向別處的夥伴報警。
擊鼓傳令
早在3000多年以前,人類的祖先就用擊鼓傳令的方法傳遞信息。中華民族的祖先用銅做成直徑為2~8米的金鼓,放在一定高度的特製的鼓架上,一旦有敵人侵犯,鼓手就敲出不同的鼓點,進行聯絡和防衛。
信鴿送信
信鴿,人們稱它為「空中天使」,它有著非凡的歸巢能力,所以人們常用它來傳遞消息和情報。例如: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巴黎被普魯士軍隊重重圍困,是信鴿把消息送到了援軍手中,解除了巴黎之危。至今法國人對鴿子仍然情有獨鍾,法國因此被譽為「鴿子王國」。
馬拉松的故事
馬拉松賽跑來源於人類最原始的軍事通信形式——奔跑。公元前490年,波斯帝國入侵希臘,在首都雅典前沿的馬拉松鎮,希臘軍民與入侵者展開了殊死搏鬥,保住了雅典。傳令兵菲迪波德斯為了把勝利的消息迅速傳回國內,帶著受傷的身體,從馬拉松鎮跑到雅典。當他一口跑完42千米的時候,高喊一聲:「我們勝利啦!」然後,他就倒在了雅典廣場上。為了紀念這件事情,人們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中設立了馬拉松長跑比賽項目。
在我國古代社會里,人們很早就使用通信的方法來互相聯系了。根據古書記載和發掘出來的古代文物來推斷,我們的祖先在沒有發明文字和使用交通工具之前,就已經能夠互相通信了。當時人們通信,很可能是採取以物示意的通信方法。我國雲南省境內,有些少數民族中的個別部落,在解放前還停滯在原始公社階段。他們沒有文字,也沒有交通工具,可是卻有原始的通信方法:例如景頗族有些部落,人們把辣椒送給朋友,表示自己遇到了很大的困難;載瓦族的青年人把一片叫做「得郎」的樹葉送給他的女朋友,表示請她去赴約會;在佤族中,如果送的是火葯或鉛彈,是表示要打仗了,如果送的是一塊結晶的方鹽,中間鑽個小孔,那就是困難問題已經解決了的意思。從這幾個例子里,我們不難想像古代人們是怎樣用以物示意的方法來互相通信的。
以物示意的通信方法,是一種很原始的方法。後來,人們的來往越來越多,范圍也越來越廣,就開始出現了有組織的通信方法。
根據古史記載,在二千七百多年前的周朝幽王時期就有了利用烽火傳遞信息的方法。據說在邊疆及通達邊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的距離,就築起一座烽火台,接連不斷。烽火台里裝滿柴草,遇到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就會派兵前來援助,共同抵抗敵人。
相傳有這樣一個故事。周幽王有個寵愛的妃子褒姒長得很美,可是總不愛笑。有一天,周幽王為了逗她發笑,就無緣無故地下令點起烽火。各路諸侯看到警號,都紛紛帶兵趕到。結果自然是白跑一趟,上了大當,什麼動靜也沒有。這么一來,果然把褒姒逗笑了。可是後來到了真有敵兵入侵的時候,各路諸侯看到烽火,都不再相信了,因而誰也不派兵來救。周幽王因為得不到各路諸侯的援助,抵抗不了敵人的進攻,不但自己被殺,西周王朝也因此滅亡。這個故事表明了有組織的通信方法在中國很早就出現了。
中國歷代王朝,利用這種烽火報警的方法來傳遞軍事情報,相沿很久。從後來發掘出來的「漢簡」可以知道:在兩漢時代,從河西四郡(今甘肅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一直到鹽澤(今新疆東部羅布泊),都有烽火台設置,而且規模很大,據說是「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寨」。這些烽火台由各地地方官吏管轄。在地方最高長官太守以下,還設有不同等級的管理烽火台的官吏,如都尉、鄣尉、候官、候長、燧長等;各台還按照遠近大小,分別配置若干兵卒。舉放烽火的方法,晝夜不同,白天舉煙,夜晚放火。此外,還採用各種不同的暗號來表示進犯敵人的多少,例如敵人在五百以下的放一道烽火,五百以上的放兩道烽火,等等。這種有組織的通信方法,對防守邊疆、抵禦敵人,曾起過一定的作用。這種通信方法,直到明、清時代,許多地方還在使用。例如山東省的煙台市,就是因為明朝在那裡設置狼煙台,防止倭寇入侵而得名的。
用烽火傳遞軍情,固然很快,但它不能把詳細的敵情從邊境傳達上來,更不能把上面的命令傳達下去。所以,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政治、軍事的需要,還形成了傳送官府文書的更嚴密的郵驛〔yì〕制度,和烽火配合使用。
周朝時期,諸侯都自成一個國家。他們為政治、軍事上的需要,都在大道上經常設有驛馬和郵車,往返傳送官府文書。春秋時代的孔子就曾說過:「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意思是說,他所提倡的道德學說,會比郵驛傳送命令傳播得更快。可見那時郵驛通信不僅已相當完備,而且速度也相當高了。
古書《左傳》上有這樣一個故事:秦國(在今陝西一帶)和晉國(在今山西南部一帶)圖謀聯合進攻鄭國(在今河南鄭州一帶)。鄭國是一個小國,處於秦晉兩個大國的勢力威脅之下,處境危急,為瓦解敵軍進犯,鄭國便派使者到秦軍營建議:「秦鄭之間隔著一個晉國,滅亡鄭國,只有利於晉,而不利於秦。不如秦鄭結盟,將來秦國使者到東邊來,鄭國還可以做秦國的東道主。」秦國認為有理,即罷兵,並派杞子、逢孫、楊孫三人駐守鄭國。鄭國為了表示和好,將鄭國國都北門的鑰匙交給三個使者管理。那知杞子等卻向秦密報說,他們已掌握了鄭國北門,請派兵偷襲鄭國。可是當秦國派往偷襲鄭國的軍隊走到滑國(在今河南洛陽東面)地方的時候,便被鄭國商人弦高發覺。弦高感到祖國危在旦夕,便一面假裝成鄭國特派使者,用他販運的十二隻牛,去犒勞秦兵,暗示鄭國早已得到消息,有了准備;一面急忙利用通往鄭國的郵驛,星夜給國內報信。鄭國得到這個消息,立即嚴密戒備。秦兵發現鄭國已經作好應戰准備,只得停止前進,順便滅掉滑國而回。可見當時的郵驛制度是有很大作用的。
郵驛通信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逐漸完備起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全國修築馳道,「車同軌」,「書同文」,更促進了郵驛通信的發展。到了唐朝,這種制度更是盛極一時。唐朝的郵驛,分陸驛、水驛和水陸兼辦三種,共有一千六百多處,其中水驛二百六十多處,水陸兼辦的也有八十多處。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如陸驛規定馬每天走七十里,驢五十里,車三十里。各級官吏使用車馬多少,也有一定限制。不按規定辦事的要受到處分。遇有緊急事情,驛馬一天能跑三百里以上。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詩中,描繪郵驛速度道:「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在范陽(今北京一帶)起兵反對唐朝,當時唐明皇(即唐玄宗),正在華清宮(今陝西臨潼縣境),離范陽有好幾千里路,可是很快就接到了這個消息。可見唐朝郵驛通信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元朝時期,由於軍事活動范圍的擴大,通信事業就更加發展了。那時僅在中國境內,就設有驛站一千四百九十六處。元朝將驛館音譯為「站赤」,所以後來通稱郵驛為驛站。
有一個在元朝做官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他所著《馬可·波羅行紀》這部書里,曾提到元朝每二十五里必設一處驛站。每個驛站都有宏大華麗的房屋,內備床鋪,被褥皆以綢緞製成,住宿時所需物品,無不俱全,專為欽使來往休息之用。他
說,即使國王來住,也必定覺得非常舒適。他還說,這樣大的驛站,足有一萬多處,驛馬共有三十萬匹。馬可·波羅的描寫,可能有些誇大,但元朝驛站規模之大,可以想見。
另外元朝還沿襲宋朝的辦法,在各州縣廣泛設置「急遞鋪」。這種急遞鋪是專門傳遞官府的緊急公文的,有點象現在的軍郵,全國估計約有兩萬處。每鋪有幾個鋪丁,日夜不停地遞送文件。這些鋪丁腰裡掛著鈴鐺,手裡拿著槍,夜間還要拿著火把。他們走到路狹地方,就用力振鈴,叫路上車馬行人讓路。在快到下一個急遞鋪時,也在很遠地方振鈴,下鋪一聞鈴聲,即作好准備,接遞文書,繼續前進。這樣,一鋪接一鋪不停地傳遞,一晝夜規定要走四百里。
明朝驛站,基本上沿襲舊制。清朝中葉以後,近代郵政逐漸發展起來,代替了古老的驛站制度。
兩千多年來的郵驛通信,雖然在邊防和經濟、文化的交流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對廣大人民卻是個沉重的負擔。例如,唐明皇為了讓他的寵妃楊貴妃吃到新鮮荔枝,就為她從長安(今西安)到四川涪陵專設了一路郵驛,晝夜飛馳,運輸新鮮荔枝。唐朝詩人杜牧所寫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兩句有名的詩句,就是對這件事的諷刺。又如清朝康熙年間,貴州巡撫佟鳳彩就曾上書皇帝,訴說貴州地區驛站的痛苦情況。他說,天下最苦最累的莫過於驛站,而驛站最險最遠的又莫甚於貴州。夫抬一站,勢必足破肩穿,馬走一站,也必蹄瘸脊爛。甚至苗民被逼得不能種地織布,死的死,逃的逃,流離失所的一天比一天多。其實,歷史上各個朝代的郵驛通信都普遍有這種現象,這不過是兩個典型例子而已。
驛站是官府的通信組織,只許傳送官府文書,除了宋朝還准許高官顯宦附寄家信之外,一般都不準附寄私人信件。既然這樣,私人如遇有緊急事情,需要通信,地主、富商還可以派家丁或雇腳夫遠道傳書;一般老百姓只有託人捎帶,不但輾轉傳遞,緩不濟急,而且往往延誤或遺失。我國古書中記載了許多「鴻雁傳書」一類的故事,古代人民通信的困難,可以想見。後來,由於生產的發展和生活的需要,人們的往來頻繁,出外經商的、做工的,以及在戰亂年代被迫出征的戰士和遠離家鄉逃荒避難的人們,都需要和家鄉親友通信。特別是各地商人,為了互相交流商情、商談貿易、寄遞帳單等,更迫切需要通信。於是民間傳遞信件的業務就應時而起。大約在唐朝的時候,長安、洛陽之間,就有了主要為民間商人服務的「驛驢」。當時還有一種叫做「飛錢」的辦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長安販賣貨物所得的錢,存入各地方官府駐長安的機構,再憑收據到各地方的官府如數取錢。這實際上就是匯兌業務的萌芽。當時還發行了一種叫做「邸報」的手抄或木刻報紙,通過郵驛傳到各地,好象現在的報刊發行一樣。到了明朝,就出現了專為民間傳遞信件的民信局。西南各省的民信局有的叫作「麻鄉約」,相傳起源是這樣的:湖北麻城縣孝感鄉被遷往四川開墾的農民,由於想念家鄉,相約每年推同鄉回鄉幾次,來往帶送土產和信件,後來就形成專業的民信局。
民信局開始出現於沿海沿江通商方便的城市,以後逐漸發展到內地,直到東北和西北各省。清朝道光、咸豐、同治年間(公元1821至1874年)是民信局發展最盛的時期,當時全國大小信局總共有幾千家。自從清朝政府與英國簽訂喪權辱國的五口通商條約以後,上海商業和交通畸形發展,各民信局便紛紛擴大組織,在上海設立總號,在各地商埠設立分號、聯號或代理店。規模小的民信局,就聯合起來營業。這樣,在全國各商埠和交通較方便的大市鎮聯成了一個稀疏的民間通信網。
民信局是一種商業組織,由東家(俗稱老闆)出資,僱用店員經營。因為它是以謀利為主要目的的,所以凡是能夠獲利較多的地方,各民信局就爭設機構和路班,無利可圖的偏僻地區就無人注意。民信局的服務對象也主要是商人。為了招攬業務,各民信局還給他們的主顧以種種便利。例如:在晚間商店結帳後,派人到各商店,登門收攬郵件和匯款。長年主顧還可以記帳總付信資,甚至還可以打折扣。
從很早的時候起,廣東、福建等省沿海地區的貧苦人民,到海外謀生的很多。還有一些人,是被帝國主義強盜騙到外國去作苦工的。這些旅居國外的僑胞,和他們的家屬通信,或者把千辛萬苦掙得的一些零星銀錢寄回家裡,起先都是託人捎帶,很不方便。後來,廣東和福建有些民信局就向海外發展業務,組織了「僑批局」,專門辦理旅外僑胞的通信和匯兌業務。因為福建方言把「信」叫做「批」,把華僑匯款附寄的信叫做「僑批」,所以把這種寄遞華僑信件和匯款的機構叫做「僑批局」。僑批局除在國內出國華僑較多的城鎮開設外,還在國外設立分號。據1930年統計,全國登記的僑批局共有一百八十家,所屬國內外分號共七百多家。到1948年全國解放前夕,還有僑批局一百多家,國內外分號共一千多家。它們對便利海外華僑寄信匯款和與祖國聯系起了積極作用,受到了海外廣大僑胞的歡迎;本身也獲得豐厚的利潤。
自從外國資本主義侵入中國以後,封建統治階級並沒有設法對中國官辦的驛站和民辦的民信局以及僑批局加以改革,而是一任侵略者侵奪我國的郵權。民信局和僑批局雖然遭到侵略勢力的打擊和摧殘,但是由於它們有著悠久的歷史並受到人民群眾的信賴,還維持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沒有被扼殺。後來,由清政府海關總稅務司英人赫德創辦海關郵政,利用其亦官亦洋的特殊權利,對民信局採取登記辦法,強令民信局接受海關郵政領導,限制民信局向輪船交運郵件,提高民信局交寄郵件總包費用,遭到民信局聯合罷業反抗。赫德乃改用另一套辦法,將海關郵政國內平信資費由四分降為一分,本埠平信由四分降為半分。以資本主義競爭手段,將民信局打擊得一敗塗地。甚至在辛亥革命後,官辦郵政還仿照民信局信件隨到隨投的優點,強迫官郵信差,實行每日由四次改為八次、十次、十二次的投遞制度,即使引起信差大罷工,也在所不惜。直到1935年,在國民黨反動政府勒令限期結束的高壓政策之下,民信局才被迫停辦。
在造紙技術還沒有發明以前,古人用竹片或木片作為書寫材料。這種竹片稱簡,木片稱札或牘,通稱為簡。古書《詩經》記述殷末周初文王西征的詩中已有「簡書」名稱。漢代的竹筒就叫漢簡。
漢時河西四郡,把守邊境重要關口的武將稱為都尉;把守一處小城的武官稱為鄣尉;管理邊境偵察敵情的武官稱為候官;管理一個烽墩即一個偵察中心點的稱為候長;最基層的偵察哨長稱為燧長。燧長通常管有三至三十個戍卒。
自富蘭克林驗證了電的本質之後,經過法拉第等人的拓展,電的介入使通訊發生了革命性的突破。
1.1792年法國人雪普兄弟發明了光信號傳送器;
2.1837年美國人摩爾斯在華盛頓和巴爾的摩試拍有線電報獲得成功;
3.1876年美國人貝爾發明電話;
4.1877年美國人愛迪生發明留聲機;
5.1887年德國人赫茲用實驗驗證了電磁波;
6.1889年義大利人馬可尼在英法兩國間試拍無線電成功;
7.1901年跨大西洋電纜鋪設成功;
8.1915年巴黎與華盛頓長距離無線電通信成功;
9.1926年英國人貝阿特在英國皇家研究所完成電視圖像研製;
10.1946年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摩爾電子工程學院問世;
11.1947年美國人休克萊發明晶體管;
12.1953年IBM公司開發出"IBM 650"系列計算機;
13.1956年美國安佩克斯公司發明錄像機;
14.1957年IBM公司開發出第一代高級語言"Fortran";
15.1958年是激動人心的一年。這一年裡美國人達沃斯發現了激光原理。同年貝爾公司研製開發成功計算機通信裝置。而這一年末,在Texas公司的科研人員開發出了集成電路(IC) ;
16.1960年美國製成第一代小型機PDP I;
17.1962年美國通信衛星與歐洲通信獲得成功;
18.1969年美國提出全球通信網藍圖;
19.1970年Intel公司製成超小型集成晶元;
20.1975年美國人比爾·蓋茨開發出"Basic"語言;
21.1977年Apple公司製成PC機"Apple II";
22.1978年美國提出建設高速通信網路規劃;
23.1979年傳奇的美國Xero公司研究小組在鮑勃·泰勒的領導下研究出Internet的前身——Arpanet;
24.1981年美國Microsoft公司開發出"MS-DOS"。同年IBM發布IBM-PC;
25.1984年出現CD-ROM,通訊進入海量時代。蘋果公司推出購物電腦;
26.1988年隨著通訊事業發展,virtus劇增;
27.1991年美國Motorola公司和IBM、Apple公司合作推出Power-PC晶元,至今是snjoK通訊業的絕對壟斷性晶元;
28.1993年美國Intel公司開發出非Risc高性能CPU;
29.1994年美國Florida州建成信息高速公路;
30.1995年微軟開發"Windows95",把網路功能集成在PC機上;
其他還有很多很重要的甚至是關鍵性的,例如Novel公司推出Netware,Cisco公司主推TCP/IP協議,以及ATM,Gigabit,xDSL,X.25,Framerelay等通信協議的出現。
以前的通訊方式比較慢,傳遞的內容不全面,容易丟失,有不確定性!現代的通訊方式傳遞快,信息量大,及時准確,可以傳遞聲音、圖像、文字! 古代:寄信用馬匹,中途有驛站,亦有有信鴿的,一般短距離使用,戰爭時長城上烽火台燒狼糞,發明火葯之後還有電視劇中常見的信號彈
現代:發簡訊,發彩信,發閃信,通話,視頻聊天,一些當面不好說的話,可以在電話里,隨時隨地,一些說不出口的,就發信息,現代比古代快啦許多,既節約時間,又能讓人即事的看到消息.差別非常大.以前送到一個地方要十天個把月,現在最多不超過十天。

Ⅸ 從古到今信息傳遞形式的主要發展經歷

1、遠古時期口耳相傳或藉助器物。信息傳遞速度慢、不精確。

2、古代時期靠驛差長途跋涉。信息傳遞速度慢、信息形式單一。

在我國古代,紙還沒有發明以前,常見的「信」是用漆書寫在薄木板上的,叫做木牘。由於木牘一般一尺長,故又稱為「尺牘」。後來,有人把信寫在綢子上,叫做「尺素」。

3、近代時期依靠交通工具的郵政系統。信息傳遞速度相對快一些、距離遠相對就慢、且費用高。

4、現代時期電報、電話。速度快、信息單一文字。

5、當代時期計算機網路。傳遞的信息量大、信息多樣化,傳遞速度極快、不受地域阻隔。

從人類的傳播歷史來說,人類傳播信息方式的演變呈現這樣一個脈絡:視覺文化、聽覺文化(直觀的感受、「看的精神」)——概念性文化(「讀的精神」)——新的視與聽的文化(「新的看的精神」)。

在將來的某一天,圖像信息會占據主流,文學也會退到一種極其邊緣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能聽能看甚至能觸能聞的多媒體藝術。

(9)通訊方法的變化過程圖片擴展閱讀:

信息傳遞的作用

信息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信息,就是人類的一切生存活動和自然存在所傳達出來的信息和消息。信息的積累和傳播,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礎。

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三大基礎,是物質、能量和信息。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能量是一切物質運動的動力,信息是人類了解自然及人類社會的憑據。

比如,科學研究不僅要及時獲取他人的研究成果,還要及時公布和告訴他人自己的研究成果。只有相互交流信息,才能不斷發展。

業務上,要及時了解市場信息,以便確定買什麼商品、買什麼商品、賣什麼商品、賣什麼商品;日常生活上,要及時獲取天氣、商品、文體活動、親友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信息。

只有不斷地在人與人之間交流信息,生產、生活等活動才能正常進行,日常生活一刻也離不開信息。

Ⅹ 線路交換方式的通信過程有哪幾個階段

電路交換的通信過程有三個階段:建立連接、傳輸數據和拆除連接。

電話通信的過程是首先摘機,聽到撥號音後撥號,交換機找尋被叫,向被叫振鈴同時向主叫送回鈴音,此時表明在電話網的主被叫之間已經建立起雙向的話音傳送通路。

當被叫摘機應答,即可進入通話階段;在通話過程中,任何一方掛機,交換機會拆除已建立的通話通路,並向另一方送忙音提示掛機,從而結束通話。



(10)通訊方法的變化過程圖片擴展閱讀:

電路交換連接建立以後,數據就可以從源節點發送到中間節點,再由中間節點交換到終端節點。當然終端節點也可以經中間節點向源節點發送數據。

這種數據傳輸有最短的傳播延遲,並且沒有阻塞的問題,除非有意外的線路或節點故障而使電路中斷。但要求在整個數據傳輸過程中,建立的電路必須始終保持連接狀態,通信雙方的信息傳輸延遲僅取決於電磁信號沿媒體傳輸的延遲。

閱讀全文

與通訊方法的變化過程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3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58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6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7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7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5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4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98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2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3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5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2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700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5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89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3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4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2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3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