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常見的物理降溫方法
常見的物理降溫方式有灑水降溫,風扇吹風降溫等,水塔流水降溫等,是很實用,降溫效果很快的降溫方法.
② 幾種常用的物理降溫方法
物理降溫是小兒時期發熱常用的降溫方法。孩子發熱的時候,媽媽都習慣在孩子的前額上放一塊涼毛巾,或者用溫水給孩子擦擦皮膚,這些都屬於物理降溫的方法。
物理降溫適用於高熱而循環良好的患兒。物理降溫的方法很多,包括前面提及的頭部冷敷、溫水擦浴,還有酒精擦浴、冷鹽水灌腸等方法。這些方法做起來一般都很簡單,而且不存在葯物降溫的那些不良反應。因此,在孩子發熱的時候,媽媽最好先選用一些物理降溫方法。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物理降溫方法。
(1)頭部冷敷
頭部冷敷適合小兒的一般發熱,體溫並不特別高的.孩子。方法是將毛巾用涼水浸濕後敷在患兒的前額部,每5~10分鍾更換一次。也可將水袋中灌上涼水,枕在腦下。
(2)溫水擦浴
溫水擦浴適合於高熱患兒的降溫。方法是用32℃~34℃左右的溫水擦拭患兒的全身皮膚。在腋窩、腹股溝等血管豐富的部位擦拭時間可稍長一些,以助散熱。胸部、腹部等部位對冷刺激敏感,最好不要擦拭。出疹的孩子發熱不要用溫水擦浴降溫。
(3)酒精擦浴
酒精擦浴適合於發熱較高的患兒。方法是用30%~50%濃度的酒精,如無酒精亦可用白酒代替,用小毛巾浸濕後擦拭患兒頸部、四肢、後背、手足心等部位。尤其重點擦拭腋下、肘部、腹股溝等血管豐富的部位。注意對麻疹等出疹性疾病不宜採用酒精擦浴。
(4)冷鹽水灌腸
冷鹽水灌湯的降溫效果顯著,但不適合家庭中操作。方法是取生理鹽水200~300mL,溫度以4℃~6℃為宜,將肛管用甘油等潤滑油擦拭後插入肛門,再將准備好的鹽水用注射器注入或灌入,灌入後需用手將患兒肛門夾緊10分鍾左右,以防鹽水排出。
③ 降溫的4種方式
降溫的4種方式
降溫的4種方式,每年一到夏季,天氣炎熱影響到了很多朋友的日常生活,大家都想在空調房裡呆著哪兒也不去,下面我就來分享一下降溫的4種方式,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快來看看吧!
(1)輻射散熱:將機體的熱量以熱射線的形式散發給周圍溫度較低的物體,即散發於低溫空氣中,稱為輻射散熱。這是安靜狀態下的主要散熱方式,受環境溫度的影響。當外界溫度等於或超過體溫時,則輻射散熱就失效,體溫升高,如中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夏天,人們愛待在陰涼的地方,就是在運用「輻射散熱」的原理呢。
(2)傳導散熱:是將機體深部的熱量以傳導的方式傳至人體表面的皮膚,再由皮膚傳給與其直接接觸的衣服等物。由於衣服等物品是熱量的不良導體,傳熱極慢,加上人體皮下脂肪的熱導率低,所以通過傳導散發的熱量是很小的。不過在醫院里,醫生卻常常應用冰帽、冰袋等對高熱病人進行物理降溫,這也是一種傳導散熱,因為水的傳導率大,故傳導散熱已成為臨床經常使用的降溫方式之一。
(3)對流散熱:這是一種特殊的傳導散熱方式,是藉助空氣不斷的流動而將體熱散發到空氣中間。對流散熱受風速的影響較大,如在夏天炎熱的驕陽下,一陣清風所送來的`涼爽,這是我們都有體會的。我們也可以藉助對流散熱的原理,為高熱病人寬衣,把他們安置於通風良好的居室或用電扇(避免直吹)進行物理降溫。
(4)蒸發散熱:是在外界溫度等於或超過體溫,而不能藉助輻射、傳導、對流散熱時可以採用的方法。通常人體內每1克水蒸發成水蒸氣時要吸收約2.5千焦熱量,所以可以藉助汗液蒸發而帶走大量的體熱。蒸發散熱是一個很主要的散熱途徑,平時我們雖然沒有感到有明顯的出汗現象,但在不知不覺中,24小時間人體可以有汗液量400-600毫升,醫學上稱之為不顯汗。醫生也往往利用這一機理給高熱病人進行葯物降溫,如給予退熱劑等。退熱葯品都有發汗作用,病人發汗後,可以由汗液的蒸發水分而帶走大量體熱,達到退熱的目的,汗出熱退而身涼的現象是我們經常可以遇見的。
喝溫開水,應對發燒,最有效的物理降溫方法是喝水。而喝水不適合喝冷水。有一定溫度的溫開水最為宜。第一喝水補充體液,水的比熱高人體水分充足時對降溫有一定效果。第二則是促進出汗,出汗可以幫助身體排熱。當然如果是感冒引起的發熱,沖一杯感冒沖劑也會有些幫助的。
溫水擦拭,身體輕微發燒。如果有人照料,最好燒水。每次倒出一些水摻成溫水。然後用手巾在溫水中浸泡擰干,擦拭身體,額頭等部位。因為水分蒸發有是個吸熱過程所以有降溫的效果。
溫水手巾,擦拭敷額頭。其實也是運用水蒸發散熱的方法降溫。之所以不用冷水主要是怕頭部刺激引起不適。與此類似的還有用酒精擦拭額頭,用蒸發散熱。頭部比較清爽的話人會精神點。
④ 物理降溫的方法有哪些
冰袋和冰囊降溫法、冰帽降溫法、溫水擦浴、乙醇擦浴、灌腸降溫法。其中,冰袋、溫水、酒精塗抹這三種方法最常用。
拓展資料
1.冷水擦拭。冷敷具體方法:用毛巾沾冷水,適當擰干敷在前額,毛巾變熱後再用冷水浸後重新敷用。也可用冷水袋或冰袋敷,效果較用冷毛巾敷前額要好。或將熱水袋中灌入冷水或放入碎冰塊,墊上一層布後敷用,小冰袋可放在腋根部。擦拭的部位:用溫濕毛巾擦拭患者的額頭、腋下和四肢等部位,這些血管分布比較多,血液循環快,血管表淺,容易散熱。不能擦拭的部位:前胸、後頸、腳心、腹部等,這些部位對冷刺激較敏感,不宜擦拭,以免引起心率減慢、腹瀉等不良反應,特別是寶寶更不應擦拭以上部位。
注意:採用冷敷法時,要檢查冰袋是否漏水,在冷敷過程中應該定時更換袋中的冷水。水溫控制在27~37℃。因為水溫太高會引起全身血管擴張、增加耗氧,容易導致缺血缺氧,加重病情;而水溫太低則可能因受涼而加重病情。
2.酒精擦拭。擦拭方法:用毛巾沾酒精擦拭病人(成年人)頸部、腋窩、腹股溝、四肢等處,使皮膚血管擴張而加速散熱。因酒精揮發快,能很快帶走皮膚上的熱量,達到降溫目的。酒精配製:可用25%~50%的酒精作擦浴。酒精配製可用95%酒精100毫升,加水200毫升,混勻即可應用。無酒精時可用白酒加一半冷開水混合作擦浴之用。
注意事項:酒精濃度不宜過高,否則酒精揮發過快,皮膚血管收縮影響散熱。應隨時給病人蓋好被子,擦浴後半小時左右再測試體溫,若體溫不降應去看醫生。
不能擦拭的部位:應當避開擦拭患者的枕後、耳廓、心前區、腹部、陰囊及足底部位,以防引起不良反應。
冰袋冷敷。冰袋冷敷可以用於大血管經過的地方,不宜冰敷在耳後、頸後、足底、胸部、腹部與下陰部。可以到葯店購買退熱貼,使用前要放冰箱冷凍效果更好,包上毛巾敷在寶寶頭頂、前額、頸部、腋下、腹股溝等處,可以反復使用。也可以家庭自製冰袋:用一次性醫用硅膠手套裝水打結放冷凍櫃,凍成固體後取用。如果覺得冰塊太冰的話,可以在冰袋半冰半水的狀態就取出,包上毛巾使用。
⑤ 常用的物理降溫方法及注意事項
發燒是寶寶常見症狀之一,特別是對於嬰幼兒來說更是高發人群,因此面對寶寶發燒,家長常常搞到手足無措,很多媽媽一發現寶寶發燒就帶去醫院治療,其實寶寶發燒是可以進行一些物理治療的,那麼物理降溫方法及注意事項有哪些?
物理降溫的方法
一、擦浴法:擦浴降溫法物理降溫方法中常用的一種。降溫效果不是很持久,但在很短的時間內,它是一種快速冷卻措施,效果明顯。它可以減少熱性驚厥等並發症的發生。
1.酒精擦浴:患者朋友們可以用41~43°C的酒精進行擦浴,有利於血管擴張,增加血流量,增加皮膚表面溫度,增加汗腺分泌,增加毛孔,出汗時帶走體內大量熱量,而且,因為酒精的溫度接近患者皮膚的溫度。擦拭浴時,不會因刺激而引起不適,並且不會因孩子哭鬧而增加發熱量。
2.溫水擦浴:在應用退熱葯物後,溫水摩擦可以立即用於降低體溫和防止抽搐;溫浴後,表面毛細血管擴張,預先起到解熱作用,達到出汗和緩解熱量的目的。
二、灌腸法:常用的有冷鹽水灌腸和中葯灌腸。
三、頭枕冰袋可與葯物降溫同時使用。
物理降溫的注意事項
1.對於比較怕冷的患者,使用任何物理冷卻方法都是不合適的。由於各種冷刺激,患者會感到寒冷,這將增加橫紋肌的產熱並影響冷卻效果。
2.無論採用何種冷卻方式,熱水瓶都應放在足部,以減少腦組織的充血,促進散熱,增加舒適度,特別是冰敷頭部應注意,頭部溫度可以增加腦組織對缺氧的耐受性,減少腦組織的氧氣消耗,降低人體的新陳代謝率。一般認為,當體溫下降1℃時,腦組織代謝可降低6.5%,顱內壓可降低5.5%。
3.擦浴時不要擦背部,胸部,腹部和腳底等,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4.在降溫措施後30分鍾測量體溫,並密切觀察血壓,脈搏,呼吸和兒童血壓的變化。
以上便是關於物理降溫方法及注意事項有哪些的相關介紹,由以上介紹可知,物理降溫是高熱病人首選的降溫方法,包括有擦浴法、酒精擦浴等方法。但是對於反復發熱的患兒在加強治療原發病的基礎上,在物理降溫同時,要根據病情,在醫生指導下適當選用葯物輔助降溫。
⑥ 物理降溫法有哪幾種方法
臨床上常用的物理降溫方法有以下幾種:一、多喝溫開水、加快新陳代謝、多排尿,通過尿液帶走體內的熱量來降低體溫。二、用濕冷的毛巾或者冷水袋敷額頭、雙側腋窩和腹股溝等處進行降溫。三、用毛巾蘸25%-50%的酒精進行擦浴,重點擦拭額頭、腋窩、腹股溝、手心、腳心等處進行降溫,也可用毛巾蘸溫開水進行擦浴。四、用溫開水灌腸來降低患者的體溫,在物理降溫的同時還需要保暖,如果通過物理降溫不能降低患者體溫則,必須到醫院查明高熱的病因並進行葯物治療。
⑦ 怎麼物理降溫
物理降溫是高熱患者除葯物治療外,最簡易、有效、安全的降溫方法。一般發燒不超過38.5℃,多首選物理降溫方式退熱。物理降溫方式較多,需嚴格掌握正確的操作方式,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一、常見的物理降溫方法
1、多喝水:發燒時多喝水不僅可以補充液體,還可以加快排汗、排尿,促進體內的毒素以及代謝廢物排出,利於病情盡快康復。
註:建議多喝溫開水,且少量多次飲水,不宜喝冷水或瓶裝果汁。
2、毛巾濕敷法:適用於一般發熱較低的患者,將浸濕冷水的毛巾擰成半干,敷在患者的前額或腋窩、腹股溝等大血管部位,達到降溫目的。
註:建議每3-5分鍾更換一次,且體溫降至38℃以下則停止使用。
3、冰袋冷敷法:將適量冰塊放入冰袋中,再加入適量水,外麵包裹上一層毛巾,放置在患者的前額15分鍾即可,一般不選擇該法退熱。
註:冰敷時注意觀察患者的反應,如出現皮膚蒼白、青紫等情況,應立刻停止,以免凍傷。
4、溫水擦浴法:即用溫水毛巾擦拭全身,水的溫度為32-34℃比較適宜,每次擦拭時間控制在10-20分鍾,擦拭的重點部位為頸部、腋下、肘部、腹股溝處。
註:擦拭後需擦乾身體,穿好衣物,避免著涼,且長有疹子的寶寶不宜用此法。
5、酒精擦浴法:用75%的酒精100毫升,加27℃-30℃溫水等量,用毛巾從頸部開始擦拭,從上往下擦,到腋窩、腹股溝處。
註:不宜擦心前區、腹部、足心部、後頸部,且3個月以下嬰幼兒及麻疹患者不可用此法退熱。
6、松被散熱法:這是最簡單的方法,也容易被家長忽視。發熱時嬰兒忌用厚被包裹,幼兒忌穿衣過厚,高熱時應松開包裹,解開領扣與褲帶以利散熱。
註:利用該法降溫時,注意保持室內溫度適宜,以免導致患兒著涼。
7、熱水泡腳:泡腳可以用足盆或小桶,倒入2/3盆水,浸泡時可以輕輕按摩足部,以減輕發燒帶來的不適感。
註:泡腳時水溫在40℃左右,可浸泡20-30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