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情報學常用方法

情報學常用方法

發布時間:2022-12-14 12:01:16

㈠ 圖書情報學的研究方法

圖書情報學應用科學研究方法
圖書情報學應用科學研究方法的時間對照表
科學研究方法出現時間應用圖書情報學的時間時間表
實驗方法 16, 17 世紀形成發展19 世紀末 2- 3 個世紀
辯證唯物主義 19 世紀40 年代末20 世紀初 70 年左右
科學管理理論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20 世紀30 年代 30 年左右
運籌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20 世紀60 年代 20 年左右
計算機技術 1946 年1954 年 8 年
三論 1948 年20 世紀50 年代初 6 年左右
新三論 70 年代初70 年代末 5 年左右 圖書情報專業主要學習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等課程,其中既包括「信息」又涉及「管理」是近年來考研的熱門專業,就業范圍十分廣泛。可以在圖書館、情報所工作,也可以在政府事業部門的咨詢或信息服務部工作,主要在企業的情報分析與咨詢部工作。圖書情報專業優秀的畢業生主要從事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信息咨詢員——幫助人們查找信息和解決問題;2、圖書出版編輯——在出版社從事圖書編輯;3、圖書館員、檔案管理員——在圖書館或人事部、檔案部管理資料;4、信息主管(CIO)——公司企業中信息資源主管,向總經理提供各種管理信息、輔助決策等。可考證書:科技查新資格證、圖書管理員資格證,秘書證

㈡ 情報學的研究方法

進行歷史的研究一般先鑒別一個歷史問題,搜集有關史料,形成假說。然後進一步嚴格搜集與組織史料,認真加以核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進行這種研究要力求從經驗走向科學,盡管在這一分析中要做到精確是不容易的。歷史研究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情報學是如何形成的,促使我們了解過去的事件發生的原因、時間、地點與方式。通過情報學發展過程的剖析,可以加深對於情報學的意義與價值的認識。
情報學的研究方法還很多,諸如德爾斐法、內容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哲學研究法,多綜合加以運用,近來又出現空白點分析法、聚類映像法等。

㈢ 情報學的簡介

情報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步形成的一門新學科,至今仍在發展完善中。因此,它不像一些基礎學科那樣,有著嚴格而且統一的學科定義。例如蘇聯是世界上較早提出情報學概念的國家,以Α.И.米哈依洛夫教授為代表的蘇聯情報學家認為:「情報學是研究科學情報及其交流全過程的學科。它研究科學情報的構成和共同特性,研究其交流全過程的規律性。」60年代末,美國情報學會主席J.雅荷達曾指出,「情報學是一門研究情報的特性與活動,管理情報過程的手段,以及為保證情報的有效利用所必需的加工技術的學科」。德國的情報專家則把情報學稱之為情報文獻學,視其為研究情報和文獻的產生及其發展規律和工作方法的學科。「世界科學情報系統」(UNISIST) 的專家給情報學規定了這樣的定義:「情報學是一門研究情報的性質和特點、影響情報流通的因素以及有效查取和利用情報的加工技術和方法的科學,它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
20世紀50年代特別是1978年以來,中國科學情報工作者對情報學開展了逐步深入的研究,並且認為它在世界上已形成一個獨立的學科,盡管其定義尚無嚴格的統一表述,但都包括了以下共同點:
①情報學的研究對象是科學情報。
② 情報學研究科學情報的產生、內涵、表徵、傳播、流通等自身特性和規律,以及有效加工、傳播和利用科學情報的技術與手段。
③情報學是一門新興的具有橫斷學科性質的學科。
隨著人類社會向信息化社會的演進,情報學的社會重要性日益增加,其作用和研究成果被認為是信息化社會的強大支柱之一。情報科學家把情報學的社會重要性總結為:可使人們有效地傳播已積累的知識;不斷地使人們及時吸收並應用新知識防止情報知識自身的老化;通過情報的貯存與檢索,喚起人們對知識的記憶;通過對情報知識的有效利用,強有力地推動人類社會、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的進步。

㈣ 醫學情報學包括哪些研究內容研究方法有哪幾種近幾年國內外有哪些研究熱點

醫學情報是管理學下的分支學科,研究對象主要是醫學信息,也包括衛生管理。特有的 研究方法是引文分析法、文獻計量法以及德爾菲法、頭腦風暴法、層次分析法等等。
研究熱點:競爭情報、數字參考咨詢、數據挖掘、語義網、決策支持系統等
發展趨勢:情報檢索分析智能化,情報技術數字化,信息管理知識化
情報研究研究方法借鑒其它學科的一此研究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鞏固了情報學發展的方法論基石,支撐著情報學科向著更加科學的方向發展,越來越走向多學科的交叉、多元融合,引入數學分析、模糊分析、聚類分析,興起了網路計量學,這此無疑半富了情報學的方法論,將會更快地促進學科的發展。

㈤ 了解《情報學》中的理論方法與研究

今天向大家推薦的是由趙冰峰所著的《情報學》一書。

情報學大致研究情報認識與情報實踐兩大領域,其方法可以劃分為哲學與倫理、科學與邏輯、技術與方法三個層次。下面介紹本書章節的簡述摘抄:

本書以廣義國家安全學為​基礎,以狹義國家安全學為核心,依照現代情報體系和情報學研究框架,結合實踐域重點對理論域展開系統論述,共分為七章。

第一章以認知對抗理論為基礎,研究了情報學在世界各國的發展情況與中國國家現代化治理的關系。

第二章概要性地研究了人類情報歷史的演變規律、情報思想的演變規律、中國古代情報思想、中國現代情報理論、美國現代情報理論及中國情報學派等。

第三章以認知對抗理論為框架,深入闡述了情報的問題、概念、本質、工作模型、中介等。

第四章以情報場的嵌套循環模型為核心,詳細闡述了情報偵查與信息調查、情報分析與信息分析、情報設計與組織決策、情報行動與組織行動、情報組織與過程管理等情報職能活動規律。

第五章以安全、外宣、軍事、公安、經濟、競爭、科技、國際等分支部門為重點來闡述情報領域的差異化特徵。

第六章以國家為重點,建立國家情報規律及以美國西方他國的國家情報規律的深入研究。

第七章論述了情報的發展機制、戰略環境等變革與任務轉型,以及情報方法論革命等未來發展問題。

介紹完《情報學》章節後,你已經對內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對於我們大眾來講,《情報學》是個很神秘的學科。

通過對本書的閱讀為我們揭開了情報學那層包裹著的神秘面紗,重要的情報勝過千軍萬馬。就像《三國演義》中善用兵法的諸葛亮、《孫子兵法》中的孫臏、在反法西斯戰役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的全面反攻及諾蔓底登陸戰都是因為獲得了大量的德國情報確保勝利、中國解放時期的國共戰役都是因為獲得重要的情報來源、確保戰爭最後的勝利。

看來情報的關鍵作用讓我們懂得了對於國家的重要關系,也開拓了我們個人的眼界。

​歡迎關注、點贊及評論

我是舞子泳    謝謝閱讀

㈥ 情報的研究方法

社會調查法
社會調查法。通過現場調查針對社會現象搜集數據,進行分析。這種方法又可分作直接方法與間接方法兩大類,前者主要是用現場觀察法,後者又分作訪問調查與調查表調查。
文獻計量統計方法
文獻計量統計方法。對以記錄形式進行交流的各個方面進行計量統計,如對於某國、某學科的論文數量、年度增長率、利用狀況、對文獻中所附參考文獻種類、數量等進行計量統計。從中找出變化規律,建立相應數學模型,從定性與定量分析中達到掌握變化脈絡,進而預測未來可能的變化。
數學分析法
數學分析法。現代數學的許多分支在情報學的研究中都在應用,如在情報檢索理論、情報傳遞的機制、情報採集方案的確定中,概率論、集合論、模糊數學、微分方程、運籌學等均在應用,甚至數論、圖論、泛函分析、變分法等,也可以應用。
系統分析與評價方法
系統分析與評價方法。對於情報系統各個側面與總體,可通過引進系統論等方法,進行分析與評價、規劃與設計。如情報機構的工作量與處理時間,報道與檢索類刊物的時滯,對收藏的文獻進行評價,對情報產品進行測試,對情報服務工作進行評價,對索引方式與檢索系統進行分析、試驗與評價。由於系統論的研究方法眾多,對某一具體研究對象來說,就需要比較不同的方法,從中選擇最佳方法,以期獲得最優的結果。
歷史的研究方法
歷史的研究方法。進行歷史的研究一般先鑒別一個歷史問題,搜集有關史料,形成假說。然後進一步嚴格搜集與組織史料,認真加以核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進行這種研究要力求從經驗走向科學,盡管在這一分析中要做到精確是不容易的。歷史研究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情報學是如何形成的,促使我們了解過去的事件發生的原因、時間、地點與方式。通過情報學發展過程的剖析,可以加深對於情報學的意義與價值的認識。
情報學的研究方法還很多,諸如德爾斐法、內容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哲學研究法,多綜合加以運用,出現空白點分析法、聚類映像法等。

㈦ 研究方法的作用與介紹

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中發現新現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論、新觀點,揭示事物內在規律的工具和手段。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什麼是研究方法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研究方法的分類

調查法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並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

調查法中最常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它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調查者就調查項目編製成表式,分發或郵寄給有關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後回收整理、統計和研究。

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在科學實驗和調查研究中,觀察法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作用:①擴大人們的感性認識。②啟發人們的思維。③導致新的發現。

實驗法

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其主要特點是:第一、主動變革性。觀察與調查都是在不幹預研究對象的前提下去認識研究對象,發現其中的問題。而實驗卻要求主動操縱實驗條件,人為地改變對象的存在方式、變化過程,使它服從於科學認識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學實驗要求根據研究的需要,藉助各種方法技術,減少或消除各種可能影響科學的無關因素的干擾,在簡化、純化的狀態下認識研究對象。第三,因果性。實驗以發現、確認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徑。

文獻研究法(查找文獻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關問題的歷史和現狀,幫助確定研究課題。②能形成關於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助於觀察和訪問。③能得到現實資料的比較資料。④有助於了解事物的全貌。

實證研究法

實證研究法是科學實踐研究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利用科學儀器和設備,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操縱,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象的變化來確定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活動。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各種自變數與某一個因變數的關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學研究中,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地說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抽象與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從而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達到認識事物本質、揭示內在規律。

跨學科研究法

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也稱“交叉研究法”。科學發展運動的規律表明,科學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綜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據有關專家統計,現在世界上有2000多種學科,而學科分化的趨勢還在加劇,但同時各學科間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在語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統一化的趨勢。

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是認定研究對象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的一種研究方法。個案研究有三種基本類型:(1)個人調查,即對組織中的某一個人進行調查研究;(2)團體調查,即對某個組織或團體進行調查研究;(3)問題調查,即對某個現象或問題進行調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是社會調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過說明社會現象怎樣滿足一個社會系統的需要(即具有怎樣的功能)來解釋社會現象。

數量研究法

數量研究法也稱“統計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規模、速度、范圍、程度等數量關系的分析研究,認識和揭示事物間的相互關系、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藉以達到對事物的正確解釋和預測的一種研究方法。

模擬法(模型方法)

模擬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徵,創設一個相似的模型,然後通過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的一種形容方法。根據模型和原型之間的相似關系,模擬法可分為物理模擬和數學模擬兩種。

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層次的科學研究活動。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創造新知識,產生出新穎而獨特的成果或產品。

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美國數學、通訊工程師、生理學家維納認為,客觀世界有一種普遍的聯系,即信息聯系。當前,正處在“信息革命”的新時代,有大量的信息資源,可以開發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據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的原理,通過對信息的收集、傳遞、加工和整理獲得知識,並應用於實踐,以實現新的目標。信息方法是一種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層次的規律,幫助人們提高和掌握運用規律的能力。

經驗總結法

經驗總結法是通過對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化、理論化,上升為經驗的一種方法。總結推廣先進經驗是人類歷史上長期運用的較為行之有效的領導方法之一。

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種簡單的研究方法,它將已有的現象、規律和理論通過自己的理解和驗證,給予敘述並解釋出來。它是對各種理論的一般敘述,更多的是解釋別人的論證,但在科學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問題,揭示弊端,描述現象,介紹經驗,它有利於普及工作,它的實例很多,有帶揭示性的多種情況的調查;有對實際問題的說明;也有對某些現狀的看法等。

數學方法

數學方法就是在撇開研究對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況下,用數學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一系列量的處理,從而作出正確的說明和判斷,得到以數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學研究的對象是質和量的統一體,它們的質和量是緊密聯系,質變和量變是互相制約的。要達到真正的科學認識,不僅要研究質的規定性,還必須重視對它們的量進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確地認識研究對象的本質特性。數學方法主要有統計處理和模糊數學分析方法。

思維方法

思維方法是人們正確進行思維和准確表達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學思維方法包括歸納演繹、類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辯想像、分析綜合等,它對於一切科學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系統科學方法

20世紀,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等橫向科學的迅猛發展,為發展綜合思維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學研究方法不斷地完善。而以系統論方法、控制論方法和資訊理論方法為代表的系統科學方法,又為人類的科學認識提供了強有力的主觀手段。它不僅突破了傳統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變了科學方法論的體系。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為經驗方法,作為獲得感性材料的方法來使用,也可以作為理論方法,作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方法來使用,而且作為後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顯。它們適用於科學認識的各個階段,因此,我們稱其為系統科學方法。

研究方法的作用

從某種意義上說,有什麼樣的研究方法,就有什麼樣的科學研究。如果說歸納法產生經典科學,假說演繹法產生相對論,那麼系統方法則產生復雜科學,恰如手工鐵鏟代表農業社會、蒸汽機代表資本主義社會、計算機代表信息社會一樣。研究方法對於社會進步、學科建設和學術規范均有重要的作用。

(1)有利於推進社會進步與社會發展。梁啟超認為,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瓦特發明蒸汽機都與培根的歸納法有關。他指出,近代社會與古代社會、中世紀社會的差異很多,但一個顯著差異就是科學研究方法的革新,科學研究方法的革新成為道德、政治、技術、器物等領域的進步的基礎。科學研究方法不僅是一種純粹的學理性思維,而且有利於科學進步,有利於國計民生。因而吸收西學研究方法,推動科學研究方法的變革,對當時的中國而言是勢在必行。從近現代自然科學發展的歷史來看,也可以看出研究方法的重要作用。伽利略、培根等科學家所倡導的科學實驗方法,不僅為近代自然科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還在自然科學與宗教神學、經驗哲學的激烈斗爭中取得了勝利。從16世紀哥白尼的天文學革命到17世紀末牛頓經典力學的完善,建立在科學實驗基礎上的自然科學成為人們定量表述自然規津的一種知識體系。最為重要的是,它改變了人們的科學觀、自然觀,導致了科學與工業的結合,使人類歷史出現了第一次工業革命。

(2)有利於各門學科的可持續發展。研究方法的多寡優劣及其應用水平,直接影響著科學研究的效果、效率、效能。不少科學家都非常重視對於研究方法的科學探討,甚至認為,一切理論探討都可以歸結為對其研究方法的科學探討。特定學科的研究方法的完善,某種程度上表徵著該學科的完善程度。如經濟理論發展是與經濟學研究方法的不斷創新密不可分的。藉助於數學方法,使經濟學對經濟規范的描述更加清晰、精確,邏輯性更為嚴密;通過使用抽樣調查、談話法等,使行為經濟學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很有生命力的分支學科。自古典經濟學開始,天文學、力學、物理學等學科的發展都對經濟學的發展產生過深刻的影響。情報學的發展也藉助了數學、計算機科學、認識知識科學、經濟學、心理學等領域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使其研究內容更加廣泛,研究問題的角度更新、更有深度。現在科學的發展正呈現出一個雜交化、整體化的發展趨勢,學科間的交叉與整合日益加強,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研究方法的相互借用、相互促進。研究方法的創新,將為各學科的理論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時也依賴於理論的指導。

(3)有利於學術規范的形成。學術規范是研究者在從事科學研究過程中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和要求,它是人們在長期從事科學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而且在動態的過程中不斷完善。研究方法是人們解決科學問題時所採取的一些基本手段、途徑和規則,它對於學術規范的形成和完善有很重要的意義。自然科學研究方法中的實驗方法、歸納方法、實證方法都要求有嚴密的論證過程和對結論的檢驗,是對自然規律的正確解釋,這其中要求研究人員有一種“求真”與“平等”精神。唯物辯證法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要求科學研究人員有整體的、變動的眼光和“批判”的精神。人文主義的研究方法則要求關注人的生命與權利,肯定人的價值,它有助於培育科學研究者的主體性、原創性和獨立性,培養其“獨立”精神。研究方法對於學術爭鳴中的“平等”規范和學術評論中的“量性統一”同樣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這些都是學術規范的重要組成內容。我們應該努力把研究方法應用於科學研究中,並且注意把研究方法中所蘊含的積極精神轉換成科學研究的規范。

研究方法的原則

任何一項研究都離不開方法的支撐。沒有研究方法的科學研究是不存在的,沒有研究方法,其研究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不是真正的研究。培根用實驗法最早發現了熱的運動本質;笛卡兒用他提出的直覺——演繹創立了解析幾何學;伽利略用實驗——數學方法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運用理想實驗出現了慣性定律,開創了動力學研究的先河;牛頓用公理化的方法、歸納與演繹的方法完成了經典力學體系;湯姆生、盧瑟福、玻爾等用模型化的方法揭開了物質微觀粒子的結構,建立了各種原子結構模型;愛因斯坦運用理想實驗方法、演繹方法和各種非理性的直覺、頓悟方法創立了相對論;康德和拉普拉斯運用思辨的方法與假說方法提出了天體演化學說;拉瓦錫用定量方法、理論思維方法創立了氧化學說;凱庫勒以基本靈感與想像發現了苯的環狀結構式;門捷列夫用分類、比較法發現了元素周期表;海特勒與倫敦等把量子力學的理論引入了化學研究,創立了量子化學。達爾文用觀察法、實驗法、分類法、比較法等提出了進化論。從中不難發現,這些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都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來實現的。吳文俊的數學、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等最新研究成果也都是採用新的方法取得的,因此,要想做好研究工作,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必須使用一定的研究方法。

1、應在研究計劃、研究報告、學位論文中明確提及使用何種研究方法

在研究計劃、研究報告、學位論文等研究成果中,明確把自己的研究方法提出來,這樣做至少有兩個作用。其一,可以增加成果的可信度和可行性,以利於讀者審核、檢驗;其二,可以為以後做相關課題或項目的研究人員提供參考,進而有利於研究工作的可持續發展。無論論文還是研究報告,或者是碩士學位論文、博士學位論文,在論文的摘要中都要用一定的篇幅來對自己的研究方法進行描述,清楚地表達對研究數據的處理過程、對論證材料的組織和加工、對理論運用和實踐活動的思考。可以說,沒有研究方法的論文是不符合要求的,沒有明確提到使用何種研究方法的論文是不完整的。

2、應根據各學科,各課題的特點、性質、對象選擇、運用一定的研究方法

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方法是有層次性的,不同層次的方法有其特定的應用范圍和應用對象。在從事具體的科學研究時,研究人員首先要了解所在學科及研究課題的特點、性質和研究對象,然後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研究方法。如在物理學領域,理論物理和實驗物理的研究方法在選擇上是有一定區別的。簡單來說,實驗物理首先要考慮的是運用觀察法和實驗法,獲得相關數據後再藉助數學方法、統計方法進行加工整理,最後再分析數據,通過模型法、比較法等來提出一個科學結論。而理論物理則通常是建立假說,設計模型,然後通過動手實驗、理想實驗來驗證假說.當然在研究過程中,還會大量用到形象思維、直覺或靈感等的邏輯思維方法和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等系統科學方法等。再如在社會學的具體實踐研究中,通常會用到抽樣調查法、訪談法、問卷法等來進行相關調查獲得相關資料,然後利用統計方法、分類方法等對數據進行處理,最後藉助數學方法推出模型或者得出實質性的結論。外語研究當中,由於研究的對象不同,而相應採取的研究方法上也有所側重。在語言系統研究中多採用演繹法、推理法;語言使用和語言教學的研究方面多用觀察方法和實驗方法做定性研究、比較研究或描述性研究。哲學研究則是採用抽象與具體方法、分析與綜合方法、歷史與邏輯統一的方法、批判與繼承的方法和比較法等。

3、應根據研究方法的特點和功能選擇,運用一定的研究方法

選擇研究方法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各種研究方法的不同特點和功能。比如,假說既是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和思維方式,又是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假說經過實踐的驗證可以上升為理論。假說包括基礎事實、背景理論、對現象本質的猜測、推演出的預言和預見等基本要素,具有科學性、假定性和易變性。在科技發展史上,許多科學家提出了一系列假說,如數學中的費爾馬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物理學中的普朗克能量量子假說、愛因斯坦的光的波粒二象性假說等等,人們在自然科學領域內運用假說這種方法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成果。黑箱方法是一種重要的控制論方法,它是在研究對象內部情況還不清楚的情況下,通過外部觀測和試驗來考察其輸入和輸出情況,進而認識其功能和特性的系統。它比較適合從整體上、從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上研究問題。如可以通過社會系統與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的研究中,考察和認識社會現象,對社會系統作整體上的探討。

4、應根據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的一致性程度選擇、運用一定的研究方法

㈧ 簡述公安信息分析的基本分析方法有哪些

信息分析的方法信息分析的方法信息分析的方法信息分析的方法:
1邏輯學方法,提供正確的思維途徑和基礎
2系統分析方法:對整個信息分析過程起支配指導作用的方法,尤其分析復雜的對象或系統時,系統分析的方法的貢獻更大。
3圖書情報學方法:進行危險調研和文獻分析時,圖書情報學的方法是基本的和主要的,包括目錄學方法、文獻檢索法文獻劑量學方法、文獻綜合加工等多方面,在收集整理濃縮比較和分析中都少不了這些方法。
4社會學方法:在進行非文獻調研和非文獻分析,即實地調查分析時,社會學可以為信息分析提供收集實地信息的某些比較成熟的方法,為分析概念之間的關系和形成正確的概念框架、理論構架等貢獻有效地方法。
5統計學方法:信息分析中進行多因素之間的關系的定量的研究,主要依賴統計學的方法。
6未來學(預測)方法:為管理和決策服務的反洗非常重視預測,預測分析在信息分析工作中已佔有比較突出的地位,因此有未來學創造的和發展的許多專門用於預測的方法自然成為了信息分析方法的重要來源和必要的組成部分。
常見的信息分析方法:
一、定性分析法有:
1、歸納法:由若干已知事實作為前提,通過推理而獲得的一般規律作為結論。
2、演繹法:是形式邏輯中最重要的方法,主要用於推理和論證過程。在直覺思維形成後後形成後期對形成的概念進行科學的嚴密的檢驗和論證時加以應用。
3、分析與綜合法:是從客觀事物中普遍存在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繫上把握事物本質的一般方法。 4、實證法:在理論尚不完善時,或者還沒有成熟的理論模型可以利用時,用具體的實例和數字來論證所提出的意見觀點和結論。
二、定量分析法:
1、統計分析法:對一定時期內的數據進行分析的方法,尋找數據發展的軌跡,獲取不同變數之間的相關關系,或由數據隨時間的變化來推測未來趨勢。
2、預測分析法:以概率為其主要理論基礎,對客觀世界大量的隨機事件進行探索的一種方法。根據事物過去和現在的發展規律,科學地估計未來的發展趨勢。
3、系統分析法:從系統的觀點出發,將研究的對象看做是一個與外部環境相聯系的系統,為了更好的達到系統的目標,而對系統的要素組織結構信息流動和控制機制進行分析,並應用數學方法好計算機技術建立系統的模型,找出各要素內在的和定量的關系,再及逆行系統的優化,提出建議和方案。
三、定性定量結合法

㈨ 研究方法的作用

研究方法對於社會進步、學科建設和學術規范均有重要的作用。

1、有利於推進社會進步與社會發展。

2、有利於各門學科的可持續發展。

3、有利於學術規范的形成。

研究方法的具體分類:

1、調查法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調查法中最常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它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調查者就調查項目編製成表式,分發或郵寄給有關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後回收整理、統計和研究。

2、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

3、實驗法

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

4、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

5、實證研究法

實證研究法是科學實踐研究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利用科學儀器和設備。

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操縱,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象的變化來確定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活動。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各種自變數與某一個因變數的關系。

6、定量分析法

在科學研究中,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

7、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地說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抽象與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從而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達到認識事物本質、揭示內在規律。

㈩ 大家說說對情報學的認識吧

情報學是研究情報的產生、傳遞、利用規律和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與手段,使情報流通過程、情報系統保持最佳效能狀態的一門科學。它幫助人們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手段,提高情報產生、加工、貯存、流通、利用的效率。

情報學的概念源於歐美國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步形成的一門新學科,至今仍在發展完善中。因此,它不像一些基礎學科那樣,有著嚴格而且統一的學科定義。「世界科學情報系統」的專家給情報學 下了這樣的定義:「情報學是一門研究情報的性質和特點、影響情報流通的因素,以及有效查取和利用情報的加工技術和方法的科學,它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

隨著人類社會向信息化社會的演進,情報學的社會重要性日益增加,其作用和研究成果被認為是信息化社會的強大支柱之一。

情報科學家把情報學的社會重要性總結為:可使人們有效地傳播已積累的知識;不斷地使人們及時吸收並應用新知識;通過情報的貯存與檢索,喚起人們對知識的記憶;通過對情報知識的有效利用,強有力地推動人類社會、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的進步。

情報學的歷史

不論是西方國家,還是中國,情報學的形成與發展是同它們的情報活動、情報工作的發展緊密相聯的。現代情報學理論與活動主要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是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產物。香農的「資訊理論」、維納的「控制論」、電子計算機的誕生分別為情報學奠定了理論和物質基礎。

萌芽與形成階段(40年代)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西方工業國家的科學技術發展,使情報學有了誕生的社會需求和基礎。以德國、英國、美國和蘇聯為主的一些國家,積累了大量需要處理和利用的科技文獻資料和科研成果;西方國家對研究與開發的投入大大增加;計算機問世並被利用於文獻加工領域;新的學術思想活躍以及新的學科不斷誕生。這些因素都是情報學孕育與形成的強大力量。

情報學最初階段的理論基礎是美國和英國的科學家布希和布拉德福奠定的。前者於1945年發表了「誠若所思」一文,首次提出了機械化檢索文獻縮微品的設想;後者於1948年發表了「文獻工作內容的改進和擴展」一文,強調了蓬勃發展的文獻工作所面臨的必須革新的局面。二者的結合造就了文獻工作向情報學的轉移。這一時期,情報學發展的最重要國際活動是1948年英國皇家學會召開了國際科學情報會議。

初期發展階段(50年代) 在這一階段,情報學已初步形成了研究體系和內容:情報組織,情報貯存與檢索設備,機器翻譯和情報需求。美國人陶伯、莫爾斯、肯特等人相繼研究出單元詞索引、敘詞索引、組配索引、題內關鍵詞索引,以及定題情報服務的原理或裝置,給情報檢索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英國人布拉德福和維克里於50年代前後分別對文獻分布理論、費爾桑對分類檢索理論、克萊弗登對檢索系統性能的評價問題分別作了研究。

1957年是這一階段中具有轉折性意義的一年。美國科學家柴瑞宣布在美國把各種各樣的交流研究與活動統一於情報學。同年,在美國,情報手工檢索開始越來越多地轉為計算機檢索系統。情報學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的性質自此開始顯露出來。

中國情報學起步稍晚,始於20世紀50年代。1956年中國科學院建立了科學情報研究所,標志著中國科技情報事業的開始。1957年出版了《科學情報工作》雜志介紹國內外情報工作現狀與發展,引起學者們探討情報工作理論的興趣,是中國情報學研究的開端。1958年中國已開始出現情報述評和分析,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成為具有中國特點的情報研究工作,其成果具有綜合性、戰略性和及時性的特點。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還於1958年創辦了中國科技情報大學,後並入中國科技大學,設立了情報專業。

發展與壯大階段(60~70年代) 就國外先進工業化社會而言,情報學在這一時期已成為一門成熟的而且仍然在不斷發展的獨立學科。它的研究對象、內容、體系、研究方法和手段、系統與網路實體、同其他學科和工程技術的交叉程度都變得更為廣泛、嚴格和復雜。

這一階段,情報學的重點在於發展適用性情報技術,支持國家情報系統的建立,支持和加強專業化情報服務系統,解決情報用戶與情報系統之間相互作用和關系問題。例如1961年美國化學文摘社用電子計算機實現了「化學題錄」的自動編排;1964年建成了MEDLARS醫學文獻分析與檢索系統,並於1971年將該系統聯機化等等。它們在用戶與資料庫之間架設橋梁,促使聯機系統廣泛應用。

與此同時,在理論上也出現了相應的發展,如美國的加菲爾德發明引文索引並於1961年試編成了《科學引文索引》;普萊斯側重從歷史與社會學觀點來研究科學情報,於1961、1968年分別出版了《巴比佗以來的科學》與《小科學、大科學》兩書,為文獻計量化的發展作了奠基性工作,並提出了科學文獻指數增長定律與衡量科學文獻老化的普賴斯指數;索爾頓在美國康乃爾大學進行了用加權詞方法的自動標引方案試驗。上述研究與實踐標志著情報學在60~70年代已進入了它的發展與壯大時期。

隨著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高密度信息存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情報學的研究范圍和深度大大拓寬和提高,情報學及其研究成果已被國際社會視為人類信息化社會的理論和物質基礎的一部分。

情報學的性質與內容

情報學屬於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合成學科,它作為理解現代化通信與知識綜合化所必須的一個領域而存在。

從科學技術發展史來看,邊緣交叉學科已經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自然科學各學科之間、技術科學各學科之間、自然科學與技術學科之間或理論科學與應用科學之間交叉;第二階段則是自然科學、技術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交叉,而情報學則是屬於第二階段的交叉產物。

因為情報科學的研究對象是「科學情報及其活動的各種規律」,追求的目標是「最佳的標引方案」、「最少的情報查找時間」、「最大的情報流通」,所以情報學的內容主要有十一個方面,它們是:

情報的產生、內容、特點和結構;情報的傳播、交流和利用;情報的貯存和檢索;情報的標准與規范;情報系統和網路;情報用戶和情報需求;情報的大容量存儲和高速傳遞;情報學與相關學科;現代化信息技術和手段在科學情報領域的應用;情報的經濟學與社會學;信息化社會。

另外,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曾於1979年對情報科學的內容進行了另一種歸納,認為其內容主要有四方面:

情報的標准與計量。例如,情報系統的基本特性;情報的數量、復雜性、含義、利用和價值; 情報的計量和演算法;標准實驗條件的定義和測試等。

情報的結構。研究課題包括情報搜集和存取系統的結構性質;形式和內容之間的關系(即語法學和語義學);語言結構和情報之間的關系;情報的統計理論以及情報模式如何通過數學計算的方法加以驗證和目動識別等。

情報傳遞。主要是研究人作為情報加工者的能力和限制條件。研究課題包括人的情報加工特性;人和情報系統、情報資源之間的相互關系;情報的表述。

情報經濟學。主要研究情報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作用的過程。所研究的問題包括情報學概念在經濟結構中的應用,情報經濟模型等。

情報學可分為理論情報學,應用情報學以及情報工程技術三部分。理論情報學主要研究情報的產生、加工、傳遞與利用問題。中國將其歸納為情報源、流、用的研究模式。

由於其他學科在情報學中的交叉滲透,近來產生了一些分支領域:如情報經濟、情報心理、情報術語、情報數學、情報控制、情報社會……等問題的研究,這些問題的研究解決將會使情報學的面貌一新。

情報又可細分為政治情報、經濟情報、科技情報、軍事情報、社會情報等,但情報學主要關心它們的共性問題。理論情報學的觀點還很多。如約維茨的決策論觀點,葛勞斯的結構與功能觀點等等。

應用情報學主要研究情報工作與事業這樣一些偏重實踐的問題,情報工作按流程可分作情報採集、加工報道、檢索、研究、服務等環節。研究這些環節中的規律性問題構成了應用情報學研究的微觀方面。

情報事業則是指一個較大領域(如國家、地區、大的團體等)從事的社會情報活動,對它的研究構成了應用情報學研究的宏觀方面,並多涉及情報的基礎結構,如情報政策與規劃、情報機構、情報中心、情報學會、情報標准化、情報教育等問題的研究。它標志著一個國家的情報吸收能力,也是各級領導與管理人員關心的一些問題。

情報工程技術主要包括情報技術、情報系統等方面。情報技術主要是指與情報工作有密切聯系的計算機技術、縮微技術、以及通信技術等。又可以按流程分為情報輸入技術、情報存儲技術、情報處理技術、情報輸出技術以及情報傳輸技術。情報技術相對於信息技術則偏重於應用層次。

由於人工智慧的迅速發展、知識工程的運用、智能情報檢索、專家系統等給情報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更廣闊的前景。中國歷來較為重視情報工程技術,各個專業部委在這方面傾注心力較多,其成果較多反映在歷屆的計算機情報檢索及有關技術的研討會上。

情報學的研究方法

目前情報學採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社會調查法。通過現場調查針對社會現象搜集數據,進行分析。這種方法又可分作直接方法與間接方法兩大類,前者主要是用現場觀察法,後者又分作訪問調查與調查表調查。

文獻計量統計方法。對以記錄形式進行交流的各個方面進行計量統計,從中找出變化規律,建立相應數學模型,從定性與定量分析中達到掌握過去與現在的變化脈絡,進而預測未來可能的變化。

數學分析法。現代數學的許多分支在情報學的研究中都在應用,如在情報檢索理論、情報傳遞的機制、情報採集方案的確定中,概率論、集合論、模糊數學、微分方程、運籌學等均在應用,甚至數論、圖論、泛函分析、變分法等,也可以應用。

系統分析與評價方法。對於情報系統各個側面與總體,可通過引進系統論等方法,進行分析與訐價、規劃與設計。由於系統論的研究方法眾多,對某一具體研究對象來說,就需要比較不同的方法,從中選擇最佳方法,以期獲得最優的結果。

歷史的研究方法。進行歷史的研究一般先鑒別一個歷史問題,搜集有關史料,形成假說。然後進一步嚴格搜集與組織史料,認真加以核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歷史研究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情報學是如何形成的,促使我們了解過去的事件發生的原因、時間、地點與方式。

情報學的研究方法還很多,諸如德爾斐法、內容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哲學研究法,多綜合加以運用,近來又出現空白點分析法、聚類映像法等。

情報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

情報學是在融會許多學科成果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因此我們稱它為一門新興的、綜合性交叉學科。

信息科學是研究信息的一門綜合性學科。信息科學的基礎是資訊理論,它只研究信息傳輸的共性,而不研究信息傳輸的特性,不涉及傳輸的知識內容、價值或語義等問題,而這些正是情報學研究的內容。

計算機科學與情報學有著密切的關系。電子計算機在情報活動中的廣泛應用,使情報的搜集、加工整理、存儲、檢索、傳輸、開發利用等工作及其手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它改變了圖書館和情報機構的傳統觀念和服務方式。

文獻學與圖書館學關系十分密切,文獻學或文獻工作是情報學的基礎之一,因此圖書館學與情報學的關系也較密切。一般來說,圖書館是以藏書、出納、閱覽等為工作重點,而情報中心則側重加工、報道、研究以至提供各類情報,要求揭示每篇文獻以至每個數據的內容;目錄學是圖書館學重要分支,而情報學則側重於文獻內容的文摘法、索引法與述評法的研究;藏書量是衡量圖書館規模的重要標志,而情報中心則以文獻加工數量,對信息進行綜合分析的質量,以及情報的及時性和有效性作為衡量其工作之重要標志。

在情報活動過程中運用先進技術手段,因此它與物理、機械、電工、電子等硬科學也有密切聯系。此外,情報學還與控制論、通信科學、語言學、語義學、心理學、社會經濟學等有著密切的關系。

情報學的發展方向

由於情報工作對促進人類社會和經濟的持續進步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和信息化社會的到來,情報學的發展前景將是廣闊的。

情報學是一項涉及面非常廣泛的社會事業。隨著時間的推移,情報社會化的程度將日益提高,傳統情報系統的觀念也將發生大的變化,情報工作將向產業化方向逐漸發展。

情報是人類的一種精神財富,不僅由每個有情報意識的人腦來承載,而且需要「世界大腦」來承載。為了使人們隨時都能方便的取得所需要的情報,就要在情報學的研究中注意運用新的技術手段。光碟、數字通信、光纖通信、人工智慧系統等先進的理論與技術將獲巨大發展和應用。

情報學除了會在情報產生、加工、傳播等環節上繼續加深外,情報交流全過程的研究將會發展,情報利用問題將會突出出來。

隨著社會的向前發展,情報學的綜合化趨勢將更加明顯,會出現更多的分支。在文獻計量學的基礎上,情報計量學將會得到發展。信息產業在經濟中的突出位情報計量學將會得到發展。信息產業在經濟中的突出位置,將促使對情報經濟問題研究深化。

在研究方法上,情報學將從定性的研究過渡到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研究,並將借鑒與吸收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加以改造,創造出更有特色的研究方法,從而給本學科注入新的活力。

隨著科學研究事業的發展,情報學有可能成為21世紀的重要學科之一,它將緊緊地與高新技術結合在一起,逐步形成更加充實的學科體系與研究規范,將揭示未來信息社會中人們情報恬動的規律性.以及情報信息在社會、經濟、文化中的巨大影響與作用。

閱讀全文

與情報學常用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3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58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6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7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7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5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4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98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2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3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5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2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700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5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89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3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4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2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3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