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訓練肌肉的爆發力
眾所周知,身體的某部位或運動器械之所以能獲得一定的速度面運動,是肌肉收縮做功的結果。而體育運動項目的絕大多數的動作,都在快速節奏或爆發性用力的情況下完成的。基於爆發力的重要性,國內外一些專家學者對爆發力訓練進行了長期、大量的研究,隨之創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爆發力訓練方法。現在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在訓練實踐中如何正確、有效地發展爆發力。
1.負荷的要求。在爆發力的訓練中,做一般和專門力量的練習以發展局部肌群爆發力時,負重量可達到最大重量的70%~90%;在完成接近專項技術的練習時,負重量可達最大重量的30%~50%。在專項比賽動作練習中,負重量應接近比賽條件。每種練習重復次數的選擇要能促進力量的增長,同時又不能多到和練習的動作結構發生變化,應保證完成動作時不降低工作能力和頻率為准。一般重復次數在1~4和5~10次之間,3~6組。重復次數、合理的時間主要取決於負重的大小,運動員的訓練水平,以及動作的結構特點。在一次訓練課中,安排的練習量不宜大,爆發力的練習通常在20min以內。
2.大負荷訓練法。按照傳統的力量訓練理論,快速完成小負荷(大負荷的75%以下)和中等負荷(75%~85%)的力量訓練,是用於發展爆發力的常用方法,該方法有助於提高動作的爆發力。由於很多教練員都確信這一觀點的正確性,因而誤導一些教練員在比賽前期和比賽期放棄了大負荷力量訓練,我們認為這是一種不正確的做法。
有關的實驗結果表明,在發展爆發力方面,大負荷訓練全面發展於中、小負荷訓練。這主要取決於中樞神經系統向運動單位發放沖動的頻率和強度。大負荷訓練能使中樞神經系統發放的沖動強度大、頻率高,能最大限度地激活運動單位,盡可能達到有目的的和同步的活動。雖然負荷訓練使動作速度相應變慢,但能動員更多的運動單位,使肌肉產生的力量更大,因而訓練效果明顯優於中、小負荷。
美國的布里奇沃特大學的實驗研究進一步表明,大負荷慢速訓練與快速訓練對增長力量一樣有效。實驗中挑選了6名受試者(平均年齡25歲),使其一條腿作慢速移動(60 o/s),而使另一條腿作快速移動(240 o/s)。每次訓練課要每條腿以最大力量運動20s,共練習 3次,其結果是,慢速訓練的腿的力量,比快速訓練的腿的力量提高快。
3.超等長訓練法。跳深是一種典型的超等長聯系方法,即肌肉先進行快速的離心收縮,僅接著爆發性地完成向心收縮,對提高運動員的支撐能力、快速力量、尤其是爆發力,有著其他練習方法無法替代的訓練效果。在進行跳深練習時,教練員應根據運動員訓練水平和所從事的運動項目的特點安排訓練,要求跳下後立即跳起,盡量高跳或遠跳。選擇跳得最高或最遠的下落高度進行練習,可有效地發展運動員的爆發力。如採用較低高度,有利於發展彈跳速度;採用較高高度,有利於發展最大力量。跑、跳運動員可多安排直線型跳深練習,而投擲運動員則要多安排一些跳深加轉體或側跳等練習。練習對關節、肌肉、韌帶的較強刺激,所以,在跳深應有較好的一般力量訓練基礎,確定適合運動員的合理跳深高度。發展上肢爆發力的練習方法,應採用與專項技術相類似的動作形式,如用擺動器械的方法(或結合滑輪、繩、球等練習手段)進行超等長性肌肉收縮的訓練。
4.反應訓練法。該方法要是通過動力性練習的速度沖擊性負荷,刺激肌肉的本體感受器肌梭,強化牽張反射的效應,提高肌肉的反射性收縮力量。反應收縮形式是一種高強度活動的肌肉拉長收縮周期形式,就其本質而言,反應訓練法屬於超等長練習,它能有效地增強肌肉爆發力。該形式可通過各處中的練習動作表現出來,一是以大強度跳躍為主的彈跳反應力,二是以擊打、鞭打、踢踹為主的擊打反應力。
如立定三級跳和多級跳,連貫的單腳跳和跨步跳、蛙跳、跳遠、跳高、台階跳、障礙跳等,這些練習的負荷強度和密度的變化,可通過重復次數、練習速度、標志物等因素來控制。如負重練習則一般負重量為最大重量的5%~15%。可利用滑輪拉力器、橡皮筋、小啞鈴、短棒等模仿擊打、鞭打、踢踹等動作練習,每組次數一般為5~8次。還可採用大、小負荷對比交替練習,開始時採用克服大阻力的練習,隨即突然減小阻力高速完成相同技術動作的練習等。
值得注意的是,練習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備活動,要確保動作的爆發性和正確性,應注意組間間歇,疲勞時應停止練習。
(二)爆發力訓練方法的採用原則及應注意的問題
1.專項性原則。從競技運動訓練學的角度來看,爆發力訓練的一個重要目的是提高專項力量,即直接為提高運動成績服務。在發展爆發力的訓練中必須遵循「專項性原則」,即練習的動作幅度、動作方向、肌群的工作性質、爆發力的發揮速率,必須與完成專項技術動作相符合。美國著名的力量訓練專家約翰·傑西在20世紀70年代就提出,運動員不應該在爆發力訓練中過多地進行垂直面內的抗阻力練習。因為除舉重和賽跑之外,幾乎所有其它的運動項目都更多地涉及到身體的旋轉運動和額狀面、矢狀面的運動。這就要求我們跑、跳、投的動作結構盡可能與專項技術一致,以發揮出最大的動作效率。
2.爆發力訓練時應注意的問題。
(1)負荷。爆發力訓練時,既要發展主動肌力量,又要注意發展其對抗肌群和協同肌的力量用的負荷不同,其效果也不同。要因人而異,合理安排負荷。訓練時要集中注意力,做到「快速和瞬間的爆發性用力。」
(2)根據實際調節訓練。根據不同訓練階段的要求,遞增爆發力構成的力量與速度兩個成分,這樣可避免爆發力的發展停滯不前。
(3)加強專項技術訓練。加強專項技術訓練,提高肌肉的控制能力和發力前的伸展放鬆能力。如果發力前有關肌群處於緊張狀態,造成用力方向、用力角度不正確,導致了正確技術的用力工作距離縮短,而影響爆發力的充分發揮。
(4)爆發力訓練中的間歇時間。爆發力的訓練無原則消耗相當高的「神經能量」,練習的組間恢復時間要相對較長(3~4min),因為在提高爆發力的練習中,最佳的效果要依賴於中樞神經向運動單位發放高頻率的沖動。為了確保動作的爆發性用力特徵,應該避免疲勞。
(5)注意放鬆練習。練習間或練習後,做一些徒手伸展放鬆性練習,可使肌肉保持快速收縮能力。主動肌收縮,對抗肌放鬆,動作協調配合,減小主動肌收縮的阻力,收縮速度增大
Ⅱ 肱三頭肌訓練方法(圖解)
肱三頭肌:啞鈴俯身臂屈伸、窄距俯卧撐、啞鈴頸後臂屈伸(各4組)。
適合用6-12RM,剛開始用12-20RM,RM是指一次連續能做的最大次數的重量。比如20斤可以做10次,就是10RM,主要看這個重量能連續做的次數,用這個次數范圍。每個部位都測出這個重量,這個重量要根據力量提升而加大,這樣鍛煉才是科學的。
初練者可以做8到12RM的負荷,每組做8到12個左右。每組做完休息不超過一分鍾,每個動作做完休息不超過2分鍾。
Ⅲ 一般肌力訓練方法有哪些
一、頸肌練習。以仰卧或俯卧的姿勢在軟墊上做頸部支撐的「橋」練習,各30秒左右/組。可以雙手上抵下巴,下巴向下抗力,慢慢將頭部抵至後仰以及以雙手攀住腦後下扳,使頭頸部前俯,而頭部盡力後抗的方法進行頸部肌力練習,反復進行。記住:強壯的頸部是力量和抗打能力的象徵。
二、俯卧撐練習。學員可自行選擇以下任何一種俯卧撐方法做練習(練習時,身體應像直棍般起落):
1、雙手撐地,與肩同寬的俯卧撐練習。可發展沖拳等直線矽鋼手法所需肌力。
2、雙手撐地,肘部外開比肩寬一倍的俯卧撐練習。此練習可發展側擊型手法所需肌力。
3、這是在身體下去後,突然推肘起身,暴空雙手擊一次掌後再落地的俯卧撐練習。此練習可極大發展手臂的爆發性肌力和協調性。有些學員可能一下子做不到,因此,初練時可撐在一定的高度上最此練習。
4、三角式俯卧撐:既雙手體前指尖相貼著地的俯卧撐。此練習可有效發展學員肘底勁力。
5、以拳面支撐的俯卧撐和以五指(隨指力加強,逐漸過渡為4指、3指、2指甚至1指)支撐的俯卧撐。這兩項練習旨在同時強化學員拳面和指上功力。指勁不足者練習時,可僅以手指靜力支撐作撐作練習,循序漸進。
6、貓式展軀練習——也就是中國傳統的鐵牛耕地練習。從雙手撐地姿勢,手臂向後伸直,臂部向後翹,頭底下,然後曲肘,頭向下向上,身體亦向下向前向上盡力伸展脊柱,然後沿原線路逆行再恢復至翹臂姿勢,如此反復進行。此練習如貓伸展懶腰般動作,可綜合地練習到手臂、肩、背等上體各個相關部位。
三、俯卧撐練習。仰身,雙掌身後撐在高出地面一定距離的物體上做屈伸肘上練習,此練習可以有效發展手臂伸展肌群——肱三頭肌肌力。
Ⅳ 肌力訓練的基本方法
1.等張收縮:肌肉產生收縮時張力不變,是一種主動運動法,可增加肌肉的耐力。常用直接或間接舉重物練習的方法,如啞鈴、沙袋、杠鈴等,對損傷早期和石膏固定的肢體禁用此法。
2.等長收縮:訓練時用近於全力使肌肉產生收縮而長度不變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持續5~10秒。適用於關節不能或不宜活動時的肌力練習。
肌力訓練主要包括五種:第一、徒手抗阻訓練,就是通過治療師施加一定的阻力以後進行了肌力訓練;第二、器械的抗阻訓練,器械抗阻訓練大家都會很熟悉,比如在健身房都會進行一個啞鈴、沙袋等負重的訓練;第三、等長肌力訓練,等長肌力訓練就是肌肉的長度不發生改變,但是肌肉的力量發生改變,這種訓練方式是經常是姿勢控制的訓練方式;第四、等張肌力訓練。
(1)肌力鍛煉的主要目標在於改善體型,增強體質,需要較長時期鍛煉才能達到目的。因此,切忌「急功近利」。當鍛煉一段時間後效果不大時,不要灰心,堅持下去就能獲得效果。
(2)科學地確定鍛煉的負荷。生理學研究表明,只有當負重練習為本人最大負荷的30% ~60% ,重復次數較多時,肌纖維變粗大的效果才較好。因此,開始宜以30% 負荷練起,待機體適應後,再逐漸增加直至最大負荷的50%.
(3)安排好鍛煉時間及間隔。發達肌肉的鍛煉並不一定要每天進行。一些研究表明,隔天鍛煉效果更好。
(4)局部鍛煉與全身鍛煉相結合,力量鍛煉與耐力鍛煉相配合,使全身各部肌肉都得到鍛煉,這樣效果會更好。對於中年機關幹部來說,不僅要鍛煉腹肌,而且黨政軍應對腿部、背部肌肉及斜方肌進行重點鍛煉。這骨個部位的肌肉得到增強,有助於改善體型、減少脂肪蓄積。
(5)注意飲食營養、休息及睡眠充足。
Ⅳ 如何進行腰背肌訓練,飛燕式鍛煉方法圖解
訓練方法如下:
1、俯卧於床,用力挺胸抬頭,雙手向前伸直,膝關節伸直。
(5)肌力訓練的常用方法圖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飛燕式鍛煉的作用原理:增強腰背肌(尤其是豎脊肌)和腹肌的力量,維持脊柱的穩定,預防腰部損傷的發生。如鍛煉後感到腰部疼痛不適、發僵等,應適當地減量或停止鍛煉,以免加重症狀。
2、飛燕式鍛煉的次數和強度要因人而異,一般一次做20~40次,持續5分鍾左右。鍛煉宜循序漸進,每天逐漸增加鍛煉量。
Ⅵ 如何訓練上肢肌力
鍛煉好我們的上肢肌肉力量,可以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對於肥胖的朋友還可以起到減肥的作用。下面我就為你介紹如何訓練上肢肌力。
1、舉啞鈴依然是鍛煉上肢力量的首選方法,最好准備兩種重量不同的啞鈴,較重的啞鈴可以用來做有針對性的手臂力量訓練,比如一組平舉20個,或者一組側舉20個,每天練習個六到七組。
2、引體向上也是非常簡單實用的鍛煉上肢力量的方法,可以每天計劃做個三到四組,每組做10-20個不等,根據自己可承受數量調節,需要注意的是,雙手最好垂直掛於單杠上,做引體向上時最好下巴過單杠,盡量不要藉助下身彈動的力量,靠雙臂的力量。
3、做俯卧撐也能夠鍛煉上肢力量,這個不需要道具,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有空的時候就可以隨時做幾個,需要注意的是地板過硬可能會傷到雙掌,所以可以的話盡量避免粗糙的水泥地面,選擇木板地、草地或者膠地。
4、平常多做一些經常揮動手臂的運動,比如打棒球、打網球、打壁球、打排球等等,做這些運動不僅能夠鍛煉上肢力量,還能夠鍛煉自身的靈活性和反應能力。
1、0級:肌肉完全麻痹,觸診肌肉完全無收縮力【完全癱瘓,不能作任何自由運動】。
2、1級:肌肉有主動收縮力,但不能帶動關節活動【可見肌肉輕微收縮】。
3、2級:可以帶動關節水平活動,但不能對抗地心引力【肢體能在床上平行移動】。
4、3級:能對抗地心引力做主動關節活動,但不能對抗阻力肢體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離床面。
5、4級:能對抗較大的阻力,但比正常者弱【肢體能做對抗外界阻力的運動】。
6、5級:正常肌力 【肌力正常,運動自如】。
1、5級和4級:坐位,上肢肘部適度屈曲以防肩關節外旋和肱二頭肌代償,掌心向在肘關節近端加較大阻力能完成者為5級;中等阻力能完成者為4級,同時肩關節屈曲達90°,不伴旋轉或水平運動。
2、3級和2級:體位同上,病人屈曲肩關節達90°能完成者為3級;能完成部分范圍者為2級。
3、1級和0級:病人仰卧,試圖做屈肩動作,在上臂上1/3前面能否觸及肌肉收縮,能者為1級;否則為0級。
1、肌力訓練第1招改良仰卧起坐
功效:鍛煉上腹部。
仰躺,背部緊貼地板,雙手握拳抵住下巴,固定頸椎,防止頸部過度彎曲。抬起上背部約30~45度左右,下背部仍貼地,停留幾秒,回到步驟1,重復10~15次。
2、肌力訓練第2招跪地板式抬膝
功效:訓練整個腹部、腰部。
四足跪姿預備,雙手打開與肩同寬,雙腳打開與臀同寬。將雙腳膝蓋向後伸直,腳尖點地,呈平板式。腹部收緊,腰部不可往下墜,接著抬起左膝往前盡量不碰地,膝蓋往胸口靠近,感覺下腹收縮,換抬右膝,兩腳輪流抬,重復10~15次。
1、防治失用性肌萎縮,特別是肢體制動後的肌萎縮。
2、防治因肢體創傷、炎症時疼痛所致的肌萎縮。
3、促進神經系統損害後的肌力恢復。幫助維持肌病時的肌肉舒縮功能。
4、調整肌力平衡,對脊柱側彎、平足等骨關節畸形起矯治作用。
5、增強軀乾和腹背肌力平衡,改善脊柱排列及應力分布,增加脊柱穩定性,防治脊柱疾病。
6、改善原動肌與拮抗肌之間的平衡,以促進關節的動態穩定性,防止負重關節的退行性改變。
7、增強腹肌和盆底肌訓練對防治內臟下垂、改善呼吸及消化功能有一定意義。
Ⅶ 訓練上肢肌力的方法
鍛煉好我們的上肢肌肉力量,可以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對於肥胖的朋友還可以起到減肥的作用。今天,我為你帶來了訓練上肢肌力的方法。
訓練上肢肌力的方法是什麼
1、肌力訓練第1招改良仰卧起坐
功效:鍛煉上腹部。
仰躺,背部緊貼地板,雙手握拳抵住下巴,固定頸椎,防止頸部過度彎曲。抬起上背部約30~45度左右,下背部仍貼地,停留幾秒,回到步驟1,重復10~15次。
2、肌力訓練第2招跪地板式抬膝
功效:訓練整個腹部、腰部。
四足跪姿預備,雙手打開與肩同寬,雙腳打開與臀同寬。將雙腳膝蓋向後伸直,腳尖點地,呈平板式。腹部收緊,腰部不可往下墜,接著抬起左膝往前盡量不碰地,膝蓋往胸口靠近,感覺下腹收縮,換抬右膝,兩腳輪流抬,重復10~15次。
肌力訓練的作用有哪些
1、防治失用性肌萎縮,特別是肢體制動後的肌萎縮。
2、防治因肢體創傷、炎症時疼痛所致的肌萎縮。
3、促進神經系統損害後的肌力恢復。幫助維持肌病時的肌肉舒縮功能。
4、調整肌力平衡,對脊柱側彎、平足等骨關節畸形起矯治作用。
5、增強軀乾和腹背肌力平衡,改善脊柱排列及應力分布,增加脊柱穩定性,防治脊柱疾病。
6、改善原動肌與拮抗肌之間的平衡,以促進關節的動態穩定性,防止負重關節的退行性改變。
7、增強腹肌和盆底肌訓練對防治內臟下垂、改善呼吸及消化功能有一定意義。
力量訓練的肌力動作有什麼
下半身
弓箭步
1、站直,雙手插腰,雙腳與肩同寬。
2、背部保持挺直,頭抬高。
3、左腿慢慢地向前跨步。左膝蓋彎曲,身體向前並向下壓低,如此你的重心就會落在膝蓋上。確保你的膝蓋骨沒有超過腳趾。後腿保持放鬆並微微彎曲,讓你的膝蓋幾乎碰觸到地板。此時你的軀干應該保持直立。接著收回左腿,回到開始的姿勢。
4、吐氣向前跨步,吸氣回到起始位置。
5、換邊,重復相同的動作。
上階訓練( Step-ups )
1、站直,雙腳與肩同寬。
2、保持背部挺直(平坦),頭抬高,眼睛直視前方。
3、右腿踩上板凳、箱子或其他穩定的平台。
4、平台的高度取決於你的肌力與體適能水平,最高不應超過股骨( femur )處於水平位置的高度。
5、一旦你的右腳穩穩地踩在平台上,髖部向前移動,單用右腿踏上平台,直到身體呈現完全直立的姿勢。
6、另一條腿跟進動作。
7、下階;右腿先下,然後是左腿。
8、重復以上程序,右腿上階10次,接著左腿上階10次。
9、記得吐氣上階,吸氣下階。
深蹲( Squats )
1、站直,雙腳與肩同寬。
2、保持背部平坦,髖部緩慢地向後並向下移動,直到大腿骨(股骨)處於水平位置。
3、在深蹲的姿勢中,膝蓋的位置不應該超過腳趾,而你的頭部應該呈中立姿勢,眼睛直視前方。
4、緩慢地回到站姿,然後重復以上程序。
5、呼氣站直,吸氣蹲低。
猜您感興趣:
1. 什麼是肌力 肌力的等級
2. 肩周炎的日常鍛煉方法
3. 短跑怎樣做力量訓練
4. 如何避免打高爾夫運動受傷及恢復方法
5. 提高肌張力的方法
6. 怎麼練習啞鈴增肌
Ⅷ 肌力練習抗阻運動常用方法有哪些
(1)漸進性抗阻練習:這是發展肌肉力量的一種特殊訓練法。具體方法是先測定某一肌群能完成重復10次的最大負荷量。將該量作為練習的基數,然後取其量的1/2為第一組,再取其量的3/4為第二組,重復10次,最後取全量,也重復10次。每組相隔1分鍾,每天進行1次。其中前二組可視為最後全量的准備活動。如不斷提高訓練效果,應每周復查一次重復10次的最大負荷量,為下周練習的基數。
(2)短暫最大負荷練習:每次負重要求維持5—10秒,每次增加0.5kg,不斷增加。至最大負荷並能維持5—10秒為止,每次負荷只進行1次,不必重復多次。
(3)短暫等長練習:本法不產生關節運動,方法以最大負荷,並使承受負荷的肌群比等長收縮形式維持5一l0秒,重復20次,每次間隔20秒。
Ⅸ 三級肌力的鍛煉方法
三級肌力的鍛煉方法為:動靜結合的彎舉(發殿肱二頭肌)用60-70%的重量做6-8次,而後固定肘關節使上臂和前臂的夾角成90度,堅持6-8秒,做2-4組。
比較進階的健身訓練技巧,而且相當易學,能有效增加原本的健身難度。舉個例子假設原本可以用225磅來進行最多10RM(10次)的卧推訓練,完成這一組訓練之後就立即減少35-45磅,再進行下一組訓練,這組直接做到力竭為止。
組與組之間減少重量的時間盡量縮短,兩組之間重量可以減少約20%-30%,若想更進一步增強訓練強度,在每個動作訓練里可進行2-3次的重量遞減組練習。
(9)肌力訓練的常用方法圖擴展閱讀:
肌力的鍛煉方法介紹如下:
進階的健身訓練方法,可使訓練達到更深層的肌肉刺激。進行一組訓練直至力竭,縮短休息至10-15秒,接著再立即進行下一組訓練直到力竭,每組重復2-3次。
休息暫停訓練一段時間,就會發現完成比以往更多次數的訓練,並讓肌肉增強更多的刺激度,無論力量或肌肉量都能獲得大幅度增長。使用休息暫停訓練法時,最好能採用機械式器材來做訓練,原因在於機械式器材的穩定性與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