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常用的肌力康復訓練的具體方法

常用的肌力康復訓練的具體方法

發布時間:2022-12-11 18:01:33

⑴ 肌力訓練的基本方法

1.等張收縮:肌肉產生收縮時張力不變,是一種主動運動法,可增加肌肉的耐力。常用直接或間接舉重物練習的方法,如啞鈴、沙袋、杠鈴等,對損傷早期和石膏固定的肢體禁用此法。

2.等長收縮:訓練時用近於全力使肌肉產生收縮而長度不變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持續5~10秒。適用於關節不能或不宜活動時的肌力練習。

肌力訓練主要包括五種:第一、徒手抗阻訓練,就是通過治療師施加一定的阻力以後進行了肌力訓練;第二、器械的抗阻訓練,器械抗阻訓練大家都會很熟悉,比如在健身房都會進行一個啞鈴、沙袋等負重的訓練;第三、等長肌力訓練,等長肌力訓練就是肌肉的長度不發生改變,但是肌肉的力量發生改變,這種訓練方式是經常是姿勢控制的訓練方式;第四、等張肌力訓練。

(1)肌力鍛煉的主要目標在於改善體型,增強體質,需要較長時期鍛煉才能達到目的。因此,切忌「急功近利」。當鍛煉一段時間後效果不大時,不要灰心,堅持下去就能獲得效果。

(2)科學地確定鍛煉的負荷。生理學研究表明,只有當負重練習為本人最大負荷的30% ~60% ,重復次數較多時,肌纖維變粗大的效果才較好。因此,開始宜以30% 負荷練起,待機體適應後,再逐漸增加直至最大負荷的50%.

(3)安排好鍛煉時間及間隔。發達肌肉的鍛煉並不一定要每天進行。一些研究表明,隔天鍛煉效果更好。

(4)局部鍛煉與全身鍛煉相結合,力量鍛煉與耐力鍛煉相配合,使全身各部肌肉都得到鍛煉,這樣效果會更好。對於中年機關幹部來說,不僅要鍛煉腹肌,而且黨政軍應對腿部、背部肌肉及斜方肌進行重點鍛煉。這骨個部位的肌肉得到增強,有助於改善體型、減少脂肪蓄積。

(5)注意飲食營養、休息及睡眠充足。

⑵ 肌力訓練的原則以及基本方法

      肌力是機體依靠肌肉收縮克服和對抗阻力來完成運動能力,是肌肉發揮其生理功能形式,肌肉主要通過肌力對外界做功。肌力下降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常會引起人體各項日常活動障礙,如坐,站,步行障礙等。肌力訓練是增強肌力的主要方法,肌力下降者常常通過肌力訓練恢復至正常肌力,肌力正常者可以通過肌力訓練達到代償,增強運動能力目的。肌力訓練的具體技術和方法有多種,如神經傳遞沖動訓練,助力訓練及抗阻訓練等。肌肉收縮時所能產生的最大力量又稱絕對肌力。

方法:

1)傳遞神經沖動訓練

適用范圍:肌力0~1級的患者。常用於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損傷引起肌肉癱瘓。

訓練方法:引導患者做主觀努力,用意念的方式,竭力去引發癱瘓肌肉的主動收縮。

助力訓練

適用范圍:肌力1~3級患者注意在訓練時,應隨著肌力的恢復不斷的改變輔助方法和輔助量,常用於中樞和周圍神經損傷後肌力有一定程度恢復的患者,骨折術後早期需功能訓練的患者。

3)懸吊訓練

適用范圍:肌力1~3級的患者。訓練方法利用繩索,掛鉤滑輪等簡單裝置,將運動的肢體懸吊起來,以減輕肢體自身重量,然後在水平面上進行訓練,訓練時可利用變換的體位和不同位置的滑輪,掛鉤等設計出各種各樣的訓練方法,如訓練股四頭肌的肌力時患者側卧,患側肢體在上,在膝關節垂直方向上置一掛鉤,用吊帶在踝關節處固定,用繩索使小腿懸空,讓患者完成膝關節的全范圍屈伸運動,動作宜緩慢,充分,避免下肢藉助慣性做鍾擺動作。訓練時治療師要注意固定大腿,以防止搖擺,降低訓練效果;並隨著肌力改善,調節掛鉤位置,改變運動面的傾斜度,用手指稍加阻力或用重錘做阻力,以增加訓練難度。

4)主動訓練

適用范圍:肌力達3級以上的患者。並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訓練的速度,次數,間歇。

5)抗阻訓練

適用於肌力已達4/5級的患者

6)等長訓練

適用范圍根據肌力的恢復程度,2~5級肌力的患者均可進行等長收縮運動訓練。常用於骨折內固定術後早期,關節置換術早期,骨折石膏外固定後。

7)等長訓練

適用范圍:根據肌力的恢復程度,3~5級肌力患者均可進行等張收縮運動訓練。

8)短暫最大負荷練習

適用范圍同等張訓練,根據肌力恢復程度,3~5級肌力的患者可進行

9)等速訓練

適用於可根據肌力恢復程度,選擇不同的訓練模式,對三級以下肌力,可先在持續被動活動(CPM)模式下進行助力運動,以進行肌肉的早期訓練,對於3級以上肌力可選用向心性肌力訓練和離心性訓練。

肌力訓練原則:

①超負荷原則:超負荷運動時肌肉對抗大於平時已經適應的負荷,成為超負荷。超負荷可使肌肉受到極大刺激,並產生一定生理適應,是肌肉力量增加。

②漸增阻力原則:超負荷訓練使肌力增加 使原來的超負荷變成已經適應的負荷,而不是超負荷了。只有逐漸增加負荷量,使負荷重新成為超負荷,訓練效果才能不斷增加。

③由大到小原則:指在負重抗阻訓練過程中,先進行由大肌肉群參與的練習,然後進行小肌群的練習。

④專門性原則:進行力量練習的身體部位的專門性以及練習動作專門性。

⑶ 常見的力量訓練方法

常見力量訓練手段

1. 負重抗阻練習。如運用杠鈴、壺鈴、啞鈴等訓練器械。可用於機體任何一個部位肌肉力量的訓練,是訓練最常用的手段。

2. 對抗性練習。如雙人頂、推、拉等,依靠對抗雙方以暫短的靜力作用發展力量素質。對抗性練習不需要任何訓練器械及設備,又可引起練習者的興趣。

3. 克服彈性物體的練習。如使用拉力器、拉橡皮帶等,依靠彈性物體變形而產生的阻力發展力量素質。

4. 利用力量訓練器械練習。利用力量訓練器械,可以使身體處在各種不同的姿勢(或坐、或卧、或立)進行練習,可直接發展運動員所需要的肌肉力量,使訓練更有針對性。使用力量訓練器,還可以減輕運動員的心理負擔,避免傷害事故的發生。

5. 克服外部環境阻力的練習。如沙地和草地跑、跳練習等。做這種練習往往在動作結束階段所用的力量較大,每次練習要求不用全力,動作要輕快。

6. 克服自身體重的練習。如引體向上、倒立推起、縱跳等。這類練習均有四肢的遠端支撐完成,迫使機體局部承受體重,使機體局部部位的力量得到發展。

7. 電刺激。用電刺激發展力量能力,將電極置於肌肉的起止端,電流強度以人體不感痛苦為宜。經刺激後,即肉體既沒有明顯增大,脂肪減少,力量得到提高。

常用力量訓練手段的生理機理

動力性等張收縮訓練

人體相應環節運動,肌肉張力不變,改變長度產生收縮力克服阻力的訓練為動力性等張收縮訓練。可分為向心克制性及離心退讓性兩類工作形勢。

1. 動力性向心克制性工作:肌肉在做動力性向心克制性工作時,肌肉長度逐漸縮短,所產生的張力隨著關節角度的變化而改變,因此,練習時根據專項運動的需要,掌握好發揮最大肌力的關節角度,可得到事半功倍的訓練效果。

2. 動力性離心退讓性工作:試驗表明,肌肉做離心收縮時所產生的張力比肌肉做向心收縮時所產生的張力大40%。股四頭肌做離心收縮時所承受的負荷是做向心收縮時所承受負荷的兩倍。由此,人們利用離心收縮的原理創造了“退讓訓練法”。肌肉退讓工作是指肌肉在緊張狀態中逐漸被外力拉長的工作,即肌肉的起止點彼此相分離方向移動,故又稱離心工作。如用杠鈴做的兩臂彎舉中,當臂部積極用力將杠鈴往上舉起後,在用手抵抗回降動作慢慢地將杠鈴放下就屬於此種性質的工作。

與向心力量訓練相比,退讓訓練能克服更大阻力,更有效地發展“制動力量”,這是因為離心收縮能動員更多的運動單位參與工作。

做離心收縮練習時,動作要慢,所需時間應比向心收縮的時間長一倍左右。

靜力性等長收縮訓練

在身體固定姿態下,肢體環節固定,肌肉長度不變,改變張力克服阻力的練習方法,稱之為靜力性等長收縮訓練。

肌肉做靜力性收縮時,可以動員更多的肌纖維參與工作,表現出的力量大,力量增長也快,並節省訓練時間。

但是由於肌肉緊張,血管封閉,肌肉中血液循環可發生不同程度的暫時中斷,因而工作努不能持久。

運動員完成靜力練習時常常憋氣,憋氣有利於運動員表現出最大力量。如運動員背肌力量在吸氣時可達到119公斤,呼氣時為127公斤,憋氣時,可達到133公斤。但是,運動員憋氣時間過長,會使胸內壓升高,肺的血液循環惡化,從而可導致腦貧血,產生休克。所以在練習前應先做幾次深呼吸,並應注意控制憋氣的'時間。憋氣時間與負荷強度有關,如負荷強度為100%時,憋氣的時間為2~3秒;負荷強度為80%~90%時,憋氣時間為4~8秒;負荷強度為60%~70%時,憋氣時間為6~10秒。

一次訓練課的靜力練習時間不應過長,冬季訓練中高水平運動員可達半小時。夏季比賽起,為保持已有力量水平,每次訓練5~10分鍾即可。

靜力練習應與動力練習結合起來,可按照1:5的比例安排練習。

等動收縮訓練

等動收縮訓練由美國李斯特爾等人於1967年創立。等動力量訓練在特製的等動練習器上進行,練習時,肢體動作速度保持不變,肌肉始終發揮較大張力完成練習,等動練習集等長(靜力性力量)和等張(動力性力量)之所長於一身,有利於最大力量的增長。美國霍·西斯爾對等動力量訓練的效果進行了實驗,經過八周訓練,等動力量訓練組最大力量提高了47.2%,而等張力量訓練組與等長力量訓練組僅分別提高28.6%和13.1%。

超等長收縮訓練

超等長練習時先使肌肉做離心收縮,然後接著做向心收縮。利用肌肉的彈性,通過牽張反射,加大肌肉收縮的力量,如跳伸等練習。

超等長收縮的優點在於,在做離心收縮工作時,肌肉被迅速拉長,它所受到的牽張是突然而短促的,肌肉各個牽張感受器同步地受到刺激,產生的興奮高度同步,強度大而集中,能動員更多的運動單位同時參與工作,使肌肉產生短促而有力收縮。超等長練習與其他力量練習相比,更接近比賽時人體的運動形式,肌肉發力突然,技術結構相似,傳遞速度快,因而可得到更好的訓練效果。完成超等長練習時,肌肉最終收縮力量的大小主要是由肌肉在離心收縮中被拉長的速度快慢所決定的,而不單是由肌肉被拉長的長度決定的,肌肉被拉長速度的快慢比被拉長的長度更為重要。

循環訓練法

發展力量耐力訓練可將幾個訓練手段編組循環進行。如:手握輕杠鈴片(啞鈴)做雙臂前後繞環、擺臂+肋木舉腿+連續跳繩+手扶肋木腰弓起+連續快速擺髖+快速輕杠鈴卧推+連續快速半蹲起+向前跨步跳。這樣做可使上下肢、前後肌群和大小肌群的用力搭配在一起,一次課做3~5組,組與組之間可以慢跑作為間歇。

電刺激練習

電刺激增加肌肉力量是一種被動肌肉力量練習法,具體方法是將電極放置於要練習的肌肉群表面,通過電刺激使肌肉被動產生收縮。採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增加肌肉力量,同時肌肉損傷的可能性也較小,除用於一般增加肌肉力量外,特別適用於肌肉損傷後的康復練習。電刺激增加肌肉力量需要有專門的電刺激器,用電刺激方法發展肌肉力量時,最好與動力性練習方法結合使用。

常用的力量訓練方法

一、動靜結合法

其方法是把動力練習和靜力練習有機的結合起來,先動後靜。即先做動力練習至極限,而後固定在需要鍛煉部位的角度上靜止用力6-8秒,可練2-4組。例如:動靜結合的彎舉(發殿肱二頭肌)先用60-70%的重量做6-8次,而後固定肘關節使上臂和前臂的夾角成90度,堅持6-8秒,做2-4組。

二、剋制退讓結合法

用動力練習(克制性收縮)重。復5-6次,做不起來後再做2-3次退讓性工作。這樣的結合能使肌肉得到更深的刺激。

三、先衰竭法

這是目前增大肌肉圍徑的有效方法。其做法是。要想發展那塊肥肉,先選擇只發展這塊肌肉的局部肌肉練習來訓練,做6-10次直到疲勞,使其衰竭,然後在3-5秒之內跑向另器械,做一個以發展這塊肌肉為主的綜合肌肉群練習,用79%的重量做到極限,這樣交替訓練4組左右,肌肉會感受到極大的刺激。據研究,這樣能有效地刺激肌肉生長,促進其發育。舉例如下。

用先衰竭原理發達胸大肌的方法;發達胸大肌的局部有效練習是仰卧飛鳥,而發達胸大肌等綜合肌群的練習是寬握卧推,它除了發展胸大肌外,還能發展肱三頭肌、三角肌前部和前鋸肌。如將仰卧飛鳥和卧推結合起來舉行訓練,則效果會比單純練一樣要好。其方法是:運動員先用只能舉6-10次的重量做仰卧飛鳥練習,直到起不來,緊接著跑到卧推架前用事先准備好的60-70%重量做卧推,盡力舉次數,直到起不來算一組,共做4組左右,累計總運動量為8組約50次左右。

用先衰竭原理發達三角肌的方法:發達三角肌的局部肌肉練習是各種方向的平舉,如前平舉主要發展三角肌前束;側平舉(掌心向下)主要發展三角肌中束;後斜舉主要發展三角肌後束。發達三角肌的綜合練習則是頸後寬推,這個練習既能發展三角肌,還能發展肱三頭肌,對胸大肌、前鋸肌也有影響。為發達三角肌將這兩個有效練習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訓練,其效果會更好。做法是;是動員先用只能舉6-10次的重量做啞鈴側卧倒上舉的練習。直到起不來,緊接著跑到放置在另一側的杠鈴前,用杠鈴做寬握頸後推舉(70%),直到一個起不來算一大組,共做4大組。

用先衰竭原理發達肱三頭肌的方法:發達肱三頭肌的局部肌肉練習是各種臂屈伸如頸後臂屈伸、弓身臂屈伸等,而其綜合練習是窄力量推,將這兩種有效練習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其訓練效果比較好。做法是:運動員先做頸後臂屈伸6-10次直到疲勞,然後迅速跑向深蹲架前拿起架上事先放好的杠鈴(杠鈴重量為自己最高重量的60-70%),連續舉直到起不來,這樣兩種練習算一大組,共做4大組,肱三頭肌就會很脹,刺激很深,只要營養跟得上肌肉就能得到很快的發育。

用先衰竭原理發達背肌的方法:發達背肌的有效局部肌肉練習是負重山羊挺身,而發達背肌的綜合練習則有弓身、直腿硬拉等。為了加深對背肌的刺激可以採用如下練法:先在山羊上做負重挺身6-10次直到挺不起為止,緊接著跑向深蹲架前肩負杠鈴做弓身練習(或做直腿硬拉),直到疲勞。將這兩個練習組合在一起訓練4組,背肌就能得到很好的刺激。

用先衰竭原理發達股四頭肌的方法。運動員先做發達股四頭肌的局部肌肉練習;負重腿屈伸,盡力做8次左右,緊接著做發達腿部肌肉的綜合肌群練習;深蹲,也盡力做6-8次,這樣交叉輪換做8組(4大組)約50次,股四頭肌就會因刺激較深而發脹。

從理論上講它符合極限負荷後的超量恢復的原則。這是因為肌體精疲力竭地負荷之後,首先功能能力大大減退,緊接著在恢復防疲肌體由適應一提高;超過它原有的水平;

四、先疲勞再重復法

先做綜合肌肉群練習,緊接著再做局部肌肉群練習。如至少有四塊肌肉參與的卧推,主要練習部分是胸大肌,肱三頭肌在最大用力時並未最大限度地參與用力。根據先疲勞再重復的原則,首先練卧推(採用超組數法),然後,卧在板凳上持啞鈴做飛鳥練習。

五、連續減重法

開始用較重的重量做到極限(8-10次);緊接著由同伴減低重量後再做到極限(4-6次人再由同伴將重量再減小,再重復做到極限(4次左右),如此連續做3組左右,一使肌肉極度緊張,得到最大的刺激。例如:仰卧推舉(卧推)(80千克+70千克+60千克)/(8次+4次+4次)為一大組。又如;立姿彎舉(35千克+30千克+25千克)/(12次+6次+4次)為一大組

六、連續加重法

其方法是先用輕重量做某一動作,輕松地完成練習後,緊接著加重練習使肌肉有所感覺,再加重做練習,一直到起不來為止,這種不斷加強度、加深刺激的方法,提高了肌肉的鮮明度。

七、借力強行法(先實後虛重復法)

一在精疲力盡之後,還要藉助於身體其它部位的附加力量,做幾次不太規格的重復。例如:直立彎舉做不起來後,身體前傾然後向後擺動身體,兩臂藉助這個擺動順勢屈肘,堅持再做2-4次。又如:卧推起不來後,立即做挺髖式卧推,用挺髖之力補充雙臂及購大肌用力之不足,這樣再堅持做2-4次,對胸大肌、三角肌前部、肱三頭肌和前鋸肌的刺激就會加深。

八、念動一致法

根據優秀運動員的實踐得以練習中注意力高度集中,練什麼地方,想那塊肌肉極為重要,這樣會大大提高訓練效果。肌肉的工作是受神經支配的卜注意力密度集中就能動員更多的肌纖維參加工作。因此,練某一動作時,就應有意識的使意念和動作一致起來,即練什麼就想什麼肌肉工作。例如:練立式彎舉,就要低頭用雙眼注視自已的雙臂,看肱二頭肌在慢慢地收縮。

九、同類動作組合法

把發展同一群(或一塊)肌肉的相類似練習採用不同器械、不完全相同的動作組合在一起集中依次練習,加深對該組(或該塊肌肉)肌群的刺激。例如,為發展肱二頭肌可選擇如下練習:1.立式彎舉:(60%/8-10)42.輪換單臂彎舉:(65%/8)4;3.斜板彎舉:(60%/6-8)4;4.仰卧彎舉:(70%/5-6)4;又如:為發展肱三頭肌可選擇如下練習。1.立式頸後臂屈伸:(60%/8)4;2.弓身單臂臂屈伸:(70%/6)4,身單臂臂屈伸;(70%/6)4;3.仰卧臂屈伸:(65%/8)4

十、雙組訓練法

這種方法是採用兩倍的組數不休息地進行練習。通常有三種雙組珠1.一組做主動肌;緊接著下一組做對抗肌例如:一組做主動肌(如肱三頭肌),中間不休息接著做對抗肌(肱二頭肌)。2·以同樣的方法由可以連續用兩種不同的練習練同一塊肌肉。例如:一組做後深蹲(負荷約70%)8次,緊接著跑到另一器械做腿蹬出(負荷約70%)8次。3·同樣的動作做伊限次數後休息20-30秒,接著以同樣的練習和同等重量盡量多次重復。例如:為發展胸大肌採用仰卧飛鳥練習,先練仰卧飛鳥8-12Rm,休息20一80秒再用同重盡力做。

十一,難度遞減法

開始練難度最大的練習;然後減低難度做同一動作;再進一步減低難度做同一動作,每次都要求做到極限。

十二、難度遞增法

此種方法是先做低難度(角度小)的動作,再增加難度(如斜板的角度升高)做,直到增加到最高難度做到極限。這種方法是循序漸進的,因此不易受傷,但由於它逐漸增加難度並做到極限,因而增加了對肌肉的刺激,從而增加了肌肉的鮮明性。

十三、循環訓練法

把同類的或不同類的動作編排在一大組內分設4-8個站,然後按序一個一個地進行練習,做到規定次數後即快速轉換到下站進行訓練。待所有的站都全部跑完,該大組訓練結束。訓練下來後,汗流滿面,心跳加快。這種訓練法是有氧訓練,對去脂減肥,增加肌肉線條的鮮明性大有好處。例一:發達上臂伸肌(肱三頭肌)的循環練習

十四、動作多變訓練法

肌力訓練有一個規律,一當幾個固定動作,採用恆定運動負荷量訓練一階段後,肌體就會逐漸適應,肌力就不會提高或提高甚慢,此時應採用變異性訓練法以促使肌體發生變化,從而進入新的適應過程。例如,採用仰卧飛鳥(30千克/8次)4組,在訓練一階段後,胸圍提高甚微,則應適時變換訓練手段和方法採用斜板飛鳥等動作,增加訓練次數和強度來發展胸大肌,增加胸圍。

十五、聽從直覺訓練法

高級健美運動員由於訓練經驗比較豐富,他會對訓練方法的選擇本能地作出反應,只有訓練有素的人才有,因此,應重視並聽從這些建築在實踐基礎上來安排不同的訓練手段,採用不同的訓練方法,進行有效地健美訓練,使肌肉發達,輪廓清楚,、線條鮮明、形體健美。

如何進行肌力訓練

各種肌肉骨骼系統病損、以及周圍神經病損常導致患者的肌力減弱,肌肉功能障礙等,影響肢體運動功能。肌力訓練的目的是運用各種康復訓練的方法逐步增強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改善肢體運動功能;同時肌力訓練具有預防各種骨關節疾病及術後患者的肌肉萎縮、促進肌肉功能恢復有作用。
肌力訓練方法有徒手訓練和器械訓練。徒手肌力訓練時一般不需要儀器設備。
1.器械訓練物品准備 器械訓練時,有啞鈴、沙袋、實心球;彈性阻力裝置;滑輪系統;等張力矩臂組件,如股四頭肌訓練器等;可變阻力裝置;等長肌力訓練裝置;等速肌力訓練裝置等。
通常可根據患者不同肌肉功能障礙情況選用不同訓練方法和訓練儀器。
2.要向患者說明治療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以充分取得患者的合作。

⑸ 如何通過康復訓練改善肌張力

如何讓小兒腦癱患者恢復肌張力是很多家長關心的問題,我們一直強調小兒腦癱康復應該及早開展,這是因為研究發現,人類大腦神經細胞約有140億個,但有些神經細胞在一生中並未全部使用。在中樞神經系統中存在大量的突觸。正常情況下,只有部分突觸經常受到刺激,閾值較低,呈易被使用的活化狀態。而相當一部分突觸的閾值很高,不易被使用,處於"休眠"狀態。受到反復刺激後,這些突觸和神經環路,會重組一個神經細胞功能集團的網路系統。
另外,人體有些部位的腦組織具有多重功能特性和許多神經環路,它們和中樞神經各部同時參與活動,一旦承擔某種活動的主要腦區受損,其功能可由未受損的其他區域替代和代償。嬰幼兒的中樞神經系統尚未發育成熟,腦組織各部位功能尚未專一化,一般約到6歲後,神經系統各位功能才發育分化完善。這些為腦功能康復的潛在基礎。
在小兒腦癱早期運動康復過程中,應加強增強關節活動范圍、改善肌張力的訓練。因為腦癱患兒運動障礙、關節活動減少。日久發生組織粘連或肌腱痙攣,使關節活動范圍進一步縮小。關節周圍有緻密的韌帶和疏鬆結締組織等組成成分,在關節制動的情況下,韌帶因受不到牽拉會自動縮短並失去彈性,疏鬆結締組織則發生增生變性而成為緻密的結締組織,從而可造成攣縮。臨床上常見預防攣縮比治療攣縮容易得多也重要得多。
在腦癱康復治療中,首先要保持良好的肢位並保持關節的正常活動度。此法可分主動和被動關節活動訓練。
1、牽張方法:牽張法適用於肌張力增高和痙攣肌群,張力低下者忌用。由於纖維組織具有粘滯彈性,當組織被牽張時,牽張應力逐漸增大,使組織延長;如維持其長度不變,組織內受牽張而提高的肌張力隨時間延長就逐漸下降。根據以上特性,纖維組織的牽張宜採用恆定的中等的力量進行長時間持續牽張,或重復多次牽張。
這樣,牽引力去除後,纖維組織不完全恢復原長,從而可獲得較好的牽張效果。緩慢牽張的手法又稱慢拉法,對痙攣肌有抑製作用。對輕度攣縮和肌痙攣者可採取持續的、緩慢的、小力量的牽張。
2、醫療體操:治療師根據患兒具體情況編制相應的肢體活動,指導患兒進行徒手操練或手握啞鈴、體操棒操練。醫療體操有助於保持和增強關節活動范圍。但對關節的牽張作用較弱,只能緩解較疏鬆的粘連和痙攣早期組織,矯正和牽張體操是治療師按所需牽張的痙攣組織而設計的體操動作。
例如,若要牽張一側大腿內收肌群時,可令患兒側身對牆而立,需牽張的腿靠近牆壁並間隔一定距離。可令患兒一手握住牆上扶手,或治療師扶持他兩側髖部,然後患兒身體慢慢倒向牆壁一側,使身體重心移向該側大腿外展肌上(注意另側足外緣不能離地),然後再回復原狀,反復操練。

⑹ 一般肌力訓練方法有哪些

一、頸肌練習。以仰卧或俯卧的姿勢在軟墊上做頸部支撐的「橋」練習,各30秒左右/組。可以雙手上抵下巴,下巴向下抗力,慢慢將頭部抵至後仰以及以雙手攀住腦後下扳,使頭頸部前俯,而頭部盡力後抗的方法進行頸部肌力練習,反復進行。記住:強壯的頸部是力量和抗打能力的象徵。

二、俯卧撐練習。學員可自行選擇以下任何一種俯卧撐方法做練習(練習時,身體應像直棍般起落):

1、雙手撐地,與肩同寬的俯卧撐練習。可發展沖拳等直線矽鋼手法所需肌力。

2、雙手撐地,肘部外開比肩寬一倍的俯卧撐練習。此練習可發展側擊型手法所需肌力。

3、這是在身體下去後,突然推肘起身,暴空雙手擊一次掌後再落地的俯卧撐練習。此練習可極大發展手臂的爆發性肌力和協調性。有些學員可能一下子做不到,因此,初練時可撐在一定的高度上最此練習。

4、三角式俯卧撐:既雙手體前指尖相貼著地的俯卧撐。此練習可有效發展學員肘底勁力。

5、以拳面支撐的俯卧撐和以五指(隨指力加強,逐漸過渡為4指、3指、2指甚至1指)支撐的俯卧撐。這兩項練習旨在同時強化學員拳面和指上功力。指勁不足者練習時,可僅以手指靜力支撐作撐作練習,循序漸進。

6、貓式展軀練習——也就是中國傳統的鐵牛耕地練習。從雙手撐地姿勢,手臂向後伸直,臂部向後翹,頭底下,然後曲肘,頭向下向上,身體亦向下向前向上盡力伸展脊柱,然後沿原線路逆行再恢復至翹臂姿勢,如此反復進行。此練習如貓伸展懶腰般動作,可綜合地練習到手臂、肩、背等上體各個相關部位。

三、俯卧撐練習。仰身,雙掌身後撐在高出地面一定距離的物體上做屈伸肘上練習,此練習可以有效發展手臂伸展肌群——肱三頭肌肌力。

⑺ 訓練肌力的方法 訓練肌力的方法有哪些

1、飲食:飲食多以肉類和奶類為主,訓練肌肉時身體所需的蛋白質要比普通時候的高。

2、膳食均衡:蔬菜和水果可以給身體提供維生素和碳水化合物,能夠補充運動所需要的營養,做到膳食均衡可以更好的提高肌肉強度。

3、運動:每天進行定時運動,時間和動作難度隨時間的增加而增加,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組合進行。

4、拉伸:運動完後進行肌肉拉伸,這樣可以調整肌肉曲線,使肌肉更加的美觀,並且可以保護肌肉組織不會拉傷。

5、蛋白粉:每天的訓練之後都要來一杯蛋白粉,這樣可以最大的提升肌肉強度。

⑻ 產後肌力訓練怎麼做,康復肌力訓練方法

生完寶寶之後,很多新手媽媽擔心自己的身材不能回去,而其實只要能做好肌力訓練就能有效的恢復身材,下面的產後有氧塑身4招,針對容易累積脂肪的大腿、腹部、臀部、背部等部位,以有氧動作,搭配肌力的訓練,持續提高媽咪的代謝率,消耗身體上多餘的脂肪及熱量,只要持之以恆,就能讓媽咪們找回昔日小姐的苗條身材!

⑼ 重症肌無力患者要做哪些康復訓練

四川赫爾森康復根據你病情描述,你可以按照如下方法進行康復訓練
一、步行訓練:步行訓練是在坐位平衡訓練和站立訓練達到一定程度後進行的。步行訓練一般可進行邁步訓練,上下台階訓練。在步行訓練時應注意保護好患者,嚴防摔到。
二、坐起訓練:應當按以下步驟循序漸進的進行。這不僅是早期康復訓練的一部分,也可有效的改善體位性低血壓。抬高頭-扶助坐起-自助坐起-雙腿下垂床邊-坐位平衡訓練-站立訓練。
三、移乘訓練:著重訓練從床上-輪椅;輪椅-床上。為今後更全面的康復訓練作好准備。在作移乘訓練時應注意肌無力患者的心肺功能,訓練前要檢查有無心肺功能疾患。坐輪椅時一般在40分鍾-1小時活動一下身體或抬高臀部除壓30秒。患側上肢放在胸前注意保護,患腳防止擦傷。同時要注意安全。
四、健肢主動運動:要慢盡可能帶動患肢一起運動。患肢主動運動:先做癱瘓肢體假象運動然後作助力運動進而做主動運動。應當注意運動幅度逐漸增加,不應引起疼痛和損傷,避免過度疲勞而使肢體痙攣加重。並應鼓勵重症肌無力病人盡量用健肢給患肢作被動運動。

閱讀全文

與常用的肌力康復訓練的具體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5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58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7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8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9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6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5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100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4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7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7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4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701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5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89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5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5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3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3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