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安全檢查一般為哪5種形式
口岸在安全檢查中一般有四種檢查方法:
一是X射線安檢設備,主要用於檢查旅客的行李物品。通過檢查後,工作人員在行李上貼有「XX機場行李安檢」的不幹膠條,然後方可辦理托 運 手續或隨身攜帶登機;
二是探測檢查門,用於對旅客的身體檢查,主要檢查旅客是否攜帶禁 帶物品;
三是磁性探測器,也叫手提式探測器,主要用於對旅客進行近身檢查;
四是人工檢查,即由安檢工作人員對旅客行李手工翻查和男女檢查員分別進行搜身檢查等。
(1)第四種檢查器使用方法擴展閱讀
程序
(1)行李物品檢查:旅客進入機場大廳時首先將行李物品放入X射線安檢設備(不是電視檢測機)的傳送帶上,工作人員通過電視熒光屏檢查後貼上「XX機場行李安全檢查」的不幹膠條;
(2)旅客證件檢查:旅客辦理完畢行李托運和登機手續後,將護照、機票、登機牌等交檢查員核驗並在登機牌上加蓋安全檢查印章;
(3)手提行李物品檢查:將隨身攜帶的手提行李物品放在電視監測機的傳送帶上,由檢查人員通過熒光屏檢查。如發現有異物,須由檢查人員開包檢查;
(4)旅客身體檢查:旅客通過特設的探測門,進行身體檢查。如發出報警聲,還需用探測器再查,或重新返回,將可能發出報警聲的鑰匙、香煙、打火機等金屬物品掏出來,直到通過時不再發出報警聲為止。
准備及實施
為使安全檢查達到預期效果,必須做好充分准備,即思想和業務上的准備。思想上的准備,主要是發動群眾,開展群眾性的自檢自查。通過自檢,盡早發現危險隱患,形成自檢自改、邊查邊改的局面。
業務上的准備
1)確定檢查目的、步驟、方法,建立檢查組織,抽調檢查人員,安排檢查日程。
2)針對檢查的項目內容,有針對性地學習相關法規、政策、技術、業務知識,提高檢查入員的法規、標准和政策水平。
3) 分析過去幾年(一般是近5~10年)所發生的各種事故(含無傷害的險肇事故、損失較小的事故)的資料,並根據實際需要准備一些表格、卡片,記載曾發生的事故的次數、部門、類型、傷害性質、傷害程度以及發生事故的主要原因和採取的防護防範措施等,以提示檢查人員注意。
4)准備齊全各項事先擬定的安全檢查表,以便逐項檢查,做好記錄,防止遺漏要檢查的項目內容。從實際出發,分清主次,力求檢查取得實效,便於對一個單位或部門的安全工作進行評價。
㈡ B、V、T軸承檢測
滾動軸承熱軸的故障檢查和判斷
一、檢查判斷軸溫
滾動軸承的溫度,主要由滾子與內外圈滾道間的滾動摩擦、滾子與保持架間的滑動摩擦、滾子端部與內圈擋邊間的滑動摩擦、以及滾子與潤滑脂間的摩擦等產生的熱量引起的。同時,還與軸承上的載荷、運行速度、線路狀態、氣溫、風速、連續運行時間及陽光照射等因素有關。軸承的溫度直接反映著軸承的運用狀態,軸承溫度正常即表明其運用狀態良好;軸承過熱則表明其運用狀態不良。檢查軸溫應於列車停站後立即進行並運用貨車無軸箱滾動軸承『七字』檢查法(聽、看、摸、捻、轉、診、監),對滾動軸承進行認真檢查。發現其內部破損故障的明顯外觀症狀,是防止滾動軸承內部故障的重要方法。以手或測溫儀檢查軸溫時,其檢查位置應以軸承外圈外徑下部為准,不應在前蓋、後擋、密封罩處,這是因為它們在橡膠油封的摩擦下,特別是新組裝後其溫度比軸承和承載鞍處高得多的緣故。
新軸承在運用初期處於飽和階段,一般溫度都比較高,但軸承溫度與外界大氣溫度之差最高不應超過70℃。在正常運行條件下,軸承溫度比大氣溫度高10~30℃左右。若以速顯示快速測溫儀測量,軸承溫度高於外溫40℃以上或手摸軸承外圈不能停放2s左右時,均視為軸承過熱。貨車無軸箱滾動軸承軸溫計算經驗公式:
正常溫度 Tt≤40℃
微 熱 Tt≤70℃
強 熱 Tt>70℃
式中 T—實測軸承溫度;
t—外界大氣溫度。
對於行包快運棚車(K2型轉向架)和X1K集裝箱快運平車,絕對溫度不超過80℃(實測溫度),相對溫度不超過55℃,如超過上述溫度時,才視為軸承過熱須甩車處理。
二、檢查軸承外觀狀態
(1)承載鞍與軸承零件摩擦、碰撞
檢查承載鞍狀態時,應注意觀察承載鞍是否正位,與前蓋、後擋或密封找罩有無摩擦、碰撞。若發現承載鞍或軸承零件發生非正常的移動,即表明承載鞍與軸承零件有摩擦、碰撞的可能。
(2)軸承外圈裂損
檢查軸承外圈狀態時,應注意檢查外圈邊緣有無裂損。若發現外圈邊緣有橫向黑道,可使用檢點錘輕輕地敲擊,看其是否在敲擊時出油,出油者即為裂損。
(3)軸端螺栓松動
檢查軸端螺栓狀態時,應注意檢查軸端螺栓有無松動或丟失,防松片止耳是否被扳平。使用檢點錘輕輕地敲擊螺栓頭部,若發出異常聲音,即為螺栓松動。
(4)前蓋凹陷、變形
檢查前蓋狀態時,應注意觀察前蓋是否凹陷、變形。若發現前蓋有碰撞或外物擊傷的痕跡則前蓋凹陷、變形可能是由此而引起的。
(5)後擋松動
檢查後擋松動時,應注意檢查後擋與車軸防塵板座配合處有無相互轉動現象。使用檢點錘輕輕地敲擊後檔,若發出與車軸防塵板座離體的『劈啪』聲音,即為後擋松動。
(6)密封罩松動、變形
檢查密封罩狀態時,應注意檢查密封罩是否松動、變形。若發現密封罩與外圈配合不密貼而發生相對轉動即為密封罩松動;若密封罩有磕碰痕跡、不圓或凹陷則為密封罩變形。
三、檢查潤滑狀態
(1)判斷油脂漏泄程度
無軸箱滾動軸承在運用中的潤滑狀態檢查,主要是根據油脂的漏泄情況來判斷其漏泄程度的。通常油脂漏泄有以下幾種類型:
a.滲油
外觀檢查軸承內的油脂泄漏情況,若發現軸承外圈牙口與密封罩配合處有少量的油跡,而且油跡比較乾燥即為滲油。
b.漏油
外觀檢查軸承內的油脂漏泄情況,若發現軸承外圈牙口與密封罩配合處有大片的油跡,擦去油跡和塵砂,可看到配合縫隙的油跡比較濕潤,同時,在密封罩上或前蓋、後擋的外緣內面有油跡和塵砂積聚即為漏油。
c.甩油
外觀檢查軸承內的油脂泄漏情況,若發現密封罩、前蓋、後擋上有大片濕潤油跡,而且污染了承載鞍、側架、輪輻或車底架等,並在其上有油滴積聚即為甩油。
(2)外溢、變色油脂
鐵道車輛滾動軸承用2號防銹極壓鋰基脂,正常時為淡黃色,但混入異物或油脂變質後,會使油脂劣化,以致運行中外溢、變色。因此,軸承潤滑狀態還應通過鑒別外溢、變色油脂來判斷。
a.混砂
外觀檢查外溢、變色油脂,若發現軸承溫度偏高並在軸承外圈牙口與密封罩配合處附有沙粒,手捻油脂有顆粒狀感覺即為軸承內部混砂。
b.混水
外觀檢查外溢、變色油脂,若發現軸承溫度偏高、油脂乳化變稀,呈乳白色或棕紅色即為軸承內部混水。
c.混金屬粉末
外觀檢查外溢、變色油脂,若發現軸承溫度偏高,油脂呈黑灰色,手捻油脂有顆粒狀感覺即為軸承內部混金屬粉末。
四、檢查軸承的旋轉靈活性
轉動軸承檢查軸承的旋轉靈活性時,應使用千斤頂頂於側架到、導框處。起軸前,先用壓輪器頂住軸身與中梁,以防起軸時車輪隨之抬起,然後用長100mm以上、直徑14mm以上的U形卡子插入側架小圓孔內,用U形銷一邊擋住承載鞍而不下落,或用長150mm、厚15mm、寬25mm的楔鐵打入承載鞍與側架導框處,使承載鞍與頂起的側架一起上移,起到承載鞍與軸承離開為止。
檢查時,以手轉動軸承外圈觀察其旋轉是否靈活的,有無異音和卡滯現象。
正常的軸承以手轉動時是靈活的,手感圓滑無聲,無卡滯和異音。如果不是這樣則為異常。
(1)軸承內缺油或保持架兜孔磨耗過甚。以手轉動軸承,發出輕微、均勻的『嘩啦嘩啦』聲是正常的,這是滾子離開負荷區(軸頸上面),落在保持架橫樑上發出的聲響,每轉一周音響是一致而連續的。當軸承內缺油或保持架兜孔磨耗過甚時,將有滾子沖擊保持架橫梁的有規律的沖擊感和比較大而清脆的『噠噠』聲。
(2)滾子或滾道剝離、卡傷
(3)軸承內、外圈的滾道或滾子的滾動面上一旦出現剝離、卡傷,由於滾動面上有損傷及掉落的金屬碎屑,軸承的轉動不會靈活自如,而且每轉至剝離、卡傷處有卡滯現象。同時,還有間歇的『空空』振感,此種現象多為滾子或滾道局部剝離、卡傷。
(4)滾子或保持架破碎
(5)當滾子或保持架破碎時,根據其破碎和散亂的程度將出現不同程度的旋轉不靈活性,直至難以旋轉開兼有零亂無規則的振感或聲音。以手轉動軸承,若轉動不自如或根本轉不動時多為滾子或保持架破碎。
(6)軸承內部銹蝕或存在有異物。當軸承內部銹蝕或存在有其他異物時,以手轉動軸承就會出現異音和卡滯現象。
(7)軸承內部有輾皮。以手轉動軸承若發出『沙沙』的干摩擦聲,而且稍有顫抖的感覺,此種現象多為軸承內、外圈滾道面或滾子的滾動面輾皮。
(8)後密封座劃傷軸頸。以手轉動軸承,若旋轉軸承有阻力並發出摩擦聲時,多為後密封座劃傷軸頸。
五、測量軸向游隙
(1)用磁座百分表測量
檢查軸承的軸向游隙時,應轉動軸承,看其旋轉是否靈活。旋轉幾圈後,首先把磁力表座吸在軸承外圈某一位置上,使百分表測頭觸到前蓋或軸端螺栓端面上,然後記下表盤指針所在的刻度位置並將其作為零位。用雙手沿軸向推軸承外圈到向里邊的極限位,記下表盤指針順時針顯示的數值;再拉軸承外圈到向外端極限位,記下表盤指針逆時針顯示的數值,兩數值之和即為該軸承在壓裝狀態下的軸向游隙。其游隙不應大於0.75mm。
(2)用鋼板直尺測量
檢查軸承的軸向游隙時,在無磁座百分表情況下可用鋼板直尺測量。其測量位置應以軸承前蓋內緣為基點至外圈端面間的間隙。測量時,用雙手沿軸向推軸承外圈到向里邊測量,再向外拉外圈測量,用推時測量的數值減去拉時測量的數值即為該軸承在安裝狀態下的軸向游隙。
六、測量承載鞍與側架導框間隙
測量無軸箱滾動軸承承載鞍與側架導框間隙時,應將梯形塞尺伸入到承載鞍導槽與側架導框之前後、左右各間隙處測量,然後把前後、左右之間隙尺寸分別相加即為承載鞍與側架導框間隙。其前後間隙不應大於9mm,左右間隙不應大於12mm。
七、測量車輪踏面擦傷、剝離
(1)測量車輪踏面擦傷深度
檢查發現車輪踏面擦傷時,可用第四種檢查測量其深度(第四種檢查器結構見圖1),具體測量方法:
尺框帶有踏面磨耗測尺,在導板上左右移動到擦傷或凹陷最深處,來測量磨耗型踏面局部擦傷或凹陷深度尺寸。
如在擦傷或凹陷處測量為3.5mm,在同一直徑線上未擦傷或凹陷處測量為2mm,則擦傷或凹陷深度為1.5mm。滾動軸承車輪踏面擦傷深度不應超過1mm。
(2)測量車輪踏面剝離長度
檢查發現車輪踏面剝離時,可用第四種檢查器輪輞厚度測尺15在踏面剝離處進行測量。
計算時,兩邊寬度不足10mm的剝離尖端部分不計算在內;長條狀剝離其最寬處不足20mm者亦不計算。
滾動軸承車輪踏面剝離長度:一處不應大於50mm;二處(每處長)不應大於40mm。
㈢ JM檢查器輪緣厚度測尺使用方法
用 第四種檢查器 使用方法 測量車輪踏面圓周磨耗、輪輞厚度、輪緣高度時,首先將踏面圓周磨耗測尺框車輪滾動圓刻線14與主尺背面上的車輪滾動中心定位刻線12對齊(或用定位擋塊17定位,方法是先把尺框2推向最左側,再把踏面磨耗測尺3推向最上方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