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補陽益氣的食物
中醫里有一句話:「陽強則壽,陽衰則夭」,由此可見陽氣的重要性。陽氣具有溫養人體的作用,就像我們感受到的太陽一樣,人有了陽氣才能讓身體暖和起來。同時,陽氣充足也是生命力旺盛的體現。所以,我們要重視補陽益氣。不僅可以通過鍛煉達到補陽益氣,還可以通過膳食。那麼,補陽益氣的食物是什麼呢?
1. 豆製品
精氨酸是精子形成的必需成分,它可以促進體內一氧化氮的釋放,起到放鬆血管和增加血流的作用,從而增進男性性慾。含精氨酸豐富的食品還有核桃、豌豆等。需要提醒的是,豆製品中的大豆異黃酮屬於植物雌激素,並不會使男人女性化,並且還能減少男性骨質流失。
2. 韭菜
韭菜炒雞蛋、韭菜餃子:韭菜可以壯陽還可以通大便,具有「歸腎壯陽,止泄精,暖腰膝」的作用,其對腰膝酸軟、陽痿、遺精有較好的功效。韭菜溫而益人,以初春二月的韭菜最好。一周吃一兩次即可。陰虛肝火旺者可以上午吃韭菜,這是因為早上升陽,晚上應滋陰,如果晚上吃了溫補升陽的韭菜,容易讓本來就陰虛的人夜間煩躁。
3. 黃牛肉
溫補脾胃,益氣養血,強壯筋骨,消腫利水。主治脾胃陽虛,院腹疼痛,泄瀉,脫肛,水腫;精血虧虛,消瘦乏力,筋骨酸軟等。
4. 蚌肉
滋陰養肝,清熱明目。主治肝腎陰虛,腰膝酸軟,眼目昏花,耳鳴眩暈,眼乾多眵;陰虛內熱,煩熱引飲,消谷善飢,多尿,月經過多,白帶,痔漏,目赤等。
1、紅棗粥
做法:將紅棗清洗干凈之後用清水浸泡兩個小時;將糯米淘洗感覺之後用清水浸泡一個小時;將准備好的糯米以及紅棗一起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清水之後熬煮成粥。在煮好之後加入適量的白糖調味之後撒上一些糖桂花,這樣就可以直接起鍋服用了。
功效:這道食譜具有很好的補血以及養胃的作用,對於那些脾胃虛弱以及食慾不振、氣血不足以及體虛的患者來說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2、白茯苓粥
材料:白茯苓15克,粳米100克。
做法:將白茯苓研成細粉備用,每次取15克同粳米煮粥,日服1次或隔日1次。常服的話,可健脾利水、減肥,適用於肥胖症、冠心病及高血脂症。
3、阿膠粥
做法:將糯米洗干凈之後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清水之後熬煮成粥;隨後加入准備好的阿膠,煮熟之後在加入適量的紅糖調味,這樣就可以起鍋服用了。
功效:這道食譜具有很好的養血止血以及潤肺等等的功效,一些懷孕期間的女性也是可以服用的。如果出現了咳血或者是吐血的情況,女性月經過多或者是孕婦胎動不安以及先兆流產等等情況都是可以食用這道食譜的。
『貳』 陽氣不升病就生,這個方子專攻升陽健脾,濕氣沒了就輕鬆了
我周圍有個親戚,家庭條件比較好,工作上也總要出去應酬,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僅肚子變胖了,而且還總愛頭暈。
有的時候還會頭疼,感覺腦子暈暈乎乎的,也沒有力氣。當時是趁著過年,就找我念叨了念叨。
我看完舌苔之後發現苔白膩,稍微有那麼一點黃色,舌邊還有一圈齒痕。因為他平時吃飯不規律,胃口也不怎麼樣,所以按照脾虛清陽不升來治療,便給他開了升陽益胃湯。
升陽益胃湯解
升陽益胃湯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的方子,本方配伍精妙,其中包含多個大家熟知的方子。
現在一般用量為黃芪,黨參(原方為人參),白術,茯苓,法半夏,陳皮,防風,柴胡,白芍,羌活,獨活,黃連,澤瀉,炙甘草。
臨床應用時需要根據每個人的情況,遵醫囑進行辨證加減。
本方中包含很多有名的處方,例 如芍葯甘草湯、六君子湯、痛瀉葯方 等,又有補中益氣湯的影子。
方中以黃芪為主葯,可以益胃健脾補氣;黨參、白術、茯苓、甘草、半夏、陳皮為六君子湯的葯物組成,具有 補益脾胃,化痰祛濕 的作用;
自然界中的風向上行,風屬陽,所以用羌活、獨活、防風、柴胡四味祛風之葯,可以引清陽上行,並且風能吹乾我們的濕衣服,所以風葯又能除濕;
可以清熱燥濕,澤瀉可以使濕熱從小便流走,使濁陰下降;白芍味酸,可以收斂陰液,可以避免燥濕以及熱葯對陰液的損害。
從中醫五行的角度,肝木克脾土,脾虛時常常肝過亢,白芍又可以平肝以防患於未然。全方可以補脾益氣,升陽降濁,清熱祛濕。
全方可以補脾胃,升清陽,去濕熱,可以治療由於脾虛清陽不升,兼有濕熱而導致的多種疾病。那麼這類疾病是如何導致的呢?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升陽益胃湯能治療哪些疾病呢?
慢性疲勞綜合征
慢性疲勞綜合征是以長期疲勞為主要表現,同時伴有低熱、咽喉痛、頭痛、肌肉關節痛、記憶力下降、睡眠障礙和抑鬱等症狀的一組癥候群,嚴重影響日常的工作和生活。
中醫雖然沒有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病名,但是根據相關症狀,若辨證屬於 脾胃氣虛,清陽不升 ,兼有濕熱即可選用升陽益胃湯加減治療。
主要辨證的要點在主症的基礎上,有身體乏力,總想躺著休息或者睡覺,四肢沉重或疼痛,吃飯吃得少或沒有食慾,舌質紅,舌苔黃膩或白膩,可以兼有大便溏,胃口堵悶,消瘦或者虛胖,面色萎黃等症狀。
伴有失眠的患者可以加酸棗仁,視物模糊可以加菊花,枸杞子。
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因腸運動功能紊亂,蠕動加速,導致糞便的性狀及排便頻率異常,尚無理想葯物。
本病在中醫屬於「泄瀉病」的范疇,認為由於感受外邪,內傷飲食,情志失調,勞倦傷脾,年老體弱等,導致脾胃功能受損,運化功能失常,小腸無法正常將水谷精微和糟粕分清,大腸無法正常傳導,導致水濕和糟粕一起傳入大腸,發生泄瀉。
舉一個最常見或者說最耳熟能詳的例子,有人每逢考試,都會拉肚子,這便是情志刺激所引起的,可以根據具體表現用本方治療。
主要表現為大便時而溏時而泄瀉,反復發作,稍有誘因就會發作,可伴有糞便中雜有不消化的食物,腹脹腹痛等。
另外還可能伴有飲食減少,腸鳴音多,身體困重乏力,舌淡苔白,脈細弱等。此時可以用升陽益胃湯加減治療。如濕邪偏重,可以加生薏米、苦杏仁、白豆蔻,取三仁湯之意。
臨床正確辨證使用,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本方的時候,也要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使用,才能避免葯不對症產生的不良後果。
『叄』 2022-07-14升陽益胃湯 補脾胃升陽祛濕泄陰火治療脾胃虛弱諸證
升陽益胃湯
脾胃虛弱,風寒襲表,兼有濕熱
芪、參、術、草以補脾胃
羌活、獨活、防風、柴胡以升陽除濕
陳皮、半夏和胃
茯苓、澤瀉利濕
白芍、黃連以瀉陰火。
來源】《脾胃論》卷上,《內外傷辨惑論》卷中。
【組成】黃芪二兩,半夏湯洗,此一味脈澀者宜用人參去蘆甘草炙,以上各一兩防風以其秋旺,故以辛溫瀉之白芍葯羌活獨活以上各五錢橘皮連穰四錢不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澤瀉不淋勿用柴胡白術以上各三錢黃連二錢
【用法】上哎咀,每服三錢,生薑五片,棗二枚,去核,水三盞,同煎至一盞,去粗,溫服,早飯、午飯之間服之,禁忌如前,其葯漸加至五錢止。
【功效】補脾胃,升陽氣,祛濕熱。
【主治】倦怠嗜卧,四肢不收,體重節痛,口苦舌干,食不知味,不嗜食,食不消,大便不調,小便頻數。兼見灑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
【方義】本證因脾胃虛弱,風寒侵襲肺表,兼有濕熱,故用芪、參、術草以補脾胃,羌活、獨活、防風、柴胡以升陽除濕,陳皮、半夏和胃,茯苓、澤瀉利濕,白芍、黃連以瀉陰火。
【驗案精選】
1.消化系統疾病
(1)胃下垂陳某,女,36歲,2000年10月7日初診。自述胃脘部脹痛5年余,曾服用中西葯治療,症狀反復發作,近半年持續腹脹腹痛,胃脘部按之作痛,食後加重,吐酸,平卧休息後好轉,泛胃,神疲乏力。察其形瘦氣弱,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胃X線鋇餐造影檢查胃小彎弧線最低點低於髂嵴連線4cm,胃鏡檢查示淺表性胃炎。用升陽益胃湯加減治療:
黃芪50g,黨參15g,茯苓15g,炒白芍15g,柴胡10g,厚朴10g,羌活5g,防風5g,陳皮5g,炙甘草5g,黃連5g,砂仁3g,瓦楞子(研粉吞)2g,每日1劑,腹部按摩隔日1次,期間配合腹肌鍛煉,共用3個療程,諸症消失,1年後復在胃小彎狐線最低點恢復至骼嶠道
線水平以上。
劉某,男,38歲,工人,1987年5月12日初診。腹瀉,加重10天。患者胃脘脹滿,噯氣脅痛,泄瀉反復發作,四處求醫,療效甚微。
刻下:脘腹脹滿,噯氣少食,腹痛腸鳴,大便日2~3次,質稀而薄,舌質淡,苔薄白,脈弦滑。
此乃久泄傷及脾胃,兼之平素性急暴躁,肝盛旺。
為脾土虛弱,肝木乘之而痛瀉時作,治宜補土泄木,滲濕健脾。
宜用升陽益胃湯,方葯:陳皮10g,白芍15g,防風10g,白術12g,人參(另煎)10g,茯苓15g,炙甘草10g,黃芪15g,半夏12g,羌活6g,獨活6g,柴胡10g,澤瀉12g,黃連2g,山葯15g,生薑3片,大棗4枚。
二診:上方服6劑後,病情大有好轉,便次減少,腹痛腸鳴減輕,飲食增加。上方調服月余,諸症消失,病告痊癒。
內傷發熱李某,男,15歲,2008年9月16日初診。發熱近2月。患者1個半月前因發熱39.5℃,咽痛,頭痛,在本地醫院診斷為上呼吸道感染而經輸液治療1周左右,熱退後出院。出院後每遇風即感到輕度惡寒,自汗,體溫37℃。化驗血象、X線檢查未見異常。經口服中西葯治療未見好轉,特來我科就診。
刻診:輕度惡寒發熱,無咽痛流涕,自汗,神疲乏力,飯後胃脘有飽脹感,食慾不佳,睡眠尚可,大便偏稀,小便調,舌淡邊有齒痕苔薄黃,脈細數。證屬脾胃氣虛,衛外不固。治宜補氣健脾,調和營衛。
葯用:黃芪、茯苓各30g,黨參20g,白術、白芍、焦三仙各15g,柴胡12g,陳皮、半夏、澤瀉、羌活、獨活、防風各10g,生薑3片,大棗3個。每日1劑,水煎服。連服3劑。復診時明顯好轉,守方7劑,葯後諸症消失。1個月後隨訪未復發。[賈敏.馮五金運用升陽益胃湯治療經驗舉隅。山西中醫,2009,25(3):8-9]
哮喘(過敏性支氣管哮喘)齊某,女,23歲,農民,1997年3月8日初診。
主訴發熱、哮喘、憋悶7天,加重2天,4年前因外感發熱,喉中哮鳴,氣喘咳嗽,經當地縣醫院治療,當時診為「過敏性支氣管哮喘」,經解痙、抗過敏、抗炎治療,症狀消失而出院。自此以後,每遇風寒則復發。
7天前因外感風寒,發熱鼻塞,流清涕,噴嚏頻作,氣喘發憋,喉中有哮鳴聲,咳聲低弱,咳痰清稀且少,神疲倦怠,體虛汗出,食慾不振,納谷乏味,大便稀溏,經中西葯治療,病情仍未控制。
故特請姜老診治,刻下:咳嗽,咳痰清稀,面色萎黃,四末不溫,畏寒怕冷,舌質淡,苔薄白,脈弱。
證屬肺脾氣虛,衛氣不固。治宜益肺固衛,健脾化痰,止咳平喘。
方選升陽益胃湯:陳皮12g,半夏12g,茯苓10g,炙甘草6g,黃芪12g,防風10g,白術12g黨參10g,柴胡10g,羌活6g,獨活6g,澤瀉10g,白芍12g,炙麻黃6g,紫菀12g,款冬花10g,生薑3片,大棗4枚。
二診:服上方3劑後,發熱已退。
糖尿病胃輕癱李某,女,68歲,1999年3月21日就診。患2型糖尿病,糖尿病11年,近半年來每於進食後覺胃脘飽脹不適,持續時間2~3小時,食量較平時減少一半,噯氣頻發,疲乏無力。
症見面色少華,精神倦怠,依據其臨床症狀診斷為糖尿病胃輕癱,定為重度。患者空腹血糖12.6mmo/L。經胃鏡、胃腸鋇餐造影及B超檢查排除了肝膽胰脾器質性病變。中醫辨證為脾胃氣虛,中陽不運,濕濁中阻。患者曾服用西沙比利,療效欠佳,並出現腸鳴腹瀉,不能耐受。
改用升陽益胃湯(處方:生黃芪30g,黨參、茯苓各15g,白術、陳皮、半夏、澤瀉各10g白芍18g,黃連6g,柴胡、獨活、防風各8g,生薑3片,甘草3g)治療2個療程,臨床症狀消失,無胃脘飽脹,飲食、二便正常,血糖為6.5mmol/L。
頑固呃逆程某,男,34歲,2000年10月5日入院,患者呃逆連聲,日無休止達年余,輾轉求治於多家省市級醫院,均診斷為膈肌痙攣,經中西葯多方治療無效,反增口乾咽燥一症,飢不欲食,渴不欲飲。
我院門診以「頑固性呃逆」收入住院治療。人院後以和胃降逆法為治,住院2周無效詢問得知患者有多次經風就濕,胸悶氣短,咳嗽痰稠等宿疾,又有嗜酒之好察其舌體肥胖,齒印明顯,苔黃膩少津,脈來沉澀不暢。遂悟本案證屬濕困脾胃,郁而化熱,升降失常。
以升陽益胃湯。處方:黃芪30g、人參10g、半夏10g、炙甘草10g、羌活12g、獨活12g、防風10g、白芍15g、陳皮10g、白術10g、茯苓12g、澤瀉12g、柴胡10g、黃連5g、生薑3片、大棗3枚。未料湯葯入胃呃逆立止,誠屬覆杯即安。呃逆止後,改用異功散以善後,觀察1周痊癒出院。
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男,47歲,1996年9月12日初診。泄瀉反復發作1年,加重半個月。
1年前因飲食生冷致腹痛、腹瀉,經治緩解,但腹瀉仍反復發作。
本次因喝冷飲而症狀加重,腹瀉每日3~5次,腹脹腸鳴,時有完谷不化,夾有泡沫黏液,偶帶膿血,身重神倦,食減納呆。活淡體胖、苔薄白,脈細弱。
結腸內鏡檢查示結腸黏膜呈多個淺表潰瘍伴充血、水腫,腸黏膜粗糙,可見膿性分泌物覆蓋。
證屬脾胃虛弱,濕盛作泄。
治以健脾升陽、助陽化濕。
方用升陽益胃湯加減:人參、白芍、甘草各10g黃芪30g,焦白術、茯苓各20g,半夏、陳皮、羌活、獨活、藁本、防風各15g,每日1劑,水煎服。
3劑後泄瀉次數即為每日1~2次,腹脹腸鳴減輕,飲食知味,仍以上方加減服用3周,諸症悉除,結腸鏡檢查黏膜恢復正常。隨訪半年未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