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表面淬火的介紹
目的表面淬火的目的在於獲得高硬度,高耐磨性的表面,而心部仍然保持原有的良好韌性,常用於機床主軸,齒輪,發動機的曲軸等。表面淬火是將鋼件的表面層淬透到一定的深度,而心部分仍保持未淬火狀態的一種局部淬火的方法。表面淬火時通過快速加熱,使鋼件表面很快到淬火的溫度,在熱量來不及穿到工件心部就立即冷卻,實現局部淬火。
❷ 熱處理的局部淬火
零件如果局部硬度要求較高,可用感應加熱等方式進行局部淬火熱處理,這樣的零件通常要在圖紙上標出局部淬火熱處理的位置和局部硬度值。零件的硬度檢測要在指定區域內進行。硬度檢測儀器可採用洛氏硬度計,測試HRC硬度值,如熱處理硬化層較淺,可採用表面洛氏硬度計,測試HRN硬度值。
化學熱處理
化學熱處理是使工件表面滲入一種或幾種化學元素的原子,從而改變工件表面的化學成分、組織和性能。經淬火和低溫回火後,工件表面具有高的硬度、耐磨性和接觸疲勞強度,而工件的芯部又具有高的強韌性。 1、清理好操作場地,檢查電源、測量儀表和各種開關是否正常,水源是否通暢。
2、操作人員應穿戴好勞保防護用品,否則會有危險。
3、開啟控制電源萬能轉換開關,根據設備技術要求分級段升、降溫,延長設備壽命和設備完好。
4、要注意熱處理爐的爐溫和網帶調速,能掌握對不同材料所需的溫度標准,確保工件硬度及表面平直度和氧化層,並認真做好安全工作。
5、要注意回火爐的爐溫和網帶調速,開啟排風,使工件經回火後達到質量要求。
6、在工作中應堅守崗位。
7、要配置必要的消防器具,並熟識使用及保養方法。
8、停機時,要檢查各控制開關均處於關閉狀態後,關閉萬能轉換開關。
❸ 淬火是什麼意思
淬火是把鋼加熱到臨界溫度以上,保溫一定時間,然後以大於臨界冷卻速度進行冷卻,從而獲得以馬氏體為主的不平衡組織(也有根據需要獲得貝氏體或保持單相奧氏體)的一種熱處理工藝方法。淬火是鋼熱處理工藝中應用最為廣泛的工種工藝方法。
使過冷奧氏體進行馬氏體或貝氏體轉變,得到馬氏體或貝氏體組織,然後配合以不同溫度的回火,以大幅提高鋼的剛性、硬度、耐磨性、疲勞強度以及韌性等,從而滿足各種機械零件和工具的不同使用要求。也可以通過淬火滿足某些特種鋼材的鐵磁性、耐蝕性等特殊的物理、化學性能。
注意事項:
淬火時,最常用的冷卻介質是鹽水,水和油。鹽水淬火的工件,容易得到高的硬度和光潔的表面,不容易產生淬不硬的軟點,但卻易使工件變形嚴重,甚至發生開裂。而用油作淬火介質只適用於過冷奧氏體的穩定性比較大的一些合金鋼或小尺寸的碳鋼工件的淬火。
工件經局部加熱至奧氏體化溫度後,按通常方法冷卻,或用水流噴射加熱部位進行冷卻,以使工件局部變硬的淬火方法叫做局部淬火。生產中常用火焰加熱、感應加熱或鹽浴加熱實現工件的局部淬火。近年來,發展的激光加熱淬火時一種理想的局部淬火方法,並在生產中得到了應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淬火
❹ 自己做小刀,如何淬火(蘸火)
加熱到橘紅(不是純紅,而是橘紅橙色),然後將工件(這里是刀具)迅速放入水或油或冰水或冷油(有時可在水或油中添加一些物質來改善表面特性) ,讓刀具迅速冷卻。
這一般刀具加工作坊都能做到,而且從古至今一直都在使用。淬火以後,鋼材變硬,刀具淬火以後容易出鋒口,從而鋒利,另一方面硬化以後刀具出鋒後耐用一些,不會磨刀後不久就變鈍,而且淬火後刀具多易出現崩缺而不會出現卷邊。
刀具加工淬火有時候不是對刀具整體淬火,而只是對刀口部分進行局部淬火。有的刀匠甚至只在刀鋒部分鑲嵌一條可淬硬性的鋼片,而刀具本體部分採用其他鋼材,這樣刀具鋒口可以淬火變硬而出鋒,而刀體部分不會淬火變硬而有足夠韌性。
(4)局部淬火方法圖片擴展閱讀:
淬火工件硬度
淬火工件的硬度影響了淬火的效果。淬火工件一般採用洛氏硬度計測定其HRC值。淬火的薄硬鋼板和表面淬火工件可測定HRA值,而厚度小於0.8mm的淬火鋼板、淺層表面淬火工件和直徑小於5mm的淬火鋼棒,可改用表面洛氏硬度計測定其HRC值。
在焊接中碳鋼和某些合金鋼時,熱影響區中可能發生淬火現象而變硬,易形成冷裂紋,這是在焊接過程中要設法防止的。由於淬火後金屬硬而脆,產生的表面殘余應力會造成冷裂紋,回火可作為在不影響硬度的基礎上,消除冷裂紋的手段之一。
淬火對厚度、直徑較小的零件使用比較合適,對於過大的零件,淬火深度不夠,滲碳也存在同樣問題,此時應考慮在鋼材中加入鉻等合金來增加強度。
❺ 鋼鐵如何淬火
鋼的淬火是將鋼加熱到臨界溫度Ac3(亞共析鋼)或Ac1(過共析鋼)以上溫度,保溫一段時間,使之全部或部分奧氏體化,然後以大於臨界冷卻速度的冷速快冷到Ms以下(或Ms附近等溫)進行馬氏體(或貝氏體)轉變的熱處理工藝。
淬火的目的:
1、提高金屬成材或零件的機械性能。例如:提高工具、軸承等的硬度和耐磨性,提高彈簧的彈性極限,提高軸類零件的綜合機械性能等。
2、改善某些特殊鋼的材料性能或化學性能。如提高不銹鋼的耐蝕性,增加磁鋼的永磁性等。淬火冷卻時,除需合理選用淬火介質外,還要有正確的淬火方法,常用的淬火方法,主要有單液淬火,雙液淬火,分級淬火、等溫淬火,局部淬火等。
鋼鐵工件在淬火後具有以下特點:得到了馬氏體、貝氏體、殘余奧氏體等不平衡(即不穩定)組織;存在較大內應力;力學性能不能滿足要求。因此,鋼鐵工件淬火後一般都要經過回火。
(5)局部淬火方法圖片擴展閱讀
1、模具鋼單液淬火法
將模具鋼或零件加熱到奧氏體化後淬入水,油或其他冷卻介質中,經過一定時間冷卻(冷卻到低於珠光體型轉變溫度區域或馬氏體轉變溫度區域)取出模具鋼空冷。由於模具鋼冷卻過程在單一冷卻介質中完成的,稱單液淬火法。
2、模具鋼雙液淬火法
模具鋼淬火冷卻過程是在兩種冷卻介質(最常用的是水,油)中配合完成的。使冷卻過程較為理想,既在珠光體轉變區域快速冷卻,在馬氏體轉變區域緩慢冷卻。
具體做法是,將加熱到奧氏體化溫度的模具鋼或零件先淬入高溫區快冷的第一種介質中(通常是水或鹽水溶液),以抑制過冷奧氏體的珠光體轉變,當冷卻到00℃。
左右時,迅速取出轉入低溫區緩冷的第二種介質中(通常為油)。由於馬氏體轉變在較緩和的冷卻條件下進行,可有效地緩解或防止變形和開裂,俗稱水淬油冷。
❻ 淬火都有什麼工藝呢
以冷卻形式的不同來劃分淬火的種類,主要有單液淬火、雙液淬火、分級淬火和等溫淬火等。單液淬火。單液淬火是將奧氏體工件迅速浸入某一種淬火介質,一直冷到室溫的淬火操作方法。單液淬火冷卻介質的選擇依據是:工件在該介質中的冷卻速度必須大於此工件鋼種的臨界冷卻速度,並應保證工件不會淬裂。單液淬火介質有水、鹽水、鹼水、油以及一些專門配製的淬火劑等。雙液淬火。為了克服單液淬火的缺點,使工件的淬火冷卻盡可能接近理想情況,可以將兩種冷卻能力不同的介質配合起來使用,即將加熱後的工件先淬入第一種冷卻能力大的介質中,待其冷至稍高於Ms溫度(約300℃),然後立即轉入第二種冷卻能力較小的介質中冷至室溫,這種淬火冷卻方法稱為雙液淬火。對於有些工件,為了進一步減慢Ms以下的冷速,也可採用水淬空冷或油淬空冷的方法,空氣也可作為冷卻介質來對待。分級淬火(馬氏體分級淬火)。這種冷卻方法的特點是先將工件浸入溫度略高於Ms的浴槽,在浴槽中保溫至工件表面與中心均冷至浴槽的溫度,然後取出空冷。浴槽溫度一般為Ms+ (10~20)℃。浴槽中介質的成分採用硝鹽浴、鹼浴、中性鹽浴。預冷淬火。淬火加熱後,工件並不立即浸入冷卻介質中,而是在空氣中先進行短時間的冷卻,待工件降至一定溫度時,再浸入冷卻介質,這種淬火方法稱為預冷淬火或延遲淬火。
預冷淬火的關鍵是控制好預冷時間,預冷時間短則效果差;時間長則有可能使工件淬火硬度降低(發生非馬氏體轉變)。由於工件的材料各異,形狀尺寸千差萬別,同時還受出爐溫度和環境溫度的影響,故很難對預冷時間進行准確的計算,主要靠操作者的技術和經驗來掌握。局部淬火。有的工件只要某個局部硬度較高,其他部位無硬度要求或要求硬度較低。這一情況一般可採用局部淬火法,即只對工件上某個局部進行淬火的方法。局部淬火的主要形式有兩種,局部加熱局部冷卻法和整體加熱局部冷卻法。前者主要適用於鹽浴爐加熱時的工件,後者箱式爐、鹽浴爐均可採用。冷處理。冷處理就是將淬火鋼繼續冷卻到室溫以下某一溫度,使在室溫尚未轉變的殘余奧氏體繼續轉變為馬氏體的一種淬火後續操作。
❼ 十種淬火方法 十種淬火方法介紹
1、單介質(水、油、空氣)淬火:把已加熱到淬火溫度的工件淬入一種淬火介質,使其完全冷卻,也叫單液淬火。這種是最簡單的淬火方法,常用於形狀簡單的碳鋼和合金鋼工件。淬火介質根據零件傳熱系數大小、淬透性、尺寸、形狀等進行選擇。
2、雙介質淬火:把加熱到淬火溫度的工件,先在冷卻能力強的淬火介質中冷卻至接近Ms點,然後轉入慢冷的淬火介質中冷卻至室溫,以達到不同淬火冷卻溫度區間,並有比較理想的淬火冷卻速度,也叫雙液淬火。用於形狀復雜件或高碳鋼、合金鋼製作的大型工件,碳素工具鋼也多採用此法。常用冷卻介質有水-油、水-硝鹽、水-空氣、油-空氣,一般用水作快冷淬火介質,用油或空氣作慢冷淬火介質,較少採用空氣。
3、馬氏體分級淬火:鋼材奧氏體化,隨之浸入溫度稍高或稍低於鋼的上馬氏點的液態介質(鹽浴或鹼浴)中,保持適當時間,待鋼件的內、外層都達到介質溫度後取出空冷,過冷奧氏體緩慢轉變成馬氏體的淬火工藝。一般用於形狀復雜和變形要求嚴的小型工件,高速鋼和高合金鋼工模具也常用此法淬火。
4、低於Ms點的馬氏體分級淬火法:浴槽溫度低於工件用鋼的Ms而高於Mf時,工件在該浴槽中冷卻較快,尺寸較大時仍可獲得和分級淬火相同的結果。常用於尺寸較大的低淬透性鋼工件。
5、貝氏體等溫淬火法:將工件淬入該鋼下貝氏體溫度的浴槽中等溫,使其發生下貝氏體轉變,一般在浴槽中保溫30~60min。貝氏體等溫淬火工藝主要三個步驟:①奧氏體化處理;②奧氏體化後冷卻處理;③貝氏體等溫處理;常用於合金鋼、高碳鋼小尺寸零件及球墨鑄鐵件。
6、復合淬火法:先將工件急冷至Ms以下得體積分數為10%~30%的馬氏體,然後在下貝氏體區等溫,使較大截面工件得到馬氏體和貝氏體組織,常用於合金工具鋼工件。
7、預冷等溫淬火法:又稱升溫等溫淬火,零件先在溫度較低(大於Ms)浴槽中冷卻,然後轉入溫度較高的浴槽中,使奧氏體進行等溫轉變。適用於淬透性較差的鋼件或尺寸較大又必須進行等溫淬火的工件。
8、延遲冷卻淬火法:零件先在空氣、熱水、鹽浴中預冷到稍高於Ar3或Ar1溫度,然後進行單介質淬火。常用於形狀復雜各部位厚薄懸殊及要求變形小的零件。
9、淬火自回火法:將被處理工件全部加熱,但在淬火時僅將需要淬硬的部分(常為工作部位)浸入淬火液冷卻,待到未浸入部分火色消失的瞬間,立即取出在空氣中冷卻的淬火工藝。淬火自回火法利用心部未全部冷透的熱量傳到表面,使表面回火。常用於承受沖擊的工具如鏨子、沖子、錘子等。
10、噴射淬火法:向工件噴射水流的淬火方法,水流可大可小,根據所要求的淬火深度而定。噴射淬火法不會在工件表面形成蒸汽膜,這樣就能夠保證得到比昔通水中淬火更深的淬硬層。主要用於局部表面淬火。
❽ 淬火為什麼會使鋼鐵變硬
淬火的目的是使過冷奧氏體進行馬氏體或貝氏體轉變,得到馬氏體或貝氏體組織,然後配合以不同溫度的回火,以大幅提高鋼的剛性、硬度、耐磨性、疲勞強度以及韌性等。
將工件加熱保溫後,在水、油或其它無機鹽、有機水溶液等淬冷介質中快速冷卻。淬火後鋼件變硬,但同時變脆。為了降低鋼件的脆性,將淬火後的鋼件在高於室溫而低於710℃的某一適當溫度進行長時間的保溫,再進行冷卻,這種工藝稱為回火。
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是整體熱處理中的「四 把火」,其中的淬火與回火關系密切,常常配合使用,缺一不可。「強鍛」後,使用特殊淬火劑作「柔化」處理,使劍身剛柔並寓,能屈能伸。屬高精工藝,非一般匠工所能得心應手。
(8)局部淬火方法圖片擴展閱讀
「四把火」隨著加熱溫度和冷卻方式的不同,又演變出不同的熱處理工藝 。為了獲得一定的強度和韌性,把淬火和高溫回火結合起來的工藝,稱為調質。
某些合金淬火形成過飽和固溶體後,將其置於室溫或稍高的適當溫度下保持較長時間,以提高合金的硬度、強度或電性磁性等。這樣的熱處理工藝稱為時效處理。
把壓力加工形變與熱處理有效而緊密地結合起來進行,使工件獲得很好的強度、韌性配合的方法稱為形變熱處理;在負壓氣氛或真空中進行的熱處理稱為真空熱處理,它不僅能使工件不氧化,不脫碳,保持處理後工件表面光潔,提高工件的性能,還可以通入滲劑進行化學熱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