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水文地質方法
雙層水位礦床的研究,必須從礦床水文地質和水文地質測繪開始。這是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方法。
水文地質測繪的內容和方法基本與一般的水文地質測繪相同,只是要結合礦床充水特點,把研究重點放在礦體周圍的頂、底板和隔水層上,而不是隔水層以外的強含水層上(不是不研究,只是不為重點)。重點搞清隔水層的分布范圍、厚度、隔水性能以及與礦體的關系等,特別要加強岩溶裂隙充水礦床中巨厚碳酸鹽岩水文地質分層的研究工作。
比如華北地區奧陶紀馬家溝組灰岩含水層,厚達600~800m,其岩性和透水性在剖面上的變化很大,有的層段透水性很好(如O2m2,O2m4,O2m6等),有的層段透水性較差(如O2m1,O2m3等)。實質上,有時可以將這些透水性較差的層段按突變型雙層水位礦床來處理。奧陶紀灰岩中相對隔水層段能否成功地作為突變型雙層水位礦床中的隔水層來利用,主要看其厚度和隔水能力的大小以及與礦體的相互關系。因此,應該把奧陶紀灰岩含水層中的相對隔水層(O2m1,O2m3)作為雙層水位礦床的重點研究對象,而不是把透水性較好的層段(如O2m2,O2m4,O2m6)作為研究重點。
斷裂構造在水文地質研究中具有特殊意義。一條大的斷裂常常使其兩側地層岩性和地貌特徵等產生很大差別,容易形成不同水文地質單元的分界線,或成為同一水文地質單元的補給徑流或排泄區的分區邊界。因此,加強對斷層的性質、產狀、走向以及斷層上下盤岩性、透水性及斷層本身阻水性和透水性的研究,對判定雙層水位礦床具有特殊意義。
侵入岩大都是順構造薄弱面或順層侵入,本身往往會構成一定的隔水層(體)。因此,查明侵入岩體的產狀、規模、形態及其分布范圍,對於判定雙層水位礦床同樣具有重要意義。侵入規模較大的侵入岩體、岩床、岩牆等,往往會成為地下水徑流的天然屏障,形成特殊的地下水文現象。比如金嶺鐵礦召口礦床,就是因為奧陶紀馬家溝組灰岩中侵入了閃長岩床,使其分成上、下兩個含水層段,成為典型的突變型雙層水位礦床。
綜上所述,利用傳統水文地質學常規的地質和水文地質手段,充分利用各種地質和水文地質資料,做好基本的岩性鑒定、地質分層、溶隙統計和簡易水文地質觀測等(如水位、水溫,沖洗液消耗及鑽進過程中的掉鑽、涌水、漏水現象等),利用常規的地質和水文地質方法,對所獲得的資料進行及時的系統整理,按照統一格式,繪製成鑽孔水文地質柱狀圖和水文地質剖面圖,配合各種物探手段(如電測、熱測、放射性測量、聲波控測等)綜合分析,對於判定礦床是否存在雙層水位都是一些最基本的基礎資料。對於突變型雙層水位礦床來說尤為重要,一般情況下,只根據這些資料便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
② 橋涵水文主要解決什麼問題
橋涵水文主要解決橋位勘測和橋位選擇方面的問題。
橋涵水文:
橋涵水文是根據河流和海洋水文環境各項因素進行橋梁設計的學科,為橋位環境設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書針對橋梁及道路工程,以講清水文學,水力學及泥沙運動基本原理,及其在橋梁,道路工程中分析應用方法為重點。
進而,有的放矢,導出計算方法及公式,採取相應的工程措施,實現工程與自然的和諧,避免工程風險。
橋涵水文第四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本書共11章,包括橋梁與環境,河川徑流,水文統計原理,設計洪水流量,海洋水文,大中橋孔徑計算,橋墩和橋台沖刷,調治構造物,小橋和涵洞孔徑計算,橋位選擇和橋位勘測,橋梁水工模型試驗等內容。
本書供土木工程專業道路,橋梁專業方向師生使用,亦可供道路和橋涵設計,施工技術人員學習參考。
③ 水文觀測的方法
水文觀測直接觀測的有降水、水位、流量、土壤濕度、含沙量。你所提問的其他參數都是通過這些實測數據推算出來的。降水是測量雨量器乘水容器在相應時段內承接的液體降水的厚度。水位是觀測水面和固定點的高差再加上固定點的高程。流量常規測量是測量斷面上合理分布點的流速與各部分斷面面積的乘積,累加後就是當時水位下的流量。土壤濕度是烘乾法和含沙量是用烘乾的原理測量的。
林冠截留、林內降雨,樹干截然留,枯枝落葉截留,下滲,土壤含水量,坡面徑流,河川徑流,(侵蝕量),輸沙量都是通過上述實測數據用水文模型或經驗方法分析而來的。
④ 橋涵的水位表示線的做法和標准
1.絕對基面一般是以某一海濱地點的特徵海水面為准,這個特徵海水面的高程定為0.000米,目前我國使用的有大連、大沽、黃海、廢黃河口、吳淞、珠江等基面。若將水文測站的基本水準點與國家水準網所設的水準點接測後,則該站的水準點高程就可以根據引據水準點用某一絕對基面以上的高程數來表示。2.假定基面若水文測站附近沒有國家水準網,其水準點高程暫時無法與全流域統一引據的某一絕對基面高程相連接,可以暫時假定一個水準基面,作為本站水位或高程起算的基準面。如:暫時假定該水準點高程為100.000米,則該站的假定基面就在該基本水準點垂直向下100米處的水準面上。3.測站基面測站基面是假定基面的一種,它適用於通航的河道上,一般將其確定在測站河庫最低點以下0.5~1.0米的水面上,對水深較大的河流,可選在歷年最低水位以下0.5~1.0米的水面作為測站基面。同樣,當與國家水準點接測後,即可算出測站基面與絕對基面的高差,從而可將測站基面表示的水位換算成以絕對基面表示的水位。用測站基面表示的水位,可直接反映航道水深,但在沖淤河流,測站基面位置很難確定,而且不便於同一河流上下游站的水位進行比較,這也是使用測站基面時應注意的問題。4.凍結基面凍結基面也是水文測站專用的一種固定基面。一般是將測站第一次使用的基面固定下來,作為凍結基面。使用測站基面的優點是水位數字比較簡單(一般不超過10米);使用凍結基面的優點是使測站的水位資料與歷史資料相連續。有條件的測站應使用同樣的基面,以便水位資料在防汛和水利建設、工程管理中使用。水位的觀測設備可分為直接觀測設備和間接觀測設備兩種,直接觀測設備是傳統式的水尺,人工直接讀取水尺讀數加水尺零點高程即得水位。它設備簡單,使用方便;但工作量大,需人值守。間接觀測設備是利用電子、機械、壓力等感應作用,間接反映水位變化,設備構造復雜,技術要求高;不須人值守,工作量小,可以實現自記,是實現水位觀測自動化的重要條件。
⑤ 橋梁基礎如果在水中如何施工
橋梁的基礎主要分為兩種,河床條件好,跨徑比較小的採用鑽孔灌注樁,先做圍堰(你可以理解為臨時的堤壩)把水隔開,然後抽出圍堰內部的積水,接下來就可以在沒有積水的情況下施工。插入鋼護筒,鑽孔,下放預先焊接好的鋼筋籠(即樁所需的鋼筋),灌注混凝土,這樣鑽孔灌注樁就完成了。然後做混凝土承台和橋墩,撤除圍堰,橋梁的下部結構完成。還有一種比較極端的情況,就是跨徑很大,而且水文條件不允許做圍堰(例如各種跨海大橋),就必須採用沉箱基礎。你可以理解為先用混凝土澆築一個巨大的箱子,然後把箱子下沉到河床底部,將水抽出,加壓,製造出無水的環境,然後就可以將工人派到沉箱內部進行施工。有時候河床的地質不佳,還需要進行地基處理。這種方法工序非常復雜,工作環境惡劣,由於沉箱內部氣壓較高,工人連續施工的時間不能過長,否則就會得沉箱病。著名的紐約布魯克林大橋在施工時期,第二任總工程師華盛頓·羅布林就因為沉箱病全身癱瘓,只能由妻子代其指揮施工。
⑥ 橋梁水文計算設計流量有多種方法,該取用哪種方法得到的計算結果
要看你掌握的資料情況,如果有足夠的實測流量資料,一般用水文統計法,特別對於大中型橋梁盡可能這樣去做;如果沒有足夠的實測流量資料時,才採用間接方法或者經驗公式,一般可以利用橋位附近的暴雨資料,進行成因分析,再進行計算。
⑦ 橋涵水文中常用的實驗方法有哪兩種
這個演算法有很多種直接區流域最遠點到橋址的距離;取上述1距離的三分之二;取流域最高點至橋址的距離;取上述3中距離的三分之二;有條件的可以用DEM數據直接給取出來,更准確。以上演算法,都是水流流跡的概化,具體計算時要根據模型取
⑧ 如何選擇建哪種類型的橋型
1、橋梁的基本類型,從受力角度分類(專業常見角度),主要有梁橋、拱橋、懸索橋、斜拉橋、剛架橋等。從承載物品類型分,可以分為,汽車橋、人行橋、火車橋、管道橋,常見的是混合用途的。從材料分,可以有木頭橋、石頭橋、鋼橋、水泥混凝土橋,常見的是混合的材料。從跨度分為特大橋、大橋,等,這個一般在設計院或者施工單位申請資質的時候有用。多說一句,有些人說起張家界的玻璃人行橋是玻璃做的,但是那個橋的受力構件並不是玻璃,而是鋼纜,所以說是玻璃橋是不對的,應該以主要受力構件劃分。具體選擇什麼樣的橋型,要看一下因素2、首先要看承載什麼樣的物體。例如,高速鐵路橋梁很少用懸索橋。主要是因為懸索橋是一種柔性結構,剛性不足,限速120公里的高速公路用懸索橋問題不大,但是用在設計時速200公里的高鐵上就有問題了。高速鐵路的大橋一般用桁架拱橋、斜拉索橋比較多。例如,京滬高鐵跨長江的大勝關長江大橋就是拱橋結構,正在施工的五峰山大橋、上海到南通的滬通鐵路橋是斜拉索。懸索橋做高速鐵路橋也不是完全不可以,只是需要進行結構上的特殊加強,例如做成上下兩層的公鐵兩用橋,有利於加大梁的剛度,就可以了。但如果是懸索橋做單純的高速鐵路橋(不是公鐵兩用)那結構上就劃不來了(也不是不能做,就是費錢)。再例如,如果是重載橋梁,例如普通貨運鐵路橋梁,用簡支梁橋比較合適,因為簡支梁橋適合重載。重載橋梁用連續梁結構就不劃算,這個是受力方面的特性。3、第二要看跨度如何。一般來說跨度不大的橋、對墩柱等下部結構要求不高的地形,用梁橋比較劃算。
如果跨大江大河、大峽谷,因為通航、地形制約,必須要增大跨徑,那就必須要採用大跨徑橋梁,這時梁橋就不合適了(梁橋的跨徑做不大),需要用斜拉索、懸索橋。一般而言,對於橋梁來說,如果下部結構(墩柱承台等)造價越高,上部結構(橋面等)造價就會低。反之亦然。所以就是個費效比的平衡。4、第三,在滿足基本功能的基礎上,就看甲方的錢袋滿不滿、有沒有什麼特殊想法了。例如景觀要求等。有時候為了景觀,搞出一些新奇特的橋,也不是不可以。只要錢足夠就行。我的師兄有個名(niu)言(bi),只要甲方給的錢足夠多,我能把原子彈弄出來。5、其他制約因素。例如我們做施工圖設計的馬爾地夫的馬累到機場島的援建橋,由於緊鄰機場,有飛機飛行凈空要求,沒有採用高橋塔的懸索橋、斜拉橋,而是用的普通的變截面連續梁橋。說(chui)個題(niu)外(bi)話馬爾地夫的這個橋的交通工程設計是我們做的,標志牌用的是當地的迪維希文。我的電腦裡面沒有迪維希文的字型檔,只能用線條描出標志牌的字。
⑨ 橋梁土方資料具體指的是什麼資料
具體要看你施工的工程內容,一般來講橋梁的土方施工內容包含:
1.台背填土。
2.輔道或者引道土方。
3.承台底土方承載力。
4.再就看上部連續梁澆築的支架基礎有無換填要求等,這方面的資料屬於施工措施,一般不歸入竣工資料檔案。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⑩ 水文地質測繪的基本工作方法
(一)准備工作與野外踏勘
主要工作內容為:①收集與研究工作區已有的自然地理、地質地貌及水文地質資料,對研究區的水文地質條件有初步認識,了解其水文地質研究程度及存在問題,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測繪工作;②凡是有航、衛片的地區,必須充分利用,認真判讀和解譯;③根據需要,選擇有代表性的路線,進行野外踏勘;④做好有關地質、器件等方面的准備。
(二)研究或實測控制性(代表性)剖面
野外水文地質測繪,應首先從研究或實測控制性(代表性)剖面開始。其目的是查明區內各類岩層的層序、岩性、結構、構造及岩相特點,裂隙岩溶發育特徵、厚度及接觸關系,確定標志層或層組,研究各類岩石的含水性和其他水文地質特徵。
剖面應選在有代表性的地段上,沿地層傾向方向布置,要在現場進行草圖的測繪,以便發現問題及時補作,按要求採取地層、構造、化石等標本和水、土、岩樣等樣品,以供分析鑒定之用。在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的地區,最好能多測1~2條剖面,以便於對比。如控制剖面上的某些關鍵部位掩蓋不清,還應進行一定量的剝離或坑探工作。
(三)布置野外觀測線、觀測點
1.觀測線的布置原則
按照用最短的路線觀測到最多內容的原則,沿地質、水文地質條件變化最大的方向布置觀測線,並盡可能多的穿越地下水的天然露頭(泉、暗河出口等)和人工露頭(井、孔等)以及關鍵性的水文地質地段。實際工作中,觀測線的布置方法主要有以下3種:
(1)穿越法:即垂直或大致垂直於工作區的地質界線、地質構造線、地貌單元、含水層走向的方向布置觀測線。該種方法效率高,可以最少的工作量獲得最多的成果,在基岩區或中小比例尺測繪時多用該種方法。
(2)追索法:即沿著地質界線、地質構造線、地質單元界線、不良地質現象周界等進行布點追索(順層追索)。該種方法可以詳細查明地質界線和地質現象的分布規律,但工作量較大。該種方法主要用於大比例尺水文地質測繪。
(3)綜合法(亦稱均勻布點法,全面勘查法):即在工作區內,採用穿越法與追索法相結合的方法布置觀測線。例如,在鬆散層分布區,則垂直於現代河谷或平行地貌變化的最大方向布置觀測線,並要求穿越分水嶺,必要時可沿河谷追索,對新構造現象要認真研究;在山前傾斜平原區,則應沿山前至平原,從洪積扇頂至扇緣(或溢出帶)布置,平行山體岩性變化顯著的方向也應布置觀測線;在露頭較差的地段,有時可用全面勘查法,以尋找地層及地下水露頭;在第四紀地層廣泛分布的平原地區,基岩露頭較少,可採用等間距均勻布點形成測繪網路,以達到面狀控制的目的。
2.觀測點的布置原則
觀測點的布置要求既能控制全區,又能照顧到重點地段。通常,觀測點應布置在具有地質、水文地質意義和有代表性的地段。通常,地質點可布置在地層界面,斷裂帶、褶皺變化劇烈部位、裂隙岩溶發育部位及各種接觸帶;地貌點布置在地形控制點、地貌成因類型控制點、各種地貌分界線,以及物理地質現象發育點;水文地質點布置在泉、井、鑽孔和地表水體處,主要的含水層或含水斷裂帶的露頭處,地表水滲漏地段,水文地質界線上,以及布置在能反映地下水存在與活動的各種自然地理、地質和物理地質現象等標志處,對已有取水和排水工程也要布置觀測點。觀測線、觀測點的技術定額參見有關規范。例如,《供水水文地質勘察規范》(GB50027-2001),見表2-1。
(四)進行必要的輕型勘探和抽水
輕型勘探就是使用輕便工具如洛陽鏟、小螺紋鑽、錐具等進行勘探。
圖2-2 小螺紋鑽(單位:cm)
(3)錐探:即用錐具向下沖入土中,憑感覺來探明疏鬆覆蓋層厚度。探深可達10m以上。用它查明沼澤和軟土厚度、黃土陷穴等最有效。
水文地質測繪中,除全面搜集區內現有的井孔及坑道(礦井)的資料外,還要求在測區進行一些輕型勘探和抽水。例如為取得被掩埋的地層、斷層的確切位置,裂隙或岩溶的發育地段,揭露地下水露頭等資料時,可布置一些坑、槽、淺鑽或物探工作。為取得含水層的富水性資料,需布置一些機井抽水試驗,為取得鬆散層厚度及被覆蓋的基岩構造等,可布置一些物探工作。
(五)作好野外時期的內業工作和室內工作
野外測繪時期,每天都應把當日的野外各項原始資料進行編錄和整理,其內容主要包括:原始記錄的整理、野外草圖的清繪,泉、井、孔等資料的整理,水、土、岩樣的編錄登記,並逐步總結出規律性的認識,野外工作進行一段時間,應當進行階段性的系統整理,一旦發現問題或不足,應立即進行校核或補充工作。
此外,為避免測繪時期組與組之間或相鄰圖幅之間,對一些現象認識不一致或某些界線不銜接,要求各測繪組的調查范圍深入鄰區(組)內一定距離,並常與鄰組進行野外現場接圖。
室內工作的主要內容是:①認真、細致、系統的整理測繪資料,如發現有誤或不足,還應進行補充工作;②完成實驗室水、土、岩樣分析、實驗和鑒定及有關資料整理工作;③做好勘探、野外試驗等資料的整編工作;④編制水文地質圖件(包括具有代表性的水文地質剖面)以及水文地質測繪報告(或圖幅說明書)。通常把水文地質測繪成果納入水文地質調查總的報告中。
傳統的地質、水文地質填圖一般在紙圖上進行,由於野外用紙圖的頻繁使用,所填的地質圖還必須進行清繪,然後再用水彩上色。這種方法的主要缺陷是所填地質圖缺少地質屬性數據,另外還有修改困難、上色不均勻、效率低、不易保存及數據共享性差等缺點。而基於GPS、RS、GIS(簡稱「3 S」技術)的計算機輔助地質填圖具有圖形附帶地質屬性數據的特點,實現了傳統地質圖表達信息的徹底變革,同時還具有隨時修改、高效、實現數據共享、易於保存和傳輸等優點。因此,在水文地質調查工作中,應盡量採用以「3S」技術為基礎的數字化地質填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