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常用中葯制劑葯方製作方法大全

常用中葯制劑葯方製作方法大全

發布時間:2022-11-28 04:57:36

㈠ 中葯的炮製方法

中葯的選葯識葯之後是炮製其中的修制是最簡單的炮製方法,也可以說是種葯物進行炮製的准備階段,主要通過修治,以除去雜質,並將大塊段變為小塊小段,便於再加工。炮製。
修制的方法包括揀、摘、揉、擦、磨、刷,刮、鎊、刨、剝、切、搗、敲,碾、簸、籮、篩、劈、鋸、扎、榨等項目。
1、揀:用於揀去不入葯的部分和雜質,一般是除凈核粒、果柄,枝梗、皮殼、蟲蛀、霉粒、走油種仁(油粒)、泥塊、沙石等,如棗仁、柏子仁揀凈核殼,連翹揀去果柄,杏仁揀凈油粒,佩竺、荊芥揀去須根和雜草,乳香、沒葯揀去木屑、五靈脂揀去泥沙。
2、摘:將根莖、花葉等類葯物的殘莖、葉柄摘除,使葯純凈,夏枯草摘梗柄,川連摘除絨根及時葉柄等。
3、揉:對某些葯物須揉碎後,再通過篩、簸除去莖梗雜質,如桑葉、臭梧桐葉等;某些質地松軟而呈條狀的葯物,須揉搓成團,便於調配和煎煮,如竹菇、谷精草等。
4、擦:用二塊木板,將葯物置於中間來回唐擦,達到除去外皮和擦碎,如萊菔子、火麻仁、牛蒡子等。
5、磨:用石磨墊高磨芯,把葯物磨去外皮、殼、刺等,如扁豆衣、刺蒺藜、蒼耳子。
6、刷:用刷子刷去葯物表面的灰塵或茸毛,如枇杷葉、石葦須刷去葉背的絨毛;瓦楞子、牡蠣刷去沙土。
7、刮:用鐵刀、竹刀或瓷片颳去葯材外面的粗皮或青苔,如杜仲、肉桂、厚朴、黃柏等;颳去茸毛的如金狗脊、毛知平等。
8、鎊、刨:用鎊刀或木刨,將葯物鎊刨成薄片,便於入葯煎汁,如鹿角片、羚羊角片、檀香片,蘇木片等。
9、剝:將葯物敲擊後,取殼去種仁,或取仁去殼,如蔻仁、蔻殼、草果仁、砂仁殼、使君子仁、石蓮肉、白果、桃仁、杏仁等。
10、切:切法廣泛應用於根莖、藤木、皮殼、葉、草類葯材,將原葯或潤軟後的葯材,按不同的葯物用刀或切片機切成片或小塊。一般分橫切的園形、咀片,斜切的斜片,直切成順片,橫或直切成絲、方塊等,切片的厚薄長短,簡介如下:
(1)根、根莖和藤類:質地比較硬的切薄一些,約1.5mm左右,如獨活、川芎等;質地比較疏鬆的切厚一些,約3mm左右,如肉蓯蓉、鎖陽等,形狀細長的可切成小段,約長1—1.5cm,如茅根、蘆根,夜交藤等。
(2)皮類:質地堅硬而厚可切成絲絲,寬約6mm,如厚朴、黃柏;質地較疏鬆而薄的可切成寬絲,寬約1—1.5cm,如杜仲;質地鬆脆者可不切,如地骨皮、遠志等。
(3)葉類:質地厚而韌者,不易碎者,切成寬約o.3-1.5cm的絲,如枇杷葉、石葦等。
(4)全草類:莖較細一般可切成長1.5cm的段,如麻黃、薄荷等,較粗的一般可切成長O.6-lcm的段,如藿香,佩蘭等。
(5)花、果實和種子類:較大的或難以乾燥的果實可切成片,約切成3—4片,如山楂,木瓜等;有些果皮可切成絲,寬約o.5-lcm,如瓜蔞;花和較小的果實,種子一般不切。
由於葯物軟硬不一,大小不一,除了少葯材可以干貨直接切制外,一般都須通過不同程度的水浸、水洗,噴灑淋水等法,使其濕潤回軟後才可切制,也有需要先經烘煨、蒸軟後才能切制的。
潤葯的辦法可歸納為:水浸法,如檳榔等;水洗法,如威靈仙等;沉水法,如桂枝等;噴水法,如枳殼、薄荷等;淋水法,如荊芥、藿香等。潤切法,如三棱、莪木等;蒸切法,如雞血藤、肉蓯蓉、黃芩等;煨切法,如木香、肉豆蔻等;烘切法,如獨活、當歸等。
總之,切片既利於葯材的乾燥和制劑時的粉碎,又便於配方時的稱量和煎葯時有效成分的煎出。
11、搗:是將葯物打碎或打爛的方法。量多者放石臼內搗,量少者置沖筒內沖擊搗碎,如生薑搗汁、鮮生地搗汁、砂仁搗碎等。
12、敲:用鐵錘或木錘將堅硬的葯物敲擊成小塊或碎粒.如磁石、牡蠣、石決明,海蛤殼等。杏仁、桃仁、蔞仁以手工或機械敲壓扁,麥冬可敲後去心。
13、碾:將葯材置碾槽(鐵船)中碾碎或成粉。
14、簸、籮、篩:都是用來除凈葯物中的非葯用部分和雜質,去掉葉屑可用簸法,除去枝梗可用篩法,除凈灰屑可用籮法,一般都是同時採用的凈雜方法。
15、劈,鋸: 將粗、大長枝,難以切片的葯物,先行劈小或鋸短,如松節、茯神木、雞血藤,鹿角、柘木等。
16、軋、榨法: 軋法現將葯物軋成二片,或軋曲在一起,如川楝子、枳殼,現已改機械切片。榨法,用榨床榨去葯物中之油質,以減去毒性和刺激性,如巴豆霜、千金子霜、蔞仁霜;生薑搗爛後榨取薑汁,煎膏滋葯時榨取葯汁。
水制
將葯材用水洗、浸泡等方法加以處理,稱水製法,其目的是使葯物達到潔凈(除去雜質、異物、非葯用的鹽分、泥沙、穢惡氣味等),使植物類葯物變軟,便於切片;使礦物類葯物質地純凈,細膩、同時能降低毒性、減少副作用。水製法包括洗,淘、浸、潤、漬、腌、提、水飛等項目。
1、淘洗: 用水洗漂去葯物表面的泥土、雜質。淘法適用於種子、果實,比較細小的塊根、根莖類葯材,操作時葯在水中攪拌,除去浮起雜質,反復淘洗至水清葯凈為度,如菟絲子、王不留行等。此法適用於較大的根和根莖,洗去泥沙為主,洗的時間不宜過長,以免損失葯效,如羌活、防風要動作快,水中洗滌時間短、又稱「搶水洗」;有些含多量粘液成分的種子,水洗粘結成團,不宜水洗,如車子、葶藶於;對貝殼及某些動物葯材,如牡蠣、石決明、刺蝟皮等臟垢較多,洗的時間要長一些。
2、淋潤: 葯材不直接放入水中,而用水或其它溶液(酒、醋)反復淋灑,並乘濕用草包或蒲包包裹,使葯材軟化,便於加工切制,如薄荷、佩蘭等。
3、浸泡: 浸是將葯材用於或酒,醋短時間浸漬,以溶液為葯材吸盡為度,能使葯材軟化,便於切制,如威靈仙、常山。
泡是將葯物較長的伺浸在水中,它能減除葯材的毒性物質,如半夏、南星,能除去動物葯材附著的不潔物,如龜版、鱉甲、驢皮,虎骨等。浸泡的時間長短、應隨地區、氣候、季節不同而異,校情況須定期換水和不斷攪拌,防止葯材發霉、腐爛,變質;氣溫較高的季節浸泡時間宜短、氣溫較低的季節浸泡時間可稍長,一般浸泡至七八成透即可撈去,悶潤至全部軟透,動物之甲骨需將其附著物泡至腐敗,能與骨甲分離為度。
4、水漂:將葯物浸於清水中,反復清洗,利用水來溶解、清除某些葯材的毒性,鹽分及腥臭味等,便於服用和增強療較。
水漂必須注意季節、時間以及水的多少和換水次數等,最好的季節是春秋兩季,此時溫度適宜,夏季氣溫高,易腐爛,冬季低溫,易凍結,都可能致使葯材變質影響葯效。漂的時間,天涼稍長,天暖較短,並宜按不同的葯物和葯用部分而定,最好在流水中漂洗,半夏、南星等有毒根莖類,漂葯時間可長些,海藻、昆布等無毒物,漂洗時間可短些。
5、漬: 其目的和方法和浸、潤近似,適用於根莖類葯材,浸潤一般用清水,潰法既可用清水,也可用酒、醋,如大黃、黃連用酒漬。
6、腌: 腌法是用食鹽或生薑、明礬等浸漬葯材,能達到解毒、防腐的目的,如鮮附子以鹽鹵水腌制,鮮半夏以鮮生薑、白礬腌制。
7、提: 提煉,主要使結晶體鹽類葯物通過水溶、沉澱濾去雜質,重結晶使葯物純凈,如朴硝得煉成芒硝。
8、水飛: 系借葯物的微粒大小不同,在水中有不同的沉降速度,以製取微細粉末的一種方法。一般常用於礦物類葯材,操作時把已經粉碎的葯物加水共研,研至乳缽底部無響聲時,再加較多的清水攪拌,樣葯材自然細浮粗沉,傾倒出上部的混懸液,然後再將剩下的粗末繼續加水研磨,如此反復操作,至全部葯材都變成混懸液為止。將混懸液合並靜置沉澱,傾出清水,將沉澱物曬干研細備用。
水飛能防止葯材研磨粉末時飛揚損耗,能將原葯中可溶於水的鹽類分離,能使葯物特別細膩,內服時易於吸收,不致損傷腸胃,外用時可減少刺激,可提高療效,故不溶性的礦物、貝殼類葯材,如硃砂、雄黃、爐甘石、珍珠層粉、珍珠等,用作軟喉、點眼、制丸劑的掛衣,均可採用水飛法制備。
火制
凡將葯材直接或間接(或加入其他輔料)放置火上加熱處理的方法,統稱為火製法,本法使用廣泛,其目的除把質地堅硬的葯物,使之脆、酥便於制劑,使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的葯物容易發揮葯效,防止葯物的霉蛀。此外,尚有少數葯物有毒或葯性猛烈者,火制後可降低或消除毒性和副作用。
火製法的適用范圍雖廣,然某些芳香性葯物如薄荷,香薷、白蔻仁、砂仁等不能應用,火制會使芳香的有效成分揮發,損失葯效,礦物中的雄黃、硃砂不能火制,見火便有毒成分砷、汞分解,加劇毒性。
根據葯物的性質,以及臨床的需要,使葯物乾燥、酥鬆、焦黃或炭化,主要採用炒(炙)煨、炮、煅、煉、烘、焙、烤、燎等火制方法。
1、炒:經過修制或加工切制的乾燥葯材,置於鍋內用火加熱,不斷翻動至一定程度稱為炒,是常用的一種火製法,又分清炒和加輔料炒兩類:
(1)清炒: 根據炒的程度不同,分炒黃、炒焦、炒炭。
①炒黃 將葯材置於鍋內,以微火短時間加熱翻動,炒至表面黃色,內部基本無變化,並能嗅到葯材所散發出的固有氣味,外部鼓起爆裂。炒黃是使葯材膨脹,易於煎出有效成分,能矯臭,能使含甙類葯材中之酶被破壞,有利於葯材的保存。如炒白芍、炒黨參、炒杏仁、炒棗仁、炒王不留行。
②炒焦: 將葯材置於鍋內以較強的火力加熱,炒至外面焦黃或焦褐,內部淡黃並有焦香氣味為度。如焦六油、焦山楂,此類葯物炒焦,可增強健脾消食作用。
③炒炭:將葯材置於鍋中以武火加熱,炒至表面枯黑,內部焦黃或褐為度,此謂炒炭存性。為防止炒後全部炭化而失去葯性,出鍋後及時翻動,促使熱量散發,如地榆炭、槐花炭,炒炭可增強止血、收斂作用。
(2)輔料炒: 根據所加輔料不同,分麩炒、土炒、米炒等,加液體輔料(蜜、酒、酷等)炒稱炙。
①麩炒: 利用麥麩加熱時發生的煙以薰黃葯材的方法稱為麩炒。麩炒葯物多能增強健脾和胃之功,並能減少葯物中的不良刺激性,或起到矯味、矯臭作用。
操作方法:先將鍋加熱,將干麩皮適量散布於鍋內,麩皮遇熱即發煙,待起濃煙時,放入葯材,不斷炒拌,以將葯材薰黃為度,炒好立即出鍋,傾入鐵篩中,篩除炒焦的麩皮及灰末,晾涼即可,如出鍋色澤淺者,可將出鍋之葯材和麩皮一起燜一些時間,如要求色淺些,過篩除去麩皮即可。
所用麥麩之量,一般十公斤葯材用麩皮一公斤,以將葯材薰黃為度,如麩炒白術、枳殼、僵蠶、椿白皮等。
②土炒: 用灶心土與葯材同炒,使葯材成焦黃色或土黃色的方法。因灶心土性味辛溫,有溫中、止血、止嘔之效,井能中和胃酸,與葯材同炒可增強補脾和胃、止嘔止瀉功能。
操作方法:先將灶心土研成細婁,置於鍋內拌炒,等土熱並驅除一些揮發物後,再將欲炒之葯材倒入,炒拌至焦黃色,並可嗅到葯材的焦香味時,出鍋,篩去灶心土即可。
土炒所用灶心土之量,無嚴格規定,與葯材炒拌後,使能均勻地掛上一層即可。如土炒白術、山葯、白芍等。
③米炒: 將葯材同大米同炒,藉助熱力與米的煙氣將葯材薰黃,這樣能使葯材增強補中益氣的作用,並能降低葯材的燥性、毒性。
操作方法:米和葯材同置鍋中,文火炒至米呈深黃色,葯物亦薰至黃色,出鍋,篩去米,放涼即得,如米炒黨參、山葯,斑蝥米炒去毒(其米有毒應棄去,並深埋之,以免雞鴨等食之中毒。)
④蜜炙(炒): 用蜜炒葯材的方法。蜂蜜性味甘平,有補中潤肺,緩急寧嗽、解毒矯味的作用,所以蜜炙的葯物,能增強補中潤肺之作用。操作方法 先將蜂蜜置鍋中用文火熬煉至沸,去雜質,即得煉蜜。蜜炙的方法有蜜拌後炒,炒後加官蜜、先下蜜後下葯物,常用者為煉蜜略加適量開水和勻於鍋中,然後倒入葯物,不斷翻炒,使蜜與葯物攪勻,蜜汁吸入葯中,炒至色黃不粘手為度,然後出鍋晾晾。煉蜜要注意適度,太老質稠不易炒拌,色澤不艷;太嫩則水分不易乾燥、葯物易粘手。
蜜炙後增加滋補、潤肺作用的葯物有炙黃氏,炙甘草、炙麻黃、炙紫菀、炙桑皮等。
一般用蜜量,多為每公斤葯物用400克左右,體輕質松之花、草類用蜜多一些,體質較硬的極莖種子類葯材,用蜜量可少一些。
⑤酒炙(炒):葯物加酒炙炒的一種方法。酒甘辛大熱,能引葯上行、活血通絡。葯材經酒炙後可緩和寒性,增強活血通絡作用,有助於生物鹼、揮發油的溶解煎出以提高療效,也有矯臭矯味之作用,如酒炒黃芩、川連、當歸、桑寄生、牛膝等。
操作方法:將葯材用黃酒或白酒適量噴灑拌勻稍燜後,置熱鍋內炒至黃色或深黃色時取出。亦可將葯材先於鍋中炒熱,再於葯料上徐徐噴灑定量的酒,使其吸入葯材,炒至有葯材香氣,葯色微黃,立即出鍋,涼後備用。
用酒量隨各葯而異,一般每公斤葯材用酒200至300毫升。炒時要掌握火候,以葯材不能聞到焦味,葯材內部不變色為宜。
⑥醋炒: 葯材與米醋同拌炒的一種方法。醋酸苦微溫,能引葯入肝,增強行氣止痛作用,能與葯物中游離生物鹼結合成可溶性鹽,使有效成分易於煎出,並有矯味除腥除臭之作用。
操作方法:將葯物與一定量的米醋拌勻,等醋被吸收後,置熱鍋內,文火炒至葯物微黃、葯香逸出(也可先炒熱葯材,後噴一定量的醋,邊炒邊噴使之均勻吸收)取出攤晾。每公斤葯材用醋200毫升左右。如延胡索、香附、青皮、三棱、莪術均用醋炙炒。
⑦鹽炒: 將食鹽或鹽水與葯材拌炒的一種方法。鹽味咸寒,能清熱涼血,入腎軟堅、防腐、矯臭矯味。
操作方法:將食鹽置鍋內文火炒熱,將葯物倒人拌炒,炒至葯物發胖呈黃色為度,如炒懷牛膝,灶杜仲等。也可以將食鹽化水,先將葯材於鍋內炒熱,噴灑鹽水,炒至乾燥,取出攤晾,如鹽水炒補骨脂、黃柏、川斷等。每公斤葯材用鹽50克。
⑧薑汁炒: 葯物加薑汁拌炒的方法,生薑辛溫,有驅寒性、健胃止嘔、解毒之作用。
操作方法:生薑搗爛,榨取其汁,與葯材拌勻燜潤使薑汁吸盡,置鍋內文火炒至微黃或黃色,略見焦斑時取出,如薑汁炒黃連、厚朴、竹茹、半夏等,增強葯物的溫散、止嘔作用。
薑汁用量,各地略異,一般為每公斤葯材用薑汁100—250毫升。
⑨油炙:用油炸或油拌炒葯材的方法,常用芝麻油、羊脂油,使葯材炙後酥脆、易於粉碎,有效成分易煎出,並可祛毒。
操作方法:將油置鍋中熬至微沸,投入葯材,隨時翻動,炙炸至酥脆變黃,取出晾涼。如炙虎骨(使酥脆)、羊脂油炙淫羊藿(炒,可增強補腎壯陽作用),油炸馬錢子(去毒,油含毒應棄去,不供食用)。
用油量視炸炙葯材多少而定。
⑩鱉血拌炒: 用新鮮鱉魚拌炒葯材,可增強退虛熱、止瘧的作用。 操作方法:將活鱉砍頭取血,用清水、黃酒稀釋,拌入葯物內,稍潤,置文火炒至微具焦斑時,取出攤晾。如鱉血拌炒柴胡、青蒿。
2、煨:將葯材用濕紙、面團包裹置於炭火中,烘房中烘烤,或放於鍋內燙炒的方法,以除去不利於治療的油脂、揮發性物質,達到緩和葯性的目的。煨法可分為下列幾種:
①面裹煨: 將麵粉加水和成團塊,包裹葯材,放鍋內以熱沙土燙煨,或直接放人炭火中,煨至面黃黑為度,除皮備用。如煨訶子、肉豆蔻等。
②紙漿煨: 利用粗草紙將葯物包裹三層以上,放入水中濕透,置鍋內熱沙中或炭火中煨至焦黃為度,如煨甘遂、煨生薑。
③隔紙煨:將葯材切成飲片,平鋪在草紙上、葯片上又鋪紙,紙上又鋪葯,這樣層層堆起,置爐火旁烘烤,使部分揮發性成分及油脂,受熱滲到草紙中,以減低烈性和副作用,如煨肉豆蔻、煨木香。
⑤直接煨:將葯物直接埋於無焰之灰火中,使葯物受熱而發泡或近裂,質地鬆脆,如煨牙皂等。
以上諸煨法,常致葯物焦化或煨制不勻,亦不適合現在配方需要,目前改為將葯物置鍋內清炒或麩炒,同樣可達到吸去油脂及揮發性物質、麟少副作用的目的,如煨木香、煨葛根、煨肉豆蔻等。
3、炮(燙): 將葯物用武火急炒,或同沙子、蛤粉、滑石粉、蒲黃粉一起拌炒的方法,炮與炒只是火候上之區別,實質相同,炮燙用武火,炒炙用文火,炮燙後使葯材酥脆易粉碎,有效成分易煎出,以提高葯效。
(1)炮: 葯材用武火急炒,迅速取出,使表面焦黑爆烈,內部成分未散失,如炮姜,用乾薑炮製後起到溫中祛寒、止血止瀉、守而不走的作用。
(2)沙燙: 選取顆粒均勻潔凈之粗砂,置鍋內加熱至100℃以上,放入葯材翻炒,使葯材均勻受熱,表面逐漸鼓起,內部組織由堅硬轉為鬆脆,直至表面焦黃,倒入鐵篩中篩去沙粒。需要醋淬者,可乘熱傾入醋中,取出晾乾使用,如炮穿山甲片、刺猥皮、馬錢子、雞內金等。
(3)蛤粉燙: 蛤粉受熱傳熱較沙慢,燙葯不易焦。動物膠類常用蛤粉燙,使內外受熱均勻,質堅韌轉為鬆脆。操作方法同砂燙,如阿膠珠(蛤粉炒阿膠珠),鹿膠等。此外,還有用滑石粉炒燙、蒲黃燙炒者,其燙制方法同上。
4、煅: 用強火燒制葯物的方法,使葯材鬆脆、性能改變、有效成分易於煎出,葯材易於加工粉碎。煅可分為明煅、暗煅兩類:
(1)明煅:將葯材直接置火上或鍋內煅燒。直火煅燒至葯材紅透為止,如磁石、自然銅、礞石、牡蠣、石決明等;或將葯物置坩鍋內煅,使熔化、發生氣泡,待完全冷卻後取出,如白礬煅後為枯礬,硼砂(月石)煅後為煅月石等;亦有將直火煅紅之葯材,迅速投入醋或葯汁盆中,使其酥脆易碎,可反復煅淬,如煅磁石,煅自然銅.煨爐甘石等。
(2)暗煅:(燜煅或干餾): 將葯材放於鍋中,上蓋一小鍋,合縫處以黃泥封固,上壓一重物,小鍋上放數粒米,以文火烤燒,等米變焦黃,停火後取出葯材,本法適於煅炭,如血餘炭、艾葉炭、陳棕炭,蓮房炭等。
各種煅法要按具體品種來掌握操作過程和煅的時間,如礦石類要煅到紅透為度,時間宜長;貝殼類只要煅至微紅為度,時間宜短,煅得不透,不能使葯疏鬆,煅得太過,使之灰化,則失去葯效。
5、煉: 葯材放入坩鍋中,經加熱提煉,使葯物純凈或變化稱煉,其主要內容一是化學方法提煉,使幾種葯物混合一起加熱煉制,使升華或化合為另一種物質,如煉制升丹;一為凈化葯物,使能久藏,如芒硝煉制,失水及雜質而成純凈之玄明粉。
6、烘、焙、烤: 此三法都是把原生葯或半成品,經加熱,使葯物乾燥,便於保貯、粉碎制劑。烘焙烤一般在烘房進行或用爐灶之餘熱來乾燥葯材,為了不致影響葯材質量,必須掌握好溫度,一般乾燥,溫度不超過80℃,烘焙時間在半小時之內,含發揮油及芳香性生葯,溫度應控制在50℃以下。
7、燎: 是用炭火將葯物的外刺、毛、須根燒去的方法,如金毛狗脊、升麻、刺猥皮等。鹿茸的茸毛,一般用燎法將毛燎焦,再用利刃刮凈。
水火共制
凡將葯物通過水、火共同加熱,由生變熱,由硬變軟,由堅變酥,以改變性能,減低毒性和烈性,增強療效,同時也起矯味作用的製法,統稱水火共製法。本法包括蒸、煮、蟬。
1、蒸: 將葯材置於蒸罐或籠中隔水加熱的方法,能改變葯性,增強療效,便於加工切片,利於保存。如酒蒸熟地、酒蒸大黃等。
2、煮:將葯材置於水或葯液中加熱煮的方法,以消除葯物的毒性、刺激性或副作用,如醋煮芫花等。
3、蟬: 葯物在沸水中短時間處理的方法,有助於除去非葯用部分,及破壞酶的活性,使有效成分得以保存,如杏仁、桃仁蟬後搓去皮尖,並破壞其苦杏仁甙酶,以保存有效成分甙。
有些葯物的炮製,並不單純運用以上各種操作方法,有一些特殊品種,需用下列諸法:
1、發酵: 將葯物加水加溫,在一定溫濕度條件下,使其發酵生上菌絲。如六神曲、半夏曲做成小塊後,用草或麻袋蓋緊,待其發酵生上菌絲後取出曬干。此法在通過發酵,能增強葯物健脾胃,助消化、散風寒之作用。其它有豆豉亦通過發酵製造。
2、發芽: 將燦稻、大夏、黑大豆等用水浸濕潤,在一定溫度下使其發芽。發芽之目的,主要在於增加葯物的健脾和胃,助消化,解表邪的作用。如谷芽、麥芽、大豆卷等。
3、制霜:將含油脂的葯物去殼研碎.用數層草紙紗布包裹、壓榨去其油脂,反復數次至無油為度,所得粉末稱「霜」。制霜的目的可減低毒性,緩和葯性,如巴豆霜、千金子霜、蔞仁霜、蘇子霜等。此外,鹿角熬膠後之殘角亦稱鹿角霜;西瓜去瓤,中置芒硝,將其封固於黃砂罐中,放陰涼通風處,數日後罐外有白色如霜的結晶物析出,掃下即稱西瓜霜。
4、染衣: 葯物的外表,拌上另—種葯粉,以加強主葯的作用。如硃砂拌茯苓、茯神、硃砂拌燈芯、青黛拌燈芯,稱朱茯苓、朱茯神、朱燈芯、黛燈芯。
5、制曲:按曲方配全葯材,分別或混合加工研成粉末,用麵粉調糊作粘合劑,做成方形小塊,再通過發酵法,以製成曲,如六神曲、采芸曲、范志曲、半夏曲等。
從以上各種炮製方法說明,葯物療效的高低,不但取決於葯物本身,而且與炮製的好壞有很大關系,正如明代陳嘉謨所說:「制葯貴在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也就是說炮製一定要適度.

㈡ 中草葯丸劑的製作方法

你好!

在這里給你介紹中葯水丸和蜜丸所需加入的輔料和製作步驟,可供你參考,你也可根據自己需要選擇丸粒的大小。

一、水丸:
1、輔料:
水 •水本身雖無粘性,但能濕潤溶解葯物中的粘液質、糖、澱粉等,濕潤後產生粘性,即可泛製成丸。
酒 •具有活血通絡,以及降低葯物寒性的作用,所以舒筋活血之類的處方,常用酒做賦形劑泛丸。酒有黃酒、白酒。
醋 •醋能夠散瘀活血,消腫止痛,入肝經散瘀止痛的處方用醋為做賦形劑。
葯汁 •如果處方中在纖維豐富的葯材.質地堅硬的礦物、樹脂類、浸膏類、粘性大難成粉的葯材可以其葯汁為粘合劑

2、製作步驟:
(1)起模:
首先將所用的中葯材粉碎,過篩。製成葯粉。(這一步可在葯店買葯後讓其打粉過篩)
使葯粉粘合成為0.5—1mm大小的丸,並在基礎上層層增大而成丸。起模應該選擇粘性適中的葯粉,粘性過大,容易粘結,粘性過小,不容成模。
•起模的方法: •葯物細粉加水起模 •濕粉制粒起模。 •起模用的葯粉量是總量的2—5%
(2)成型:
將起模所制的小丸放入葯粉中,搖動泛製成丸。(即將小模放入大量葯粉中,像滾雪球那樣使其增大,成丸。)
注意控制丸子的大小,加水、加葯量均勻,經常分檔,大的或者小的可以調成稀糊泛入。 •芳香性、刺激性的葯粉可以泛入中層。
(3)蓋面:
指將已經加大、合格、篩選均勻的丸劑,選用適當的材料操作至成品大小,使丸劑的表面緻密、光潔、色澤一致。
常用方法 •乾粉蓋面 •清水蓋面 •清漿蓋面

二、蜜丸:
1、蜂蜜用量:一般葯粉與煉蜜的比例是10:3,煉蜜與水的比例為1:3。葯粉的粘性的大小不同改變蜜水濃度與用蜜量。
2、製作步驟:
(1)起模:
•使葯粉粘合成為0.5—1mm大小的丸,並在基礎上層層增大而成丸。起模應該選擇粘性適中的葯粉,粘性過大,容易粘結,粘性過小,不容成模。
•起模的方法: •葯物細粉加蜜起模 •濕粉制粒起模。 •起模用的葯粉量是總量的2—5%

(2)成型:
將起模所制的小丸放入葯粉中,搖動泛製成丸。(即將小模放入大量葯粉中,像滾雪球那樣使其增大,成丸。)
•注意控制丸子的大小,加蜜、加葯量均勻,經常分檔,大的或者小的可以調成稀糊泛入。 •芳香性、刺激性的葯粉可以泛入中層

(3)蓋面:
•指將已經加大、合格、篩選均勻的丸劑,選用適當的材料操作至成品大小,使丸劑的表面緻密、光潔、色澤一致。
•常用方法 •乾粉蓋面 •清水蓋面 •清漿蓋面

希望以上回答能給你提供有用的參考!

㈢ 家庭中葯丸的製作方法是什麼

制中葯葯丸的方法如下:

一、粉碎

製作中葯葯丸首先就需要把中葯粉碎成細末,可使用適合家庭使用的中葯粉碎機,然後准備80目篩一個,需要注意的就是有些中葯當中含有一定量的水分或黏度,就不易被粉碎。

最好先初步打碎,再放到一個高壓鍋內均勻加熱,當手觸碰葯物覺得燙時就可以斷火,但還是要翻動到葯物溫度明顯下降,之後可重新反復開小火,直到葯物徹底乾燥。

(3)常用中葯制劑葯方製作方法大全擴展閱讀:

製作中葯丸注意事項:

1、制丸時,先將葯團塊稱重,以便分計量准確,即按每次所需製成丸粒的數目與每丸的總量進行計算,按計算量稱取團塊再搓條,製成預計數目的丸粒,搓丸條的虛詞可依丸粒大小來定,丸條搓好後再分割成小段,再搓圓成球形即可。

2、使葯粉粘合成為0.5—1mm大小的丸,並在基礎上層層增大而成丸。起模應該選擇粘性適中的葯粉,粘性過大,容易粘結,粘性過小,不容成模。

3、為避免葯團粘手和粘器具,操作時可用適量的潤滑劑。潤滑劑可用甘油或麻油(花生油),蜂蠟按一定比例 ,加熱熔化而成。夏季蜂蠟可適當多加一點

㈣ 中葯炮製的方法有哪些

中葯的炮製方法分為五大類,分別是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和其他製法。

1.修制:主要指純凈葯材、粉碎葯材、切制葯材。純凈是採用手工或機械挑、篩、簸、刷、刮等方法,去掉泥土雜質和非葯用部分。粉碎是採用搗、碾、研、磨、銼等方法,改變葯物外形,使其符合調劑、制劑和其他炮製法的要求。切制是採用手工或機械切、鍘的方法,把葯物切成片、段、絲、塊等各種形狀,以便於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和葯物的調劑使用。

2.水制:用水或其他液體輔料處理葯材的方法。常用的水製法有漂洗、浸泡、悶潤等,目的是清潔葯物,軟化葯物,調整葯性。

3.火制:將葯物經火加熱處理的方法。主要有炒、炙、煅、煨等方法。炒是將葯物置鍋中不斷翻動,以便於粉碎加工,並具有緩和葯性的作用。炙是用液體輔料拌炒葯物,能改變葯性,增強療效,減少副作用。煅是將葯物用猛火直接或間接煅燒,使葯物易於粉碎,充分發揮療效。煨是用濕麵粉或濕紙包裹葯物,置熱火炭中加熱的方法,可減少烈性和副作用。

4.水火共制:用水又用火的炮製方法。主要有蒸、煮等。蒸是利用水蒸汽和隔水加熱葯物,有增強療效,緩和葯性的作用。煮是將水或液體輔料同葯物共同加熱,可增強療效,減低副作用。

5.其他製法:制霜、發酵、精製、葯拌。其目的是改變葯物原有性能,增加新的療效,減少毒性或副作用。

㈤ 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從不外傳的奇方、秘方,值得收藏。
下面公布的葯方,都是經過多人實驗有明顯療效的,從不外傳的秘方,值得收藏。

(1)擊潰癌細胞的中葯配方:
此葯方可通過誘導癌細胞凋亡,抑制癌細胞增殖,防止癌細胞生長、擴散,調節細胞免疫,增強體內體液免疫功能,從而起到預防和治療癌症的效果,讓癌細胞死亡。
中葯配方:
黃芪15克、黨參15克、印雨草10克、白花蛇草10克、茯苓皮10克、正心子10克、黃葯子10克、雙花10克、品鹼須6克、半枝蓮10克、甘草6克。
提前預防選用此方最佳,可每年服用一次,每次服用三付。一天一付、水煎服、飯後早晚喝二至三次。
癌病患者,抓緊服用本方控制癌細胞增長擴散。(患有各種癌症的 )連服用10---30付,每天1付,水煎服、一天三次飯後喝。(癌症不同其他病症,一定要注意,提前預防才是根本)
約翰霍普金斯已將這篇研究報告用新聞稿方式發布,同時Walter Reed 陸軍醫學中心亦將這葯方傳播。

(2)禿頂掉發、白發變黑:
中葯配方:
何首烏、黑芝麻、女貞子、緘佳果、桑葚子各500克。
服用方法:
將中葯炒熟,一起打粉,用紅糖水調服(少許),每次20-30克,一日三次,連服一個月後可見效,根據個人的情病情,一般2-6個月康復。本葯方可補腎健發、養容顏,延年強身。忌蠶豆、綠豆、茶葉。
(特說明這個葯方已經過多人試驗,效果都是很好的,尤其是對脫發效果有效率99%以上。)

(3)手腳四肢麻木、顫抖、疼痛秘方:
中葯配方
用桑枝50克、黃芪30克,川芎、全蠍、當歸、山木果、地龍各10克,巴戟天、天麻、鉤藤、赤勺各15克,地網草、紅花6克,蜈蚣6條,丹參20克。
水煎服,每2日1劑,30天為1個療程。功效:
補氣活血,養血通絡,主治老年人帕金森綜合症,手腳顫抖,或伴局部疼痛等。

(4)生男孩的方法:
生男孩方已經應驗了幾萬人。為了讓無後的人們不在有無兒子的痛苦,決定將此方公布於眾,讓更多的家庭幸福美滿。
凡是心術不正,有其他想法服用本葯,生育男孩引起的後果自負。

下面把生男孩方告訴大家:
用黃芪15克,華粱草10克、肉蓯蓉10克、葵月草10克、遠荷子10克,在女性來月經前5天,每天服用一付,連服5天即可。
(本葯水煎服、每天一付,飯後服用3次,每次一大茶碗。)
此方能補氣血、調先天精氣,提高卵-子的發育,促進乳--腺和生--殖-系-統的發--育,增加女性鹼性分泌。
女性服用這葯對身體無任何副作用,可以調補,增加高孕率,並能提高孩子的智力。

(5) 生女孩的方法:月經後連服三劑即可,用遼五味10克、香陰雪10克、山茱萸10克、藏雪網10克、烏梅10克、鳳酸子10克、女貞子10克、雄蠶蛾10個、生山楂片20克 。女性在月經干凈後第二天開始服用,水煎服,每天一付葯,煎煮2次,早晚分服。

(6)陽萎早泄永勃良法:
中葯配方
肉蓯蓉5克、釋苔埂5克、緘佳果5克、枸杞子5克 。
水沖泡,喝至清澈。7天以上見效,喝到稱心為止,讓青春永駐。
本方可滋補肝腎提高精子活力,增加精子量和生育力, 刺激性慾,助勃,縮短勃起反應時間, 減短陰莖反應時間,使陰莖迅速勃起,極大提高勃起硬度延長房事,提高勃起硬度、增加龜頭飽滿度,延長房事時間,大力提高男人性能力,讓男人激情四射,助力性愛高潮。

(7)家傳治高血壓中葯秘方:
經過家人同意,把家傳高血壓秘方分享給大家,讓所有的人都健康長壽。絕世秘方(治一個好一個,首次公布)快告訴你的家人和朋友。
中葯配方
鬼針草10克、臨合草10克、梧桐子5克(打碎)、收月果10克、槐米5克。
每天泡水喝(就和泡茶一樣,直到喝清為止)。
根據個人的病情,快者20天見效,慢者30天見效,堅持喝,一直喝到血壓正常後,再堅持喝一個月,永不復發。(已經有幾萬人用了,絕對根除)

(8)特效的豐乳豐胸中葯秘方:
真正豐胸秘方,很多人驗證絕對有效果,讓豐胸一步到位。
中葯秘方,
野葛根10克、球乳草10克、增果乳10克、瓊欲桃10克、當歸10克、漢網草10克。

本秘方無任何副作用,由純中草葯製成,每日服用一劑,不間斷服用最晚30天即可見效。根據自身情況喝到乳房大小稱心時可停止服用。(到達稱心如意時立即停用,防止太大不能轉小).

本葯方通過「疏、活、調、補+養」結合,有效調節內分泌,修復肌膚,補充乳房發育所需的各種營養元素,深度促進胸部血液循環,使淋巴迴流暢通,激活乳腺因子,刺激腦下垂體,增加腺體吸收女性荷爾蒙的分泌,讓自身激素和營養微量元素進入乳腺部位,使乳腺細胞迅速生長、繁殖,產生乳腺發育所必須的雌性激素,全面啟動胸部細胞活性,達到乳房脂肪組織復活再生,實現胸部的自然二次發育,使乳房脂肪積累增厚,實現增大、豐滿、堅挺的效果。真正做到自然豐胸不反彈!

(9)老中醫珍藏幾輩的五蓮山葯酒料秘方-值得收藏
老中醫留下來的治療關節炎、類風濕病、脊椎肩周、腰腿痛、四肢麻木、通風---五蓮山葯酒料秘方,秘方是經得起考驗的葯方,用起來真的是妙不可言,讓我們當地許多人恢復健康,這個葯方是無形資產。希望朋友們能夠把這葯方收藏轉載,讓更多的人健康。
五蓮山葯酒料秘方配方:
五蓮山土蟲20個、大柴胡根15克、毛龍根10克、拉拉秧根15克、 李棗根10克、山烏子2個、仙凌花3朵、貧絲網10克、球須草10克、杜仲皮20克、雙樹枝20克、金狗脊20克、山牛膝15克、五蓮山蠍子3隻、結骨草10克、五蓮山蜈蚣3條、山桃仁10克、山木瓜10克、山旁風10克、爬山虎10克、清骨風10克。
以上用50度以上的白酒10斤,泡7天就可以用了。
1、內服方法:
每天中午、晚上各喝一次、每次30至50毫升
2、外用方法:
用葯酒塗搽患處部位,最好揉搽到局部燒熱感為宜,每日1~2次。
20天---30天一個療程、病輕的一個療程見效、嚴重的連服3到5個療程見效。
本五蓮山葯酒料秘方能補肝益腎、行氣活血、舒筋通絡、祛風散寒、化痞去瘀、消腫止痛。
主要治療:痛風、風濕痹病、筋骨疼痛、四肢麻木、肩頸椎病、腰腿疼痛、行走不便、坐骨神經、骨質增生、類風濕、關節炎。
忌口;:服葯期間忌、騾肉、馬肉、母豬肉。

此葯方是山東省日照市五蓮山當地民眾常用的秘方,葯名是五蓮山當地百姓叫的地方名 ,此葯方已讓很多患者恢復了身體健康。
有很多外地朋友用【五蓮山葯酒秘方】效果不佳,療效不明顯,解釋一下,葯材產地不同葯效就不同,治病要用地道葯材,也就是說要想得到治療效果就選地道野生的葯材,只有選擇五蓮山當地葯材配伍才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朋友們注意了
這些葯方都是經過多人試驗,療效都很好。葯方不錯,關鍵要買到真的葯材,中葯的產地不同他的成分含量就不同,朋友們買葯時一定要買正宗道地中葯,假葯不但不治病還會帶來副作用,給身體帶來不適的影響。

請朋友們收藏、轉發,讓所有的人都身體健康
本葯方有

㈥ 中草葯護膚品怎麼自製 中草葯護膚品3個製作方法

中草葯是中國古老的護膚傳統,被證實對肌膚確實有效果,但是要根據個人膚質以來進行調配,好用的護膚品才能對肌膚產生良性影響,下面我帶大家來看一下中草葯護膚品怎麼自製?
中草葯護膚品怎麼自製
1、草葯保濕劑:將一把干金盞花(或兩茶匙純精油)放入一個玻璃碗中。倒入250毫升煮開的水蓋上蓋子浸泡。20分鍾後過濾掉殘渣准備使用。在一個玻璃碗中倒入分別倒入兩茶匙甘油,金盞花浸泡液和玫瑰水。將這些成分徹底攪拌均勻。將混合物儲存在玻璃瓶並在使用前搖勻。這種保濕液適合所有皮膚類型。

2、皂樹洗發水:在一個玻璃碗中放入一把皂樹,添加一把甘菊(適合棕色頭發)或迷迭香(適合黑頭發)。在草葯中添加500毫升開始浸泡。在過濾前浸泡30分鍾。然後把液體倒入玻璃瓶中存儲。每次洗發時使用250毫升混合液。它能在不起泡沫的情況下清潔頭發。

3、草葯面膜:洗干凈蘋果並切成小塊。然後搗碎15克新鮮鼠尾草。將蘋果塊和鼠尾草,以及2茶匙蜂蜜一起倒入攪拌機。如果願意,可以用2茶匙玫瑰水代替鼠尾草。將混合物攪拌成濃湯。將混合物倒入一個玻璃碗或瓶子。這種面膜適合正常皮膚,將其敷在面部保持15分鍾後漂洗干凈即可。

哪些中葯可以美容
白芷,白及,白術,白附子,雞子白,白梅肉,白鮮皮,沉香等。這些葯物中大多數含有生物鹼,氨基酸,苷類,維生素等,能增加細胞的傳代數和紅細胞數,增加細胞的分裂能力等。用白芷30克,白術30克,白附子30克,細辛9克,研磨成粉末,再用雞蛋清調成糊敷在面部30分鍾。我以前有點黑,堅持這樣做,也慢慢變白了點喔。

中葯全身美白葯方
丹參11錢、雞血藤11錢、浮萍7錢、生地7錢、紅花7錢、川芎7錢、荊芥穗11錢、連翹11錢、甘草4錢。(這些葯是一次的量,去抓葯時告訴店員要8副這樣的葯就可以了)中葯不要攤得太凍,只要攤得暖暖的就可以服用。一個星期吃兩次,連續吃四個星期即可停服(不用避開月經期),還可以幫助我們去黑頭呢。方法很簡單:首先將葯材洗凈(過一次水就可以了,因為在店裡買的葯材都很臟的),然後把葯放進鍋里,加入四碗清水。中葯煲到水開了,大約10到15分鍾,見到葯開始沸騰了就轉慢火。之後再煲一個小時左右就可以啦!記得別用大火褒啊,這樣會很躁火的,而且喝葯的時間也要注意哦:不要在中午12:00喝,因為那時候喝會很躁熱的,最好在中午12:00之前或者下午喝!

中醫美容的常用方法
1、針灸美容:即用針灸針或其它起到針刺作用的器械刺激經絡腧穴,促進面部血液循環,使表面細胞的新陳代謝加強,通經絡,調氣血而達到美容之目的。如用毫針常刺足三里、三陰交、命門、神闕、氣海、差元等穴,可使人精神充沛.美容養顏。針刺美容不僅能作為El常保健護膚防皺、除皺,同時還能治療面部痤瘡,黃褐斑等疾病。

2、接摩與導引:若讓別人握搦身體,或摩或捏,即名接摩也。凡人自摩自捏,伸縮手足,除勞去煩,名為導引。沿面部肌肉的走行方向,循徑穴自行導引或他人按摩的獨特手法是中醫美容的主項目通過面部的穴位按摩和導引,可加速皮膚的血液循環,促進葯物或護膚品的吸收,增強皮膚的新陳代謝和通透性,改善皮膚的韌性和彈性,減緩皮膚鬆弛,使之富有光澤,柔潤和豐滿,從而加強皮膚的活力,調節肌膚氣血平衡,達到延緩皮膚衰老,祛斑、潤膚、防皺的目的。

3、葯物美容:內服葯是在整體觀念指導下,依據辨證論治的原則遣方用葯,共同起到補腎、健脾、養心、活血通經、軟堅散結、退疹祛斑和增加皮膚營養。可駐顏、健身、生發,治療雀斑、汗斑、黃揭斑等。常用葯物如人參、黃芪、玉竹、當歸、珍珠等。外用葯是將中葯配製成粉、膏或溶液等外用美容制劑塗敷於面部。用來潤肌養膚、潤發生發、消斑去痣、養容增白、消炎抗敏等,可直接作用於皮膚表面而達到美容之目的。常用葯物如白芷、白附子、蘆薈、杏仁、桃仁、蜂蜜、雞子白等。

4、氣功美容:氣功既可調整心理狀態,又是運動鍛煉的一個組成部分即進行某種氣功練習,通過調形、調神、調息的功夫,鍛練精氣神,調整人體內部的機能狀態。目的是吐故納新,去除體內陳舊之宿氣,輸入外界新鮮空氣,完成物質交換,使全身關節九竅通利,五臟六腑滋養之氣得到更新,達到強身健體,血氣調順,養生保健美容之效。對於肥胖者來說,可有效地減少體內脂肪的堆積,舒筋活絡,使之容光煥發,容顏悅澤。

5、膳食美容:均衡的飲食,是保持健美肌膚所不可缺少的要紊。《內經》有:「五穀為養,五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及「葯食同源」的理論。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具有益五臟,解虛損,養精血,強筋骨,潤肌膚」之功效。水果和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紊及微量元素,能使皮膚的新陳代謝順利進行,可減少雀斑、黑斑、老年斑的產生;油脂類食物具有保水潤膚作用,故能潤養肌膚,抗皺,延緩皮膚衰老。

6、心理疏導:精神因素與健康是密切相關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思恐……」。「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不昆的心理刺激可使機體陰陽平衡失調,臟腑氣血不和,經絡阻滯而發生疾患。自我精神調節,保持情緒穩定,心情愉快、舒適、安靜,使機體的生理機能處於正常狀態的基礎。正如《內經》所說:「陰平陽秘,精神乃冶。」心理療法歸納有:蘸導法、暗示法、轉移法、以情制情法、以疑釋疑法等。

㈦ 中葯炮製的方法有哪些

中葯的炮製方法主要是包括三種。1、水製法。水製法往往用洗、泡、淋、潤、飄幾種方法。2、火製法。火製法則用炒、炙、煅,煨的方式。3、其他方法。中葯的炮製還有煅、煨、燀、煮、蒸、制霜、發酵、發芽、水飛等製作方法。中葯經過炮製可以使葯物更加純凈、佐制葯物的葯性、去除異味、改變葯效、避免蟲蛀、利於收藏、減弱或消除葯物的毒性或者烈性等,炮製的效果直接影響到葯物的療效。臨床中需要根據病情來選擇葯物。

㈧ 中葯的葯丸製做方法

1、配方與打粉:將按配方抓好的葯物細火烘焙或暴曬乾燥後,用打粉機打成細粉,制丸前裝入消毒盆內備用。
2、配蜜:配蜜即以葯粉的重量按1∶1.2-1.5的比例配好蜂蜜(如1000g葯粉,配備1200~1500g蜂蜜,若葯料中含糖質、膠質或澱粉較多的,則以1∶1-1.2的比例配備即可)。
3、煉蜜:煉蜜即熬煉蜂蜜,煉蜜的目的是去除雜質,破壞酵素,殺滅細菌,蒸發水分,增強粘性。煉蜜時先用武火熬沸,然後改為文火慢熬,同時在旁邊放一碗涼水,並注意觀察蜂蜜的顏色,當發現蜂蜜泛黃沫時,用一根竹筷在蜂蜜中沾上一滴,然後把竹筷挪到涼水碗上方,讓蜂蜜滴入水中,如果蜂蜜在水中不散開而沉底(即「滴水成珠」),蜂蜜就算煉好了。(如果蜂蜜煉不到火候,就作不了葯丸,當然,太過火也不好,所以一定掌握火候。煉蜜分為三種,即嫩蜜、中蜜和老蜜:「嫩蜜」是將生蜜加熱煮沸直到溫度達到105℃~115℃,過濾去沫即成,其顏色變化不顯著,失水量較少,稍帶粘性,適用於含較多澱粉、粘液質、糖類、脂肪等粘性較大的葯材制丸;「中蜜」是將生蜜加熱熬沸較長時間或將嫩蜜繼續加熱至116℃~118℃,泡沫呈淺紅色光澤,手捻有粘性,但不能拉成長的白絲,適用於含部分粘性或部分纖維的葯材制丸;「老蜜」是將生蜜加熱更長的時間或將嫩蜜、中蜜繼續加熱至119℃~122℃,使水分充分蒸發,氣泡呈紅棕色,有光澤,手捻甚粘,且可拉出白絲,適用於含多量纖維性或礦物等粘性較差的葯材制丸。制蜜丸大多使用中蜜,1000g蜂蜜大約能出煉蜜800g左右,1000g中葯粉,大約須用煉好的蜂蜜1200g左右。)
4、調葯與和葯:將熬煉好的蜂蜜用勺子倒入消毒盆盛裝的葯粉內,同時用粗竹筷在葯粉內攪拌,就象平時做餃子前加水和面一樣,邊倒蜂蜜邊調葯粉,當基本上看不到干葯粉時停止加蜜(注意不能加得太多,蜜多了葯丸不易成形)。如果開始時蜂蜜的總量沒掌握好,此時在調蜜時就可根據葯粉的干濕度來補救。調好後,像和面一樣將葯和蜜在消毒盆內和成團狀。
5、搓條與和丸:為避免葯團粘手或粘器具,搓條與和丸時可用少量甘油、芝麻油或花生油等點於掌心進行,這樣不僅不易沾粘,還能使丸葯圓滑光亮。如按每粒丸葯重10g計算,一料共重3000g,就要做成300粒。可將和好的葯團分為三坨,每坨再分為5小坨,每小坨搓條後,切為20節,每節搓一丸即可,余皆準此。
6、包裝與貯藏:製成的蜜丸,外形圓整光滑,表面緻密滋潤,無可見纖維或其它異色點,待葯丸發汗(3天),外表變硬,然後用蠟紙、玻璃紙、塑料袋或蠟殼等包好,貯存於陰涼乾燥處。

㈨ 中葯的炮製方法有哪些

中葯炮製方法眾多,與葯效一般有著密切的關系。實踐證明,通過炮製能消除或降低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改變葯性或提高療效,便於粉碎加工及貯藏等。

什麼是中葯炮製?

中葯炮製是根據醫療、配方、制劑的不同要求,結合葯材的自身特點,進行一定的加工處理,使之充分發揮療效或避免及減輕不良反應。

修制

純凈處理——如撿去合歡花中的枝、葉,刷除枇杷葉、石韋葉背面的絨毛,颳去厚朴、肉桂的粗皮等。

粉碎處理——如牡蠣、龍骨搗碎便於煎煮;川貝母搗粉便於吞服;水牛角、羚羊角削成薄片或銼成粉末等。

切制處理——如天麻、檳榔宜切薄片;澤瀉、白術宜切厚片;黃芪、雞血藤宜切斜片;桑白皮、枇杷葉宜切絲;白茅根、麻黃宜鍘成段;茯苓、葛根宜切成塊等。

水制

洗——將葯材放入清水中,快速洗滌,除去上浮雜物及下沉臟物,及時撈出曬干,備用。

淋——將不宜浸泡的葯材,用少量清水澆灑噴淋,使其清潔和軟化。

泡——將質地堅硬的葯材,在保證其葯效的前提下,放入水中浸泡一段時間,使其變軟。

潤——根據葯材質地的軟硬、加工時的氣溫及工具,用淋潤、洗潤、泡潤、晾潤、浸潤、蓋潤、伏潤、露潤等多種方法,使清水或其他液體輔料徐徐人內,在不損失或少損失葯效的前提下,使葯材軟化,便於切制飲片。

漂——將葯物置寬水或長流水中浸漬一段時間,並反復換水,以去掉腥味、鹽分及毒性成分的方法。

水飛——是借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質分取葯材極細粉末的方法。常用於礦物類、貝甲類葯物的制粉。如飛硃砂、飛爐甘石、飛雄黃。

火制

炒——如土炒白術、麩炒枳殼、米炒斑蝥等,可減少葯物的刺激性,增強療效;砂炒穿山甲、蛤粉炒阿膠等,葯物受熱均勻變得酥脆,易於煎出有效成分或便於服用。

炙——如蜜炙黃芪、蜜炙甘草、酒炙川芎、醋炙香附、鹽水炙杜仲等,可改變葯性,增強療效或減少副作用。

煅——如煅牡蠣、煅石膏等,使葯材質地鬆脆,易於粉碎,充分發揮療效。

煨——將葯材包裹於濕麵粉、濕紙中,放入熱火灰中加熱,或用草紙與飲片隔層分放加熱的方法,稱為煨法。

烘焙——將葯材用微火加熱,使之乾燥的方法叫烘焙。

水火共制

煮——用清水或液體輔料與葯物共同加熱的方法。

蒸——利用水蒸氣或隔水加熱葯物的方法。

撣——將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暫燙過,立即取出的方法。常用於種子類葯物的去皮和肉質多汁葯物的乾燥處理。

淬——將葯物煅燒紅後,迅速投入冷水或液體輔料中,使其酥脆。

其他製法

制霜——種子類葯材壓榨去油或礦物葯材重結晶後的製品,稱為霜。其相應的炮製方法稱為制霜。前者如巴豆霜,後者如西瓜霜。

發酵——將葯材與輔料拌和,置一定的濕度和溫度下,利用黴菌使其發泡、生霉,並改變原葯的葯性,以生產新葯的方法,稱為發酵法。如神曲、淡豆豉。

發芽——將具有發芽能力的種子葯材用水浸泡後,經常保持一定的濕度和溫度,使其萌發幼芽,稱為發芽。如谷芽、麥芽、大豆黃卷等。

閱讀全文

與常用中葯制劑葯方製作方法大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系蝴蝶結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479
高中檢測氨水的方法和現象 瀏覽:286
法壓壺的使用方法 瀏覽:126
環境檢測水質分析方法 瀏覽:223
眼鏡片卡槽拉絲與鏡架安裝方法 瀏覽:460
有什麼方法可以矯正近視眼 瀏覽:541
億萬台電腦列數字說明方法 瀏覽:35
初中生高考題解決方法 瀏覽:441
特殊測量技術方法特點 瀏覽:541
用化學方法鑒別真金和假金子黃銅 瀏覽:9
羊五號病怎麼治療土方法 瀏覽:485
增強手指肌力的訓練方法 瀏覽:184
擦車的正確方法 瀏覽:213
民間治療失眠的方法 瀏覽:504
斷奶後正確的回奶方法 瀏覽:363
聯想電腦打開麥克風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73
如何測量水溫感測器方法 瀏覽:446
橋梁鋼腹板的安裝方法 瀏覽:748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71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