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黃花的介紹
地黃花 ,主要成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花蕾,有治消渴,腎虛腰痛等功效。
B. 地黃的作用與功效
地黃因其地下塊根為黃白色而得名地黃,其根部為傳統中葯之一,最早出典於《神農本草經》。依照炮製方法在葯材上分為:鮮地黃、乾地黃與熟地黃,同時其葯性和功效也有較大的差異,按照《中華本草》功效分類:鮮地黃為清熱涼血葯;熟地黃則為補益葯。此外,地黃初夏開花,花大數朵,淡紅紫色,具有較好的觀賞性。
地黃的作用與功效
1、降血糖:懷慶地黃的有效部分(R-BP-F)腹腔注射,對四氧嘧啶所致小鼠實驗性糖尿病有降低血糖作用.
2、止血:生地、熟地煎劑、生地炭、熟地炭灌胃,
對小鼠均可縮短血液凝固時間(毛細管法).
3、抗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地黃70%甲醇提取物抑制ADP引起的大鼠血小板聚集,並有抗凝血酶作用,
對內毒素引起的大鼠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有對抗作用.
4、治療肝炎:臨床報道地黃和甘草合用,無論是肌注或口服對傳染性肝炎都有一定作用,促進肝功能恢復,尤以ALT下降顯著且無局部及全身不良反應。
5、治療白喉:以生地黃為主,配合連翹、黃芩、麥冬、玄參的抗白喉合劑,服用後多在4天內退熱,假膜消失,咽痛好轉。
另外尚有抗炎免疫、抗肝損害等作用。
地黃的食用價值
將地黃作為食品,在民間已有悠久歷史。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原地黃產區群眾就將地黃“腌製成鹹菜,泡酒、泡茶而食之。”至今人們仍把地黃切絲涼拌,煮粥而食。
地黃是“四大懷葯”之一,有著久遠的歷史記載。從周朝開始,四大懷葯被歷代列為皇封貢品;唐宋時期,四大懷葯已久負盛名,經絲綢之路傳入亞歐各國;明代鄭和將懷葯帶入東南亞、中東、非洲諸國;近代四大懷葯被海外人士譽為“華葯”。《紅樓夢》中亦有寶玉為晴雯改葯方加地黃的情節。
1、宜食
陰虛發熱、口乾渴、陰傷便秘、腎陰不足、虛火上火之咽喉干痛、濕疹、神經性皮炎以及婦女月經不調、血崩、胎動不安等病症患者適宜食用。
2、忌食
脾虛腹瀉、胃虛食少者不適宜食用。同時,地黃不宜與薤白、韭白、蘿卜、蔥白一起食用,以及在煎服時不宜用銅鐵器皿。
地黃的觀賞價值
地黃適於盆栽,若在溫室中促成栽培,可在早春開花。因其高大、花序花形優美,可在花境、花壇、岩石園中應用。可作自然式花卉布置。地黃為重要葯材。
C. 懷地黃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懷地黃是人們熟知的地黃,也就是人們常見的常吃的生地或熟地,只不過它們不是等同的關系,具有清熱解毒、美容養顏、潤腸通便等等功效。那麼,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下懷地黃的功效與作用吧。
懷地黃的功效與作用
1、 緩解痛經,大姨媽來了不可怕
對於痛經,月經不調的女性,生地配合其他中葯,能幫助月經不調、經常痛經的女性減輕病痛。
2、 促進腸道蠕動,脂肪不積聚
有些人因大腸乾燥,導致大便不暢,治療時,加用生地,能增加腸道內的潤滑作用,使大便順利解下。
3、 養顏美容,面色如桃花
明朝時期著名的醫生李時珍對地黃就有這樣的評價:“服之百日面如桃花,三年輕身不老。”雖然說有點誇張,但也足以說明古人早就發現了地黃的美容功效。
4、清熱解毒,無毒一身輕
地黃是一種中草葯才,清熱解毒是其主要的作用之一。對於傷寒溫熱不能出汗的病人,在與其他中葯一起用的時候,能起到清除體內熱毒的功效。
5、 養陰生津,身體棒棒的
對於因體內熱量過多,導致口渴的病人,運用生地能起到滋陰、消渴之功效。
懷地黃的食用方法
懷地黃豬蹄煲
原料:豬蹄500克,油菜100克,蔥段、薑片各10克,葯包1個(內裝熟地20克,酸棗仁10克),料酒10克,精鹽3克,味精1克,胡椒粉0.5克,清湯1000克,芝麻油5克。
做法:
1、油菜從中間順長剖開。豬蹄治凈,從中間順骨縫劈開,再從關節處斬成塊,下入沸水鍋中焯透撈出;
2、沙鍋內放入清湯、料酒,下入葯包燒開,下入豬蹄塊、蔥段、薑片燒開,煲至豬蹄熟爛,揀出蔥、姜、葯包用;
3、下入油菜、精鹽燒開,燉至熟爛,加味精、胡椒粉,淋入芝麻油即成。
烹飪技巧:
豬蹄一定要刮凈皮上的油脂,以免有異味。蓋上鍋蓋用小火長時間煲制。
懷地黃泡水喝的好處
1、改善人們的睡眠質量
生活中很多人睡眠質量不好,就是由於身體出現虧損,影響到人們的正常睡眠。熟地可以有效治療失眠多夢,出冷汗,心悸不安,眼花耳鳴,口乾舌燥等症狀。雖然懷地黃可改善人們的睡眠質量,但是並不是人人都適用的哦。
2、對高血壓人群是良好的降壓食物
懷地黃對心血管系統有著很大的影響,酒熟地黃及蒸熟地黃都有顯著的降壓作用,收縮壓和舒張壓均顯著下降。
3、可增強人體的免疫力
經過中醫論證,常使用懷地黃能夠增強機體免疫力,從而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具有不錯的強身健體之效。為了不被寒風吹走,可以適當食用熟地黃哦。
4、對於腎虛、臉色發黃的男性是不錯的補血補精食物
我們都知道氣血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人們一旦氣血不足就會讓其他疾病乘虛而入。女性朋友氣血不足不僅僅臉色枯黃,而且還會影響月經不調。所以調理氣血對人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懷地黃不但可以大大改善氣血問題,同時能有效改善男性朋友遺精等補精問題。
猜你喜歡:
1. 地黃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2. 熟地黃泡水喝功效作用和禁忌
3. 地黃的作用及鑒別
4. 熟地黃的介紹 熟地黃的功效作用
5. 熟地與生地的區別以及功效作用
D. 地黃花的功用主治
治消渴,腎虛腰痛。
①《本草圖經》:為末服食,功同地黃。
②《綱目》:治腎虛,腰脊痛,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E. 地黃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
生地因刨制加工不同有熟 地黃、熟地炭、大熟地之名。那麼地黃有什麼作用呢?下面是我為你帶來的地黃的功效與作用,一起來看一看吧。
1性味歸經:甘,微溫。歸肝、腎經。
2功能主治: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用於肝腎陰虛,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心悸怔忡,月經不調,崩漏下血,眩暈,耳鳴,須發早白。
3生地黃加黃酒拌蒸至內外色黑、油潤,或直接蒸至黑潤而成。
4本品能夠保護心腦血管、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抗氧化、抑制血栓。
5常用量:每日12~30克。水煎服。
食用方法:地黃飲:熟地黃15克,水煎30~60分鍾,取汁,一日內分2~3次溫服。主治腰膝酸軟、遺精崩漏、目眩耳鳴之症。
八珍湯:熟地黃15克,當歸、白術各10克,茯苓、白芍葯各8克,川芎、炙甘草各5克,人參3克,生薑6克,大棗3克,將以上葯物一同放入砂鍋,水煎30分鍾,取汁即可。每日1劑,分2次溫服。此湯具有補益氣血的作用,主治面色蒼白、頭暈目眩、食慾減退、心悸怔忡等症。
首烏地黃粥:熟地黃15克,制何首烏(炮製後的何首烏)10 克,粳米100克,白糖15克,先將熟地黃、何首烏放入砂鍋中,水煎取汁,然後用葯汁熬煮粳米,出鍋前調入白糖即可。每日早晚食用。
三才燉雞湯:熟地黃30克,人參10克,天門冬20克,大棗10克,生薑2克,母雞500克,食鹽、味精各2克,蔥段、薑片各5 克,將上述葯物洗凈後一同放入雞腹中,加水燉煮,直至肉爛即可。佐餐食用。
熟地茶:熟地黃、麥冬各10克,酸棗仁15克,遠志5克,將上述葯物研磨成粗末包入紗布中,把布包置於保溫杯內,以適量沸水沖泡,加蓋悶20分鍾,即可飲用。
熟地酒:熟地黃100克,胡麻仁50克,薏苡仁20克,低度白酒800毫升,將上述三味葯物研磨後包入紗布中,然後把紗布包置於玻璃瓶內,密封浸泡15日後即可。每日早晚各飲用一小杯(約10 毫升)。
黃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黃的新鮮或乾燥的塊根。主產於我國河南、河北、內蒙古及東北。大部分地區有栽培。秋季採挖,鮮用或乾燥切片生用。熟地黃為生地黃經加黃酒拌蒸至內外色黑、油潤,或直接蒸至黑潤而成。切厚片用。黃生地黃有清熱涼血、益陰生津之功效。李時珍對生地黃的評價是:“服之百日面如桃花,三年輕身不老。”
薑汁浸則不泥膈。酒制則不妨胃。鮮用寒,干用涼。
中葯地黃為玄參科植物的根莖,每年10—11月採集,曬干即成生地。將生地以砂仁、酒、陳皮為輔料,反復蒸曬至顏色變黑,質地柔軟即為熟地。生地與熟地葯理作用是不同的,臨床醫生和消費者切記不可將兩葯互相替用。
生地性寒,功能為涼血清熱、滋陰補腎、生津止渴,常用於治療骨蒸癆熱、咽喉燥痛、痰中帶血等症。由生地為主製成的六味地黃丸,就是著名的補腎良葯,臨床還常用於慢性腎炎、高血壓、神經衰弱、肺結核等病的治療。
生地製成熟地後,葯性由寒變微溫,其功能也發生變化,成為補血葯。熟地配當歸、白芍、川芎就是大名鼎鼎的“四物湯”,常用於治療血虛症。熟地配白芍能養肝,配柏子仁可養心,配龍眼肉能養脾,配麻黃則通血脈。但熟地滋膩滯脾,有礙消化,故脾虛少食、腹滿便溏者不宜服用。
曾有一位著名老中醫常用六味地黃湯隨症加肉桂、五味子治療糖尿病、尿崩等症獲得良效。專家研究還發現,六味地黃丸對人體食管癌前病變有一定療效,並具有降低致癌劑誘發肺癌和胃鱗癌的作用。
中醫上認為熟地黃性微溫味道甘甜,服用後對於腎臟等的保健效果非常的好,可以發揮出很好的保養作用,特別是滋陰補血以及生精補髓、延年益壽的效果非常的好。
生活中我們更多的是將熟地黃作為一種補血葯材來使用,若是身體出現了月經不調、失眠、崩漏、血虛萎黃以及眩暈心悸等毛病,都可以將熟地黃泡酒服用,對身體的保健效果非常的不錯。
F. 地黃葉功效與作用
地黃葉功效與作用
地黃葉功效與作用,這是一種中葯材,運用歷史悠久,不適合的禁忌人群千萬要注意,長期食用它會對人體產生比較好的作用,不適量食用葯材可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以下是地黃葉功效與作用。
1、地黃葉的功效與作用
【來源】 為玄參科植物 地黃 的 葉片 。
【功能主治】 治惡瘡,手、足癬。
【用法用量】 外用:搗汁塗或揉搓。
【附方】 治惡瘡似頰者:地黃葉搗爛日塗,鹽湯先洗。(《千金方》)
【摘錄】 《*辭典》
對於地黃葉的葯用價值大家應該都了解了吧,在平時食用的時候也能夠更有針對性了,更合理的用葯才能夠更好的治療一些常見的疾病。
2、地黃葉有什麼用?
地黃葯用部位是根,根鮮用或烘乾至八分干。煎服或鮮品倒汁入葯。地黃葉葯效就很小甚至沒有了。可以作為野菜來各種吃,如果想利用他的葯性,可以用熱水燙一下,加點佐料拌一下吃。
地黃葉入肺、肝、腎經。具有走表入肺、潤膚止癢、滋陰補腎、涼血止血之功。在我國最早的一部種植中葯的專著《山居錄》(唐代)雲:「地黃嫩苗摘其旁葉作菜甚益」。從現在地黃的有效成份來分析,有效成份主要成份主要是梓醇,還有很多的微量元素。
現代醫學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地黃葉與塊根中均含有梓醇。地黃葉在前期生長的過程中,梓醇含量迅速上升,最高時期是地下部分梓醇含量的兩倍以上。一直持續到採收期之前,也就是地黃葉要枯萎的時候,地黃葉中都含有大量梓醇,由些可見我國古代醫葯學都對地黃研究之透徹。
鮮地黃的葉子還做成各種保健食品。療效一點也不比地下部分的地黃根差,而且味道還很好。由於地黃花、種子屬於溫性,地黃根屬於寒性,所以地黃葉子介於兩者之間,就比較平和,適合大多數人食用。
養陰生津:它是很好的養陰生津的中草葯,很多時候都是拿來治療津傷口渴,對於體內產生內熱具有很好地治療效果。
治療便秘:體內較為燥,腸子中燥熱容易引發便秘,使用這種葯材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起到通便的作用,會利於排出。
清熱涼血:它有很好的清熱涼血功效,對於口乾有一定的幫助。
喉嚨咽痛:體內燥熱會導致喉嚨出現咽痛的感覺,可以使用這類葯物進行緩解。
降低高血壓:用來入葯後可明顯的降低高血壓,改善腎功能,降低病死率。
治療遺j:肝腎陰虛所導致遺j現象,可以用它來治療。
注意事項
在使用時最好詢問醫生,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使用。生的地黃使用劑量過大的話,可能會對心臟產生抑制的作用,在使用時一定注意用量。脾虛者也不能使用。
G. 鮮地黃葉與花能吃嗎
能。
地黃葉就是植物地黃的新鮮葉子,是一種無毒無副作用的重要存要,用戶在採集新鮮嫩葉後,可當綠色蔬菜食用,在採集乾燥的葉子以後,經晾曬加工則能入葯。在日常生活中有多種不同的使用方法,新鮮的地黃葉可以炒著吃,也可以做涼拌菜,而乾燥以後的地黃葉則能用來煮水或煲湯喝。
鮮地黃的葉子還做成各種保健食品。效果一點也不比地下部分的地黃根差,而且味道還很好。由於地黃花種子屬於溫性,地黃根屬於寒性,所以地黃葉子介於兩者之間,就比較平和,適合大多數人食用。
(7)地黃的花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擴展閱讀:
地黃種植注意事項:
1、地的土壤消毒:在4月中旬覆蓋覆蓋膜以確保幼苗完全播種。
2、地黃適宜種植時間:4月中旬採取地膜覆蓋,確保一播全苗。
3、地黃種苗浸種:25%使百克1500×或菌克毒克250×或OS-施特靈250倍液中浸泡30分鍾,晾乾待播。
4、地黃除草方法:土壤封閉化學除草,從3月底到4月初,播種前的苗木用200毫升施天布和45-50千克水進行土壤封閉處理。
H. 地黃的功效與作用 有什麼食用禁忌
地黃的功效與作用
地黃,又叫生地,懷慶地黃,小雞喝酒等,常生於海拔50~1100m的山坡及路旁荒地等處。因其地下塊根為黃白色而得名地黃,其根部為傳統中葯之一。地黃性涼,味甘苦,具有滋陰補腎、養血補血、涼血的功效。凡陰虛血虛腎虛者食之,頗有益處。此外,地黃有強心利尿、解熱消炎、促進血液凝固和降低血糖的作用。此外,地黃初夏開花,花大數朵,淡紅紫色,具有較好的觀賞性。
依照炮製方法在葯材上分為:鮮地黃、乾地黃與熟地黃,同時其葯性和功效也有較大的差異,按照《中華本草》功效分類:鮮地黃為清熱涼血葯;熟地黃則為補益葯。鮮地黃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等功效,主要用於熱病傷陰,舌絳煩渴,發斑發疹,吐血,衄血,咽喉腫痛。
而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主要用於熱病舌絳煩渴、陰虛內熱、骨蒸勞熱、內熱消渴、吐血、衄血、發斑發疹。熟地黃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的功效,主要用於肝腎陰虛、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心悸怔忡、月經不調、崩漏下血、眩暈、耳鳴、須發早白。
薑汁地黃粥
原料:地黃汁50ml(或乾地黃50g),大米50g,生薑3片。
做法:
1、將鮮地黃洗凈,切段,榨汁;或將乾地黃水煎取汁備用。
2、將大米淘凈,與生薑同放鍋中,加清水適量煮粥。
3、待熟時,調入地黃葯汁或鮮地黃汁,再煮一、二沸即成。
用法:每日1劑,連續3~5天。
功效:清熱養陰,生津止渴。鮮地黃具有刺激骨髓,增加紅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的作用。
地黃的食用禁忌
1、地黃不宜與薤白、韭白、蘿卜、蔥白一起食用,以及在煎服時不宜用銅鐵器皿。
2、宜食:陰虛發熱、口乾渴、陰傷便秘、腎陰不足、虛火上火之咽喉干痛、濕疹、神經性皮炎以及婦女月經不調、血崩、胎動不安等病症患者適宜食用。
3、忌食:脾虛腹瀉、胃虛食少者不適宜食用。
I. 地黃的葉和花能食用嗎
可以吃啊,都是葯物。鮮地黃的葉子還做成各種保健食品,療效一點也不比地下部分的地黃根差,而且味道還很好。由於地黃花、種子屬於溫性,地黃根屬於寒性,所以地黃葉子介於兩者之間,就比較平和,適合大多數人食用。
地黃葉入肺、肝、腎經,具有走表入肺、潤膚止癢、滋陰補腎、涼血止血之功。
在我國最早的一部種植中葯的專著《山居錄》(唐代)雲:「地黃嫩苗摘其旁葉作菜甚益」。從現在地黃的有效成份來分析,有效成份主要成份主要是梓醇,還有很多的微量元素。
現代醫學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地黃葉與塊根中均含有梓醇。地黃葉在前期生長的過程中,梓醇含量迅速上升,最高時期是地下部分梓醇含量的兩倍以上。一直持續到採收期之前,也就是地黃葉要枯萎的時候,地黃葉中都含有大量梓醇,由些可見我國古代醫葯學都對地黃研究之透徹。
臨床中總結發現,地黃葉對肺纖維化等慢性肺病、老年痴呆、腦萎縮、糖尿病、皮膚病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地黃怎麼栽種?
地黃的種植對於土壤有特別的要求。《本草乘雅半偈》:「種植地黃後其土便苦,次年可種牛膝,再二年可種山葯,足十年土味轉甜,始可復種地黃,否則味苦形瘦不堪葯也。」種植地黃這塊地8年到15年都不能種植地黃,所以地黃都是一年一熟,第二年就要重新換土再種。
J. 生地黃的食用方法 地黃的功效與作用
1、生地黃的食用方法:
(1)百合生地黃粥。百合30克,生地15克,棗仁10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將百合、生地、棗仁浸泡半小時後煎湯去渣取汁,加入粳米同煎,粥成後加入冰糖適量服用。具有滋補肝腎、涼血安神的功能。適用於肝腎陰虛證,症見頭暈耳鳴、煩躁易怒、心悸不安、手足心熱、腰膝酸軟等。脾胃虛寒或脾虛濕盛者不宜服用。
(2)地黃羊肉粥。羊肉50克,粳米50克,生地黃汁30克,肉桂末3克。羊肉及粳米加水燉至快熟時加入地黃汁及肉桂末,再加入五香粉及少許鹽進行調味。具有補肝腎、填精髓的功用,虛火妄者不宜食用。
2、地黃的功效與作用:
(1)滋養補血。生活中我們使用熟地黃更多的是發揮出這種葯材的補血功效,建議身體出現了眩暈心悸、皮膚萎黃、失眠多夢以及女性月經不調以及崩漏等症狀,都可以通過服用熟地黃來進行治療,除了單獨使用之外,也可以將這種葯材和白芍、川穹、當歸一起製作成四物湯服用,對身體的保健效果非常的不錯。
(2)治療精血虧虛。精血虧虛對於身體的損害是比較大的,不僅容易導致身體出現耳鳴耳聾以及頭暈眼花的症狀,甚至還有可能出現腰膝酸軟、須發早白等毛病,最終還有可能導致不孕不育、壽數減短等。而服用熟地黃可以很好的治療精血虧虛的毛病,生活中大家可以放心使用。
(3)抗衰健體。中醫學說認為精血是我們生命最為根本的基礎,人體漸漸出現衰老的狀況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內精血流失所導致的。而熟地黃敲好可以補充體內的精血,所以是一種非常好的抗衰保健中葯材。生活中我們可以將熟地黃用於防治多種老年疾病,例如冠心病、糖尿病以及動脈硬化等,效果都非常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