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食用菌種植技術
食用菌種植方法和蔬菜種植方法差不多。
它是以人工創造適宜的溫度、光照、水分、養分、氣體等條件,並在人工配製的培養基質上培育大型食用菌的方法。食用菌屬於真菌門、擔子菌綱,它們沒有葉綠素,不能製造有機物供養自身,必須從其他生物或生物遺體或排泄物中吸取現成的養分。
常用培養基有植物秸桿、牲畜糞便、樹乾等。栽培的主要內容是培養優良菌種,配製和准備適宜的培養基,在適宜季節和場所人工接種,調節適宜的環境條件,防治病蟲害和雜菌。食用菌與一般蔬菜相比含有較高的蛋白質、多種氨基酸和維生素,營養價值很高,近年來發展十分迅速。主要有蘑菇、草菇、香菇、黑木耳、平菇、銀耳、猴頭菌等栽培。
病蟲害防治也是很重要的,食用菌本身對害蟲抵抗能力弱,一旦發生不易控制。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主要從選用抗病蟲品種、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加強栽培管理等多種途徑達到防治目的。平時還要定期施肥,水分管理和溫度管理等。
㈡ 食用菌平菇栽培技術
食用菌平菇栽培技術如下:
1、場地選擇
可選擇在樹蔭下建遮陽大棚,或者是半地下式菇棚,場地要求排水,通風良好,遠離糞堆等污染源。平菇菌絲耐低溫,但不耐高溫,溫度40度便會死亡,因此要選擇合適的種植季節,不同地區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選擇種植時間。
㈢ 食用菌怎麼種植
食用菌怎麼種植㈣ 食用菌栽培技術要點
大棚食用菌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一、栽培准備工作:從接種到出菇約需90~120天,整個生長期約300~330天,一般於夏、秋高溫季節在室內降溫條件下制備栽培袋(規格為17厘米×34厘米,圓形)菌塊,秋末冬初出菇。香菇的菌絲生長溫度范圍為3~32℃,適溫為10~28℃,子實體的生育溫度為5~25℃,適溫為12~17℃,栽培方式為床架式,一個棚內安排寬65厘米的栽培床6行,主走道寬50厘米,其它走道寬35厘米,中間床架分上、中2層,包地面為3層立體式。兩邊床架設一層床面,包地面為2層。緊靠大棚兩邊的兩行床不設床架,只在地面E栽培一層。每2層床面間隔距離為50~60厘米,床沿高20厘米,地床床沿可用紅磚拱立排成。整個大棚地面用紅磚面平,或將面整平再種香菇。其栽培方式可分固體原種栽培或液體菌種製作後栽培二種。主要措施為:斜面母種一原種(搖瓶菌種)一(液體栽培種)一栽培袋菌種脫袋排放一菌塊恢復生長和轉色培養一出菇管理一採收。排放菌種前先在床面上墊上地膜,先墊一邊,再將菌種脫袋,成排均勻擺放在床面上。排完一個床面,將另一邊地膜覆蓋於菌塊之上,不必蓋緊蓋嚴,便於通氣。以後精心培管,待轉色、出菇,直到採收後床膜才予以撤換。
二、轉色、出菇管理:出菇前,菌絲有一段轉色的生理變化,這一期間,棚溫要保持在20~23℃之間,還要掀蓋地膜以通風、保溫。要防止高溫、高濕所帶來的菌絲陡長,形成厚菌皮,影響產量、質量。如果條件適宜,自脫袋至轉色約需10天。轉色後菌塊從營養生長轉入生殖生長,這段時期稱為出菇期。①秋冬菇(10~12月),由於棚溫過高,須經常揭膜降溫,長期保持棚溫在10~15℃之間。每收獲1次,須短時間揭開床膜換氣,以促發育。②冬菇(1~2月)這時氣溫低,菌絲生長緩慢,宜於晴天對地面噴水保濕,通常以保溫為主。③春季菇(3~6月)首先是將菌塊浸水,含水量為60%即可。其次是控制棚溫,保持晝夜溫差在20~25℃到10~15℃,也即10℃的溫差。以後氣溫升高,可適當揭膜降溫。2.紫木耳栽培技術要點2.1發育條件 紫木耳適應廣,菌絲在5~39℃之間即可正常生長,子實體為0~42℃,紫木耳喜高溫、高濕,對氧氣要求不嚴格,缺氧環境中,仍可正常生長。其菌絲體培養宜在黑暗中進行,因在較強散射光照射下,會過早成熟,影響產量。子實體則可在高溫高濕強光直射下旺盛生長,耳片大而肥厚,顏色紫紅至紫褐,品質優良,因此可作四季栽培。
三、栽培方法:有三種,均採用17×34厘米的筒膜料,兩頭接種,然後栽培。
1、床架式:設置床架方式與香菇同。再將菌袋兩端用繩子扎緊,袋面上用刀片劃上4~5條縱向縫隙,即可排放(下同),一般為卧放在床架上,排滿後,需蓋上地膜。
2、吊掛式:棚內設成排木樁,菌袋吊掛在木樁上,其間距離自定,留出走道進行管理即可。菌袋齊地面至樁頂一一弔掛,袋距5厘米,樁下部地面可卧排,以後,每3~5行樁用整塊地膜全部罩蓋住即可。
3、沙畦式:內設數個長方形不漏水的淺床坑,上鋪河沙,厚5~10厘米,此法*適高溫乾旱情況下應用。排放前沙層灌足水,再行排放菌袋,畦面上方亦可設置一定高度木架,木樁吊掛菌袋以增加產量,排、吊完好用整塊大膜覆蓋。
㈤ 食用菌怎麼種植
食用菌栽培與作物不同,用的不是土壤,地面只是食用菌栽培的支持物。食用菌栽培用的是培養料,食用菌要將培養料分解建造自身。這些培養料絕大多數都是人類不能作為食物直接食用的木質纖維素類的農林副產品,如秸稈、木屑和禽畜糞便等。
食用菌雖然種類很多,但是栽培程序基本是一樣的,即培養料制備→滅菌或發酵→接種→發菌(有的食用菌需覆土)→出菇(耳)→收獲。有的種類只出一茬,有的可以出幾茬。
栽培食用菌的方法主要有生料栽培、發酵料栽培和熟料栽培。
所謂生料栽培,就是將培養料加水攪拌均勻後不再滅菌或發酵而直接接種,然後在適宜環境條件下發菌出菇。目前可以生料栽培的種類只有平菇、草菇和大球蓋菇,其他種類都不能生料栽培。
發酵料栽培是將各種原料拌勻後,按一定規格要求建堆,堆積發酵,當堆溫達一定要求後,進行翻堆,一般要翻3~5次,然後在自然條件下接種,在適宜環境條件下發菌出菇。凡可生料栽培的種類都可進行發酵料栽培。必須使用這一方法的都是蘑菇屬的各種,如雙孢蘑菇、大肥菇、巴氏蘑菇(姬松茸),草菇、平菇、雞腿菇等也常應用此法。
熟料栽培是指將培養料裝入一定大小的容器,常用塑料袋,然後進行常壓或高壓滅菌,將培養料內的生物全部殺死。冷卻後經無菌操作接種,在適宜環境條件下發菌出菇,如香菇、杏鮑菇、金針菇、木耳、銀耳、白靈菇等都是這樣栽培的。
此外,一些共生菌類,如松茸、牛肝菌等非腐生菌類,用上述任何方法都不能栽培出菇。但是由於其美味,市場價格好,為了增加野生狀態的採集量,人們進行了半人工栽培。所謂的半人工栽培,就是人工接種在自然發生的場所,增加菌絲生長量,促使子實體多發生。
㈥ 食用菌種植 食用菌種植方法介紹
1、選擇在近河流,空氣流暢,四周寬闊,遠離禽畜養殖場、釀造廠、生活區、醫院、垃圾場的場地。場地要採取翻土、曬土、灌水等措施取代農葯消毒。水源水質要求選清潔的井水、自來水,遠離污水源。菇棚要求棚體牢固、地勢較高、排水暢通,棚內不積水,覆蓋塑料薄膜和遮陽網,防日曬雨淋。覆蓋物要厚一點,利於保溫,四周用草簾圍住,留通風孔。
2、培養料以樺木料的木屑為最好,配以棉子殼、黃豆桿、玉米心等,輔以麥麩皮、米糠,並添加微量元素。原材料新鮮、乾燥,沒有蟲蛀、霉爛變質、結塊是成功的基礎。此外培養料使用前需經過消毒處理。
3、食用菌胞子發芽和菌絲體生長的適宜溫度是20~30℃,但不同種有機食用菌在促成子實體分化的溫度上,差異較大,大體可分為下列三種類型:(1)低溫型:子實體分化最高溫度在24℃以下,最適溫度在20℃以下。(2)中溫型:子實體分化最高溫度在28℃以下,最適溫度為20~24℃。(3)高溫型:子實體分化最溫度在30℃以上,最適溫度在24℃以上。
4、有機食用菌生長發育所需要的水分絕大部分都來自培養料,一般培養料含水量控制在65%左右為宜。子實體生長發育過程中,由於蒸發或採收而使培養料的水分減少。因此,平時必須經常噴水,使菇房中保持一定的空氣相對濕度,防止培養料水分的過度蒸發。空氣相對濕度可由普通干濕計測定。
5、有機食用菌在子實體發育階段要求有較高空氣相對濕度,適度的相對濕度是80%~95%,如濕度過低,則會影響子實體的分化和發育,嚴重者,則子實體不分化,即使已分化的幼菇也會姑死。但菇房濕度也不宜超過96%。否則,不但菇體發育不良,還會滋生病菌。
6、一般適宜菌絲生長的pH值在3~8之間,最適pH值為5.0~5.5。
7、氧與二氧化碳也是影響食用菌絲生長發育的重要因素,二氧化碳過多,對食用菌生長發育不利,生產上為防止二氧化碳積存過多,菇房內經常需要通風換氣,這是食用菌栽培中確保子實體正常發育的一項關鍵性措施。通風換氣能補充菇房內的新鮮空氣,排除過多的二氧化碳和其它代謝廢氣,此外,適當通風不定期能調節空氣中的相對濕度,減少病菌的滋生。
8、食用菌不同於一般綠色植物,不能進行光全作用,不需要直射的光線,又由於日光紫外線有殺菌作用,直接暴露在陽光下不利於食用菌不能象種莊稼那樣栽在田間,暴露在陽光下,而需要培養在專門的菇房或遮蔭棚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