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運動損傷中,常用的綳帶包紮技術有哪些
1、環形包紮法
這種運動綳帶包紮法用於肢體較小或圓柱形部位,如手、足、腕部及額部,亦用於各種包紮起始時。綳帶卷向上,用右手握住,將綳帶展開約8cm,左拇指將綳帶頭端固定需包紮部位,右手連續環形包紮局部,其卷數按需要而定,用絞布固定綳帶末端。
2、螺旋形包紮法
用於周徑近似均等的部位,如上臂、手指等。從遠端開始先環形包紮兩卷,再向近端呈30°角螺旋形纏繞,每卷重疊前一卷2/3,末端膠布固定。在急救缺乏綳帶或暫時固定夾板時每周綳帶不互相掩蓋,稱蛇形包紮法。
3、螺旋反折包紮法
這種運動綳帶包紮法用於周徑不等部位,如前臂、小腿、大腿等,開始先做二周環形包紮,再做螺旋包紮,然後以一手拇指按住卷帶上面正中處,另一手將卷帶自該點反折向下,蓋過前周1/3或2/3。每一次反折須整齊排列成一直線,但每次反折不應在傷口與骨隆突處。
4、「8」字形包紮法
用於肩、肘、腕、踝、等關節部位的包紮和固定鎖骨骨折。以肘關節為例,先在關節中部環形包紮2卷,綳帶先繞至關節上方,再經屈側繞到關節下方,過肢體背側繞至肢體屈側後再繞到關節上方,如此反復,呈「8」字連續在關節上下包紮,每卷與前一卷重疊2/3,最後在關節上方環形包紮2卷,膠布固定。
5、反回包紮法
用於頭頂、指端和肢體殘端,為一系列左右或前後反回包紮,將被包紮部位全部遮蓋後,再作環形包紮兩周。
『貳』 環形包紮法,螺旋形包紮法,螺旋返折包紮法,8字包紮法各適應於什麼樣的損傷
環形包紮法
用於系部、掌部、趾部等小創口的包紮。方法:在患部把卷軸帶呈環形纏數周,每周蓋住前一周,最後將綳帶末端剪開打結或以膠布加以固定。
螺旋形包紮法
以螺旋形由下向上纏繞,每後一圈遮蓋前一圈的1/3~1/2。用於掌部、踞部及尾部等的包紮。
折轉包紮法
又稱螺旋迴反包紮。用於上粗下細徑圈不一致的部位,如前臂和小腿部。方法是由下向上作螺旋形包紮,每一圈均應向下回折,逐圈遮蓋上圈的1/3~1/2。
交叉包紮法
又稱「8」字形包紮。用於腕、附、球關節等部位,方便關節屈曲。包紮方法是在關節下萬作一環形帶,然後在關節前面斜向關節上方,作一周環形帶後再斜行經過關節前面至關節下方。如上操作至患部完全被包紮住,最後以環形帶結束
。
『叄』 傷口包紮的方法有哪些
包紮的目的是保護傷口、減少污染、固定敷料和幫助止血。無論何種包紮法,均要求包好後固定不移動和松緊適度,並盡量注意無菌操作。
用綳帶如何對傷口進行包紮
一、環形包紮法
綳帶卷放在需要包紮位置稍上方,第一圈作稍斜纏繞,第二、三圈做環行纏繞,並將第一圈斜出的綳帶角壓於環行圈內,然後重復纏繞,最後在綳帶尾端撕開打結固定或用別針、膠布將尾部固定。
二、螺旋形包紮法
先環行包紮數圈,然後將綳帶漸漸地斜旋上升纏繞,每圈蓋過前圈的1/3~2/3成螺旋狀。
三、螺旋反折包紮法
先做兩圈環行固定,再做螺旋形包紮,待到漸粗處,一手拇指按住綳帶上面,另一手將綳帶自此點反折向下,此時綳帶上緣變成下緣,後圈覆蓋前圈1/3~2/3。此法主要用於粗細不等的四肢(如前臂、小腿或大腿等)受傷包紮。
四、頭頂雙綳帶包紮法
將兩條綳帶連在一起,打結處包在頭後部,分別經耳上向前於額部中央交叉。然後,第一條綳帶經頭頂到杭部,第二條綳帶反折繞回到枕部,並壓住第一條綳帶。第一條綳帶再從杭部經頭頂到額部,第二條則從杭部繞到額部,又將第一條壓住。如此來回纏繞,形成帽狀。
五、8字形包紮法
適用於四肢各關節處的包紮。於關節上下將綳帶一圈向上、一向下作8字形來回纏繞,例如鎖骨骨折的包紮。另外,目前已經有門的鎖骨固定帶,可直接應用。包紮前,首先做簡單清創,並覆蓋無菌紗布,然後再用綳帶包紮。
六、用三角巾如何對傷口進行包紮
三角巾製作簡單。方便,分為普通三角巾和帶式。燕尾式三角巾,包紮時操作簡捷,且幾乎能
適應全身各個部位。目前軍用的急救包,體積小(僅一塊普通肥皂大小),能防水。
(1)三角巾的頭面部包紮法
①三角巾風帽式包紮法。適用於包紮頭頂部和兩側面、枕部的外傷。先將消毒紗布覆蓋在傷口上,將三角巾頂角打結放在前額正中,在底邊的中點打結放在枕部,然後兩手拉住兩底角向下頜包住並交叉,再繞到頸後的枕部打結。
②三角巾帽式包紮法。先用無菌紗布覆蓋傷口,然後把三角巾底邊的正中點放在傷員眉間上部,頂角經頭頂拉到腦後枕部,再將兩底角在枕部交叉返回到額部中央打結,最後拉緊頂角並反折塞在枕部交叉處。
③三角巾面具式包紮法。適用於面部較大范圍的傷口,如面部燒傷或較廣泛的軟組織損傷。方法是把三角中一折為二,頂角打結放在頭頂正中,兩手拉住底角罩住面部,然後兩底角拉向枕部交叉,最後在前頜部打結。在眼、鼻和口處提起三角巾剪成小孔。
④單眼三角巾包紮法。將三角巾折成帶狀,其下1/3處蓋住傷眼,下2/3從耳下端繞經枕部向健側耳上額部並壓上上端帶巾,再繞經傷側耳上,枕部至健側耳上與帶巾另一端在健耳上打結固定。
⑤雙眼三角中包紮法。將無菌紗布覆蓋在傷口上,用帶形三角巾從頭後部拉向前從眼部交叉,再繞向枕下部打結固定。
⑥下頜、耳部、前額或頸部小范圍傷口三角巾包紮法。先將無菌紗布覆蓋在傷部。將帶形三角巾放在下頜處,兩手持帶巾兩底角經雙耳分別向上提,長的一端繞頭頂與短的一端在額部交叉,然後將短端經枕部、對側耳上至領側與長端打結局申。
(2)上肢三角巾包紮法
先將三角巾平鋪於傷員胸前,頂角對著肘關節稍外側,與肘部平行,屈曲傷肢,並壓住三角巾,然後將三角巾下端提起,兩端繞到頸後打結。頂角反折用別針扣住。
肩部三角巾包紮法。先將三角巾放在傷側肩上,頂角朝下,兩底角拉至對側腋下打結,然後急救者一手持三角巾底邊中點,另一手持頂角,將三角巾提起拉緊,再將三角巾底邊中點由前向下、向肩後包繞,最後頂角與三角巾底邊中點於腋窩處打結固定。
腋窩三角巾包紮法,先在傷側腋窩下墊上消毒紗布,帶巾中間壓住敷料,並將帶巾兩端向上提,於肩部交叉,並經胸背部斜向對側腋下打結。
①下腹及會陰部三角巾包紮法。
將三角巾底邊包繞腰部打結,頂角兜住會陰部在臀部打結固定。或將兩條三角巾頂角打結,連接結放在病人腰部正中,上面兩端圍腰打結,下面兩端分別纏繞兩大腿根部並與相對底邊打結。
②殘肢三角巾包紮法。殘肢先用無菌紗布包裹,將三角巾鋪平,殘肢放在三角巾上,使其對著頂角,並將頂角反折覆蓋殘肢,再將三角巾底角交叉,繞肢打結。
不要馬虎包紮小而深的傷口,否則會使傷口缺氧,導致破傷風桿菌等厭氧菌生長。應清創消毒後再包紮,並到醫院注射防感染葯品。
張宇是一個登山愛好者,但在一次戶外探險中發生意外,差點喪命。當時,他在爬山時不慎踩到一塊松動的石頭,滾到了半山腰,左手臂動彈不得,他心想:「壞了,可能是骨折了。」於是急忙用手機報警。在救援人員沒有到來之前,為了減輕疼痛,張宇用毛巾將受傷的手臂包紮起來。半個多小時後,救援人員趕來將其送往醫院。由於包紮及時,沒有造成嚴重的傷害。傷員的搬運
搬運傷(病)員的方法是院外急救的重要技術之一。搬動的目的是使傷(病)員迅速脫離危險地帶,糾正當時影響傷(病)員的病態體位,減少痛苦,減少再受傷害,安全迅速地送往理想的醫院治療,以免造成傷員殘廢。搬運傷(病)員的方法,應根據當地、當時的器材和人力而選定。
『肆』 怎麼纏手上的綳帶
怎麼纏手上的綳帶
怎麼纏手上的綳帶,生活中,人們總是會因為一些原因或者自己不小心就導致自己的手部受傷,這時候是需要為我們的手部纏上綳帶的,但是很多人並不會,那麼怎麼纏手上的綳帶呢?
一、常用綳帶包紮方法:
1、環形包紮法。用於肢體較小或圓柱形部位,如手、足、腕部及額部,亦用於各種包紮起始時。綳帶卷向上,用右手握住,將綳帶展開約8cm,左拇指將綳帶頭端固定需包紮部位,右手連續環形包紮局部,其卷數按需要而定,用絞布固定綳帶末端。
2、螺旋形包紮法。用於周徑近似均等的部位,如上臂、手指等。從遠端開始先環形包紮兩卷,再向近端呈30°角螺旋形纏繞,每卷重疊前一卷2/3,末端膠布固定。在急救缺乏綳帶或暫時固定夾板時每周綳帶不互相掩蓋,稱蛇形包紮法。
3、螺旋反折包紮法。用於周徑不等部位,如前臂、小腿、大腿等,開始先做二周環形包紮,再做螺旋包紮,然後以一手拇指按住卷帶上面正中處,另一手將卷帶自該點反折向下,蓋過前周1/3或2/3。每一次反折須整齊排列成一直線,但每次反折不應在傷口與骨隆突處。
4、「8」字形包紮法。用於肩、肘、腕、踝、等關節部位的包紮和固定鎖骨骨折。以肘關節為例,先在關節中部環形包紮2卷,綳帶先繞至關節上方,
再經屈側繞到關節下方,過肢體背側繞至肢體屈側後再繞到關節上方,如此反復,呈「8」字連續在關節上下包紮
每卷與前一卷重疊2/3,最後在關節上方環形包紮2卷,膠布固定反回包紮法用於頭頂、指端和肢體殘端,為一系列左右或前後反回包紮,將被包紮部位全部遮蓋後,再作環形包紮兩周)。
二、綳帶包紮的注意事項是:
1、包紮部位傷口必須覆蓋上無菌的或者干凈的敷料,受傷者體位要舒適,注意保持肢體功能位
2、根據不同的肢體選用寬度適宜的綳帶。包紮時從肢體遠端向近端方向包紮,以促進靜脈血液的迴流。
3、包紮時應該先環形繞2圈,以固定起點,後面每一圈壓力均勻、松緊度要適度,如果太松容易脫落,過緊容易影響血運。
4、包紮時肢端(如手、腳或者手指,腳趾)最好暴露在外邊,以便觀察肢體血運的情況。
5、綳帶每圈纏繞時應該壓著前面綳帶的一半寬度,可以起到充分固定的作用。綳帶的`來回與交叉應當成一條直線。
6、包紮完畢,需要環形再次纏繞兩圈,再用膠布或者撕開綳帶的尾部打結固定。固定處保留在肢體的外側為宜,不能留在傷口、骨突或者容易受壓的部位。
7、去掉綳帶時,先松解固定的結或者取下膠布,然後再交替松開綳帶。緊急的情況下或者綳帶被傷口的分泌物浸透干結時,可以用剪刀剪開綳帶。
手腕扭傷如何纏綳帶
手腕扭傷後使用彈力綳帶包裹,一般需要在跨手部腕關節上下10厘米左右的范圍進行固定,能夠有效的減少損傷部位活動,利於減輕手腕扭傷的腫脹、疼痛。通常可用「8」字綳帶包紮法,將腕部與手掌固定在一起,包紮步驟如下:
1、彈力綳帶經腕部纏繞2周;
2、再經手掌四指纏繞2周,拇指除外;
3、往返於腕部和手掌,進行「8」字形纏繞,每周覆蓋上周的1/3-1/2;
4、最後在手腕處纏繞2周後固定。
包紮時一定要松緊適當,過松易滑脫而失去作用,可適當增加包紮壓力,利於減輕局部腫脹,但也不可過緊,以免壓迫造成肢體遠端缺血。
此外,早期冰敷可以減少炎症反應及肌肉痙攣,緩解疼痛抑制腫脹,不可直接冰敷患處,以免凍傷。抬高患肢可促進靜脈迴流,至少高於心臟平面,利於消腫。後期可進行中葯熱敷及理療促進血腫吸收,還可以遵醫囑口服非甾體抗炎葯。適時進行康復鍛煉,有助於恢復關節功能。
1、首先准備綳帶並打開,一頭是帶標志的粘帖,一頭是繩圈。
2、第一步把繩圈套到大拇指上,綁帶搭在手背上,第二步從手背開始,在手腕上饒2-3圈。不要太緊或太松,具備一定的束縛力就行。
3、然後從手腕的下方把綁帶從手內側開始繞手掌纏繞3-5圈。
4、接著把綁帶活的一頭搭在手背上,並把綁帶送手的下方經過手的內側繞到大拇指根部和手腕的交界處,拉到小拇指和無名指之間。
5、隨之繼續按照上面的步驟,把綁帶從大拇指後的繞過其他手指的縫隙。
6、繞完每個指關節的縫隙以後,把綁帶從大拇指後面拉到手背上方,在手掌上繞倆圈。
7、最後把綁帶拉到手背,從手下方拉到大拇指後面,繞大拇指一圈後,再從手背拉到腕關節出,並繞腕關節3-5圈,用尼龍粘貼固定就完成了。
護手綳帶的正確戴法
拳擊護手綳帶的正確戴法是從手腕開始綁綳帶,將綳帶的繩套套在大拇指上,從手腕開始纏繞,依次纏繞手掌、其他手指、大拇指,最後繞回腕關節,再將尾端的粘貼貼好就完成了。
1、首先把護手綁帶打開後,五指張開,把繩圈套在大拇指上面。
2、接下來把綳帶在手腕上纏繞兩三圈,再繞著手掌纏繞4圈。
3、然後將綳帶經過手掌的內側繞到大拇指根部和手腕的交界處,拉到小拇指和無名指之間。按照同樣的方法,把每個手指纏好。綳帶最後從大拇指後面拉到手背上方,在手掌上繞2圈。
4、最後把綳帶拉到手背,從下面拉到大拇指的後面,在大拇指處纏繞一圈。把綳帶從手背拉到腕關節出,並繞腕關節3-5圈,用尼龍粘貼固定就完成了。
『伍』 急救包紮的方法有哪些
急救現場上如果沒有條件做濟清傷口手術, 就必須一定要先進行及時妥善的包紮,因此,掌握急救的常用包紮 方法 很重要。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急救包紮的三個方法,歡迎閱讀。1、目的:保護傷口,減少感染,壓迫止血,固定骨折,減少疼痛。
2、要求:傷口封閉要嚴密,防止污染傷口,松緊適宜,固定牢靠。其要領是:快、准、輕、牢。
快-動作要快。
准-敷料蓋准後不要移動。
輕-動作要輕,不要碰撞傷口。
牢-包紮牢靠
3、方法:邊要固定,角要拉緊,中心伸展,敷料貼緊,包紮貼實,要打方結,打結要牢,防止滑脫。
4、三角巾規格:一平米方塊對折剪二條,頂角縫合長系帶。
5、全身各部位包紮:
(1)頭部包紮:將三角巾底邊向上翻折兩指寬,蓋住頭部,在眉上、耳上,把兩底角和頂角在枕後交叉,回額中央打結。
(2)單眼包紮法:將三角巾折成三指寬的帶形,以上三分之一蓋住傷眼,三分之二從耳下端反折繞向腦至健側,在健側眼上方前額處反折至健側耳下再反折,轉向傷側耳上打結固定。
(3)雙眼包紮法:將三角巾折成三指寬頻形,從枕後部拉向雙眼在鼻樑上交叉,繞向枕下部打結固定。
(4)下頜包紮法:將三角巾折成三指寬頻開,留出系帶一端從頸後包住下頜部,與另一端頰側面交叉反折,轉回頜下,從耳後伸向頭頂部打結固定。
(5)單肩包紮法:把三角巾一底角斜放在胸前對側腋下,將三角巾頂角蓋信後肩部,用頂角系帶在上臂三角肌處固定,再把另一個底角上翻後拉,在腋下兩角打結。
(6)雙肩包紮法:把三角巾底邊放兩肩上,兩側底角向前下方繞腋下至背部打結,頂角系帶翻向胸前,在兩側肩前假扣扎緊固定。
(7)單胸包紮法:將三巾頂角對准肩縫,蓋住傷部,底邊上翻把兩底角圍胸,在背後與頂角系帶打結固定。
(8)雙胸包紮法:將三角巾一底角對准肩部,頂角系帶圍腰在對側底邊中央打結,上翻另一底角蓋住胸部,在背後V字形打結固定。
(9)腹部包紮法:腹部傷口處先用碗罩住,然後將三角巾從頂角到底邊中點(稍偏左或偏右)打折,折成燕尾式,前面一尾比另一尾稍大,然後燕尾朝下,把三角巾貼在腹部;折成燕尾,在底邊形成的一角與頂角在腰部打結;再將大燕尾從兩腿中間向後拉緊,繞過大腿與小燕尾在大腿外側打結。
(10)單臀包紮法:將三角巾頂角蓋住臀部,頂角系帶在褲袋底處圍繞住,下側底角上翻至對側腰部和另一底角在健側髂上打結固定。
(11)雙臀包紮法:將兩條三角巾的頂角打結,放在雙臀縫的稍上方,然後把上面兩底角由背後繞到腹前打結,下面二底角分別從大腿內側向前拉,在腹股溝部與三角底邊做一假扣結上。
(12)膝(肘)關節包紮:將三角巾折成四指寬,蓋住關節,在膝(肘)窩處交叉後,兩端返繞膝(肘)關節,在外側打結。
(13)手部包紮:將三角巾一折二,手放在中間,中指對准頂角,把頂角上翻蓋住手背,折出手形,兩角在手背交叉,圍繞腕關節,在手背上打結。
急救包紮的方法2:毛巾包紮法當缺乏專用包紮材料時也可用干凈的毛巾、布塊等簡易材料包紮傷口。
1、毛巾包紮注意點:角要拉得緊,結要打得牢;
包紮要貼實,松緊要適宜。
2、全身各部位包紮
(1)頭部帽式包紮法:毛巾橫放在頭頂中間,上邊對准眉毛上,上邊兩角拉到枕後下打結,下邊兩角拉向頜下打結。
(2)單眼包紮法:把毛巾折疊成“槍”式蓋住傷眼,毛巾兩角圍額在耳旁打結;用繩子扣住毛巾一角,繞頜下與健側面部毛巾處打結。
(3)雙眼包紮法:將毛巾折成雞心狀,腰邊與傷者額部相符,蓋住兩眼,毛巾兩角在枕下打結,留出毛巾兩角在枕後固定。
(4)下頜兜式包紮法:將毛巾折成四指寬,一端扣上系帶,把毛巾托住下頜向上提,系帶與毛巾一端在頭上顳部交叉繞前在耳旁扎結。
(5)單肩包紮法:將毛巾折成雞心狀放在肩上,腰邊穿帶在上臂固定,前後兩角用系帶在對側腋下打結。
(6)雙肩包紮法:將毛巾兩角結帶,毛巾橫放背肩部,再將毛巾兩下角從腋下至前面,然後帶子與下角結牢。
(7)單胸包紮法:把毛巾一角對准傷側肩縫,上翻底邊至胸部,毛巾兩端在背後打結,並用一根繩子再固定毛巾一角。
(8)雙胸包紮法:將毛巾折成雞心狀蓋傷部,腰邊系帶繞胸部在背後固定,把肩部毛巾兩角用系帶作V字形在背後固定。
(9)腹部包紮法:保護內臟勿污染,腰帶一旁把結打;毛巾穿帶折長短,長端系帶兜會陰,長端在外蓋腹部,繞到髂旁結短端。
(10)單臀包紮法:將毛巾對折,蓋住傷口,腰邊兩端在對側髂部用帶固定,毛巾下端再用系帶繞腿固定好。
(11)雙臀包紮法:將毛巾折成雞心式放在兩側臀部,系帶圍腰結,毛巾下端在兩側大腿根部用系帶扎緊。
(12)肘(膝)關節包紮法:將毛巾折成帶形包住關節,兩端系帶在肘(膝)窩交叉,在外側打結固定。
(13)手臂部包紮法:將毛巾一角打結對准中指,用另一角包住手掌,再圍臂螺旋形繞好,用系帶打結固定。
急救包紮的方法3:綳帶包紮法1、環形法2、蛇形法3、螺旋形法4、螺旋反折法5、8字形法
應用綳帶包紮,應注意如下幾項使用原則:
1、急救人員必須面向傷員,取適宜位置。
2、必須先在創面覆蓋消毒紗布,然後使用綳帶。
3、包紮時左手拿綳帶頭,右手拿綳帶卷,以綳帶外面貼近局部。
4、包紮時應由傷口低處向上,通常是由左向右,從下到上進行纏繞。
5、包紮綳帶不宜過緊,以免引起局部腫脹也不宜太松,以免滑脫。
6、為了保持肢體的功能位置,一般包紮手臂時要彎著綁,包紮腿部時,腿要直著綁。
腹部損傷的包紮及護理方法腹部內傷
有些意外事件中,傷者沒有表面傷痕,但可能內部出血。如有懷疑,應及早請醫生檢查。主要症狀有:
·腹痛,有壓痛感。
·腹壁綳緊,或有瘀傷、擦傷。
·惡心和嘔吐。
·肌肉抽搐。
·面色蒼白,皮膚深冷,前額冒汗。
·昏厥。
怎麼包紮腹部傷口
1.輕輕掀開傷口周圍的衣物,使傷口露出.以便於護理。切勿向傷口咳嗽、打噴嚏或喘氣,因為可能引起感染。切勿用手觸及傷口。
2.在傷口和凸出的內臟上,輕輕蓋上大塊紗布,最好用附有綳帶的消毒敷料。也可用清潔的床單暫作敷料,翻出折疊在裡面的一面,蓋在傷口上。
3.用綳帶把敷料固定,使之蓋住傷口,但不可裹得太緊。綳帶的結不要打在傷口附近,以免壓及傷處。倘若找不到綳帶,也可以用膠布把敷料固定。
4.給傷者蓋上毯子或外衣保暖。上肢露在外面,以便檢查傷者的脈搏。要想辦法召救護車,但切勿離開傷者太久。安慰傷者,讓他知道醫護人員正在趕來。
看了急救包紮的方法還看:
1. 現場急救常用的止血方法
2. 基本急救知識試題
3. 常用的急救止血方法
4. 常見急救葯品使用方法
5. 常用急救包紮法
『陸』 常用急救包紮法
包紮可不是捆粽子,更不是做木乃伊。包紮是為了保護傷口,減少感染,固定敷料夾板,挾托受傷的肢體,減輕病人痛苦。下面就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急救包紮的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
常用急救包紮法一:
環形包紮法
適用部位:用於包紮手腕、胸、腹部等粗細大致相等的部位,各種綳帶包紮法的起始和終了也都採用這種纏法
包紮 方法 :將綳帶作環形重疊纏繞,每一圈均將上一圈的綳帶完全覆蓋,為防止綳帶滑脫,可將第一圈綳帶斜置,環繞第二或第三圈時將斜出圈外的綳帶角反扎到圈內角重疊環繞固定。
四肢螺旋包紮法
適用部位:用於包紮粗細基本相同的部位,如上臂等
包紮方法:包紮四肢時,先將綳帶環形包紮兩圈,再以一定間隔的向上或向下螺旋狀環繞肢體,每旋繞一圈將上一圈綳帶覆蓋1/3或2/3,直到完全覆蓋傷口,末端用膠帶固定。此法常用於固定四肢夾板和敷料。
螺旋反折包紮法
適用部位:包紮粗細差別較大的前臂、小腿時,為防止綳帶滑脫,多用包紮較牢固的螺旋反折法
包紮方法:與螺旋包紮法基本相同,只是每圈必須反扎綳帶一次,反扎時用左手拇指按住反扎處,右手將綳帶反折向下拉緊繞纏肢體。每一次反折須整齊排成一直線,但綳帶反扎處要注意避開傷口和骨突起處。
“8”字形包紮法
適用部位:用於屈曲的關節,如肩、髖、膝關節部位的包紮和固定鎖骨骨折
包紮方法:在關節彎曲處上下兩方,一圈向上一圈向下成“8”字形來回纏繞,每一圈在彎曲處與前一圈相交,同時根據情況與前一圈重疊或壓蓋1/2。
頭頂帽式包紮法
適用部位:用於頭部外傷
包紮方法:將三角巾的底邊向內折疊約兩指寬,干放在前額眉上,頂角向後拉蓋頭頂,將兩底邊沿兩耳上方往後干拉至枕部下方,左右交又壓住頂角繞至前額打結固定。
燕尾巾肩部包紮術
適用部位:用於肩部外傷
包紮方法:單肩包紮時,將三角巾折成燕尾式放在傷側,向後的角稍大於向前的角,兩底角在傷側腋下打結,兩燕尾角於頸部交叉,至健側腋下打結。包紮雙肩時,則將三角巾折疊成兩尾角等大的雙燕尾巾,夾角朝上,對准頸後正中,左右雙燕尾由前向後分別包繞肩部到腋下,在腋後結固定。
常用急救包紮法二:胸部包紮法
適用部位:用於前胸部外傷
包紮方法:將三角巾的頂角置於傷側肩上,兩底邊在胸前橫拉至背部打結固定,後再與頂角打結固定。
下腹部包紮法
適用部位:用於腹部外傷
包紮方法:將三角巾頂角朝下,底邊橫放腹部,兩底角在腰後打結固定,頂角從兩腿間拉至腰後與底角打結固定。
臀部包紮法
適用部位:用於臀部外傷
包紮方法:將三角巾頂角蓋住臀部,頂角系帶在褲袋底處圍繞住,下側底角上翻至對側腰部和另一底角在健側髂上打結固定。
手、足部包紮法
適用部位:用於手、足外傷
包紮方法:包紮時要將指(趾)分開。將三角巾底邊橫放在腕(踝)部,手掌(足底)向下放在三角巾中央,將頂角反折蓋住手(足)背,兩底角交又壓住頂角繞肢體一圈,反折頂角後打結固定。
『柒』 綳帶的使用方法綳帶包紮有什麼技巧
綳帶是指包紮傷口處或患處的紗布帶,是常見的醫療用品,有許多不同種類。受傷使用綳帶要如何使用呢?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綳帶的用法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環形包紮法
用於肢體較小或圓柱形部位,如手、足、腕部及額部,亦用於各種包紮起始時。綳帶卷向上,用右手握住,將綳帶展開約8cm,左拇指將綳帶頭端固定需包紮部位,右手連續環形包紮局部,其卷數按需要而定,用絞布固定綳帶末端。
螺旋形包紮法
用於周徑近似均等的部位,如上臂、手指等。從遠端開始先環形包紮兩卷,再向近端呈30°角螺旋形纏繞,每卷重疊前一卷2/3,末端膠布固定。在急救缺乏綳帶或暫時固定夾板時每周綳帶不互相掩蓋,稱蛇形包紮法。
螺旋反折包紮法
用於周徑不等部位,如前臂、小腿、大腿等,開始先做二周環形包紮,再做螺旋包紮,然後以一手拇指按住卷帶上面正中處,另一手將卷帶自該點反折向下,蓋過前周1/3或2/3。每一次反折須整齊排列成一直線,但每次反折不應在傷口與骨隆突處。
“8”字形包紮法
用於肩、肘、腕、踝、等關節部位的包紮和固定鎖骨骨折。以肘關節為例,先在關節中部環形包紮2卷,綳帶先繞至關節上方,再經屈側繞到關節下方,過肢體背側繞至肢體屈側後再繞到關節上方,如此反復,呈“8”字連續在關節上下包紮,每卷與前一卷重疊2/3,最後在關節上方環形包紮2卷,膠布固定
反回包紮法
用於頭頂、指端和肢體殘端,為一系列左右或前後反回包紮,將被包紮部位全部遮蓋後,再作環形包紮兩周)。
1、傷者體位要適當。
2、患肢擱置適應位置,使患者於包紮過程中能保持肢體舒適,減少病人痛苦。
3、患肢包紮須在功能位置。
4、包者通常站在患者的前面,以便觀察患者面部表情。
5、一般應自內而外,並自遠心端向軀干包紮。包紮開始時,須作兩環形包紮,以固定綳帶。
6、包紮時要掌握綳帶卷,避免落下。綳帶卷且須平貼於包紮部位。
7、包紮時每周的壓力要均等,且不可太輕,以免脫落。亦不可太緊,以免發生循環障礙。
8、除急性出血、開放性創傷或骨折病人外,包紮前必須使局部清潔乾燥。
9、戒指、金鏈鐲及手錶項鏈等於包紮前除去。
100%全棉平紋、皺紋彈性綳帶、氨倫彈性綳帶、PBT彈性綳帶和全棉紗布織邊綳帶、粘膠石膏綳帶。
卷軸帶
又稱單帶,有棉布、紗布和彈力卷帶三種,根據卷帶部位不同,有下列各種名稱:
⑴帶頭⑵帶尾⑶帶體(卷軸部分)⑷內面(靠卷的一面)⑸外面(靠卷的另一面)⑹上邊⑺下邊⑻卷口
雙頭帶
有雙個帶頭,其寬度與應用方法與卷軸帶大致相同。
三頭帶
三角巾:用本色棉布製成,即以四邊相等長約1米的棉布對角剪開,即成兩塊大三角巾,如將已製成的三角巾自頂至底邊中線剪開,即可裂成兩塊小三角巾,又按其部位的不同,有下列各名稱:頂點、底邊及左右兩點,其用途多數用作托挾、懸吊手及前臂。丁字帶:用於固定會陰敷料及提高陰囊用。
多頭帶
常用的有以下幾種:⑴四頭帶:將長方形棉布或紗布自兩端剪開而製成;⑵胸帶:用以固定胸部的敷料或增加壓力;⑶腹帶:用以固定腹部敷料。
自粘彈性綳帶
說明:自粘彈性綳帶由純綿或彈性無紡布噴塗天然橡膠復合而成的材料經軸轉、分切而成,供臨床外固定及包紮時用,也可用於在運動中保護腕、踝等關節時用。
運動防護型綳帶
『捌』 止血和包紮的常用方法分別有哪些,包紮止血法的注意事項
1.加壓包紮法:小的外傷、毛細血管或小靜脈出血,流出的血液易於凝結,在傷口部蓋上消毒熬料,然後用三角巾或綳帶加壓包紮即可。
2. 指壓止血法:一般用於動脈止血。
3.即用手指將出血動脈的近心臟端,用力壓向其相對的骨面,以阻斷血液來源而達到臨時止血的目的。
4. 止血帶止血法四肢大動脈出血,不易用加壓包紮或指壓法止血時,可用止血帶(橡皮帶或其他代用品),縛扎於出血部的近心臟端。
5.應用止血帶,不能直接壓在皮膚上,而先要在上止血帶的部位用三角巾、毛巾等軟物包墊好,將傷肢高抬,再紮上止血帶,其松緊度以能壓住動脈血流為原則,縛後以肢端臘色為宜;如果呈紫紅色則能壓住動脈血流為原則,如繫上肢應每隔 20-30 分鍾,如系下肢應每隔 45-60 分鍾放鬆一次,凡上止血帶後的傷者,必須記錄上止血帶的部位和時間,並應迅速送醫療單位。
6. 包紮包紮有保護傷口、減少感染機會、壓迫止血、固定骨折和減少傷痛的作用,是損傷急救的主要技術之一。
7.包紮常用的材料有綳帶、三角巾等。
8.現場如果沒有這些材料,亦可用毛巾、衣物等代替。
9.包紮動作應力求熟練、軟柔,松緊應適宜。
10.這里介紹以綳帶為材料或類似綳帶的材料的幾種包紮法:( 1 )環形包紮法常用於肢體較小部位的包紮,或用於其他包紮法的開始和終結。
11.包紮時打開綳帶卷,把綳帶斜放傷肢上,用手壓住,將綳帶繞肢體包紮一周後,再將帶頭和一個小角反折過來,然後繼續繞圈包紮,第二圈蓋住第一圈,包紮 3-4 圈即可。
12.( 2 )螺旋包紮法綳帶卷斜行纏繞,每卷壓著前面的一半或三分之一。
13.此法多用於肢體粗細差別不大的部位。
14.( 3 )反折螺旋包紮法做螺旋包紮時,用一拇指壓住綳帶上方,將其反折向下,壓住前一圈的一半或三分之一,多用於肢體粗細相關較大的部位。
15.( 4 )「8」 字包紮法多用於關節部位的包紮。
16.在關節上方開始做環形包紮數圈,然後將綳帶斜行纏繞,一圈在關節下纏繞,兩圈在關節凹面交*,反復進行,每圈壓過前一圈一半。
『玖』 包紮有哪些方法
1.指壓止血法。在傷口上方,即近心端,找到搏動的動脈血管,用手指或手掌把血管壓迫在骨頭上,即可止血。手和前臂出血,可用雙手拇指壓迫上臂內側動脈搏動處;腳和小腿出血,可壓迫大腿根部股動脈搏動處。
2.加壓包紮止血法。用干凈的,最好是無菌的紗布、綳帶或手絹、毛巾等物品填塞傷口,外用綳帶或布條、毛巾等加壓包紮,即可止血。松緊要適度,止住出血即可。
(一)綳帶包紮的方法
1.環形包紮:這種方法是各種綳帶包紮中最基本的方法,常用於手腕部、足踝、頸、額部和身體其他粗細相等的部位。
環形重疊纏繞,第一圈環繞稍作斜狀;第二、三圈作環形,並將第一圈斜出的一角壓於環形圈內,再纏繞數周,每周蓋住前一周。
2.螺旋包紮:包紮時先按環形法纏繞數圈,再作單純的斜旋上升纏繞,每周壓蓋前周的1/2。
常用於臂、指和軀乾等粗細不等的部位。
3.螺旋反折包紮:先用環形法固定始端,再按照螺旋的方法但每周反折一次,反折時以左手拇指按住綳帶上面的正中處,右手將帶向下反折,向後繞並拉緊,反折處不要在傷口上或骨隆起處。
此法用於粗細不等部位,如小腿和前臂等。
4.「8」字形包紮:此法是在關節彎曲的上、下兩方,先將綳帶由下而上纏繞;再由上而下成「8」字形來回纏繞。
多用於肘、膝、腕、踝、肩、髖等關節處。
5.回反包紮:這種方法是做一系列的反折,第一周常在中央,以後各周分向左右,直到傷口全部包蓋後,再作環形包紮固定。
常用於頭部和斷肢包紮。
(二)三角巾包紮
1.頭頂帽式包紮:將三角巾的底邊折疊約2指寬,放於前額齊眉處,頂角向後蓋頭上,三角巾的兩底角經兩耳上方拉向後頭部交叉並壓住頂角再繞回前額相遇時打結,頂角拉緊掖入後頭部的交叉處內,或翻到上面用別針別上。
2.頭部風帽式包紮:先在三角巾頂角和底邊中央各打一結,形似風帽。把頂角結放於前額,底邊結放於腦後下方,包住頭部,兩底角往面部拉緊,並分別向外反折成三、四橫指寬後左右交叉,包繞下頜,然後再拉到腦後的結上打結固定。
3.面具式包紮:先在三角巾頂角打一結,結頭下垂,提起左右兩角,形成面具樣。再將三角巾頂角結兜起下頜,罩於頭面,底邊拉向腦後,左右底角提起並拉緊交叉壓住底邊,再繞至前額打結。包好後,根據情況可在眼及口、鼻處剪小洞。
4.單眼包紮:將三角巾折疊成約四橫指的帶形,以2/3向下斜放於傷側眼部,此端從傷側耳下繞腦後經健側耳上至前額,壓另一端繞行,然後另一端於健側眉上向外反折後於耳上拉向腦後,兩端相遇時打結。
5.雙眼包紮:將三角巾折疊成約四橫指寬的帶形。以中點放於枕部下方,兩端從耳下繞至面部,在兩眼處交叉並遮住雙眼,兩端再經兩耳上方拉向腦後打結。
6.單肩包紮:將三角巾折疊成燕尾式,燕尾夾角約90度(大片壓小片,大片放背後,小片在胸前)放在肩上,燕尾夾角對准頸部,燕尾底邊兩角包繞上臂上部並打結,再拉緊兩燕尾角,分別經胸、背部,拉到對側腋下打結。
7.雙肩包紮:
使兩燕尾角等大,燕尾夾角約120度,夾角朝上對准頸後正中,燕尾披在雙肩上,兩燕尾角過肩由前往後包肩到腋下與燕尾底邊相遇打結。
8.胸(背)部包紮:把燕尾巾放在胸前,夾角約100度對准胸骨上凹,兩燕尾角過肩於背後,再將燕尾底邊角系帶,圍胸在背後相遇時打結。然後將一燕尾角系帶並拉緊繞橫帶後上提,與另一燕尾角打結。
背部包紮時,把燕尾巾調換到背部即可。
9.側胸包紮:將三角巾蓋在傷側,頂角繞過傷側肩到背部,底邊圍胸到背後,兩底邊角相遇打結,再與頂角相遇打結。
背部包紮法與此法相同。
10.腹部包紮:把三角巾疊成燕尾式,夾角約60度朝下對准外側褲線,大片在前壓向後面的小片,並蓋於腹部,底邊圍腰相遇時打結,兩燕尾角包繞大腿根打結。
發現腹部有內臟脫出時,不要馬上送回腹腔,以免引起腹腔感染,可將脫出的內臟先用急救包或大塊敷料覆蓋,然後用飯碗、茶缸等扣住,再用三角巾包紮。把三角巾頂角向下橫放在腹部,底邊齊腰,兩底角圍繞到腰後作結。頂角由兩腿間拉向後面和另兩端作結。
11.單側臀部包紮:將燕尾巾的夾角約60度朝上,蓋傷側臀部的後片要大於並壓著向前的小片,兩角分別過腹腰部到對側打結,兩底邊角包繞傷側大腿根打結。
12.四肢包紮:①上肢包紮:把三角巾一底角打結後套在傷手上,另一底角過傷肩背後拉到對側肩的後上方,頂角朝上,由外向里依次包繞傷肢,然後再將前臂屈至胸前,兩底角相遇打結。
②小腿、腳包紮:將足趾朝向底邊,把足放在近一底角側,提起頂角與另一底角包繞小腿打結,再將足下底角折到足背。繞腳腕打結固定。
③膝、肘部帶式包紮:根據傷情將三角巾折疊成適當寬度的帶狀,將帶的中段斜放於傷部,兩端分別壓住上下兩邊,包繞肢體一周打結。
④手、足部包紮:手(足)指朝向三角巾的頂角,將手(足)掌平放於三角巾的中央,底邊橫放於腕部或踝部,將頂角折回,蓋於手(足)背,兩底角分別圍繞到手(足)背側交叉,再在腕部或踝部圍繞一周後,在手(足)背側作結,頂角折回用別針固定。
13.懸臂帶:①大懸臂帶:將三角巾一底角放於健側胸部過肩於背後,底邊和身體平行,頂角對著受傷的肘部,傷臂彎屈成直角放在三角巾中部,另一底角包繞傷臂反折越過傷側肩部,兩底角在頸後作結,頂角向肘前反折,用別針固定,將前臂懸吊於胸前。
主要用於前臂傷或前臂骨折及肘關節傷。肱骨骨折禁止使用此方法。
②小懸臂帶:將三角巾折疊成適當寬頻狀,中央放在傷側前臂的下三分之一(手腕)處,兩底角分別經健側和傷側肩上在頸後打結,將前臂懸吊於胸前。
主要用於鎖骨和肱骨骨折、上臂損傷、肩關節損傷。
『拾』 外科常用的五種抱扎方法
(1)環形包紮法。常用於肢體較小部位的包紮,或用於其他包紮法的開始和終結。包紮時打開綳帶卷,把綳帶斜放傷肢上,用手壓住,將綳帶繞肢體包紮一周後,再將帶頭和一個小角反折過來,然後繼續繞圈包紮,第二圈蓋住第一圈,包紮4圈即可。 (2)螺旋包紮法。綳帶卷斜行纏繞,每卷壓著前面的一半或三分之一。此法多用於肢體粗細差別不大的部位。 (3)反折螺旋包紮法。做螺旋包紮時,用一拇指壓住綳帶上方,將其反折向下,壓住前一圈的一半或三分之一,多用於肢體粗細相差較大的部位。 (4) 「8」字包紮法。多用於關節部位的包紮。在關節上方開始做環形包紮數圈,然後將綳帶斜行纏繞,一圈在關節下纏繞,兩圈在關節凹面交叉,反復進行,每圈壓過前一圈一半或三分之 (5) 蛇形包紮法:包紮時以環形包紮開始,然後斜形纏繞,每圈之間保持一定距離而不相重疊。這種包紮方法主要是用於固定夾板,以及固定敷裹材料。 一。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