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癌症晚期,身體劇烈疼痛,用什麼方法可以緩解
疼痛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症狀。疼痛,特別是劇烈的或者持久性的疼痛使患者遭受種種痛苦,如緊張不安,焦慮、失眠,嚴重者還可以導致生理功能紊亂、引發疼痛性休克。在疼痛患者中,癌症疼痛占很大比例,尤其是癌症晚期患者,疼痛發生率高、且隨著癌細胞擴散,疼痛進行加重,不僅患者遭受折磨,家屬也不得安寧。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讓癌痛病人不痛,並提高其生活質量"的戰略目標,推薦使用的三階梯用葯方案和原則,按階梯、按時、按個體化給葯、盡可能口服給葯和其他注意的問題是鎮痛葯物臨床應用的五項基本原則。
按階梯用葯即三階梯用葯原則,在對癌痛的性質和原因做出評估後,根據病人的疼痛程度和原因適當的選擇相應的鎮痛劑、對於輕度疼痛患者應主要選用解熱鎮痛類止痛劑;對於中度疼痛應該選用弱阿片類葯物;對於重度疼痛應選用強阿片類葯物。三階梯的標准止痛葯是阿斯匹林,可待因和嗎啡。
第一階梯 輕度疼痛給予非阿片類(非甾類抗炎葯)加減輔助止痛葯。注意:非甾類止痛葯存在最大有效劑量(天花板效應注)的問題。 常用葯物包撲熱息痛、阿司匹林、雙氯芬酸鹽、布洛芬、布洛芬緩釋膠囊、吲哚美辛(消炎痛)、吲哚美辛控釋片等等。
第二階梯 中度疼痛給予弱阿片類加減非甾類抗炎葯和輔助止痛葯。弱阿片類葯物也存在天花板效應。常用葯物有可待因、強痛定、曲馬多、曲馬多緩釋片、可待因控釋片等等。
第三階梯 重度疼痛給予阿片類加減非甾類抗炎葯和輔助止痛葯。強阿片類葯物無天花板效應,但可產生耐受,需適當增加劑量以克服耐受現象。以往認為用嗎啡止痛會成癮,所以不願給患者用嗎啡,現在證明這個觀點是錯誤的———使用嗎啡的癌痛患者極少產生成癮性。此階梯常用葯物有嗎啡片、嗎啡緩釋片、嗎啡控釋片,可直腸給葯)等等。但是,杜冷丁這一以往常用的止痛葯,由於其代謝產物毒性大等因素,未被推薦用於控制慢性疼痛。
對疼痛的處理採取主動預防用葯。止痛劑應有規律按時給予,而不是必要時才給,下一次用葯應在前一次葯物葯效消失之前給予,得以持續鎮痛。通過正確治療,除少數病例外都能得到良好的控制。
三階梯用葯是鎮痛葯臨床應用中應遵循的重要原則,它符合科學的合理用葯基本要求,由於強調從非阿片類用起,逐漸升級,不僅增加了用葯的選擇機會,還能最大限度減少葯物依賴的發生。
(了解更多相關資訊可關注公眾號:健康115)
2. 如何解決癌痛
你好!癌痛僅僅是一種嚴重的症狀,其基本的治療原則應該是標本兼治,即治療癌痛為治標,治療癌腫為治本,治標為治本提供最佳條件,二者互補才能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早期輕度的癌痛患者應採用葯物治療,治療癌痛有三大類葯物:①非自體類抗炎鎮痛葯物即一般鎮痛葯;②阿片類鎮痛葯;③輔助鎮痛葯、鎮靜葯和營養神經葯等。重度或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睡眠和飲食受到嚴重干擾,晚間人睡困難、疼痛加劇。此時用一般鎮痛葯已基本無效,使用強效阿片類鎮痛葯,目前口服葯中較常用的是美施康定(即嗎啡控釋片),每片含嗎啡30 mg,每次l-2片,每12 h口服一次,若不能口服時,可經肛門給葯。
3. 癌痛吃什麼葯
癌痛葯物治療的三階梯療法:
治療癌痛有三大類葯物:①非自體類抗炎鎮痛葯物即一般鎮痛葯;②阿片類鎮痛葯;③輔助鎮痛葯、鎮靜葯和營養神經葯等。
l.輕度癌痛一般可以忍受,能正常生活、睡眠基本不受干擾,應按照第一階梯治療。第一階梯治療原則上是口服非自體類抗炎鎮痛葯,該類鎮痛葯作用於末梢,具有解熱鎮痛抗炎的效果,能抑制下丘腦前列腺素合成酶的生成,減少前列腺素E的合成與釋放,對前列腺素含量較高的骨轉移患者的疼痛非常有效。代表葯有阿司匹林、撲熱息痛、扶他林等。阿司匹林的開始劑量為250-500 mg/次,最大劑量 1000 mg/次,每4- 6 h重服用葯一次,即可達到止痛目的。撲熱息痛口服 1次
0.3- 0.6 g/次,0.6- 1.8 g/d,療程不易超過 10 d。扶他林口服25 mg,每日 3次或栓劑 50mg/次,每日2次。在治療中還應經常更換葯物種類,如優散痛、布洛芬、芬布芬等,以減少胃腸道並發症及不良反應。
2.中度的癌痛常為持續性疼痛,睡眠已受到干擾,食慾有所減退。此類疼痛患者需應用鎮痛葯物,但用葯原則上應採取逐步向第二階梯過渡的原則,即在給予非自體類抗炎鎮痛葯的同時,輔助給予鎮痛葯,如曲馬多或弱效AP類鎮痛葯,如可待因、右旋丙氧芬等。晚間可服用安定葯和催眠葯等。痛力克是一種非自體類強力止痛及中度抗炎解熱新葯,主要是通過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可與AP受體結合,無成癮性。 30 mg的痛力克止痛作用相當於12mgMF,它是用於中度癌痛療效較好的葯物。強痛定(AP-237)具有起效快的優點,適用於中度癌痛患者。
3.重度或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睡眠和飲食受到嚴重干擾,晚間人睡困難、疼痛加劇。此時用一般鎮痛葯已基本無效,用其他鎮痛葯或弱效AP類鎮痛葯已起不到鎮痛作用。重度的劇烈疼痛應由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治療過渡,正規使用強效AP類鎮痛葯,目前口服葯中較常用的是美施康定(即MF控釋片),每片含MF30 mg,每次l-2片,每12 h口服一次,若不能口服時,可經肛門給葯。其他強效阿片類鎮痛葯有MF,美散酮、哌替啶、芬太尼、叔丁啡、丁丙諾啡、左嗎喃等。
4. 怎麼樣才能減輕癌痛
癌性疼痛,或稱晚期癌痛是造成癌晚期患者主要痛苦的原因之一。在此階段,患者身心處於相當的痛苦之中,相當多的患者不是直接死於癌症,而是死於嚴重疼痛。大約80%晚期癌症患者有劇烈疼痛,估計每天世界上至少有1500萬人經受著疼痛的煎熬。癌性疼痛已被認為是一種疼痛性疾病。
1癌痛的診斷
癌痛的診斷是治療癌痛的基礎,診斷的要點包括確認癌痛的發生機制,癌症疼痛的特點,評估疼痛的范圍與程度,區分疼痛的性質,確認癌痛綜合征。
1.1 癌性疼痛的發生機制
遇到癌症疼痛患者,應盡可能找到引起疼痛的機制,確認有無腫瘤壓迫、侵入神經、血管或腸管。確認癌痛的發生機制可為制定鎮痛方案提供依據。癌轉移到椎骨或肋骨後,侵犯脊神經根或肋間神經,以及癌浸潤到胸膜、腹膜或骨膜均可產生劇烈的疼痛。癌擴展到空腔臟器後,疼痛常伴隨惡心嘔吐。癌痛常見的部位有胸背部、頭頸、腹腔、盆腔、骨骼和胸部等。除上述原因外,手術治療和放射治療亦可造成新的疼痛區或形成新的疼痛源。當瘤細胞侵入或壓迫神經即可產生劇烈疼痛。腫瘤細胞侵犯血管,供血障礙,也會產生疼痛。肝癌侵犯肝臟被膜能引起肝區疼痛。癌瘤腹腔內種植可產生腹痛,腸腫瘤致使消化道梗阻可致腹痛。鼻咽癌侵及三叉神經引起頭痛等等。腫瘤本身可以產生一些激素樣化學物質、腫瘤的代謝物、壞死組織分解產物可激活及致敏化學感受器和壓力感受器,發生疼痛。
1.2 癌症疼痛的特點
1.2.1 癌痛是全方位疼痛
全方位疼痛(total pain)一詞是強調晚期癌症疼痛是多方面因素的的結果,包括:.軀體的、心理的、社會的和精神的因素,因而可以說是復雜性疼痛。
1.2.2 疼痛劇烈難以忍受
患者在數周或數月疼痛之後,特別是伴有失眠時,很多癌症患者被劇烈的疼痛制服,疼痛籠罩著他們整個精神視野,這樣的患者經常感到很難精確地描繪出疼痛的部位或性質。
1.2.3 癌痛伴有強烈的植物神經異常
在大多數患者中,對持續癌痛的反應是植物神經性的,患者精神上和體力上都是退卻的,而且看起來是抑鬱的。有些患者焦慮占優勢或焦慮與憂郁混合在一起同時存在。在所有勢不可擋癌痛的病例中,存在『失眠→疲乏→疼痛→失眠』這樣的惡性循環。
1.2.4 癌痛伴有心理學異常
在診斷時應進行心理學評價和初始的心理學的支持。當焦慮突出時,治療應包括鎮痛劑和抗焦慮劑,每種葯物的選擇和劑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患者以前服用過什麼葯。勢不可擋的疼痛伴有明顯焦慮最好被看作是一種緊急情況,需要大量時間對其進行治療。
癌症疼痛患者的心理學症狀中,涉及焦慮和抑鬱的最多。
焦慮是對將要發生的能引起自動警覺水平提高的事件的憂慮或恐懼感。焦慮可引起痛覺加重,增加對身體健康的威脅以及延長疼痛體驗過程,甚至可降低疼痛閾值以致患者對任何疼痛都會產生疼痛。
抑鬱狀態能改變疼痛信號的傳遞,降低患者應付疼痛的能力。據報道慢性疼痛患者抑鬱的發病率在10%到100%,多數報道發生率在30%-60%之間,這些差異可能與所研究疾病的類型、診斷標准、評估工具表及所研究樣本的人群有關。
當患者的主訴症狀和疼痛程度超出了體征和診斷性治療的解釋時,常常需要對其進行心理評估。心理評估可以顯示患者對疼痛的心理反應,如工作問題,家庭壓力,抑鬱以及其他的心理障礙。當醫生決定為患者進行心理評估或干預時,最好先考慮到其對患者的症狀和生活質量是否有改善作用。
進行評估時應首先了解患者以往的就診記錄,重點採集軀體方面的病史。要仔細弄清患者以前用過的葯物及其不良反應,葯物成癮的可能性,睡眠問題及性功能狀況,還要了解患者的家庭背景。患者所受的教育,工作經歷以及他對工作的滿意度在評估中是很關鍵的。從這些信息中醫生可就患者應對能力的強弱給予評估。
應對中潛在的消極因素包括:
1.2.4.1癌症疼痛的災難化傾向。
1.2.4.2以往的醫療問題或手術的不良結果。
1.2.4.3社會支持系統的情況,如存在家庭、求職、婚姻危機等。
1.2.4.4「責備」或「自責」的傾向。
1.2.4.5軀體和/或情緒障礙。
1.2.4.6物質濫用史。
1.2.4.7精神障礙
1.2.5 癌痛伴有軀體化症狀
癌痛患者的情緒改變和信心降低對所有症狀部有影響,然而有些患者通過軀體症狀表達消極情緒,將自己封閉在復發的極大痛苦中,事實上,是所有具有未解決的懼怕、未表達的憤怒和情感沖突的患者所共有的問題。功能性腹部疼痛(腸激惹綜合征)可能是患者終生表達消極情緒的方式。
1.2.6 痛苦與癌痛同時存在
疼痛和痛苦並不完全等同,因此,痛苦必須要與疼痛及可能與之相關聯的其他症狀相區別。患者可以耐受嚴重的疼痛而不考慮他們自己要道受的痛苦,如果他們知道,疼痛有一個確定的原因,疼痛是可以對付的。疼痛將是比較短暫的。即使比較輕微的一些症狀也可以引起痛苦,這些症狀具有威脅生命的原因,它們是難治的,它們反映無希望的預後。
1.2.7 社會性疼痛
社會性疼痛的意思是與預期或實際的分離,或丟失有關的痛苦。癌痛患者意識到他們將要因死亡而和家屬離別。採取一些措施以避免使晚期重患者與他們的親友分離的一切事情是很重要的。允許患者孫兒、子女們探視,比增加阿片類的劑量更可以使其疼痛緩解得更好些。
1.3 癌痛強度、分布、性質
1.3.1 癌症疼痛強度:評價癌症患者的疼痛強度對決定治療方案至關重要。鎮痛葯物的選擇、給葯途徑和用葯劑量都需要據此做出選擇。此外,疼痛的強度還可幫助確定疼痛發生的機制,例如放射性神經損傷引起的疼痛一般不很嚴重。因而若在原放射治療區發生嚴重疼痛常提示潛伏著新生的腫瘤。癌症疼痛的強度一般分為輕、中、重三級,也可以用視覺模擬評分(VAS)方法進行評估。
1.3.2 癌症疼痛的分布
疼痛區域的分布可為診斷與治療提供線索。區別局部性、多發性與普遍性疼痛對選擇治療方法,包括神經阻滯、放射治療或外科手術,有重要意義。局部性疼痛是指僅出現在某個部位的疼痛,一般是在基本病變區。牽涉痛的定義是遠離病變區的疼痛,此種類型的疼痛具有軀體和內臟傷害感受性及神經病變性的特點,可作為評價器質性病因的參考。軀體和內臟傷害感受性刺激與此相似,也常與具有某種特徵的牽涉痛有關,例如頸、臂疼痛可能由心臟疾病所引起,肩部疼痛可能系橫膈受刺激的緣故,而膝關節疼痛則可能因髖部病變所造成。對這種牽涉痛的規律應給予足夠的重視,以提高疼痛病因的診斷水平。
1.3.3 癌症疼痛性質
癌疼痛性質可供診斷腫瘤部位時參考。軀體傷害感受性疼痛能精確定位,主訴為尖銳、持久、跳動性或緊壓性疼痛,系軀體神經被累及的現象。內臟傷害感受性疼痛一般為彌漫性,中空臟器梗阻時呈痙攣性或口咬樣疼痛,侵及器官被膜或腸系膜時則疼痛性質變為尖銳、持久或跳動性。周圍神經主幹或其分支受累所形成的神經病變性疼痛呈燒灼性、針刺樣、向一定方向放射或類似電擊所出現的疼痛。
1.4 癌症疼痛的分類
癌症相關性疼痛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急性疼痛的特點是近期發作,病史短暫,有明確的發生時間,並能確認原因。慢性疼痛是指疼痛持續1個月或更長時間,超過急性疾患或損傷的一般病程,或合並慢性病變,在數月或數年內間斷復發的其他慢性疼痛性疾病。
1.4.1 急性癌痛
急性癌痛可因病情突然變化而發生,也可由於診斷治療措施引起。
1.4.1.1化學治療引起的急性疼痛;
1.4.1.2放射治療引起的急性疼痛;
1.4.1.3免疫治療引起的急性疼痛;
1.4.1.4感染引起的急性疼痛;
1.4.1.5腰椎穿刺後頭痛;
1.4.1.6硬膜外注葯時疼痛;
1.4.1.7激素治療引起的急性疼痛;
1.4.1.8葯物引起的痛性痙攣。
1.4.2 肌筋膜痛
肌筋膜痛是頸部、肩帶和腰部最常見的骨路肌疾病。衰弱的癌症患者比普通人群患肌筋膜痛的高幾倍。
1.4.3癌性內臟痛
當我們談到癌性內臟痛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內臟痛並非全由內臟引起,內臟痛並非與內傷有聯系,內臟痛常牽涉到其它部位,疼痛呈彌漫性,不易定位,內臟痛可以是強烈運動和自主神經反射的伴隨症狀。所有形式的內臟痛均定位模糊,大多數感受到的疼痛面積明顯比原有的內臟面積大。而且,當疼痛更強烈時,感受到疼痛的軀體面積也更大。這表明中樞神經系統中內臟器官的代表區不很精確。
1.4.4 神經病性疼痛;
1.4.5 神經壓迫性痛;
1.4.6 交感神經持續性痛;
1.4.7 骨轉移性痛;
1.4.8 阿片類葯物引起的疼痛;
阿片性頭痛:極個別患者使用阿片制劑後出現全頭痛,重復給葯時仍會發生,可能與阿片引起的組胺釋放有關。
椎管內阿片痛覺過敏綜合征:鞘內或硬膜外注射大劑量阿片制劑偶有異常反應,其特點是疼痛、痛覺過敏、肌陣攣、立毛與陰莖異常勃起,疼痛主要在會陰、臀部與大腿。這是一種罕見現象,停葯後上述症狀很快緩解。
大劑量鞘內(1T)注射嗎啡後或大劑量靜脈注射(1V)嗎啡後,發現人類會出現痛覺倒錯和肌陣攣。
2 癌痛的治療
葯物治療是解除癌痛的主要手段,正確選擇葯物,合適的給葯途徑,個體化的正確劑量,規律性的間隔時間等是癌痛葯物治療的重要原則,按此原則治療止痛率應當是很高的。
目前提倡的積極的癌痛治療原則包括:
1、 重視、理解疼痛的綜合治療的重要性。
2、 選擇依從性好的治療方法。
3、 醫患雙方願意承擔責任。
4、 患者積極地參與治療,對共同改進治療方案感興趣,並對治療結果抱有合乎實際的期望。
2.1 癌痛的治療原則
應用鎮痛葯物治療癌痛,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下述原則:
1. 個體化原則:鎮痛葯的劑量應因人而異。
2.最好口服給葯:口服葯不需要別人幫助,比較方便。有規律地口服嗎啡已成為治療慢性癌症疼痛的主要手段。
3.積極治療失眠:疼痛經常在夜間加重,干擾患者的睡眠。這種情況可導致患者身體衰竭。夜間應用較大劑量的螞啡,可延長鎮痛時間並使患者安睡。
4.必須系統處理副作用: 強阿片類葯物的常見副作用如便秘;惡心及嘔吐,應給予止吐葯和緩瀉劑。幾乎所有使用嗎啡的患者都需用緩瀉劑,大部分患者需用止吐劑。長期服用強阿片類葯物者,很少發生需要處理的呼吸抑制。
5. 仔細觀察效果:患者接受鎮痛葯治療時,無論是哪種鎮痛葯,都需要仔細地觀察以取得最好療效及最少的副作用。
6.掌握癌痛性質: 俗話說「對症下葯」,治療癌痛也不例外。
2.2 三階梯方案控制癌痛
癌痛的治療必須建築在確切的診斷基礎上。在正確估價痛因及性質後,首選葯物三階梯方案止痛。
2.2.1首選葯——非阿片類葯(第一階梯)
非甾類抗炎葯: 如阿司匹林、撲熱息痛、布洛芬、雙氯芬酸鈉等。主要針對輕度和中等度的周圍性癌痛。對骨轉移性癌痛常能止痛。這是因為骨轉移處癌細胞產生很多的前列腺素,而非甾類抗炎葯能阻斷前列腺素的合成,同時尚有解熱抗炎等作用。這類葯物對骨膜受腫瘤機械性牽拉,肌腰,肌肉或皮下等軟組織受壓或胸腹膜受壓產生的疼痛也有效。
2.2.1.1對乙醯氨基酚
主要用於治療頸部癌性頭痛、神經痛及手術後痛。每片0.5g,每次口服0.5~1.0g, 3~4次/d。注意此葯服用劑量過大可導致耳鳴、耳聾。肝腎功能障礙。對阿司匹林過敏者禁用。
2.2.1.2復方阿司匹林片
每片內含阿司匹林0.2268g,非那西丁0.162g,咖啡因0.035g。每次口服1~2片,3次/d。長期服用應注意對腎功能的損害。
2.2.1.3非普拉宗
成年人每次口服100~200mg,2次/d。肝腎功能不良者慎用。
2.2.1.4雙氯芬酸
口服每次25mg,3次/d;栓劑每次50mg,直腸納入,2次/d;也可使用注射制劑,每次75mg,4次/d,深部肌內注射。肝腎功能障礙及有潰瘍病史者慎用。
2.2.1.5布洛芬
成人一次口服0.2g,若疼痛或發熱症狀持續不緩解,可間隔4-6小時重復用葯一次,24小時內不超過0.8g。
5.2.1..6奈丁美酮
成年人每次口服1.0g(2片),1次/d。
2.2.1.7吡羅昔康
可每天應用1次,每次20mg飯後服。每日總量不超過40mg,
2.2.2弱阿片類止痛葯——第二階梯
中度頸部癌痛常為持續性疼痛,患者的睡眠已受到干擾,食慾有所減退。此類疼痛患者需應用弱效阿片類葯物,但用葯原則上應採取逐步向第二階梯過渡的原則,即在給予非甾類抗炎葯的同時,輔助給予鎮痛葯,如曲馬朵或弱效阿片類葯物,如可待因、右丙氧芬等。晚間可服用神經安定葯和催眠葯等。適用於當非阿片類葯物不能滿意止痛時。
2.2.2.1曲馬朵
一般為口服或肌內注射,口服曲馬朵(每次50mg,1次/6h)與單次應用曲馬朵100mg達到的穩定血漿濃度是相同,這就支持對慢性疼痛患者應該使用低劑量治療。治療劑量的曲馬朵無呼吸抑製作用。
頸部骨腫瘤疼痛患者使用曲馬朵栓劑,50~100mg/次,3次/d,疼痛明顯和完全緩解者佔64%,總有效率為80%。有人給53例癌痛患者肌內注射曲馬朵50mg,66%患者鎮痛效果滿意;靜脈注射50mg,73.3%效果滿意。
2.2.2.2可待因
可待因的鎮痛作用僅為嗎啡的1/6,可能是此葯需要在肝內脫去甲基成為嗎啡後才能發揮作用的緣故。口服每次30mg, 每日3-5次。
2.2.2.3噴他佐辛
噴他佐辛(pentazocine)為苯硑嗎啡烷類合成葯,其哌啶環中N位上甲基為異戊烯基取代而成的部分阿片受體激動葯,既具有阿片受體激動效應,又具有微弱的阿片受體拮抗作用。
噴他佐辛的鎮痛效能大約為嗎啡的1/3,即此葯30~40mg相當於嗎啡10mg。據報道,噴他佐辛用於癌痛治療,6.0mg的鎮痛作用相當於嗎啡10mg的作用。噴他佐辛肌內注射後大約20min起效,作用持續約3h。
2.2.3強阿片類止痛葯——第三階梯
強阿片類止痛葯以嗎啡為代表,是治療中度和重度癌痛的主要方法。是在弱阿片類止痛葯與非阿片類止痛葯(或並用輔助葯)止痛差時所選用的第三階梯治療葯。用此種葯物大多數患者止痛滿意。
強阿片類止痛葯的應用要考慮到許多因素,如年齡、性別、全身情況,癌的類型及疼痛嚴重和廣泛程度等。葯量個體差異很大,通常建議由小劑量開始,根據臨床經驗增至適宜劑量。
2.2.3.1嗎啡
第三階梯治療中較為常用的口服葯物是美施康定(即嗎啡控釋片),每片含嗎啡30mg,每次l~2片,每12h口服1次,若不能口服時,可經肛門給葯。其他強效阿片類葯物有嗎啡、鹽酸二氫埃托啡、美沙酮、哌替啶、芬太尼、丁丙諾啡、左啡諾等。
WHO推薦嗎啡作為強效阿片類葯物代表治療癌痛的原因:①嗎啡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可以得到,而且價格便宜。②研究較深:已能從多方面了解其葯理學特點,如葯代動力學方面,不良反應等,已有有效的嗎啡解毒葯—阿片受體拮抗劑納絡酮。③發揮作用時間與半衰期相等。④可隨時增加劑量;⑤經多種途徑給葯:口服,鎮痛作用時間長,並發症少,無效時可增加劑量;當不能口服時,可選用經直腸、靜脈點滴、肌內或皮下注射、硬膜外間隙或蛛網膜下隙給葯等。
2.2.3.2芬太尼
芬太尼為強效μ型阿片受體激動葯,對μ型阿片受體具有高度親和力和內在活性。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鎮痛和鎮靜作用。靜脈注射後立即起效,持續時間大約為30min。肌內注射後大約15min起效,持續60~120min。適合於經椎管內和經皮連續微量給葯。
2.2.3.3美沙酮
美沙酮的葯理作用與嗎啡相似,但口服嗎啡的利用率低,而美沙酮口服與注射同樣有效。其鎮痛強度及持續時間與嗎啡相當。耐受性與成癮性產生較慢,戒斷症狀略輕,而且容易治療。
2.2.3.4丁丙諾啡
丁丙諾啡是蒂巴因的衍生物,為長效強效鎮痛葯,屬於混合型阿片受體激動-拮抗葯。其鎮痛效力大約是嗎啡的50~100倍,噴他佐辛的100~150倍。最大限量為3~5mg/d,對中度以上的疼痛是一種有效的鎮痛葯,大部分患者按每8h用葯即可達到滿意的疼痛控制,舌下含化每次0.4mg,或注射肌內注射0每次.3mg。舌下含化丁丙諾啡的鎮痛作用為口服嗎啡的60倍(丁丙諾啡0.2mg舌下含化,q8h相當於嗎啡6mg口服,q4h)。如果丁丙諾啡對患者的疼痛無效而需更換口服應用嗎啡時,開始嗎啡的日用量應該是丁丙諾啡日用量的100倍,1次/4h。
2.3 癌痛的放射療法
有些癌痛則必須考慮包括放療在內的特殊治療方法。可單獨用也可配合用。
骨浸潤的癌痛較常見,放療對組織學上轉移瘤的疼痛比較有效。對最常見的乳癌、肺癌、前列腺癌、甲狀腺癌及骨髓瘤等的骨轉移瘤緩解疼痛率可達80%以上。骨轉移癌發生病理骨折均有疼痛,條件允許應手術行內固定,術後局部再行放療。放療是頭頸部癌症是主要的根治方法,即使是相當晚期仍可採用大劑量放療,因為若不控制腫瘤的增長,癌瘤發展起來要比大劑量放療反應更為痛苦。
2.4 癌痛的神經毀損療法
多數癌痛患者經三階梯治療原則,疼痛緩解率更加提高;但是,臨床上仍有癌痛患者除痛效果不滿意,而不得不考慮其它控制癌痛的方法。神經毀損性阻滯是治療頑固性癌性疼痛的一種有效的神經損毀治療方法。部分癌痛患者,在嚴格應用"三階梯葯物治療方案"後,仍有劇烈疼痛,或因不能進食,有葯物禁忌,不能耐受鎮痛葯等原因,無法充分接受"三階梯方案"的治療,稱為頑固性癌痛或難治性癌痛,是神經毀損性阻滯的適應症。
神經毀損性阻滯為控制慢性癌痛提供了一條極好的途徑。這些神經阻滯的成功有賴於患者的理解、合作以及醫生的經驗技術,經過適當的訓練和操作,在影像設備引導下治療顯著提高了安全性。
2.4.1 周圍神經毀損性阻滯
癌症疼痛較局限,應用葯物治療效果不佳時,使用不同濃度的酚、乙醇、阿黴素和絲裂黴素溶液阻滯周圍神經,或用射頻毀損神經,常可獲得滿意的療效。周圍神經松解術在治療惡性原因所致的疼痛中雖然有所限制,但其作用明確肯定,要保證有效的鎮痛,神經阻滯必須位於刺激原近端。可在門診或病人家中進行。上要用於疼痛較局限或用具它方法阻滯後殘留局部疼痛者。常用的神經阻滯包括上頜神經、下頜神經、耳顳神經、枕大神經、肩胛上神經、股神經、閉孔神經、坐骨神經和腓神經。
2.4.2 蛛網膜下腔神經毀損性阻滯
蛛網膜下腔酚或乙醇阻滯的鎮痛效果和持續時間都優於局部神經阻滯和神經根阻滯。此種方法控制癌痛有效,但需要有經驗的麻醉醫師操作。酚甘油阻滯是目前比較常用。鎮痛效果優者佔50%~60%,良者佔21%~30%,差者佔18%~20%。效果的好壞與腫瘤位置、穿刺間隙、注葯劑量與疼痛的評價方法有密切關系。大多數報道的疼痛緩解時間為2周至3個月,少數患者可持續4~12個月。筆者己隨訪的病人中,鎮痛效果良好的(臨終前無疼痛)佔58%,較好的(殘余疼痛,僅服用非甾體鎮痛葯即可達到無痛)佔26%,其餘的效果較差或短期內復發。單次阻滯的鎮痛時間從21天到270天,平均為94.3天。阻滯後的並發症主要是非痛覺神經受損害所引起。治療均應在手術室內進行。雙側阻滯的並發症包括尿瀦留、直腸功能障礙和肌肉癱瘓,多在一周內減輕或消失。
2.4.3硬膜外腔神經毀損性阻滯
硬膜外腔阻滯系將神經毀損葯注入硬膜外腔,阻滯脊神經傳導,產生節段性鎮痛的方法。與末梢神經阻滯相比,硬膜外腔阻滯可同時阻斷軀體和自主神經,阻滯范圍較大,且效果確切;與蛛網膜下腔阻滯相比,則可避免腦膜刺激與脊髓或脊神經損傷,且因神經毀損葯不直接接觸神經根,系在硬膜之外發揮作用,故膀胱與直腸括約肌受累的可能性較蛛網膜下腔阻滯少,但其效果也不如蛛網膜下腔阻滯。此外,還可經硬膜外導管分次注入神經毀損葯。
2.4.4腹腔神經叢乙醇阻滯
腹腔神經叢乙醇阻滯治療腹部腫瘤引起的疼痛,特別是胰腺癌痛,約60-85%的患者可獲得無痛。需在X光透視下進行。
腹腔神經叢阻滯能很好地緩解前腸源性惡性腫瘤引起的上腹痛和背部牽涉痛。最常用於胰腺癌,與傳統的觀點相反,胰腺癌最常見的症狀是疼痛而不是無痛的黃疸。NCPB對遠端食管、胃、肝、膽管、小腸、近端結腸、腎上腺和腎的腫瘤性疼痛也有效。
腹腔內惡性腫瘤引起的疼痛,用其他方法治療效果不佳,應考慮採用腹腔神經叢阻滯。回顧文獻可以發現,使用此阻滯最多、效果最好的是胰腺癌疼痛。但是與內臟神經傳入纖維無關的疼痛,例如食道、胸壁、腹壁、腹膜、腸系膜根部、子宮頸部、膀胱等處病變產生的疼痛,用本阻滯效果不佳或無效。已有報告指出,腹腔神經叢阻滯對結腸和直腸癌疼痛有效。
總之,癌痛患者常忍受著身體的和精神的痛苦,他們常因治療方法的不合適而困擾,希望奇跡的發生。神經毀損性阻滯為控制慢性癌痛提供了一條極好的途徑。這些神經阻滯的成功有賴於患者的理解和合作以及醫生的經驗技術,經過適當的訓練和操作。
5. 癌症疼痛有哪些用葯方法
第一階梯
輕度疼痛給予非阿片類(非甾類抗炎葯)加減輔助止痛葯。注意:非甾類止痛葯存在最大有效劑量(天花板效應注)的問題。 常用葯物包括撲熱息痛、阿司匹林、雙氯芬酸鹽、加合百服寧、布洛芬、芬必得(布洛芬緩釋膠囊)、吲哚美辛(消炎痛)、意施丁(吲哚美辛控釋片)等等。
第二階梯
中度疼痛給予弱阿片類加減非甾類抗炎葯和輔助止痛葯。弱阿片類葯物也存在天花板效應。 常用葯物有可待因、強痛定、曲馬多、奇曼丁(曲馬多緩釋片)、雙克因(可待因控釋片)等等。
第三階梯
重度疼痛給予阿片類加減非甾類抗炎葯和輔助止痛葯。強阿片類葯物無天花板效應,但可產生耐受,需適當增加劑量以克服耐受現象。以往認為用嗎啡止痛會成癮,所以不願給患者用嗎啡,現在證明這個觀點是錯誤的———使用嗎啡的癌痛患者極少產生成癮性。此階梯常用葯物有嗎啡片、美菲康(嗎啡緩釋片)、美施康定(嗎啡控釋片,可直腸給葯)等等。但是,杜冷丁這一以往常用的止痛葯,由於其代謝產物毒性大等因素,未被推薦用於控制慢性疼痛。
對疼痛的處理採取主動預防用葯。止痛劑應有規律按時給予,而不是必要時才給,下一次用葯應在前一次葯物葯效消失之前給予,得以持續鎮痛。
癌症疼痛以滿足病人為原則,這是基本的倫理學要求。
6. 癌症如何止痛
癌症的三階梯止痛法,是一種根據患者的疼痛程度不同而分別使用不同等級止痛葯物為治療原則的止痛方法。作為一種最常用且極為有效的止痛方法,為世界衛生組織(WHO)大力推薦,已被廣泛地應用於治療各類慢性疼痛。
使用三階梯止痛法的前提是要學會癌痛等級的評估。要把患者的癌痛分為輕、中、重三級,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使用0~10級疼痛評價量表。醫生向患者提問請他回答:「若0為無痛,10為你能想像的最痛,那麼你現在的疼痛是幾級?疼痛最重時為幾級?最輕時為幾級?」
1~4級為輕度疼痛,患者雖有痛感但可忍受,能正常生活;5~6級為中度疼痛,患者疼痛明顯,不能忍受,影響睡眠;7~10級為重度疼痛,疼痛劇烈,不能入睡,可伴有被動體位或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表現。
搞清了患者的疼痛等級後,再按照WHO提出的癌痛治療的5個主要原則給葯:
一、口服給葯。簡便、無創、便於患者長期用葯,對大多數疼痛患者都適用。
二、按時給葯。注意:是「按時」給葯,而不是疼痛時才給葯。
三、按三階梯原則給葯。按患者疼痛的輕、中、重不同程度,給予不同階梯的葯物。下面我們分別列舉各階梯中的常用葯物。
第一階梯輕度疼痛給予非阿片類(非甾類抗炎葯)加減輔助止痛葯。注意:非甾類止痛葯存在最大有效劑量(天花板效應注)的問題。
常用葯物包括撲熱息痛、阿司匹林、雙氯芬酸鹽、加合百服寧、布洛芬、芬必得(布洛芬緩釋膠囊)、消炎痛、吲哚美辛、意施丁(吲哚美辛控釋片)等等。
第二階梯中度疼痛給予弱阿片類加減非甾類抗炎葯和輔助止痛葯。弱阿片類葯物也存在天花板效應。
常用葯物有可待因、強痛定、曲馬多、奇曼丁(曲馬多緩釋片)、雙克因(可待因控釋片)等等。
第三階梯重度疼痛給予阿片類加減非甾類抗炎葯和輔助止痛葯。強阿片類葯物無天花板效應,但可產生耐受,需適當增加劑量以克服耐受現象。以往認為用嗎啡止痛會成癮,所以不願給患者用嗎啡,現在證明這個觀點是錯誤的———使用嗎啡的癌痛患者極少產生成癮性。
此階梯常用葯物有嗎啡片、美菲康(嗎啡緩釋片)、美施康定(嗎啡控釋片,可直腸給葯)等等。但是,度冷丁這一以往常用的止痛葯,由於其代謝產物毒性大等因素,未被推薦用於控制慢性疼痛。
另外,一些輔助葯物的使用增加了止痛的療效,減少了止痛葯的劑量,起到了良好的止痛效果。這些葯物包括皮質類固醇激素地塞米松和強的松,可以減輕周圍神經水腫和壓迫引起的疼痛;抗抑鬱葯阿米替林、多慮平、美舒郁、百憂解,用來鎮痛、鎮靜、改善心情;抗驚厥葯卡馬西平、苯妥英鈉,可治療撕裂性及燒灼樣痛和放化療後疼痛;羥嗪類抗組胺葯,用於鎮痛、鎮靜、鎮吐。
四、用葯個體化。用葯劑量要根據患者個體情況確定,以無痛為目的,不應對葯量限制過嚴而導致用葯不足。
五、嚴密觀察患者用葯後的變化,及時處理各類葯物的副作用,觀察評定葯物療效,及時調整葯物劑量。
此外,還要注意葯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葯物止痛與其它方法相結合的綜合治療等問題。
最近,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取消了癌症病人使用嗎啡的極量限制,這體現了政府部門對於推廣癌痛三階梯治療的決心,也體現了我國政府對癌痛控制與姑息治療工作的支持。對醫務人員來講,改變舊的觀念,學習必要的止痛用葯知識是當務之急。
7. 如何緩解癌症患者疼痛你知道哪些好的方法
1986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為癌症患者,特別是晚期癌症患者推薦了三步止痛法,這已成為全世界治療MS癌症患者的重要標准。一些腫瘤具有內分泌功能,可能產生非轉移性全身症狀和疼痛。如骨關節病綜合征(手指彎曲、骨關節痛、骨膜增生等)、重症肌無力,該疾病可能導致生活質量的提高。多發性肌肉神經痛等,常見於肺癌、骨肉瘤等。
然而,在實際操作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使得癌痛的治療非常不理想,如止痛葯的控制等。許多制葯工作者並不了解,包括一些不能正確治療癌痛的醫生,只知道冷丁針,患者及其家屬不了解、不理解、不配合治療。癌症疼痛的標准化治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8. 癌痛治療的首選給葯途徑是什麼
1、葯物止痛,包括解熱鎮痛葯、麻醉性鎮痛葯、催眠鎮痛葯、抗癲癇葯和抗抑鬱葯。2、神經阻滯,一般選用長效局部麻醉葯,對癌症疼痛、三叉神經痛等進行治療。3、椎管內注葯,椎管內可以注入糖皮質激素和局部麻醉葯,此法用於治療癌症疼痛、椎間盤突出和頸椎病等。4、痛點注射,常用於治療腱鞘炎、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腰肌勞損等。29、其他治療方法,慢性疼痛還可以選用針灸療法、推拿療法、護理療法和心理療法等進行治療。
9. 癌症疼痛怎麼辦
你好,癌症晚期中葯輔助治療是很好的,辯證好輔助其他的治療是有很大希望延長生存時間的,一般多以扶正祛邪為主。但是需要准確的辯證處方。對於輕微的疼痛可以用中葯處理,但是如果疼痛嚴重建議參考下列西葯疼痛處理方案,配合中葯治療。
止痛方法的選擇
應遵循安全、有效和簡便的原則,由簡單到復
雜,由低危險性過渡到高危險性方法。
三階梯止痛方法
- 輕度疼痛:非阿片類止痛葯+輔助葯物,WHO推薦「阿司匹林」;
中度疼痛:弱阿片類止痛葯+非阿片類止痛葯+輔助葯物,WHO
推薦「可待因」;
重度疼痛:強阿片類止痛葯+非阿片類止痛葯+輔助葯物,WHO
推薦「嗎啡」;
止痛葯物的使用原則
按階梯給葯 非阿片類 弱阿片類 強阿片類
按時給葯
聯合用葯 對中重度疼痛需兩種以上止痛葯;
交替用葯 長期反復應用一種葯物會產生耐葯
性;
葯物劑量 由小到大;
積極預防和治療止痛葯物的副作用
10. 肝癌晚期患者疼痛難忍,有哪些方法可緩解
肝癌晚期需要及時就醫,以保守治療為主,聯合中醫中葯進行輔助治療,中醫治療肝癌不僅能緩解病人的疼痛情況,還採取辨證施治、攻補兼施的方法,常與其他方法配合治療肝癌。以提高機體抗病力,改善全身狀況和症狀,減輕化療、放療不良反應。
緩解「癌痛」最基本的用葯原則
1、按時給葯:要持續有規律的給病人用葯,而不是等到病人疼痛的時候再來用葯,如使用長效類葯,每天或者幾天一次,使葯物持久有效,避免因疼痛反復發作增加患者痛苦。
2、按階給葯:即輕度疼痛可給予非甾體類抗炎葯;中度疼痛可給予阿片類輕型葯物;重度疼痛可給予阿片類重型葯物。一般用葯要遵循由弱到強、又少到多、由單用到聯用,逐漸加量。
3、個體化給葯:即不受所謂常用量或「極量」限制,而是根據患者的病情、腫瘤的類型、用葯後的耐受性和反應來選擇葯物和葯量,以達到有效鎮痛為目的。治療時,隨時注意疼痛的再評估和用葯劑量調整。
4、口服給葯:相對於注射給葯,口服給葯簡單、方便、安全、經濟、作用時間長且不易產生依賴性,所以,控制癌痛應盡可能採用口服用葯,如不能口服應考慮經直腸或經皮給葯;注射給葯一般僅作為最後選擇或臨時性追加用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