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風險評估的方法有哪些
一、風險評估的准備
風險評估的准備過程是組織進行風險評估的基礎,是整個風險評估過程有效性的保證。組織對自身信息及信息系統進行風險評估是一種戰略性的考慮,其結果將受組織的商業需求及戰略目標、文化、業務流程、安全要求、規模和結構所影響。不同組織對於風險評估過程中的各種子過程可能存在不同的要求,因此在風險評估實施前,組織應:
1.確定風險評估的范圍; 2.確定風險評估的目的,為風險評估的實施提供導向; 3.建立適當的組織結構; 4.建立系統性的風險評估方法;5.獲得最高管理者對風險評估策劃的批准。
二、風險評估的實施
組織應根據策劃的結果,由評估的人員按照相應的職責和程序進行資產評估、威脅評估、脆弱性評估。在考慮已有安全措施的情況下,利用適當的方法與工具確定威脅利用資產脆弱性發生安全事件的可能性,並結合資產的安全屬性受到破壞後的影響來得出資產的安全風險。
風險計算
我們以下述函數進行表示:
R= f(A,V,T)=f(Ia,L(Va,T))
其中:R表示風險;A表示資產;V表示脆弱性;T表示威脅; Ia表示資產發生安全事件後對組織業務的影響(也稱為資產的重要程度); Va表示某一資產本身的脆弱性,L表示威脅利用資產的脆弱性造成安全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具體而言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首先對資產的弱點進行排序;
2.針對每一個弱點,確定可能利用此弱點造成安全事件的威脅的類型;
3.給確定的威脅賦值;
4.將威脅值與脆弱點值相乘,得出安全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即:安全事件發生可能性=L(威脅可能性,脆弱點嚴重性);
5.根據資產的重要程度以及安全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計算風險值,即:風險值=R(資產重要程度,安全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四、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包括三個部分:分析風險來源;識別區域風險;風險關聯分析。
1.分析風險來源
經過資產、威脅、脆弱性的計算後形成一個風險列表,需要對該列表的風險進行分類,並在分類的基礎上進行風險合並。在對風險進行分類合並時,首先需要考慮風險所發生的位置,然後考慮風險的來源。風險的來源可以從威脅、脆弱性和安全管理三個方面進行。
風險發生的位置可以從資產所在的安全域或從信息安全發生的層次進行劃分。資產所在的安全域指具有相同安全屬性的某一物理區域或邏輯區域,該區域和其他安全區域具有明顯的邊界;信息安全發生的層次指物理層安全、網路層安全、操作系統層安全、應用層安全、數據層安全。風險的來源從威脅角度進行合並,可以從威脅的來源,發生的途經,影響的大小角度進行劃分整理。風險的來源從脆弱性角度進行合並,從大的方面有兩類,一類是IT技術類脆弱性,另一類是管理類脆弱性。安全管理類脆弱性可以從設計、開發、驗收、運行、維護、人員、業務持續性管理等方面進行分析。
Ⅱ 常見的風險識別方式有哪些
風險辨識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1、生產流程分析;2、風險調查列舉;3、資產狀況分析;4、分解分析法;5、失誤樹分析法.
補充擴展:
1、生產流程分析:是指在生產工藝中,從原料投入到成品產出,通過一定的設備按順序連續地進行加工的過程。該種方法強調根據不同的流程,對每一階段和環節,逐個進行調查分析,找出風險存在的原因。
2、風險調查列舉:由風險管理人員對該企業、單位可能面臨的風險逐一列出,並根據不同的標准進行分類。專家所涉及的面應盡可能廣泛些,有一定的代表性。一般的分類標准為:直接或間接,財務或非財務,政治性或經濟性等。
3、資產狀況分析:即按照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及損益表、財產目錄等的財務資料,風險管理人員經過實際的調查研究,對企業財務狀況進行分析,發現其潛在風險。
4、分解分析法:分解分析法指將一復雜的事物分解為多個比較簡單的事物,將大系統分解為具體的組成要素,從中分析可能存在的風險及潛在損失的威脅。
5、失誤樹分析法:失誤樹分析方法是以圖解表示的方法來調查損失發生前種種失誤事件的情況,或對各種引起事故的原因進行分解分析,具體判斷哪些失誤最可能導致損失風險發生。
風險的識別還有其他方法,諸如環境分析、保險調查、事故分析等。企業在識別風險時,應該交互使用各種方法。
Ⅲ 常用的安全風險識別方法有哪些
有工作危害分析法、安全檢查表分析法等方法。
1、工作危害分析法:是一種定性的風險分析辨識方法,是基於作業活動的風險辨識技術,用來進行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環境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缺陷的有效識別。
2、安全檢查表分析法:是一種定性的風險分析辨識方法,是將項目列出檢查表進行分析,以確定系統、場所的狀態是否符合安全要求,通過檢查發現系統存在的風險,提出改進措施的法。
安全風險:
是安全事故發生的可能性與其後果嚴重性的組合。安全風險,傳統上,安全風險管理的方法有兩種:前瞻性方法和反應性方法,各有優點與缺點。確定某一風險的優先順序也有兩種不同的方法:定性安全風險管理和定量安全風險管理。風險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識別和評估潛在的風險領域。所謂風險領域就是風險因素的集合。風險識別是否全面齊備,是否准確,都直接影響風險評估與風險控制。
Ⅳ 風險識別的方法
1、 風險調查法: 通過保險公司可保的保險來對風險進行識別;
2 、 風險列舉法: 公司的 風險管理部門列舉出 可能產生的 風險 ;
3 、 風險中和法:將 可能遭遇的 風險損失 與可能獲利之間平衡一下;
4 、 財務報表分析法: 對公司的財務報表等進行分析,識別風險存在的可能性;
5 、 現場調查法:委託 風控機構對公司風險進行實地調查。
1 、環境風險:作為外部因素的環境風險對公司的生產經營也能產生影響,國家政策的變化、企業發展與市場要求不匹配等等都有可能給公司帶來經營困難的風險;
2 、市場風險:市場需求量的變動,新的競爭力出現等等都可能會引發企業風險,企業無法再按照既定策略生產經營下去,所以分析市場風險是一個企業發展的必要考察內容;
3 、技術風險:企業在發展新技術、新產品過程中,也可能會面臨阻礙,市場上新的替代產品更新速度快,企業技術創新進程有所阻滯;企業的技術風險要事先進行預測和考慮;
4 、生產風險:指企業沒有按照既定目標完成生產計劃,導致原本簽訂的訂單,無法及時出貨,導致生產秩序混亂;生產力是企業不斷推出產品的內在動力;
5 、財務風險:財務問題是任何企業都必須時刻關注的問題。企業發展時時刻刻都需要資金作支撐;
6 、人事風險:該內容是出於對企業內部人員變動問題的考慮。
Ⅳ 常見的風險分析方法
風險管理的各個步驟
對於現代企業來說,風險管理就是通過風險的識別、預測和衡量、選擇有效的手段,以盡可能降低成本,有計劃地處理風險,以獲得企業安全生產的經濟保障。這就要求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應對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識別,預測各種風險發生後對資源及生產經營造成的消極影響,使生產能夠持續進行。可見,風險的識別、風險的預測和風險的處理是企業風險管理的主要步驟。
風險的識別
風險的識別是風險管理的首要環節。只有在全面了解各種風險的基礎上,才能夠預測危險可能造成的危害,從而選擇處理風險的有效手段。 風險識別方法很多,常見的方法有: 2.1.1◆生產流程分析法 生產流程分析法是對企業整個生產經營過程進行全面分析,對其中各個環節逐項分析可能遭遇的風險,找出各種潛在的風險因素。生產流程分析法可分為風險列舉法和流程圖法。 1.風險列舉法指風險管理部門根據本企業的生產流程,列舉出各個生產環節的所有風險。 2.流程圖法指企業風險管理部門將整個企業生產過程一切環節系統化、順序化,製成流程圖,從而便於發現企業面臨的風險。 2.1.2◆財務表格分析法 財務表格分析法是通過對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營業報告書及其他有關資料進行分析,從而識別和發現企業現有的財產、責任等面臨的風險。 2.1.3保險調查法 採用保險調查法進行風險識別可以利用兩種形式: 通過保險險種一覽表,企業可以根據保險公司或者專門保險刊物的保險險種一覽表,選擇適合本企業需要的險種。這種方法僅僅對可保風險進行識別,對不可保風險則無能為力。 委託保險人或者保險咨詢服務機構對本企業的風險管理進行調查設計,找出各種財產和責任存在的風險。
風險的預測
風險預測實際上就是估算、衡量風險,由風險管理人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其掌握的統計資料、風險信息及風險的性質進行系統分析和研究,進而確定各項風險的頻度和強度,為選擇適當的風險處理方法提供依據。風險的預測一般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2.2.1預測風險的概率:通過資料積累和觀察,發現造成損失的規律性。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時期一萬棟房屋中有十棟發生火災,則風險發生的概率是1/1000。由此對概率高的風險進行重點防範。 2.2.2預測風險的強度:假設風險發生,導致企業的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對於容易造成直接損失並且損失規模和程度大的風險應重點防範。
風險的處理
風險的處理常見的方法有: 2.3.1避免風險:消極躲避風險。比如避免火災可將房屋出售,避免航空事故可改用陸路運輸等。因為存在以下問題,所以一般不採用。 可能會帶來另外的風險。比如航空運輸改用陸路運輸,雖然避免了航空事故,但是卻面臨著陸路運輸工具事故的風險。 會影響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比如為避免生產事故而停止生產,則企業的收益目標無法實現。 2.3.2預防風險:採取措施消除或者減少風險發生的因素。例如為了防止水災導致倉庫進水,採取增加防洪門、加高防洪堤等,可大大減少因水災導致的損失。 2.3.3自保風險:企業自己承擔風險。途徑有: 小額損失納入生產經營成本,損失發生時用企業的收益補償。 針對發生的頻率和強度都大的風險建立意外損失基金,損失發生時用它補償。帶來的問題是擠佔了企業的資金,降低了資金使用的效率。 對於較大的企業,建立專業的自保公司。 2.3.4轉移風險:在危險發生前,通過採取出售、轉讓、保險等方法,將風險轉移出去。
Ⅵ 安全風險識別和評估的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幾種方法:
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工作危害分析法是一種定性的風險分析辨識方法,它是基於作業活動的一種風險辨識技術,用來進行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環境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管理缺陷等的有效識別。
2. 安全檢查表分析法(SCL)
安全檢查表法是一種定性的風險分析辨識方法,它是將一系列項目列出檢查表進行分析,以確定系統、場所的狀態是否符合安全要求,通過檢查發現系統中存在的風險,提出改進措施的一種方法。
3. 風險矩陣分析法(LS)
風險矩陣分析法是一種半定量的風險評價方法,它在進行風險評價時,將風險事件的後果嚴重程度相對的定性分為若干級,將風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也相對定性分為若干級,然後以嚴重性為表列,以可能性為錶行,製成表,在行列的交點上給出定性的加權指數。
4.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法(LEC)
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法是一種半定量的風險評價方法,它用與系統風險有關的三種因素指標值的乘積來評價操作人員傷亡風險大小。三種因素分別是:L(事故發生的可能性)、E(人員暴露於危險環境中的頻繁程度)和C(一旦發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後果)。
5.風險程度分析法(MES)
風險程度分析法是是一種半定量的風險評價方法,它是對作業條件危險性分析法(LEC)的改進。
風險評估在一個企業中,誘發安全事故的因素很多,「安全風險評估」能為全面有效落實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基礎資料.並評估出不同環境或不同時期的安全危險性的重點,加強安全管理,採取宣傳教育、行政、技術及監督等措施和手段,推動各階層員工做好每項安全工作。
使企業每位員工都能真正重視安全工作,讓其了解及掌握基本安全知識,這樣,絕大多數安全事故均是可以避的。這也是安全風險評估的價值所在。
Ⅶ 風險識別的方法有
風險識別的方法有:
1、生產流程分析法:指的是風險管理人員對生產流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分析;
2、風險專家調查列舉法:指的是逐個列舉某個單位未來可能會遇到的風險;
3、資產財務狀況分析法:指的是對企業的財務資料進行分析;
4、分解分析法:將整個企業分解成多個簡單的部分進行分析;
5、失誤樹分析法:以圖解的方式來調查並分析;
6、環境分析法:對單位所在的環境進行風險分析;
7、保險調查法:對單位已經購買的保險和需要購買的保險進行調查分析。
風險的分類
1、依據風險的性質不同,可以分成投機風險和純粹風險兩種類型;
2、依據風險的標的不同,可以分成信用風險、責任風險、財產風險和人身風險四種類型;
3、依據產生風險的行為不同,可以分成基本風險和特定風險四種類型;
4、依據產生風險的環境不同,可以分成動態風險和靜態風險兩種;
5、依據產生風險的原因不同,可以分成技術風險、自然風險、政治風險等類型。
Ⅷ 風險識別的方法
感知風險
1、模型感知。判斷或歸類的方式對現實的和潛在的風險性質進行鑒別,使用Cunningham(1967)首先提出了雙因素模型,即風險=損失的不確定性的結果的危害性。 雙因素模型成為感知風險研究的主流模型。從模型中感知到風險。
2、頭腦風暴感知。假設自己在同一條件下去發散思維,去感受去體驗自己所在情況下會出現的風險。其目的在於產生新觀念或激發創新設想,以及角色轉變下的風險感知。
歷史信息核對法:調用業務相關歷史資料信息,包括原始資料等。從頭開始尋找風險點的來源,並分析出可能出現的其他風險,從而做出對應的解決方法的一種分析風險方法。這種方法較為多使用人力物力。
Ⅸ 【風險識別】風險識別的方法 有哪些
風險識別的方法:風險識別,是指風險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風險管理的基礎。只有在正確識別出自身所面臨的風險的基礎上,人們才能夠主動選擇適當有效的方法進行的處理。現在使用的風險識別方法,可以分為宏觀領域中的決策分析(可行性分析、投入產出分析等)和微觀領域的具體分析(資產負債分析、損失清單分析等)。下面介紹幾種主要方法:
生產流程分析
生產流程分析法,又稱流程圖法。生產流程又叫工藝流程或加工流程,是指在生產工藝中,從原料投入到成品產出,通過一定的設備按順序連續地進行加工的過程。該種方法強調根據不同的流程,對每一階段和環節,逐個進行調查分析,找出風險存在的原因。
風險調查列舉
由風險管理人員對該企業、單位可能面臨的風險逐一列出,並根據不同的標准進行分類。專家所涉及的面應盡可能廣泛些,有一定的代表性。一般的分類標准為:直接或間接,財務或非財務,政治性或經濟性等。
資產狀況分析
即按照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及損益表、財產目錄等的財務資料,風險管理人員經過實際的調查研究,對企業財務狀況進行分析,發現其潛在風險。
分解分析法
分解分析法指將一復雜的事物分解為多個比較簡單的事物,將大系統分解為具體的組成要素,從中分析可能存在的風險及潛在損失的威脅。
失誤樹分析法
失誤樹分析方法是以圖解表示的方法來調查損失發生前種種失誤事件的情況,或對各種引起事故的原因進行分解分析,具體判斷哪些失誤最可能導致損失風險發生。
風險的識別還有其他方法,諸如環境分析、保險調查、事故分析等。企業在識別風險時,應該交互使用各種方法。
本條內容來源於:中國法律出版社《新編金融法小全書(第五版)》
Ⅹ 風險識別方法有哪些
風險識別的一般方法是對照危險分類逐項識別,具體操作方法是:
根據GB/T13861-1992《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與代碼》將導致事故和職業危害的原因,危險、危害因素分為如下六類:
(1).物理性危險、危害因素:
a)設備、設施缺陷(強度不夠、剛度不夠、穩定性差、外形缺陷);
b)防護缺陷(無防護、防護裝置和設施缺陷、防護不當);
c)電危害(帶電部位裸露、漏電、雷電);
d)雜訊危害(機械性雜訊、電磁性雜訊、流體動力性雜訊);
e)振動危害(機械性振動、電磁性振動、流體動力性振動);
f)電磁輻射(電離輻射、X射線、非電離輻射、紫外線);
g)明火;
h)能造成灼燒的高溫物質(高溫氣體、高溫固體、高溫液體);
i)粉塵(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塵);
j)作業環境不良(採光強度不夠、強迫體位、高溫高濕、地面不平);
k)信號缺陷(無信號設施、信號不清、信號位置不當);
l)標志缺陷(無標志、標志不清楚不規范、標志位置缺陷)。
(2)、.化學性危險、危害因素:
a)易燃易爆性物質(易燃易爆性氣體、液體、固體);
b)有毒物質(腐蝕性氣體,腐蝕性液體);
(3)、生物性危險、危害因素
a)致病微生物(細菌、病毒);
b)傳染病媒介物
(4)心理、生理性危險、危害因素
a)負荷超限(體力負荷超限、視力負荷超限);
b)心理異常(情緒異常、冒險心理)。
(5)、行為性危險、危害因素
a)指揮錯誤(指揮失誤、違章指揮);
b)操作失誤(誤操作、違章作業)。
(6)其他危險、危害因素
車輛交通
按事故類別和職業病類別進行分類,參照GB6441-86《企業傷亡事故分類》,結合考慮起因,誘導性原因、致害物、傷害方式等,將危險因素分為16類,根據我公司的過程特點,除去放炮和火葯爆炸外尚有如下14類。
(1)物體打擊,是指物體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產生運動,打擊人員造成人身傷亡事故,不包括因機械設備、車輛、起重機械、坍塌等引發的物體打擊;
(2)車輛傷害,是指企業機動車輛在行駛中引起的人體墜落和物體倒塌、墜落、擠壓事故。
(3)機械傷害,是指機械設備運動(靜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與人體接觸引起的夾擊、碰撞、煎切、捲入、鉸、碾、割、削等傷害;
(4)起重傷害,是指各種起重作業(包括起重和安裝、檢修、試驗)中發生的擠壓、墜落、(吊具、吊重)物體打擊和觸電;
(5)觸電,包括雷擊傷亡事故;
(6)淹溺
(7)灼燙,指火焰灼傷、高溫物質燙傷、化學灼傷(酸、鹼、鹽、有機物引起的體內外灼傷),不包括電灼傷和火災 引起的燒傷;
(8)火災;
(9)高處墜落
(10)坍塌,是指物體在外力重力作用下,超過自身的強度極限或順結構穩定性破壞而造成的事故;
(11)爆炸——化學性爆炸,是指可燃性氣體、粉塵與空氣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接觸引爆能源時,發生的爆炸事故;.物理性爆炸,包括鍋爐爆炸、容器超壓爆炸、輪胎爆炸等;
(12)中毒窒息
(13)職業病:包括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質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14)其他傷害,是指除上述以外的危險因素,如摔、扭、挫、擦、刺、割傷和非機動碰撞、軋傷等;
在危險源辨識中要充分考慮以上所列的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