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常用的針刺基本行針方法

常用的針刺基本行針方法

發布時間:2022-11-18 02:55:34

㈠ 針刺過程中得氣與行針方法是什麼

(一)得氣得氣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後所產生的經氣感應,又名針感。針感以病人感覺到針刺部位酸、麻、脹、重感者為多,同時,針刺某些穴位以及對針刺反應比較敏感的病人針感可向一定的方向放散一定的距離。針刺得氣後,醫生刺手的指下有一種略為沉緊的感覺。如果沒有經氣感應而不得氣時,醫生則感到針下空虛無物,病人也無酸、麻、脹、重等感覺。盡管針刺治療的病人和病種以及所選擇的穴位和針刺手法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針刺時必須得氣才能夠取得滿意的療效。

是否得氣的針感越強,療效就越好呢?不一定。因為得氣說明針刺達到了腧穴所在,至於針感的強弱,則要根據病人的年齡、體質的強弱、疾病的性質、病程的長短、病證的虛實、手法的補瀉需要等具體情況而具體確定。

(二)行針

行針又名運針,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後,誘導和調節針感以及進行補瀉而施行的各種針刺手法。行針的手法可分為基本手法和輔助手法。

1.基本手法

(1)提插法:先將針刺入腧穴一定部位,根據針刺的深淺不同,分為淺部、較深部、深部三個層次,古人習慣上分別把這三個層次稱為為天、人、地三部。「提」就是將針從地部退至人部、天部,或由人部退至天部的向上提針的過程。「插」就是將針從天部刺到人部、地部,或從人部刺到地部的向下刺入的過程。提插法就是提針與插針的聯合應用,關於提插幅度的大小、頻率的快慢和行針時間的長短等,應根據病人的體質、病情和腧穴的部位以及所要達到的治療目的而具體確定(圖8-10)。

(2)捻轉法:將針刺入一定深度後,用拇指與食、中指挾持針柄做一前一後旋轉捻動的動作。捻轉角度的大小、頻率的快慢和時間的長短,應根據病人的體質、病情和腧穴的特點等確定(圖8-11)。

圖8-10、圖8-11

㈡ 針法的手法

進針後為了獲得針感必須施行的針刺手法,習慣稱之為行針。
行針技術就是針刺的基本手法。也是各種針刺補瀉手法的基礎。主要有捻轉法和提插法兩種。①捻轉法:針尖進入腧穴一定深度後,用拇指和食指夾持針柄,將針來迴旋轉捻動(圖1)。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的捻轉幅度和速度相等,均勻用力,反復進行。捻轉的幅度和頻率可根據治療要求來決定。這種行針手法稱之為捻轉法。一般捻轉幅度大、頻率高、刺激量大,適於實證、急性病;捻轉幅度小、頻率低、刺激量小,適於虛證、慢性病。捻轉的幅度一般掌握在180°~360°左右。②提插法:針尖進入腧穴一定深度後,用拇指和食指夾持針柄,將針上提和下插的連續動作(圖2)。
針由腧穴淺層向下深入,稱為插針;由腧穴深層向上淺出,稱為提針。這種縱向的行針手法,稱之為提插法。插針和提針的幅度、速度相等,均勻用力,反復交替。提插的幅度和頻率也可根據治療要求來決定,但不宜過大或過快。一般情況之下,提插手法在得氣點左右進行,在復合手法中則可以離開第一次的得氣點,在較大范圍內進行提插。
在臨床上,捻轉法和提插法可結合應用。
補瀉手法這是針刺時最常用的方法,一般分為迎隨補瀉、徐疾補瀉、提插補瀉、捻轉補瀉、呼吸補瀉、開闔補瀉6種(見補瀉)。 在基本手法和補瀉手法的實施過程中,為了獲得、保持與加強針感,對針柄、針體和腧穴所在經脈進行的輔助動作。可分為以下3類:①對腧穴所在經脈施行的輔助手法主要有循法和攝法。循法,進針後用手指沿經脈路線上下輕輕推按(圖3)。
攝法,進針後用手指沿經脈路線分段按壓。其目的在於促使和加強針刺感應。習慣上,在進針前用左手按壓腧穴以助右手進針的指切法,以及出針後按壓腧穴以防出血的捫法,也歸屬於此。②對毫針施行的輔助手法主要有彈法、刮法、搖法、搓法、飛法和搗法等。彈法,用手指輕輕彈動針柄及其末端(針尾),使其微微震顫(圖4)。
刮法,用拇指抵住針尾,然後以食指指甲由下而上輕刮針柄(圖5)。
其目的在於促使和加強針感循經感傳。搖法,直立或卧倒針體後,輕輕搖動針體的動作(圖6)。搓法,將針體向一個方向捻轉,似搓線狀(圖7)。飛法,將針先作較大幅度的捻轉,然後鬆手,拇、食指張開,一捻一放,反復多次,似飛鳥展翅狀(圖8)。搗法,又稱雀啄法,針刺到一定深度得氣後,將針尖在原位作很小幅度的上下快速提插,如鳥啄食狀。其目的也在於維持和加強針感,使針感循經傳導。此外,搓法還可配合燒山火手法,誘導溫熱針感;飛法則又為赤鳳迎源手法的一個組成部分。 是針對復雜病情的多方面表現,將多種針刺手法結合起來使用以適應病症,提高治療效果的一種綜合手法。常用的有燒山火、透天涼、陽中隱陰、陰中隱陽、青龍擺尾、白虎搖頭、蒼龜探穴、赤鳳迎源。
燒山火的方法是視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作淺、中、深3層。在針刺得氣後,將針提至淺層,先在淺層施行補法3~9次,然後將針插入中層行補法3~9次,再插入深層行補法3~9次,最後將針退至淺層,稱之為一度。如此反復施術數度,使針下產生溫熱感或者病人身體出現發熱感為止。適用於虛寒病證。
透天涼的方法是針刺得氣後,將針插至深層,在深層施行瀉法6~8次,然後將針提至中層行瀉法6~8次,再將針提至淺層行瀉法6~8次,最後將針插至深層,稱之為一度。如此反復施術數次,使針下出現涼感或者病人身體出現涼感為度。適用於溫熱病證。
陽中隱陰為先補後瀉法,具體方法是將穴位分成深淺兩層,先在淺層行補法——緊按慢提九數,再進入深層行瀉法——緊提慢按六數。
陰中隱陽法為先瀉後補法,具體方法是將穴位分成兩層,先在深層行瀉法——緊提慢按六數,再退至淺層行補法——緊按慢提九數。
陽中隱陰法和陰中隱陽法主要由徐疾法、提插法,有時亦可加入捻轉法組合而成,均屬補瀉兼施法,適用於虛實夾雜證。
青龍擺尾的方法是斜向淺刺,或先深後淺,針尖刺向病所,然後將針柄緩緩擺動,好像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一樣,可推動經氣的運行。
白虎搖頭的方法是將針捻入,並用中指撥動針體,使其左右擺動,再予上提,同時進行搖振,有如用手搖鈴一般,可以推動經氣。
蒼龜探穴的方法是將針刺入穴位後,先退至淺層,然後更換針尖方向,上下左右多向透刺,逐漸加深,如烏龜入土四方鑽剔,有通行經氣的作用。
赤鳳迎源的方法是先將針刺入深層,得氣後再上提至淺層,候針自搖,再插入中層,然後提插捻轉,結合一捻一放,形如赤鳳展翅飛旋,有通行經氣的作用。

㈢ 針灸之針刺手法

針灸之針刺手法

針法又稱刺法,指採用針具,運用手法,刺激人體一定部位(一般是腧穴),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從而防治疾病的方法。下面,我就為大家講講針灸的針刺手法,一起來了解以下吧!

針刺的作用

1、疏通人體經絡

按照中醫的說法,人體中含有眾多的經絡,支撐起人體的日常動作。所以說,經絡對於人體非常的重要。針灸的作用就是疏通經絡,幫助其恢復順暢並且正常工作,這也是針灸的基本功效之一。如果人體內經絡不暢,那麼氣血的運行就會受到阻礙,所以容易出現身體疼痛、關節麻木、腫脹等現象。

2、調和陰陽

除了疏通人體經絡的作用之外,針灸的作用還包括的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這也是針灸、中醫的最終目的了。身體不舒服出現疾病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歸根結底都是人體出現陰陽失衡,針灸可以有效的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

3、扶正祛邪

所謂扶正祛邪,指的就是扶助我們人體中原本就擁有的機體正氣,祛除掉導致身體出現疾病的病邪。

行針手法

行針又名運針,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後為使之得氣,調節針感和進行補瀉而施行的各種針刺手法。

行針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轉法。

行針輔助手法:循法、彈柄法、刮柄法、搖柄法、挫柄法、震顫法。

(1)提插法:

操作: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後,施以上提下插動作的操作手法。(這種使針由淺層向下刺入深層的操作謂之插,從深層向上引退至淺層的操作謂之提,如此反復地上下呈縱向運動的行針手法,即為提插法)。

要領:使用提插法時的指力要均勻一致,幅度不宜過大,一般以3~5分為宜,頻率不宜過快,每分鍾60次左右,保持針身垂直,不改變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轉法:

操作: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後,施以向前向後捻轉動作的操作手法。(這種使針在腧穴內反復前後來口的旋轉行針手法,即為捻轉法)。

要領:使用捻轉法時,指力要均勻,角度要適當,一般應掌握在180o左右,不能單向捻針,否則針身易被肌纖維等纏繞,引起局部疼痛和導致滯針而使出針困難。

針刺進針法

(1)單手進針法:

操作:單手進針法:術者以拇指、食指持針,中指端緊靠穴位,指腹緊靠針身下段。當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壓時,中指隨之屈曲,將針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適用:短針進針。

(2)雙手進針法:

①指切進針法

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針,緊靠左手指甲面將針刺入腧穴。

適用:短針進針。

②舒張進針法

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將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膚向兩側撐開,使皮膚綳緊,右手持針,使針從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間刺入。

適用:皮膚鬆弛部位得腧穴。

③夾持進針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夾住針身下端,露出針尖,將針尖固定於針刺穴位的皮膚表面位置,右手持針柄,使針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壓時,左手拇食二指同時用力,兩手協同將針刺入穴位皮膚。

適用:此法適用於長針的進針。

④提捏進針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將所刺部位的皮膚捏起,右手持針,從捏起的上端將針刺入。

適用:適用於皮膚淺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進針。

針刺補瀉手法

針灸治病補瀉手法是關鍵。而且,針刺手法並不玄奧,並非常人所想的那樣神秘莫測,倘能細心探求,自非難事。針灸手法效果的不同主要決定於捻轉的.幅度、提插的速度、進針的角度,最後得出一個綜合力度。惜因目前操作不一,有人就認為玄虛神秘,如能研得真諦,確有獨到之處,針灸原理也在其中。

針刺補瀉手法中,最重要的是提插補瀉法、捻轉補瀉法,這兩項內容也是筆試中經常出現的考點。記憶的時候,要配合動作找其中的規律,不要單純背文字,不然很容易搞混的。

(1)疾徐補瀉:進針慢、退針快,少捻轉為補;進針快、退針慢,多捻轉為瀉。

(2)呼吸補瀉:呼氣時進針,吸氣時退針為補;吸氣時進針,呼氣時退針為瀉。

(3)開合補瀉:出針後迅速按壓針孔為補;出針時搖大針孔為瀉。

(4)提插補瀉:先淺後深,重插輕提,提插幅度小,頻率慢為補;先深後淺,輕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頻率快為瀉。

(5)迎隨補瀉:針尖隨著經脈循行的方向,順經斜刺為補;針尖迎著經脈循行的方向,迎經斜刺為瀉。

(6)捻轉補瀉:左轉時角度小,用力輕為補;右轉時角度大,用力重為瀉。另外還有很多復雜的復式手法,臨床上常用的有燒山火和透天涼兩種。

(7)燒山火:因可使病人局部或全身出現溫熱感而得名,適用於治療麻冷頑痹等寒證。操作方法是:將穴位縱向分為天、地、人三部,將針刺入天部(上1/3),得氣後行捻轉補法,再將針刺入人部(中1/3),得氣後行捻轉補法,然後再將針刺入地部(下1/3),得氣後行捻轉補法,即慢慢地將針提到天部。如此反復操作三次,即將針按至地部留針。

(8)透天涼:因可以使病人在局部或全身出現寒涼感而得名,適用於熱證。操作方法是:將針刺入應刺深度的地部(下1/3),得氣後行捻轉瀉法,然後再將針緊提至人部(中1/3),得氣後行捻轉瀉法,然後再將針緊提至天部(上1/3),得氣後行捻轉瀉法,將針緩慢地按至地部。如此反復三次,將針緊提至天部即可留針。此外,臨床上對於虛實不明顯的病症一般採用平補平瀉的方法。本法介於補法和瀉法之間,操作時應均勻地提插、捻轉,力量速度中等,以得氣為度,然後用中等速度出針。

「補瀉不明,扎針不靈」是針灸學界的一句格言。在針灸的臨床治療中,只有針對素體症狀配合相應的針灸補瀉才能夠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中醫發展中幾千年的精華也在於此。

注意事項

針灸雖然能夠令我們有效的解除疾病的困擾,但並不是說這種保健治療方法就是百分之百安全的。為了保障我們的生命健康,以下的一些針灸注意事項一定要牢記在心哦!

1、在身體過於疲憊,精神高度緊張和飢餓的時候最好不要進行針灸;

2、年老體弱者進行針灸治療的時候,最好選擇卧位,因為這樣更加容易選擇穴位;

3、女性在懷孕的時候進行針灸力道一定要輕柔,並且一些能夠引起女性宮縮的穴位千萬不要進行針灸,常見的這類穴位有合谷、三陰交、昆侖等等;

4、如果給小孩進行針灸,孩子哭鬧不配合的時候,千萬不要留針,除非必要;

5、嬰幼兒進行針灸的時候,囟門部及風府、啞門穴等的穴位千萬不能夠施針;

6、患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最好不要進行針灸;

7、皮膚出現感染、腫瘤等等部位不能夠進行針灸;

8、特殊病人的特殊部位選擇針灸的穴位、施針的角度和深度有著特別的講究,例如腸粘連患者的腹部等等;

9、針灸注意事項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針灸要看疾病種類,應該根據病情來選擇針灸的方法或者是其他的治療手段。

提示: 以上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㈣ 針灸常用的進針方法有哪五種手法

1.單手進針法:術者以拇指、食指持針,中指端抵住腧穴,指腹緊靠針身下段。當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壓時,中指隨之屈曲,將針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實際上,此法是以刺手的中指代替了押手的作用,具有簡便、快捷、靈活的特點。該法多用於較短毫針的進針。

2.雙手進針法:即左右雙手配合,協同進針。根據押手輔助動作的不同,又分為指切進針法、夾持進針法、提捏進針法、舒張進針法四種。

(1)指切進針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壓在穴位上,右手持針,緊靠指甲緣將針刺入皮膚。適用於較短毫針刺入肌肉豐厚部的穴位。

(2)夾持進針法:用左手拇、食兩指夾持棉球,裹住針尖,直對腧穴,當押手兩指下按時刺手順勢將針刺入穴位。適用於長針的進針。

(3)舒張進針法:用押手拇、食指將穴區皮膚撐開綳緊,右手持針從兩指間刺入。多用於皮膚松馳或有皺折部的穴位,如腹部穴位。

(4)提捏進針法:用押手拇、食指將穴區皮膚捏起,刺手持針從捏起部側面或上端刺入。適用於頭面等皮膚淺薄處的穴位。

3.管針進針法:用不銹鋼、玻璃或塑料等材料製成針管,代替押手。選平柄毫針裝入針管,上端露出針柄2-3分,然後快速將針拍入穴位內,再將針管抽去,施行各種手法。本法進針痛苦小,適用於疼痛敏感者。

㈤ 針灸如何運針

常用的進針手法有四種:一,指切進針法,即用左手拇指、食指尖端按在穴位上,右手持針刺入穴位的方法。此法適宜於短針的進針。二,夾持進針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持消毒干棉球,夾住針身下端,將針尖固定在所刺穴位上,用右手將針刺入的方法。此法適宜於長針的進針。三,舒張進針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將所刺穴位的皮膚向兩側撐開,使皮膚綳緊而右手刺入的方法。此法用於皮膚鬆弛部穴位。四,提捏進針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將穴位的皮膚捏起用右手將針刺入的方法。此法用於皮膚表淺部位,如印堂穴。

㈥ 針刺方法有哪些

(一)進針法

針刺進針時,常需兩手配合操作。其中用於持針操作的手稱為刺手,主要作用是掌握針具,施行手法操作。持針方式,一般以刺手的拇、食、中三指挾持針柄,其狀如持毛筆,另一手按壓在所刺部位或輔助進針,稱為押手,其作用在於固定腧穴位置,協助刺手操作。一般多以右手稱為刺手,左手稱為押手。常用的進針方法有如下四種:

1.指切進針法又稱爪切進針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邊,右手持針,緊靠左手指甲面將針刺入腧穴(圖8-3)。適用於短針的進針。

2.挾持進針法

或稱駢指進針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夾住針身下端,將針尖固定在所刺輸穴的皮膚表面位置,右手捻動針柄,將針刺入腧穴(圖8-4)。適用於長針的進針。

圖8-3、圖8-4

3.針刺的深度

是指針體刺入輸穴部位的深淺而言。每個腧穴的常規針刺深度,在腧穴各論中將有詳述,在臨床實際中可根據病人的體質、病情和腧穴所在的部位以及針刺得氣的情況靈活掌握針刺的深度。

㈦ 什麼叫【行針】

針向行氣法針刺行氣法之一。又稱針芒行氣法。指以針刺方向來控制針感傳導的方法。欲使針感向上傳導,則針尖宜向上斜刺;欲使針感向下傳導,則針尖宜向下斜刺。

使針從淺層向下刺人深層為插,由深層向上退到淺層為提。對於提插幅度大小、層次的變化、頻率的快慢、作時間的長短,應根據病人體質、病情、腧穴部位、針刺目的等靈活掌握。

使用提插法時指力要均勻一致,幅度不宜過大,提插的幅度一般掌握在3-5分。提插的幅度大,頻率快,時間長,刺激量就大;提插的幅度小,頻率小,時間短,刺激量就小。

輔助手法:

1、循法以左手或右手於所刺腧穴的四周或沿經脈的循行部位,進行徐和的循按或叩打的方法。此法在未得氣時用之可以通氣活血,有行氣、催氣之功。若針下過於沉緊時,用以宣散氣血,使針下徐和。

2、刮柄法指針刺達到一定深度後, 用指甲刮動針柄的方法.

用拇指或食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刮動針柄, 或以拇指和中指夾持針根部位用食指從上而下刮動針柄,此法稱之為單手刮柄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夾持針根,用右手的拇指或食指從上而下或從下而上刮動針柄的方法稱之為雙手刮柄法。本法在不得氣時用之以激發經氣,如已得氣者可以加強針刺感應的傳導與擴散。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行針

㈧ 中醫執業醫師常用針刺基本手法

1.1進針法———手法輕巧 無痛少痛 進針是整個針刺手法中的第一步,亦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步驟,進針時少痛或無痛是患者樂意接受針刺治療的重要方面,故醫者要達到手法嫻熟輕巧。具體操作如下:

(1)速刺法: 進針時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切壓在穴位上,右手拇、食、中三指捏住針身下端,無名指頂住針身,針具靠在押手指甲緣,在進針時切按稍重,右手運用腕力、指力迅速按壓刺入皮下,而後將針緩慢插入或稍帶捻轉,使針刺至要求的深度。此法較多的適用於1.5寸以內的毫針。長針進針法,可用拇、食、中三指捏住針身下端,在押手的協同下,一壓一刺迅入皮下,再作插入或捻轉至一定深度。若針頭面部等皮膚淺表部或施透刺法時,可改用提

捏押手法相結合的速刺法。以上進針方法,只要定位準確,一般可以達到少痛或無痛的目的。亦即古人雲: “針入貴速,既入徐進”;“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 。

(2)緩捻法: 在押手的協同配合下,用輕、慢、細的捻轉並微加壓力,向皮下捻入,此法常用於腹部腧穴及體質虛弱者。總之,在進針時可根據不同部位,施以不同的進針術式,但兩手的協同作用很重要。古人雲:“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確為經驗之談。

1.2行針法 ———多種術式 務求得氣 進針後再施以一定手法,稱為行針。行針技術是針刺基本手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提插法和捻轉法又是行針中最常用的方法,定要熟練掌握,運用自如,這與針刺得氣有著直接的聯系,而得氣是取得療效的前提,亦是施行針刺補瀉手法的基礎。

(1)提插法 :進針達一定深度後,均勻上下提插,待針下有沉緊感,如“魚吞鉤餌之沉浮,氣未至也,如閑處幽堂之深邃” 。催令氣至,這是一種激發氣至(或氣至病所)的常用方法。行補瀉法時,在進針得氣基礎上,重插輕提為補,提重插輕為瀉。

(2)捻轉法 :進針後拇食兩指均勻捻轉,以催氣至,或結合提插作上下捻轉,以加速得氣。在應用補瀉手法時,拇指向前力量增強,食指後退用力稍輕為補。反之,拇指後退用力稍弱,食指前捻力量稍強為瀉。

(3)搓針法 :若用上法不得氣時,可用搓針法運氣,即將針單向捻轉幾次,這時多數能令氣至,而後將針反方向捻退1~2次,再輕提插1~2次,注意勿令滯針。應用此法後,一般多能較快得氣。

(4)輔助法 :其它如彈法、循法、刮法、搖法、飛法、弩法等等輔助手法均有一定的催氣、行氣作用,或可留針候氣片刻,再作行針手法。

1.3留針法 ———時間久暫 靈活應用 留針法是進針運用一定手法後,將針留置穴內,以加強針感的持續效應。目前常用動留針或靜留針兩種方式。

(1)動留針 :於留針過程中,每隔若干時間,結合捻轉或提插等手法(或結合其它補瀉手法),又如電針等亦屬動留針范疇。

(2)靜留針 :針刺得氣或行針後“靜以久留”,然後出針。使用動留針或靜留針,以及留針時間的久暫,均須視病情、針刺部位等靈活應用。

1.4出針法 ———雙手協同 輕捻緩提 施術完畢後即可出針,在出針時仍用押手按住穴位(最好用消毒干棉球按於針孔旁),刺手作小幅度輕捻轉,同時邊捻邊提,輕輕將針提出皮膚,押手按揉針孔,若遇針孔出血可用干棉球多按一刻並拭之。若用放血治療,則不閉孔(按補瀉法則以速閉其孔為補,不閉其孔為瀉)。

2補瀉手法的應用

針灸治病必須在正確辨證的`基礎上,採用不同的補瀉手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歷代醫家創造了許多有關補瀉的操作方法,茲摘舉古典手法與筆者實踐中提煉後的補瀉操作手法幾則,簡介如下,請同道指下。

2.1燒山火 又稱“熱補法”,由呼吸、徐疾、提插、捻轉、九六、開闔等單式手法中的補法組合而成。其具體操作方法是先確定穴位的針刺深度,分為三等分(古稱“天、人、地三部”),隨呼氣進針至天部,用緊按慢提(重插輕提)法九次,然後將針插入人部,再緊按慢提九次,再插入地部,緊按慢提九次(也可結合捻轉法),若已有溫熱感,將針由地部退至天部,隨吸氣時出針,速閉其孔。若無溫熱感,可按上法重復操作多次,然後出針。

筆者操作方法:在進針得氣基礎上,將針插入1~ 2分( “豆許”),重插輕提多次,然後用拇指向前,食指向後,單向捻轉多次,緊握針柄,毋令氣散 (不使針尖脫離針感),使得氣感增強或有溫熱感,一次不效可重復數次,在出針時以拇指向後退1~ 2次,並輕提插1~ 2次,防止滯針,然後退出皮下,速閉其孔。此法有溫陽調氣作用,多用於寒麻冷痹虛寒性疾病。

2.2透天涼 又稱“涼瀉法” ,由呼吸、徐疾等單式補瀉手法中瀉法組合而成。其具體操作方法是吸氣時進針,直達地部,用慢按緊提(輕插重提)法六次,退至人部;慢按緊提六次,然後退至天部;慢按緊提六次為一度。若無涼麻感,再依前法重復施術多次,呼氣時退針,出針時不閉其孔(或搖大其孔)。

筆者操作方法:在進針得氣基礎上,將針提出1~ 2分( “豆許”),然後重復提重插輕多次,再以拇指向後、食指向前單向捻轉多次,緊握針柄,勿令氣散,使得氣感增強或有涼麻感。不效可重復數次,出針時搖大針孔或慢按其孔。此法有瀉熱作用,常用於熱痹或急性腫痛和實熱性疾病。

2.3陽中隱陰 先補後瀉法 明·楊繼洲《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凡用針之時,先運入五分,乃行九陽之數,如覺微熱,便運一寸之內,卻得六陰之數,以得氣,此乃陽中隱陰,可治先寒後熱之證,先補後瀉也。”

筆者操作方法:按穴位所針之深度,分為淺深二層操作,先在淺部行補法(緊按慢提多次和拇指向前捻轉數次,緊握針柄稍候,再進針至深層用瀉法(緊提慢按多次或拇指向後捻轉數次),稍停,然後出針。這是一種補瀉兼施的手法,常用於先寒後熱,虛中夾實的病證,含補中有瀉之意。

2.4陰中隱陽 先瀉後補法 《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凡用針之時,先運一寸,乃行六陰之數,如覺微涼,即退至五分之中,卻行九陽之數,以得氣,此乃陰中隱陽,可治先熱後寒之證,先瀉後補也。”

筆者操作方法:與陽中隱陰相反,先進針至深層行瀉法(緊提慢按和拇指向後捻轉多次),稍停,將針提至淺層,行重插輕提,拇指向前捻轉多次行補法,稍停,將針起出,揉按針孔,這亦是一種補瀉兼施手法。常用於先熱後寒,實中夾虛的病證,含瀉中有補之意。

3注意點

在臨診中只要辨證、選穴、手法適當,一般均能應手取效。但在具體操作時應詳細觀察,對某個病人或某一病症,某個階段用某種手法,不能一成不變,必須以臨床效果作為檢驗標准。為此要因人、因病、因時制宜,隨機應變,不斷調整,以達到最佳效應。

㈨ 針灸學的進針方法有哪些

1.指切進針法:用押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於腧穴位置的旁邊,刺手持針,緊貼手指甲面將針刺入腧穴。本法用於短針的進針。
2.夾持進針法:用押手拇、食二指持捏無菌干棉球,夾住針身下端,將針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膚表皮位置,刺手捻動針柄,將針刺入腧穴。本法用於長針的進針。
3.舒張進針法:用押手拇、食二指將待針刺腧穴部位的皮膚向兩側撐開,使皮膚綳緊,刺手持針,使針從押手拇、食二指的中間刺入。本法主要用在皮膚鬆弛部位腧穴的進針。
4.提捏進針法:用押手拇、食二指將欲針刺腧穴部位的皮膚捏起,刺手持針,從捏起皮膚的上端使針刺入。本法主要用在皮肉淺薄部位腧穴的進針,如印堂穴。
5.行針輔助手法:循法、彈法、刮法、搖法、震顫法、飛法

㈩ 行針的基本手法

行針的基本手法,是毫針刺法的基本技術,常用的有提插法和捻轉法兩種。 捻轉法是指將針刺人腧穴的一定深度後,以右手拇指和中、食二指夾持針柄,進行一前一後的來迴旋轉捻動的*作方法。捻轉角度的大小、頻率的快慢、時間的長短要根據體質、病情、腧穴部位、針刺目的等具體情況而定。使用捻轉時,指力要均勻,角度要適當,一般應掌握在180-360『左右,不能單向捻轉,否則針身易被肌纖維等纏繞,引起針刺時疼痛和滯針等。一般認為捻轉的角度大,頻率快,時間長,刺激量則大;捻轉的角度小,頻率慢,時間短,刺激量則小。
以上兩種基本方法,既可單獨應用,也可相互配合運用,在臨床上必須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靈活掌握,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常用的針刺基本行針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選擇設計特殊雜質檢查方法 瀏覽:15
電纜線接線方法視頻 瀏覽:776
湖南煙熏肉食用方法 瀏覽:311
釣具的連接方法 瀏覽:133
細胞增生的治療方法 瀏覽:832
下列處理方法不正確的是 瀏覽:166
舒適進入安裝方法 瀏覽:224
用什麼方法粘膠最快 瀏覽:607
無線加濕器的安裝步驟及使用方法 瀏覽:801
歐萊雅洗面乳使用方法 瀏覽:818
win8怎麼設置鎖屏圖片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40
爛地面地坪施工方法簡單 瀏覽:695
穩壓電路計算方法視頻 瀏覽:849
不用安全繩攀岩還有什麼方法 瀏覽:701
作業反應的教學方法 瀏覽:452
247乘101的簡便方法 瀏覽:108
可存放時間的計算方法 瀏覽:968
紅酒持杯的正確方法 瀏覽:553
熟板栗怎麼快速剝皮的方法 瀏覽:556
42乘98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