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這些常用的保健方法有效嗎

這些常用的保健方法有效嗎

發布時間:2022-11-17 00:49:13

❶ 中醫養生保健的5種方法

中醫養生保健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國老百姓最常用的養生保健方式,那麼在養生保健中,中醫有什麼功效呢?下面由我為大家介紹中醫養生保健方法吧。

中醫養生保健法1、 老年養生十訓

人至老年氣血逐漸虛衰,故尤應注意其衣食住行。應少肉多菜、注言多行、少食多嚼、少怒多笑、少鹽多醋、少欲多施、少煩多眠、少車多步。

中醫養生保健法2、“四不養生”

“不急不惱百年不老,不懶不饞益壽延年”,這句言語聽起來雖然簡單,卻說明了精神養生、運動養生和飲食養生有利於健康長壽的大道理。

“不急不惱百年不老”:說明了精神養生的重要性,指平時注意修身養性,並善於調節情志有利於健康。現代醫學將人的行為模式分為兩種,即A型行為類型(A型性格)及B型行為類型(B型性格)。

A型性格的特點是性格急躁,爭強好勝,過分的自負,固執,好爭辯,好沖動,富含敵意,具有攻擊性等。

B型性格的特點是性情隨和,與世無爭,淡泊人生,不爭名利,易滿足,生活悠閑自在,工作從容不迫,為人平易近人。美國學對3524名男子進行了長達8年半的跟蹤觀察,發現A型行為者的冠心病發病率是B型行為者的2倍,復發率是5倍,死亡率為7倍,由此可見不急不惱,性情隨和,情緒樂觀的精神養生者益長壽

“不懶不饞益壽延年”:說明了運動養生和飲食養生的重要性。不懶是指運動養生,即平時手腳勤、不懶惰,經常參加體力及腦力勞動,或經常參加各種有益於身體健康的活動,適量的運動是保證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不饞是指飲食養生,即日常生活的飲食結構合理,平時的飲食能夠做到多樣化,粗細糧搭配、葷素搭配,不偏食,這樣有利於各種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也是重要的養生方法之一。所以說,不懶不饞有益於益壽延年是有一定道理的。

中醫養生保健法3、 健身長壽氣功按摩十八法

主要通過調身來調和營衛,疏通氣血,使經絡暢通,功能恢復,人體各器官相互協調,機能趨於正常,以達治癒疾病,健身長壽的目的。

預備功;揉發梳頭;雙鳴天鼓;旋指搗耳;運目養神;刮眼明目;捋鼻防感;浴面生華;叩齒固腎;攪海吞津;豎推肩井;橫摩胸肋;正反揉腹;背搓腰際;敲打命門;按摩上肢;按摩下肢;按摩湧泉;全身拍打和收功等。

其具體操作方法為:①預備功:兩手置於小腹前,兩手臂微屈,手心向上,手指尖相對,從頭至腳依次放鬆後意念集中於下丹田。自然呼吸,逐步達到輕、柔、勻。②豎推肩井功:用兩掌心左右交叉按摩肩井穴及其周圍,同時腰部隨上肢的擺動而自由轉動。對治療肩背痛、落枕、舉臂困難、甲亢等均有一定療效。③敲打命門功:雙手握拳,通過自由轉腰時用左右拳輪換敲打前後命門。具有強腰壯腎,對消化系統疾病亦有一定療效。④全身拍打功:用拳或掌在丹田、腹部、胸部、腰部、背部、肩部、頭部、上肢、下肢作輕松而富有彈性的拍打。具有舒筋活絡,祛風濕,強筋健骨之功。

中醫養生保健法4、 夏季養生

風俗“夏”原為“大”的意思。萬物至此皆已長大故名立夏。諺雲“立夏東風少疾痾,適逢初八果生多,雷鳴甲子庚辰日,定主蝗蟲損稻禾”

起居立夏、小滿在農歷四月中,稱之為孟夏(夏之初)。此時天氣漸熱,植物繁盛,中醫認為此時人體的心臟機能處於旺盛時期。根據順應四時的養生法則,人在整個夏季的養生中要注重對心臟的特別養護。《醫學源流論》說:“心為一身之主,臟腑百骸皆聽命於心,故為君主”。

心藏神,故為神明之用。“心主神志,心主神明,故稱心藏神。”

飲食盛夏酷暑,人體出汗多,需補充水分,保持機體平衡。夏日炎熱,胃腸功能受暑熱刺激相對減弱。為此,保證胃腸功能正常,選用食物滋養補益,抵禦暑熱侵襲,是夏季養生的重要一環。古代醫學家李時珍曾提出,食粥一大碗是夏季最佳飲食。如將綠豆、蓮子、荷葉、蘆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一並煮粥,並擱涼後食用。

中醫養生保健法5、 健腎強身簡易按摩法

祖國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腎虧或腎氣過早衰退的人,可呈現內分泌功能率亂,免疫功能低下,並可影向其它臟腑器官的生理機能,導致早衰。

揉丹田:丹田位於肚臍下一寸至二寸處,相當於石門穴位置。方法是將手搓熱後,用右手中間三指在該處旋轉按摩五十至六十次。能健腎固精,並改善胃腸功能。

按腎俞:腎俞穴位於第二、三腰椎間水平兩旁一寸處,兩手搓熱後用手掌上下來回按摩五十至六十次,兩側同時或交替進行。對腎虛腰痛等有防治作用。

摩湧泉:湧泉穴位於足心凹陷處,為足少陰腎經之首穴。方法是用右手中間三指按摩左足心,用左手三指按摩右足心,左右交替進行,各按摩六十至八十次至足心發熱為止,能強筋健步,引虛火下行,對心悸失眠、雙足疲軟無力等有防治作用。以上三法,依次而行,早晚各一次,常年不斷,必然見效。

❷ 流傳在我國民間的養生保健方法,常見的有哪些

我國的傳統養生學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中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就全面地總結了先秦時期的養生經驗,明確地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鐾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的養生觀點,為我國傳統預防醫學和養生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數千年來,歷代的中醫葯學家和養生學家不斷地積累和總結流傳於民間的養生保健經驗,並著有大量的養生學專著,促進了我國傳統養生學的發展。我國的傳統養生學流派較多,各有所長,總體來講主要分為精神、動形、固精、調氣、食養、葯餌等六大學派。各學派的養生學說自有體系,各有所長,又兼收並蓄,形成了我國獨具特色的養生保健方法。
祖國醫學中很多養生保健的觀念和現代生命學相似,很多傳統養生保健方法也很有效,比如推拿按摩,拔罐,食療,針灸,五禽戲,太極拳,書畫,氣功(引行導氣,腹式呼吸)等,.除針灸外,其他方式任何人都可以個人操作.經常使用這些方便操作的方法對養生保健,強身健體,預防疾病有特殊的療效.
古法以「固本養元,補氣強精」為基礎,全面調整人體的生理機能的量活力,使機體內部協調平衡,促進細胞組織的新陳代謝和細胞源生命活力的提高。有效消除血液循環障礙,滌清血管膽固醇積淀,提高血液循環的活力。並應該嚴格遵從道家及中醫傳統理論,兼溫、補、和、清、下五個部分,雙向調節人體內部功能,並最終達到自然平衡狀態,從而起到治療和保健雙重功效。在這方面有「妙沁葯酒(結合了66種中草葯的葯酒)」。

❸ 立秋如何養生妙招

立秋的到來,意味著季節開始漸漸變涼,我們的日常飲食、生活習慣應該開始改變,以適應新季節的變化和需求。下面我跟你分享立秋如何養生妙招,希望能幫助到你。

立秋如何養生妙招1

中醫理論認為人應與天地相應,即人與自然界是息息相關的。從季節養生角度看,秋季最宜養肺。燥是秋季的主氣,而肺為「嬌臟」,不耐寒熱,肺通過鼻與外界相通,故很容易被秋燥所傷。立秋以後正確養生才能增強體質、抗病益壽,下面特為大家介紹一些立秋以後常用的四大養生保健方法。

立秋養生方法

1、保持心情舒暢

秋季秋雨瀟瀟、草木凋零,氣郁質之人往往容易觸景生情,容易產生悲秋心理。保持心情舒暢,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聽一些節奏歡快、旋律優美的樂曲,以舒展身心。

2、飲食宜多用養陰生津之品

秋天燥邪為盛,最易傷肺陰。此時可以通過食療達到生津潤肺、補益肺氣的作用。因此飲食養肺可多吃烏骨雞、豬肺、燕窩、銀耳、蜂蜜、芝麻、豆漿、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鴨蛋、梨等食品,但要結合個人體質、腸胃功能酌量選用。

而葯補則應適當配以養陰生津潤肺的葯材,這些葯物種類較為豐富,如西洋參、太子參、沙參、麥冬、石斛、玉竹、百合、杏仁、天花粉、蘆根、白木耳、黑木耳、龜板、鱉甲、地黃等,都適於在秋季使用。

3、起居宜早卧早起

立秋以後已是天高氣爽之時,中醫養生理論認為,起居應開始「早卧早起,與雞具興」。早卧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並且能防止收斂太過。立秋以後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況,因而著衣不宜太多,否則會影響人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易受涼感冒。

4、多做「靜功」鍛煉

立秋以後,天高氣爽,是運動鍛煉的好時期。但人體的生理活動也應隨自然環境的變化處於「收」的階段,故運動養生也要順應這一原則,即不要做運動量太大的項目,以防汗液流失,陽氣傷耗。中醫師主張秋季多做「靜功」鍛煉,根據自身的體質狀況,可選擇一些適合自己的鍛煉項目,如:太極拳、六字訣里默念呼氣煉習法、八段錦、慢跑、呼吸操等。其中如太極拳等傳統健身運動對於增加肺活量,改善慢性呼吸病患者的肺功能,練習深沉而緩慢的呼吸具有很明顯的作用,是老年人、體質虛弱者、慢性病患者最佳的鍛煉方法

立秋養生食譜

豬脊骨燉藕

原料:豬脊骨1個,藕250克,精鹽、蔥段、生薑片、黃酒、味精各適量。

做法:把豬脊骨洗凈、剁碎,放沸水鍋里焯一下,撈出。去藕節和表皮,洗凈、切片,豬脊骨放在鍋里,加水適量。用大火煮沸,撇掉浮沫,添加精鹽、黃酒、蔥段、生薑片,再用小火燉煮到肉離骨,撈出骨頭、拆掉肉,捅出脊髓。把脊髓、藕片放在湯中燉熟,揀去蔥、生薑,添加味精即可。

功效:具有益腎填髓,補充鈣質,健腦強身的作用。

百合銀耳蓮子粥

原料:百合20克、銀耳40克、蓮子15克、糯米80克、冰糖適量。

做法:將百合、銀耳、蓮子、糯米洗凈煮粥,熟時加入冰糖食用。小貼士:可提前將干百合、銀耳、蓮子浸泡1小時,這樣會比較容易煮。

功效:其中百合潤肺止咳、清心安神,銀耳潤肺生津、養胃提神,蓮子健脾止瀉、清心安神、粳米補中益氣、健脾益胃。

立秋如何養生妙招2

捶背法可補養肺氣

冬季易患許多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哮喘、反復感冒等,這往往與秋季肺陰受損有關。因此,秋季最應注意養肺。這里介紹幾種簡便易行、有助於補養肺氣的方法。

1.捶背:端坐,腰背自然直立,雙目微閉,放鬆,兩手握成空拳,捶脊背中央及兩側,各捶30次。捶背時,要從下向上,再從上到下,先捶脊背中央,再捶左右兩側。這種方法可以暢胸中之氣,通脊背經脈,同時有健肺養肺之功效。

2.摩喉:上身端直,仰頭,頸部伸直,用手沿咽喉部向下按摩直至胸部。按摩時,拇指與其他四指分開,虎口對住咽喉部,向下按搓,可適當用力。這種方法有止咳化痰的功效。

3.浴鼻:將兩手拇指外側相互摩擦,有熱感後,用拇指外側沿鼻樑、鼻翼兩側上下按摩30次左右,可增強鼻的耐寒能力,有助增肺氣,亦可治傷風、鼻塞不通。如果用冷水浴鼻則效果更好。將鼻浸在冷水中,閉氣不息,少頃,抬頭換氣後,再浸入水中,如此反復3至5遍。亦可用毛巾浸冷水敷於鼻上。

用手揉臉可防感冒

立秋後,又進入了傷風感冒的高發季節。特別是當工作環境通風不好時,感冒更容易在辦公室之間迅速傳播。在感冒流行時可用陳醋熏蒸居室,經常使用冷水洗臉洗鼻,也有助於感冒預防。一些簡單的自我保健小方法也能預防感冒:

1、擦迎香:早晨起床或晚上睡覺前,用雙手大魚際(拇指掌側肌肉豐厚處)在鼻翼兩旁的迎香穴處反復擦動200次。

2、浴面:取坐位或仰卧位,用掌根在面部上下擦動100次。

3、摩百會:取坐位,用掌心蓋在頭頂中央的百會穴上,慢慢摩動2分鍾左右。

4、擦湧泉:取坐位,用小魚際(小指掌側肌肉豐厚處)在腳心的湧泉穴摩擦1分鍾。

按摩氣管兩側防哮喘

立秋後空氣開始變得乾燥,過敏源較多,極易侵犯一些過敏體質的人,常引發哮喘。由於有哮喘病史的人對大氣的溫度、濕度等變化極為敏感,而且適應能力弱,極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誘發支氣管哮喘。有哮喘病史的應盡量查出可能引起哮喘的致敏原因,避免與致敏物質接觸。其次,要隨氣溫的變化,及時增添衣服、被褥,調好空調的溫度,防止受涼。還要注意加強營養,重視鍛煉身體。自我保健方法如下四指並攏與拇指相對應放置於頸部氣管兩側,進行有節律性提捏,用力要輕而緩,由上而下,自廉泉穴到天突穴,反復進行,1-2分鍾。

掌推胸部可護心臟

立秋後,天氣變涼,由於皮膚和皮下組織血管收縮,周圍血管阻力增大,導致血壓升高。寒冷還會引起冠狀動脈痙攣,直接影響心臟血液供應,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塞。因此,心血管病人要堅持服葯,堅持進行力所能及的體育鍛煉,積極防治感冒等,以避免誘發或加重心血管疾病。防止進食過飽,晚餐以八分為宜;日間多喝淡茶,對心臟有保護作用。以下按摩方法對心臟有保健作用:

1、揉內、外關:拇指、食指相對拿捏內外關穴,當有酸脹感時,再持續半分鍾。

2、掌推胸部:用雙手掌自胸部向上推動。經肩前方至上肢內側,反復3-5次。動作宜輕柔緩慢,並有一定的滲透力。

順時針按肚子防胃病

立秋後,受到冷空氣刺激後,胃酸分泌增加,胃腸可能會發生痙攣性收縮,抵抗力和適應性也隨之降低。傳統醫學認為,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護不當,不注意飲食和生活規律,就會引發胃腸道疾病而出現反酸、腹脹、腹瀉、腹痛等症,或使原來的胃病加重。嚴重者還會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並發症。

1、按壓:雙手呈插腰狀,兩手大拇指貼於背後(或其餘四指貼到背後),用掌根在背腰部八穴(位於一、二、三、四骶後孔中,左右共八穴)做按壓法數次,直到發熱為止,每日2-3次。

2、摩腹:坐位,飯後一小時,用雙手掌在腹部臍周圍沿順時針方向推摩15次。

飲食調養:「少辛多酸」慎進補

1、立秋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是萬物成熟收獲的季節,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立秋時節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時候,人們可以根據這一節氣的特點,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但不能「亂補」。

2、在立秋過後,很多「苦夏」、在夏天裡食慾比較差的人,食慾逐漸好轉,因此主動或被動地開始貼秋膘;一些老人更講究主動貼秋膘。不過專家提醒人們,不要急著貼秋膘。因為此時人的胃腸功能較弱,還沒有調理過來,如果吃太多的肉類等高蛋白食品,會增加腸胃負擔,影響胃腸功能。因此吃肉要適當,最好等到天真正涼下來以後,再多增加肉食。那些患有胃腸道疾病、高血脂、慢性中風等疾病的人,不宜攝入肉食太多。

3、立秋進補的原則是「少辛多酸」,盡量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乾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適當多食酸味水果和蔬菜以助養肝。要適當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熱、利濕的食物或葯物,可使體內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另能調理脾胃功能,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礎。

4、與肉食相比,葉類、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補功效更為突出,如茄子、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濕的功效。中醫養生還提倡立秋後每天早晨喝粥,粥利於健脾,可助脾胃滋陰,平衡健旺的陽氣。

5、立秋之後還要謹記「秋瓜壞肚」。不論西瓜或香瓜、菜瓜,都不能任意多吃,否則會損傷脾胃陽氣。夏令大量食瓜雖不至於造成脾胃疾患,卻已使腸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後再大量生食瓜果,勢必更助濕邪,損傷脾陽,腹瀉、下痢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就隨之發生。

6、秋天的主要氣候特點是乾燥,空氣中缺少水分,人體同樣缺少水分。古代就有對付秋燥的飲食良方:「朝朝鹽水,晚晚蜜湯。」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蜜水,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

立秋如何養生妙招3

立秋要防秋燥

秋燥症主要靠預防,首先宜多喝水、粥、豆漿,多吃些蘿卜、蓮藕、荸薺、梨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食物。特別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潤肺去燥等功能,很適宜有內熱,出現肺熱咳嗽、咽干喉痛、大便干結的人食用。要盡量少食或不食辣椒、蔥、姜、蒜、胡椒等燥熱之品,少吃油炸、肥膩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狀。秋梨是很好的秋季水果,對於止咳、去燥有很好的療效。下面我就給大家推薦五款食療,有效祛濕解暑,一起來看看。

大麥芽湯:大麥芽50克,冬瓜300克,陳皮25克,生薑5片,豬瘦肉200克。大麥芽、陳皮洗凈,冬瓜去皮洗凈,切塊;豬瘦肉洗凈,切小塊,生薑5片,上述用料一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熬煮1~2小時。有清熱消暑、理氣健脾的功效。

生地粥:生地黃(鮮品洗凈細切後,用適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約30分鍾後,濾出葯汁,再復煎煮一次,兩次葯液合並後濃縮至100毫升,備用。將大米洗凈煮成白粥,趁熱加入生地汁,攪勻食用時加入適量白糖調味即可。滋陰益胃,涼血生津。

苓術荷葉粥:茯苓15克,淮山30克,白術15克,砂仁5克,荷葉1張(或干品30克)剪碎,粳米200克。將茯苓、淮山、白術、砂仁、荷葉洗凈,加適量水,先浸泡30分鍾,大火煮沸後小火熬煮30分鍾,去渣留汁,與淘洗干凈的粳米一起放入砂鍋內,加適量清水,小火熬煮成粥,有健脾和胃、祛濕解暑的功效。

陳皮冬瓜二豆粥:冬瓜250克,陳皮5克,扁豆30克,黑豆30克。將冬瓜洗凈去皮切片,與洗凈的陳皮、扁豆、黑豆同入鍋中,加適量清水,用小火煮至二豆熟爛,調入精鹽即成,有健脾祛濕消暑的功效。

醋椒魚:黃魚洗凈後剞成花刀紋備用,蔥、姜洗凈切絲。油鍋燒熱,魚下鍋兩面煎至見黃,撈出淋干油;鍋內放少量油,熱後,將胡椒粉、姜絲入鍋略加煸炒,隨即加入鮮湯、酒、鹽、魚,燒至魚熟,撈起放入深盤內,散上蔥絲、香菜;鍋內湯汁燒開加入白醋、味精、麻油攪勻倒入魚盤內即可。健脾開胃,填精,益氣。

立秋要養肺

在中醫理論中,肺與秋季相對應,而氣燥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容易引起疾病,因此,秋季要以潤燥、養陰、潤肺入手養生,而又因肺功能在秋季時處於旺盛之期,因此,養肺的同時別忘記了平衡機體,還要適當加強對肝臟、心臟及脾胃的養護。

立秋後要如何養肺呢?可以分為哪些方面來進行養肺呢?

1、秋季養肺的最佳時間:上午的7-9點

每天上午的7-9點,是人體肺功能最強之時,是一天之中的最佳養肺時間,這個時最好能進行一些慢跑。快走等有氧運動,有利於強健肺部功能。另外,每晚的9-11點是肺功能最弱之時,可以在晚餐後口腔中含一片梨,到睡前刷牙時吐掉,有滋養肺之用。

2、秋季養肺最簡單的方法:來杯熱水

倒上一杯熱缺騰騰的水,直接對著吸入水蒸氣,每次10分鍾左右,早晚各1次,可以滋潤肺臟,平時要多注意喝溫水,由於氣候乾燥,因此,要比其他季節多喝500ml左右的水,避免因乾燥的空氣而種種不適感,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

3、秋季養肺最輕松的方法:開口大笑

立秋要祛暑降溫

立秋後,盡管晝夜溫差變大,但是白天有時仍然很熱,有時暑氣更加逼人,所以,防暑降溫要繼續,不能有絲毫怠慢。

措施有三:首先,清熱解暑類食品不能一下子從餐桌上撤除。一般來說,此類飲食能防暑斂汗補液,還能增進食慾。因此喝些綠豆湯,或者吃些蓮子粥、薄荷粥是很有益處的。多吃一些新鮮水果蔬菜,既可滿足人體所需營養,又可補充經排汗而丟失的鉀。二是寒涼飲食要減少。經過一個長夏後,人們的身體消耗都很大,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虛弱,因此,在選擇食物時,不宜過於寒涼,例如:西瓜、梨、黃瓜、葡萄等,其性味寒涼,多食可能傷及脾胃,所以要少吃。三是飲食營養要加強。不能只為了追求清熱解暑,而使飲食過於清淡。事實上,到了立秋可適當吃肉食,有許多食品如鴨肉、泥鰍、魚、豬瘦肉、海產品等,既能清暑熱,又可補益,可放心食用。

立秋還須防治「空調病」

炎熱季節,許多家庭和辦公室都開著空調,人們在享受清風涼意的同時,也容易患上「空調病」。尤其在立秋之後,天氣早晚較涼,稍不注意,就會出現腹痛、吐 瀉、傷風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狀。

立秋以後,早晚天氣偏涼,空調開放時間不易過長,夜裡最好不開或只開除濕。這樣,既可降溫祛暑,又可預防空調病。二是處在空調環境中的人們經常喝點姜湯。生薑具有發汗解表、溫胃止嘔、解毒三大功效,可有效防治「空調病」。三是有慢性病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患 者及胃腸功能較弱的人,不易開空調。必要時避免直吹或將腹部蓋好。

立秋起居要調養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開始「早卧早起,與雞具興」早卧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熱未盡,雖有涼風時至,但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況。因而著衣不宜太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易受涼感冒。

立秋運動要適量

立秋後濕熱仍沒有完全消退,在這個時節進行健身鍛煉應該避免運動量過大、活動過於劇烈。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悠著點。相同的環境,相同的運動強度,中老年人的承受能力要低於年輕人。受傷、受損、心腦血管意外等發生的可能性要遠遠大於年輕人。所以體力消耗過大的運動項目不適合中老年人。

像游泳、太極拳這些運動項目還是比較適合中老年人的。尤其是太極拳,柔中帶動,重心轉移的流暢有助於肌肉的協調和平衡的訓練,是很好的運動。注意運動前要有5至10分鍾的暖身運動,運動後也要有數分鍾的緩和運動。總之,這個季節進行運動要注意幾點:最好選擇一早、一晚進行鍛煉;太陽照射下不宜運動過久,以防體力消耗過大,暴曬灼傷皮膚;在高溫濕熱中不宜運動過於劇烈。

立秋如何養生妙招4

一、立秋由來

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立秋表示暑去涼來,秋天開始之意。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不僅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獲季節到了。此時中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發育時期。

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結語:立秋之時天氣仍然很熱,暑濕未去,還應防暑降溫、防霉變。防空調病。

二、立秋養生小常識:

秋不涼籽不黃

古代農民對立秋的重視程度不亞於過春節。因為諺語有「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之說,即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風調雨順,可以坐等豐收。但還些地區有「立秋有雨樣樣收,立秋無雨人人憂」之說,因為「立秋無雨是空秋,萬物歷來一半收」。立秋還是一個收獲的標志,即「秋不涼,籽不黃」、「立秋十天遍地黃」、「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結頂」。

此外,在立秋節氣中,提醒人們關注農事的諺語還有「立秋蕎麥白露花,寒露蕎麥收到家」、「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軟棗」、「頭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種到立秋後」、「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立秋種芝麻,老死不開花」。

雨水多惹人樂

立秋帶來的首先是天氣變化。諺語有「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之說,是提醒人們不可對立秋盲目樂觀,有時候立秋過後,還有「秋老虎」。諺語說「秋前秋後一場雨,白露前後一場風」,因此立秋後降溫往往是由於下雨。這是人們長期觀察天氣得出的結論。

人們喜歡秋雨,因此有「立秋下雨人歡樂,處暑下雨萬人愁」之說。立秋後每降一次雨,氣溫就下降一些,即「一場秋雨一場寒」。但立秋後無雨的情況也是有的,民間認為標志著「秋前北風馬上雨,秋後北風無滴水」,其後果為「立秋無雨秋乾熱,立秋有雨秋落落」。

立了秋把扇丟

立秋也是人體陽消陰長的時期,因此,秋季養生非常受人們重視。最易做的就是「立了秋,把扇丟」,因為「一場秋雨一場寒」。天涼時,還應注意「白露身不露,秋後少游水」,人們甚至認為「立秋洗肚子,不長痱子拉肚子」。在飲食起居方面,古人認為「秋天宜收不宜散」,並應「秋不食辛辣」、「秋不食肺」;還要「早卧早起,與雞俱興」,即早卧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這樣才合乎秋季養生之道。

要保證睡眠時間,有條件的都要午睡。夏養心的「心」並非完全現代醫學里「心臟」的概念,而是包括心臟在內「主神」的整個神經系統甚至精神心理因素,因為氣溫過高則容易使人精神緊張,心理、情緒波動起伏,加上高溫使機體的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出現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等情況,所以這養心也是防止情緒起伏,甚至預防疾病發生的好辦法。

養生飲食上這節氣宜多食粥品,尤其是豆類的湯,因豆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可有效補充體內的蛋白質不足,滿足機體代謝,更主要的是它不含膽固醇,沒有吃肉製品的後顧之憂,且還可降低人體的.膽固醇。

此外豆類多具有健脾利濕的功能,正合此節氣之用。宜食的豆類粥品有紅豆、綠豆、眉豆粥,赤小豆粥、扁豆粥等。還有一些如小麥粥、黑米粥、蓮子粥等都是對此節氣養生十分有益的。

立秋時節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時候,人們可以根據這一節氣的特點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而進補的原則是「少辛多酸」,盡量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乾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適當多食酸味水果和蔬菜以助養肝。

此外,還要謹記「秋瓜壞肚」。立秋之後,不論是西瓜還是香瓜都不能多吃,否則會損傷脾胃的陽氣。需要提醒的是,秋季雖然是進補的季節,但也不能盲目進補,要視自己的身體需求而定。普通人從日常飲食中即可得到足夠的營養,不用補。

立秋如何養生妙招5

笑一笑——宣肺

中醫有「常笑宣肺」一說。對呼吸系統來說,大笑能使肺擴張,人在笑中還會不自覺地進行深呼吸,清理呼吸道,使呼吸通暢。人在開懷大笑時,可吸收更多的氧氣進入身體,隨著流暢的血液行遍全身,讓身體的每個細胞都能獲得充足的氧氣。

深呼吸——清肺

適度的呼吸動作有助於清肺。以下是兩種比較簡單有效的呼吸法,不妨一試:

腹式呼吸法 伸開雙臂,盡量擴張胸部,然後用腹部帶動來呼吸,這種呼吸方式的目的是增加肺容量。

縮唇呼吸法 快速吸滿一口氣,呼氣時像吹口哨一樣慢慢「吹」出,目的是讓空氣在肺里停留的時間長一些,讓肺部氣體交換更充分,支氣管炎病人可常做。

上述呼吸法最好每天早晚各練一組,每組次數可量力而行。

按摩操——護肺

按迎香穴:將兩手拇指外側相互摩擦,有熱感後,用拇指外側沿鼻樑、鼻翼兩側上下按摩60次左右,然後,按摩鼻翼兩側的迎香穴 (位於鼻唇溝與鼻翼交界處) 20次,每天早晚各做一至兩組。

叩肺俞穴:每晚臨睡前端坐椅上,兩膝自然分開,雙手放在大腿上,頭正目閉,全身放鬆,意守丹田。吸氣於胸中,兩手握成空心拳,輕叩背部肺俞穴(位置在背後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數十下,同時抬手用掌從兩側背部由下至上輕拍,持續約10分鍾。這種方法可以舒暢胸中之氣,有健肺養肺之功效。

常咳嗽——凈肺

隨著工業污染和城市汽車排放量的增加,大氣污染也隨之加大。人體吸入空氣中的污染物後,輕者可引起支氣管、肺泡的炎症,重者可引起中毒,甚至癌變。因此,秋日應注意經常開窗通風換氣,每日早晚應選擇空氣清新處主動咳嗽,清除呼吸道及肺部的污染物,減少肺部損害。

去登山——健肺

登山是立秋之後戶外運動的不錯選擇。登山能增強人體的呼吸和血液循環功能,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臟收縮力增大。此外,立秋後郊遊登山能使人吸收空氣中更多的負氧離子,對人的神經系統具有良好的營養和調節作用。有骨關節炎的患者不適宜進行此項運動。

多喝水——益肺

秋季氣候乾燥,使人體大量丟失水分。要及時補足這些損失,每日至少要比其他季節多喝水500毫升以上,以保持肺臟與呼吸道的正常濕潤度。還可直接將水「攝」入呼吸道,方法是將熱水倒入杯中,用鼻子對准杯口吸入,每次10分鍾,每日2~3次即可。

重食療——潤肺

蓮子、芡實、魚鰾、蜂蜜等有滋陰潤肺作用,冰糖銀耳湯、黃精秋梨湯、雪梨膏、百合蓮子湯、山葯蓮子湯、芡實山葯羹等也有養陰潤肺作用,不妨常食。

❹ 中醫養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醫養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醫養生保健的常用方法,人們常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現在人們工作壓力大,有時候不注意身體就會出現一些問題,人生的`路還很長,我們需要愛惜自己的身體,下面我就來分享中醫養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醫養生保健的常用方法1

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中醫養生理論認為,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動形養生

中醫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醫療及生活實踐中摸索形成了諸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當然,人若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中醫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會導致情志內傷,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修身養生

中醫養生理論認為,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如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從而維持身心健康。

中醫養生保健的常用方法2

宜常搽:每天清晨,搓熱雙手,以中指沿鼻部兩側自下而上,搽到額部兩手向兩側分開,經兩頰而下,可反復10餘次,至面部輕輕發熱為度;可以使面部紅潤光澤,消除疲勞。

發宜常梳:用雙手十指伸入發間,用手指梳頭;從前到後按搓頭部,每次梳頭50—100次,可流通氣血,清醒頭腦。

目宜常運:將眼球自左至右轉動10餘次,再自右至左轉動10餘次,然後閉目休息片刻。每日可做4—5次,可以清肝明目。

耳宜常凝:兩手掩耳,低頭、仰頭5—7次,頭腦清凈,驅除雜念;常做這種動作,可去頭眩之疾。

齒宜常叩:每天清晨睡醒之時,把牙齒上下叩合,先叩臼齒30次,再叩前齒30次;可令人牙齒堅固不痛。

口宜常閉:每日經常閉口調息,舌抵上顎,呼吸均勻和緩。

津宜常咽:每日清晨,以舌抵上顎,或用舌尖舔動上顎,漱津滿口時,分數次咽下,有助於消化功能。

氣宜常提:在吸氣時,稍用意用力,提肛門連同會陰上升,稍後,在緩緩呼氣放下,每日可做5—7次;有利於氣機升降。

心宜常靜:每天抽出一定時間,排除各種雜念的干擾,靜心安神,從而使氣血平和,思維敏捷。

❺ 運動保健的方法有什麼

導讀: 關於運動保健的方法有哪些,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生命在於運動,了解一些還是必要的。那麼運動保健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一起了解。

運動是養生健體的最為有效的方式之一,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些隨時隨地都可以做的小運動可以很好的起到固守精氣,養護腎臟,補腎納氣等養生功效,如用背部撞牆,長期堅持下來可以很好的健脾養腎,強身健體。

握固將大拇指扣在手心,指尖位於無名指(第四指)的根部,然後屈曲其餘四指,稍稍用力,將大拇指握牢,如攢握寶貝一般。握固可以固守精氣神在體內,平時走路、坐車、閑聊、看電視時都可以握固。

提踵顛足提踵時五趾抓地,兩腿並攏,提肛收腹,肩向下沉,立項豎脊,百會上領;向下顛足時身體放鬆,輕輕咬牙,先緩緩下落一半,而後輕震地面。提踵可以牽拉腰背腿部的膀胱經腎經,輕震地面還可以按摩五臟六腑。

用腳後跟健走邁開大步,腳後跟先著地,不要彎曲膝蓋。腿往前邁時,腳尖伸直如同踢球;前腳落地時,後腳腳尖踮起。腳後跟先著地,實際上就是刺激了「腎經」穴位。經常用這種方式健走可以有效防治骨質疏鬆症。

摩腎腧並腿坐於床沿,兩手掌對搓至手心發熱,分別按在後背腰部,上下按摩腰背腎腧穴,至有熱感為止。可早晚各一遍,每遍約200次,可補腎納氣。

三元式站樁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手由身體兩側向前合抱於腹前,位置與臍同高,兩臂抱圓;同時兩膝微屈,重心下沉,兩膝關節微微向兩旁打開。背略弓形,胸要含,背要拔,腰背部略向後拱,命門穴打開。這樣前後、左右、上下都是圓,整個人顯得十分圓融。這是一個補益元氣的基本站樁法。常做能使腎元充沛、筋骨勁強。

熱水泡腳泡腳最適宜的時間是每晚7-9時,這是腎經氣血最衰的時辰,此時泡腳、按摩能改善全身血液循環,達到滋養腎和肝的目的'。泡腳用的容器以木盆為好。泡腳水,不能太熱;以40℃左右為宜。泡腳時間不宜過長,以15~30分鍾為宜。

深呼吸做深呼吸時要選擇空氣清新的環境,盡量用鼻子吸氣。呼吸保持柔和、緩慢、均勻、深長。以6次深呼吸為一組。然後平息調整,可以再做。

常用的運動保健方法

1、面壁蹲牆

蹲牆有松腰調氣之功效,長期鍛煉有助於松腰和松動全身關節,疏通全身的經絡氣血,糾正體內紊亂的氣機,是調整氣血的良方,只要堅持鍛煉,每日多蹲數次,一定能達到祛病強身的目的。

姿勢要求面對牆壁,兩腳並攏,周身中正,兩手自然下垂,全身放鬆,內心喜悅(兩腳尖離牆的距離可根據本人的具體情況而定,逐步靠到牆根),下蹲時體內用力,兩肩前扣、含胸,頭不可後仰,腰向後突,初學者蹲和起都要慢,身體直起後,兩手叉腰,拇指按在背部「京門穴」(第十二軟肋端),其餘四指按於胯上,行深呼吸一次,然後按姿勢要求再蹲,要逐漸達到一次連續蹲30下,最好日蹲兩次,按照上述姿勢也可在任何一地蹲,還可多次蹲。

2、散步跑步

古代多贊成散步,筋舒健四肢,飯後緩行數百步,散其氣與輸其食,則磨胃而易腐化,閑暇散步養神,睡前散步以動求靜,有助於入睡。

現代人多推崇跑步,跑步對人體是一種正常的生理亢奮劑,是一種較好的防疾治病方法。至於跑步以多快的速度最適宜,如何控制速度,研究者認為改善機體功能的跑步應根據情況進行,持續跑步3~4分鍾後,安靜時脈搏次數不應少於跑步時的一半。

散步與跑步是最簡單易行的運動方法,但無論是散步或是跑步,都貴在堅持,適量,這能達到養生效果。

3、自我按摩

自我按摩是指在自己身體上某些部位或穴位運用一定的按摩手法進行按摩的一種方法,適於各層次的人群進行防病治病。有消除疲勞、振奮精神。增強肌力、滑利關節、促進氣血流暢、調節脾胃功能等作用。

❻ 有哪些養生保健的好方法

有哪些養生保健的好方法

掌握一些養生的小技巧,並做好日常的養生事宜,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養生效果,養生保健都有哪些好方法,這是不少人在關注的一個事情,在此為大家詳細解答養生期間應該做好的事情,有哪些養生保健的好方法能給我們帶來好處?

有哪些養生保健的好方法1

養生16宜,是我國歷代相傳的養生方法,適用於中老年養生保健,為延年益壽的有效方法。

(1)發宜常梳。每晨梳發數十次,可疏風散火,明目清腦,增強腦髓功能,延緩脫發和白發的生長。

(2)面宜多擦。每日晨起和夜眠時,用雙手合掌搓熱,摩擦面部,再用食指和中指揉兩側太陽穴和腦後枕骨下的鳳池、風府穴各數十次。可使人容光煥發並能有效地預防感冒。

(3)目宜常轉,早晚或較長時間看書後,兩眼應向前平視,先按左、上、右、下、左的順序,運轉眼球7~8次,然後閉目稍息,再睜眼。可解除眼睛的疲乏。

(4)耳朵常彈。兩手掌分別緊壓左右耳門,用中指和食指相叩,彈擊後腦作咚咚聲。彈擊7~8次後,再兩手離開耳門l次,如此反復3~4歡,可增強聽力,防止老年性耳鳴、耳聾。

(5)舌宜抵胯,舌尖抵住上齶。

(6)津宜漱咽,用舌尖抵住上齶,使唾液分泌增強,待津滿口後,分數次緩緩咽下,同時用意念使之送到臍下丹田。唾液有幫助消化、中和胃酸和殺菌作用,唾液中還有大量的含游離鈣的酵素激素,具有抗衰老作用。

(7)齒宜數叩。叩齒就是上下牙齒對叩作聲,每日早晚行49次,可使牙齦健壯,防止牙病。

(8)濁宜常呵。寢室安靜,側卧、閉目、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心無所思、口吐濁氣、鼻引清氣入腹、足則停止,然後從口細細吐盡,再從鼻細細引入,一如前法,這種靜思慮和深呼吸相結合的有意識的呼吸活動,對人體生理功能的調整具有一定的作用。新鮮空氣中的陰離子,對人體健康極有利,宜常吸取。

(9)背宜常暖,古人認為背部是風寒外邪入侵人體的門戶,宜常保暖,可免感冒。

(10)胸宜常護。心肺處於胸中,宜常保護,以免外傷。

(1l)腹宜常摩。腹部常用手按摩,可幫助消化,運化食物,防止腹脹和腹瀉。

(12)穀道直常撮。穀道就是肛門,常練提肛功,對防止痔瘡有效。有意識地收縮和放鬆肛門括約肌,早晚各行30~40次。

(13)肢節宜常搖。就是四肢、腰肘等部位宜常活動。游泳、爬山、慢跑、做體操和打拳、跳舞等都是較好的運動方式,堅持鍛煉,可增強體質,特別對從事腦力勞動者更為有益。

(14)足心宜常擦。每晚睡前,用熱水洗足,洗後用手掌摩擦足底湧泉穴30~40次,有利於睡眠,還可降血壓、治頭暈、頭脹和失眠,對老年冬季保健更有意義。

(15)皮膚宜常干淋浴。除定期洗澡外,皮膚宜常干淋浴,包括日光浴、空氣浴等。浴後用干布或手掌摩擦全身,可增強神經和心血管功能,促進新陳代謝,預防感冒。方法可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循序漸進。

(16)大小便宜閉口勿言。大小便時隨便談話分散注意力,特別是對中老年人來說,可引起大便干澀或小便失禁。小便時咬緊牙齒,這對健齒有作用,練武功和氣功的人很重視此法,稱作內養功之一。

有哪些養生保健的好方法2

1、每天喝八杯水,保持不缺水的.狀態很好,但是不僅僅只有水才可以,其他的含水的食物如西瓜、生菜和湯也同樣可以。

2、每天都吃的很健康,偶爾吃些高熱量、低營養的食品也無大礙的,但是不要吃太多次,一次不要吃太多。

3、每晚保持八小時的睡眠,很多人都保持每晚八小時的睡眠,但是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有數據顯示七小時的睡眠也更加長壽。只要保持第二天精力充沛就可以了。

4、每天吃五份果蔬,沒有研究表明這個分量是最完美的,研究只是顯示多吃果蔬有利於健康,但並不要拘泥於份數。

5、養生保健都有哪些好方法?不要吃掉在地上的食物,在地上的食物也許會有很多細菌,但是其實並沒有那麼危險。但是如果掉在地上的食物時間長了就不要吃了,因為也許會有小蟲子爬進去。掉地上一夜的也不要吃。

6、給自己的飲用水消毒,如果水源是不幹凈的,如井水才需要消毒。

7、不鍛煉到精疲力竭,就沒有收獲,也許你根本不需要鍛煉到精疲力竭,例如,每小時4英里的散步可以燃燒400卡路里的熱量,10分鍾每英里的跑步堅持30分鍾也會燃燒同樣的熱量。有規律的適度鍛煉就可以了。

8、旅行的時候也要保持平時的美容習慣,旅行的時候也許不用那麼麻煩,使用洗發水、洗面奶和沐浴乳簡裝就可以了。或使用潤膚乳和眼霜的試用品。

9、離感冒的人遠點,除非你有肺部疾病或哮喘,和感冒的人在一起沒什麼大礙的。但記住和感冒的人接觸後用肥皂和溫水洗手,因為感冒細菌會通過接觸傳染。

10、從不放棄鍛煉,保持體力充沛是有好處的,但是偶爾多多休息也會使機體更加健康。如果病了或受傷了就讓自己好好休息一下。

❼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養生方法有哪些

養生指保養、調養、頤養生命。以期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養生對人們的身體其實是起著很大的作用的,掌握正確的養生 方法 很重要。下面跟我一起來看看常用的養生方法吧!

常用的養生方法

1、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中醫養生理論認為,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2、動形養生

中醫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醫療及生活實踐中摸索形成了諸如按摩、氣功、 太極拳 、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當然,人若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3、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中醫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會導致情志內傷,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4、修身養生

中醫養生理論認為,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如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從而維持身心健康。

5、調氣養生

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中醫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 措施 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6、調神養生

精神樂觀,則氣舒神旺;精神抑鬱,則氣結神頹;喜怒不節,則氣耗神消。故清心寡慾可使心氣平和、血脈流暢、精神安定,雖有大驚猝恐而不能為害。調神之法,參禪入定,或心有所恃,或弦歌自娛,或山林探幽,以氣度從容,心思安定,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則神調。

7、吐納養生

即今之氣功。氣功之要,一是靜心,靜而不思,若能無外無我,可以養神而致長壽。二是以意引氣,以氣行周身,通達經絡,包括通任督、通小周天、通大周天等各種方法,達到養氣養神、經脈流暢,保健強身。

氣功,作為醫療保健,其歷史源遠流長。它起源於唐堯時期,奠基於春秋戰國,以後歷代有所發展。遠在兩千多年前先秦時期的醫學著作和其他著作中,就有關於氣功的論述。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一批簡帛醫書中,就有描述氣功的帛書帛畫。《黃帝內經》中亦有不少地方與氣功有關,但這一詞在古代未普遍使用,而是直到現代才盛行起來;在古代,仍稱為導引、吐納。服氣等。

葛洪在其《抱朴子》中,對氣功養生的 經驗 和方法作了較詳細的記載。南北朝時代,陶弘景輯錄了六朝以前的氣功養生經驗,編輯成《養性延命錄》,占該書之半的《服氣療病》和《導引按摩》兩部分,有些內容與目前在應用的動靜功法極為相似。

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於絕大部分證候下都載有導引、吐納的方法,約有260餘種,可說是隋代以前氣功療法的一次 總結 。孫思邈的《攝養枕中方》一書,其中導引、行氣兩節,專論古代氣功。孫氏特別強調“氣息得理,即百病不生”的呼吸鍛煉作用。他還介紹了六字訣的具體運用,以及動功“天竺國按摩婆羅門法”計十八勢、“老子按摩法”計四十九個動作。

8、導引養生

又稱為練形養生。導引吐納,自古即用於描述氣功及形體強身,未有細致確定的區分。這里則專指以形體動作為主導方法的養生,所謂“主導”,是因為這種方法本身也要求有呼吸動作的配合。這類養生術有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太極拳以及被動的推拿等。

9、食餌養生

通過調節食物的品質、數量、進食規律,以及迴避有害的食物以養生,也包括餌葯養生(古稱神仙服餌),其內容包括食性、食養、食療、食節、飲食禁忌及葯養等。

10、保精養生

精氣神為人之三寶,精化氣,氣生神,故精又為人之動力源泉。保精之法,開源節流。節流有二:一是養神,神安不亂,精不妄耗,清靜無為,恬愉自保。二是節房室,古人將男女好合、房事傷精看得很重,認為精生有限,而性慾無節則過耗,將致疾短壽。開源即促精生長、吸引采補。前者有食餌、葯物、修煉等法可以試行,後者則主要與房中術有關。

11、環境養生

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環境的影響,因而對水土氣候、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均有所選擇。古人主張在高爽、幽靜、向陽、背風、水清、林秀、草芳之處結廬修養,故多選擇名山大川、幽雅清靜之處。現實生活中只要達到適宜也就可以。

12、熏治養生

以傳統中醫芳香熏治,達到養生目的。古人熏治消毒常採用的葯物有艾草、蒼術、貫眾等。臨床上運用蒼術的方劑很多, 端午節 前後,古人有用蒼術“辟疫邪”的習俗,或用蒼術熏屋,或以蒼術和辛夷、薄荷、蒼耳子等多種中葯做成香袋、香囊掛於室內、佩於身上。達到辟疫邪、身芳香之功效。

熏治養生,芳香辟晦、清熱解毒。可安寢、預防時疫、凈化空氣、改善亞健康、驅蚊去蟲等。對於現代都市人群,可謂萬能養生方。自行買香葯熏治劑量及方法較難掌握,故推薦古格藏香坊《四部醫典》藏葯名香。(摘自《古格藏香坊》)

13、鍛煉養生

吃完飯後散步一小時,可以幫助消化食物,促進血液而循環,增加食慾,減少患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風險

十大養生常識是錯誤的

錯誤一:流鼻血時要抬高下巴

這種方式唯一的好處就是不會把鼻血流到地板上,但不會止鼻血,反而會讓鼻血流進咽喉里,甚至可能引起嘔吐和窒息。正確做法是,在流鼻血的鼻孔中塞上一團小棉球,輕壓鼻翼,並將頭部向前傾,或在脖子上圍一條冰毛巾或濕毛巾也能止血。

錯誤二:刮掉腋毛,就能減少流汗

刮腋毛對於阻止汗液產生沒有任何影響,反倒是刮腋毛後,腋窩因為排出的水分無法隱藏而在衣服上留下汗漬。而且,刮腋毛也容易造成毛根膿腫。正確做法是,在汗水分解之前清洗流汗的腋窩即可。

錯誤三:汗是臭的

汗是沒有味道的。不過汗水中含有很多有機物質,這些物質對細菌而言都是有養分的,但細菌分解汗液時,才會產生難聞的排泄物。

錯誤四:飯後立即刷牙

吃完東西立即刷牙,會使食物中的酸侵蝕琺琅質,這樣只會加強食物中的酸性對牙齒的破壞作用。正確做法是,先漱口,過半小時後再刷牙。

錯誤五:葯物對男女效果一樣

最新研究表明,葯物對男女療效絕對不一樣。例如阿司匹林可以幫男性預防心肌梗塞,但對女性卻效果不大。像麻醉劑這類可溶於油脂的葯物,女性用的劑量要大於男性。

錯誤六:每天梳頭100下有益健康

過分梳頭會刺激頭皮上的皮脂腺,尤其是油性發質的人,更該少梳頭。如果是乾性發質的長發,就比較適合多梳頭。不過最好用天然鬃毛製成的梳子,這樣更不易傷頭皮。

錯誤七:走路比站著耗費體力

因為,站立時,雙腿一直在承受身體的重量,兩只腳都不能放鬆。而走路卻是一條腿承受重量時,另一條則在放鬆。

錯誤八:血甜的人容易被蚊子叮

蚊子根本聞不到血的味道。但蚊子對熱特別敏感,連0.05攝氏度的差別都能分辨出來。因此,當我們呼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氣時,就會招蚊子了。

錯誤九:廁所是很不衛生的地方

經常用水清洗的廁所比人們刻板印象中干凈多了。家庭細菌研究專家發現,家中大多數細菌都躲在冰箱內壁的排水管內,抹布上的細菌量也比廁所多。

錯誤十:聰明的人腦袋大

大腦的大小不是決定聰明與否的關鍵,腦結構才最重要。人腦的功能是由神經網路決定的,而智商低的人是因為這方面的某些功能已經死亡,而與腦子大小無關。

怎麼樣,看過之後是不是很驚訝呢?原來這些一直在我們腦海中根深蒂固的小常識竟然是錯誤的,趕快糾正一下吧,避免造成更大的危害。

生活中的養生方式

1、早餐一定要吃好

吃飯一定要是:早上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現在的人相反了,早上馬虎,中午對付,晚上大吃大喝,這就是百病之根。早上這頓飯,等於吃補葯,是最重要的一頓飯,一定要吃營養早餐。營養早餐必須具備四樣東西:谷類、豆漿、雞蛋或肉,主食必須要有蔬菜加水果。假如只有兩種以下的早餐,就屬於低質量早餐。現在我們中國人20%不吃早餐,50%-60%不會吃早餐,早餐營養不好,中午、晚上是補不回來的。

2、全世界最不好的習慣是抽煙

全世界最不好的五種習慣,第一號不好的習慣就是抽煙。一生吸煙的人,要少活20年到25年,吸一次煙,少活11分鍾。我為什麼比較年輕,比較健康,我一輩子沒抽過煙。誰在我面前抽煙,對不起,請你到外頭抽,你可以自殺,你不能殺人。大清早一起床就抽煙,尤其危害大。抽煙的人,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最後肺癌,這是死亡三部曲。

3、營養過剩一樣中毒

一天吃東西有規定的:一、二、三、四、五、六。每天一盤蔬菜,必須要八兩到一斤;每天兩個水果;每天三勺清油,不要超過 25克;每天四兩米飯或四個饅頭;每天五種優質高蛋白,肉、蛋、奶、魚、豆,但有量規定,一兩肉,一個雞蛋,牛奶半斤,豆腐一塊或者一碗豆漿、豆腐腦,肉、蛋、魚30克不要超過一兩。六杯水或者六克鹽,現在講八杯水,每天一定要喝八杯水。因為水就是人的生命。現在很多人不會喝水,渴了才喝。錯了,一定有空就喝,不是渴了再喝。八杯茶行嗎?茶不行,八杯咖啡呢?飲料、咖啡、啤酒都不能代替水。要喝茶也喝淡茶,不能喝濃茶。千萬記住,水是人的生命。

4、人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是氣死的

人哪能不生氣?人是感情動物,喜怒憂思悲恐驚。高興就要笑,不高興就要哭,生起氣來還要罵兩句呢,這是人感情豐富的表現。假如人只有一種感情,這個人就不健康。一個人感情很豐富,該怎麼樣就怎麼樣,但是你千萬記住:第一個不要過度,第二個過度了但是不要長時間,很快就調整過來,這才是健康的。 《黃帝內經》早就講得很清楚:“怒傷肝,喜傷心,悲傷肺,憂思傷脾,驚恐傷腎,百病皆生於氣。”講得很絕。很多人說老實話,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是氣死的。當不了官,氣死了;提不了教授,氣死了;賺不了錢,氣死了;很多老年人為很小的事,氣死了。所以說人“不能不生氣,但一定要會生氣;一定不要當情緒的俘虜,一定要做情緒的主人;一定要去駕馭情緒,不要讓情緒駕馭你。”記住情緒是人們生氣的指揮棒,至關重要。

5、走路是非常好的鍛煉方式

什麼東西都是個度,吃飯是個度,睡覺是個度,鍛煉也是個度。不鍛煉不好,過度鍛煉也會降低免疫功能。每天鍛煉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鍛煉內容可以採取最簡單的辦法,走半個小時,光走路就行了,這是最簡單、最經濟、最有效的辦法。 但是走也是有講究的,年輕人要快走,逐步快走,快到什麼程度,一分鍾要達到130步,心跳要達到一分鍾120次,才能達到鍛煉心臟的目的。達到 130步、120次心跳,當然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要有個逐步適應過程,你這樣堅持半年,你的心肺功能可以大大提高,提高30%到50%! 一個人一定要從年輕開始,保持你的標准體重。一旦胖了以後,你想把它降下來談何容易,實際上不是不容易,關鍵在哪兒?控制嘴、多動腿,人就是“死在嘴上,懶在腿上”。

6、喝醉一次白酒,等於得一次急性肝炎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六種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一是吸煙,第二是酗酒,過量飲酒。少量喝還有好處,比如每天喝白酒一兩 ,喝葡萄酒尤其紅葡萄酒二兩,啤酒半斤到一斤。過多了以後傷害身體,傷肝,傷腦,傷心,傷各個臟器。喝醉一次白酒,等於得一次急性肝炎。大家記住,喝酒不僅傷肝,為什麼喝酒多的人, 記憶力 不行,認知能力下降?因為大腦細胞大量死亡。一天一兩白酒,這叫安全量。

看了常用的養生方法有哪些還看:

1. 常用養生保健方法有哪些

2. 古人常用的養生方法

3. 常用養生保健穴位

4. 養生運動有哪些項目

5. 養生用品有哪些

6. 常用的養生葯酒有哪些

❽ 中醫養生保健方法

中醫養生保健方法

中醫養生保健方法。現在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很多人都開始關注養生保健了,最常見的就是利用中醫來達到養生保健的效果。那麼接下來就由我帶大家了解下中醫養生保健方法的相關內容。

中醫養生保健方法1

1、叩齒法

每天清晨醒後,把牙齒上下叩合,先叩臼齒30次,再叩前齒30次,有助於堅固牙齒。

【解讀】 中醫有個健齒功法叫做「叩天鍾」,也就是叩齒,是古代盛行的一種養生術,民間還有諺語形容它的功效:「朝暮叩齒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每天早晨堅持叩齒,能暢通經絡、強腎固精,不僅能強健牙齒,還可以促進面部血液循環,減少皺紋的產生,延緩衰老。

2、閉口調息法

經常閉口調整呼吸,保持呼吸的均勻、和緩。

【解讀】 中醫認為,養氣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保養元氣,一是調暢氣機。而調暢氣機,則多以調息為主,可促使氣血流通,經脈通暢。《類經·攝生類》也曾記載:「善養生者導息,此言養氣當從呼吸也。」

3、咽津法

每日清晨,舌抵上顎,或用舌尖舔動上顎,等唾液滿口時,分數次咽下,有助於消化。

【解讀】 唾液能「潤五官、悅肌膚、固牙齒、強筋骨、通氣血、延壽命」,古代養生學家陶弘景曾說:「食玉泉者,能使人延年,除百病。」這里所說的玉泉就是指唾液。現代醫學發現,唾液中所含的唾液腺激素、過氧化物酶等,還具有消炎、解毒、助消化、延緩衰老、減肥等多種功效。

4、搓面法

每天清晨先搓熱雙手,再以中指沿鼻部兩側自下而上,到額部兩手向兩側分開,經頰而下,可反復10餘次,至面部輕輕發熱為度。以使面部紅潤光澤,消除疲勞。

【解讀】 搓面有一定的養生保健作用,清代醫學家吳尚先在《理瀹駢文》中記載:「晨起擦面,非徒為光澤也,和氣血而升陽益胃也。」此法有改善面部血液循環的作用,可使面部紅潤光澤,消除疲勞,還可治療面神經麻痹、面部色素沉著、黃褐斑、面部神經痛等病症。長期堅持可延緩顏面衰老,推遲老年斑的產生。

5、梳頭

用雙手十指插入發間,用手指梳頭,從前到後按梳理頭部,每次50-100下,有助於疏通氣血,清醒頭腦。

【解讀】 頭正中為督脈,兩旁分別為膀胱經和膽經,左右相加,共5條經脈,所以中醫又將這套保健養生功法叫做「拿五經」。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匯」,梳頭「拿五經」可以刺激頭部的穴位,起到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每天梳頭3-5次,每次3-5分鍾,可使人的面容紅潤,精神煥發,還能防治失眠、眩暈、心悸、中風等症。

6、運目法

將眼球順時針轉動10次,再逆時針轉動10次,然後閉目休息片刻,每日做4-5次。可以清肝明目。

【解讀】 這個方法不僅有明目的功效,還可有效防治「眼翳」。眼翳又稱翳狀贅肉,多發生於中老年人,嚴重者可影響視力。從現代解剖學角度看,「運目除眼翳」的本質相當於眼睛通過自我主動按摩,起到暢通眼內氣血,改善神經營養,以達到消除睫狀肌緊張痙攣及消除初期翳狀贅肉的`目的。

7、凝耳法

兩手掩耳,低頭、仰頭5-7次,可使頭腦清醒。

【解讀】 中國古代很早就有「以耳養生」的記載,其中「凝耳法」是常用方法之一。耳朵周圍穴位眾多,如耳尖、翳風、頭竅陰等,掩耳的同時可按摩這些穴位,起到疏通經絡的作用。反復低頭、仰頭,可促進腦部血液循環,使頭腦清醒,頓感精神爽快。

8、提氣法

吸氣時,稍用力提肛門連同會陰上升,稍後,在緩緩呼氣放下。

【解讀】 該方法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提肛運動」,相當於中醫的「撮穀道」,穀道即肛門,撮即提。肛門處於人體督脈上,督脈為「陽脈之海」,具有調節全身諸陽經氣的作用。經常進行提肛運動,不但可以升提中氣,強壯臟腑,還有助於肛腸保健。提肛運動幾乎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方法極為簡便,一提一松即為一次,若每日堅持做2-3遍,每次5-10分鍾,必獲良效。

9、摩腹法

飯後用手掌在臍周的腹部順時針按摩30次左右,可幫助消化,消除腹脹。

【解讀】 每天下午1-3點順時針按摩腹部,促消化的效果最好,因為此時段小腸經經氣最旺。中醫認為,腹部為「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經常按摩肚腹,能協調脾胃,調和五臟六腑氣血運行,促進肚腹血液循環,有提神、補氣、添精等作用。每次以腹部溫熱、舒適感為佳;如治療食積、腹脹、便秘等,可適當增加次數和力量,以腹部腸鳴、排氣排便為佳。

10、足心按摩法

每日臨睡前,以拇指按摩足心,順時針方向按摩100次,有強腰固腎的作用。

中醫養生保健方法2

中醫食療與養生保健方法

九月養生防秋燥非常關鍵,人在秋高氣爽的日子裡,往往會出現口乾、唇乾、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結、皮膚乾裂等。可適當多服一些含維生素的食品或用中葯食療。

十月是秋季中很重要的一個月份,預示著秋天即將結束,冬天將要來臨,而秋應對的臟器是肺,所以此時要防燥邪之氣侵犯人體而耗傷肺之陰精。飲食上以滋陰潤燥為宜。還要多飲水,減少節氣造成的乾燥之氣。

中醫理論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季必須保養體內陰氣,當氣候變冷時,正是人體陽氣收斂,陰精潛藏於內之時。故應以保養陰精為主。

《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秋時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故《金匱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說。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者。總之,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生地粥

【配方】 生地黃25克,大米75克,白糖少許。

【做法】 生地黃(鮮品洗凈細切後,用適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約30分鍾後,潷出葯汁,再復箭煮一次,兩次葯液合並後濃縮至100毫升,備用。將大米洗凈煮成白粥,趁熱加入生地汁,攪勻食用時加入適量白糖調味即可。

【功效】 滋陰益胃,涼血生津。本方還可做肺結核,糖尿病患者之膳食。

山葯百合大棗粥

【配方】 山葯90克,百合40克,大棗15枚、薏仁30克及大米適量。

【做法】 將山葯、百合、大棗、薏仁、大米洗凈煮粥。每日2次服用

【功效】 山葯具備補脾和胃之功能;百合清熱潤燥;大棗、薏仁健脾和胃,諸物合用具有滋陰養胃的作用。

清補瘦肉湯

【配料】 瘦肉250克(5兩),生熟薏米10克(2錢),蓮子5克(1錢),百合5克(1錢),淮生10克(2錢),玉竹5克(1錢),茨實5克(1錢)。

【做法】 把瘦肉放落滾水中煮5分鍾,取出洗凈。洗凈全部清補涼配料。把適量的請水煲滾,放入全部材料,煲3小時,湯成用鹽調適味即可。

【功效】 此湯清甜滋補,有去濕開胃,除痰健肺等溫和清涼功效,特別適宜身體瘦弱,虛不受補者飲用,是夏秋季節的合時湯水。

在對中醫食療與養生保健方法認識後,選擇中醫食療與養生保健的時候,都是可以按照以上方式進行,不過對這些方法使用,也是要長期進行,而且每種方法使用上,都要適量,不宜使用過度,否則對自身也是會造成負擔的。

閱讀全文

與這些常用的保健方法有效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破壁孢子粉的鑒別方法 瀏覽:254
腘伸肌鍛煉方法 瀏覽:391
嬰兒拉肚子的鑒別方法 瀏覽:260
如何培養正氣的方法 瀏覽:564
oppo的ip地址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82
思維方法特點是什麼 瀏覽:9
簡單萬用表使用方法完整視頻教程 瀏覽:863
兒童痣治療方法 瀏覽:487
研究方法調查問卷教學 瀏覽:399
fema安全分析方法 瀏覽:306
孩子快速入睡的方法 瀏覽:798
搜派風水機使用方法 瀏覽:695
豬肉價格下跌的解決方法 瀏覽:937
泉州學唱歌技巧和發聲方法 瀏覽:965
神經源性膀胱工傷治療方法 瀏覽:969
如何選擇設計特殊雜質檢查方法 瀏覽:16
電纜線接線方法視頻 瀏覽:779
湖南煙熏肉食用方法 瀏覽:314
釣具的連接方法 瀏覽:135
細胞增生的治療方法 瀏覽: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