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光學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使用方法】
■低倍鏡的使用方法
(1)取鏡和放置:顯微鏡平時存放在櫃或箱中,用時從櫃中取出,右手緊握鏡臂,左一手托住鏡座,將顯微鏡放在自己左肩前方的實驗台上,鏡座後端距桌邊1-2寸為宜,便於坐著操作。
(2)對光:用拇指和中指移動旋轉器(切忌手持物鏡移動),使低倍鏡對准鏡台的通光孔(當轉動聽到碰叩聲時,說明物鏡光軸已對准鏡筒中心)。打開光圈,上升集光器,並將反光鏡轉向光源,以左眼在目鏡上觀察(右眼睜開),同時調節反光鏡方向,直到視野內的光線均勻明亮為止。
(3)放置玻片標本:取一玻片標本放在鏡台上,一定使有蓋玻片的一面朝上,切不可放反,用推片器彈簧夾夾住,然後旋轉推片器螺旋,將所要觀察的部位調到通光孔的正中。
(4)調節焦距:以左手按逆時針方向轉動粗調節器,使鏡台緩慢地上升至物鏡距標本片約5毫米處,應注意在上升鏡台時,切勿在目鏡上觀察。一定要從右側看著鏡台上升,以免上升過多,造成鏡頭或標本片的損壞。然後,兩眼同時睜開,用左眼在目鏡上觀察,左手順時針方向緩慢轉動粗調節器,使鏡台緩慢下降,直到視野中出現清晰的物象為止。
如果物象不在視野中心,可調節推片器將其調到中心(注意移動玻片的方向與視野物象移動的方向是相反的)。如果視野內的亮度不合適,可通過升降集光器的位置或開閉光圈的大小來調節,如果在調節焦距時,鏡台下降已超過工作距離(>5.40mm)而未見到物象,說明此次操作失敗,則應重新操作,切不可心急而盲目地上升鏡台。
■高倍鏡的使用方法
(1)選好目標:一定要先在低倍鏡下把需進一步觀察的部位調到中心,同時把物象調節到最清晰的程度,才能進行高倍鏡的觀察。
(2)轉動轉換器,調換上高倍鏡頭,轉換高倍鏡時轉動速度要慢,並從側面進行觀察(防止高倍鏡頭碰撞玻片),如高倍鏡頭碰到玻片,說明低倍鏡的焦距沒有調好,應重新操作。
(3)調節焦距:轉換好高倍鏡後,用左眼在目鏡上觀察,此時一般能見到一個不太清楚的物象,可將細調節器的螺旋逆時針移動約0.5-1圈,即可獲得清晰的物象(切勿用粗調節器!)
如果視野的亮度不合適,可用集光器和光圈加以調節,如果需要更換玻片標本時,必須順時針(切勿轉錯方向)轉動粗調節器使鏡台下降,方可取下玻片標本。
想讓像變大就要使使物鏡靠近物體,目鏡遠離物鏡一些,像變小則反之……
【嗯,書上應該有】
⑵ 顯微鏡的使用方法步驟和注意事項
光學顯微鏡由目鏡,物鏡,粗准焦螺旋,細准焦螺旋,壓片夾,通光孔,遮光器,轉換器,反光鏡,載物台,鏡臂,鏡筒,鏡座,聚光器,光闌組成。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顯微鏡的使用方法步驟
1、取用和放置使用時首先從鏡箱中取出顯微鏡,必須一手握持鏡臂,一手托住鏡座,保持鏡身直立,切不可用一隻手傾斜提攜,防止摔落目鏡。要輕取輕放,放時使鏡臂朝向自己,距桌邊沿5-10厘米處。要求桌子平衡,桌面清潔,避免直射陽光。
2、開啟光源打開電源開關。
3、放置玻片標本將待鏡檢的玻片標本放置在載物台上,使其中材料正對通光孔中央。再用彈簧壓片夾在玻片的兩端,防止玻片標本移動。若為玻片移動器,則將玻片標本卡入玻片移動器,然後調節玻片移動器,將材料移至正對通光孔中央的位置。
4、低倍物鏡觀察用顯微鏡觀察標本時,應先用低倍物鏡找到物像。因為低倍物鏡觀察范圍大,較易找到物像,且易能找到需作精細觀察的部位。
其法如下: (1)轉動粗調螺旋,用眼從側面觀望,使鏡筒下降,直到低倍物鏡距標本0.5厘米左右為度。
(2)用左眼從目鏡中觀察,右眼自然睜開,用手慢慢轉動粗調螺旋,使鏡筒漸漸上升,直到視野內的物像清晰為止。此後改用微調螺旋,稍加調節焦距,使物像最清晰。
(3)用手前後左右輕輕移動玻片或調節玻片移動器,便可找到欲觀察的部分。要注意視野中的物像為倒像,移動玻片時應向相反方向移動。
顯微鏡使用注意事項
必須輕拿輕放顯微鏡。拿時須用右手握鏡臂,左手托鏡座。放時讓鏡座的前端先接觸桌面,然後輕輕放下整個鏡座,避免鏡身受到震動。 為了防止透鏡被污染,應做到:
1、不要用手指觸摸透鏡,以免汗液沾污;
2、下降鏡筒時,一定要從旁邊注視物鏡,防止物鏡碰到蓋玻片,損壞玻片標本和物鏡;
3、當觀察新鮮的標本時,一定要蓋上蓋玻片,並吸去玻片上多餘的水或溶液等;
4、每次用完顯微鏡後,應用擦鏡紙將目鏡、物鏡擦乾凈。 不要隨意轉動准焦螺旋,觀察時必須先用粗准焦螺旋調節焦距,看清物像後再用細准焦螺旋進行微調。由於細准焦螺旋轉動有一定的范圍,當旋轉不動時,應將粗准焦螺旋向相反方向轉動,然後再用細准焦螺旋調節。切不可硬行轉動,以防損壞齒輪。 觀察完畢,將玻片從載物台上取下時,必須先升高鏡筒,以免玻片碰擊物鏡。然後轉動轉換器,將物鏡轉到正前方,呈「八」字形。
顯微鏡的用途 顯微鏡被用來放大微小物體的圖像。一般應用於生物、醫葯、微觀粒子等觀測。
(1)利用微微動載物台之移動,配全目鏡之十字座標線,作長度量測。
(2)利用旋轉載物台與目鏡下端之游標微分角度盤,配全合目鏡之址字座標線,作角度量測,令待測角一端對准十字線與之重合,然再讓另一端也重合。
(3)利用標准檢測螺紋的節距、節徑、外徑、牙角及牙形等尺寸或外形。
(4)檢驗金相表面的晶粒狀況。
(5)檢驗工件加工表面的情況。
(6)檢測微小工件的尺寸或輪廓是否與標准片相符。
⑶ 光學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一、取鏡和安放
1、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拖住鏡座。
2、把顯微鏡放在實驗台距邊緣7厘米左右處,略偏左.安裝好目鏡和物鏡。
二、對光
3、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准通光孔(物鏡前端與載物台要保持5至10毫米的距離)。
4、把一個較大的光圈對准通光孔.一隻眼睛注視目鏡,另一隻眼睛睜開.轉動反光鏡,使光線通過通光孔反射到鏡筒內.通過目鏡可以看到白亮的圓形視野。
三、觀察
5、把所要觀察的玻片標本放在載物台上,用壓片夾壓住,標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心。
6、轉動粗准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為止(此時眼睛一定要看著物鏡,實驗者眼睛應當看物鏡鏡頭與標本之間,以免物鏡與標本相撞)。
7、一隻眼像目鏡內看,同時逆時針方向轉動粗准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楚物象為止.再略微轉動細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為清晰。
四、擦拭和收鏡
8、如果有需要,旁邊有擦鏡紙也要擦一下目鏡,並將其放回原處。
光學顯微鏡的分辨極限大約是0.2微米,相當於放大倍數1500~2000倍;要想實現更大的放大倍數,就得使用電子顯微鏡或者隧道掃描顯微鏡。
放大鏡可以使光線重新聚焦,從而實現放大效果,使用放大鏡的組合可以得到光學顯微鏡;光學顯微鏡的極限受波長限制,不可能無限放大。
一般地,固定波長的光學顯微鏡分辨極限,是光線波長的一半,可見光波長400~760nm之間,所以光學顯微鏡的分辨極限就是200nm(0.2微米)。小於0.2微米的物體,光學顯微鏡將無法分辨,就好比人手的觸感解析度,不能超過觸感細胞之間的最小距離一樣。
而放大倍數是主觀的說法,定義為明視距離25cm時,人眼看到的物體大小和實際大小的比值,光學顯微鏡0.2微米的解析度,相當於放大倍數1500~2000倍,這足夠讓我們看清楚一般細胞的結構。
⑷ 光學顯微鏡的使用規程
導語:光學顯微鏡應該如何正確的使用呢?它的使用規程是什麼?下面我來介紹一下光學顯微鏡的使用規程吧,希望能幫到您!
光學顯微鏡的使用規程
(一)實驗時要把顯微鏡放在座前桌面上稍偏左的位置,鏡座應距桌沿 6~7 cm左右。
(二)打開光源開關,調節光強到合適大小。
(三)轉動物鏡轉換器,使低倍鏡頭正對載物台上的`通光孔。先把鏡頭調節至距載物台1~2cm左右處,然後用左眼注視目鏡內,接著調節聚光器的高度,把孔徑光闌調至最大,使光線通過聚光器入射到鏡筒內,這時視野內呈明亮的狀態。
(四)將所要觀察的玻片放在載物台上,使玻片中被觀察的部分位於通光孔的正中央,然後用標本夾夾好載玻片。
(五)先用低倍鏡觀察(物鏡10X、目鏡10x)。觀察之前,先轉動粗動調焦手輪,使載物台上升,物鏡逐漸接近玻片。需要注意,不能使物鏡觸及玻片,以防鏡頭將玻片壓碎。然後,左眼注視目鏡內,同時右眼不要閉合(要養成睜開雙眼用顯微鏡進行觀察的習慣,以便在觀察的同時能用右眼看著繪圖),並轉動粗動調焦手輪,使載物台慢慢下降,不久即可看到玻片中材料的放大物像。
(六)如果在視野內看到的物像不符合實驗要求(物像偏離視野),可慢慢調節載物台移動手柄。調節時應注意玻片移動的方向與視野中看到的物像移動的方向正好相反。如果物像不甚清晰,可以調節微動調焦手輪,直至物像清晰為止。
(七)如果進一步使用高倍物鏡觀察,應在轉換高倍物鏡之前,把物像中需要放大觀察的部分移至視野中央(將低倍物鏡轉換成高倍物鏡觀察時,視野中的物像范圍縮小了很多)。一般具有正常功能的顯微鏡,低倍物鏡和高倍物鏡基本齊焦,在用低倍物鏡觀察清晰時,換高倍物鏡應可以見到物像,但物像不一定很清晰,可以轉動微動調焦手輪進行調節。
(八)在轉換高倍物鏡並且看清物像之後,可以根據需要調節孔徑光闌的大小或聚光器的高低,使光線符合要求(一般將低倍物鏡換成高倍物鏡觀察時,視野要稍變暗一些,所以需要調節光線強弱)。
(九)觀察完畢,應先將物鏡鏡頭從通光孔處移開,然後將孔徑光闌調至最大,再將載物台緩緩落下,並檢查零件有無損傷(特別要注意檢查物鏡是否沾水沾油,如沾了水或油要用鏡頭紙擦凈),檢查處理完畢後即可裝箱。
⑸ 光學顯微鏡如何使用
導語:在生物學中,我們能觀察細胞的結構,微生物等要觀察人類肉眼所不能觀察的物體時,可以藉助顯微鏡幫我們更直接的去觀察我們肉眼所不能直接觀察的`物體,而顯微鏡是精密儀器,必須熟悉其構造及各部件的作用,才能掌握正確的使用方法,做到既懂得維護儀器,又敢於放手工作。下面我就說一下如何使用吧!
取用和放置 使用時首先從鏡箱中取出顯微鏡,必須一手握持鏡臂,一手托住鏡座,保持鏡身直立,切不可用一隻手傾斜提攜,防止摔落目鏡。要輕取輕放,放時使鏡臂朝向自己,距桌邊沿5-10厘米處。要求桌子平衡,桌面清潔,避免直射陽光。
開啟光源 打開電源開關
放置玻片標本 將待鏡檢的玻片標本放置在載物台上,使其中材料正對通光孔中央。再用彈簧壓片夾在玻片的兩端,防止玻片標本移動。若為玻片移動器,則將玻片標本卡入玻片移動器,然後調節玻片移動器,將材料移至正對通光孔中央的位置。
低倍物鏡觀察 用顯微鏡觀察標本時,應先用低倍物鏡找到物像。因為低倍物鏡觀察范圍大,較易找到物像,且易能找到需作精細觀察的部位。其法如下:
(1)轉動粗調螺旋,用眼從側面觀望,使鏡筒下降,直到低倍物鏡距標本0.5厘米左右為度。
(2)用左眼從目鏡中觀察,右眼自然睜開,用手慢慢轉動粗調螺旋,使鏡筒漸漸上升,直到視野內的物像清晰為止。此後改用微調螺旋,稍加調節焦距,使物像最清晰。
(3)用手前後左右輕輕移動玻片或調節玻片移動器,便可找到欲觀察的部分。要注意視野中的物像為倒像,移動玻片時應向相反方向移動。
高倍倍觀察 在低倍觀察基礎上,若放大倍數不夠,可進行高倍觀察。其方法如下:
(1)將欲觀察的部分,移至低倍鏡視野正中央,物像要清晰。
(2)旋轉物鏡轉換器,使高倍物鏡移到正確的位置上,隨後稍為調節微動螺旋,即可使物像清晰。這是由於物鏡的同高調焦。如果顯微鏡不能同高調焦,或開始使用某一種顯微鏡,對其性能尚不熟悉時,可按下述方法操作:在完成低倍觀察後,稍微調高鏡筒,把高倍物鏡轉換至工作位置上,然後從旁觀察,小心地慢慢升高物鏡尋找目標。這樣可防止物鏡與標本相碰或沾上臨時玻片旁的水或化學葯品而損壞鏡頭。
(3)輕輕移動玻片標本或調節玻片移動器,找到欲仔細觀察的部位。
使用高倍物鏡時,由於物鏡與標本之間距離很近,因此要特別仔細,也不能用粗調螺旋,而只能用微調螺旋。
換片
觀察完畢,如需換用另一玻片標片時,將物鏡轉回低倍,取出玻片,再換新片,稍加調焦,即可觀察。千萬不可在高倍物鏡下換片,以防損壞鏡頭。
整理
顯微鏡使用結束後,升高鏡筒,取下玻片標本,清潔顯微鏡,把物鏡轉離通光孔呈“八”字形,再下降鏡筒至適當高度。如有玻片移動器,也要移適當位置,使物鏡不會碰到。最後,將顯微鏡放回指定位置,並套上專用布袋。
⑹ 使用普通光學顯微鏡的具體步驟是什麼
一、取鏡
1.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
2.把顯微鏡放在實驗台上,略偏左。安裝好目鏡和物鏡。
二、對光
3.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准通光孔(物鏡的前端與載物台要保持2厘
米的距離)。
4.把一個較大的光圈對准通光孔。左眼注視目鏡內(右眼睜開,便於以後同時畫圖)。轉動反光鏡,使光線通過通光孔反射到鏡筒內。通過目鏡,可以看到白亮的視野。
三、觀察
5.把所要觀察的玻片標本放在載物台上,用壓片夾壓住,標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心。
6.轉動粗准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為止(眼睛看著物鏡,以免物鏡碰到玻片標本)。
7.左眼向目鏡內看,同時反方向轉動粗准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為止。再略微轉動細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⑺ 簡述正確使用顯微鏡的方法
使用方法:
1、將低倍鏡轉至鏡筒下方與鏡筒成一直線。
2、撥動反光鏡,調節至視野最亮無陰影。反光鏡有平、凹兩面,光源強時用平面,較暗時用凹面,需要強光時,將聚光器提高,光圈放大;需要弱光時,將聚光器降低,或光圈適當縮小。
3、將待觀察的標本置載物台上,轉動粗調節器使鏡筒下降至接物鏡接近標本。於轉動粗調節器的同時,須俯身在鏡旁仔細觀察接物鏡與標本之間的距離。
4、左眼於接目鏡觀察,同時左手轉動粗調節,使鏡筒徐徐上升以調節焦距,使視野內的物象看到上時即停,至標本清晰為止。
注意事項:
1、使用顯微鏡之前,應熟悉顯微鏡的各部名稱及使用方法,特別應掌握識別三種接物鏡之特徵。
2、寄生蟲學實習中所觀察的標本,大多數為無色和顏色較淺,因此必須注意光線的調節。
3、新鮮標本觀察時,須加蓋玻片,同時可使標本表面勻平,光線得以集中,有利於觀察。
網路--顯微鏡
⑻ 光學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顯 微 鏡 的 使 用 步 驟 :
1.選取最低倍數的接目鏡和接物鏡; 顯微鏡的放大率 = 接目鏡的倍數 x 接物鏡的倍數;
2.從接目鏡望下去,調較反光鏡的角度 ,以獲得最光的視野;
3.把玻片放在載物台上 ,移動玻片使要觀察的物件恰好在接物鏡下;
4.慢慢地旋轉粗調節器 ,使接物鏡下降至剛好在玻片上 ,但不可碰到玻片;
5.單眼從接目鏡望下去 ,同時張開另外一隻眼;
6.慢慢地旋轉粗調節器使鏡筒往上移 ,直至你見到清晰的影像為止 ,此時顯微鏡已對好焦距.如果想效果更清晰 ,可用微調節器調較;
7.觀察及畫圖.
詳情參考pomeas光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