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辣蓼草的用法與功效
【別稱】柳葉蓼、辣蓼。
【形態特徵】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多分枝,表面有多數紫紅色小斑點,被綿毛,節稍膨大。葉互生,有短柄或近乎無柄;葉片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微波狀,上面深綠色,被疏絨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絨毛;托鞘膜質,筒狀。初夏開花,花小,綠白色或粉紅色。秋季里,瘦果卵圓形,扁平,兩側面中部微凹,褐黑色而光亮,包於宿存的花被內。全草可入葯,夏秋采,鮮用或曬干備用。
【生長環境】我國南北各地。生於近水草地、流水溝中或陰濕處。
【性味功效】味辛,性寒。消腫、止痛。
【驗方精選】第一方:鮮辣蓼6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急性胃腸炎(有嘔吐腹瀉腹痛者)。第二方:新鮮辣蓼(全草)100克。
用法:切碎,加水150毫升,煎30~40分鍾,過濾,取液,加適量苯甲酸鈉做防腐劑,貯瓶備用。塗擦患部,每日2次。
主治:足癬。第三方:辣蓼90克,筋骨草30克,千里光50克。
用法:煎水洗患處。
主治:皮膚瘙癢,搔之流水。第四方:紅辣蓼30克,威靈仙9克,兩面針10克。
用法:水煎服。同時用紅辣蓼適量,煎水泡洗患處。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第五方:辣蓼根及根上部約6厘米莖適量。
用法:水洗切碎,曬干備用。按常法煎煮(第1次2小時,第2次1.5小時),過濾取液,冷卻後加入10%明膠,繼續加熱濃縮至200%濃度的葯液,再加入0.3%苯甲酸鈉,濾過裝瓶備用。每次服20~30毫升(相當於乾草葯40~60克),每日2~3次。
主治:急性闌尾炎。第六方:紅辣蓼30克,車前草3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細菌性痢疾、腸炎。第七方:水蓼適量。
用法:在水蓼開花時,割取其地上部分入葯,用刀切碎,取碎屑1000克,置於玻璃容器內,以30%酒精2000毫升浸沒,常溫放置48小時(每日攪拌3次),然後過濾並壓榨殘渣使得濾液近2000毫升(含醇量25%~30%),密閉貯放備用。每次口服20毫升,每2小時服1次。
主治:子宮出血。
B. 辣蓼草的價值用途
酒葯又稱小曲、葯曲、酒餅等,在不同地方,酒葯的配方、製作方法等也不盡相同。在傳統紹興酒的釀造中,酒葯是淋飯酒母的主要糖化發酵劑,它是由新早糙米粉、水及當年採收的新鮮干辣蓼草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後,再經上臼、上框壓平、切塊、滾角、接種、入缸保溫培養、出缸入匾、上蒸房、曬葯入庫等十多道工序製作而成。由於酒葯具有糖化發酵力強、用葯量少、製作簡單、易保存等優點。因此直至今天,在傳統黃酒的釀造中,酒葯仍是一種重要的糖化發酵劑。
而選擇辣蓼草作為傳統紹興酒葯重要的配方成分之一,不僅因為它廉價且容易得到,更重要的是,它對穩定和提高酒葯的質量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作為酒葯重要成分的辣蓼草,在所有的黃酒教材中均沒有加以詳細介紹,對於其在酒葯中的作用介紹,也僅限於為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提供生長素,以及對酒葯起著疏鬆的作用。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檢測技術的提高及對辣蓼草有效成分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辣蓼草對酒葯的作用不僅限於此,因此有必要對其有一個重新的、較為全面的認識。
根據《江蘇植葯志》記載,辣蓼草為蓼科植物柳葉蓼的全草,又名綿毛酸模葉蓼。味辛,性溫。一年生草本,高0.5米—2.5米,多分枝,節部膨大,莖紅色或青綠色。葉互生,披針形,長5厘米—7厘米,上面中肪兩旁常有人字形黑紋,揉之辣味。花淡紅色,頂生或腋生總狀花序。果小,熟時褐色,扁圓形或略呈三角形。花期初夏,果期秋季。辣蓼草在我國南北各地均有廣泛分布,多生長於近水草地、流水溝中,或陰濕處。具有消腫止痛,治腫瘍,痢疾腹痛等功效。
作為一種傳統中草葯,辣蓼草的葯作價值在許多古代醫葯著作中早有介紹。《本草綱目》中記載:「辣蓼,辛,溫。」《別錄》中記載:「蓼葉,歸舌,除大小腸邪氣,利中益志。」《唐本草》中記載:「主被蛇傷,搗敷之;絞汁服,治蛇毒入腹心悶;水煮浸腳捋之,消腳氣腫。」《本草拾遺》中記載:「蓼葉,主痃癖,每日取一握煮服之;又霍亂轉筋,多取煮湯及熱捋腳;葉搗敷狐刺痣;亦主小兒頭瘡。」《嶺南采葯錄》中記載:「敷跌打,洗痣疥,止癢消腫。」而現代臨床醫學研究表明,辣蓼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氧化、止血、抗腫瘤、鎮痛等功效,其有效成分為總黃酮。
辣蓼草有效成分研究進展
近年來,隨著檢測技術的不斷提高,以及國家對中草葯研究的重視,作為傳統中草葯,辣蓼草有效成分的研究報道也較多。劉信平等人用GC/MS對辣蓼草水蒸餾法提取的揮發油進行了分析,分離並鑒定出了50個組分(占總峰面積的97.84%),其主要揮發活性成分為:N-(2-乙胺)次乙亞胺、3,4,5,6-四氫鄰苯二甲酸酐、3-己烯-1-醇等;姚祖鳳等人也用GC/MS法對湘西辣蓼提取物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其中含高達52%的萜類化合物,主要為1-菲蘭烯、姜烯、α-薴烯、β-石竹烯、α-蒎烯、γ-松油烯、香檸檬烯、律草烯、紅沒葯烯等;張國英等人採用聚醯胺柱層析的方法,從江西寧都辣蓼中分離得到5個黃酮類化合物:金絲桃苷、蘆丁、斛皮素、異鼠李素、山萘酚,採用超臨界二氧化碳技術萃取辣蓼葉中的揮發油,並用GC-MS聯用方法對揮發油的化學成分進行了分離和鑒定,鑒定組分佔揮發油總量的80.66 %。另外,羅傑等人用HPLC測定水辣蓼中蘆丁的含量;賴東美等人用RP-HPLC法測定了辣蓼中沒食子酸量。
因此,綜合近年來有關辣蓼草研究的成果表明,其主要有效成分為以黃酮類及萜類物質為主的活性物質,且具有種類多、含量豐富的特點。
辣蓼草對酒葯的作用
促進微生物生長
自然界中各類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動過程中都需要多種營養物質,主要包括水、碳源、氮源、礦物元素、生長素等。而生長素對於微生物的生長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它們是微生物內各類酶的輔基成分,一旦缺乏這些物質,酶就沒有活力,微生物的生命活動也就停止了。而辣蓼草中含有根黴菌、酵母菌等多種微生物所需的生長素,能更好地促進這些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陸步詩等人研究了添加不同量的辣蓼草對小曲中的微生物種類和數量、糖化力、液化力及發酵率的影響。結果表明, 在一定范圍內添加辣蓼草粉,小曲的糖化力、液化力及發酵率等均有明顯提高。
傳統紹興酒葯中的微生物以根霉最多,酵母次之。根黴菌為需氧型微生物,而酵母菌雖然為兼性厭氧型微生物,但在有氧條件下有利於酵母菌的生長繁殖。因此,無論是根霉還是酵母菌,在有氧條件下均有利於其生長繁殖。早糙米粉顆粒較細,若不添加辣蓼草粉製作酒葯,其結構比較緻密,不利於氧的通透性,對曲心的微生物生長繁殖不利。因此在酒葯中添加一定比例的辣蓼草粉後,大大增加了酒葯的疏鬆性,提高了酒葯的透氣性,使得根黴菌及酵母菌等微生物不僅在酒葯表面,還在其內部均能較好的生長繁殖,從而大大提高酒葯的質量。
氧化是自然界中一類比較常見的化學反應。製作酒葯的主要原料早糙米粉的主要成分以澱粉為主,另外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等物質,這些物質都是微生物賴以生長繁殖的基礎。酒葯一旦發生氧化反應,不僅會使酒葯外觀發黃,產生不愉快的異味,更為嚴重的是,將破壞酒葯中的正常營養成分,進而影響到酒葯中微生物的正常生長繁殖。例如,米粉中的脂肪類物質被氧化後產生脂肪酸,會破壞酒葯中的酸度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將抑制微生物的生長繁殖。而辣蓼草中含量豐富的黃酮類等活性物質具有較強的抗氧化能力,能較好地抑制米粉中脂肪等物質的氧化,從而能較長時間地保持酒葯中營養成分不受破壞,有效保證了酒葯在貯存過程中不變質。
而根據多種文獻報道,辣蓼草的提取物對痢疾桿菌、白喉桿菌、變形桿菌、鼠傷寒桿菌、綠脹桿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臘樣桿菌、八疊桿菌等多種病原性微生物均有較好的抑製作用。這也是辣蓼草作為中草葯的重要原因。因此,在酒葯中添加一定比例的辣蓼草粉未,可有效抑制病原性微生物等雜菌,從而較好地保證了酒葯中有益微生物的正常生長繁殖。
以上只是辣蓼草對傳統紹興酒葯作用的初步探索,對於其更多的作用,有待於在今後進一步的研究中加以不斷地完善。
製作酒葯的早糙米粉中含有多種微生物,在這些微生物中,除了許多有益的根黴菌、麴黴菌、野生酵母外,還含有一些不利於有益菌生長繁殖的雜菌,特別是一些病原性微生物的存在,除了干擾有益微生物的正常生長繁殖外,其大量繁殖還會對黃酒的食品安全性造成不利的影響,因此必須加以控制。
抗病原性微生物
傳統紹興酒葯一般在農歷6月份天氣最炎熱的時候製作,等到農歷立冬前後天氣較為涼爽時,製作淋飯酒母時作為糖化發酵劑使用。在酒葯製作完成到使用這長達3個月左右的存放期間,由於氣溫較高,病蟲害較多,且酒葯中含量豐富的澱粉、蛋白質等物質是病蟲的主要食物之一,因此,製作完成的酒葯如果沒有自身的防蟲功能,很容易受到病蟲的侵害。而蓼屬植物大多都具有殺蟲、拒食、驅避活性,辣蓼在很早就被人們用做殺蟲劑。其殺蟲的主要有效成分為蓼二醛等倍半萜烯類化合物,例如從辣蓼葉中提取的一種左旋的倍半萜烯類化合物蓼二醛,對昆蟲有很好的拒食活性, 對蚜蟲、粘蟲、小菜蛾、菜青蟲和稻飛虱以及雜擬谷盜等多種害蟲有效。另外,研究中發現,辣蓼含有的另一種二醛倍半萜類成分沃伯格醛也有明顯的拒食活性。 【生境分布】生於近水草地、流水溝中,或陰濕處。分布南北各地。
【功用主治】消腫止痛。治腫瘍,痢疾腹痛。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外用:搗敷。
【性狀】
性狀鑒別 莖直徑約至6mm;表面有紫紅色斑點。葉上面中央常有黑褐色新月形斑,無毛或被稀白色綿毛,下面密被白色綿毛,有腺點;托葉鞘無緣毛。圓錐花序,花密生;花被4裂,有腺點。氣微,辛、辣。
以葉多、帶花、味辛辣濃烈者為佳。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徵:①上表皮多列性非腺毛較多,長80-273μm;單細胞非腺毛較少,長約至1120μm,直徑約7μm,基部常有一短細胞並生;腺毛較多,頭部類圓形或橢圓形,4-15個細胞,直徑27-36μm。②下表皮單細胞非腺毛眾多,腺毛偶見。③葉肉細胞含草酸鈣簇晶。
【選方】治痢疾:辣蓼一把。曬干,濃煎溫服。(性味以下出《江蘇葯材志》)
辣蓼草(水蓼)
特徵及用途:一年生草木,高約半米,多分枝,節部膨大,莖紅色或青綠色。葉互生,披針形,長5~7厘米,上面中肪兩旁常有人字形黑紋,揉之辣味。花淡紅色,頂生或腋生總狀花序。果小,熟時褐色,扁圓形或略呈三角形。喜生於濕地、路旁、溝邊。夏秋採集。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可防治腸炎、爛鰓病。
用使方法:50公斤魚每天用乾草0.5公斤(鮮草1.5公斤),切碎用水煎煮,拌入飼料投喂,每日一次,連喂3~6天為一療程。50公斤魚或每萬尾魚種,每日用0.5~1公斤乾粉拌飼料或製成顆粒葯丸投喂,每日一次,投喂3~6天為一療程。
C. 辣蓼草以什麼相惡相反
辣蓼草別稱酸模葉蓼、旱苗蓼、大馬蓼等,為蓼科植物柳葉蓼的全草,我國南北各地均有分布,入葯具有解毒、健脾、化濕、活血、截瘧的功效,對瘡瘍腫痛、暑濕腹瀉、腸炎痢疾、小兒疳積、跌打傷疼、瘧疾等有治療作用,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辣蓼草的功效與作用吧!
辣蓼草的功效與作用
辣蓼草的葯用功效
【性味】味辛,性溫。
【歸經】心、大腸經。
【功效】解毒,健脾,化濕,活血,截瘧。主治瘡瘍腫痛,暑濕腹瀉,腸炎痢疾,小兒疳積,跌打傷疼,瘧疾。
辣蓼草的功效與作用
辣蓼草的葯理作用
1、止血作用:辣蓼草用於子宮出血月經過多及其他出血,與麥角相似,但作用較弱。
2、抑菌作用:辣蓼(品種未鑒定)煎劑20~60%對各種痢疾桿菌於試管內均有抑製作用。
3、殺蟲作用:新鮮或乾燥辣蓼全草的流浸膏或煎劑塗於皮膚,能預防小白鼠感染血吸蟲尾蚴。
4、其他作用:水蓼揮發油能擴張血管而有降壓作用,揮發油具有降低子宮和小腸平滑肌張力的作用。
辣蓼草的功效與作用
辣蓼草的葯用選方
1、治大腸下血:辣柳草一兩,同豬肉燉服。每隔十日再服一次。
2、治痢疾:辣蓼根八錢,水煎,糖調服。
3、治胃氣痛,痧氣腹脹痛:鮮辣蓼枝頭嫩葉三錢,搗爛,加冷開水一大盅,擂汁服。
4、治瘧疾:辣蓼葉、桃樹葉等分。研細末,用水、酒和製成丸。每日早晚各服一錢,溫開水送下。
5、治牙痛:鮮辣蓼四兩,水煎,頻頻含漱。
6、治跌打撞傷,局部青紫腫痛:鮮辣蓼,同米酒或甜酒釀糟搗爛敷。
7、治扁桃腺炎:辣蓼莖葉適量,搗汁加溫開水含漱。
8、治關節炎:辣蓼葉適量,開水泡片刻後搓揉痛處。
D. 辣蓼草與艾葉能並用嗎
為什麼要並用啊?
辣蓼草,亦名水蓼、柳葉蓼、水胡椒、綿毛酸模葉蓼、柳葉大馬蓼。始載《新修本草》。為蓼科植物水蓼的乾燥全草。我國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入葯部位】全草。
【性味、歸經】味辛,性溫。歸胃、大腸經。
【功效】祛風利濕,散瘀止痛,解毒消腫,殺蟲止癢。
【主治】用於痢疾,胃腸炎,腹瀉,風濕關節痛,跌打腫痛,功能性子宮出血;外用於毒蛇咬傷,皮膚濕疹。
E. 辣蓼的性狀與作用如何其用法與用量怎樣
【性狀】辣蓼,別名,辣蓼草,為蓼科植物辣蓼及水蓼全草或根。兩種均為1年生草本。【作用與用途】辣蓼主要成分為揮發油、鞣質及黃酮類化合物,對革蘭氏陰性菌具有較強的抑製作用,同時有止血作用。水產病害防治中可用於防治赤皮病、細菌性敗血症、腸炎病、豎鱗病、爛鰓病、赤皮病、白皮病、白頭白嘴病和草魚出血病等。【用法與用量】(1)內服:以120克/100千克體重用葯量,煮沸10~15分鍾,連汁帶渣拌料投喂,連用5~7天。
(2)浸浴:以70克/米3用葯量,煮沸10~15分鍾,浸浴1~2小時。
F. 鮮白辣蓼的釆收加工與功效有哪些
中葯材白辣蓼又稱作「辣蓼草」;也有地區稱作:酸模葉蓼; 辣蓼; 苦蓼大馬蓼; 旱苗蓼; 中葯辣蓼草為蓼科植物柳葉蓼的全草。夏,秋間採收,晾乾。白辣蓼的功效與作用: 解毒;健脾;化濕;活血;截瘧。主治瘡瘍腫痛;暑濕腹瀉;腸炎痢疾;小兒疳積;跌打傷疼;瘧疾。
G. 辣蓼草的葯用信息
(《江蘇植葯志》)
【來源】為蓼科植物柳葉蓼的全草。
【植物形態】柳葉蓼,又名:綿毛酸模葉蓼。
【附註】同屬植物辣蓼、水蓼、假長尾蓼和本品的全草,在不同地區均作辣蓼入葯。
【葯理作用】辣蓼(品種未鑒定)煎劑20~60%對各種痢疾桿菌於試管內均有抑製作用。新鮮或乾燥辣蓼全草的流浸膏或煎劑塗於皮膚,能預防小白鼠感染血吸蟲尾蚴。
【性味】辛,溫。
H. 它比辣椒還辣,全身都是寶,不識貨的人當它是野草,能拿來暈魚嗎
辣蓼草,一種不值一提到常常被別人當做雜草的花草。尤其是在南方地區,辣蓼草長得矮小,被綠色植物遮蓋,或者長在田野里,或者生長在灌木叢中,經常可以看到,從發育到盛開,都不被重視。
事實上,辣蓼草的葉片,大夥兒難以辨認出,但辣蓼草的花朵,大夥兒就可非常容易看出。這是一種盛開十分好看的植物,桃白色的花一串一串放在草根創業上,顏色艷麗,一整片一整片全是。
看到這樣的花,你就能夠認出來是辣蓼草。花瓣和葉片全是酵母原料,而葉片摘下留著,家中燉烏雞燉魚時再加上幾塊,也有去腥、增辛辣的功效,可以說全身上下都是寶貝。在小的時候,辣蓼草是每家每戶寸土必爭寶貝。
現在的辣蓼草,好多人不遇見了。酵母能用谷類、新鮮水果製作,釀醋也有新加工工藝,哪怕是朝天椒也成為了大家最喜愛的甜味蔬菜水果,而辣蓼草,這類之前守候村裡人已久的綠色植物,淪落為雜草,無人知無人識,太遺憾了。
I. 辣蓼有什麼作用
辣蓼的功效與作用
性溫;味辛;歸肝、胃、大腸經。
功效解毒;除濕。主腸炎;菌痢;無名腫毒;陰疳;瘰癧;毒蛇咬傷;風濕痹痛。
禁忌孕婦忌服辣蓼。
中葯白辣蓼是蓼科植物長鬃蓼的全草。中醫認為白辣蓼有解毒、除濕的功效與作用。
辣蓼又叫辣蓼草,辣蓼為蓼科蓼屬植物辣蓼及水蓼,以全草或根、葉入葯,辣蓼有祛風利濕、散瘀止痛、解毒消腫、殺蟲止癢的功效,孕婦忌服辣蓼。 別名:辣蓼草
治療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
辣蓼的選方
治大腸下血:辣柳草一兩,同豬肉燉服。每隔十日再服一次。(《貴州中醫驗方秘方》)
治痢疾:辣蓼根八錢,水煎,糖調服。(江西《草葯手冊》)
治胃氣痛,痧氣腹脹痛:鮮辣蓼枝頭嫩葉三錢,搗爛,加冷開水一大盅,擂汁服。
治瘧疾:辣蓼葉、桃樹葉等分。研細末,用水、酒和製成丸。每日早晚各服一錢,溫開水送下。
治牙痛:鮮辣蓼四兩,水煎,頻頻含漱。
治跌打撞傷,局部青紫腫痛:鮮辣蓼,同米酒或甜酒釀糟搗爛敷。(③方以下出《江西民間草葯驗方》)
治扁桃腺炎:辣蓼莖葉適量,搗汁加溫開水含漱。(江西《草葯手冊》)
治關節炎:辣蓼葉適量,開水泡片刻後搓揉痛處。(江西《草葯手冊》)
辣蓼的不良反應
傳統文獻《本草綱目》:無毒。
臨床觀察無毒。在常規劑量內水煎服沒有不適反應。長期服用和大劑量(60g以下)水煎服也沒有不良反應。
辣蓼用葯禁忌: 孕婦忌服辣蓼。
J. 辣蓼的作用
辣蓼,分布於我國南北各省區。含有苷類和鞣質。具有祛風利濕、散瘀止痛、解毒消腫、殺蟲止癢之功效。常用於痢疾、胃腸炎、腹瀉、風濕關節痛、跌打腫痛、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病症的治療;外用於毒蛇咬傷、皮膚濕疹。
1.殺蟲止癢
辣蓼有殺蟲止癢的功效,可治療疥癬、皮膚濕疹。《本草求原》:"洗濕熱癍癩,擦癬。"《綱目》:"殺蟲。"
2.解毒消腫
辣蓼有解毒消腫的功效,可治療腳痛成瘡、毒蛇咬傷。葉搗敷狐刺瘡;亦主小兒頭瘡。《唐本草》:"主被蛇傷,搗敷之;絞汁服,止蛇毒入腹心悶。《唐本草》:水煮漬腳捋之,消腳氣腫。"
3.散瘀止痛
辣蓼有散瘀止痛的功效,對脘悶腹痛、血滯經閉痛經、跌打腫痛、功能性子宮出血、外傷出血等症有療效。可同米酒或甜酒釀糟搗爛敷。《植物名實圖考》:"治跌打損傷,通筋骨。"
4.祛風利濕
辣蓼有祛風利濕的功效,可用於痢疾、胃腸炎、腹瀉、風濕關節痛等症。治關節炎,辣蓼葉適量,開水泡片刻後搓揉痛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