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擀豆面,一曲合作奏響的凱歌
偏關街上在文化廣場對面,以前有一個賣豆面的攤位,很多年了。老闆娘老謝是四川綿陽人,不高,粗胖,皮膚有些黑,常年風吹日曬,白不了。兩口子靠賣面條把兩個女兒供到了大學畢業。老謝特別熱情,買面條的人都愛和她聊幾句。我買豆面的時候,看到面條上黑黑的小點,我問她那是什麼?回答說是蒿籽兒。我就好奇,蒿籽兒是什麼?豆面中為什麼要加入蒿子兒呢?
蒿籽兒是一種沙漠植物沙蒿的種子,主要產自內蒙古,其實北方大半個中國都有分布。蒿籽兒黑褐色,看起來樣子有點像脫了皮的芝麻,但比芝麻渾圓一點。這個東西市場上還是很貴的,不是稱斤賣,就像花椒、茴香一樣,是論兩來賣的,而且比花椒還貴。婆婆跟我說,以前的人們從內蒙返回來的時候,都喜歡帶些蒿籽回來。
大姑吃豆面是不加蒿籽兒的,不是她不會做或者不喜歡加,以前大同附近那裡的人們也經常吃擀豆面,也用蒿籽兒。後來,村裡農業生產發展,小麥種的多了,就能吃上細糧了;再後來市場流通方便了,我們也能吃上大米了。白面和大米首先是細糧,是高級食品,以前普通老百姓是吃不到的,現在能吃上了,就想吃細糧,不想吃粗糧了。當然,從口感上來說,粗糧實在是比不上細糧,既然細糧能吃飽,誰還愛吃粗糧啊,尤其是孩子們,首先鬧著要吃白面大米。慢慢地,蒿籽兒就從本地市場退出去了,再想吃擀豆面,已經買不到了,以至於我以為豆面是不能吃面條的。都說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不過見識確實也可以長知識。
蒿籽兒加在豆面中,就可以做面條了,無疑是因為蒿籽兒增加了豆面的筋度。用泡蒿籽兒的水和出來的面,可以擀成很薄的片,然後切成面條;而不加蒿籽兒一擀就會開裂。查過資料才知道,沙蒿籽兒的外皮有一層蠟狀角質物,主要成分是沙蒿子膠。這種天然的植物膠才是豆面能改變天性的因素,豆面也只是被賦能了。
既然蒿籽兒能用在豆面上,想來也可以用在其他的雜糧面上,比如蕎面,玉米面等。加在白面中,我或許也可以試著做一回拉麵。不忙的時候用蒿籽兒加白面做些面條,估計又勁道好吃,煮麵湯又清澈,可以代替掛面了。或許會直接降低面條的升糖指數,也是控制血糖,穩定胰島素水平,減緩血糖波動的有益因素呢。你也可以試一試的。
二、吃擀豆面
婆婆手很巧,喜歡畫窗花,剪窗花,也做得一手好擀豆面。以前不忙的時候就會做擀豆面,那個全家人吃面的場景,一直都是老公記憶深處最溫暖幸福的時刻。 我詳細問了婆婆怎麼做擀豆面。
用喝咖啡那種攪拌的小勺取一勺蒿籽兒用一碗溫水浸泡。泡好以後整個碗里的水都呈現凝膠似的狀態。取2碗豆面,放在一個干凈的盆里,泡好的蒿籽兒凝膠一點一點倒入面里,邊倒邊用筷子攪拌。因為蒿籽兒泡水後成了一種凝膠一樣的狀態,很粘手,和面很不容易。一定要用筷子充分攪拌,直到盆里都是均勻的面絮的時候再用手和面。這時候取一碗涼水,和面的時候手上難免沾上凝膠一樣的東西,就伸手蘸上些水再繼續和面。當然了,和面最好還是要達到盆光、面光、手光的境界。蓋上蓋子餳面20分鍾。
現在可以准備澆面用的臊子了。肉沫土豆豆腐最經典的,撒上蔥花,澆面的時候倒上陳醋,噴香的味道能回味很久。從營養的角度來看,豌豆面中植物蛋白的含量很高,佔20%,碳水佔65%,,土豆中澱粉含量高,豆腐的優點也是優質的植物蛋白,這樣的搭配是相當不錯的。只是一般看不到搭配蔬菜,尤其是深綠色的蔬菜。這或許就是本地的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決定的。偏關四圍全是山,山外還是山。西面和內蒙古以黃河為界,北面和內蒙古以長城為界,東面和平魯以山系的分水嶺為界。以前的這里黃沙漫漫,綠色的蔬菜是非常珍貴的東西。不過現在路修好了,交通運輸發達了,蔬菜供應充足,本地賣豆面的商家可以考慮做個創新菜,搭配些綠色的蔬菜一起吃了。
豆面餳好之後就可以上案板擀了。擀豆面用的都是大案板,長1米左右的, 擀麵杖也是長擀麵杖,不怎麼粗,中間和兩頭的粗細差別不明顯。擀豆面和做手擀麵的做法一樣。面團壓扁成面餅,上擀麵杖擀開。(到這里,我突然發現我不能用文字精確地描述這個擀麵的過程,我會做,卻沒法說。學的時候,也不是別人說,我做,而是人家做,我看,看會的,教的人憑的也是經驗。)
為了防止面和案板粘住,也為了防止面和面之間粘住,取些玉米麵粉,均勻地撒上一層,用手抹勻。為了擀得更薄一點,把擀麵杖放在懷前,面的一端,把面捲起來,都卷到擀麵杖上,然後繼續擀。
擀的時候兩只手有意識地往外面推,你會感覺到你手下施加到面和擀麵杖上的力,有向下的,有向前的,有向兩側的,想起高中時候學過的力學課,有一種奇妙的感覺。向前擀幾下,就往後收回來,邊收邊把面卷緊一點。擀過幾次之後,感覺面在擀麵杖上太鬆了,就展開,將面轉90度,換個方向撒上玉米面,再次捲起來繼續擀。通常,能乾的主婦們會擀出又大又圓的薄薄的一塊麵皮,男人們一大塊面擀出大長方形的。展開來,撒上玉米面,抹勻,翻個面,再撒玉米面抹勻。提起一個邊來,另一邊留在案板上大約10-15厘米左右,折回來;這一次比上一次少留一點,再折回來,就這樣,一次比一次窄一點,直到最後。這個摺痕千萬不要壓,壓實了,面條就容易斷了。厲害的主婦直接從擀麵杖上展開的時候就一邊展一邊折,順手就折好了。
接下來用刀切面條,切成自己喜歡的寬度,不過一般寬都在3-10毫米左右。切好以後抓住中間一抖,抖掉多餘的玉米面,就是一把長長的面條。
我總覺得這個操作過程特別適合表演,那個畫面太美了。我懷疑把豆面擀成這么薄總有邀功的成分在,那就是賣蒿籽兒的為了證明蒿籽兒的功效,故意表演給顧客看的。(以後在這里補加一個小視頻)
鍋開以後就下面。因為面已經擀得很薄了,不需要煮太長的時間,基本上是滾起來就可以吃了。找個大碗,挑一碗面,舀一勺煮麵湯,澆上臊子,記得加一點陳醋,開吃吧。 豆面不可以久泡,要盡快吃。泡太長時間面就膨脹了,沒有嚼頭了,口感上好像又回到了豆面本來該有的狀態。好像孫悟空脫下紫金冠和黃金甲,被打回原形的感覺。
三、合作奏響的凱歌
豌豆面粘性不足,不能吃面條。 沙蒿籽兒有沙蒿子膠,能起到粘結的作用。 有豆面的人想吃面條。 有沙蒿籽兒的人想要賣錢。 當沙蒿籽兒和豆面合作的時候,一切都變得美好起來,這是一場四方得益的合作,沒有輸家都是贏家。對豆面而言,和蒿籽兒的合作增加了產品種類。對沙蒿植物本身來說,從野生走進了人類的視野,和人有了綁定的關系,對種群的擴大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看起來合作似乎沒有那麼難,只要能確定地提供對方需要的價值就可以。
當然,合作也不是永恆的,可以想見當有另一種新型的食品粘結產品出現的時候,或許蒿籽兒和豆面之間的合作也會結束,人們會選擇更方便好用的,能讓產品更好看的產品。就像擀豆面上的小黑點,或許有的人不能接受這個,沒有小黑點接受起來更容易些。
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更多新的合作。嘗試把蒿籽兒的粘結性加入到其它粗雜糧中,產生大批創新食品,豐富我們的餐桌和零食櫃。
一種食物的背後,是一個地方的地理、氣候、文化等深層因素的延展。往往我們會用現在都條件和眼光去批判,也會默不作聲學習和傳承,但我覺得只有深挖歷史,深挖背景,才能真正傳承到精髓。
❷ 沙蒿種子種植技術
1.選地
首先是選地,沙蒿的栽培適宜於陽坡沙性土壤,一般可以用不適合種莊稼的土地種沙蒿。只要栽種好就能存活下來,還不怕風沙。但在黏性較大的土地上不易存苗。
沙蒿的種子很小,必須做好提前整地。在播種之前淺耕一遍,耕後待播。播種期最好是在夏至前後,趁陰雨天氣的時候播種。冬季較冷的地區播種的話容易遭受凍害。
用耬橫坡條播法播種。行距保持在70厘米,播後輕耱,然後覆土0.5-1厘米即可。幼苗出土後,根據植株生長情況,分次把苗子剪成50-70厘米左右的株距。這樣對於促進植株的生長發育和保持水土的起到很大的作用。
❸ 沙蒿子餅有氣味好還是無氣味好
沒氣味好。
1、沙蒿子餅氣味比較重又稍苦,輕聞有苦味,沙蒿子餅有清熱解毒,化瘀止痛等作用。所以沙蒿子餅有氣味好。
2、沙蒿子餅沒氣味的話,在使用過程中,不會引起身體不適。
❹ 中葯沙蒿子的植物形狀是什麼樣子
多年生草本。主根明顯,木質或半木質,側根少數;根狀莖稍粗,短,半木質,直徑4-10毫米,有短的營養枝。莖單生或少數,高30-70厘米,具細縱棱;上部分枝,枝短或長,斜貼向莖端;莖、枝幼時被微柔毛,後漸脫落無毛。
❺ 沙蒿籽是什麼
沙蒿的種子,沙蒿籽膠是一種功能性高吸水植物樹脂膠,可在水溶液中極限溶漲近千倍,形成強韌的結締狀凝體,是麵粉食品的天然增筋粘結劑,且能耐強鹼、強酸和高溫、溶液粘度、溶解透明度、發泡性、成膜性、增稠穩定性更具有實用性。
❻ 一斤豆面用多少蒿籽
一斤豆面用二兩蒿籽。
蒿籽是一種野生植物的果實,秋季捋來後曬干磨成粉沫就成了蒿面。蒿籽有特殊的氣味,蒿面遇水後具有粘性,蒿籽有促消化、健胃、清熱等功效,沙蒿籽指的是白沙蒿的籽,是中葯的一種,白沙蒿在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較常見,主要生長在一些貧瘠地區或者荒漠地方。
蒿籽的營養價值
保護肝臟沙蒿籽能夠促進肝臟膽固醇的排泄和排出,提高肝臟的解毒能力,保護肝細胞不受損害,對於肝臟疾病和膽囊疾病,有良好的調理、治療和預防作用。
通便沙蒿籽中纖維素含量較豐富,能夠促進身體內廢物的排出,對於便秘有調節作用。
殺蟲理氣沙蒿籽具有殺蟲理氣、散瘀消炎的作用,常用於治療咽喉腫痛、痄腮等病症。
清熱利濕沙蒿籽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等疾病,症見皮膚發黃、小便不利、身體發熱、關節疼痛、水腫、傷寒等。
❼ 沙蒿子粉發酵
農盛樂飼料發酵劑使用方法:
1、粉碎:粗硬類的物料粉碎至1~5毫米,細軟類的物料粉碎至1~2厘米。
2、添加發酵液:一般粗飼料原料200~300公斤添加1公斤粗飼料發酵液。
3、水分調節:發酵物料水分需控制在60%左右,即手抓起能成團,不滴水,放下能散即可。水分過大,可加入麩糠等干物料來調節;水分過小,可直接加水調節。
4、發酵要求:密封、壓實。
5、發酵溫度:環境溫度在15度以上即可發酵。
6、發酵時間:夏季3~5天,春秋7~10天,冬季20天以上。
7、成功標准:有果香、清香、酒香、酸香味,手感松軟,即發酵成功。
8、飼喂方法:飼喂發酵料應由少到多逐漸飼喂,一般從5%開始添加,最大添加量為30%。
此方法適用於多種粗飼料發酵,粗飼料發酵液1箱12瓶,1瓶可發酵200~300左右的粗飼料。
❽ 內蒙古西部導致過敏的「蒿子」是什麼東西
蒿子是一種草,不是茼蒿了,哈哈
學名是蒿草
蒿草在包頭地區生長的特別普遍
所以得過敏性鼻炎的很多
屬於身體的免疫力問題
是沒辦法痊癒的
自己多注意,離開野草,雜草多的地方
❾ 沙漠里長的沙蒿籽人吃了有付作用嗎
沒有副作用,但是也不能亂吃哦。
沙蒿子的功效與作用:
祛風濕,提膿拔毒。治風濕性關節炎,感冒,咽痛,瘡癤癰腫。
①《內蒙古中草葯》:"莖葉:去風濕,消熱消腫。治風濕性關節炎,咽喉腫痛。"
②《中國沙漠地區葯用植物》:"葉:搗爛外敷瘡癤癰腫可提早化膿開口,具拔膿作用。"
沙蒿子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
外用:搗敷或作發泡劑。
沙蒿子的禁忌注意:
忌生冷。
❿ 沙蒿籽是什麼
沙蒿籽實際上就是沙蒿的仔。
沙蒿為菊科蒿屬的植物。生長於海拔3,000米至4,000米的地區,多生長於干河谷、河岸邊、森林草原、路旁等、高山草原、草甸、礫質坡地、林緣、局部地區成片生長、荒坡、草原和為草原地區植物群落的主要伴生種,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沙蒿為超旱生沙生植物,具明顯的早生解剖結構和水分生理特性,表現在它的葉具有較厚的角質層,以抑制蒸騰失水,有發達的柵欄組織,而海綿組織極為退化,有利於增大葉綠體對光照和二氧化碳的吸收面,提高光合作用的活性。
(10)內蒙古沙蒿子的食用方法擴展閱讀:
1、我國西北地區很早就有利用沙蒿籽做面條的的習慣,沙蒿種籽所提取的沙蒿膠作為一種天然植物膠,能夠在水中形成強韌的凝膠,且耐酸鹼,性質十分穩定。
2、80年代就有專利報道沙蒿膠在食品加工行業中用作增稠劑、品質改良劑、穩定劑及餌料粘合劑等。沙蒿種籽的含油量在20%左右,富含亞油酸和維生素E,在提取優質使用油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另外,還有利用沙蒿籽生產食用蛋白質粉的報道。
3、沙蒿在青綠時期因氣味重而苦,大大降低了它的適口性。牧場上飼草充足情況下,牲畜很少採食或不食,只有駱駝一年四季可以採食。深秋霜枯後,適口性大增,山羊和綿羊採食或喜食,駱駝喜食;馬和牛通常不吃它。在飼料缺乏的年景,它的重要性便大大提高,即使馬和牛也可採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