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眼身法步為京劇的五種手法,唱念做打為京劇的四種手段。
手、眼、身、法、步。手指手勢,眼指眼神,身指身段,步指台步,法指以上幾種技術的規格和方法。對此,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鈕驃先生說:前輩藝術家曾說過,「手為勢,眼為靈,身為主,法為 源,步為根。」其中「法」是指戲曲表演所不能背離的規矩和法度,否則就不是戲曲了。它是演員在舞台上展現戲曲表演意境和神韻的技法。
唱、念、做、打是戲曲表演中的四種藝術手段。同時也是戲曲演員表演的四種基本功。通常被稱為「四功」。
「唱」,指的是唱功。「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念」指的是音樂性念白。而「打」則指的是武功。 戲曲演員從小就從這四個方面進行訓練培養的,雖然有的演員擅長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當以做功(花旦)為主,有的以武打為主(武凈)。但是要求每一個演員必須有過硬的唱、念、做、打四種基本功,才能充分發揮作為歌舞劇的戲曲藝術表演的功能。更好的表現和刻畫戲中的各種人物。
② 京劇的基本動作
1 打 袖
准備姿勢:疊袖。
動作說明:右手用袖法中屍打」的方法,使右水袖直去直陳地飛飄起來。身向左前側,目視右前側。
此動作,常用於表現人物的怒斥或不悅的情緒動作。
2 正搭臂袖
准備姿勢:疊袖。
動作說明:左腳向前上一步。成右踏步,左手用袖法中「挑」的方法,將左水袖向左旁側揚出;隨即右手用袖法中「挑」的方法,將右水袖向左旁側揚起,待右水袖下落時即搭在左臂上。身向右前側,目視左前側,亮住相。
此動作常作為人物行走或敘事時的情緒動作。
3 反搭臂袖
准備姿勢:疊袖。
動作說明:左手上撩舉起齊左耳高.,右手翻腕將水袖抓在手中,目視右手。隨即左腳向前上一步成右踏步,同時右臂向後背,右手用袖法中「打」的方法將右水袖向左臂上方直拋去,當右水袖下落時順勢搭在左臂上即成反搭,左手坐腕掌翹。-身向右前側,目視左前側下方,亮住相。
此動作,常用於人物觀望時的亮相。
4 搭肩袖
准備姿勢:疊袖。
動作說明:左腳向前上一步成右踏步,右手向後背去,同時左手用袖法中「挑」的方法,將左水袖向右上方揚起,繼之水袖下落時即搭在右肩上;身向有前側,目視左前側下方(見圖54)。-右腳向前上一步成左踏步,同時左手將水袖抖下;隨即用袖法中((挑」的方法,將右水袖向左上方揚起,水袖下落時順勢搭在左肩上(要眼隨手走);趁勢左手用袖法中「撐」的方法,將左水袖上撩撐起;身向左前側,目視右前側,亮住相。
此動作,常作為人物思索,觀望時的情緒動作。
5 站抱肩袖
准備姿勢:疊袖。
動作說明:左腳向前上一步成右踏步,雙手抖袖(要眼隨手走),隨即將右水袖搭在左臂上,順勢左手向右蓋去將左水袖搭在右臂上,雙手成抱狀。身向右前側,目視右前側,亮住相。
此動作,常作為人物不悅、畏寒的情緒動作。
6 卧抱肩袖
准備姿勢:疊袖。
動作說明:雙手抖袖(要眼隨手走),隨即雙手同時用袖法中「揚」的方法,將兩水袖自胸前各向其左右方向飛起翻折;順勢雙手向胸前收攏,將右水袖搭在左臂上,繼之將左水袖搭在右臂上,雙手成抱狀,同時雙腿徐徐下蹲成左盤卧式。身向左前側,目視右前側下方,亮住相。
此動作,常用於表現人物看物、寒冷及行走艱難之狀。
7 繞 袖
准備姿勢:右踏步站,兩水袖疊好,左手輕按在胸窩前,右手向後背起,身向右前側,目視左前側。
動作說明:右腳向前上一步成左踏步,將左手上撩至齊耳高約成舉掌狀(要眼隨手走),同時右手抖袖後即自里向外翻動手腕盤繞成∞字形。隨即右手用袖法中「撣」的方法,將水袖向右胯後方撣去;右手扣腕、掌心朝上、指尖朝後,眼看右手。順勢右手彈腕指尖向前挑去,將右水袖向前撣出。身向左前側,目視右前側。
此動作,常作為人物激憤、喜悅的情緒動作。
8 盤 袖
准備姿勢:左踏步站,左手撐袖,右手疊袖放於胸前,身向左前側,目視右前側。
動作說明:右手自胸前向右外方平推半弧圈,待右手推到右胸前時,立即翻腕變手背朝下指尖向右,目視右手。隨即右手腕翻轉自右外方向右胸前緩成3/4弧圈後成攤掌,目視右手。順勢右手向右後方扣腕將右水袖向後撣去,目視右手。隨之右手用袖法中「撣」的方法,將右水袖向右旁側撣去,身向左前側,目視右前側。
此動作,常用於表現人物喜悅、悲憤的心情。
③ 恰恰舞步怎麼走
1、源於墨西哥,4/4音樂,每分鍾30-32小節,4小節前奏,第一拍動胯,第二拍動腳,第四拍完成恰恰;第一拍為重拍,四拍走五步,不可有起伏。
2、特性:音樂有趣,舞態花哨,步法利落緊湊,它的舞步源於爵士,爵士舞之所以有強大的生命力、感染力、爆發力,就是因為它更強調主力腿跳舞法。
恰恰恰是拉丁舞中的新秀,是從一種名叫曼波舞的舞蹈發展而來的。緊隨著曼波舞的出現,另一種節奏就繁榮起來,最終風靡全球,它就是恰恰恰。它的音樂比曼波舞稍慢一點,節奏也更簡單明快。恰恰恰帶給人一種快樂,輕松,逗趣,還有點聚會的氛圍。後被簡稱為恰恰。
恰恰恰舞(Cha—Cha—Cha)乃是所有拉丁舞中最受歡迎的舞蹈,音樂很容易辨認,旋律音符通常是短音或是眺音。音樂節拍為4/4拍,有時2/4拍,雖然恰恰恰舞曲經常演奏著每分鍾34小節的節奏,其實最理想的節拍是每分鍾32小節。
恰恰恰舞是古巴的舞蹈,與倫巴舞一樣,古巴舞者以音樂的第二拍開始前進或引導。男士方面,正確的方法是兩腳稍微分開站立,重心置於左腳,第一拍時,以右腳向右側跨一小步(女士相反),然後以左腳前進(女士右腳後退)進行基本動作,節拍數法有:「慢,慢,快快,慢」 、「踏,踏,恰恰恰」和「2,3,4,1」所有的舞步都是這種數法。英國有些舞者在舞廳里仍是以音樂的第一拍開始左腳前進,數為「l,2,恰—恰—恰」 ,這種方法對初學者較易學。不過上述的數法「2,3,4,1」僅用在由舞蹈教師協會所舉辦的考試和競賽。
握持:恰恰恰舞的握持與桑巴舞一樣,開放式握持(0pen Hold)和扇形位置(Pan Position)與倫巴相同。
腳步動作:腳步動作與倫巴相同,以腳底出去,隨即整個腳底著地。不用腳跟引導。
恰恰舞的基本步法主要是前後步、左右轉舞步、合並舞步等,最基本的步法是前後步,步法分男士和女士,男士與女士步法動作一致,方向相反。
最基本的步法是前後步。前進時,左腳向前,右腳略橫步,左腳並右腳點步;後退時左腳後退,右腳後退,左腳略橫步,右腳並左腳點步,右腳向前。在跳舞過程中,一般男士前進時,女士在後退。
左右轉的步法包括左轉和右轉。向右轉時,先出左腳,左腳前邁,向右進行180度轉身,右腳橫出一步,左腳並右腳點步,左腳向前一步。向左轉時,動作相同,方向相反。
合並舞步是左右移動的舞步。向左邊移動時,左腳左邁,右腳也向左走一小步,左腳再次向左邁,右腳保持不動。向右邊移動時,動作相同,方向相反。如何跳好恰恰舞的六個基本步伐
重心在直的那條腿上,這樣步伐才能更利落緊湊。恰恰的第一拍是長拍,第三拍是重拍。
1)恰恰走步這是前後走的步子,節奏為2-3-4-1,向前邁步時,重心在前腳,後腳腳尖著地、腳背綳直;向後退時,重心在後腳,前腳腳尖著地、腳背綳直。在基本動作練習時,移動左腳時,右邊手腕帶動上臂向內下方畫圈後打直;移動右腳時,左臂向內下方畫圈後打直。頸椎要向上用力,肩部下沉,手臂呈自然隨節奏運動,不要貫穿太多的力量。腰部肌肉收緊,胯步隨著腳和地面對抗而產生的力的方向而運動。
2)並合步並合步是恰恰的基本步,其實是橫向的步伐,由於腳下與地面的對抗,得到了胯部的左右轉動。左腳先向左邁出,然後右腳跟隨,左腳再次向左邁出,右腳不動。這個節奏就是常說的「恰恰恰」。
3)定點轉定點轉的節奏為最基本的2-3-4-&-1,定點轉是分為兩個動作完成360度旋轉的。一條腿如右腿直立,第一拍時左腳從前面穿過身體,邁向身體右側,這個節奏結束時身體向右旋轉180度,左腳直立;第二步原地換重心,即右腳直立。然後左腳從後面向左側打橫,完成「恰恰恰」的並合步。其中旋轉的節奏為2-4,並合步為4-&-1。旋轉時注意扭頭。
4)紐約步紐約步的節奏也為2-3-4-&-1,腳下和時間步、方步類似,先一條腿如右腿直立,左腿半腳掌著地。第一拍時左腳迅速從前面穿過身體,邁向身體右側,左腿直立,右腿稍彎曲,右腿膝蓋去貼緊左腿膝蓋,右腳半腳掌著地,此時為半重心狀態,重心在左右腳之間而偏左腿處,這個動作叫做 「CHECK」。此時左臂整個向後上方打直,呈現一個類似於京劇「亮相」的動作,這個「2」的節奏時間要稍微長一些。下個節拍右腿蹬直,重心到達左右腳之間。然後左腿從前方邁回,完成合並步。
5)時間步 時間步是原地的重心轉換,後跟著一個合並步。
6)方步方步是兩步合成一個十字形的步伐。第一步先左腳上前,完成「CHECK」,然後回來完成向左的並合步,結束時重心在左腳。第二步右腳向後方撤出,重心直接換到右腳,然後右腳上前,完成反向的合並步。倫巴中的扇形打開是套路中常用的過度動作,而在恰恰舞中,扇形打開也是最常用的動作之一,跳好這個步子就顯得至關重要。這里的節奏以「2-3-恰-恰-&-1」為一個小節
④ 恰恰的基本舞步有幾個
恰恰的6個基本舞步介紹如下:
1、恰恰走步
前後走的步子,節奏為2-3-4-&-1,向前邁步時,重心在前腳,後腳腳尖著地、腳背綳直;向後退時,重心在後腳,前腳腳尖著地、腳背綳直。
基本動作練習時,移動左腳時,右邊手腕帶動上臂向內下方畫圈後打直;移動右腳時,左臂向內下方畫圈後打直。頸椎要向上用力,肩部下沉,手臂呈自然隨節奏運動,不要貫穿太多的力量。腰部肌肉收緊,胯步隨著腳和地面對抗而產生的力的方向而運動。
2、並合步
並合步其實是橫向的步伐,由於腳下與地面的對抗,得到了胯部的左右轉動。左腳先向左邁出,然後右腳跟隨,左腳再次向左邁出,右腳不動。這個節奏就是常說的「恰恰恰」。
3、定點轉
節奏為最基本的2-3-4-&-1,是分為兩個動作完成360度旋轉的。
一條腿如右腿直立,第一拍時左腳從前面穿過身體,邁向身體右側,這個節奏結束時身體向右旋轉180度,左腳直立;第二步原地換重心,即右腳直立。然後左腳從後面向左側打橫,完成「恰恰恰」的並合步。其中旋轉的節奏為2-4,並合步為4-&-1。旋轉時注意留頭。
4、紐約步
節奏也為2-3-4-&-1,腳下和時間步、方步類似,先一條腿如右腿直立,左腿半腳掌著地。
第一拍時左腳迅速從前面穿過身體,邁向身體右側,左腿直立,右腿稍彎曲,右腿膝蓋去貼緊左腿膝蓋,右腳半腳掌著地,此時為半重心狀態,重心在左右腳之間而偏左腿處,這個動作叫做「CHECK」。
此時左臂整個向後上方打直,呈現一個類似於京劇「亮相」的動作,這個「2」的節奏時間要稍微長一些。下個節拍右腿蹬直,重心到達左右腳之間。然後左腿從前方邁回,完成合並步。
5、方步
方步是兩步合成一個十字形的步伐。第一步先左腳上前,完成「CHECK」,然後回來完成向左的並合步,結束時重心在左腳。第二步右腳向後方撤出,重心直接換到右腳,然後右腳上前,完成反向的合並步。
6、時間步
時間步是原地的重心轉換,後跟著一個合並步。預備動作:左腳重心,右腳打開。也可以將右足放後,腳掌著地,腳背崩直。
(4)京劇常用走步方法擴展閱讀:
恰恰舞與倫巴舞一樣,古巴舞者以音樂的第二拍開始前進或引導。
男士方面,正確的方法是兩腳稍微分開站立,重心置於左腳,第一拍時,以右腳向右側跨一小步(女士相反),然後以左腳前進(女士右腳後退)進行基本動作,節拍數法有: 「慢,慢,快快,慢」、「踏,踏,恰恰恰」和「2,3,4&,1,所有的舞步都是這種數法。
英國有些舞者在舞廳里仍是以音樂的第一拍開始左腳前進,數為「l,2,恰—恰—恰」 ,這種方法對初學者較易學。不過上述的數法「2,3,4&,1」僅用在由舞蹈教師協會所舉辦的考試和競賽。
握持:恰恰恰舞的握持與桑巴舞一樣,開放式握持(0pen Hold)和扇形位置(Pan Position)與倫巴相同。
腳步動作:腳步動作與倫巴相同,以腳尖出去,隨即整個腳底著地。不用腳跟引導。
恰恰舞由於伴奏舞曲及舞步速度輕快,因而具有活潑、熱烈而俏皮的風格特點。它的步法音樂每小節四拍走五步:慢、慢、快、快。慢步一拍一步,快步一拍兩步。
跳每個舞步都應該在前腳掌施加壓力,膝部稍屈、當重心落到某隻腳上時,腳跟放低,膝部伸直,臀部隨之向側後方擺動,另一條腿放鬆屈膝。臀部的擺動要明顯,只是在跳快步時可不必強調。
恰恰舞的重點,強調的是內部揚腳部,舞結構的編排不可過多長距離的移動,並在組合舞包含現場觀眾直接面對面舞蹈的舞,而每個動作節拍的配合相當重要。
⑤ 京劇旦角腳步的走法
梅派腳步的特點:
梅先生本身的天賦條件好,他所表現的劇中人物,大多是以青衣為主的宮廷貴人、娘娘、公主或大家閨秀。因此他創造的腳步,是以端莊大方為特色,和一般青衣腳步不一樣。
梅派腳步起步幅度稍大,是腰柱提起,起步的一隻腳離地少許,然後腳跟徐徐落地,帶動上身,隨著腰擺動方向,輕輕地顫動一下,這種顫動是很微小的,使得人眼剛能看出,給人似有似無的感覺,隨之起步的腳掌壓步而下,再起第二步。這種走法看起來給人以大方、華貴有氣派、有風度的美感。這種腳步與走法用在大家閨秀的人物身上,給人以嬌柔、嫩弱、輕盈之感;若用在宮廷華貴人物身上,就給人以尊貴、高傲、端莊的感覺。
這種腳步別有風度,給人一種美感。其特徵是:起步有彈顫力,但不能蹲竄,因為主力腿不彎曲,如掌握不住,這種微妙的走法是不易走好的,更談不上恰如其分地掌握和運用。梅先生也不是每一個起步都這樣走,他是根據不同的戲中的不同人物的需要而用的,這是梅派腳步精華之處。
程派腳步的特點:
程先生體形高大魁梧,而他所表演的卻大多是古代貧弱女子或纖細華貴的婦人形象。為了縮短本人與人物形體上的距離,程先生根據自己的特點創造了具有獨特風格的腳步。這種腳步很吃功夫,開步幅度大,兩腳距離較遠,邁步的主力腿向下彎曲,起右腳時,身體隨著腰部向左傾斜約二十五度,然後腳掌用力壓步,向前推進,主力腿跟步時,仍然要彎著一點,這種腳步,走起來除腳腕用力外兩小腿肚也要用勁。
有些人說程先生走的是八卦步,實際上程先生是採用了太極拳的步法,加以美化用在自己所創造的腳步上了。用這種腳步表演人物,出現在舞台上時,使人感到人物形象較扁瘦,因為他出現在觀眾面前幾乎都是側面的。這種腳步柔中有剛,使人感到劇中人物朴實、大方、溫柔、深沉,並帶有憂郁感。程先生充分發揮戲曲藝術中的陰陽子午式的作用,他本人雖高大魁梧,但出現在舞台上,卻是一個個古代婦女形象,演什麼像什麼。
尚派腳步的特點:
《漢明妃》是尚先生的拿手好戲,他大多扮演一些巾幗英雄和女中豪傑的角色,因此他的腳步具有與眾不同的特色。尚派腳步的起步落腳,腳跟著地比較實和穩,腳掌壓下去時,前腳掌與腳指也接著用力壓下,這時上身也要隨之略微向前傾斜一點,這是慢步的走法。
在走快步(圓場)時,一般是在亮相後或是出場的時候,他用曲腿、壓步、存身、長身的跑法,也就是開步跑圓場時,兩腿都要彎曲壓快步,這時身體向前左方向傾斜,上身略扣,隨之兩腿逐漸伸直,接普通圓場跑法,上身要隨著慢慢直立,然後長身,這樣的腳步,給人感覺是剛勁、挺拔、有力、沖擊力強,立度大,充滿著活力。這種腳步。用在人物身上,特別是人物剛一出場時,會使人感到明快、灑脫、富有生氣,很能表現出人物的氣質。快步的走法,尤其在表現將帥出征等起霸、走邊、趟馬的程式和開打的場面中給人以有暴發力、有戰鬥力,能表現出古代巾幗英雄那種勇猛、敏捷、戰之必勝的英雄氣概。
荀派腳步的'特點:
荀派的腳步看上去較隨便,步子大而且快,有些接近現代人們的走步,有時也會全腳落地。他所以要創造這種特殊的腳步是根據他所扮演的人物的需要。他大多扮演的角色是天真爛漫的小姑娘,地位平常的少女等等。他的腳步用在人物身上能體現出活潑、正直、瀟灑、熱情奔放、生氣勃勃的性格特徵。。
另外他為了刻畫女孩子的特殊心理,還用了後拉腳拖腿的慢步走法。他運用戲曲程式「欲前先後,欲左先右」的表演規律,創造出具有獨特走法的腳步:欲往前走時,開步較大,兩腿拉開距離,上身和後腿往後一拉,並稍停頓一下,前腿腳尖稍微一翹,然後往前起身,起步前進,這種走法不但美,而且既帥又漂亮,能夠靈活的掌握節奏,運用自如。
上述四大名旦派別腳步的一些特點,從中能看出腳步對劇中人物、性格、年齡、特徵有重要的密切關系。我之所以要列舉四大名旦腳步走法的特點,無非是要說明腳步的重要性。
旦角腳步的走法與用法:
一、旦角腳步:
基本上可分為青衣腳步、花旦腳步、彩旦腳步、老旦腳步、圓場步。如果再細分一點,還可有閨門旦腳步、刀馬武旦腳步和花衫腳步(彩旦腳步和老旦腳步,在此就不談了)。
1、青衣腳步:
「旦角腳步要學孔雀的美」,這就形象地說明所有旦角腳步的基本步法要求,也叫基礎腳步。開蒙時就用,它的要領口訣是:「頭正眼平肩放鬆,收腹立腰不挺胸,邁步要穩不提胯,壓掌勁在腳脖中」。
要求是:走起來脖頸直立,眼睛平視前方,兩肩鬆弛,腰部直立撐住勁,收小腹,閉住胸,起步腳邁出離主力後腳尖最多半步,開步時,身子要穩不出胯,不提胯,落腳時腳跟徐徐著地,身子隨同前移,隨腳跟落地腳掌用力壓下(也叫壓著步),全腳落地,這時起步落地的腳似鯉魚打挺狀(頭仰身有彎),關鍵是腳腕撐住勁,這樣走起來上身穩,不會忽高忽低,腳下輕而有力,訓練時需從慢到快的進行。
另外,略談一下醉步:其基本步法仍是青衣腳步,醉步的起步時上步交叉應大些,如上右腳,要往左前方邁出半步,步檔要大一些,上步時上身右後斜一些,和上步的方向正相反,主力腿(指沒上步的腿)撐住勁,在壓步落前腳時,身子要隨之往左前斜,身子雖是後起的,但要比先起的右腳先落,緊接後腳馬上跟半步,落在起步腳的中間,分量應稍重些,支撐住上身,身子搖擺,使人有站不穩的感覺,這種腳步是酒醉的專用腳步。
2、花旦腳步:
它的要領口訣是:「基礎腳步還要走,腰柱扭擺稍動頭,松肩垂臂如彎柳,肘臂擺動蘭花手」。
走起來要求是:以青衣腳步為基礎,節奏上需輕快一些,腳下的步子要和頭、眼、腰、臂、手密切配合協調,腰撐住勁,柱骨扭動,指使頭部微微擺動,眼睛提神抬上眼皮,面頰骨上提(這樣才能產生笑眼),雙膀自然下垂,兩肘外撐有彎圓度,兩腕稍翹,蘭花手指或蘭花拳,或一手作卡腰狀,一手搖擺也可,不論單臂或雙臂的擺功都要在身子的前方橫擺,幅度不易過大(這里講的擺動是一般花旦的擺臂,不包括派別擺臂法)。
3、圓場腳步:
口訣是:「頭拔立腰線一條,開步小腿要緊例,膝蓋夾緊步要小,猶如帆船水上漂」。
圓場是哪一行當都要使用的,基本步法仍來源於青衣的基礎腳步,要領是:走時頭心向上拔,眼看正前方,上身要穩,提上中下三氣,邁步檔矩要小,起步腳落在主力腿的腳心處(也就是半腳),大腿帶動小腿緊邁,這樣圓場才能快、平、穩,跑起來似腳下有車輪在轉動著前進,腳掌用力壓步行走起來又如帆船在水面上順流而漂,從而顯示出圓場的美感。
4、刀馬、武旦腳步:
這一行當沒有專用腳步,只談兩點①其基本步法仍離不開青衣腳步,但必須熟練自如。在文場戲中走起來腳步速度應加快,有力,手勢一般是掐腰,按掌提甲式:在舞蹈和武打時用圓場步,腳下需熟練輕快,上身和雙臂要舞動自如。②俠客腳步:這種特用腳步與青衣腳步有區別,它採取了一些男性腳步的特徵,走法是:起步時腳尖向外斜,踹腳後跟,邁步稍開胯,落腳步檔大,相當於自己的一腳距,落於自身斜前方,壓步下腳要快而有力,上身隨起步的腳要斜擺開一點,開步的腳略有小畫圈的意思,走起來瀟灑。這種腳步只能起著點綴的作用,不能在全劇中老用。如:《悅來店》一劇中,十三妹自報家門一場,再接三勒馬前的一句唱後面可以走幾步。又如:何玉鳳到悅來店找安公子上場的「大鑼水底魚」時也可走幾步,用這種特殊腳步來展現人物性格。
5、閨門旦腳步:
這個行當也沒有專用的腳步,此行當是在青衣和花旦行當之間的一行,應以青衣為基礎的腳步再運用花旦的頭、腰、臂的配合,要注意雙臂擺動不能過高,幅度不要過大,都要低於花旦的擺動幅度,在起步時要把起步腳稍高提一點,讓彩鞋的穗頭輕輕踢起衣裙。
6、花衫腳步:
這個行當路子較寬,基本可屬青衣、花旦、刀馬旦之間的行當,因此它的腳步的路子不死板且寬,可根據劇中不同情節運用各種不同腳步。
二、練法:
我們專業藝術學校在訓練腳步方面,應採取上大課集體訓練基本步法(青衣腳步、花旦腳步、圓場功),其它幾種腳步需根據劇目角色的要求,由排戲主教老師教授。
三、用法:
不應死板套用,也不應只限於派別劇目才能運用派別腳步,而應根據劇情和人物的需要和要求出發,恰到好處地吸取各種派別腳步的精華。如演身分高貴的人物或千金小姐類型的人物,就可採用梅派步法;如演小姑娘和一般少女類型的人物,就可以運用荀派的步法;如演悲苦貧困之類的,人物角色,便可多採用程派的腳步走法;如演的人物角色舞蹈和武打動作較多,就可用尚派的腳步。假如演員身體較胖而又需扮演少女之類的角色時,就可根據自身條件,用程派的側身蹲(音cun)腿的方法結合荀派的腳步走法,這樣即能彌補不足又能達到較為完美的效果。
具體舉一例:如《白蛇傳》一劇白素貞是青衣花衫應工的角色,此角色表演上涉及面較寬,所以在腳步的運用上也就比較多,劇中前幾場(「游湖」、「結親」),就可以用閨門旦和荀派後拉腿的步法;「端陽酒變」和「合缽」兩場戲。就可使用梅派的步法,即可體現白素貞婚後的幸福美滿,也能表現端莊、大方的形態;在「斷橋」一場中可以採用程派的步法,能夠表明白素貞不顧艱難困苦追求幸福自由及身懷有孕、柔腸寸斷的情景。柔中帶剛的腳步能夠為表現人物處境、心情起烘托作用,增強和充實表演手段;「盜草」、「金山寺」兩場是全劇的武打、舞蹈場面,可使用尚派的快步走法和熟練的圓場步,即能體現出白素貞舞蹈動作的優美和武打招數的敏捷,也能表現她有經過千年修煉的一身好武藝。
由此可見,只有熟練地掌握各種腳步的走法,在表演各種不同的人物時,才能自如地運用,為塑造人物所用。
旦角鞋:一般分為三種(常見常用)。彩鞋、旗鞋、戰靴。
步法:(共四種)
旗鞋步:左腳勾腳尖,直邁一步,同時擺動右臂,左腳滿腳落地。右腳稍掂起,隨即右腳勾腳尖,直邁一步擺左臂,動作中立腰、平視、頭不晃,兩腳交替直邁前行。
花梆子步:雙腳抬起,腳掌著地,左向右做橫向移動,也可向前也可向後。
雲步:雙腳並攏,先腳跟分開,腳尖相對腳尖再分開足跟相對,連續反復,使身體向左右橫向移動。向左時,右腳為著力點,向右時,左腳為著力點。
老步:兩腿間距離與肩寬等,雙膝微曲,腳尖稍外,背稍弓,胸內含,腳跟掂起,在抬腳掌,向前邁步,兩腳落地,邁左腳時晃右臂,晃左臂時邁右腳。
跑圓場:步法要小,腰直而不晃動,雙目平視直看,左臂手背放在腰部,右臂向外平直,手掌心向外(蘭花指)與膀平直。
平時練功時的步法是:先左腳尖抬起後落在右腳心部,再抬足跟,這樣左右腳反復地走(口訣是,腳尖腳跟左右行;腳著地時是,腳跟腳尖腳後跟)。
⑥ 京劇它的基本表演手段有哪些
京劇表演的藝術手段主要有五種:手 眼 身 法 步.
手指各種手勢動作,眼指各種眼神表情,身指各種身段工架,步指各種形式的台步。法則總指上述幾種表演技術的規程和法則。程硯秋所倡之五法為:口手眼身步,口指各種發聲的口法。余者與上述同。可與上說並存。是戲曲演員必備的表演技藝和基本功。唱做念打四種表演要素與手眼身法步五種技法合稱為「四功五法」,是戲曲演員的基本藝術修養。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凈、末、丑、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後歸為生、旦、凈、丑四大行。
⑦ 京劇里邁的步子叫做什麼
京劇里邁的步子是「台步」。台步是演員在舞台上走路所用的藝術化的步伐。在京劇中,根據劇中人物的性別、年齡、身份以及規定情景的差別,台步也各有不同,如雲步、蹉步、醉步、跪步等等。
旗鞋步:左腳勾腳尖,直邁一步,同時擺動右臂,左腳滿腳落地。右腳稍掂起,隨即右腳勾腳尖,直邁一步擺左臂,動作中立腰、平視、頭不晃,兩腳交替直邁前行。
花梆子步:雙腳抬起,腳掌著地,左向右做橫向移動,也可向前也可向後。
雲步:雙腳並攏,先腳跟分開,腳尖相對腳尖再分開足跟相對,連續反復,使身體向左右橫向移動。向左時,右腳為著力點,向右時,左腳為著力點。
老步:兩腿間距離與肩寬等,雙膝微曲,腳尖稍外,背稍弓,胸內含,腳跟掂起,在抬腳掌,向前邁步,兩腳落地,邁左腳時晃右臂,晃左臂時邁右腳。
四功五法是戲曲界經常說的一句術語。四功,就是唱、念、做、打的四項基本功,是戲曲舞台上一刻也離不開的表演手段。五法,一般是指手、眼、身、法、步。
⑧ 京劇里都有哪些動作
京劇里的動作包括手、眼、身、步這四種基本藝術手段,也稱為基本功,而它們的動作各有不同,以下一一列舉。
一、手。京劇里的手式達三十五種之多,主要是「指、掌、腕、肘、臂」的應用。注重手指、手掌、手腕、拳、膀臂的練習。
手指的動作與造型有單指、雙指、劍指、蘭花指、氣指、怒指、心指、彈指、贊指、貶意指、朝天指、托月指等。指與手式的語匯有用以揭示人物性格,表達情節的有,指天、地;指你、我、他;用指示意來呀、去吧、害羞、唱茶、飲酒、吃飯、哭、笑、怒、這兒疼、那兒酸等等。手掌的動作與造型有瓦楞掌、虎爪掌、蘭花掌、荷葉掌、撩掌、按掌、端掌、立掌、砍掌、緩掌、撒掌等等。各個行當的要求各有不同。
同樣的,還有膀子、腕、臂等表現手法。總之,手的功法非常重要,更需要深入研究和繼承發揚。
二、眼。要做到「手要能語,目要能言」必然聯繫到「眉攢怎樣凝神、眼怎樣聚神、眼皮怎樣睜、眉尾怎樣挑、眼要靈活、活而不散」等技巧問題。
如在表演中我們經常看到的眼神有:轉眼、笑眼、媚眼、怒眼、呆眼、淚眼、驚眼、對眼、倦眼、斜視、鄙視、醉眼、凶眼等等。「身段八要」第三要的要求是「眼先引——做各種狀態用眼睛先做引導」。
三、身。是指表現人物的各種身段姿態。「身」的主要類別是:頭、肩、背、胯、腰。身的功法集中在人的軀幹部分,各部分的協調訓練很有些難度,舞台上所作的身段、舞蹈、技巧美不美、順不順必須在協調性上下一番功夫。
如腰部運用是「身」法的核心。演員在舞台上,穿不同的行頭,演不同的角色,做各種舞姿是靈活多變的,動作中心點是腰,腰連接著脊背和下腹,腰部用力不正,將破壞動作整體美感,還會使演員落下毛病。腰在舞姿中的基本要求是「立中含勁」。腰部協調訓練達到「立(挺拔)中蘊含著內勁」,上下身才有了杠桿,各種舞蹈動作中才會有支柱。
四、步。指舞台上的各種步法。指腰部以下,包括「腰、腿、膝、髁、腳脖子、腳掌子、足腳尖、腳後跟」等部位。
男生步法:單慢步、連步、圓場步、搓步、跨步、趟步、矮子步、滑步、栽步、絆步、醉步、跪步、老頭步等等。每種步伐都有各自的規范要求,還要根據角色、情節的需要,練好各種步伐。
女生步法:雲步、寸步、壓步、碎步、跪步、旗鞋步、老旦步等等。不同行當對各自的腳步都有不同要求,花旦和青衣的快步慢步相差很大,不講究是不行的。
總的來說,京劇的動作千變萬化,已經細化到每一個部位。「要想台上走,先要心裡有」。要有人物的性別、性格、職業、年齡、社會地位、環境、情感和此時此地的心態。演員難就難在這里,既要有嚴格的規范,要有復雜的人物分析,還要把內心體驗化作外部的形體動作,使角色刻畫得完美。
⑨ 京劇的五種戲法和四種手段是什麼它們有哪些特點
手眼身法步為京劇的五種手法,唱念做打為京劇的四種手段。
手、眼、身、法、步。手指手勢,眼指眼神,身指身段,步指台步,法指以上幾種技術的規格和方法。對此,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鈕驃先生說:前輩藝術家曾說過,「手為勢,眼為靈,身為主,法為
源,步為根。」其中「法」是指戲曲表演所不能背離的規矩和法度,否則就不是戲曲了。它是演員在舞台上展現戲曲表演意境和神韻的技法。
唱、念、做、打是戲曲表演中的四種藝術手段。同時也是戲曲演員表演的四種基本功。通常被稱為「四功」。
「唱」,指的是唱功。「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念」指的是音樂性念白。而「打」則指的是武功。
戲曲演員從小就從這四個方面進行訓練培養的,雖然有的演員擅長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當以做功(花旦)為主,有的以武打為主(武凈)。但是要求每一個演員必須有過硬的唱、念、做、打四種基本功,才能充分發揮作為歌舞劇的戲曲藝術表演的功能。更好的表現和刻畫戲中的各種人物。
⑩ 京劇的方法
唱京劇五種技術方法
手眼身法步,戲曲表演藝術的五種技法。亦稱五法。手指各種手勢動作,眼指各種眼神表情,身指各種身段工架,步指各種形式的台步。法則總指上述幾種表演技術的規程和法則。程硯秋所倡之五法為:口手眼身步,口指各種發聲的口法。余者與上述同。可與上說並存。是戲曲演員必備的表演技藝和基本功。唱做念打四種表演要素與手眼身法步五種技法合稱為「四功五法」,是戲曲演員的基本藝術修養。四功五法是戲曲界經常說的一句術語。四功,就是唱、念、做、打的四項基本功,是戲曲舞台上一刻也離不開的表演手段。五法,一般是指手、眼、身、法、步。五法有幾種不同說法:1、手、眼、身、法、步。手指手勢,眼指眼神,身指身段,步指台步,法指以上幾種技術的規格和方法。對此,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鈕驃先生說:前輩藝術家曾說過,「手為勢,眼為靈,身為主,法為源,步為根。」其中「法」是指戲曲表演所不能背離的規矩和法度,否則就不是戲曲了。它是演員在舞台上展現戲曲表演意境和神韻的技法。2、手、眼、身、發、步。發指甩發的技術,此說認為「法」是「發」的訛傳。3、口、手、眼、身、步。「口」指發聲的口法。此說倡自程硯秋。程硯秋先生歸納為口法、手法、眼法、身法、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