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流動人口調查常用方法

流動人口調查常用方法

發布時間:2022-11-15 17:56:05

㈠ 人口普查屬於什麼調查方法

人口普查是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涉及到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以及社會的各個方面。

1.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有什麼重大意義?

定期開展人口普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和《全國人口普查條例》的明確規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開展的一次重大國情國力調查,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2.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對象有哪些

這次人口普查對象與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對象相同,是指普查標准時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自然人以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國公民,不包括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員。在境內居住的港澳台居民和外國人也屬於普查對象,需要進行普查登記。

3.這次普查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這次普查主要調查人口和住戶的基本情況,包括姓名、公民身份號碼、性別、年齡、民族、受教育程度、行業、職業、遷移流動、婚姻生育、死亡、住房等情況。

為了提高普查數據質量,在這次人口普查中將首次採集普查對象的身份證號碼。需要指出的是,公眾對採集身份證號碼極其敏感,我們將會對身份證號信息進行保密處理,普查全流程加強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嚴禁向任何機構、單位、個人泄露公民個人信息。

4.這次普查在時間上是怎樣安排的?

這次人口普查的標准時點是2020年11月1日零時。按此規定,此次普查工作擬分三個階段進行:

一是准備階段(2019年10月—2020年10月)。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是:組建各級普查機構,制定普查方案和工作計劃,進行普查試點,落實普查經費和物資,開展普查宣傳,選聘培訓普查指導員和普查員,普查區域劃分和制圖,進行戶口整頓,開展摸底等。這些工作都將在2020年10月31日前全部完成,以確保普查登記工作的如期進行。

二是普查登記階段(2020年11月—12月)。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是:普查員入戶登記,進行比對復查,開展數據質量抽查等。這是整個普查工作中最為關鍵的環節,也是工作量最大、動員力量最多、直接決定普查數據質量的重要階段。

三是數據匯總和發布階段(2020年12月—2022年12月)。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是:數據處理、評估、匯總,發布主要數據公報,普查資料開發利用等。

5.這次普查既要「查人」還要「查房」嗎?

以房「查人」是世界各國進行人口普查普遍採用的方法,因為人都居住在房子里。所以人口普查中「查房」的目的是為了查准人口。同時,由於人口居住狀況是重要的民生問題,為了解我國人口的總體居住情況,從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開始,調查問卷中設置了有關居住情況的指標,主要包括居住狀況、生活設施、房租水平等與人民生活相關的問題。這次將進一步完善相關指標,以便更好地反映當前人口的居住狀況。

6.很多普查對象都關心,普查獲取的資料是否會被泄露,是否成為有關部門進行行政處罰的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第九條規定:統計機構和統計人員在統計工作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信息,應當予以保密。《全國人口普查條例》第三十三條規定:人口普查中獲得的能夠識別或者推斷單個普查對象身份的資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對外提供、泄露,不得作為對人口普查對象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依據,不得用於人口普查以外的目的。而且,我們將全流程加強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嚴禁任何單位和個人向任何機構、單位、個人泄露公民信息。各級普查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對在普查中所知悉的信息必須嚴格履行保密義務。否則,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7.作為普查對象應做好哪些配合工作?

人口問題是關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問題,人口態勢的發展變化影響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也與個人和家庭生活息息相關。所以,開展人口基礎信息採集意義深遠,不僅為國也為家。普查對象應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和《全國人口普查條例》的規定,真實、准確、完整、及時地提供人口普查所需的資料,如實回答相關問題,不提供虛假信息,不隱瞞、偽造有關情況。希望社會公眾能夠熱情支持人口普查工作,積極配合普查員開展調查。

8.這次人口普查,在信息技術應用上有何突破?

盡可能獲取更為詳實的信息,盡可能提高普查數據質量,盡可能減輕廣大普查對象和基層普查人員負擔,是我們不斷的追求。在這次普查中,將採取電子化方式開展普查登記,探索使用智能手機採集數據。廣泛應用部門行政記錄,推進大數據在普查中的應用,提高普查數據採集處理效能。

9.數據質量是普查工作的生命線,這次普查有哪些具體措施來保障普查數據真實准確?

首先,強化組織領導。為強化組織領導、提高數據質量,國務院成立了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負責人口普查組織實施中重大問題的研究和決策。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國家統計局,具體負責人口普查的組織實施。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設立相應的普查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認真做好本地區普查工作。要充分發揮街道辦事處和鄉鎮政府、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的作用,廣泛引導、動員和組織社會力量積極參與並認真配合做好普查工作。

其次,強化執紀問責。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將成立專門的執法檢查組,負責受理普查違法行為的舉報,依法對重大違法案件進行直接調查,並督促各級統計機構依法開展執法檢查。建立健全普查數據質量追溯和問責機制,各級人民政府統計機構要加大對普查工作中違法違紀行為的查處和通報曝光力度,堅決杜絕人為干擾普查工作的現象。對於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和《全國人口普查條例》應當給予黨紀政務處分或組織處理的統計違法違紀責任人,由統計機構按規定提出處分處理建議及時移送任免機關、紀檢監察機關或組織(人事)部門。

再次,強化質量控制。建立健全普查全過程質量控制辦法,通過科學制定普查方案,認真培訓普查人員,嚴格執行普查方案,全面採用電子化數據採集方式,充分利用部門行政記錄,切實加強質量抽查和工作檢查,全面提高普查工作質量。通過加大宣傳力度,讓普查對象深入了解普查,理解普查,進而配合普查,切實提高普查數據申報質量。

㈡ 怎樣做好流動人口普查員

1.進入調查小區前認真參加學習培訓,掌握流動人口調查摸底、調查登記、復查、編碼等工作技能。
2.調查登記前,要認真做好摸底工作,包括熟悉調查小區邊界及內部環境、繪制調查小區地圖、編制戶主姓名底冊,初步核實戶籍資料記錄表和流管資料記錄表,安排調查登記的時間、順序,做好被調查戶的宣傳工作。
3.調查登記期間,按照填表說明的規定,認真填寫調查表,要做到區不漏戶,戶不漏人、人不漏項。戶記錄和人記錄不得出現漏項、錯項。同時,要完成戶籍資料記錄表、流管資料記錄表的填寫。遇到疑難問題時,要及時向調查指導員請教,不得自作主張。
4.調查登記期間要每天對登記過的調查表進行自查和互查,登記工作完成後,要按照要求認真進行復查,發現差錯據實更正。
5.按照編碼規則的要求,做好調查表的編碼工作。
6.按照要求,做好調查表的包裝和交接工作。

㈢ 有意識的選擇幾個城鄉結合部地區調查外來流動人口屬於什麼調查方式

城鄉接合部,是指兼具城市和鄉村的土地利用性質的城市與鄉村地區的過渡地帶。又稱城市邊緣地區、城鄉接合地、城鄉交錯帶尤其是指接近城市並具有某些城市化特徵的鄉村地帶。
早期城市與鄉村的景觀差異明顯,隨著城市化過程,城市不斷向外圍擴展,使得毗鄰鄉村地區的土地利用從農業轉變為工業、商業、居住區以及其他職能,並相應興建了城市服務設施,從而形成包括郊區的城鄉交錯帶。城鄉交錯帶位於市區和城市影響帶之間,可分為內邊緣區和外邊緣區。內邊緣區又稱城市邊緣,特徵為已開始城市建設;外邊緣區又稱鄉村邊緣,特徵為土地利用仍以農業占支配地位,但已可見許多為城市服務的設施,如機場、污水處理廠和特殊用地等。
城鄉結合部社區人地系統具有明顯的城鄉過渡性特點:
(1)受城鄉之間特定的空間擴展因素與空間過程的影響其地域表現出一定的過渡性。城鄉交錯帶內城市與鄉村各要素,景觀及功能的空間變化梯度大,是城市與鄉村兩類性質不同的區域之間的「急變帶」,人地關系的空間差異遠較城市城鄉城域內部大:同時城鄉結合部地區存在著頻繁的能量與物質對流,分別來自城市與鄉村的人口、物質、技術、信息等在這里相互作用與競爭互生;
(2)城鄉結合部是城市與鄉村兩種社區相互接觸、混合及交融的地區,其人口與社會結構特徵地過渡性也十分明顯。在這里不僅有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的相互混雜,而且還存在著本地常住人口與外地流動人口的異質反差,各種不同職業類型、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仰、不同價值觀念、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心理文化素質的人群相互形成強烈的對比與共存;
(3)由於同時受到城市與鄉村經濟的雙向車射,城鄉結合部經濟發展具有明顯的多樣化特點,經濟的發展對城市的依附性不斷加強,城市性產業及城市需求導向產業在增加。正是上述過渡性特徵使城鄉結合部社區的環境衛生管理具有特殊性,給這一地帶的規劃、開發、建設、管理,特別是社會管理帶來了難度。

如何用最簡單有效的方法統計一個城市的總人口

城市總人口包括兩部分: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常住人口好辦,到人口統計年鑒或者市人口辦一查就知道了,都登記備案的;流動人口就難辦了,原來有外來人口登記管理條例,但是還是有很流動人口不在案,簡單的辦法是是採取抽樣調查,分不同類型的社區進行抽樣統計,計算流動人口總數。二者相加就是總人口了。

㈤ 流動人口登記是幹嘛的

法律分析:流動人口登記是對已離開戶口所在地的人口,在其暫時居留地、旅居地或換乘交通工具的站場所進行的登記。根據流動人口的不同情況,有不同的登記方式:(1)公民離開戶口所在地到外地暫住,到達後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持有關證件,向暫住地派出所或暫住人口登記站申報暫住人口登記;(2)對途經本地區又需換乘交通工具的過境人口,應視其具體情況與需要,在機場、車站、碼頭等處,進行不定期的流動人口調查與登記;(3)國外旅遊者從進入國境到離開國境,由有關接待的機關、團體和居留的旅社進行登記;(4)其他流動人口、視具體情況採用適當方式進行登記、如收容登記、拘留登記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 第十五條 公民在常住地市、縣范圍以外的城市暫住三日以上的,由暫住地的戶主或者本人在三日以內向戶口登記機關申報暫住登記,離開前申報注銷;暫住在旅店的,由旅店設置旅客登記簿隨時登記。公民在常住地市、縣范圍以內暫住,或者在常住地市、縣范圍以外的農村暫住,除暫住在旅店的由旅店設置旅客登記簿隨時登記以外,不辦理暫住登記。

㈥ 廣東的流動人口是怎麼統計的用的是什麼辦法

一個地區人口總量的變化,是人口自然變動(出生、死亡)和機械變動(流入、流出)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人口流動是指人口在空間上的移動,即人口在一個國家或地區之間改變其常住戶口,而進行的流入或流出活動;在統計工作中,流動人口一般以「半年」為限。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的農村人口向中小城市轉移,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數量劇增;這勢必在子女升學、就業、醫療、保險、福利和社會治安等諸方面帶來影響。為了滿足各級政府對人口流動統計資料的多方面的需求,建立與完善流動人口統計調查制度方法顯得特別重要。

一、中國流動人口統計調查制度方法亟待完善

在最近一次的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實施方案和我國現有的人口統計指標體系中,關於流動人口統計的指標較少;在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僅涉及到「居住本鄉鎮街道半年以上,戶口在外鄉鎮街道」和「在本鄉鎮街道居住不滿半年,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流動人口普查項目,這些均是外來人口的范疇;而對「本戶戶籍人口中外出半年以上人數」的外出人口的普查項目較少;但在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具體實施過程中,特別是在摸底工作結束後,摸底匯總數與公安部門的戶籍人口數據差距較大,個別省份相差千萬人之多,引起國家普查領導小組的高度重視;,為了進一步搞清全國總人口數據,在第五次人口普查進入登記階段後,又臨時追加了人口流動統計指標,但從指標體系的設計上看也很不科學,主要表現在統計指標解釋模糊、指標之間關聯性較差、工作的可操作性不強,表式設計繁瑣,滿足不了各級政府對流動人口資料的實際需要。1%的人口抽樣調查更沒有關於人口流動方面的項目。

二、在實踐中總結出的流動人口統計調查方法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普查小區普查的工作流程是:繪普查小區地圖--填制人口普查摸底登記表—填制普查小區的《普查表長表》和《普查表短表》—普查表審核—上報村(居)委會普查辦上報鄉(鎮、街道)普查辦。在整個普查工作流程中對於流動人口的統計,雖然在《普查表長表》和《普查表短表》中涉及到外來人口的統計項目,但對外出人口統計僅在按戶填報的資料中H4中反映,這很難滿足各地政府對流動人口統計資料的需要。

商丘市是人口大市,也是人口流出大市,外出人口在戶籍人口總量中佔有較大比例,為了准確掌握外出外來人口情況,正確把握全市的宏觀人口數量,商丘市第五次人口普查辦公室在普查的准備階段就制定了嚴密的工作流程,並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確保普查數據的准確可靠。

1、早在摸底階段就設計追加了《外來(出)人口調查表》,要求隨同摸底數據一起上報村(居)委會普查辦。通過填制和匯總《外來(出)人口調查表》,可以全面客觀的反映全市外來、外出人口的數量和水平。

2、增加人口在區域間的流動統計分組。由於人口在本縣(市、區)范圍內各鄉鎮之間的流動,不影響本縣(市、區)的人口總量;在本省轄市范圍內各縣(市、區)之間的人口流動,不影響本省轄市的人口總量;在本省范圍內,省轄市之間的人口流動,不影響本省的人口總量;所以在設計《外來(出)人口匯總表》時,分別設計了人口在鄉鎮街道的流動、在本省轄市范圍內縣(市、區)間的流動、在本省各省轄市之間的流動和在全國范圍內的各省之間的流動等分組;這樣可以分別計算各市、縣、鄉的流動人口數量,滿足各級政府對人口總量的把握。

3、明確指標含義、統計范圍和指標間的邏輯關系。我們在印發《外來(出)人口調查表》的同時,還下發了詳細的指標解釋,明確規定:

(1)、普查指標含義

「外出人口」是指「本戶戶籍人口中外出半年以上人數」,即在普查表中的按戶填報資料中的H4項;「外來人口」是指「居住本鄉鎮街道半年以上,戶口在外鄉鎮街道」和「在本鄉鎮街道居住不滿半年,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登記時在本地居住的人口。以防止在填制《外來(出)人口調查表》時,對流動人口的重復登記。

(2)、區域范圍的界定

本縣(市、區)內:即人口在本鄉(鎮、街道)以外在本縣(市、區)以內進行流動;其匯總數表示人口在本縣(市、區)內鄉際間的流動規模。

本省轄市以內:即人口在本縣(市、區)以外在本省轄市以內進行流動;其匯總數表示人口在本省轄市內縣際間的流動規模。

本省以內:即人口在本省轄市以外在本省以內進行流動;其匯總數表示人口在本省內省轄市市際間的流動規模。

本省以外:即人口在全國范圍內在省與省之間進行流動;其匯總數表示人口在全國范圍內省際間的流動規模。

(3)、邏輯關系

流動人口總數=男+女。

流動人口總數=本縣區內+本市以內+本省以內+本省以外

通過以上措施,全市各縣(市、區)、各鄉(鎮、街道),均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匯總得到本轄區內的人口流動資料,從而為全面掌握全市各級外出外來人口的流動范圍和數量,為分析人口總規模、總水平提供了真實可靠的依據。

三、運用上述方法對五普流動人口統計結果的客觀評價

2000年全市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常住人口775萬人,戶籍人口794萬人,二者相差19萬人;而在《外出人口匯總表》中,外出人口總數為31.7萬人,其中流出本市以外的有24.5萬人;在《外來人口匯總表》中顯示,外來人口3.9萬人,二者相抵後,全市凈外出人口近20.6萬人;五普登記的常住人口、凈外出人口與戶籍人口比較二者基本吻合,能夠真實反映全市人口發展變化的實際情況。

在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摸底階段,由於我們及時追加了《外來(出)人口調查表》,摸清了全市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的規模和水平,比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進入登記階段後又臨時增加人口流動指標,提前了一個多月,贏得了時間,爭取了主動,從而使被動式的普查變成了主動性的工作,探索出了流動人口統計的成功經驗。

四、建立完善流動人口統計指標體系的思考

由於時間倉促,我們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所設計的《外來(出)人口調查表》也只能反映流動人口的總規模,在反映流動人口的構成情況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我們認為人口流動統計指標體系除以上所含的內容外,對外出半年以上人員還應包括以下幾項:

1、流動人口的性別構成統計。在設計普查登記表時,可以增加「性別」一欄,分列「男」、「女」,進行圈填。

2、流動人口的職業構成統計。增加「職業」一欄,分列「國家機關、黨群組織、企業、事業單位負責人」、「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商業、服務人員」、「農業生產人員」、「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和「其他人員」。

3、流動人口的年齡構成的統計。增加流動人口的出生年月日統計。

4、流動人口的文化程度構成統計。增加「文化程度」一欄,分列「大學本科及以上」、「專科」、「中專」、「高中」、「初中」、「小學」、「掃盲班」和「未上過學」。

在設計關於流動人口的統計指標體系時,還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加入有關外出人口的一些登記項目,在便於計算機分組匯總的前提下,滿足各方面對人口流動資料的需求。

㈦ 如何計算流動人口

衡量流動人口的基本尺度是流動涉及的空間及其持續的時間。在空間尺度上,可以按流動距離對流動人口進行分類,或按一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活動的空間組織形式——區域,將流動人口按不同等級區域進行劃分,如省際、縣際、鄉際流動人口,還可以按農村、城市兩大居住地系統區分為以城市和農村為流動目的地的各種流向的人口。在時間尺度上,可以按流動人口的出行規律分為定期和非定期流動人口。在定期流動人口中,又可根據當事人離開常住地在外居留時間的長短,劃分為每日流動、季節性流動和周期性流動人口。 你提到的流動人口系數網上沒有定義,我理解為應該是單位空間單位時間內的流動人口數量。是計算流動人口數量的一個參數。但這樣理解的流動人口系數是有單位的。 這種情況下,統計出某城市或某區域的流動人口數除以時間(一個月,一年)就可以得到這個參數。 若系數無單位,顯然是一定時間一定空間內的流動人口數除以總人口數。這樣計算流動人口也可以調用該系數。 這種情況下,統計出一定時間內(一個月,一年)流動人口數,和總人口數。相除得到流動人口系數。 感覺這種可能性大些。但是也可能是除以非流動人口數。但是這沒有關系,因為你此表格中的計算方法唯一,因此具有可比性。

㈧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普查的方法有哪幾種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普查的方法:
普查都採取由經過嚴格培訓的普查人員逐戶逐人直接詢問調查的方法。在普查區內按照方便群眾的原則,分片設立人口普查站,由基層幹部組織戶主或戶內熟悉情況的人到站申報;或由普查員到戶訪問填報。第 4次人口普查以後,考慮到有些普查項目,涉及居民家庭情況和隱私(如領養的孩子,未婚先育等),為了保守秘密,採取了以普查員入戶訪問為主進行普查登記的方法。

現代意義的人口普查,是從新中國成立後才開始的。從1949年至今,我國分別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與2010年進行過六次全國性人口普查。
第一次人口普查
1953年我國著手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開始執行發展國民經濟地一個五年計劃,迫切需要翔實的人口資料,決定在於1953年在選舉工作的同時,舉行第一次人口普查。
1953年4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辦法》,為准備全國及地方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做好選民登記工作,並為國家的經濟、文化建設提供確實的人口數字,決定開展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普查登記的標准時間為:1953年6月30日24時。
普查項目有:與戶主關系、姓名、性別、年齡、民族,以及本住址等6項。這次普查工作的特點:在市選舉委員會領導下,人口普查登記與選民登記同步進行,全面普查登記工作又在標准時間半年後開展。回顧時間較長,普查登記項目少,為了取得經驗和保證質量,試點和復查面廣,時間長,對邊緣少數民族地區,採用間接調查的方法而取得數據。
普查時間,1953年6月12日至7月2日為准備工作階段,7月3日至1954年6月為登記階段及全面復查和重點抽查、統計、小結、公布等。
1954年11月1日由國家統計局發表了《關於全國人口普查登記結果的公報》,公布了這次普查的主要數字:全國在1953年6月30日24時總人口為601938035人,其中直接調查的人口為574205940人,用其他辦法間接調查到的人口為27732095人。
普查結果:全市總戶數為606864戶,總人口2419524人,其中男性1282167人、女性1137357人,性別比為112.73,戶平均3.99人,漢族2400904人占總人口99.23%,少數民族18620人占總人口0.77%。市人口調查辦在4個居民小組(平均每組350人)開展抽查結果,每組平均漏登與錯劃的只有1.5人,精確度達99%。

第二次人口普查
1964年人口普查是我國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
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於1964年2月11日分布了《關於進行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的指示》,明確指出,這次普查的目的是為了制定第三個五年計劃(1966-1970年)和長遠規劃提供依據。
全國人口登記計算的標准時間為1964年6月30日24時。
普查項目除保留第一次普查的六個項目外,新增了文化程度、本人成分、職業三項,後兩項不作匯總。同時,要求對1964年上半年出生、死亡、遷出、遷入進行核對和登記。1964年人口普查數字當時沒有公布。到1981年第5期《統計》雜志上,刊載了國家統計局提供的《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的九項主要統計數據》。普查結果:1964年6月30日24時,全國人口為720370269人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為694581759人(不包括台灣省人口、港澳同胞和國外華僑)。

第三次人口普查
1982年人口普查是我國第三次人口普查。
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於1982年2月19日分布了《第三次人口普查辦法》共28條,規定1982年7月1日零時為全國人口普查的標准時間。
普查項目共19項,按人填報的項目有姓名、與戶主關系、性別、那裡;年齡、民族、常住人口的戶口登記狀況、文化程度、職業、不在業人口狀況、婚姻狀況、生育子女數和存活子女總數、1981年生育胎次等13項,按戶填寫的有湖的類別(家庭戶或集體戶)、本戶住址、本戶人樹、本戶1981年出生人數、本戶 1981年死亡人數和有常住戶口已外出一年以上的人數等6項。第三次人口普查結果主要數據是,1982年7月1日零時全國人口為1031882511人其中大陸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的人口和現役軍人共1008175288人。

第四次人口普查
1990年人口普查是我國第四次人口普查。
國務院於1989年5月9日發出了《關於進行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通知》。1989年10月25日,國務院分布了《第四次人口普查辦法》,共33條。
全國人口普查登記的標准時間為1990年7月1日零時。
普查表有21項,其中:按人填報項目為15項,即姓名、與戶主關系、性別、年齡、民族、戶口狀況和性質、1985年7月1日常住地狀況、遷來本地的原因、文化程度、在業人口的行業、在業人口的職業、不在業人口狀況、婚姻狀況、婦女生育、存活子女數、1989年1月1日以來的生育狀況;按戶填報的有6項,即本戶編號、戶別、本戶人數、本戶出生人數、本戶死亡人數、本戶戶籍人口中離開本縣、市一年以上的人數。第四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數據是,1990年7月1日全國人口為1100173810人,其中大陸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和現役軍人共1133682501人。

第五次人口普查
2000年人口普查是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
國務院於1998年6月17日發出了《關於進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通知》。2000年1月25日,國務院分布了《第五次人口普查辦法》,共46條。
全國人口普查登記的標准時間為2000年11月1日零時。
普查表有49項,其中:按人填報項目為26項,即姓名、與戶主關系、年齡、民族、戶口登記狀況、戶口性質、出生地、何時來本鄉鎮街道居住、從何地來本鄉鎮街道居住、遷出地類型、遷移原因、5歲及以上的人五年前常住地、6歲幾以上的人填:是否識字、受教育程度、學業完成情況、15歲幾以上的人填:是否有工作、工作時間、行業、職業、未工作情況、未工作者主要生活來源、婚姻狀況、初婚年月、15-50歲婦女填:生育子女數、1999.11.1-2000.10.31生育狀況;按戶填報的有23項,即戶編號、戶別、本戶普查登記人數、本戶戶籍人口中外出不滿半年人數、本戶戶籍人口中外出半年以上人數、暫住本鄉鎮街道離開戶口登記地不滿半年人數、本戶1999.11.1-2000.10.31出生人數、本戶1999.11.1-2000.10.31死亡人數、本戶住房間數、本戶住房建築面積、住房用途、本住房中是否有其他合住戶、住房建成時間、建築層數、住宅外牆牆體材料、住房內有無廚房、主要炊事燃料、是否飲用自來水、住房內有無洗澡設備、住房內有無廁所、住房來源、購建住房費用、月租房費用。
2001年3月28日國家統計局分布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數據,2000年11月1日全國人口為129533萬人,其中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和現役軍人共126583萬人。

第六次人口普查
中國政府網2009年5月6日公布了《國務院關於開展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通知》。
通知指出,根據國家普查項目和周期安排的有關規定,國務院決定於2010年開展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標准時點是2010年11月1日零時。
這次人口普查登記的全國總人口為1339724852人,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萬人,增長5.84%,年平均增長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長率1.07%下降0.5個百分點。
數據表明,十年來我國人口增長處於低生育水平階段。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有家庭戶40152萬戶,家庭戶人口124461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減少0.34人。家庭戶規模繼續縮小,主要是由於我國生育水平不斷下降、遷移流動人口增加、年輕人婚後獨立居住等因素的影響。
男性人口佔51.27%,女性人口佔48.73%,總人口性別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為105.20(以女性人口為100.00)。0-14歲人口佔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佔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佔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個百分點。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說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醫療衛生保健事業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續保持較低水平,老齡化進程逐步加快。
這次人口普查,漢族人口佔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個百分點;少數民族人口佔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個百分點。少數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長0.67%,高於漢族0.11個百分點。
與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為38788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為26779人。文盲率(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個百分點。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變化,反映了十年來我國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以及掃除青壯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積極成效。
這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66557萬人,占總人口的49.6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7415萬人,佔50.32%。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3.46個百分點。這表明2000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城鎮化水平的提高。

㈨ 流動人口怎麼登記人口普查

流動人口是在居住地完成人口普查的,普查採用按現住地登記的原則,每個人必須在現住地進行登記。普查對象不在戶口登記地居住的,戶口登記地要登記相應信息。普查採用全面調查的方法,以戶為單位進行登記。

普查數據採集原則上採用電子化的方式。採取普查員使用電子採集設備(PAD或智能手機)登記普查對象信息並聯網實時上報,或由普查對象通過互聯網自主填報等方式進行。

(9)流動人口調查常用方法擴展閱讀:

《全國人口普查條例》第十一條人口普查對象是指普查標准時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自然人以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國公民,不包括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員。

第十二條人口普查主要調查人口和住戶的基本情況,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民族、國籍、受教育程度、行業、職業、遷移流動、社會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況等。

㈩ 人口抽樣調查的抽樣方式

根據人口抽樣組織方式的不同,有簡單隨機抽樣、分類(層)抽樣、多階段抽樣、等距抽樣、整群抽樣,典型社區估算等多種形式。它們各有其優缺點,在實施人口抽樣調查時,通常加以綜合運用。
簡單隨機抽樣 也叫純隨機抽樣,是指對總體各單位不經過任何整理而抽取調查樣本。為了避免被抽取的單位過度集中或分散,人口抽樣調查一般不用純隨機抽樣的方式。
分類(層)抽樣 當人口總體各單位的調查標識值之間的差異比較大時,為了使同樣數目的樣本具有較高的代表性,可以先把人口總體單位按類型分層,把標識值比較接近的單位分在一起,使層內的差異縮小,然後在各層中再按隨機原則抽選樣本。如研究人口自然增長率時,可以劃分為城市、山區農村、丘陵農村、平原農村等層。通過分層,使樣本在總體中的分布較為均勻。分類抽樣比純隨機抽樣更易應用,而且可以提高抽樣效率。
多階段抽樣 指在抽選樣本單位時,把人口總體分成若干級,採取逐級抽取樣本的方式,先抽取大的樣本單位(即初級單位),最後抽出直接調查登記的基本單位。這種抽樣調查方式,大多在人口總體單位的范圍分布廣,一次抽取基本單位比較困難時採用。
等距抽樣 又稱機械抽樣或系統抽樣。這種方式是把要研究的人口總體按一定標志排隊(如按出生率高低或自然增長率高低等有關標志進行排隊,或按其他無關標志進行排隊),然後按相等的距離,機械地抽取樣本單位。
整群抽樣 它不以人口總體中的基本單位(如戶是基本單位)作為抽樣單位,而是以基本單位所組成的集合群體作為單位(如居民小組是一個集合群體單位),並對抽中群內的所有單位進行全面調查。
典型城市估算 以規模、類型等為目標找出城市中具備典型代表意義的社區,從社區獲得社區的流動人口數據,然後從特殊到普遍,計算同類型社區的數量,估算出沒類型社區的流動人口數量,求和得總流動人口數量。這個方法難點在於尋找典型社區,優點在於協調資源相對少,操作性強,數據相對准確;

閱讀全文

與流動人口調查常用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破壁孢子粉的鑒別方法 瀏覽:254
腘伸肌鍛煉方法 瀏覽:391
嬰兒拉肚子的鑒別方法 瀏覽:260
如何培養正氣的方法 瀏覽:564
oppo的ip地址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82
思維方法特點是什麼 瀏覽:9
簡單萬用表使用方法完整視頻教程 瀏覽:863
兒童痣治療方法 瀏覽:487
研究方法調查問卷教學 瀏覽:399
fema安全分析方法 瀏覽:306
孩子快速入睡的方法 瀏覽:798
搜派風水機使用方法 瀏覽:695
豬肉價格下跌的解決方法 瀏覽:937
泉州學唱歌技巧和發聲方法 瀏覽:966
神經源性膀胱工傷治療方法 瀏覽:969
如何選擇設計特殊雜質檢查方法 瀏覽:16
電纜線接線方法視頻 瀏覽:779
湖南煙熏肉食用方法 瀏覽:315
釣具的連接方法 瀏覽:135
細胞增生的治療方法 瀏覽: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