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kt600使用方法

kt600使用方法

發布時間:2022-11-15 12:52:30

㈠ 大眾車故障碼

大眾車故障代碼大全
00282 節氣門調節器-V60 檢查線路;閱讀測量塊-數據組66;檢查空氣流量計G70
00515 霍爾感測器G40 霍爾感測器G40對正極或負極短路或斷路
00524 爆震感測器1-G61 檢查爆震感測G61/G66及爆震控制
00528 海拔高度感測器信號過大 導線斷路/對正極短路,F96損壞
00532 供電電壓過大/過小 供電電壓高於16V或低於10V
00540 爆震感測器2-G66 檢查爆震感測G61/G66及爆震控制
00543 發動機轉速超出極限 檢查發動機機械故障;檢查轉速感測器G28
00544 增壓壓力超過最大值 檢查增壓器、增壓控制單元N75、海拔高度感測器
00515 霍爾感測器G40 導線斷路/對正極短路,G40損壞
00557 阻力轉向壓力開關 導線斷路/對正極短路,F88損壞
00561 混合氣自適應過大或過小 燃油壓力、空氣流量G70信號失誤,催化裝置前泄露,活性碳罐N80卡住,噴油閥損壞
00670 節氣門位置信號太小 檢查G88和J220之間的電路
00575 歧管壓力低於極限值 檢查進氣系統、空氣流量計,增壓器、歧管壓力感測器等
00580 1缸爆震控制超出極限
2缸爆震控制超出極限
3缸爆震控制超出極限
4缸爆震控制超出極限 檢查G61、G66及爆震控制;排除發動機異響故障;結合電路檢查線束及插頭連接;檢查爆震感測器扭緊力矩(20Nm);檢查並更換燃油
00668 供電端子30線電壓過高
供電端子30線電壓過低
供電端子30線開路
供電端子30電壓不可靠 檢查發電機與蓄電池;檢查相關線束及連接插頭;檢查發動機控制單元供電電壓;
00670 節氣門感測器信號過小 檢查節氣門控制單元
00671 巡航控制系統開關E45信號不可靠 檢查巡航系統-修理組27;檢查相關線束及插頭連接;08數據組66
01119 變速器檔位識別信號對正極短路或短路 不能識別檔位,怠速不穩、沖擊
01120 凸輪軸調整機械故障 檢查凸輪軸N205、電路、控制系統
01165 節流閥體-J338 檢查節流閥體本身及線束;重新做基本設定
01177 發動機控制單元J220 必要時更換發動機控制單元J220
01182 高度自適應 檢查節氣門、空氣流量計等
01247 活性碳罐電磁閥 檢查活性碳罐電磁閥N80、電路
01249 1缸噴油器 檢查N30至J220之間的電路
01250 2缸噴油器
01251 3缸噴油器
01252 4缸噴油器
01259 噴油泵繼電器 檢查J17與J220之間的電路
01262 增壓壓力電磁閥故障 對地短路,N75損壞
01314 發動機控制單元J220(帶巡航系統)
16486 空氣流量計-G70信號太低 檢查空氣流量計G70;檢查進氣系統的密封性;檢查保險絲S243
16487 空氣流量計-G70信號太高
16496 進氣溫度感測器-G42信號低 檢查G42本身及其線束和插頭連接
16497 進氣溫度感測器-G42信號高
16500 冷卻液溫度感測器-G62信號不可靠 檢查G62本身及其線束和插頭連接;檢查節溫器-修理組19
16501 冷卻液溫度感測器-G62信號低
16502 冷卻液溫度感測器-G62信號高
16504 節氣門電位計-G69電路故障 檢查節流閥體J338
16505 節氣門電位計-G69信號不可靠
16506 節氣門電位計-G69信號太低
16507 節氣門電位計-G69信號過大 G69與J220之間的電路,G69損壞
16514 氧感測器線路故障 檢查催化器前的氧感測器
檢查相關線路
16515 氧感測器1電壓低 檢查催化器前的氧感測器
檢查相關電路
16516 氧感測器1電壓高
16517 氧感測器1信號弱
16518 氧感測器1沒被激活 檢查催化器前的氧感測器控制
16519 氧感測器1加熱器電路故障 檢查催化器前的氧感測器加熱器本身及電路
16521 氧感測器2電壓低 檢查催化器前的氧感測器
檢查相關線路
16522 氧感測器2電壓高
16524 氧感測器2不工作 檢查催化器後的氧感測器控制
16525 氧感測器2加熱器電路故障 檢查催化器後的氧感測器加熱器本身及電路
16555
混合氣過稀 檢查燃油壓力調節器及保持壓力;檢查噴油嘴;檢查燃油泵;檢查排放系統的密封性;檢查二次空氣供給系統(如果有)的密封性
16556
混合氣過濃 檢查燃油壓力調節器及保持壓力;檢查噴油嘴;檢查活性碳罐電磁閥N80
16684 發動機失火識別 用03功能檢查各缸噴嘴;檢查高壓線及火花塞;
檢查點火線圈;
16685 1缸失火識別
16686 2缸失火識別
16687 3缸失火識別
16688 4缸失火識別
16705 發動機轉速感測器G28信號不可靠 檢查發動機轉速感測器G28;
檢查發動機轉速感測器G28線束及插頭連接
16706 發動機轉速感測器G28無信號
16711 爆震感測器G61信號低 檢查爆震感測器G61及其線束;檢查安裝力矩
16712 爆震感測器G61信號高
16716 爆震感測器信號過小
16719 轉速感測器G28故障 檢查發動機轉速感測器及其線束
16725 凸輪軸位置感測器G40信號不可靠 檢查霍爾感測器G40
16726 凸輪軸位置感測器G40信號太低
16795 二次空氣供給系統故障 檢查二次空氣供給泵;檢查組合閥;檢查管路連接。-見修理組26
16804 催化轉換器效率低 檢查催化轉化器-修理組26
16824
16825 油箱通風系統故障 檢查活性碳罐電磁閥N80;
見修理組20
16845 燃油油位信號不可靠 檢查油位感測器及相關線束
16885 車速感測器信號不可靠 檢查車速信號
16890 怠速轉速調整低於標准值 檢查節流閥體
16891 怠速轉速調整高於標准值
16894 怠速開關F60故障
16916 空調壓力感測器信號太低 檢查壓力感測器G65
16917 空調壓力感測器信號太高
16935 轉向助力泵壓力開關F88信號不可靠 檢查助力泵壓力開關
16946 ECU供電電壓低 檢查供電電壓;檢查發電機和蓄電池
16955 制動燈開關F信號不可靠 檢查制動踏板開關
16984 CAN 數據匯流排信息傳遞有故障 查詢所有動力系統控制單元的故障記憶;08功能-數據組125/126
16985
16988
16989
16990
控制單元有故障
更換發動機控制單元(J361)
17510 氧感測器1加熱器對正極短路 檢查催化轉換器前的氧感測器加熱器;檢查相關線路
17511 氧感測器1加熱器效率低
17513 氧感測器2加熱器對正極短路 檢查催化轉換器後的氧感測器加熱器;檢查相關線路
17523 氧感測器1加熱器對地短路 檢查催化轉換器前的氧感測器加熱器;檢查相關線路
17524 氧感測器1加熱器對正極短路
17525 氧感測器2加熱器對地短路 檢查催化轉換器後的氧感測器加熱器;檢查相關線路
17526 氧感測器2加熱器開路
17535 混合氣過濃 檢查燃油壓力調節器及保持壓力;檢查噴油嘴;檢查活性碳罐電磁閥N80
17536 混合氣過稀 檢查燃油壓力調節器及保持壓力;檢查噴油嘴;檢查活性碳罐電磁閥N80
17549 發動機負荷信號不可靠 檢查空氣流量計;檢查節流閥體;檢查進氣系統密封性
17579 節氣門角度感測器G188信號不可靠 檢查節氣門控制單元;
清洗節流閥體
17580 節氣門角度感測器G188信號太小
17581 節氣門角度感測器G188信號太大
17584 催化轉換器後的氧感測器調節超出極限 檢查進氣系統的密封性;檢查二次空氣供給系統的密封性;檢查燃油泵/壓力調節閥及保持壓力;檢查催化器前/後的氧感測器;檢查活性碳罐電磁閥
17621 1缸噴油器-N30正極短路
17622 2缸噴油器-N310正極短路
17623 3缸噴油器-N32正極短路
17624 4缸噴油器-N33正極短路
17633 1缸噴油器-N30對地短路
17634 2缸噴油器-N31對地短路
17635 3缸噴油器-N32對地短路
17636 4缸噴油器-N33對地短路
17645 1缸噴嘴N30開路
17646 2缸噴嘴N31開路
17647 3缸噴嘴N32開路
17648 4缸噴嘴N33開路
17699 散熱器出口處冷卻液溫度感測器G83信號太低
17700 電子節溫器F265開路
17701 電子節溫器F265對正極短路
17702 電子節溫器F265對地短路
17708 失火識別-原因是無油
17733 1缸爆震感測器信號不正常 檢查感測、油品
17734 1缸爆震感測器信號不正常 檢查感測、油品
17735 1缸爆震感測器信號不正常 檢查感測、油品
17736 1缸爆震感測器信號不正常 檢查感測、油品
17743
17744 發動機扭矩控制超出極限 檢查節流閥體;檢查進氣溫度/水溫感測器;檢查進氣系統的密封性;檢查油門踏板位置感測器(EPC)
17746 凸輪軸位置感測器G40開路/對正極短路 檢查霍爾感測器及相關線路
17764 1缸點火對正極短路 檢查點火線圈及高壓線;檢查發動機的失火識別
17765 1缸點火對地短路
17767 2缸點火對正極短路
17768 2缸點火對地短路
17794
17795
17796
發動機控制單元有故障
更換發動機控制單元J361
17805 發動機轉速感測器及靶輪 檢查轉速感測器;檢查靶輪有無損傷及安裝是否到位
17809 廢氣再循環閥N18對地短路 檢查廢氣再循環閥N18:
03功能-執行元件診斷
17810 廢氣再循環閥N18對正極短路
17811 廢氣再循環系統控制失效
17818 活性碳罐電磁閥N80對正極短路 檢查電磁閥N80及線路
17828 二次空氣供給閥N112對地短路 結合電路檢查線路及插頭連接
17829 二次空氣供給閥N112對正極短路
17830 二次空氣供給閥N112對正極短路 結合電路檢查線路及插頭連接
17831 二次空氣供給系統故障 檢查二次空氣供給系統-修理組26;檢查各部件間的管路連接;檢查二次空氣供給泵及其控制電路。
17832 二次空氣供給系統密封性差
17833 活性碳罐電磁閥N80對地短路 用03-執行元件診斷功能檢查電磁閥N80
17834 活性碳罐電磁閥N80開路
17840 二次空氣供給閥N112開路 結合電路檢查線路及插頭連接
17842 二次空氣供給泵繼電器J299對地短路 結合電路檢查線路及插頭連接
17848 廢氣再循環閥N18開路 檢查廢氣再循環閥線路-用03執行元件診斷功能檢查
17850 廢氣再循環系統電位計G212信號太大 檢查電位計-修理組26
17851 廢氣再循環系統電位計G212信號太弱
17858 二次空氣系統正極短路
17859 二次空氣系統對地短路
17860 二次空氣系統斷路
17908 燃油泵繼電器J17電路故障
17909 燃油泵繼電器J17對地短路 結合電路檢查線路及插頭連接
17910 燃油泵繼電器J17正極短路 結合電路圖檢查油泵繼電器
17911 負荷信號不可靠 結合電路檢查相關線路
17913 怠速開關 檢查、調整相關部位,重新做自適應
17914 怠速開關 檢查、調整相關部位,重新做自適應
17915 怠速開關 檢查、調整相關部位,重新做自適應
17916 怠速開關 檢查、調整相關部位,重新做自適應
17920 進氣歧管轉換閥N156對正極短路 用03功能-執行元件功能檢查
17923 進氣歧管轉換閥N156對地短路
17924 進氣歧管轉換閥N156開路
17911 來自安全氣囊控制單元的撞車信號不可靠 查詢並刪除發動機控制單元故障;檢查安全氣囊系統
17934 凸輪軸調整閥N205 檢查機械、電路、

㈡ 微星KT600的主板USB前置介面怎麼

v d- d+ g 按這個順序接 從左到右

㈢ 奧迪q5電子手剎更換後剎車片kt600怎麼操作

不要放先進入駐車制動糸統然設置007是收縮電子手剎再壓分泵更換片後電腦輸入006復位再刪碼即可【汽車有問題,問汽車大師。4s店專業技師,10分鍾解決。】

㈣ kt600解碼器的基本功能有哪些簡述故障碼的步驟

KT600解碼器的基本功能1.讀取故障碼2.清除故障碼3.執行元件動態測試,4,數據流分析。
故障碼讀取的步驟:
1.開機連接解碼器與OBD診斷介面。2.進入汽車診斷界面,3.選擇車系,4.選擇車型,5選擇車輛生產年份,6.選擇發動機系統7,讀取故障碼

㈤ 電腦音效卡常識

VIA VT8233/A AC'97 Enhanced Audio Controller 的意思就是VIA威盛的Ac97音效卡
晶元組型號的發展過程
2000年3月6日Slot A介面的Athlon率先將CPU帶進了GHz時代,使AMD首次在主頻上超過Intel(盡管僅僅超過了兩天,但對AMD來說,意義也是非凡的)。6月,AMD接著連續推出了新款Thunderbird、Spitfire核心的處理器,並採用更低成本的Socket A介面。從最初的Athlon 650MHz到終極的Athlon XP 3200+,Socket A一直為Athlon提供著強有力的支持,扮演著「龍巢」的角色。2003年9月,隨著Athlon 64系列的發布,AMD終於將高端過渡到K8體系,Socket A平台頑強對抗Intel Socket 370、Socket 423、Socket 478平台的戰斗也在此到達頂峰。下面筆者將對這36款桌面版Socket A晶元組做一次全面回顧,希望對准備升級和裝機的朋友有所幫助,也以此獻給陪伴我們近四年的英雄。

首先出場的是橫跨Thunderbird/Spitfire/Palomino/Morgan/Thoroughbred-A(B)/Barton/Applebred/Thorton核心全系列CPU的老牌廠商:威盛(VIA),它發布的Socket A晶元組規格之多,絕對令人眼花繚亂。

由於同廠南北橋晶元一般可以自由搭配,因此每款晶元組除官方推薦的標配南橋晶元外,廠商也可以根據增強性能或者降低成本的考慮搭配其他型號的南橋晶元。下文主要介紹北橋晶元的重要特性,VIA不同南橋晶元的特性請參考文末的表格。

1.KT133
配合最初的Thunderbird/Spitfire發布。北橋為VT8363,標配VT82C686A南橋。支持100MHz外頻/200MHz FSB。支持PC133內存以非同步方式運行,另外比較有特色的是VIA特有的4-way bank Interleave內存交錯模式,能夠明顯提高內存效能。支持AGP 4×。

2.KM133
北橋為VT8365,標配VT82 C686A南橋。KT133的近親,集成S3 Pro Savage 4圖形核心並提供額外的AGP 4×插槽。

3.KL133
北橋為VT8364,標配VT82 C686A南橋。也是KT133的近親,與KM133的差別在於不提供額外的AGP插槽,主要針對OEM市場。

4.KT133A
為配合133MHz外頻的Athlon發布。北橋為VT8363A,標配VT82C686B南橋。支持133MHz外頻/266MHz FSB。支持PC133內存同步運行。其他技術規格和KT133一樣。KT133A+Athlon的組合曾是PentiumⅢ的噩夢。

5.KM133A
北橋為VT8365A,標配VT82 C686B南橋。KT133A的近親,集成S3 Pro Savage 4圖形核心並提供額外的AGP 4×插槽。

6.KL133A
北橋為VT8364A,標配VT82C686B南橋。也是KT133A的近親,與KM133A的差別在於不提供額外的AGP插槽,主要針對OEM市場。

7.KLE133
北橋為VT8361,標配VT82C686B南橋。整合了Trident Blade 3D(9880)圖形核心,這是它與KL133A的主要區別,主要針對OEM市場。

8.KT266
北橋為VT8366,標配VT8233南橋。VIA緊隨ALi Magik 1發布的支持DDR內存的Socket A晶元組,但是倉促推出導致Bug多多,雖支持DDR266/PC133內存但DDR內存效能低下。支持133MHz外頻/266MHz FSB。比較有紀念意義的是從KT266開始VIA採用266MB/s的V-LINK代替133MB/s的PCI匯流排來連接南北橋,緩解了傳統南北橋數據傳輸的瓶頸。

9.KT266A
北橋為VT8366A,標配VT8233南橋。堪稱經典的一代晶元組,是VIA重新從SiS 735手中搶回當時性能之王寶座的功臣。和KT266相比最大的也是惟一的不同在於它加入了稱為「Performance Driven Design」的新模塊,極大改善了原本不佳的DDR內存性能。

10.KM266
北橋為VT8375,標配VT8233南橋。KT266A的近親,集成S3 Pro Savage 8圖形核心並提供額外的AGP 4×插槽。

11.KT333
北橋為VT8367,標配VT8233A南橋,支持DDR333內存,並且從KT333起VIA徹底放棄了對SDRAM的支持。支持133MHz外頻/266MHz FSB。仍然只支持AGP 4×。KT333分為CD、CE、CF三種版本,其中CE版能夠支持166外頻,後期推出的CF版更能夠支持DDR400,甚至有說法說CF版的KT333就是屏蔽了AGP 8×的KT400。因此,准備在二手市場選購KT333的朋友一定要分清北橋晶元的版本。

12.KT400
北橋為VT8377,標配VT8235南橋。正式支持166MHz外頻/333MHz FSB。官方稱支持DDR333內存,不過從名字看就知道其實是能夠支持DDR400的,只是由於當時DDR400標准未被JEDEC(電子元件工業聯合會)承認,因此VIA刻意淡化了KT400晶元組對DDR400內存的支持能力。從KT400起VIA採用533MB/s的8× V-LINK代替此前的V-LINK掌管南北橋的通信,並且從KT400起全面支持AGP 8×。

13.KT400A
北橋為VT8377A,標配VT8235南橋。正式支持DDR400內存。支持166MHz外頻/333MHz FSB。相對KT400來說KT400A的主要改進在於內存控制介面上開始採用強大的FastStream 64技術,用加深命令緩沖深度和數據緩存容量的辦法來提升內存性能。

14.KM400
北橋為VT8378,標配VT8235南橋。在KT400A基礎上整合了S3的Uni Chrome圖形核心。主要針對OEM市場,實際採用這款晶元組的主板也多使用Micro-ATX板型。

15.KT600
北橋為KT600,標配VT8237南橋。正式支持200MHz外頻/400MHz FSB。沿用KT400A上廣受好評的FastStream 64技術,因此在內存性能上與採用雙通道技術的nForce2晶元組相差並不大。由於正式支持200MHz外頻,終於能夠以同步運行的方式支持DDR400了。筆者認為KT600對於nForce2在性能上處於微弱劣勢但功能和價格上明顯占優,因為其標配的VT8237南橋集成了對S-ATA的支持,而nForce2在推出MCP-RAID之前傳統的MCP和MCP-T南橋都沒有集成該功能,只能靠外接晶元,這樣在成本方面KT600占盡優勢。出於這樣的情況,有些廠商推出KT600+VT8235 CE的主板其性價比就有待商榷了,需要S-ATA功能的朋友必須注意。

16.KM400A
北橋為KM400A,標配VT8237南橋。在KT600基礎上整合了S3的Uni Chrome圖形核心。

17.KT880
VIA的終極Socket A晶元組,標配VT8237南橋。主要改進是將KT600的FastStream 64升級到DualStream 64,支持雙通道內存,使用該晶元組的主板已經陸續推出。本來VIA認為Athlon XP最高400MHz FSB,也就是3.2GB/s的內存帶寬要求,沒必要使用高成本但效能提升不大的雙通道技術,何況自己的FastStream 64技術也相當成熟。誰知在Intel 865PE/875P的推波助瀾下雙通道的概念一發不可收,深入人心,nForce2又的確在內存性能尤其是內存寫入性能上勝KT600一籌,同時AMD宣布Socket A的Athlon XP還要在2004年的繼續存在,為了站好最後一班崗,VIA才最終決定推出KT880。

從上面的晶元型號我們也可以基本看出,KT系列晶元都是主流的不集成顯示核心的產品,KM系列晶元都是在KT晶元基礎上集成顯示核心並附帶AGP插槽的產品,而KL系列晶元則是在KM晶元基礎上去掉AGP插槽的產品。

向Socket A致敬!——36款桌面版Socket A晶元組大閱兵(中)
黃楊 2004年6月7日 第22期

上期介紹了威盛(VIA)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K7系列晶元組,但是僅有VIA的支持是不夠的,為了對抗Intel的強大壓力,AMD廣邀其他戰略同盟,有了矽統(SiS)、揚智(ALi)、NVIDIA等晶元組廠商的大力支持,Socket A陣營才變得如此多姿多彩,在不斷創新和競爭中發展壯大。本期接著介紹其他廠商的Socket A晶元組。

18.ALi Magik 1
這是第一款正式發布的支持DDR的Socket A晶元組。北橋為ALi M1647,標配ALi M1535D+南橋。支持133MHz外頻/266MHz FSB,支持DDR266內存,支持AGP 4×。仍舊使用PCI匯流排連接南北橋。標配南橋支持Ultra ATA 100、最大6個USB 1.1介面和AC』97音效。其實這款晶元組也是支持PC133內存的,但是因為發布早,為了更好地突出其支持DDR的賣點,主板廠商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僅安裝DDR插槽而放棄了對SDRAM的支持。但這款晶元組的DDR性能差得一塌糊塗,甚至不敵使用SDRAM的KT133A,在後期群雄割據時,更是被迫慘淡出局。

19.AMD 760
這款晶元組由Slot A版的AMD 750改進而來,是Socket A版Athlon的首發「龍巢」之一。北橋為AMD 761,標配AMD 766南橋,但是也可以搭配VIA的南橋晶元,因此當時世面上絕大多數成品主板都搭配了更便宜但功能相同的VIA VT82C686B南橋。支持133MHz外頻/266MHz FSB,支持AGP 4×。不支持SDRAM,支持DDR266內存但不支持內存非同步。南北橋通過傳統的PCI匯流排連接,但這並不說明AMD設計能力弱,這大概是考慮到760的市場定位為桌面級晶元組,而它的近親工作站版支持雙處理器的760 MPX則使用了帶寬高一倍的64bit 66MHz的PCI匯流排來連接南北橋。

20.ATi Radeon IGP 320
標配IXP200/250南橋,支持133MHz外頻/266MHz FSB和DDR266內存,集成Radeon VE顯示核心。採用266MB/s的A-LINK匯流排來連接南北橋。這款存在不少兼容性問題的晶元組自出道以來很少被人提起。這款晶元組的戰略價值遠高於其市場價值,因為它是ATi真正開始涉足主板晶元組領域的探路石。

21.SiS 730s
SiS在競爭激烈的主板晶元組市場的業績長期以來主要由主板OEM廠商支撐,但是顯然它並不滿足於OEM的份額。近年來,其技術創新精神令人贊賞。SiS 730s創造性地將傳統南北橋晶元和SiS 301圖形核心都集成在一個672腳的BGA封裝單晶元中,極大地降低了成本。支持133MHz外頻/266MHz FSB,支持PC133內存和內存非同步功能。支持Ultra ATA 100、最大6個USB 1.1介面、AC』97音效和10/100Mbps網路介面。另外額外提供一條AGP 4×的插槽,便於用戶升級。

22.SiS 735
同樣是單晶元的設計,不過沒有集成圖形核心。一上市就將ALi Magik 1、AMD 760和KT266打了個落花流水。支持133MHz外頻/266MHz FSB,支持AGP 4×,支持DDR266/PC133內存。SiS 735的一大特色是採用了矽統獨創的晶元內部匯流排傳輸技術(Multi-Threaded I/O Link,簡稱MuTIOL,中文音譯「妙渠」),通過該技術,SiS 735晶元與外部I/O的帶寬達到1.2GB/s。SiS 735單晶元組中取消了南橋的概念,其用以代替傳統南橋的功能包括:整合AC』97音效、支持Ultra ATA 100、最大6個USB 1.1介面。SiS 735是一款頗為成功的晶元組,高性能、穩定性和擴展性兼備。惟一遺憾的是國內DIY市場當時僅有精英及其他OEM的產品,沒有像VIA KT266A那樣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

23.SiS 740
採取傳統的南北橋分離架構,集成SiS 315圖形核心,最高可共享128MB系統內存並完全兼容DirectX 7標准,標配支持Ultra ATA 100、最大6個USB 1.1介面、AC'97音效和10/100Mbps網卡的SiS 961南橋,採用了在SiS 735上大獲成功的MuTIOL技術,不同的是SiS 740南北橋之間匯流排帶寬由SiS 735的1.2GB/s下降到533MB/s,不過也完全可以滿足當時的要求了。支持133MHz外頻/266MHz FSB,支持DDR266/PC133內存。SiS 740不提供額外的AGP插槽,用戶想升級AGP顯卡就無能為力了。

24.SiS 745
延續了此前SiS 735的單晶元設計,新加入了對DDR333規范及IEEE 1394的支持但仍然不支持USB 2.0。支持133MHz外頻/266MHz FSB,支持DDR333內存,但採取非同步方式運行,支持AGP 4×。

25.SiS 746
這是矽統第一款正式支持166MHz外頻/333MHz FSB的晶元組,標配支持ATA 133、USB 2.0和IEEE 1394等新功能的SiS 963南橋。支持DDR333,由於和外頻同步運行,因此內存效能和SiS 745相比有了較大提高。南北橋間MuTIOL匯流排帶寬從SiS 740的533MB/s提升到1GB/s。不過北橋仍然只能支持AGP 4×。

26.SiS 746FX
標配支持ATA 133、USB 2.0但不支持IEEE 1394的SiS 963L南橋。和SiS 746相比其改進在於SiS 746FX正式支持DDR400和AGP 8×,不過DDR400內存在運行時為非同步方式。其地位很快被隨後出場的SiS 748取代。

27.SiS 748
標配SiS 963L南橋,如果搭配SiS 964便可以支持S-ATA/RAID。正式支持200MHz外頻/400MHz FSB,DDR400內存可以和CPU同步運行。作為SiS在Socket A平台的現③主力,SiS 748一個重要的特性是支持Hyper Streaming Engine技術(簡稱HSE),HSE其實是MuTIOL技術的一種擴展,可以更好的發揮MuTIOL高帶寬的優勢,使南橋晶元控制的各種外圍設備和北橋晶元控制的內存及AGP介面的數據傳輸獲得更好地管理,從而提升整體效能。SiS 748晶元組在擁有不俗性能的同時價格也非常低,不少採用該晶元組的主板價格甚至在400元以下,性價比很好。

28.SiS 741
標配SiS 964南橋,支持200MHz外頻/400MHz FSB、DDR400內存。和SiS 748一樣支持MuTIOL 1GB和Hyper Streaming Engine技術。作為SiS最新的K7平台整合晶元組,SiS 741集成的Real256E圖形核心實在太差,3DMark2001SE的成績不足2000分,大幅落後於nForce2 IGP。作為彌補,SiS 741保留了額外的AGP 8×插槽。它標配的SiS 964南橋,支持8個USB 2.0/1.1、ATA 133、S-ATA/RAID、5.1 聲道音效、10/100Mbps網卡等功能,但SiS 964並不是一款完美的S-ATA南橋,它是通過在晶元內部整合PCI匯流排的SiS 180 S-ATA RAID晶元來支持S-ATA和RAID功能的。也就是說,其峰值帶寬只有133MB/s,並不能達到S-ATA的150MB/s,而且會無法避免地與其他PCI設備爭搶133MB/s的PCI匯流排數據帶寬,這在某些情況下會影響性能。

29.SiS 741GX
SiS 741的低端版本,在前端匯流排和內存規格上有所縮水,僅支持166MHz外頻/333MHz FSB和DDR333內存。除此之外兩者沒有區別。

需要注意的是,SiS的北橋晶元後綴一般有FX、TX、GX三種,其中FX和TX是比標准版有所改進的「增強版」,TX比FX更高級;GX則是標准版降低規格後的「縮水版」,大家在選購時需要注意區別。
向Socket A致敬!——36款桌面版Socket A晶元組大閱兵(下)
黃楊 2004年6月21日 第24期

上兩期相繼介紹了威盛(VIA)、揚智(ALi)、超微(AMD)、冶天(ATi)、矽統(SiS)等廠商的Socket A晶元組。在殘酷的市場競爭面前,其中一些身影如今已離我們遠去。Socket A平台隨著AMD和Intel在CPU市場日趨白熱化的競爭到今天已經發展到頂峰,Socket A晶元組之爭也到了VIA、SiS、NVIDIA三國鼎立的局面。最後,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NVIDIA強悍的nForce家族吧。

NVIDIA在顯示晶元領域的成績有目共睹,在占據獨立顯卡半壁江山之後,NVIDIA試圖進軍主板晶元組市場。由於未獲得Intel技術授權,它只能先通過發布支持AMD的晶元組nForce來小試牛刀。

nForce晶元組包含nForce 220/-D、nForce 415/-D、nForce420/-D、nForce 615/-D、nForce620/-D等多種版本。所有版本中南橋只有MCP和MCP-D兩種,惟一區別就是MCP-D增加了對Dolby 5.1聲道的編碼支持。兩種南橋均支持ATA100,6個USB 1.1介面、10/100Mbps網卡以及NVIDIA APU(Audio Processing Unit)音效處理器。nForce晶元組南北橋通過AMD的Hyper Transport匯流排連接,帶寬為800MB/s。nForce所有北橋都支持一種能改善內存延遲與處理器性能的技術——DASP(Dynamic Adaptive Speculative Pre-Processor),簡單地說該技術是一種智能型、預先讀取的「L3 Cache」的技術。

30.220 IGP
集成GeForce2 MX核心,支持133 MHz外頻/266MHz FSB,支持DDR266/PC133內存規格。北橋內存控制器位寬為常規的64bit,因此整合的圖形核心受限於內存帶寬,性能僅相當於MX200。提供額外AGP 4×介面。

31.420 IGP
同樣集成GeForce2 MX核心,支持133 MHz外頻/266MHz FSB,支持DDR266,提供額外AGP 4×介面。北橋採用Twin Bank內存架構來提高整個系統的性能,與220 IGP的區別在於它的內存控制器位寬為128bit。128bit的內存位寬使調用系統內存的圖形核心受益,因此420 IGP的3D性能相當於MX400。後期,NVIDIA更在420 IGP的基礎上增加了對DDR333支持,衍生出改進版620 IGP,不過市場上比較少見。

32.415 SPP
不集成圖形核心,其他規格與420 IGP相同。修正了420 IGP內存支持方面的一些Bug。同樣地,在415 SPP的基礎上增加了對DDR333支持的改進版衍生出615 SPP,不過市場上很難找到615 SPP晶元組的成品主板,其地位迅速被nForce2 SPP取代。

nForce晶元組雖然規格高於同時期的SiS 745、VIA KT333等,但是由於價格和通路的原因,實際主板銷售並不理想。隨後,NVIDIA總結經驗教訓,推出了nForce2晶元組,憑借出色的性能和相對平易的價格在零售市場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

nForce2晶元組不再採用數字的命名方式,北橋仍然分為集成圖形核心的IGP和不集成圖形核心的SPP,一度全系列採用Dual DDR內存架構(到nForce2 400才又恢復單通道的版本),兩個獨立的內存控制器比nForce中128bit的單內存控制器效率更高。南橋也做了一些改進,但仍然分為高低端兩個版本,通過不同北橋晶元和南橋晶元的搭配,可以有多種組合。

33.nForce2-G/nForce2-GT
北橋均為IGP,南橋為MCP/MCP-T。除了支持更高的166MHz外頻/333MHz FSB和DDR400內存規格外,還對DASP作了改進。另外,將IGP整合圖形核心升級到GeForce 4 MX,並且額外提供AGP 8×介面。

34.nForce2-S/nForce2-ST
北橋均為SPP,南橋為MCP/MCP-T。除了不整合圖形核心外其他方面和使用IGP的版本一樣。同時NVIDIA開始直接將PCI匯流排頻率鎖定在了標準的33MHz上。這樣超頻愛好者在提高系統外頻時將不必擔心PCI匯流排頻率隨之提高。這無疑是一項非常成功的設計,迎合了廣大AMD超頻玩家的需要。

nForce2在南橋上也作了一些改進:將nForce MCP中集成的成本較高的音效處理單元APU去掉,同時加入對Ultra ATA133和USB 2.0的支持後推出新版的MCP,而更高檔的MCP-T則是在原來的MCP-D中加入對Ultra ATA133、USB 2.0、IEEE 1394以及雙網卡介面的支持,這樣南橋的高低端針對性更分明。美中不足的是nForce2的這兩款南橋都未整合S-ATA控制器,需要該功能的主板必須使用第三方的S-ATA控制晶元。

35.nForce2 Ultra 400
正式支持200MHz外頻/400MHz FSB,正式支持雙通道DDR400內存並可與系統同步運行,理論帶寬可達6.4GB/s,完全滿足400MHz前端匯流排3.2GB/s最大數據吞吐量的要求。其他方面的特性與nForce2 SPP一樣,面向中高端用戶。實際使用中來看,當使用200MHz外頻的AthlonXP時內存讀取帶寬一般在3GB/s左右,和KT600基本相當,但寫入帶寬一般在1.1GB/s,大幅領先KT600的700MB/s。惟一的缺點是存在一些不大不小的bug,早期對USB 2.0的兼容性不能令人滿意,不過NVIDIA通過不斷更新晶元組的驅動程序已經解決了很多問題。

36.nForce2 400
與nForce2 Ultra 400的區別在於僅支持64位單通道內存工作模式,定位於低端市場,其性能表現基本和VIA KT600相當。

實際上,nForce2 Ultra 400並非徹底的全新設計,更像是在前一代nForce2 SPP基礎上的升級。有一種非官方的說法,C1版本的nForce2 SPP就是後來推出的nForce2 Ultra 400,理由是2003年第7周之後生產的編號末尾帶A1字樣的C1版晶元外觀和Ultra 400晶元外觀一樣,不再內嵌金屬散熱片,而編號末尾為A2的老版nForce2 SPP晶元上有內嵌金屬散熱片,同時C1版的nForce2 SPP絕大多數都能夠穩定支持200MHz外頻/400MHz FSB。這里簡單介紹一下鑒別主板是否使用C1版nForce2 SPP的方法:可以透過北橋散熱器的空隙向下看一下,如果能看到圓形亮金屬的話就是A2老版的,否則就是C1版,這一點准備買老nForce2的朋友值得留意。

VIA(威盛)系列晶元組介紹
Apollo pro 133A(VIA694X)是目前VIA與Intel BX及815EP晶元組競爭的主流產品,其北橋晶元用的是VT82C694X,在693X的基礎上提供了對AGP 4x的控制支持。南橋晶元用的是VT82C686B,同樣提供了對一些外部設備介面的控制,由於它不單支持BX晶元組不支持的AGP 4x、UDMA100技術、PC133和非同步調整等技術,還支持雙CPU處理器。它的價格適中,性能特別是兼容性十分優越,因而正逐步成為VIA攻佔主板主流市場的主打產品。</P>
<P>PM133 VIA公司目前支持Socket 370/Slot1介面的694X晶元組,將被ProMedia和ProMediaII晶元組所取代。由於加強了和S3公司的密切合作,這兩款晶元組中將集成S3公司的圖形處理器S3 Savage4NB系列(採用S3 Savage2000內核),其北橋晶元為VT8605,南橋晶元採用的是686A或686B,支持PC133,AGP4x等技術,供Socket370結構CPU使用。VIA還計劃在2000年底推出Apollo Pro 266晶元組,支持AGP 4x標准,使用PC2100的DDR SDRAM內存。</P>
<P>VIA Apollo KT133A系列是VIA公司為了支持AMD最新的Socket A結構設計的新ThunderBird(雷鳥)和Duron(毒龍)而推出的主板產品,它採用了和AMD750類似的設計方式,有專門的200MHz的Alpha Ev6前端匯流排連接CPU,它有效的降低了製造成本和兼容問題。支持4條DIMM和2GB的內存,是目前BX晶元組支持數的兩倍,這對於需要高容量高速度的PC伺服器來說,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支持133MHz外頻,PC133,AGP4x,配合686B南橋可支持UDMA100硬碟介面,在支持AMD K7系列的主板中是一款主流產品。<BR>VIA APOLLO PRO266採用南北橋之分,北橋晶元為VT8633,最大支持4GB的DDR200/266 SDRAM內存,同時可提供2.1GB/S的帶寬(PC133內存帶寬為1.06GB/s);南橋晶元為VT8233,同VT82C686B南橋相比,功能上沒有太大的區別,可支持AC"97聲效卡、DMA/100等外,VT8233還能支持六個USB介面、六聲道。另外,VIA APOLLO PRO266晶元在南北橋之間採用了全新的V-link匯流排,使南北橋之間的數據傳輸速度達到266MB/s,有效地提高I/O設備的效率。 <BR>總的來說,VIA APOLLO PRO266是支持DDR SDRAM內存的晶元組中最先發布者,從各種測試來看,其表現都不凡,最新的VIA APOLLO PRO266還支持Tualatin(新奔騰III 處理器),在這極速的PC時代,相信它有一番不小的貢獻

驅動下載:
驅動之家 > 驅動中心 > 分類查詢 http://drivers.mydrivers.com/drivers/601/1015.shtml

下載一個「萬能音效卡驅動」,基本上任何音效卡都驅動
下載地址 :http://www.seo120.com/soft/qd/sk/200606/263.html
這個頁面里有好幾個萬能音效卡驅動,按理隨便下一個就行。不行就每個試一次。不可能搞不好~``

㈥ kt600示波器怎麼樣測汽車波形

儀器左邊按遙控器頻律就出來了

㈦ stat硬碟是什麼意思

應該是SATA硬碟吧
SATA硬碟
什麼是SATA硬碟

SATA的全稱是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是由Intel、IBM、Dell、APT、Maxtor和Seagate公司共同提出的硬碟介面規范,在IDF Fall 2001大會上,Seagate宣布了Serial ATA 1.0標准,正式宣告了SATA規范的確立。SATA規范將硬碟的外部傳輸速率理論值提高到了150MB/s,比PATA標准ATA/100高出50%,比ATA/133也要高出約13%,而隨著未來後續版本的發展,SATA介面的速率還可擴展到2X和4X(300MB/s和600MB/s)。從其發展計劃來看,未來的SATA也將通過提升時鍾頻率來提高介面傳輸速率,讓硬碟也能夠超頻。

SATA介面需要硬體晶元的支持,例如Intel ICH5(R)、VIA VT8237、nVIDIA的MCP RAID和SiS964,如果主板南橋晶元不能直接支持的話,就需要選擇第三方的晶元,例如Silicon Image 3112A晶元等,不過這樣也就會產生一些硬體性能的差異,並且驅動程序也比較繁雜。

SATA的優勢:支持熱插拔 ,傳輸速度快,執行效率高

安裝SATA硬碟

1.固定SATA硬碟,這點與傳統並行硬碟沒有什麼不同。

2.為硬碟連接上數據線和電源線。SATA硬碟與傳統硬碟在介面上有很大差異,SATA硬碟採用7針細線纜而不是大家常見的40/80針扁平硬碟線作為傳輸數據的通道(圖1)。細線纜的優點在於它很細,因此彎曲起來非常容易。而傳統的硬碟線彎曲起來就非常困難,由於很寬,還經常會造成某個局部散熱不良。而細線纜就不存在這些缺點,它不會妨礙機箱內部的空氣流動,這樣就避免了熱區的產生,從而提高了整個系統的穩定性。接下來用細線纜將SATA硬碟連接到介面卡或主板上的SATA介面上。由於SATA採用了點對點的連接方式,每個SATA介面只能連接一塊硬碟,因此不必像並行硬碟那樣設置跳線了,系統自動會將SATA硬碟設定為主盤

3.為硬碟連接上電源線。與數據線一樣,SATA硬碟也沒有使用傳統的4針的「D型」電源介面,而採用了更易於插拔的15針扁平介面(圖2),使用的電壓為+12V、+5V和+3.3V,如果你的電源沒有提供這種介面,則需要購買專門的支持SATA硬碟的電源或者轉換器接頭(圖3)。有些SATA硬碟提供了4針的「D型」和15針扁平兩種介面,這樣就可以直接使用原有的電源了。所有這些完成之後需要再仔細檢查一遍,確信准確無誤之後就可以蓋上機箱了。

4.安裝驅動程序。SATA硬碟在使用上完全兼容傳統的並行硬碟,因此在驅動程序的安裝使用上一般不會有什麼問題。如果你使用的操作系統是Windows 9x/ME,那麼只需進入BIOS,在裡面的SATA選項下簡單地設置一下就可以了。不過SATA硬碟在安裝Windows XP時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由於Windows XP無法辨認出連接在介面卡上的SATA硬碟,所以用戶必須手工安裝SATA硬碟的驅動程序。在安裝過程中,當Windows XP尋找SCSI設備時按下F6鍵,然後插入隨SATA介面卡附送的驅動軟盤。

如何在windows XP中安裝SATA硬碟

WindowsXP順利安裝在你的SATA硬碟上。

1.因為WindowsXP本身不直接支持串列ATA控制器,安裝Windows XP的時候必須從軟碟機中搜索第三方的SATA驅動,若沒有主板附帶的軟盤驅動時,必須將光碟中的驅動拷貝到軟盤中。所以,首先須要有軟碟機才行。如果你安裝Windows 98系統的話,只需要在BIOS中把啟動選擇為SCSI/SATA就可以像普通IDE硬碟一樣正常安裝了。

2.在首次安裝WindowsXP尋找SCSI設備時,按下F6鍵(此時屏幕下方會有文字提示)來載入第三方驅動程序。但請注意,出現提示後大約只有2秒的時間讓你按鍵,錯過的話又得重啟再來一次。按下F6後,稍等一會兒系統提示按S鍵,會自動搜索軟碟機中的驅動,選擇主板提供的驅動軟盤中合適的驅動。然後會顯示你所選擇的驅動已經載入,按回車繼續,下面就是正常的WindowsXP安裝步驟了。

注意:有的主板(如碩泰克的KT600-R)提供的驅動軟盤中,其INF文件是放在文件夾里的,需要將它拷貝到軟盤的根目錄才能被自動搜索到。

3.如果你的主板板載Silicon Image SATA RAID的話,Windows XP安裝完成後,可能還要再安裝一次SATA RAID驅動程序,對於這一點,不同主板的要求稍有不同,在其主板說明書中都會有詳細說明,請多加註意。如碩泰克的KT600-R,系統啟動後在硬體設備管理器中的其他設備會顯示黃色問號RAID設備,需要為它重新安裝驅動。放入主板提供的軟盤或光碟,讓系統自動搜索,如提示搜索不到,則手動指定INF文件即可。

注意:Windows2000也與WindowsXP一樣,本身沒有串列ATA控制器的驅動,安裝方法與WindowsXP基本相同

SATA硬碟安裝使用必讀問答集

隨著各廠家SATA(串列介面)硬碟價格的持續走低,支持SATA的主板逐漸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SATA硬碟來構建自己的電腦平台。但是由於SATA硬碟有別於PATA(並行介面)硬碟,安裝和使用中會有很多不同,這讓很多用戶在購買後遇到很多麻煩。本文將以問答形式,對一些常見的問題給予說明:

問: 聽說SATA硬碟的數據線和電源線介面不同於PATA硬碟的,在購買SATA硬碟時是否需要額外購買?

答: 一般支持SATA硬碟的主板都會附帶一條專用7芯數據線和電源線,而現在的新型電源基本也都提供了SATA設備的專有供電介面。另外,有些SATA硬碟還額外搭配了一個原PATA硬碟使用的D型電源介面,可以兼容使用舊有的電源。所以通常我們並不需額外購買。如果確實需要,SATA數據線大約10元,電源介面轉接線也在10元上下,電腦市場都有銷售,質量尚可。

問: SATA硬碟安裝系統時,是否都要額外載入驅動才能找到硬碟?

答: 不全是,要分情況而定。

在安裝DOS/Win98/WinMe系統時,SATA硬碟不需要載入任何驅動,可與PATA硬碟一樣使用。

在安裝Win2000/XP/2003系統時,一般由主板南橋晶元(如Intel的ICH5/R,VIA的VT8237等)提供的SATA控制器在沒有內置或在BIOS設置中屏蔽了RAID功能時,也不需要載入驅動即可找到硬碟;在開啟RAID時,需要載入驅動。而使用第三方晶元的SATA控制器,則必須載入驅動。

問: 必須安裝SATA驅動的情況下,沒有配備軟碟機怎麼辦?

答: 現階段,Win2000/XP系統安裝光碟載入額外設備驅動時,只讀取軟碟機。

雖然,我們可以自己打造一張集成了所需SATA控制驅動的系統安裝光碟,來免去必須從軟碟機載入的麻煩。但是,其製作方法和設置很復雜,需要對Windows系統載入驅動的方式和SATA驅動文件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設置中稍有一點錯誤都會導致驅動載入不成功。所以還是推薦花50元買個軟碟機省得麻煩。

問: SATA硬碟驅動有通用驅動嗎?

答: SATA驅動並不是指硬碟的驅動,而是指SATA控制器驅動,分為主板晶元組南橋內置和額外添加的第三方控制晶元兩類,各廠家的驅動不能通用。

各廠家都有不同的設計(在BIOS設置中就可看出不同),Intel、VIA、SiS主板晶元的SATA控制器部分就不同,更別說其他的第三方控制器了,所以近期也不太可能有統一的驅動。最大的希望是微軟能在後續的系統安裝光碟中直接集成各大廠家的SATA控制驅動,那就最方便了。

一般主板都會附帶驅動軟盤,但也有僅提供主板驅動光碟的,需要將SATA驅動文件拷貝到軟盤。還有的是需要用主板光碟的特定程序製作SATA驅動軟盤,這點需要看主板說明書上的相關說明。

問: SATA硬碟能和PATA硬碟共存嗎?

答: 當然可以,但根據SATA控制器設置有所不同。

讓SATA和PATA和平共處的關鍵在於其佔用的IDE通道位置不能沖突。還要注意,DOS/Win98/WinMe系統只能支持4個IDE設備,而Win2000/XP/2003系統可支持6個設備(註:第三方的SATA控制器可突破此限制)。關於SATA佔用IDE通道位置的設置部分,各廠家有所不同。以Intel 865PE晶元組的ICH5南橋為例:進入BIOS後,選擇Main下的IDE Configuration Menu,在Onboard IDE Operate Mode下面可以選擇兩種IDE操作模式:兼容模式和增強模式(Compatible Mode和Enhanced Mode)。其中Compatible Mode,可以理解為把SATA硬碟埠映射到並口IDE通道的相應埠,通常適用於DOS/Win98/WinMe系統;Enhanced Mode下的SATA硬碟將使用獨立的IDE通道,不與原PATA設備沖突,但僅適用於Win2000/XP/2003系統。 問: SATA硬碟不支持FDISK和DM等分區工具以及GHOST軟體了嗎?

答: 當然支持。使用這類軟體有問題的情況多出現在以ICH5為南橋的主板上,因為這些軟體都是基於DOS平台的,所以如上文所說必須採用兼容模式(Compatible Mode),當設置為增強模式(Enhanced Mode)時就會引發這些軟體不能使用的故障。

另外,使用160GB及以上容量的SATA硬碟時,由於FDISK(Win98版本)和DM這類分區軟體推出較早,並不能完善支持大於137GB硬碟的48bit定址,有可能引起莫名其妙的故障,所以最穩妥的方法是使用集成了SP1補丁的WinXP系統安裝光碟,在安裝系統前只分一個區用來安裝系統(Win2000系統也是一樣,需SP4補丁)。

等裝好了系統,先修改注冊表,在「運行」中輸入regedt32,回車確定。在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
子項下新建一個鍵值:點菜單欄的編輯→添加數值,數值名稱: EnableBigLba ,數值類型: DWORD,數值:1 。然後再用「控制面板→計算機管理」工具中的磁碟管理功能分其餘的分區。

問: SATA硬碟上可以安裝Linux系統嗎?

答: 可以。如RedHat 9,在安裝之前需要設置為Compatible Mode,否則就會找不到硬碟。安裝好後,要升級內核到2.4.22,如果使用的CPU支持超線程,請在編譯內核時選擇SMP的支持。接著修改GRUB的啟動參數,將 hda 改成 hde,分區號不變。還有fstab也需改一下,不然啟動後不能激活「SWAP」交換分區。重新啟動後,將BIOS中的Compatible Mode改為Enhanced Mode,這樣就能發揮SATA介面的性能了。

問: 據說SATA硬碟支持熱插拔,確實可以使用此功能嗎?

答: 目前SATA技術分為V1.0和V2.0兩個版本,其中V1.0不支持熱插拔技術,在V2.0規格中SATA實現了熱插拔功能。

對熱插拔產生影響的只有主板和硬碟本身而已,只要硬碟和主板都支持這個功能,再安裝了正確的驅動程序,就可以實現硬碟熱插拔了,至於選用何種操作系統都沒有關系。現在市場上新推出的硬碟如希捷酷魚7200.7.SATA硬碟就支持V2.0規格,並且因為傳統PATA的4Pin電源插頭不能支持熱插拔的功能,所以希捷這個系列的硬碟均不支持傳統PATA的4Pin電源接頭。這個功能還需主板支持,由於Intel的ICH5南橋晶元不支持熱插拔功能,所以i865系列的主板都不能支持此功能。現在官方對外宣布支持SATA熱插拔的主板廠商很少,只有華擎,具體支持此功能的型號可以看http://www.asrock.com/proct/index_china.htm。

另外,雖然主板硬碟都支持熱插拔了,但是在沒切斷硬碟電源的情況下,僅熱插拔SATA 數據線,有時會導致熱插拔功能的失效。而且注意兩次連續熱插拔操作的時間間隔必須超過5 秒鍾。SiS等晶元的SATA控制器,有專門的SATA控制軟體,可以使SATA的熱插拔更加安全可靠。不過,目前看來SATA的熱插拔技術還沒有完全成熟,畢竟硬碟不同於快閃記憶體等外設,它更加脆弱,所以請慎用熱插拔。

總結

每一個新技術的誕生,性能和功能提高的同時,多會伴隨著設置和使用上的不習慣。目前採用SATA介面的設備已經形成一種趨勢,將來除了硬碟還會有更多的設備SATA化,我們要緊緊抓著潮流,盡快了解和掌握它。希望本文能使即將選購SATA硬碟的讀者對它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免去使用中遇到問題手足無措的尷尬。

㈧ 中國移動添加親情600

發送ktqq600到10086開通親情600業務,可以加三個移動號碼,贈送600分鍾本地通話時長。

㈨ 找不到硬碟的副盤(分不是問題)

認真讀讀這篇文章,應該有用

明明白白使用SATA硬碟
隨著i865、i875、KT600等支持SATA串口硬碟的主板的逐步普及,越來越多的人裝機時選擇了SATA硬碟。但是由於SATA硬碟有別於並口PATA硬碟,其安裝設置部分會不同。如果設置沒搞清楚,在以後的使用中很可能出現問題,所以本文會從BIOS設置(重點部分,是後面幾項的基礎),分區,安裝系統三個方面講解SATA硬碟的使用問題,其中還會說明一下SATA硬碟與舊有並口硬碟共存的注意事項。

一、BIOS設置部分

由於各家主板的BIOS不盡相同,但是設置原理都是基本一致的,在此只介紹幾種比較典型的BIOS設置,相信讀者都能夠根據自己主板BIOS的實際情況參考本文解決問題。

1.南橋為ICH5/ICH5R的主板

先以華碩的P4C800為例,這款主板晶元組為i865PE,南橋為ICH5/ICH5R。進到BIOS後,選擇Main下的IDE Configuration Menu,在Onboard IDE Operate Mode下面可以選擇兩種IDE操作模式:兼容模式和增強模式(Compatible Mode和Enhanced Mode)。其中兼容模式Compatible Mode,可以理解為把SATA硬碟埠映射到並口IDE通道的相應埠,當你選擇這種模式時在下面的IDE Port Settings中會有三個選項:

Primary P-ATA+S-ATA:並行IDE硬碟占據IDE0+1的主通道(Primary IDE Channel),串列SATA硬碟占據IDE2+3的從通道(Secondary IDE Channel)。也就是說這時主板上的第二個並行IDE介面對應的埠不可用。

Secondary P-ATA+S-ATA:與上面正相反,此時主板第一個並行IDE介面(Primary P-ATA)上對應的埠不可用,因為給SATA硬碟佔用了。

P-ATA Ports Only:屏蔽了串列SATA硬碟介面,只能使用並行介面設備。

註:前兩種模式中,主板上的SATA1介面自動對應IDE通道中的主盤位置,SATA2介面自動對應IDE通道中的從盤位置。

當選擇模式為增強模式Enhanced Mode時,其下的埠設置的字樣變為Enhanced Mode Supports On,其中也有三個選項:

P-ATA+S-ATA:並行和串列硬碟並存模式,此時SATA和PATA通道都相互獨立互不幹擾,理論上4個P-ATA和2個S-ATA可同時接6個設備,實際上得根據不同主板而定,有的南橋晶元就只支持4個ATA設備。此時SATA1口硬碟對應Third IDE Master(第三IDE通道主盤),SATA2口硬碟對應Fourth IDE Master(第四IDE通道主盤)。

S-ATA:串列硬碟增強模式,此時理論上支持4個串列硬碟,但還得看主板的支持情況(如果是ICH5R晶元組如P4P800,想組RAID模式,則必須要選擇此項,並將Configure S-ATA as RAID項設為Yes,S-ATA BOOTROM項設為Enable,設置後BIOS自動檢測的時候按「Ctrl+I」進行RAID設置)。

P-ATA:其實還是一種映射模式,SATA硬碟占據的是第一個IDE通道,SATA1口對應第一個通道的主盤,SATA2口對應第一個通道的從盤。

當你使用的是Win98/Win NT/Win2000/MS-DOS等傳統的操作系統時,由於它們只支持4個IDE設備,所以請選擇兼容模式Compatible Mode,並根據你的實際硬碟數量和位置選擇IDE Port Settings中的對應選項;當你使用的是WinXP/Win2003等新型的操作系統時,可以選擇增強模式Enhanced Mode來支持更多的設備。當然如果你安裝Win98+Win XP雙系統的話,也只好選擇Compatible Mode了。另外,有的主板BIOS有BUG,致使在單個SATA硬碟上安裝Windows 98SE系統時不能正確安裝SATA硬碟(如:華擎P4VT8),只需要升級BIOS版本到最新版就可以解決了。

註:雖然SATA硬碟本身並沒有主從之分,但是如果使用了埠映射的模式,當你想要並行硬碟和串列硬碟共存時,還是得注意硬碟所佔的位置不要沖突了,而且啟動順序也需要在BIOS中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調整。

下面以GA-8KNXP Ultra為例,簡要說一下技嘉主板的BIOS中SATA的設置:

這款主板的晶元組是i875P,南橋為ICH5R,其SATA部分的設置選項在Main主菜單下的Integrated Peripherals(整合周邊設備)里,其設置功能詳見下表(只列出了有關SATA硬碟設置的部分):

有關啟動設備的選項在Advanced BIOS Features(進階BIOS功能設定)中,詳見下表:

通過上面的兩個例子可以看出ICH5/ICH5R南橋的主板,都是通過埠映射和獨立SATA通道兩種途徑來設置識別SATA硬碟的。至於應該選擇哪種模式和設置值,請參考上文並根據S-ATA硬碟和P-ATA硬碟的數量,安裝的操作系統以及哪一個作為系統啟動盤等實際情況來自行設定。

2.南橋為VIA的VT8237的主板

相對於ICH5/ICH5R晶元組,VT8237的SATA設置部分就簡單得多了。下面以碩泰克的SL-KT600系列為例,其SATA部分的設置選項也是在Main主菜單下的Integrated Peripherals(整合周邊設備)里:

Onboard PATA IDE(主板內建並行IDE口設定)

此項設定允許用戶配置主板內建並行IDE口功能。

Disabled:關閉主板的並行IDE口功能。

Enabled:允許使用並行IDE口功能(預設值)。

Onboard IDES operate mode(主板內建IDE優先設定)

PATA is Pri IDE:PATA口上的設備優先(預設值)。

SATA is Pri IDE:SATA口上的設備優先。

Onboard SATA- IDE(主板內建SATA口功能設定)

Disabled:關閉主板上SATA口。

SATA:主板上SATA口當做一般的SATA口使用。

RAID:主板上SATA口上的硬碟可以建立磁碟陣列(預設值)。

這里你只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一下串、並行口的優先順序就可以正常使用SATA硬碟了。(通過上面的選項能看出,在這里S-ATA硬碟還是可以理解為映射到P-ATA埠上來識別的。)

註:RAID的組建還需要在開機時按「Tab」鍵進入VIA科技RAID控制器的BIOS設置畫面另行設置,請參見相關的說明手冊。

二、SATA硬碟的分區

現在一般都是用Win98/Me啟動程序啟動後用FDISK、DM、PQ等工具來對硬碟進行分區的。那麼只要在BIOS中設置正確並能在啟動後識別出SATA硬碟,這時SATA硬碟的分區就和傳統的並口硬碟的分區方法完全一樣了。

如果你用的是Win2000/XP/2003等啟動光碟來啟動並分區的,如果你的SATA硬碟不能識別,那麼需要在屏幕提示「Press F6 if you need to install a third party SCSI or RAID driver...」時按F6,用軟碟機載入驅動程序,當硬碟被正確識別後就和傳統的並口硬碟分區方法完全一樣了。

註:有些主板不附帶驅動軟盤(如華擎K7S8XE+,採用SiS748+SiS964晶元組),並且其驅動程序並不能直接從光碟目錄下拷貝到軟碟機,而是要用主板光碟啟動時安裝製作的,請仔細閱讀主板說明手冊。

三、操作系統的安裝

1.Win98/Me

不論你使用的是什麼晶元組,只要在BIOS中設置正確並讓主板識別出S-ATA硬碟,那麼就可以正常地安裝使用了。(註:當然還得注意,Win98/Me等系統最大隻能支持4個設備。)

2.Win2000/XP/2003等NT核心的系統

這里由於ICH5不需要載入RAID模塊,所以直接安裝就可(其實就是將S-ATA映射到P-ATA埠使用,自然就和並口硬碟一樣了)。而ICH5R南橋控制器則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在BIOS中完全屏蔽了RAID模塊,那麼就和ICH5的情況一樣了,直接安裝即可;二是開啟了RAID(BIOS中默認都是開啟的),則這時需要在啟動時按F6用軟碟機載入驅動。對於VT8237理論上應與ICH5R一樣,其大多數主板說明書上也指明只作為普通SATA硬碟使用時不需要載入驅動(如碩泰克的SL-KT600-R),但是實際上不論使不使用RAID功能都需要載入驅動。由於筆者接觸的產品有限,不知是否都是如此,還請讀者自行嘗試。

註:目前除南橋自帶的S-ATA控制器以外,其它的S-ATA控制器基本都需要外加驅動,有些主板除了本身南橋支持S-ATA外,還板載Promise等第三方的S-ATA及RAID控制器,請注意區分。

四、操作系統下驅動的安裝

當安裝完操作系統,還需要進一步安裝對應的驅動程序。

1.ICH5隻需要載入Intel提供的INF驅動。

2.ICH5R除了INF驅動,還要載入IAA3.0或以上版本驅動。

3.VT8237需要安裝VIA Hyperion 4-IN-1補丁。

如果你還使用有並行硬碟的話,最好慎用VIA獨立發布的VIA IDE Miniport Driver驅動程序,很可能會使並行硬碟的突發傳輸速率下降,但對串列硬碟性能無甚影響。

註:如果你使用的是第三方SATA控制晶元和RAID模塊,那麼你還需要添加相應的驅動程序。

總結

通過上文可看出,S-ATA硬碟的使用關鍵在於正確設置BIOS中的識別方式,而由於各家主板廠商的BIOS菜單都不相同以及主板手冊的語焉不詳,才造成了S-ATA硬碟在使用中的種種問題。由於研發能力的不同,要想讓主板廠商把這部分統一起來,現階段是不現實的,所以筆者僅希望讀者能夠通過參考本文,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舉一反三地解決問題。

前面我們對串口硬碟的使用注意事項作了比較詳細的說明,但也有些問題並未涉及(如在SATA硬碟上恢復Ghost鏡像文件)。筆者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獲得了一些經驗,現以華碩P4P800主板安裝一塊SATA硬碟為例,提出四點補充,供使用SATA硬碟的朋友參考。

一、IDE設備的設置

為了順利製作和釋放Ghost鏡像文件,將光碟機和刻錄機一主一從接到Secondary IDE口上。一塊SATA硬碟用專用連接線接到SATA1介面上。

二、BIOS的設置

進入BIOS,選擇IDE Configuration,在Onboard IDE Operate Mode中選擇兼容模式(Compatible Mode)或增強模式(Enhanced Mode)。如果是Win98/Me/NT4.0等操作系統,選前者;如果是 Win2000/XP操作系統,則選後者。但是如果選擇了增強模式,將無法直接製作和釋放鏡像文件。

三、串口硬碟的分區

一般Ghost的製作和釋放需要在DOS狀態下進行,此時NTFS格式是認不出的。因此在Win2000/XP操作系統中,建議主要分區採用NTFS格式(為了系統穩定),同時留出一個2GB左右的分區,用FAT32格式化,在其中建立兩個文件夾,一個用於存放鏡像文件,另一個用於存放Ghost工具。注意,Ghost需要7.0以上的版本才能支持NTFS的分區。

四、Ghost鏡像文件的製作和釋放

啟動機器後進入BIOS,選擇IDE Configuration,在Onboard IDE Operate Mode中選擇兼容模式。保存後用DOS盤啟動,進入C盤(即FAT32分區),運行Ghost,這時會進入大家熟悉的Ghost界面。需要注意的是,鏡像文件必須保存在格式為FAT32的那個分區,釋放鏡像文件也必須在Onboard IDE Operate Mode中選擇兼容模式,此外,完成後不要忘了改回增強模式。順便說一下,筆者為C盤上1.3GB的容量製作鏡像只用了2分15秒,而釋放鏡像則更快,只耗時1分30秒!不知道這是不是SATA硬碟的優點?

㈩ 主板上的板載網卡如何使用

和獨立的網卡一樣使用我設置就OK了,沒有一樓哥們說的那麼麻煩,如果沒有開啟你需要到BIOS裡面對它進行開啟,如果你不用在DOS無盤啟動的話不需要進行任務的設置。

閱讀全文

與kt600使用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嬰兒拉肚子的鑒別方法 瀏覽:260
如何培養正氣的方法 瀏覽:564
oppo的ip地址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82
思維方法特點是什麼 瀏覽:9
簡單萬用表使用方法完整視頻教程 瀏覽:863
兒童痣治療方法 瀏覽:487
研究方法調查問卷教學 瀏覽:399
fema安全分析方法 瀏覽:306
孩子快速入睡的方法 瀏覽:798
搜派風水機使用方法 瀏覽:695
豬肉價格下跌的解決方法 瀏覽:936
泉州學唱歌技巧和發聲方法 瀏覽:964
神經源性膀胱工傷治療方法 瀏覽:967
如何選擇設計特殊雜質檢查方法 瀏覽:16
電纜線接線方法視頻 瀏覽:778
湖南煙熏肉食用方法 瀏覽:314
釣具的連接方法 瀏覽:135
細胞增生的治療方法 瀏覽:834
下列處理方法不正確的是 瀏覽:168
舒適進入安裝方法 瀏覽: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