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使用方法 > 茶具配件的使用方法

茶具配件的使用方法

發布時間:2022-11-14 05:43:51

『壹』 茶具中的茶針有什麼作用(也就是說是干什麼的)

茶針的用途有:

1、疏通茶壺的內網(蜂巢),以保持水流暢通當壺嘴被茶葉堵住時用來疏浚,或放入茶葉後把茶葉撥勻,碎茶在底,整茶在上。

2、若是岩茶、紅茶或其他散茶從袋中倒出,茶針可起撥茶之用,輕輕引導,慢慢入壺。

3、茶客們喝茶愛看葉底,泡後的葉底倒入小洗,一支茶針方便查看。

4、由於這些年來普洱茶熱的興起,及五金茶針多樣化的發展,人們喝普洱茶時便把金屬茶針當茶錐使用。

5、若茶中有雜物,可用它輕輕挑出,若茶在壺內堆放,亦可輕松撥開。飲茶中,葉片沾蓋,或是壺嘴堵塞,茶針又可作為茶通使用。

(1)茶具配件的使用方法擴展閱讀

茶漏、茶夾、茶匙、茶針、茶則、茶筒被稱為茶道六君子。

茶漏:茶漏是置茶時放在壺口上的,導茶入壺的工具,目的就是防止茶葉漏出壺外。現在很多茶壺都比較小,茶漏是必備品。

茶夾:多用來夾著茶杯洗杯,防燙而且衛生,也可與茶匙一樣用來取茶渣。

茶匙:又稱茶扒,主要用來將泡過的茶葉從茶壺中取出。往往茶葉沖泡過之後,會緊緊的塞滿茶壺,而一般的茶壺壺口都不大,用手取出既不方便也不衛生,所以用茶匙來挖取泡過的茶渣。茶匙的外形與湯匙類似,所以稱其為茶匙。

茶針:茶壺之中大多有內網,也就是常說的蜂巢。以此來保持水流的暢通,尤其是當壺嘴被茶葉堵住的時候用來疏通,也可在放入茶葉後將茶葉撥勻,碎茶在壺低,整茶在其上。

茶則:也叫茶勺,用來將茶葉置入茶壺之中。

茶筒:用來盛放茶藝用品的器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茶針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茶道六君子」都有些誰?

『貳』 茶道六君子的使用方法圖解

茶道六君子是很常見的茶具之一,那麼你知道茶道六君子應該如何使用呢?下面為您精心推薦了茶道六君子的使用圖解,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茶道六君子的使用圖解

茶筒

類似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筆筒”。其實它是盛放其他茶藝用品的一種器皿,被稱為“茶筒”,也有人稱之為“茶道瓶”或者是“收納筒”。

茶夾

不懂茶但與人在茶館喝過茶的人都會有印象,當泡茶的人需要洗杯子時,一般不會用手來拿杯子,而是用鑷子一樣的東西夾著杯子來洗,這種工具就叫做“茶夾”。它可以防燙而且比較衛生。當然,茶夾其實還有一個功能,就是與茶匙那樣,可以夾出茶壺當中的渣葉。

茶匙

喝湯需要湯匙,喝茶也需要茶匙。但是“茶匙”的並不是用來舀茶水喝的,它又稱“茶扒”,作用則是代替手指,去挖取茶壺中泡過了的茶葉。這樣既方便又衛生。

茶則

在茶道當中,有將茶從茶罐中取出放在茶壺的過程,而在置入之前,需要進行量取,“茶則”就起到了量取的作用,用它來盛茶入壺最合適。就像一個微型的簸箕,也像小型半遮型茶筒。常見的茶則是用竹製的。

茶針

在茶壺中,一般有內網也就是“蜂巢”,當內網被茶葉堵住的時候,需要用工具來進行疏通,從而保證壺內水流通暢。這時候,就需要用到“茶針”。茶針還有一個任務,就是撥勻放在茶壺的茶葉,讓整茶至於上部,碎茶在下面。

茶漏

茶壺一般口小,怎樣可以讓茶葉入壺而不會掉落在壺外面呢?茶道六君子中“茶漏”就起到了引導的作用。只要將茶漏放在壺口上就可以了。

茶道六君子的材質一般是用竹木,因為其氣質比較符合,比如竹製的會體現清雅的氣質,木質的則是天然質感,能夠融入茶香的氣質。愛茶之人要了解好以上茶道六君子使用圖解,細微之處見真章,每個環節都不能疏忽。

茶道六君子的材質

茶道六君子材質通常為竹木,竹製品氣質清雅,木製品質感純然,與茶香墨香相得益彰。其他茶道配件:茶盤、茶席、茶巾、茶寵、茶墊、養壺筆、茶濾網。

在茶道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茶道組合,茶道組合,簡稱茶道組,也被稱為茶道六君子。茶道組通常包含有:茶夾:也被叫做茶鑷,外形就如同一個夾子一般;茶勺:也被叫做茶則,外形就是一個小勺子般。

茶斗:或者稱為茶漏,外形就是一個環形的如同漏斗一般的器具;茶針:也有稱呼茶通者,形狀就是一根細頭針的模樣;茶刮:外形就是一個帶有扁平彎頭的棍狀器具;茶瓶:外形如同花瓶一般

茶道組是茶盤上最常用到、也最容易被忽略的物件,比如說茶漏,用蓋碗或是壺泡茶都要用它來過濾茶渣;用來夾聞香杯和茶盞的茶鑷,有木的、竹的、金屬的;還有用來放品茗杯的茶墊,用來疏通壺口的茶簽,以及茶勺和茶刮。

所有這些,平時散放在茶盤上,專心喝茶的你可能不會去注意,分開來它們只是茶盤上的雜件,放在茶道瓶中,就成為茶道組了。這些茶漏、茶鑷、茶墊等因為其使用功能的限制,其形狀大都大同小異,就是材質、工藝上有所不同。

茶道組作為在整個茶藝表演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更是品茗詩意畫境的一道靚麗的風景,起到點綴之美,既是實用工具又是藝術的體現,讓眾多茶友愛不釋手。

其中可能吸引你眼球的,或許是用來存放組件的茶道瓶,其材質多樣,造型各異,不只是有花鳥魚蟲,蘊意多多,也讓茶道組因此而大大提高了其觀賞性。

茶道六君子的介紹

1、茶筒

茶筒用於盛放“茶道六君子”中的其餘五件茶具。一般為圓筒狀,也有很多筒身造型各異的精美茶筒,如曲線形、葫蘆形。茶筒筒身一般有雕刻圖案、鏤空等類型。製作材料一般為竹子、木頭。茶友們在選購茶筒時,以筒身光滑平整、線條流暢自然、雕刻精美雅緻為佳。一般需特別注意有無加工不當產生的毛刺。

2、茶漏

顧名思義,茶漏的形狀像漏斗,因此又稱茶斗。若將干茶倒入壺口較小的壺具中時,為避免茶葉不慎掉落在壺外,把茶漏置於壺口,則可將干茶順利的倒入壺中。茶漏製作材料一般為竹子、木材,也可以用瓷或陶製成。

3、茶夾

茶夾外形如同鑷子,有些茶友也稱其為“茶鑷”。茶夾是我們在泡茶過程中用得最多的,如潔具、分茶時使用,其具有防燙的功能,也能讓品茶者感覺干凈衛生。有時,茶夾也用於夾取壺內或蓋碗內的茶葉(但不是用其取干茶喲)。其製作材料多為竹子、木材,也有少部分用金、和銀製成的茶夾。

4、茶匙

其形狀如湯匙,所以稱為“茶匙”,很多茶友也將其稱為“茶勺”。主要用途是取出儲茶器皿中的茶葉,並將其放入茶荷或茶壺中。在喝茶過程中,也有人用其攪動壺中茶葉,幫助茶葉受泡均勻。此外,茶匙還具有清理壺內或蓋碗內的茶渣的功能。其製作材料多為竹子、木材,也有少部分用瓷和金銀製成。

5、茶則

茶則,也稱“茶撥”。在取茶時與茶匙配合使用,將茶匙里的茶葉撥入茶荷或茶壺,撥茶的過程其實也是事茶者衡量茶葉量的一個過程,所以在事茶者眼裡,茶則也是一種量器。茶則和“茶匙”有相似之處,茶則有時候也可以用來攪拌茶葉使得茶壺內茶葉受泡均勻。另外,在正規的品鑒現場,茶則可以用來將葉底挑出,供在坐者觀察茶葉。中國茶聖陸羽在《茶經》認為,茶則的製作材料可以是貝類、牡蠣類,也可以是銅、鐵、竹、木等材料,現在用得最多的是竹子和木材類的。

6、茶針

『叄』 茶道配件有哪些

茶道配件有以下:

1、茶筒:盛放茶藝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2、茶匙:又稱「茶扒」形狀像湯匙所以稱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過的茶壺內的茶葉,茶葉沖泡過後,往往會緊緊塞滿茶壺,一般茶壺的口都不大,用手既不方便也不衛生,故皆使用茶匙。

3、茶漏:茶漏則於置茶時放在壺口上,以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掉落壺外。

4、茶則:茶則(茶勺)茶則為盛茶入壺之用具,一般為竹製。

5、茶夾:又稱茶筷,茶夾功用與茶匙相同,可將茶渣從壺中挾出,也常有人拿它來挾著茶杯洗杯,防燙又衛生。

6、茶針(茶通):茶針的功用是疏通茶壺的內網(蜂巢),以保持水流暢通當壺嘴被茶葉堵住時用來疏浚,或放入茶葉後把茶葉撥勻,碎茶在底,整茶在上。

7、茶盤的使用方法: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以盛接泡茶過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擺放茶杯的盤子,茶盤有塑料製品、不銹鋼製品,形狀有圓形、長方形等多種。

8、茶船的使用方法:用來放置茶壺的容器,茶壺里塞入茶葉,沖入沸開水,倒入茶船後,再由茶壺上方淋沸水以溫壺。淋澆的沸水也可以用來洗茶杯。又稱茶池或壺壺承,其常用的功能大致為:盛熱水燙杯、盛接壺中溢出的茶水、保溫。

9、煮水器的使用方法: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風爐,較常見者為酒精燈及電壺,此外尚有用瓦斯爐及電子開水機,自動電爐。

10、茶漏的使用方法:茶漏則於置茶時,放在壺口上,以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掉落壺外。

11、茶巾的使用方法:茶巾又稱為茶布,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壺,於酌茶之前將茶壺或茶海底部銜留的雜水擦乾,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

12、茶葉罐的使用方法:儲存茶葉的罐子,必須無雜味、能密封且不透光,其材料有馬口鐵、不銹鋼、錫合金及陶瓷。

13、茶荷的使用方法:茶荷的功用與茶則、茶漏類似,皆為置茶的用具,但茶荷更兼具賞茶功能。主要用途是將茶葉由茶罐移至茶壺。主要有竹製品,既實用又可當藝術品,一舉兩得。沒有茶荷時可用質地較硬的厚紙板折成茶荷形狀使用。

『肆』 茶道配件茶漏的介紹

茶漏,又叫作茶斗,是茶具之一,與茶匙、茶針、茶夾、茶則、茶桶一齊被稱為“茶道六君子”!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茶道配件茶漏的介紹,希望對您有用。

茶道配件茶漏的介紹

茶漏,其實是在置茶的時候,放在壺口上,用以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掉落到外面的。其作用就相當於是一個漏斗,故名“茶漏”。

不過,茶友們應該都記得,泡茶時我們常常會用到一個跟它長得差不多的茶具,但是多了一張濾網,一般會在泡茶出湯時放在公道杯上面,用來過濾茶渣。

茶道配件茶漏的歷史

《茶經》中記載,茶漏時稱漉水囊,漉水囊為濾水工具,骨架多用生銅製成,因熟銅制的易附著青苔及污物,便於清除茶中雜物,鐵則因銹而腥澀,影響水味,不宜採用。居住山村的人,有用竹、木製的,但不耐用,外出不便攜帶,用生銅較好。

茶道配件茶漏的使用方法

茶漏的主要作用是攔截茶渣,而茶渣,主要來源於茶葉生產與運輸環節中的破損。

像大多數的普洱茶在壓制或撬茶過程中,都很難避免出現細碎的情況,而一般蓋碗或紫砂壺的出水縫隙又不足以阻攔這些碎茶或雜質,這樣既影響美感也影響品飲。

還有西方的下午茶文化,飲用的多是紅碎茶。茶葉的特殊形態,決定了其西方喜歡用濾茶器這樣的茶道具。

茶漏能有效過濾茶湯中的細碎雜質,保存口感潤滑,使色澤透亮,提升品茶的樂趣,有經驗的茶友們可能會體會到不同的茶漏對最終茶湯是多少有影響的,選擇一個合適的茶漏更加有利於茶湯的表現。

實在不習慣用茶漏的茶友,或可在沖泡過程中前幾泡使用茶漏,而後麵茶碎較少時不使用。

茶道茶具的來源

“茶籯”是箱籠一類器具。唐陸龜蒙寫有一首《茶籯詩》“金刀劈翠筠,織似波紋斜。”可知“茶籯”是一種竹製、編織有斜紋的茶具,“茶舍”多指茶人居住的小茅屋,唐皮日休《茶舍詩》日“陽崖忱自屋,幾日嬉嬉活,棚上汲紅泉,焙前煎柴蕨,乃翁研茶後,中婦拍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滿山月。”詩詞描寫出茶舍人家焙茶、研(碾)茶、煎茶、拍茶辛勞的制茶過程。

古人煮茶要用火爐(即炭爐),唐以來煮茶的爐通稱“茶灶”,《唐書·陸龜蒙傳》說他居住松江甫里,不喜與流俗交往,雖造門也不肯見,不乘馬,不坐船,整天只是“設蓬席齋。束書茶灶。”往來於江湖,自稱“散人”,宋南渡後譽為“四大家”之一的楊萬里《壓波堂賦》有“筆床茶灶,瓦盆藤尊”之句。唐詩人陳陶《題紫竹詩》寫道:“幽香入茶灶,靜翠直棋局。”可見,唐宋文人墨客無論是讀書,還是下棋,都與“茶灶”相傍,又見茶灶與筆床、瓦盆並例,說明至唐代開始,“茶灶”就是日常必備之物了。

古時把烘茶葉的器具叫“茶焙”。據《宋史·地理志》提到“建安有北苑茶焙。”是有名的,又依《茶錄》記載說,茶焙是一種竹編,外包裹箬葉(箬竹的葉子),因箬葉有收火的作用,可以避免把茶葉烘黃,茶放在茶焙上,要求溫度小火烘製,就不會損壞茶色和茶香了。

除了上述例舉的茶具之外。在各種古籍中還可以見到的茶具有:茶鼎、茶甌、茶磨、茶碾、茶臼、茶櫃、茶榨、茶槽、茶憲、茶籠、茶筐、茶板、茶挾、茶羅、茶囊、茶瓢、茶匙……等。究竟有多少種茶具呢?據《雲溪友議》說:“陸羽造茶具二十四事。”如果按照唐代文學家《茶具十詠》和《雲溪友議》之言,古代茶具至少有24種。這段史料所言的“茶具”概念與今是有很大不同的。

『伍』 茶具有哪些配件

茶具有很多種,如果大家經常泡茶,會發現茶具有很多器物,可以擺滿一個茶台,那麼茶具有哪些配件呢?下面我帶大家了解一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 茶筒:盛放茶藝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2、 茶匙:又稱茶扒,形狀像湯匙所以稱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過的茶壺內的茶葉,茶葉沖泡過後,往往會緊緊塞滿茶壺,一般茶壺的口都不大,用手既不方便也不衛生,故皆使用茶匙。

3、 茶漏:茶漏則於置茶時放在壺口上,以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掉落壺外。

4、 茶則:茶則(茶勺)為盛茶入壺之用具,一般為竹製。

5、 茶夾:又稱茶筷,茶夾功用與茶匙相同,可將茶渣從壺中挾出,也常有人拿它來挾著茶杯洗杯,防燙又衛生。

6、 茶針(茶通):茶針的功用是疏通茶壺的內網(蜂巢),以保持水流暢通當壺嘴被茶葉堵住時用來疏浚,或放入茶葉後把茶葉撥勻,碎茶在底,整茶在上。

以上就是關於茶具配件的介紹了,相信大家對此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能幫到大家。

『陸』 如何正確使用茶具_茶具的使用方法

茶具是我們日常喝茶所必備的用具,那麼茶具怎麼使用呢?下面一起來看看我為大家精心推薦的茶具的使用 方法 ,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茶具的使用方法
1.蓋碗的使用方法:蓋碗或稱蓋杯,分為茶碗、碗蓋、托碟三部份,置茶三公克於碗內,沖水,加蓋五~六分鍾後飲用。以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至多再加沖一次。

2.茶挾的使用方法:又稱茶筷,茶挾功用與茶匙相同,可將茶渣從壺中挾出。也常有人拿它來挾著茶杯洗杯,防燙又衛生。

3.茶針的使用方法:茶針的功用是疏通茶壺的內網(蜂巢),以保持水流暢通。

4.茶杯的使用方法:茶杯的種類、大小應有盡有。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近年來更流行邊喝茶邊聞茶香的聞香杯。根據茶壺的形狀、色澤,選擇適當的茶杯,搭配起來也頗具美感。為便於欣賞茶湯顏色,及容易清洗,杯子內面最好上釉,而且是白色或淺色。對杯子的要求,最好能做到“握拿”舒服,"就口"舒適,"入口"順暢。

5.茶盤的使用方法: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以盛接泡茶過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擺放茶杯的盤子,茶盤有塑料製品、不銹鋼製品,形狀有圓形、長方形等多種。

6.茶船的使用方法:用來放置茶壺的容器,茶壺里塞入茶葉,沖入沸開水,倒入茶船後,再由茶壺上方淋沸水以溫壺。淋澆的沸水也可以用來洗茶杯。又稱茶池或壺壺承,其常用的功能大致為:盛熱水燙杯、盛接壺中溢出的茶水、保溫。

7.煮水器的使用方法: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風爐,目前較常見者為酒精燈及電壺,此外尚有用瓦斯爐及電子開水機,自動電爐。

8.茶漏的使用方法:茶漏則於置茶時,放在壺口上,以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掉落壺外。

9.茶巾的使用方法:茶巾又稱為茶布,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壺,於酌茶之前將茶壺或茶海底部銜留的雜水擦乾,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

10.茶葉罐的使用方法:儲存茶葉的罐子,必須無雜味、能密封且不透光,其材料有馬口鐵、不銹鋼、錫合金及陶瓷。

11.茶則的使用方法:茶則為盛茶入壺之用具,一般為竹製。

12.茶海的使用方法:茶海又稱茶盅或公道杯。茶壺內之茶湯浸泡至適當濃度後,茶湯倒至茶海,再分倒於各小茶杯內,以求茶湯濃度之均勻。亦可於茶海上覆一濾網,以濾去茶渣、茶末。沒有專用的茶海時,也可以用茶壺充當。其大致功用為:盛放泡好之茶湯,再分倒各杯,使各杯茶湯濃度相若,沉澱茶渣。

13.茶匙的使用方法:茶匙又稱茶扒,形狀像湯匙所以稱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過的茶壺內茶葉,茶葉沖泡過後,往往會會緊緊塞滿茶壺,加上一般茶壺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葉既不方便也不衛生,故皆使用茶匙。

14.茶荷的使用方法:茶荷的功用與茶則、茶漏類似,皆為置茶的用具,但茶荷更兼具賞茶功能。主要用途是將茶葉由茶罐移至茶壺。主要有竹製品,既實用又可當藝術品,一舉兩得。沒有茶荷時可用質地較硬的厚紙板折成茶荷形狀使用之。
茶具的保養方法
茶具紫砂壺是喝茶人的珍寶,但要使紫砂壺表現出真正的個性,就要有正確的養壺方法,泡壺是最好的養壺方法,具體可分以下六點:

徹底將內外洗凈

無論是新壺還是舊壺,養之前要把壺身上的蠟、油、污、茶垢等清除干凈。

切忌沾到油污

紫砂壺最忌油污,沾一後必須馬上清洗,否則土胎吸收不到茶水,全留下油痕。

泡茶

泡茶次數越多,壺吸收的茶汁就越多,土胎吸收到某一程度,就會透到壺表發出潤澤如玉的光芒。

擦與刷要適度

壺表淋到茶汁後,用軟毛小刷子,將壺中積茶銷銷刷洗,用開水沖凈,再用清潔的茶巾稍加擦試即可,切忌不斷地推搓。

使用後清理晾乾

泡茶完畢,要將茶渣清除干凈,以免產生異味,又需重新整理。

讓壺休息

勤泡一段時間後,茶壺需要休息,使土胎能自然徹底乾燥,再使用時才能更吸收。按這六步養亮的壺,雖養成的速度較慢,但亮度可經久,也不褪不怕人的手氣觸摸。

紫砂壺的保養方法

1. 將壺與壺蓋分開,放置在盛滿水的干凈的容器中,容器要足夠大,水要蓋沒整個壺。

2. 容器中同時放入一些茶葉(您想用此壺來泡的茶葉),放在小火上慢慢煮開,小心看護,防止壺與壺蓋或容器壁互相撞擊而造成破損。

3. 慢慢的煮1小時左右,移去火源,讓壺仍靜置在有水覆蓋的容器中,慢慢冷卻,放置1天。

4. 次日,取出壺,倒去留在壺內的泥沙,清水小心淋壺洗滌。重復以上1-3步驟一次。

5. 次日,取出壺,用熱水小心淋壺洗滌。經過此番處理,壺中的氣孔均已打開,以待使用。
茶具的配件介紹
1.茶筒:盛放茶藝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2.茶匙:又稱「茶扒 」形狀像湯匙所以稱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過的茶, 壺內茶葉,茶葉沖泡過後,往往會緊緊塞滿茶壺,加上一般茶壺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葉既不方便也不衛生,故皆使用茶匙。

3.茶漏:茶漏則於置茶時放在壺口上,以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掉落壺外。

4.茶則:茶則(茶勺)茶則為盛茶入壺之用具

5.茶夾:又稱「茶鏟」茶夾功用與茶匙相同,可將茶渣從壺中挾出,也常有人拿它來挾著茶杯洗杯,防燙又衛生。

6.茶針(茶通): 茶針的功用是疏通茶壺的內網(蜂巢),以保持水流暢通當壺嘴被茶葉堵住時用來疏浚,或放入茶葉後把茶葉撥勻,碎茶在底,整茶在上。
茶具的相關發展
茶具古代 飲茶 茶具主要指盛茶、泡茶、喝茶所用器具。這一概念與今所說的茶具基本相同。唐宋以來的飲茶茶具在用料上主要是陶瓷,金屬類飲茶茶具在唐宋以來是少見的。因為金屬茶具泡茶遠不如陶瓷品,所以是不能登上所謂茶道雅桌的,唐以來主要變化較大的飲茶茶具有:茶壺、茶盞(杯)和茶碗。而這幾種茶具與飲茶 文化 的興起有直接關系。

茶壺

茶壺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人把茶壺稱“注子”,其意是指從壺嘴裡往外傾水,據《資暇錄》載:“元和初(公元806年,唐憲宗時)酌酒猶用樽杓……注子,其形若罌,而蓋、嘴、柄皆具。”罌是一種小口大肚的瓶子,唐代的茶壺類似瓶狀,腹部大便於裝更多的水,口小利於泡茶注水。約到唐代末期,世人不喜歡“注子”這個名稱,甚至將茶壺柄去掉,整個樣子形如“茗瓶”,因沒有提柄,所以又把“茶壺”叫“偏提”。後人把泡茶叫“點注”。就是根據唐代茶壺有“注子”一名而來。

明代茶道藝術越來越精,對泡茶、觀茶色、酌盞、燙壺更有講究,要達到這樣高的要求,茶具也必然要改革創新。比如明朝茶壺開始看重砂壺,就是一種新的茶藝追求。因為砂壺泡茶不吸茶香,茶色不損,所以砂壺被視為佳品。據《長物志》載:“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熱湯氣。”說到宜興砂壺幾乎無人不知。而宜興砂壺正是明朝始有名聲。據史料記載說,明朝宜興有一位名叫供春的陶工是使宜興砂壺享譽的第一人。

《陽羨名陶錄》記載說:“供春,吳頤山家僮也。”吳頤山是一位讀書人,在金沙寺中讀書,供春在家事之餘,偷偷模仿寺中老僧用陶土搏坯,製做砂壺。結果做出的砂壺盛茶香氣很濃,熱度保持更久,傳聞出去,世人紛紛效仿,社會出現爭購“供春砂壺”的現象。供春真姓“龔”。所以也寫成,‘龔春”砂壺。此後又有一個名叫時大彬的宜興陶工,用陶土,或用染顏色的硇砂土製作砂壺。開始,時大彬模仿“供春”砂壺,壺形比“供春”砂壺更大,一次時大彬到江蘇太倉做生意,偶在茶館中聽到“諸公品茶施茶之論。”頓生感悟,回到宜興後始作小壺。其壺“不務妍媚,而朴雅堅粟,妙不可思……前後諸名家,並不能及。”《畫航錄》說:“大彬之壺,以柄上拇痕為識。”是說世人以壺柄上識有時大彬拇指印者為貴。從此宜興砂壺名聲遠布,流傳至今,還是人見人愛的精製茶具。

茶盞、茶碗

古代飲茶茶具主要有“茶椀”(碗)、“茶盞”等陶瓷製品。茶盞在唐以前已有,《博雅》說:“盞杯子。”宋時開始有“茶杯”之名。見《陸游詩》雲:“藤杖有時緣石瞪,風爐隨處置茶杯。”現代人多稱茶杯或茶盞。茶盞是古代一種飲茶用的小杯子,是“茶道”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器具之一。大家知道,中國茶文化興起於漢唐、盛於宋代。茶盞也隨同茶文化的盛起而有較大的變化。

宋代茶盞非常講究陶瓷的成色,尤其追求“盞”的質地、紋路細膩和厚薄均勻。據宋蔡襄《茶錄》載:“茶白色、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紂黑,紋路兔毫,其杯微厚,熁火,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依這段史料,可以看出,如盛白葉茶,就選用黑色茶盞,說明當時已經注意到茶具的搭配關系。搭配的目的就是為了有更好的茶色與茶香。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甌)製造的一種稍帶紅色的黑茶盞,被時人看作是佳品,其次可以看到,當時評賞茶盞的質量,還有茶盞表面的細紋,如建安的紺黑茶盞已經精製到“紋路兔毫”的地步,足見陶藝水平很高。再者看“熁火”。“熁火”之意見《廣韻》曰“火氣上”,又《集韻》“火通也”,熁音協,含燙意。這里“熁火”實指茶杯中熱氣的散發程度,明清時期,江蘇的寶應、高郵一帶把“熁火”稱為“燙手”。宋代建安生產的“紺黑盞”比 其它 地區產品要厚,所以捧在手中有“久熱難冷”的好處。因此被看作是宋代茶盞一流產品。
古今茶具的區別與聯系
古代茶具與現代茶具的概念稍有不同。唐宋時期所言的“茶具”似有大概念與小概念之分。如唐、宋、元、明許多詩人筆下的“茶具”主要指與飲茶有關的茶罏、茶壺、茶杯等器具,所以是小概念的。從大概念來看,依唐文學家皮日休《茶具十詠》所指出的有十大件,其中包括制茶、盛茶、 烘焙 茶具、飲茶有關的器具,甚至包括茶人、茶舍。又按《雲溪友議》提到有“二十四種”茶具,顯然,後兩者是大概念的茶具,這一概念與今有許多不同。

「茶」、「壺」兩者在中國的飲茶文化上,是有著相當大的關聯性且密不可分。喝茶講究茶湯之香氣、韻味,而茶壺的欣賞在於外觀的視覺、內在骨胎質料的堅潤性及吸收茶湯後的肌理變化。茶壺的把玩、鑒賞,亦隨著每個人欣賞的角度與層次而異,不論是具有歷史年代價值的古壺、宜興壺、手拉坯壺或是具有台灣文化色彩的陶壺,都各有其吸引人之處。茶壺的好壞也不是以價格的高低去衡量,璞石之中含有璧玉,從一個創作者的作品,可看出其所下的苦心和它的精神內涵,這是需要慧眼者與其產生共鳴的。選購時,應考慮其實用性及藝術性兼具,但最重要的還是茶壺的原料、燒成。茶壺的造型變化多

端、層出不窮,由於市場的變革,使得許多茶具徒有外形,而根本談不上基本的實用要求。許多人趕著「玩茶壺」的風潮,盲目搶購,至於什麼是好玩的茶壺?還是要您用「心」來體會。

『柒』 圖片上的茶具都有啥用處

圖片上的茶具用處如下:

一、主要茶具

1、茶海(又稱「公道杯」):用來盛放茶壺里的茶,便於均勻分茶給客人。

2、蓋碗(或稱蓋杯):分為茶碗、碗蓋、托碟三部份,置茶三公克於碗內,沖水,加蓋五~六分鍾後飲用。以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至多再加沖一次。

3、小茶杯:杯子一般是白色或淺色。泡好的茶都會分倒到各個茶杯里,然後逐杯分給客人喝。

4、茶盤: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以盛接泡茶過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擺放茶杯的盤子。

5、茶荷:茶荷的功用與茶則、茶漏類似,皆為置茶的用具,但茶荷更兼具賞茶功能。主要用途是將茶葉由茶罐移至茶壺。

6、茶壺:用來泡茶用的茶器,常用的有蓋碗和紫砂壺。

2、茶筒:用來盛放茶藝用品。

二、茶具配件

1、茶筷(又稱茶夾):茶夾功用與茶匙相同,可將茶渣從壺中挾出,也常有人拿它來挾著茶杯洗杯,防燙又衛生。

2、茶匙(又稱茶扒): 形狀像湯匙所以稱茶匙,主要用途是挖取泡過的茶壺內的茶葉。

3、茶針:用於疏通壺嘴,以免茶渣阻塞造成出水不暢。

4、茶漏:放在壺口上,用來漏取干茶,防止茶葉外漏。

5、茶筒:用來盛放茶藝用品。

6、茶勺:又稱「茶則」,用來盛取茶葉。

(7)茶具配件的使用方法擴展閱讀

茶具的保養:

1、徹底將內外洗凈

無論是新壺還是舊壺,養之前要把壺身上的蠟、油、污、茶垢等清除干凈。

2、切忌沾到油污

紫砂壺最忌油污,沾一後必須馬上清洗,否則土胎吸收不到茶水,全留下油痕。

3、擦與刷要適度

壺表淋到茶汁後,用軟毛小刷子,將壺中積茶銷銷刷洗,用開水沖凈,再用清潔的茶巾稍加擦拭即可,切忌不斷地推搓。

4、使用後清理晾乾

泡茶完畢,要將茶渣清除干凈,以免產生異味,又需重新整理。

『捌』 茶具上水安裝步驟圖

(1)先去一段膠管,從中間剪成兩段。

(8)茶具配件的使用方法擴展閱讀:

茶具配件使用方法:

(1)茶筒:盛放茶藝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2)茶匙:茶匙(茶扒)形狀像湯匙所以稱茶匙,用途是挖取泡過的茶壺內的茶葉,茶葉沖泡過後,會塞滿茶壺,茶壺的口都不大,用手既不方便也不衛生,故皆使用茶匙。

(3)茶漏:茶漏則於置茶時放在壺口上,以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掉落壺外。

(4)茶則:茶則(茶勺)茶則為盛茶入壺之用具,一般為竹製。

(5)茶夾:茶夾(茶筷),茶夾功用與茶匙相同,可將茶渣從壺中挾出,也拿它來挾著茶杯洗杯,防燙又衛生。

(6)茶針(茶通): 茶針的功用是疏通茶壺的內網(蜂巢),以保持水流暢通當壺嘴被茶葉堵住時用來疏浚,或放入茶葉後把茶葉撥勻,碎茶在底,整茶在上。

『玖』 茶具套裝有什麼

茶具套裝有什麼

茶具套裝有什麼,現在大多數的家庭都有準備茶具,茶具的配件也有不少,這讓很多業主第一次購買的時候都不知道應該選擇哪個更好,下面就為大家分享茶具套裝有什麼。

茶具套裝有什麼1

1、茶海

又稱作茶盅或公道杯。主要用途是盛放泡好的茶,再分倒各杯,使各杯茶湯濃度相若,並且能沉澱茶渣。

2、蓋碗

蓋碗又可叫做蓋杯,分為茶碗、碗蓋、托碟三部份,將茶三公克放進碗里,沖水,加蓋五至六分鍾後飲用。

3、茶杯

講究的飲茶人士喝不同的茶會選擇不同的茶杯。對杯子的要求,最好能做到「握拿」舒服,就口舒適,入口順暢。

4、其他茶道配件

茶筒:盛放茶藝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茶匙:又稱茶扒,形狀像湯匙所以叫茶匙,主要用途是挖取泡過的茶壺內的茶葉,茶葉沖泡過後,往往會緊緊塞滿茶壺,一般茶壺的口都不大,用手既不方便也不衛生,所以都使用茶匙。

茶漏:茶漏則於置茶時放在壺口上,以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掉落壺外。

茶則:茶則為盛茶入壺之用具,一般為竹製。

茶夾:又稱茶筷,茶夾功用與茶匙相同,可將茶渣從壺中挾出,也常有人拿它來挾著茶杯洗杯,防燙又衛生。

茶針(茶通): 茶針的功用是疏通茶壺的內網(蜂巢),以保持水流暢通當壺嘴被茶葉堵住時用來疏浚,或放入茶葉後把茶葉撥勻,碎茶在底,整茶在上。

茶具套裝有什麼2

茶具整套裝當中所有的茶具用品比較齊全,有茶杯、茶壺、茶碗、茶碟、泡茶器、煮水器、茶葉罐、茶盤等。

茶具主要指的是茶杯、茶壺、茶碗、茶盞、茶碟、茶盤等飲茶用具。中國的茶具,種類繁多,造型優美,除實用價值外,也有頗高的藝術價值,因而馳名中外,為歷代茶愛好者青睞。

1、茶具套裝——泡茶器:泡茶器的定義是只要能泡出茶來的器具,分別是茶壺、蓋碗等。

2、茶具套裝——煮水器:鐵壺、泥壺、爐等。

3、茶具套裝——茶葉罐:材質有陶瓷、玻璃、金屬,其中密封保鮮效果最好當屬金屬純錫制茶葉罐。

4、茶具套裝——茶海:又稱茶盅或公道杯。形狀似無柄的敞口茶壺。因烏龍茶的沖泡非常講究時間,就是幾秒十幾秒之差,也會使得茶湯質量大大改變。

5、茶具套裝——茶慮:過濾茶葉罐碎末的器皿。

6、茶具套裝——茶盤:又稱茶船就是盛放茶壺、茶杯、茶道組、茶寵乃至茶食的淺底器皿;它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形狀可方可圓或作扇形。

7、茶具套裝——茶道配件:茶夾、茶刀、茶荷、茶針等,統稱茶道六君子,組合方式可以根據需求不同,做不同搭配。

8、茶具套裝——輔助用具:茶洗、杯托、茶席、壺承、茶巾。

茶具套裝怎麼使用?

1、蓋碗的使用方法,蓋碗或稱蓋杯,分為茶碗、碗蓋、托碟三部份,置茶三公克於碗內,沖水,加蓋五~六分鍾後飲用。以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至多再加沖一次。

2、茶漏的使用方法,茶漏用於置茶時,放在壺口上,以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掉落壺外。

3、茶盤的使用方法,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以盛接泡茶過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擺放茶杯的盤子,茶盤有塑料製品、不銹鋼製品,形狀有圓形、長方形等多種。

4、茶則的使用方法,茶則為盛茶入壺之用具,一般為竹製。

5、茶挾的使用方法,又稱「茶筷」,茶挾功用與茶匙相同,可將茶渣從壺中挾出。也常有人拿它來挾著茶杯洗杯,防燙又衛生。

7、茶針的使用方法,茶針的功用是疏通茶壺的內網(蜂巢),以保持水流暢通。

8、煮水器的使用方法,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風爐,目前較常見者為酒精燈及電壺,此外尚有用瓦斯爐及電子開水機,我用自動電爐。

9、茶葉罐的使用方法,儲存茶葉的罐子,必須無雜味、能密封且不透光,其材料有馬口鐵、不銹鋼、錫合金及陶瓷。

10、茶船的使用方法,用來放置茶壺的容器,茶壺里塞入茶葉,沖入沸開水,倒入茶船後,再由茶壺上方淋沸水以溫壺。淋澆的沸水也可以用來洗茶杯。又稱茶池或壺壺承,其常用的功能大致為:盛熱水燙杯、盛接壺中溢出的茶水、保溫。

茶具套裝有什麼3

各種茶具材質的特點

1、陶土茶具∶陶土茶具是指紫茶具。用紫砂茶具泡茶,既不奪真香,又無熟湯氣,能較長時間保持茶葉的色、香、味。

2、瓷器茶具∶其實歷史上的`瓷器茶具很多是陶瓷之後,瓷器茶具按產品分可以分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幾個類別,在這些茶具中白瓷比較更受歡迎。

3、玻璃茶具∶玻璃茶具以它材質透明、色澤奪目,有很多種形狀且形狀各異,因為玻璃茶具價格適宜,又多用於生活,所以大家還是比較偏愛它的。

4、紫砂茶具∶紫砂壺的最大特點酒是它的雙氣孔結構,透氣不透水。這樣的結構,可以吸附異味,讓茶香更醇凈是非常適合老茶友們細細品嘗。

茶具有哪些材質

在中國喝茶是非常普遍的事情,能喝茶和會喝茶是兩碼事。那麼能喝茶的會大口大口的當水喝,會喝茶的人它懂茶。會喝茶的人對於茶葉的泡製和用什麼器具泡,他們都會很講究,因為不同的茶葉在不同的茶具里會呈現不同色澤和不同的氣味。茶具從材質上可分為四種∶陶制茶具、瓷質茶具、玻璃茶具、紫砂茶具,而不同材質的茶具作用也大為不同。

陶制茶具優點是隔熱;瓷質茶具優點是易於觀察湯色;玻璃茶具的優點是易清洗;紫砂茶具的優點是透氣可以吸附異味。由此可見,不同茶具適合不同種類型的茶葉。

『拾』 如何正確使用功夫茶具

1、茶盤:用於盛裝茶杯等,材質、款式都比較多,但不管什麼材質,選擇時都有尊重四字要訣:寬、平、淺、白。即盤面要寬,盤底要平,盤邊要淺,色要白,這樣可以起到烘托茶杯、茶壺的作用。
2、蓋碗:一種上有蓋、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蓋碗,又稱"三才碗","三才杯",蓋為天、托為地、碗為人。"茶托"又稱"茶船"。蓋碗茶,須用滾燙的開水沖一下碗,然後放入茶葉盛水加蓋,沁茶的時間看茶葉數量和種類約為20秒至3分鍾。
3、茶海:又名公道杯。一般是泡功夫茶的時候,用來分茶用,因為茶湯先倒到茶海,所以茶湯比較均勻,不會前面到出來的比後面倒出來的淡,比較公道,所以又稱公道杯。
4、聞香杯:聞香之用,比品茗杯細長,是烏龍茶特有的茶具,多用於沖泡台灣高香的烏龍時使用。與飲杯配套,質地相同,加一茶托則為一套聞香組杯。
5、茶杯:茶杯是盛茶水的用具,水從茶壺而來,倒進茶杯,之後給客人品嘗茶水。茶杯分大小兩種:小杯主要用於烏龍茶的品啜,亦叫品茗杯,是與聞香杯配合使用的;大杯也可直接作泡茶和盛茶用具,主要用於高級細嫩名茶的品飲。
6、茶濾:又稱茶斗、茶漏,茶藝的主要茶具之一。常用在小壺沖泡烏龍茶時,放置於壺口,便於置放茶葉,以免茶葉外泄。
7、茶夾:茶夾又稱茶筷 ,茶夾功用與茶匙相同,可將茶渣從壺中挾出。也可用茶夾夾著茶杯洗杯,既防燙又衛生。
8、茶托:用以襯墊茶杯的碟子。
9、茶巾:茶巾又稱為"茶布",用麻、棉等纖維製造,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壺,於酌茶之前將茶壺或茶海底部銜留的雜水擦乾,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
當然,現在人為了提升生活節奏,也減化一些喝功夫茶具的配件,但最基本的一些茶具配合還是保留的,大家有興趣可以具體了解一下武漢許氏茗理的官方網站,學一些茶知識,提升一下生活的品味。

閱讀全文

與茶具配件的使用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哪些方法可以種大蒜 瀏覽:233
紙上標簽怎麼去除最簡單方法 瀏覽:197
辣白菜腌制方法和步驟 瀏覽:360
設計控制器增益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975
洗砂機使用方法 瀏覽:960
手機上恢復視力的方法有用嗎 瀏覽:807
比例尺兩種計算方法 瀏覽:848
創造與魔法新手快速刷經驗方法 瀏覽:615
蘋果主頁按鈕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0
如何成為牛人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373
思力華的使用方法 瀏覽:764
扒胎機的使用方法教程 瀏覽:39
最簡單的查找器製作方法 瀏覽:656
latoja使用方法 瀏覽:484
故事啟發的教學方法 瀏覽:576
都有哪些種植的方法 瀏覽:550
企業分析法是選股的方法嗎 瀏覽:112
Wto分析方法內容 瀏覽:747
圖解題的方法和步驟 瀏覽:406
破壁孢子粉的鑒別方法 瀏覽: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