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攀岩的上升器怎麼用啊
上升器分手式上升器、胸式上升器、腳式上升器等,拿到器材一般會配有一個說明書
⑵ 誰告訴我攀岩完整的安全上升和下降步驟,要有專業術語,具體點。謝謝
【下降】
繩降Abseil.是快速下降的方式,但有內在的危險性。
繩降可以使用專門的下降器或繞身下降,前者易於掌握,後者因只需要最
少的器材,更為靈活。
1.繩降基本裝備:
最小配置:登山繩,小繩套或扁帶,設置下降錨點的裝備;
建議配置:安全帶,帶鎖定裝置的主鎖,下降器,抓繩結(作好的小繩
套),小鎖。
2.繩降基本步驟:
(1).觀察和規劃下降路線和操作
觀察岩壁或山坡的角度、高度、形態、植被等。
估測高度、角度的方法。可利用簡單的3角知識。
角度小(30-60度)、距離短(一個繩距Pitch之內)的情況可以直接採用繞身
下降的方式。但由於繞身下降不使用安全帶,必須雙手控制繩索,一旦發生意
外,雙手是很難騰出來的(有辦法,但比較困難不易掌握)。所以這種方式必須
嚴格訓練、熟練掌握,而且對路線非常有把握的情況下才能使用。
角度大、路線長的情況,就要仔細規劃。
首先確定路線能夠順利的分段,每段之間的距離必須小於下降的可用繩
長。確定你攜帶的錨點設備(以扁帶、繩套為主)數目足夠。
第二,確定每段都有穩妥可靠的下降錨點,比如粗壯的樹(活的),大叢灌
木,形狀合適的岩石(岩片、岩角、穿通的岩洞等等),或者可靠的人工錨點,
比如攀岩路線上的膨脹栓,或者可以自己設置堅固的錨點(利用裂縫放置岩錐、
岩塞、機械塞等)。
第三,確定路線的安全性。路線上是否有不穩定的石頭?是否茂密的灌木
會影響下降和抽繩?路線是否不能夠連成一個基本垂直的線路,而要求必須橫
移?是否會造成危險的擺盪,擺盪的情況下是否會切割繩子?路線上是否有明
顯的仰角或屋檐,使下降者脫離岩壁?上述這些問題都必須充分考慮。
(2).實施
(A)穿安全帶,隊友之間互相檢查。即使你是菜鳥而對方是Lyn Hill(她曾
經因為安全帶脫開墜落20多米幸而被岩壁的一棵樹掛住才得以倖存)。
(B)設置錨點。將繩套套在樹上或大塊的岩石上。如果岩石上的繩套看起來
有向某側滑動的趨勢,就考慮用雙套結系緊並加上抑制滑動的反向拉力。在岩
角和岩片上的繩套都使用雙套結。繞在大叢灌木的繩套,可使用單套結,或者
繞2圈拉其中的一圈,這樣都是繩圈越受力,樹叢捆的越緊,避免只有樹叢一側
受力的情況。
(C)設置備份錨點。原則上下降應使用至少2個均衡受力的錨點,但由於某
些原因,比如器材不夠了,被迫使用單錨點下降。這種情況下,備份錨點是不
受力的。後下降的人應密切注意主錨點的情況,確認安全後,最後下降的人才
拆掉備份錨點。
(D)將自己固定在錨點上。注意你的下降站可能只有很小一塊地方,考慮到
你同伴的數量,合理的分配空間。你可以用扁帶或小繩套或菊繩將自己固定在
錨點上。你的同伴也這樣做。確定你們互相之間不會妨礙。特別注意:1、不要
把自己的鎖具直接扣入別人的鎖中,否則對方如果想移動就比較困難;2、希望
先移動的人的鎖在上面(後扣入),避免被同伴的鎖「壓死」。
(E)裝下降器。注意不要脫手。或者使用單環結。
(F)設置後備措施。用一個短的(15-30cm)的繩套在下降器下方繞在繩子上
做一個「法式抓結」並用小鎖扣入腿帶中。下降時制動手(下方手)輕捋抓結即
可下降,而一但手送開就可以鎖住身體。法式抓結不要做的太緊,好處是鎖住
之後不需很大的勁就可以打開。如果是用8字或單環結的雙繩下降,因為扭繩子
比較嚴重,法式抓結可能不太好用。單根繩一般沒問題。
(G)下降。
(H)到達下一個下降站。重復(B)(C)(D)。確認已將自己穩妥的固定好,解
開下降器和法式抓結。
(I)所有隊員依次下降。(D)。
(J)確認路線上沒有卡繩子的地方,也沒有會帶下來的石頭之類。如果路線
穿過灌木叢,建議使用一根繩對折下降,因為兩根繩結起的繩結可能會卡在灌
木叢中。抽繩子。
(K)開始下一段下降。
4.雜項:安全和效率
(1)繩尾打結。為了防止制動手失控的情況下一墜到底,繩尾打結是有效的
辦法。但在抽繩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解開。
(2)長頭發的人應盤起來,避免絞入下降器中。
(3)減小抽繩的拉力。如果繩子搭在岩台上,抽繩會比較費勁,可以通過延
長扁帶的方式,使繩子延伸到岩台下面。
(4)背大包的隊員先下,空身和體重最輕的隊員最後下。
(5)如果背包很重,會墜的上身後仰,容易出危險。可交叉背一條胸帶,在
胸前扣一把鎖,繩子扣入鎖中就可以有效的控制身體姿態。
⑶ 8字環,主鎖,扁帶,上升器,機械塞,岩錐、雪錐怎麼用,有什麼用途
8字環:用來套繩用,並且防止速降中繩子產生的熱量燙傷手掌和腿主鎖:顧名思義,這是攀岩和速降中很關鍵的一個部件,涉及到你的個人甚至團隊的安全,用來連接攀登的人願與各個連接確保的連接主要工具!扁帶:減小連接繩和身體以及受力物之間,然後與其他連接繩相連!上升器:在攀登過程中的一個帶有單向伐的器材,主要用於陡峭的峭壁和攀冰中,與主繩安全帶配套使用!機械塞、岩錐是在攀岩過程中確保點的固定點!對於大小的選擇和方向的選擇還有具體位置的安放十分的重要!沒有一定的經驗,建議不要在難度過高的岩壁上使用,應該循序漸進,慢慢熟悉和掌握安放經驗!至於雪錐,和作用和岩錐所類似,顧名思義,是在攀冰時使用的!
⑷ 攀岩繩索下去了怎麼爬上去
常用的有手持式上升器,一般繩索攀爬需要的裝備有:安全帶、胸式上升器、抓繩器、Stop手控下降器、手持式上升器、主鎖、牛尾繩等,在操作前一定要熟悉操作各種設備,最好選擇品牌設備畢竟關乎安全,剛開始不要一次攀爬過高,反復攀爬熟悉了各種器械的操作再逐步提高高度,再有多看看相關的視頻教程----上海聚巧游樂解答
⑸ 攀岩裝備的使用方法
攀岩可以說是一項極具危險的運動,但是攀岩成功後帶來的喜悅也是其他運動難以企及的,所以一直以來即使知道攀岩危險,仍然有很多人願意去嘗試,這也是攀岩運動越來越火熱的根本原因。雖然攀岩是有一定的危險性,但准備好相關的裝備,使用好裝備,其實是可以保障安全性,並不如人們想的那麼危險。那麼,攀岩裝備的使用方法是怎麼樣?
一般來說攀岩裝備必須要有攀岩繩、安全頭盔、安全帶、下降器(保護器)、攀岩鞋、岩石錘、護具、防滑粉與袋、上升器等這幾樣,很多企業也有生產這些攀岩裝備,在購買的時候人們要能夠找相關機構認可的攀岩裝備,保證質量,避免在攀岩過程中因為質量問題而發生意外。
安全頭盔 :攀岩過程中經常可能從上面跌落一些小石子,戴著安全頭盔的話能夠保證腦袋不宜被砸。
攀岩鞋 :它跟一般的鞋子不一樣,鞋子比較軟,但是對石頭卻能產生摩擦,避免打滑,但穿戴就跟正常穿鞋子無異。
安全帶 :這是攀岩過程中人們連接攀岩繩的必備工具,也是保護人身安全最重要的'裝備之一。攀岩一般是穿在身上,主要腰帶位置要能夠比盆骨高,松緊程度要恰當,不能過緊也不能過於松,能夠保證受力均勻。
下降器 :攀岩者通過下降器與攀岩繩產生的摩擦力,進而達到控制下降速度的目的,也保證攀岩者不會墜落。
岩石錘 :在攀岩過程中為了能夠找個位置實力,需要岩石錘釘在岩石上,來起到固定的效果,方便攀爬。
鐵鎖 :它主要是鏈接安全帶與下降器,一般會固定在某個保護點上面,比較重。
防滑粉 :主要是在攀岩過程中手出汗,拿著繩子發生打滑的時候,摸一些防滑粉來避免打滑,一般防滑粉為鎂粉。
攀岩裝備的使用方法?在攀岩之前裝備一定要准備齊全,了解各個裝備的使用方法,不要覺得裝備太過累贅,在攀岩過程中會帶來阻礙,就不用使用攀岩裝備了。還有,剛開始攀岩的時候,最好找一些普通的攀岩會所來練習一下,自己掌握好相關的攀岩技巧,再去攀越其他的高峰。
⑹ 常見的攀岩裝備有哪些使用方法
攀岩運動由登山運動衍生而來,是極限運動中的一個重要項目,其有"岩壁芭蕾"、"峭壁上的藝術體操"等美稱。我們都知道攀岩是有一些裝備的,那麼你知道常見的攀岩裝備有哪些使用方法嗎?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攀岩練習的步法
1、製作3-5個不同角度的抱石點,簡單查看路線後以一種可控的攀登方式6-8次移動即可到達頂端的,每次移動之間可單指鎖住一秒,練習指力。
2、選擇一段垂直路線,連續攀登2-4次,然後休息3-5分鍾,確保自己的身體沒有任何酸脹感。
3、根據自身情況進入更陡峭路段練習,可能這期間需要更多的時間休息,恢復體力,無論是攀登練習中還是整階段練習結束後。此外這階段練習前還需要45-90分鍾的熱身。
4、保持至少一天的休息時間,經過第二、三階段的練習後,練習者能明顯感覺到自己手指力量的增長,可嘗試每次從鎖指一秒鍾逐漸增加到2-3秒鍾。
⑺ 上升器的使用原理
上升器的原理是內部設計的偏心裝置以及其上的倒齒(棘輪)。當上升器沿繩索上推時,偏心裝置受繩索的摩擦力處於放鬆狀態,上升器與繩索間可以順暢的移動;當上升器沿繩索反向運動時,偏心裝置受繩索的反向摩擦力而處夾緊狀態,其上面的棘輪在加緊力的作用下擠入繩索外層,從而使運動停止。所以通俗的說,上升器就是一種能與繩索產生單向運動並能從鎖緊狀態放鬆的器具。
⑻ 詳細講解攀岩技術和攀岩裝備用法
攀岩裝備
介紹太多了去這個網站看吧
http://bbs.yulindayday.com/thread-149006-1-1.html
戶外攀岩技術淺析
◆攀登保護
攀登者是在保護人通過登山繩給予的保護下進行攀登的。登山繩的一端通過鐵鎖或直接與攀登者腰間的安全帶連接,另一端穿過保護者身上與其腰間安全帶相連的鐵鎖和下降器,中間則穿過一個或多個固定的安全支點上的鐵鎖。保護者在攀登者上升時不斷給繩(或收繩),在攀登者失手時,拉緊繩索制止墜落。發生突然墜落時,沖擊力是很大的,直接手握繩索很難拉住,沖擊力主要是通過繩索與鐵鎖及下降器的磨擦力而抵消的。由於在保護支點上有很大的磨擦力,所以體重較輕的人是可以保護體重較重的人的。
保護的形式一般按保護支點的相對位置分為以下兩種:
上方保護:
保護支點在攀登者上方的保護形式。在攀登者上升過程中,保護人不斷收繩,使攀登人胸前不留有餘繩,但也不要拉得過緊,以免影響攀登者行動,這點在登大仰角時尤應注意。上方保護對攀登者沒有特殊要求,發生墜落時沖擊力較小,較為安全。進行下方保護時,使用的器材一般有安全帶、鐵鎖和下降器。保護人收繩時,應注意隨時要有一支手握住下降器後面的繩索(或把下降器兩頭的繩索抓在一起),只抓住下降器前面的繩子是難於制止墜落的。
下方保護:
保護支點位於攀登人下方的保護方式。沒有上方預設的保護點,只是在攀登者上升過程中,不斷把保護繩掛入途中安全支點上的鐵鎖中。這是領先攀登人唯一可行的保護方法,實用性較大,而且是國際比賽中規定的保護方法。但這種保護方法要求攀登者自己掛保護,而且發生墜落時,墜落距離大,沖擊力強,因此一般由技術熟練者使用。
◆攀岩手法
攀岩要有良好的身體條件,但更重要的要有熟練的技術。學習攀登技術實踐性很強,必須在不斷攀登中練習,如果能有技術熟練者在旁指導,將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攀登中用手的根本目的是使身體向上運動和貼近岩壁。
岩壁上的支點形狀很多,常見的也有幾十種。攀登者對這些支點的形狀要熟悉,知道對不同支點手應抓握何處,如何使力。根據支點上突出(凹陷)的位置和方向,有摳、捏、拉、攥、握、推等方法。但也不要拘泥,同一支點可以有多種抓握方法,象有種支點是一個圓疙瘩上面有個小平台,一般情況是把手指搭在上面垂直下拉,但為了使身體貼近岩壁,完全可以整個捏住,平拉。又如有時要兩只手抓同一支點時,前手可先放棄最好抓握處,讓給後手,以免換手的麻煩。抓握支點時,尤其是水平用力時,受臂位置要底,靠向下的拉力加大水平磨擦力;要充分使用拇指的力量,盡量把拇指搭在支點上,對於常見的水平淺槽的支點,可把拇指扭過來,把指肚一側扣進平槽,或橫搭在食指和中指指背上,都可增加很大力量。攀登中手指的力量十分重要,平常可用指卧撐、引體向上、指掛引體向上、提捏重物等方法練習。現在國外一些高手已能達到單指引體向上的力量水平。在攀登較長路線時可選擇容易地段兩只手輪換休息。休息地段要選擇沒有仰角或仰角較小,且手上有較大支點處,休息時雙腳踩穩支點,手臂拉直(彎曲時很難得到休息),上體後仰,但腰部一定要向前頂出,使下身貼近岩壁,把體重壓到腳上,以減小手臂負擔,做活動手指、抖手動作放鬆,並擦些鎂粉,以免打滑。
◆攀岩腳法
攀岩要想達到一定水平,必須學會腿腳的運用。腿的負重能力和爆發力都很大,而且耐力強,攀登中要充分利用腿腳力量。攀岩一般都穿特製的攀岩鞋,這種鞋鞋底由硬橡膠製成,前掌稍厚,鞋身由堅韌的皮革製作,鞋頭較尖,鞋底磨擦力大。穿上這種鞋,腳踩在窄到不到一厘米寬的支點上都可以穩固地支撐全身重量。在選購這種鞋時,大家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能買大了。只要能穿進去就行,大腳趾在裡面是摳著的,不能伸直。鞋越緊腳,發力時越穩固。一些選手比賽時甚至要用快掛鉤在鞋後幫上硬把腳塞進去的。新手買鞋往往太大,一段時間後就會覺得腳上鬆鬆垮垮踩不上勁。一隻腳,能接觸支點的只有四處:鞋正前尖;鞋尖內側邊(拇趾);鞋尖外側邊(四趾趾尖)和鞋後跟尖(主要是翻屋檐時用來掛腳),而且只能踩進一指左右的寬度,不能太多,比如把整個腳掌放上去,為的是使腳在承力的情況下能夠左右旋轉移動,實行換腳、轉體等動作。換腳是一項基本的技術動作,攀登中經常使用。
常見到一些初學的朋友換腳時是前腳使勁一蹬,躍起,後腳准確地落在前腳原在的支點上,看起來十分利落,但實際上是錯的,因為這樣一方面使手指吃勁較大,另一方面造成身體失衡,更重要的是在腳點較高時無法用這種方法換腳。正確方法要保證平穩,不增加手上的負擔,以從右腳換到左腳為例,先把左腳提到右腳上方,右腳以腳在支點上最右側為軸逆時針(向下看)轉動,把支點左側空出來,體重還在右腳上,左腳從上方切入,踩點,右腳須勢抽出,體重過渡到左腳。動作連慣起來,就象腳底抹了油一樣,右腳從支點滑出,左腳同時滑入,體重一直由雙腳負擔,手只用來調節平衡。雙腳在攀登過程中除了支承體重外,還常用來維持身體平衡。腳並不是總要踩在支點上,有時要把一條腿懸空伸出,來調身體重心的位置,使體重穩定地傳到另一隻腳上。
◆重心
攀登中,應明確地意識到自己重心的位置,靈活地控制重心的移動。移動重心的主要目的是在動作中減輕雙手負荷,保持身體平衡。一開始學時動作大都十分盲目,不知道體會動作,一心只想一升高度,其實初學者最好不要急於爬高,先做一段時間的平移練習,即水平地從岩壁一側移到另一側,體會重心、平衡、手腳的運用等基本技術。在最基本的三點固定,單手換點時,一般把重心向對側移動,使手在沒離開原支點之前就已經沒有負荷,可以輕松地出手。橫向移動時,要把重心向下沉,使雙手吊在支點上而不是費力地摳拉支點。一般情況下,應把雙腳踩實,再伸手夠下一支點,而不要腳下虛踩,靠從手上拉使身體上移。一定要注意體會用腿的力量頂起重心上移,手只是在上移時維持平衡。一般常認為身體要盡量貼近岩壁,這是對的,可常見一些高手往往身體離岩壁很遠,這是因為他們常用的側拉、手腳同點、平衡身體等技術動作的准備動作需要與岩壁間有一定空間,只是身體上升的一刻,身體貼向岩面。
通常重心調節主要由推拉腰胯和腿平衡來達到。腰是人體中心,它的移動直接移動重心,較大的移動往往形成一些很漂亮的動作,把腿橫向伸出,利用腿腳的重量來平衡身體也是常見的做法。
◆側拉
側拉是一項很重要的技術動作,它能極度大地節省上肢力量。使一些原本困難的支點可以輕易達到,在過仰角地段時尤其被大量採用。其基本技術要點是身體側向岩壁,以身體對側手腳接觸岩壁,另一隻腿伸直用來調節身體平衡,靠單腿力量把身體頂起,抓握上方支點。以左手抓握支點不動為例,是身體朝左,右腿彎曲踩在支點上,左腿用來保持平衡,右腿蹬支點發力,右手伸出抓握上方支點。由於人的身體條件,膝蓋是向前彎的,若面對岩壁,抬腿踩點必然要把身體頂出來,改為身體側向岩壁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身體更靠牆,把更多體重傳到腳上,而且可利用上全身的高度,達到更高的支點,側拉動作有以下方面應當注意:身體側向岩壁,踩點腳應以腳尖外側踩點,不要踩得過多,以利換腳或轉身。
若此點較高,可側身後雙手拉牢支點,臀部向後墜,加大腰前空間,抬腳踩點,再雙手使勁把重心拉回到這只腳上,另一條腿抬起,不踩點,保持平衡用,固定手只負責把身體拉向岩壁,身體完全由單腿發力頂起,不靠手拉,以節省手臂力量。發力前把腰肋頂向岩壁,體重傳到腳上,千萬不能松垮垮地墜著,這點在攀仰角時尤應注意。移動手應在發力前就向上舉起,把肋部貼向岩面,否則蹬起後再把手從下劃到頭上,中間必會把身體頂離岩壁,加大固定手的負擔。一次側拉結束後,視支點位置可做第二個連續側拉,雙手抓穩後,以發力腳為軸做轉體,臉轉向對側,平衡腿在發力腿前交叉而過,以腳尖外側踩下一支點,這時平衡腿變成了發力腿,移動手變成了固定手,做下一次側拉動作。其間腳發力腳踩點一定要少,否則不易做轉體動作。側拉主要在過仰角及支點排列近於直線時使用。
攀岩運動的歷史簡介
1947年原蘇聯首先成立了攀岩委員會。
1948年蘇聯在國內舉辦了首屆攀岩錦標賽,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攀岩比賽。從那以後攀岩運動開始在歐洲盛行。六七十年代,歐洲舉行了多次民間比賽。
1976年蘇聯舉辦了首屆國際攀岩比賽。
1980年法國開始舉辦各種形式的攀岩比賽。
1985、1986年義大利舉辦的國際比賽,因有許多國家的攀岩高手參加而獲得了巨大成功。雖然攀岩運動吸引了眾多愛好者,但因自然岩壁都是在郊外,交通、時間問題給人們帶來了諸多不變,人們只能利用節假日來從事這項運動。
1985年法國人弗蘭西斯.沙威格尼發明了可以自由裝卸的仿自然人造岩壁。他實現了人們要把自然中的岩壁搬到城區的設想。因人工岩壁比自然岩壁在比賽規則上易於操作,並利於觀眾觀看,1987年國際攀登委員會批准人工岩壁上的攀岩比賽為國際正式比賽,並於當年在法國舉辦了人工岩壁上的首屆攀岩比賽。
1989年首屆世界盃攀岩賽分階段在法國、英國、西班牙、義大利、保加利亞和原蘇聯舉行,運動員參加在各地舉行的比賽,然後根據每站比賽的得分(比賽積分標准見下表),進行年度總排名,總成績最好者即為世界盃得主。此後,每年都舉行世界盃賽。
1991年舉辦了首屆世界攀岩錦標賽。
1992年舉行了首屆世界青年攀岩錦標賽。
1992年國際登聯向國際奧委會審請把攀岩列入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1993年國際奧委會正式承認攀岩為奧運會項目,國際登聯正努力爭取把攀岩列入2006年冬季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在亞洲,1991年1月"亞洲攀登比賽委員會"在香港正式宣布成立,這標志著亞洲的攀岩運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992年9月在韓國漢城舉辦了第一屆亞洲攀岩錦標賽。
在我國,1987年中國登山協會派出8名教練和隊員去日本長野系統學習攀岩,回國後,於當年10月在北京懷柔大水裕水庫自然岩壁舉辦了第一屆全國攀岩比賽。
1990年在懷柔國家登山隊訓練基地的人工場地上第一次舉辦了攀岩比賽。
1993年,攀岩比賽被國家體委列入正式比賽項目,此後每年都舉行一次全國錦標賽。同年9月,第一屆全國攀岩錦標賽在長春舉行;10月在武漢舉行了國內首屆國際邀請賽;12月在長春又成功地舉辦了第二屆亞洲錦標賽。
解析攀岩技術之安全攀登七建議
zjc4227 / 2009-09-10
攀岩是帶有危險性的運動。有時候災難發生在最干凈的路線上、最簡單的操作過程中。難以相信有些極富經驗的老手也會犯下悲劇性的愚蠢錯誤。當我們恐懼、倉促或者過於激動時,都容易出錯。如果你是個攀岩新手,或者覺得自己需要一些提醒,請將以下的安全建議切記在心。
去野外攀登以前,一定要得到正確的指導,不可盲目行動。
不要以為你在攀岩館里學到的那些技術能直接轉化到實地操作上。不要假設你的「富有經驗」的搭檔了解你需要了解的一切。
在你離開地面以前,與搭檔議定攀登計劃。
如果你將要傳統攀登,到頂後你打算怎麼做?是找條山路走下來,自己降下來,還是讓搭檔把你放下來?繩子是否足以讓你回到地面?即使你是頂繩攀登,也應該預先交流相關細節。很多事故之所以發生就是因為起始時沒有明了的計劃。
為你的保護系統加上副保護,決不能將性命交付給單獨的保護點。
寧多勿少,在你的保護系統里多加幾重。萬一某個部件出了問題,總還有其它的能救你。舉例而言,頂繩保護系統決不能只使用一個保護點,即使是一個膨脹釘也不行,你得將兩個保護點連接起來共同受力,不要吝惜裝備。如果是SPORT路線,終點處要扣兩個快掛而不是一個。另外,這種理念還體現在,攀登之前搭檔之間互相檢查安全帶、繩結和保護器。
使用自己的裝備而不是固有的保護點架設頂繩。
繩子的反復抽動會磨損保護點。如果你使用自己的快掛或者扁帶和主鎖來架設頂繩保護點,你就延長了固有保護點的壽命,為後來人做了一點貢獻。同樣,自我下降比起讓搭檔放你下來,更有利於你的繩子和保護點。
降下去之前,檢查保護系統。
如果是同伴放你下去,先讓他收緊繩子,讓你的重量落在繩子上而不是直接加在保護點上,然後你再把自己從保護點里解開;如果是自己下降,那麼就自己收緊繩子。這一程序是為了確定繩子是正確地穿過了保護系統而且是正確地連接在你身上的。同時,檢查一下保護點和保護系統,如果它們看上去不是堅不可摧的,加些副保護。
多與搭檔交流。
攀岩是一個需要隊友協作的項目。如果說話或者喊叫聽不見,那麼創造其它的交流方式,比如拉動繩子,來給搭檔傳遞明確的信息。同樣,攀登之前對交流方式要達成一致。
如果你沒有把握,不要做。
如果你不能百分白確定你可以安全地解開繩結再重新繫上,不要試圖完成將主繩穿過保護點然後下降的操作。如果不確定你可以安全下降,不要降。不妨表現得謙虛一點,承認你需要幫助,這比拿性命冒險要強多了。
⑼ 上升器的操作:
雙手式——利用左右手式上升器,每個上升器應自帶繩梯,左手上升時通過繩梯帶動左腳抬起,左手到位後,開始左手拉,左腳踩,使身體上升,左腳站穩後,開始右手的同樣動作。通過左右依次動作來使身體向上攀升。
手式、胸式——手式的操作如上,胸式上升器固定在胸部,和安全帶通過鐵鎖連接,隨著身體一起運動。如果出現胸式無法上升的情況,首先應檢查安裝是否正確,正確後,用手拉動胸式下方的主繩,就可以正常動作。
手式、腳式——手式的操作如上,腳式的使用首先要安裝正確,腳踝扣一定要扣緊,才可以順利動作。由於手式多為左手,則腳式的自然為右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