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急求中海達GPS野外放樣使用方法
看你用的應該是中海達的9500手簿,可以通過數據線將放樣數據先導入手簿中,然後開始放樣。提供個全部操作步驟:RTK外業操作步驟一:室外架設基準站。選擇視野開闊且地勢較高的地方架設基站,基站附近不應有高樓或成片密林(衛星接收不好)、大面積水塘(多路徑效應嚴重)、高壓輸電線或變壓器(有干擾)。基站一般架設在未知點上,後面的說明均征對這種情況。步驟二:設置基準站。打開GPS基準站接收機.(基準站一般設置為「外掛基站」(用GPRS除外),設置好後按電源鍵退出設置。一般設置一次後以後都不用設置)打開手簿,start——HD POWER。新建項目,輸入項目名、坐標系統、投影參數後「創建」。手簿設置基站:設置——連接——(選擇需要連接的機器對應的號碼)SELECT——SELECT。(若提示無法連接,則:設置——選項——串口設置——com1——OK;然後再進行連接)。等連接成功後,設置——基準站——添加(輸入基站名)——當前(測量當前坐標5秒作為基站坐標)——OK——是。等顯示基站連接成功後:設置——斷開(藍牙連接)。步驟三:設置移動台。按照正確方法連接移動台,開機(按照設置基準站的方法設置移動台為「內置UHF電台移動站」。)用手簿連接移動台(方法同連接基準站一樣)。然後設置移動台:設置——移動台——天線高(選擇斜高,數值為從對中桿底部測到移動台上端天線縫處)——OK。現在可以開始測量了,到達要測量的位置後,觀察解類型是否為「固定解——窄帶」,若是,調整對中桿使其豎直,點擊右下腳「移動台」或者鍵盤上SP鍵,在彈出菜單中輸入點名後確定即測出該點坐標(可在查看——坐標庫——記錄點坐標中查看)。步驟四:求轉換參數。<重點部分>當測量數據中含有至少2個已知點的坐標後,即可進行求解轉換參數。現分幾步說明:1.查看——坐標庫——控制點庫:添加已知點的理論坐標。輸入點名, 坐標類型和查看格式都選擇「當地平面坐標」,輸入已知坐標後確定。再輸入其他已知點坐標。已知點輸入完畢後退出。2.(建立對應關系)查看——坐標庫——記錄點庫:選中已知點,編輯,控制點前打√,在下拉菜單里選擇與之對應的點,OK。同樣將另一已知點對應起來。3.輔助——計算——轉換參數——文件[7]——提取當前記錄——解算——應用——文件[7]——添加到水準點庫——解算——應用——退出。中間彈出菜單都選OK。4.此時可以看到左下腳坐標顯示窗口坐標已經改為當地坐標。最好確認一下參數是否啟用(「設置——參數:看平面轉換和高程擬合是否啟用」)步驟五:進行外業測量。前面的設置好後,就可以進行外業數據採集和進行放樣工作了。注記:1.放樣:工作——點放樣——手動。在放樣窗口選擇工具欄右邊第2個圖標,輸入放樣點坐標即可開始放樣工作。左下腳為放樣點距離當前點的方向和距離。其他放樣與詳細過程建議參考中海達網站或者說明文檔。2.進行碎步測量時轉換參數可以在最後或者中間任一時間進行;進行放樣時必須在開始就進行求解轉換參數。
2. gps測量儀器具體使用有那些步驟
gps測量儀器使用方法 具體操作過程如下:
1、正確連接儀器,打開接收機開始收星。打開手簿,在「配置」選項里選擇進行藍牙和接收機的連接。
2、新建任務,選擇需要的坐標系統,打開此任務
3、設置好電台頻率,配置基準站,啟動基準站,電台開始正常發射
4、配置流動站,頻率和電台上的頻率保持一致,啟動流動站,開始測量。
以上是RTK的簡單操作流程,如果你要是做靜態,就在configation toolexr軟體裡面設置采樣間隔,開機後自動進行靜態記錄。
3. 全站儀在日常使用中出問題了如何自檢,如何及時發現問題
全站儀的檢校方法
⒈長水準的檢驗與校正
檢驗
⑴旋轉儀器照準部,讓長水準與任意兩個腳螺旋連線平行,調整這兩個腳螺旋,使長水準器氣
泡居中。
⑵將照準部旋轉
180°,如果氣泡居中,說明長水準符合要求,不需要校正,否則應進行校正。
校正
⑴在檢驗⑵的位置,若長水準的氣泡偏離了中心,先用與長水準器平行的腳螺旋進行調整,使
氣泡向中心移近一半的偏離量。剩餘的一半用校正針轉動水準器校正螺旋進行調整至氣泡居中。
⑵將儀器旋轉
180°,檢查氣泡是否居中。如果氣泡仍居中,重復⑴的步驟,直到氣泡居中為止。
⑶將儀器放置
90°,用第三個腳螺旋調整氣泡居中。然後轉動儀器進行檢查,在任意位置氣泡
均應居中。
⒉圓水準的檢驗與校正
檢驗
長水準器檢驗校正後,若圓水準氣泡居中則不需校正,否則,應進行校正。
校正
若氣泡不居中,用校正針或內六角搬手調整氣泡下方的校正螺絲使氣泡居中。校正時,應先松
開氣泡偏移方向對面的校正螺絲(
1或
2個),然後擰緊偏移方向的其餘校正螺絲使氣泡居中。氣泡
居中時,三個校正螺絲的緊固力均應一致。
⒊望遠鏡分劃板的檢驗與校正
檢驗
⑴整平儀器後,在望遠鏡視線上選定一目標
A,用分劃板十字絲中心照準
A,並固定水平和垂直
制動手輪。
⑵轉動望遠鏡垂直微動手輪,使
A點移動至視場的邊沿(A′點)。
⑶若
A點是沿十字絲的豎絲移動,即
A′點仍在豎絲上之內的,則十字絲不傾斜也不必校正。
校正
⑴首先取下位於望遠鏡目鏡與調焦手輪之間的分劃板座護蓋,便看見四個分劃板座固定螺絲。
⑵用螺絲刀均勻地旋松該四個固定螺絲,繞視准軸旋轉分劃板座,使
A′點落在豎絲的位置上。
⑶均勻地旋緊固定螺絲,再用上述方法檢驗校正結果。
⑷將護蓋安裝回原位。
⒋視准軸與橫軸的垂直度的檢驗與校正
檢驗
⑴距離儀器同高的遠處設置目標
A,精確整平儀器並打開電源。
⑵在盤左位置將望遠鏡照準目標
A,讀取水平角讀數。(如水平角讀數
L=10°13′10″)
⑶松開垂直用水平制動手輪豎直轉動望遠鏡
180°,旋轉照準部盤右照準同一
A點(照準前應旋
緊水平制動及垂直制動手輪)並讀取水平角讀數。(如水平角讀數
L=190°13′40″)
⑷2C=L-(R±180°)= -30″>±20″,需要校正。
校正
⑴用水平微動手輪將水平角讀數調整到到消除
C後的正確讀數:R-C=190°13′40″-15″=190
°13′25″。
⑵取下位於望遠鏡目鏡與調焦手輪之間的分劃板座護蓋,調整分劃板上水平左右兩個十字絲校
正螺絲,先松開一側後緊另一側的螺絲,移動分劃板使十字絲中心照準目標
A。
⑶重復檢驗步驟,校正到|2C|<20″。
⑷將護蓋安裝回原位。
⒌豎盤指標零點自動補償
檢驗
⑴安置和整平儀器後,使望遠鏡的指向和儀器中心與任一腳螺旋(
X)的聯線相一致,旋緊水平
制動手輪。
⑵開機後指示豎盤歸零,旋緊垂直制動手輪,儀器顯示當前望遠鏡指向的豎直角值。
⑶朝一個方向慢慢轉動腳螺旋(
X)至
10mm(圓周距)左右時,顯示的豎直角由相應隨著變化
到消失出現「
b」信息,表示儀器豎軸傾斜大於已
3′超出豎盤補償器的設計范圍。當反向旋轉腳螺
旋復原時,儀器又復現豎直角(在臨界位置可反復試驗觀其變化),表示豎盤補償工作正常。
校正
當發現儀器補償失靈或異常時,應送廠檢修。
⒍豎盤指標差和豎盤指標零的設置
在完成望遠鏡分劃板的檢驗與校正和豎盤指標零點自動補償的檢驗與校正後再檢驗本項目。
檢驗
⑴安置整平儀器後開機,將望遠鏡照準任一清晰目標
A,得豎直角盤左讀數
L。
⑵豎直轉動望遠鏡
180°再准目標
A,得豎直角盤右讀數
R。
⑶若豎直角天頂為
0°,則
i=(L+R-360°)/2,若豎直角水平為
0°,則
i=(L+R-180°)/2或
i=(L+R-540°)/2。
⑷若|i|≥0″,則需要對豎盤指標零點重新設置。
校正
⑴整平儀器後,按住
V%鍵開機,三聲蜂鳴後松開,顯示:
⑵在盤左水平方向附近上下轉動望遠鏡,待上行顯示出豎直角後,轉動儀器精確照準與儀器同
高的遠處任一清晰穩定目標
A,按
V%鍵,顯示:
⑶豎直轉動望遠鏡
180°,盤右精確照準同一目標
A,按
V%鍵,設置完成,儀器返回測角模式。
⑷重復檢驗步驟重新測定指標差(i)。若指標差仍不符合要求,則應檢查校正(指標零點設置)
的⑴⑵⑶步驟的操作是否有誤,目標照準是否正確等,按要求再重新進行設置。
⑸經反復操作仍不符合要求時,應送廠檢修。
⒎光學對中器的檢驗與校正
檢驗
⑴將儀器安置到三腳架上,在一張白紙上畫一個十字交叉並放在儀器正下方的地面上。
⑵調整好光學對中器的焦距後,移動白紙使十字交叉位於視場中心。
⑶轉動腳螺旋,使對中器的中心標志與十字交叉點重合。
⑷旋轉照準部,每轉
90°,觀察對中點的中心標志與十字交叉點重合度。
⑸如果照準部旋轉時,光學對中器的中心標志一直與十字交叉點重合,則不必校正。否則,需
要進行校正。
校正
⑴將光學對中器目鏡與調焦手輪之間的改正螺絲護蓋取下。
⑵固定好十字交叉白紙上標記出儀器每轉
90°度時對中器中心標志落點,如圖:
A、B、C、D
點。
⑶用直線連接對角點
AC和
BD,兩直線交點為
O。
⑷用校正針調整對中器的四個校正螺絲,使對中器的中心標志與
O重合。
⑸重復檢驗步驟⑷,檢查校正至符合要求。
⑹將護蓋安裝回原位。
⒏儀器常數的檢驗與校正
儀器常數在出廠時進行了檢驗,並在機內作了修正,使
IC=0。儀器常數很少發生變化,但我們
建議此項檢驗每年進行一至二次。此項檢驗適合在標准基線上進行,也可以按下述簡便的方法進行。
檢驗
⑴選一平坦場地在
A點安置並整平儀器,用豎絲仔細在地面標定同一直線上間隔
50m的
B、C
兩點,並准確對中地安置反射棱鏡。
⑵儀器設置了溫度與氣壓數據後,精確測出
AB、AC的平距。
⑶在
B點安置儀器並准確對中,精確測出
BC的平距。
⑷可以得出儀器測距常數:IC=AC-(AB+BC)。IC應接近等於零,若
|IC|≥5mm,應送標准基線
場進行嚴格的檢驗,然後依據檢驗值進行校正。
校正
經嚴格檢驗證實儀器常數
IC不接近於
0,已發生變化,用戶如果須進行校正,可按儀器加常數
(IC)、乘常數(
SC)的設置步驟,將儀器加常數按綜合常數
IC值進行設置。
⒐視准軸與發射電光軸的平行度的檢驗與校正
檢驗
⑴在距儀器
50m處安置反射棱鏡。
⑵用望遠鏡十字絲精確照準反射棱鏡中心。
⑶打開電源進入測距模式按
MEAS鍵作距離測量,左右放置水平微動手輪,上下旋轉垂直微動
手輪,進行電照準,通過測距光路暢通信息
Ξ閃亮的左右上下的區間,找到測距的發射電光軸中心。
⑷檢查望遠鏡十字絲中心與發射電光軸照準中心是否重合,如基本重合即可認為合格。
校正
如望遠鏡十字絲中心與發射電光軸中心偏差很大,則須送專業修理部門校正。
⒑基座腳螺旋的檢查
如果腳螺旋出現松動現象,可以調整基座上腳螺旋調整用的
2個校正螺絲,擰緊螺絲到合適的
壓緊力度為止。
⒒反射棱鏡有關組合件的檢查。
⑴反射棱鏡基座連接器
基座連接器上的長水準器和光學對中器是否正確應進行檢驗,其校正方法同前。
⑵對中桿垂直
如圖所示,在
C點劃上「
+」字,對中桿尖立於
C(整個檢驗不要移動),兩支腳
e和
f分別支於
十字線上的
E和
F,調整
e、f的長度使對中桿圓水準器氣泡居中。
在十字線上不遠的
A點安置儀器並整平,用十字絲中心照準
C點(腳尖)固定水平制動手輪,
上仰望遠鏡使用權對中桿上部
D在水平絲附近,指揮對中桿僅伸縮支腳
e,使
D左(右)移動至照
准十字絲中心。此時,C、D兩點均應在十字絲中心線上。
將儀器安置到另一十字線上的
B點,用同樣的方法(此時,僅伸縮支腳
f),令對中桿的
D點重
全到
C點的十字絲中心線上。
經過儀器在
AB兩點的校準嶧中桿已垂直,若此時桿上的圓水準器氣泡偏離中心,則調整圓水準
器下邊的三個改正螺絲,使氣泡居中。
再作一次檢校,直到對中桿在兩個方向上都垂直且圓水準氣泡居中為止。
4. RTK基準站和移動站設置的詳細步驟。
一.基準站部分:
1.架好腳架於已知點上,對中整平(如架在未知點上,則大致整平即可)。
2.接好電源線和發射天線電纜。注意電源的正負極正確(紅正黑負)。
3.打開主機和電台,主機開始自動初始化和搜索衛星,當衛星數和衛星質量達到要求後(大約1分鍾),主機上的DL指示燈開始5秒鍾快閃2次,同時電台上的TX指示燈開始每秒鍾閃1次。這表明基準站差分信號開始發射,整個基準站部分開始正常工作。
注意:為了讓主機能搜索到多數量衛星和高質量衛星,基準站一般應選在周圍視野開闊,避免在截止高度角15度以內有大型建築物;為了讓基準站差分信號能傳播的更遠,基準站一般應選在地勢較高的位置。
二.移動站部分:
1.將移動站主機接在碳纖對中桿上,並將接收天線接在主機頂部,同時將手簿夾在對中桿的適合位置。
2.打開主機,主機開始自動初始化和搜索衛星,當達到一定的條件後,主機上的DL指示燈開始1秒鍾閃1次(必須在基準站正常發射差分信號的前提下),表明已經收到基準站差分信號。
3.打開手簿,啟動工程之星軟體。工程之星快捷方式一般在手簿的桌面上,如手簿冷啟動後則桌面上的快捷方式消失,這時必須在Flashdisk中啟動原文件(我的電腦→Flashdisk→SETUP→ERTKPro2.0.exe)。
4.啟動軟體後,軟體一般會自動通過藍牙和主機連通。如果沒連通則首先需要進行設置藍牙(工具→連接儀器→選中「輸入埠:7」→點擊「連接」)。
5.軟體在和主機連通後,軟體首先會讓移動站主機自動去匹配基準站發射時使用的通道。如果自動搜頻成功,則軟體主界面左上角會有信號在閃動。如果自動搜頻不成功,則需要進行電台設置(工具→電台設置→在「切換通道號」後選擇與基準站電台相同的通道→點擊「切換」)。
6.在確保藍牙連通和收到差分信號後,開始新建工程(工程→新建工程),
依次按要求填寫或選取如下工程信息:工程名稱、橢球系名稱、投影參數設置、四參數設置(未啟用可以不填寫)、七參數設置(未啟用可以不填寫)和高程擬合參數設置(未啟用可以不填寫),最後確定,工程新建完畢。
7.進行校正。校正有兩種方法。
方法一:利用控制點坐標庫(設置→控制點坐標庫)求四參數.
在控制點坐標庫界面中點擊「增加」,根據提示依次增加控制點的已知坐標
和原始坐標,一般至少2個控制點,當所有的控制點都輸入以後察看確定無誤後,單擊「保存」,選擇參數文件的保存路徑並輸入文件名,建議將參數文件保存在
當前工程下文件名result文件夾裡面,保存的文件名稱以當天的日期命名。完成
之後單擊「確定」。然後單擊「保存成功」小界面右上角的「OK」,四參數已經
計算並保存完畢.
方法二:校正向導(工具→校正向導),這時又分為兩種模式。
注意:此方法只在此介紹單點校正,一般是在有四參數或七參數的情況下才通過此方法進行單點校正。
5. 使用全站儀進行碎部點三維坐標測量之前,應進行哪些基本操作
1、設站:儀器整平,輸入設站點坐標、後視點坐標、棱鏡高、儀器高
2、後視點擺上棱鏡,注意整平,
3、儀器精確瞄準後視棱鏡,測量、記錄。
4、對中桿跑碎部點時候,棱鏡立豎直,並通知站點觀測人員棱鏡高,
5、每次觀測完一個碎部點記得一定要記錄,呵呵,當然有些儀器可以設置為自動記錄,這就免了麻煩
6. 全站儀的使用方法及教程
一套基本全站儀有如下實物:儀器一台,木製腳架三副,前視對中桿兩副,大反射棱鏡兩個,小棱鏡一個,基座兩台,5.0米或者5米以上長棱鏡桿兩根。全站儀其實是個非常容易上手的儀器,在測量之前需要架設儀器,這點你應該明白吧,無非是書上說的那些,架三腳架大致趨平,安置儀器,對中,粗平,精平,再對中,精平。然後開始後視,後視是個技術性非常高的技術活,哥們最自豪的就是在夏天熱氣沸騰虛光旺盛的時候後視過673米遠的後視點,打的轉點與GPS測出來的坐標只差X3mm,Y1mm。對好後視以後,接著要打出後視點坐標,看看跟實際的(也就是平差以後的永久坐標)差多少,如果相差一兩毫米以內(放精確點的時候)就可以輸入數據放前視點了。放前視點可根據坐標放,也可以根據角度距離來放,按坐標放是比較方便的。數據輸入儀器以後,它會自動算出歸零角度與距離,角度是待放點,測站和後視點三點連線形成的角度,將儀器擰到0°0′0〃方向的時候,說明待放點或者是前視點就在瞄準鏡里的豎向十字絲上,然後就可以讓跑前視的人走到這個方向,然後開始測距,距離也是待測點到儀器的距離,是儀器自己算的。它是以實際距離與計算距離的差值來衡量的,有的是實際距離減去計算距離為儀器方向前進,有的是實際距離減去計算距離為儀器方向後退,不同品牌的儀器是不一樣的。測距工作的時候不能動儀器,過一會就要看看之前那個角度還歸不歸零。距離也歸零以後,這個點就放出來了。
除了放樣,還可以進行對邊測量。所謂對邊測量,就是對兩個點之間進行平距,斜距和高差的測量。這個方法用途非常廣泛,尤其在測量路線斷面的時候尤為方便,不像經緯儀一樣惡心。例如在一條直線上地勢起伏不平,但需要在電腦上表示出來,那就非得這個不行了。這個情況下,儀器可以隨便架,只要精平就可以了。首先需要找直線上一點作為參照點,儀器對好這個點上的棱鏡以後點測量,這就是對邊測量內的後視。然後讓棱鏡跑到第二個點上再點測量,然後兩點間的平距,斜距和高差就計算出來了。以此類推,需要注意的是,對邊測量有兩種模式,第一種是從第二個點以後,包括第二個點,都是相對於第一個點的平距等數據,第二種模式是傳遞的方式,即第二點相對於第一點的數據,第三點相對於第二點的數據,以此類推,這個比較麻煩,第一種比較方便。不同的儀器功能不同,有的時候需要在有的點上改變棱鏡高度,有的儀器可以在裡面輸入棱鏡高就可以自動算出來,有的就不行,需要自己來加減才能得出真是高差
還有一種就是在放樣的時候,架設儀器架在已知點自己估計都看不到待測點,這就需要後方交會了,後方交會是後視的一種。哥們工地有一涵洞在山溝里,兩邊都是高山,而恰恰已知控制點都在兩邊山上,儀器很重,懶得上去,於是就叫倆小兄弟一邊帶一棱鏡上去,哥們就在山溝里隨便架平儀器,分別輸入兩個點坐標對著棱鏡測一下就可以交匯處架儀器這個點的坐標,然後就再對任意一已知點後視,就可以放前視點了。
在一個小區域內測量放點的話就需要自建坐標系,隨便找兩個點用來當測站點和後視點,弄清楚待測點在坐標系裡的坐標就可以放了,這個據實際情況而定,就不能清楚的說出來了。
全站儀還可以用來算土地面積,填挖方放量,這些都需要你自己操作儀器的過程中自己掌握,孰能生巧。其實很容易的。
一千多字了,兄弟就給哥們採納了吧。
7. rtkpos中如何使用WL-NL
rtkpos中如何使用WL-NLRTK操作規程
一、基準站安裝:
1、對中整平:找到控制點(也可以任意架站在未知點上),架好三腳架,安裝基座,然後對中整平。
2、安裝GPS基準站主機:從儀器箱中取出主機,開機,先檢查主機是否是外掛基準站,如不是就先設置成外掛基準站。擰上天線連接頭,把主機安裝在基座上,擰緊螺絲。
(設置基準站模式:雙擊F1,會有「基準站」、「移動站」和「靜態」語音提示,選擇「基準站」,按電源鍵確定。)
3、連接電台:取出「主機至電台」的電纜,把電纜一頭介面(電纜兩端頭通用)插在GPS主機上(紅點對紅點)。將電纜另一頭介面插在電台上。
4、安裝、連接電台發射天線:在基準站旁邊架設一個對中桿(或者三腳架),將兩根連接好的棍式天線固定在對中桿(或者三腳架)上,用天線電纜連接發射天線和電台,電台連接電源,然後電台開機。
5、量取儀器高:在互為120度的3個方向上分別量取1次儀器高,共3次,讀取至毫米,取平均值。(如果基準站任意架設在未知點,則不必量取儀器高)
注意:基準站架設點必須滿足以下要求:
a、高度角在15度以上開闊,無大型遮擋物;
b、無電磁波干擾(200米內沒有微波站、雷達站、手機信號站等,50米內無高壓線);
c、在用電台作業時,位置比較高,基準站到移動站之間最好無大型遮擋物,否則差分傳播距離迅速縮短。
8. 全站儀自由設站的步驟
自由設站我也沒有真正的試過,具體步驟我是沒有,不過我只懂得這個道理。
先在一個已知點上設站,定向就隨便,和正常測量是一樣的,只是成圖後坐標需要旋轉一下,但最好是符合實際情況,大致對准北方向吧,這樣在內業能比較容易處理些,然後就一直支站導過去,在最後一點閉合到另一個已知點上,這樣你就又測得了這個已知點一個坐標(可以說是自由坐標吧)。
內業成圖,連接兩個已知點,將這條線作為參考線,將整幅圖旋轉一下就可以了
9. 關於徠卡專用棱鏡常數的問題。請高手進來解決。
對控制有影響 你在自定義棱鏡常數輸入你所使用的棱鏡常數(在你買棱鏡的時候問問商家棱鏡常數是多少),然後選擇你所設定的棱鏡進行控制測量,
我給你解釋下為什麼有影響和棱鏡常數的概念:
全站儀的測距棱鏡常數的確定其方法有「六段法」和「三站法」兩種,現簡要介紹「三站法」:
1、在較為平坦的地面選擇三點A、B、C,並使其間距大致相同。
2、在A點設站測量AC間的水平距離兩組,每一組讀書五次,兩組平均數為Dac。
3、在C點設站測量CA間的水平距離兩組,每一組讀書五次,兩組平均數為Dca。
4、在B點設站測量BC、BA間的水平距離各兩組,每一組讀書五次,其平均數分別為Dbc和Dba。
5、棱鏡常數△=Dba+Dbc-(Dac+Dca)/ 2。
6、棱鏡加常數為C=-△。
《棱鏡常數》光在反射棱鏡中傳播所用的超量時間會使所測距離增大某一數值,也就是說光在玻璃中的傳播速度要比空氣中慢,通常我們稱這增大的數值為棱鏡常數。通常棱鏡常數已在生產廠家所附的說明書上或棱鏡上標出,供測距時使用。當使用於全站儀不配套的反射棱鏡時,務必首先確定其棱鏡常數。
注意:
1、我們常用的對中桿的棱鏡可以從正面和反面安裝。安裝位置不同,即使使用同一對中桿的棱鏡常數也不相同。
2、全站儀用於外業作業前,應首先確定其棱鏡常數。
10. 怎麼用全站儀測量面積
方法一:測距離求面積
1、設置棱鏡常數
測距前須將棱鏡常數輸入儀器中,儀器會自動對所測距離進行改正。
2、設置大氣改正值或氣溫、氣壓值
光在大氣中的傳播速度會隨大氣的溫度和氣壓而變化,15℃和760mmHg是儀器設置的一個標准值,此時的大氣改正為0ppm。實測時,可輸入溫度和氣壓值,全站儀會自動計算大氣改正值(也可直接輸入大氣改正值),並對測距結果進行改正。
3、量儀器高、棱鏡高並輸入全站儀。
4、距離測量
照準目標棱鏡中心,按測距鍵,距離測量開始,測距完成時顯示斜距、平距、高差。全站儀的測距模式有精測模式、跟蹤模式、粗測模式三種。精測模式是最常用的測距模式,測量時間約2.5S,最小顯示單位1mm;跟蹤模式,常用於跟蹤移動目標或放樣時連續測距,最小顯示一般為1cm,每次測距時間約0.3S;粗測模式,測量時間約0.7S,最小顯示單位1cm或1mm。在距離測量或坐標測量時,可按測距模式(MODE)鍵選擇不同的測距模式。
5、根據的到的幾個距離數據畫面積圖形,利用求面積數學公式求面積
方法二:
1、全站儀在要測量面積的地塊附近(或者中間)設站;
2、調出全站儀的面積測量程序;
3、讓立鏡員(或者扶鏡員)將帶有棱鏡的對中桿豎立在地塊邊緣的一個起始點上,全站儀對准棱鏡,測出該點坐標;
4、立鏡員沿著地塊按照順時針(或者逆時針)走到地塊的邊緣(多邊形)的另一個角點,用全站儀測出該點坐標.注意:走時,不能跳過某個角點再回來補測,必須沿著順序走;
5、當走完一圈,到達第一個點鄰近的最後一個角點後,測量該點坐標,在全站儀中按動功能鍵,結束測量;
6、全站儀會自動顯示或者要求按動計算按鈕,全站儀立刻顯示地塊面積。
(10)對中桿的使用方法擴展閱讀
全站儀測其他數值的方法應用
1、水平角測量:
(1)按角度測量鍵,使全站儀處於角度測量模式,照準第一個目標A;
(2)設置A方向的水平度盤讀數為0°00′00〃;
(3)照準第二個目標B,此時顯示的水平度盤讀數即為兩方向間的水平夾角。
2、坐標測量:
(1)設定測站點的三維坐標。
(2)設定後視點的坐標或設定後視方向的水平度盤讀數為其方位角。當設定後視點的坐標時,全站儀會自動計算後視方向的方位角,並設定後視方向的水平度盤讀數為其方位角。
(3)設置棱鏡常數。
(4)設置大氣改正值或氣溫、氣壓值。
(5)量儀器高、棱鏡高並輸入全站儀。
(6)照準目標棱鏡,按坐標測量鍵,全站儀開始測距並計算顯示測點的三維坐標。、